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二语自我、焦虑和动机学习行为的结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焦虑情绪以及学习动机如何影响其学习行为,并试图揭示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本文希望为二语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我认知,减轻焦虑,提高学习动机,从而优化学习效果。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首先对二语自我、焦虑和动机等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然后通过对大学生的实证调查,收集他们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焦虑情绪和学习动机的相关数据。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大学生二语学习行为的理解,为二语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二语习得理论,为推动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已经从单纯的语言学视角扩展到了心理、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体因素,特别是他们的自我概念、焦虑感和动机,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这些心理和情感因素不仅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而且与学习者的最终成就紧密相关。
自我概念在二语习得中,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作为语言学习者的身份认同、自我评价以及未来期望的总和。
自我概念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坚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更加投入地学习;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则可能导致学习者对二语学习产生抵触和逃避心理。
焦虑感是二语学习中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担心犯错、害怕被评价或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而感到焦虑。
这种焦虑感不仅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和挫败感。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降低学习者的焦虑感,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是二语教育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与学习投资作者:张慧李芸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回顾,探讨了二语学习者经过语言学习后的身份认同的改变,发现身份认同是多变的,并研究了身份认同与学习投资的关系。
【关键词】身份认同学习投资二语习得【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35-01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体现着这门语言的民族文化。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还无意识的学习了这门语言的背景文化和思维模式。
因此,对外语学习的投资不仅意味着学习者获得了一门实用工具,还可能意味着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改变,甚至是学习者身份认同的转变。
也就是说,身份认同与学习投资是紧密相连的。
1.研究背景身份认同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被广泛的运用于不同的领域,如哲学、心理学、数学、社会学、语言学等。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早已吸引了世界上广泛的注意,包括中国。
语言教学法认为,语言能够建构学习者的身份,而身份认同反过来也能帮助语言学习者建构语言。
在语言学中,语言的独特性就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基本成分之一。
因此,对一门外语的精通也就意味着学习者自我身份认同的改变。
反过来,学习者身份认同的改变也会影响语言学习。
近年来,关于语言学习和身份认同这个话题已经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
Williams (1890),Tajfel(1982),Giles和Coupland(1991),West(1992)及世界上许多二语习得的学者已经对语言学习和身份认同的关系做出了大量研究,其中, Norton(1993;1995;1997;2000;2002)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此外,相关话题的博士论文也大量涌现出来。
Kanno (1996)研究了出国留学一段时间后返回自己祖国的日本学生的身份认同的变化。
Miller (1999)调查了大量澳大利亚中学的移民学生,并研究了其社会身份认同与言语的关系。
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现状、原则与议题一、本文概述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结合了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深入探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构建、协商和表达身份。
身份构建不仅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对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研究现状、原则和议题概述。
本文将对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概述。
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揭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尊重个体差异、关注语境因素、强调动态互动和追求交际效果等,它们为研究者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本文将重点讨论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议题。
这些议题包括身份构建的动因、机制、策略、影响因素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等,它们构成了该领域的研究核心和重点。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共同推动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身份构建理论概述身份构建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过程。
其核心在于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理解、塑造和表达自我身份。
人际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构建和维持身份。
身份构建理论主张,个体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的社会互动中动态构建的。
这种构建过程往往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社会期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人际语用学中,身份构建被视为一种交际策略,人们通过语言选择和行为来展示自己的身份特征,从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在身份构建的过程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人们表达自我身份的主要工具,也是塑造和维持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的是人类在学习、使用第二语言 (L2) 过程中的认知、神经和教育机制。
近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当前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句法模式在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Cognitive Theory) 和生成语法 (Generative Grammar) 的背景下,句法理论模式声名鹊起。
该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机制化的、自主的、无意识的句法规则的翻译过程。
这个模式大力倡导语言技能的层次化,强调语言规则的概括、抽象和系统性。
这种理论模式对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形式化抽象,推动语言学习从语义向形式转变,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
但是,这种模式无法解释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义、实践、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者们需要从其他角度进一步探索语言学习的机制。
第二、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知识的发展是互相作用的,并且都受到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它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认知过程,认为习得一门语言需要不断重构,迭代和动态调整。
这个模式可以处理和解读语言认知过程中的许多困难性,因为它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本质,而且更重视学习者的交互和文化认知。
它将自己视为一种广义的理论,因此不仅限于学习过程,更涉及学习背景和跨文化联系。
尽管这个模式带来了新的视角,但它需要更好地结合实践。
第三、社会情境模式社会情境模式将语言学习放置在社会情境中,强调个体、社群和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语言的习得不仅涉及到个体认知,而且涵盖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强调社交和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种模式不仅将语言学习放在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背景中,还扩展了语言教育的范围,提供了个体、社群和文化因素的多维分析框架。
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与身份认同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相比,外语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往往缺乏所学语种的自然交际环境,对外语的使用较频繁地体现在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翻译活动中。
翻译教学与翻译活动是传统和当代外语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任何有关翻译问题的研究,都可以围绕身份认同这一问题展开。
翻译史其实是身份建构的历史,翻译以显性或隐性方式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灵魂之中。
身份问题来源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及生命意义的深层次思考。
“我们的认同是部分地由于他者的承认,或者是由这种承认的缺席所造成的,而且往往是由他者的误认所形成的”,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定。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里,身份被看做是一种话语建构,语言被看做是身份的标志,研究者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身份的话语表现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从及物性、语气和模态等层面看其语言表现。
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身份认同往往与语言规劝和交际行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个体身份认同,通过对翻译实践环节的各种操控表现出来。
外语教育视角下译者的文化身份建构奠定译者的主体性身份地位。
译者的主体性身份地位可以借助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来更好地加以理解。
正如福柯就话语权所设的提问: “谁在说话? 在所有说话个体的总体中,谁有充分理由使用这种类型的语言? 谁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在翻译语境中对此问题的回答,显然是通晓外语及其文化的合格的译者。
当话语实践发生在翻译领域时,对异域知识和思想的获取使得其中的权力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翻译解释权就成为翻译主体首先着意获取的。
译者正是在这种通过持续的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实践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对这一方面的话语权。
每一种语言都以其自身的方式讲述着这个世界,也反映其对自我身份的设定。
译者奠定自身的主体性身份地位,是其实现自我建构的一个重要标志。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通过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源语语篇宗旨的阐释,以及对目标语受众的分析等主体性活动,对翻译行为的效果作出调适。
身份认同:面子和礼貌研究的新视角* ——《语用学杂志》2007年4月专刊述评兰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任育新摘要:面子和(不)礼貌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语用学杂志》第39卷第4期专刊讨论了面子与(不)礼貌研究的身份认同视角。
本文对这期专刊进行了述评,总结了这期专刊文章的主要贡献及对将来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面子;礼貌;身份认同Abstract : Face and (im)politeness ,as one of the main topics in pragmatic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any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Pragmatics ,April ,2007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face and (im)polit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Due to its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apers presented in the special issue and summarized their major contribu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topic.Key words : face ;politeness ;identity* 本文受到兰州理工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文化认同与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13200601)资助,特致谢忱! 1. 引言长期以来,面子(face)和礼貌(politeness)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这从《语用学杂志》上所发表的关于“面子”和“礼貌”的文章可以看出。
语言多样性与身份认同研究语言多样性与身份认同研究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语言多样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语言多样性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语言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语言多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语言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存在的各种语言的数量和种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共有超过7000种语言,其中有很多语言只有少数人使用。
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的文化遗产: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保护和传承语言多样性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种文化遗产。
社会和经济发展:语言多样性有助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研究表明,语言多样性与创新能力、经济增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关联。
个体身份认同:语言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之一。
通过说母语,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从而加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语言多样性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语言作为身份认同的象征:语言是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之一。
母语是个体与文化之间最直接的联系,通过说母语,个体能够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感。
多语言与多重身份认同:生活在多语言环境中的个体往往具有多重身份认同。
他们可能会在家庭、社区或工作场所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使用的背后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跨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的冲突: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也可能导致身份认同的冲突。
个体可能需要在不同文化之间做出选择,从而产生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焦虑。
三、语言多样性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语言多样性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掌握多种语言的个体更具有创造力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
社会和政治稳定:语言多样性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尊重不同语言的使用权利,有助于建立一个公正和包容的社会,减少社会冲突和分裂。
认同感与二语习得研究备注:关于“empathy”译名的确定,常见的有“移情”、“共情”、“同感”、“同理心”,其中最常用的是“移情”。
作者针对这些译本的心理学含义和汉语的理解,以及与二语习得关系的贴切性,最后确定了“认同感”一词。
摘要认同感的概念最早应用在美学和心理学领域,由于其内涵的广泛性,近几十年来已经广泛应用在二语习得领域。
本文首先从认同感的界定和测量方式开始,然后逐一讨论其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相关研究,即作为影响二语习得成效的学习者个人因素,作为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重要概念以及作为英语学习策略三个方面,并对这些研究概况作了评述。
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认同感;二语习得;性格;跨文化交际;社交策略AbstractThe concept of empathy, which appeared in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theorie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nature of empathy in the first place and then explores the relationshp between empathy and SLA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namely empathy as one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empathy a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mpathy as one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end,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Key Words: Empathy; SLA; Personalit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cial Strategies1. 引言认同感(empathy)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学领域,由德国美学家Robert Vischer在1873年提出,后经过美国心理学家Titchener的改造,才有了现在“empathy”的正式英文写法(Duan&Hill,1996)。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综述作者:李秀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语用学角度,从研究背景,相关理论,研究对象等方面入手分析身份建构,发现语用身份视角下的研究,主要采用语言适应论和言语顺应论为指导,身份建构目的是为了促成交际的成功。
期望通过对国内语用学的文献梳理,为在语用学领域开展身份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语用学;身份建构;言语适应论;语言顺应论作者简介:李秀锦(1993-),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2一.引言“身份”(identity),又叫做“认同”,或者是“身份认同”,是当前众多领域研究的关注热点。
“身份”这一概念,在社会学领域主要是指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属性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Stryker,1992);在二语习得领域,Norton Pierce 将“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并将“身份认同”定义为“一个人对自我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关于这种关系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建构起来的,以及个人怎样看待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Norton Pierce,1995)。
近几年,人们开始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研究在交际语境中说话者身份动态建构的相关问题。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这些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语境因素对人们的话语选择及身份的建构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交际中就可能出现对自我身份和他人身份的再现与建构,以及相关的语言形式及语言策略选择。
二.语用身份研究背景陈新仁(2013a:27)将“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或者 identity in use)定义为“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
专业领航ZhuanYeLi n gHang2019年5月May.2019教师・TEACHER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述评田笑(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摘要:文章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两个层面总结、概括了国内外有关第二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成果。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时间较晚,且研究的重点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领域。
相对于国外后结构主义框架有关研究的丰硕成果,国内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文章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特点,给国内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第二语言;身份认同;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03-17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4-0113-02“身份认同”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究竟是谁”的探讨,既涵盖了自我的个人意识,也包括人所属的社会群体的群体意识。
20世纪20年代至今,不同的学术领域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因素,基于语言和人类的亲密关系,人的身份认同研究不能脱离语言,“语言身份认同”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结构主义思潮以及后结构主义思潮对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中,结构主义将心理学和哲学传统上有关身份认同的理论作为语言学习者个性形成和自我反思的核心过程,后结构主义将身份认同看成是语言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过程。
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位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框架内(Block, 2007;高一虹等,2008)。
一、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二语身份认同研究(一)结构左义二语9•份认同研究结构主义将身份认同视为相对固定、客观的外部社会结构范畴。
结构主义框架内语言身份认同研究重视相对稳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结构因素对语言认同的决定性影响,以定量研究的方法为主,着重社会主体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探究。
在Taifel(1978)的社会身份认同理论的基础上,结构主义语言认同在坚持群内群外认同的二元对立的前提下,更加关注主观上的认同的多元性、复杂性,个人的身份认同与内隐的身份认同过程,以及与群体成员身份认同相关的心理机制。
(二)后结构左义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后结构主义语言身份认同认为身份认同是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多样化、动态化的实体,自我是由认知的差异性而不是同一性组成的。
近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将目光投向后结构主义框架中更加具象和自觉的自我身份认同的探究。
在Vygotsky(1986)的“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Lantolf为代表的研究者就开始投身于二语习得中自我身份认同建构的研究。
近年来,学界逐渐关注二语学习者选择与二语使用有关的“想象共同体”的研究(Norton,2014)o Norton的理论框架解释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复杂而不断变化的语言身份归属问题。
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群体多语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后结构主义下的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成了热点。
二语身份的类型主要有民族身份、种族身份、国家身份、移民身份、性别身份、社会阶层身份等。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些二语身份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成人移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研究、外语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研究、留学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研究。
成人移艮的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移民的其他社会生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也是考虑的重点(例如,Goldstein,1996)。
外语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研究中,课堂学习成为研究的重点。
留学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的研究成果也很丰硕。
二语习得中性别与身份认同、国家身份认同等都是留学语境下身份认同的研究主题。
二语性别身份认同中,“男女身份权势”是一个广泛探究的议题。
除此之外,国家身份认同也是留学语境下广泛研究的课题(例如,Smith, 2004)o研究发现当留学生在二语学习中的个人身份认同遇到危机时,国家身份认同就相对凸显,成为留学生身份认同的主体(例如,Talburt&Stewart,1999)。
从二语身份认同的概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结构主义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后结构主义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以叙事研究方法为主的质性研究的方法得到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揭示和细化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项目(C4/规划02/001)o作者简介:田笑(1989—),讲师,研究方向:语言身份认同、二语教学与习得等。
113专业领航2019年5月不同学习情境下动态的、复杂的个人身份认同。
二、国内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国内语言学界对身份认同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关研究基本沿袭国外的研究框架,最先出现在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中。
国内ESL中的身份认同研究主要分为两块:一为对西方理论的评介(如边永卫,2003;李战子,2005;高一虹等,2008;葛俊丽等,2008)。
另一些为实证研究:主要借鉴西方二语身份认同理论,以英语作为二语的教育实践的依据进行二语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主要以高一虹及其研究团队为代表,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英语学习中自我身份认同变化的研究。
例如高一虹(2002)根据对全国两千多名大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材料,研究了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身份认同变化的关系。
在这项研究中,高一虹提出六种身份认同变化类型: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削减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分裂性变化和零变化,并考察它们和七种动机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
又如高一虹等(2003)以英语学习为自变量,以上述六种认同为因变量,进行了一项定量研究,发现英语学习对学习者的自信心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同时,发现学习者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交际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生产性和附加性变化。
这些研究逐渐显示了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趋向,但是大体上属于结构主义研究的范畴:主要用质性研究验证支撑定量研究的调查结果。
国内二语习得领域的身份认同研究主要处在结构主义的框架内,在西方后结构主义的浪潮下,一些对个人二语习得中动态变化身份认同的详细研究也逐渐出现了。
除了ESL中的身份认同研究,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CSL(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身份认同研究。
因为起步的时间较晚,CSL中的身份认同研究基本上借鉴ESL的研究模式。
CSL中的身份认同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为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身份认同,其对象为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如瞿继勇,2013;曹燕萍,张露予,2014);二为继承语和文化身份认同,研究大多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展开(如李贵苍,2005;王爱平,2006;冯丽萍等,2013)…三、国内相关研究建议总的来说,国内二语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对群内群外二元结构的探究,倾向使用结构主义的方法,以探究社会和社群语言身份认同的决定性因素的一致性。
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些有关ESL身份建构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国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特别是后结构主义下CSL身份认同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汉语热在全球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将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
借鉴国内外ESL身份认同研究成果,结合CSL自身的研究特点,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研究建议:①叙事研究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
我们建议CSL 身份研究充分利用叙事探究的方法,从更加微观细致的角度观察研究对象动态身份建构的过程。
②汉语身份认同和投资。
汉语习得中的身份认同是随着语言习得的过程运动变化的,我们建议关注汉语学习者的期望和其课堂或社群的实际投资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③汉语习得中的想象共同体。
对很多学习者来说,二语社会并不仅仅是指过去社会或者社会关系的历史重建,更是一个想象共同体,这种想象共同体可以为扩展未来的身份认同的选择范围提供更多可能性。
我们建议关注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寻求的共同体,还有学习者实际二语社会的构成。
④数字化汉语学习中的身份认同。
网络已成为汉语习得重要的辅助工具。
我们建议探求信息技术主导的汉语学习中的二语身份认同,分析身份认同的走向,具体探究信息技术介入下的身份认同与面对面交流中产生的身份认同相比是否存在变化等。
⑤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CSL的特点,我们建议重点放在外语语境和留学语境下外国人的身份认同研究中(包括外语语境下本土汉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
同时我们也建议对两种不同语境下的汉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究学习语境和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
⑥身份认同和汉语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特定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多重身份认同,提高学生在汉语课堂中的投资,并为他们现在和未来的身份认同构建提供更多可能性。
我们希望更多研究者可以通过身份认同这个研究切入口,为汉语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提供适用、创新的教学和规划方法,完善汉语学习的环境,促进对外汉语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1]边永卫,高一虹.英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建构[J].外国语言文学,2006,23(1):34-39.[2]曹燕萍,张露予.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重身份建构刍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31(6):157-160.[3]冯丽萍,步延新,Li Hong.短期来华美国留学生课外语言接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3(3):109-116.•[4]葛俊丽,罗晓燕.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看二语习得[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0(6):32-38.[5]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19-26.[6]高一虹,修立梅."—日英雄亦英雄"----对英语歌曲与电影的投资与学习者的多元认同建构[Jl.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4):93-101.[7]李贵苍.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的民族视角[J].外国文学研究,2005(4):52-57.[8]李战子.身份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5,22(4):234-241.[9]瞿继勇.湘西地区苗族的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73-78.[10]王爱平.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对400余名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0(4):86-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