汉代画像砖制作工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汉代画像砖的艺术特色这段时间给学生上《中外建筑装饰史》这门课,不禁被其中汉代古朴凝重的装饰艺术所吸引,于是产生了深入学习汉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想法。
实际上学习研究民族本土文化,对于我们从事现代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原始时期人类已知道设计,几十万年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设计观念和审美倾向亦随时代更替而变。
每一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体现其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它们象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人类古代设计史的珠链上。
而最让我神往的,是汉代画像砖那夸张的造型,飞扬流动的气韵,以及蕴藏其中的运动感、力量感和气势感。
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神仙思想较为盛行,这种思想与“信鬼神,重淫祀”的传统相结合,形成了楚、蜀地区极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思想,加之轻生重死思想的影响,在修建阴宅之时既想炫耀生前奢华排场,又图死后升仙快乐,故而建墓刻画之风大行。
汉代画像砖最有特色的要数河南与四川两地,河南以空心砖为主,四川则以实心砖为主。
四川古为巴蜀之地,秦汉时期属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为汉代画像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四川画像一般为一砖一画,主题较为独立、完整,画面结构严谨有序。
本文试以四川新都县出土的几方画像砖为例,来分析汉画像砖的主题及艺术表现手法。
《养老》画像砖是用透视手法制作的汉砖,宽28厘米、长48厘米、高6厘米。
画像为一座大型粮食仓库,房顶有二间天仓小房。
图中右边一人为戴贤冠穿毛袍的官吏,左边一老人右手持鸠杖,左手提一袋粮食。
三个通道由近到远集中到仓库大门,表现养老发粮的主题。
汉代社会普遍盛行养老之风。
《后汉书?礼仪志》中说:“仲秋之日,是道皆案房比民。
年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以糜粥。
八十、九十礼有加赐。
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鸠者,不噎之鸟也。
”汉代法律规定,每年秋季,地方官府依法授给年近七十老人以鸠杖,作为养老敬老的标志,并赠以食物。
以后,老人手持鸠杖作为凭证,可以到官府仓库领取粮食。
画像砖画像砖带有模印绘画的砖,是东汉时期大型墓葬中,嵌在墓壁上用于装饰墓室、炫耀墓主身份与地位的建筑装饰材料。
画像砖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四川省的成都平原地区,其他地区发现的数量和品种都较少。
有的墓葬全用画像砖装饰,有的与画像石并用,画面内容与画像石大体一致又互相补充。
画像砖多为方形、长方形。
方形砖长、宽一般在40-50匣米左右,制作较精。
长方形砖一股长50、宽30厘米,工艺较粗,图案简单。
画面的制作方法用陶模压印而成,根据内容需要施彩绘。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
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
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
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为边长 40cm 左右的方形,一为长 45cm 左右、宽 25cm 左右的长方形。
分布地区主要是四川,偶见于河南等地。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贵妇出游画像砖的产生早于画像石,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是画像砖艺术的滥觞期。
东汉制盐画像砖解说词
摘要:
1.东汉制盐画像砖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东汉制盐画像砖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3.东汉制盐画像砖的现存状况和研究价值
4.总结
正文:
东汉制盐画像砖是我国古代制盐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汉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四川博物馆推出的《东汉制盐画像砖》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独特的画像砖。
首先,东汉制盐画像砖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东汉时期,盐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而四川地区又是当时盐业的重要产区。
因此,这里的盐业生产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汉制盐画像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盐业的繁荣,也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东汉制盐画像砖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这种画像砖采用砖雕工艺,即将画面雕刻在砖面上。
从现存的东汉制盐画像砖来看,其画面内容丰富,包括盐池、盐井、盐船等各种盐业生产场景,以及盐商、盐工等各类人物形象。
这些画面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古代盐业生产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再者,东汉制盐画像砖的现存状况和研究价值。
目前,东汉制盐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等地,其中四川地区的画像砖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
这些画像砖不仅为研究古代盐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研究汉代美术史、社会史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
总之,东汉制盐画像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盐业生产的繁荣景象,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在远古时期,许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故称为许地。
公元前8世纪文叔封于许,称许国。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以后,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沿用至今。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昌一度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为许昌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代初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基本改变了秦末因社会动荡造成的民不聊生的局面。
在此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对墓葬文化越来越重视,厚葬之风也随之盛行。
“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积浸流至,或破家尽业,以充死棺。
”“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使遵守孝道成为安身立世之必备,致使人们不惜典房地以充死棺。
为世人所瞩目的汉墓画像砖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展辉煌的。
汉代画像砖的种类和形制河南地区的汉代画像砖,主要出土于洛阳、郑州、许昌和南阳等四个区域,在不同的地域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内容题材比较丰富,表现手法比较自由,是研究汉代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
许昌地区的汉代画像砖多出土于当时达官贵人聚集之地的许昌市郊、长葛、襄城、禹州等地。
画像砖是墓葬的主要建筑材料,种类和形制大体有三种:(1)画像空心砖。
分竖长条形和长方形两种。
竖长条形砖,主要画像为竖排,画像内容多为门吏、武士等。
长方形砖多作为门扉使用,一般长110~120厘米,宽17~24厘米。
这种砖为陶泥制成,质细无渣,一模一个图案,主要画像居中部或上部,空间饰图案。
(2)实心中型画像砖。
一般模长47厘米,宽21厘米,一砖为一幅主题画,整砖为大印模一次性压成。
(3)小型花纹砖。
一般长32厘米,宽8厘米,一砖为一个完整的图案,为一模一次性压成。
艺术瑰宝南阳汉代画像砖作者:程浩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4期南阳汉代画像砖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瑰宝,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多样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以及气势、古拙和形神兼备的美学风貌等三个方面。
画像砖,简言之就是古代墓葬中嵌于墓壁的砖刻装饰画,是一种界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美术文物。
南阳汉代画像砖既是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砖墓中的建筑构件,又是一种汉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的艺术品。
1.表现技法关于画像砖的表现技法,前人已做过较为详尽的研究,笔者在此仅做一简要介绍。
南阳汉代画像砖的表现技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高浮雕、阳线刻和阴线刻。
高浮雕:这种技法使画像呈弧形凸起于砖面之上,并用阳线条表示细部,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一定的空间感。
一般由模印法或翻倒脱模法制作而成,一砖一模,构图紧凑,疏密适宜,主题突出。
这种技法在南阳特别是新野地区较为多见,是河南汉代画像砖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
(图1)阳线刻:这种技法是用凸起的直线或曲线来表现画面内容。
一般由用阴线雕刻好的小印模在砖坯上轻轻压印而成。
画像砖的制作者们往往能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以阳线对人物的重要部位作细致描写,虽寥寥数笔却神韵具现。
(图2)阴线刻:这种技法或直接用利器在砖坯上刻划,或由用阳线刻出的木模在砖坯上压印而成,线条较为流畅,形象则较简略。
这种阴线刻的表现技法在南阳地区使用较少。
(图3)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技法或是单独使用,或是综合运用,但在风格上都有共同特征,即对物像的刻画是建立在神似的基础之上的,讲求物像整体神韵的表达,在细微部分则浅尝辄止,仅起着点缀的作用。
2.构图方式构图是指制作者为了表现作品的主体思想和审美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或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上,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的过程。
南阳汉代画像砖的构图方式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全景式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在新野樊集出土的画像砖中最为常见。
中国汉代画像石的工艺特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品,是一种用平面雕刻和彩绘相结合的石雕艺术形式。
它们以优美的造型和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人物形象以及思想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从制作材料、雕刻工艺以及特点等方面,对汉代画像石的工艺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汉代画像石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石料。
常见的石料有白玉、青石、绿松石、彩色石、花岗岩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白玉,因其质地坚硬、质量优良、色泽洁白,非常适合用于雕刻细腻的人物形象。
而彩色石制成的画像石则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石料来表现人物服饰的色彩,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感。
其次,汉代画像石的雕刻工艺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即平面雕刻和彩绘。
首先,雕工们需要在石料上进行平面雕刻,将人物的轮廓线和基本服饰等雕刻出来。
这个过程需要依靠雕工的经验和技巧,精确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其次,当平面雕刻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上色。
这是通过涂抹不同颜色的矿物颜料,来勾勒出人物的服饰、面部以及背景等细节。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复杂,需要雕工们具备雕刻和绘画的技能。
汉代画像石的工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刻画栩栩如生。
汉代画像石通过精巧的雕刻和绘画技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画。
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还是服饰纹饰,都具备了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真实感。
二是注重细节的刻画。
汉代画像石的雕刻非常注重细节的表达,无论是人物服饰上的褶皱纹理、头发的层次感,还是背景上的山水花卉等,都力求精细入微,给人以繁复和立体感。
这也是汉代画像石区别于其他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是多样化的题材和内容。
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既有皇帝、官员等显贵人物的形象,也有民间百姓的生活场景,甚至还有动物、神话传说等等。
它们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是突出主体人物。
在汉代画像石中,主体人物往往是通过放大、设置在中心位置或者刻画更为精细的方式,来突出其重要性。
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对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从本世纪初开始,关野贞、孙文青、滕固、李发林、吴增德、蒋英炬和吴文祺、王恺、长广敏雄、土居淑子等学者都进行过分类和研究。
由于各家所依据的分类原则不同,造成各种雕刻技法的名称各异,同一种雕刻技法,各家的叫法也不一致。
1980年,蒋英炬和吴文祺根据滕固提出的这一分类原则,进一步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细分为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六种。
这是迄今对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较为妥当的分类。
根据笔者近二十年来对各地大量汉画像石实地观察的结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和浮雕两大类。
线刻类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的轮廓,而浮雕类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的质感。
两大类中又可各自细分为若干具体的雕刻技法。
一、第一类线刻类线刻类技法刻成的作品,因不需要表现物象的质感,物象的轮廓和细部全部用线条来加以表现。
这种画像石作品,与其叫做石刻,倒不如叫做以刀代笔的绘画更为贴切。
从拓片看,这类作品实际就是一种白描画。
线刻类技法,又可细分为三种。
(一)阴线刻这是一种用阴刻的线条来表现物体形象的雕刻技法。
这种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画像表面没有凹凸,物象与余自在一个平面上。
因对石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这种技法有两种表现形式。
A.平面阴线刻,即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出图像。
早期即西汉晚期到东汉初的作品,线条粗深而拙稚,图像简单,如江苏连云港市锦屏山桃花涧汉墓石椁画像。
晚期即东汉中晚期的作品,线条细如丝发,刚劲准确,图像复杂,常用来刻画大场面的图像,如山东诸城前凉台孙琮墓的庭院图画像石。
B.凿纹地阴线刻,即余白面留有平行凿纹的阴线刻技法。
做法是,先用凿、錾等工具以较细的平行凿纹将石面打制平整,再以较粗的线条刻出图像,给人以粗犷朴拙之感,如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的主室门扉画像。
中国绘画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善于运用线条进行艺术创造。
而中国绘画与汉画阴线石刻画唯一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画线,一个是刻线,即把绘好的線条用金属工具刻上。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
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
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
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
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汉初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
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
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
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
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
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浅析汉代不同地区画像砖的艺术特征汉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黄金高峰期,各个工艺门类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其中尤以画像砖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汉代是画像砖艺术发展的最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儒家礼学逐渐确立起主流地位,厚葬之风盛行,浪漫神秘的神仙思想与现实世界的道德礼教并行不悖,社会经济极大发展,工艺技术快速进步,影响着汉代画像砖艺术呈现出一个交织并行、五彩繁杂的世界。
一、汉代画像砖的历史背景及起源1.汉代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
汉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纲常礼教,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确立了统一的儒学体系和儒家道德准则。
这一时期黄老之学、羽化升仙的神仙思想盛行,汉代又掀起一股热烈而深沉的神仙思想的风气。
可以说汉代的工艺美术是在为大一统服务的儒家思想和以人生享乐为意愿的神仙思想的相互交织中产生的。
2.汉代历史背景影响下的艺术思潮汉代是一个理性精神与感性思维并行不悖的时代,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长达百年的辩论与争锋,理性精神逐渐在我国北方崭露头角,从孔孟之礼到老庄之道,从墨子到孙子,无不影响着汉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汉代人们的生活在吃穿用度、诗歌礼乐等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原始宗教巫术的束缚,开始出现人化和理化的内容题材。
在南方,依然强有力的发展并保持着灿烂绚丽的远古社会的思维模式,工艺美术的内容和题材也依旧弥漫在一片神秘而又炙热的神话世界中。
也正是在这样受到理性精神的启发而又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自由奔放的浪漫想象与热情深沉的人格魅力完美的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汉代独特历史背景影响下的汉代画像砖的艺术特征1.从题材上看汉代画像砖中描绘的神仙世界,不同于商周时期那种过分压抑人性的清寡迷狂。
这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汉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向往,这里的神仙世界更多的带有一种想象意愿的力量,人间生活的兴趣并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凋零,反而更加的志趣盎然,生机勃勃,是人们对于羽化升仙的神仙生活的美好向往。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论汉代美术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姓名刘明阳年级班级09-10班专业艺术设计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二零一零年六月摘要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
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
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ABSTRACT(3号黑体)The portrait stone is remains rich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history of art material very much. The artists write a letter on another's behalf by the knife, has created the numerous fine images in the hard stone facing, with by takes the building uni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ration tomb chamber, Shi Que and so on. The nation discovered the Chinese paints a portrait Shi Shuyi thousand. According to carrying, the portrait stone sprou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llustrious, proclaims the time, when the x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wang mang ha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further expands, mainly distributes in Shandong, Henan, Shanxi, Sichuan and periphery the area.The brick relief, is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portray or the mold is printing the portrait decorative design in a utensil brick, generally thought that begins in the 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ree-country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continues abundantly popularly, is one kind of building decoration component stemsfrom the Warring States last stage to appear “carves the wall”mural art.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use in decorating the palace alley shed much the step base; After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mainly uses in decorating the tomb chamber wall surfa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the brick relief art prosperous time.Paints a portrait in the stone in the Han Dynasty, the brick relief, the image displays in the selection, the technique and the primary intention implication three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Han Dynasty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ach aspect inspects, 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portrait stone, the brick relief produ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have its deep time background, the social roo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nside story. Especially in prosperous stable, advocat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day, how did we understand that the Han Dynasty paints a portrait the cultural intention which the stone, the brick relief display, knows the drawing regarding us, and performs correct to inherit, to guide and develops, has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Stone, Brick and social causes, cultural sense on目录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5 )1. 概述画像艺术1.1历史背景..........................................(9 )1.2分布区域 (10)1.3题材内容 (13)1.4艺术风格 (17)1.5雕刻技法 (18)1.6分期与作者 (19)2. 四川地区的画像艺术2.1画像石 (22)2.2画像砖 (23)3. 山东画像艺术3.1概况 (25)3.1山东画像艺术的艺术特点 (30)4.河南地区的画像艺术4.1南阳地区的画像石 (38)结语 (40)参考文献 (42)后记 (43)声明 (44)一.概述画像艺术要认识汉代雕塑形势之盛,内容之富,形式之多样,及其特别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能不对当时的浮雕艺术予以足够的重视。
汉代画像砖制作工艺
汉代画像砖同画像石一样,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的一种珍贵的艺术品。
“一方面是墓室的建筑构件;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艺术装饰。
”然而,两者在质料、制作工艺、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者较大区别。
汉代画像砖的种类繁多,砖和画像的制作工艺复杂。
现就汉代画像砖的制作工艺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汉代画像砖的形制
古代的砖主要用于建筑,目前发现最早的砖是山西侯马春秋时期遗址中的少量遗存,但数量不多,有长方形与方形砖两种,素面;到了战国,除长方形砖、方形砖以外,还出现了凹槽砖、门字形砖和空心砖花纹;秦代因为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大型建筑工程的需要,作为建筑构件的砖,品种也有迅速增加,如出现了无棱砖、曲尺形砖、楔形砖及子母砖等。
秦代的空心面仍多饰米字形,以及回纹、棱形纹、龙纹和凤纹等,主要用于宫殿大型建筑设置。
汉代砖的种类比战国和秦代大为增多,制作也非常精美,而且大量被用于墓葬之中。
其中汉代画像砖(包括花纹砖、铭文砖等)可分为两大类:实心砖和空心砖。
(一)实心砖:主要有长方形、方形、梯形、楔形及长条形等各种形制。
其中,长方形绳纹和方形花纹砖,这两类砖一般较规整,大小尺寸分别相同或相近;方形砖一般稍薄,它们主要用于墙体或铺地;长条形砖,这种画像砖形制一般狭长,具有随意性,因为它主要用于墓室之中,大小尺寸是由墓室结构决定的;小楔形砖,该砖主要为加固墓顶等用。
梯形砖,一般两端为卯或榫结构,主要用于墓顶。
另外,在以上各形制的画像砖中,均有一部分因建筑结构需要,带有子母榫。
(二)空心砖:多为大型中空长方形条状。
最早发现的空心砖是战国的,砖的上下面及两侧面皆为平面,两端挖空成两个圆孔或长方形孔。
当时空心砖主要用于建筑墓内的室。
到了汉代空心砖又有很大发展。
”汉代的空心砖都是用以构筑墓内椁室的,因为椁室形制的不同,和空心砖在椁室构筑中部位的差异,形制也不一样,大体上室有屋脊形与箱形两类,长方形空心砖多用于箱形室,只是砖的大小有些不同而已。
至于屋脊形室所用空心砖,由于建筑结构较为复杂,作为这种椁室构件的空心砖其形制种类也相应的复杂多样,这些空心砖可以看作现代板式结构建筑和预制构件的先河。
”
二、汉代画像砖的制作方法
画像砖的制作,一般来说实心砖制作较为简单,空心砖由于其形体较大,制作要求难度大,其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一)空心砖。
空心砖的制作较为复杂,根据对南阳新野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残断空心砖认真观察和分析,空心砖的制作至少有雕制模具、原料的筛选、加工制泥,拉坯成形、印制花纹、入窑烧制等工艺过程。
第一,雕制模具。
它直接决定画像的内容和画像质量的好坏。
一般先选料,制作画像砖的母模多为木质,部分小印模为陶质。
这是因为木质易于雕刻,可以表现画面的细部。
材料确定后,接下来画师们根据构思进行勾画,用笔将图像画在木料之上,最后才由雕刻工匠进行细致入微的雕刻。
由于空心砖长短不一,形状各异,根据墓内结构的不同要求,雕制出各种各样的木模,然后再制成凹槽形状模具。
第二,选土质泥。
由于空心砖的制作,要求泥质即细腻又具有韧性、柔和。
一般制作空心砖的土质原料,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的黏土。
接下来还要进行料碎,淘洗,再经过反复的搅拌,然后堆起备用,阴晾一段时间以后,坯泥更具韧性。
第三,制坯。
这是空心砖制作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决定空心砖的成败。
一般有两种方法:内模法和四片粘合法。
(1)内模法。
先将准备好的泥饼铺于凹槽木模底部,四壁用同样的方法用泥饼贴好,合缝处用手粘合。
中间用长方形内模、长条木板或木棒支撑,撑板外裹以粗麻布,等泥坯干后,将支撑板抽出,两端封堵。
如河南新野樊集手搏双龙朱雀空心砖,背面为菱形图案,内壁所铺粗布纹及木板痕非常清晰。
另外,在空心砖中心有一隔梁支撑砖体,以防止砖体变形;在邓州腰店所出一风阙人物画像砖,内壁为圆形木棒支撑,其痕迹也十分明显。
还有一种内模为沙袋,黄明兰将用木模和沙袋制作空心砖的方法介绍得非常详尽。
用相同方法,泥坯半干,把木模去掉,在砖坯两端甬道各挖一洞或两洞,使内胎沙袋之沙流出,然后用手在洞口伸入,将砖坯四角合缝外用泥粘合,一块空心砖坯就做成了。
(2)四片粘合法。
根据对部分空心砖的观察,空心砖的另一种制作方法是先依据空心砖的大小,模制出长方形四壁,待泥坯干后,将四壁对合成长方体,接口处用泥粘合,抹平。
此种空心砖由于模制其内壁一般较平滑。
第四,印制花纹。
汉代画像砖是墓葬的建筑材料,人们为了把墓室装饰得像阳宅一样坚固、华贵,便模印或用在砖坯上用小模印压印出各种画像和花纹图案,有的画像则是工匠用尖器刻画而成。
画像的制作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1)翻模法。
在制作木模时,先雕制出各种图案和花纹,雕制的木模与其印出的画像是相反的。
一般先在木模上贴泥,拍打牢实,翻倒脱模,在制作泥坯的过程中,画像同步产生。
这种砖的画像多成弧形凸起在砖面上,有的细部用阳线表示。
这是河南南阳地区空心砖画像制作有独特的方法,受南阳地区汉画像石的影响,汉画砖的画像大部分是制坯时利用木模内先雕出画像,然后翻倒脱模,一次成像。
(2)压印法。
模制泥坯半干时,先制本质或陶质用小印模在上面印出画像。
模子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柏树、人物、豆点型、动物、飞禽等各种图案。
一个花纹是一人一模、一树一模等。
一般来说,小条砖和楔形砖侧面的纹饰基本是用一模一次印成。
在大的泥坯上模印,往往用两种或多种模子交替,反复使用,图案呈连续性的。
在印制前大多有一定构思,这样出来的画面繁而不乱,整齐如一。
(3)刻画法。
在泥坯未干前,用尖利的器物在上面划出阴线段,勾成人物或动物等各种图案,有个别画像是工匠用铁秆或木棍随手画出来的。
通过比较各地的汉画像砖的制作工艺和画像内容不难发现,画像制作工艺对内容有一定的影响。
河南新野等地的画像多翻模法,一次成像,其内容构图上表现为独立而完整,结构严谨,内容广泛,具有完整性。
而四川及河南洛阳、郑州等地的图,多用小印模重复印制而成,画像之间很少有呼应性的传神联系,但排列整齐。
尽管所用单体画像相重,但由于总体安排的多变性和排列方法的不同,使简单的画像构成各种不同的总画面,使人看了并没有重复单调之感。
第五,入窑烧制。
空心砖制成晾干以后,即可入窑烧制。
关于烧制画像砖的窑,在发现画像砖集中的四川、河南的南阳、洛阳、郑州等均有发现。
南阳新野县樊集等地发掘和发现了数十座汉代的陶窑,并发现有画像砖残块。
而在洛阳车站路中段西侧也发现了画像砖的烧造作坊。
同样,在四川嘉江中游的武胜、蓬安
等境内,也发现了汉代陶窑,出土各种图案画像砖。
关于空心砖的端部的长方形孔和圆孔,它的作用主要是因为砖的形体厚大,在窑炉内不易烧透,在砖的两端挖孔可使火焰进入砖的腹腔使其烧透。
另外,还便于抽出内模,可以减轻砖的自重。
总之,“巨型空心砖的出现,说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经懂得空心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力与实心物体所承受的压力相等的原理,并将此原理运用到制作大型空心砖上面,这是战国时期工匠们在工程力学上的一项重大发现与创造。
”
(二)实心砖。
长方形砖、方形砖及梯形砖、楔形砖等实心砖均为模制法,一次成型。
同样是先备好各种形制本质模,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泥饼铺于模内拍打牢实,翻倒脱模。
同我们现代化砖机出现前的农村的人工“脱坯”的方法相同。
长条形砖的制作方法相同,但由于受模具尺寸的限制,许多长条砖同墓室所需尺寸不符。
于是,在模制以后有些砖将多余部分切割掉,南阳新野所出画像砖多存在这种情况,在新野“樊集吊窑37座画像砖墓出土的117块画像砖,除少数画像砖的画面完整外,大部分画像砖的画面不完整,或多或少的都被切去一部分。
”实心砖的其他制作程序同空心砖相似。
总之,汉代画像砖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而且费工费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面对这精美的艺术品,广大的劳动者只能望而兴叹。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3]河南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新野樊集画像砖墓.考古学报,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