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图案6—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案
- 格式:ppt
- 大小:5.89 MB
- 文档页数:17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 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 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艺术创制,当时是用来砌造在墓室、祠堂、石阙等建筑物上作为装饰,亦涵记传教化的作用。
画像石是在坚硬的石材上刻凿,通常为长方形或方形,大小约在一至二米左右,主要出土于山东、河南一带;画像砖是经雕刻、模印、烧制而成,多为方形,边长约在50厘米光景,以出土于四川地区的最为著称。
在制作手法上.画像石(砖)大多采取“减底平刻”模式,即在一块平
【总页数】12页(P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2
【相关文献】
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美学特征 [J], 刘宗超
2.浅谈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J], 姜冬花
3.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舞蹈形象解读 [J], 王藝霖
4.汉代画像石“人首龙身交尾”考释——以贵州省金沙县汉代画像石墓为例 [J], 朱巍
5.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山水图像探析 [J], 郑沙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
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
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
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
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
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
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
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
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
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汉代画像石规矩图的图学及其文化意义刘克明(华中科技大学430074)摘要汉代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握规执矩图,是我国乃至世界图学史上最早有关作图的基本工具——规和矩的图象资料,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的图学成就,及其文化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矩,规,图学The Scientific Value of “Compass and Ruler Held by Fuxi and Nuwa”Liu, Kemi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30074)AbstractThe “Compass and Rulers Held by Fuxi and Nuwa”on the Han stone relief’s i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use of compass and rulers in construction drawing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valu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is image.Key words: Fuxi, Nuwa, ruler, compass,construction drawing汉代画像石中“伏羲手执矩,女娲手执规”图,不仅展示了古代神话人物伏羲女娲的形象,同时也提供了古代作图工具最早的图象资料。
用图学原理来考察汉画像石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对研究两汉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颇具意义。
1、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的科学内涵汉画像石中有关规矩的图像资料,考古学发现甚多,其代表作品有:山东嘉祥县汉武梁祠画像石“伏羲手执规,女娲手执矩”图,山东沂南汉墓石柱上“伏羲手执矩,女娲手执规”的石刻,汉规矩砖图等。
如图1所示。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都是衣冠楚楚,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偶有作龙躯的,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地缠绕在一起。
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国美术史(十七)-----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史的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
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地区有二:山东西部、南部和四川岷江流域。
此外河南南阳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有一些发现。
画像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河南和四川。
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建筑材料。
山东的画像石构成的享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当作汉代规模宏大的有壁画装饰的大型建筑物的模型来看待。
山东省长清县的“郭巨祠”(北齐武平元年,公元五七○年所立的碑文根据传说断定为东汉有名的孝子郭巨的享祠,恐不可靠),上面镌刻有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的过路人的题字,可知建成在此之前。
“郭巨祠”是一小石室,有左、右、后三面石壁,上有前后坡的石屋顶,并凿出瓦垅,正面有三个八角形石柱,正中一柱分石室为左右两间。
左右两石柱都是经过宋代重修的。
石室内部三面墙上,打磨得很光滑,壁面上阴刻出各种人物及车骑的图像(图50)。
后壁正面的图像,上层是两辆车和两行骑士为前导,随之以击鼓奏乐的车,而以“大王车”殿后。
下层是并列的夹在四座楼亭之间的三座楼阁,楼阁上层,人们端坐,两两相对,下层似乎是众人在向王者行礼。
屋顶上刻有各种鸟和猿猴之类。
石室左壁图像上下分六层。
最上层是蛇身人首手执矩形物的伏羲氏,其下似乎还有雷神的车和其他神话的形象。
第三层是骑骆驼的、骑象的以及徒步的、乘车和乘马的兵士。
再下面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
第五层是对坐观舞蹈、杂技的图像和庖厨的图像。
杂技有弄丸(把若干小球轮流抛在空中,球的数目一般是七个)、戴竿(竿子顶在人的头上,另有人攀到竿子上作各种游戏)等,庖厨有杀猪、井中取水等。
第六层也是车骑行列、人物等。
石室右壁图像上下也分成六层。
最上似是与伏羲相对的蛇身人首手执一物的女娲氏。
其下有“贯胸国人”,和一些在西王母(?)左右的人物以及兔、虎等动物。
第三层也是车骑行列。
画像砖(汉、六朝)一、汉代画像砖。
1.艺术特点:质朴,艺术性高2.分类:空心砖:河南、山西。
《戏车图》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场面。
方砖:四川成都。
《弋射收获画象砖》歌颂射猎农耕劳作的装饰小品画。
3.装饰题材:生产劳动、车骑出行、社会风俗、神话传说、庭院建筑等。
二、六朝画象砖1.艺术特点:清秀雅致2.分类:北方:邓县画象砖:(1)有三类题材:车骑出行、神话传说和孝子故事、飞天供养和珍禽瑞兽。
(2)制作手法:浅浮雕,具有立体感。
还会填染颜色。
具有六朝时期清瘦飘逸的艺术风格。
南方: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1)表现了六朝士大夫放荡不羁,傲然超脱的性格和神态。
摆脱了传统的孔老“先贤”一类的题材。
(2)装饰题材以动物纹为中心向植物花草为中心的内容过渡。
三、六朝和汉代画象砖的区别综述:六朝时期的画象砖,继承了汉代的艺术传统,但更富于人间的生活情趣,也掺入了佛教的宗教色彩。
①汉代画象砖大多一砖一画,然而六朝时期出现了拼镶画象砖,由多块砖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像的方法,体现了画象砖制作工艺的进步与成熟。
代表着南北朝时期画象砖艺术的最高成就。
②在题材上,六朝时期的画象砖除了汉代时期的车马出行,神仙,奇禽瑞兽等题材外,还表现了圣贤高士,更具有现实生活气息。
③装饰纹样上,除动物纹外,植物花草已经占有较重要的地位④表现手法上,六朝时期多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各种更形象,并多为浅浮雕的立体效果。
⑤艺术风格上,汉代表现为质朴古拙,六朝时期则更佳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点。
四、汉代画像石1.汉代石雕,按表现手法分类圆雕:立体雕刻,质朴古拙的艺术特点平雕:平面浅雕,2.画像石定义:以平雕为主,表现出一定故事情节的,实际上是祠堂墓室等建筑的装饰画。
3.分布:山东地区(鲁南地区最丰富):《纺织图》,内容是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织机的具体结构。
还为我们提供了染织工艺方面的可贵资料。
河南南阳地区:①表现手法:画像微凸,剔地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