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主体分裂到他者身份认同_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拉康主体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145.17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张一兵哦也就是你了突然记起哲导老师提起过你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转换要件。
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
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以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一、太虚幻镜中的“我”之诞生1936年8月3日,拉康在墨尔本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提交了最初“镜像阶段”(TheMirrorStage)思想的论文。
拉康直接把矛头指向弗洛伊德的自我说。
更宽泛地说,他自觉地使自己“与所有直接从我思(cogito)而来的哲学截然相对”①,并从心理学科学逻辑中使当代新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体第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危机。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自认为是哥白尼式革命的弗洛伊德的个人主体理论仍然是肯定性的,虽然他否定和分裂了理性主义的思(意识)之主体,但毕竟又重新确立了以本能原欲为基础的本我现实实现———自我。
在自我和本我的关系中, 自我并非与本我根本脱离,自我虽然是本我与现实对象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结果,但这并没有改变自我的根子仍深埋在本我之中。
这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自我主体总还是自足的功能性关系结构。
“弗洛伊德将自我等同于‘感觉-意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机体得以适应‘现实原则’和器官的总和所构成的”。
它联结本我,并不断外化为超我。
拉康则直接称晚期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念为“狂想”。
认识拉康以潜意识为基本核心概念的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已不再只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而是渗透到了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当中。
而精神分析学说,也正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理论。
虽然现在的精神分析已和弗洛依德创建时大相径庭,但核心内容一直没有变化。
将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它的切入点。
雅克·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工具,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语言学的解读和重构,使之从医学实践领域转到了社会话语的层面。
他提出,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符号的任意性说明从能指(signifier)到所指(signified)、从语言到意义、从人类行为到其心理含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自主的或自明的转换。
人的每一项行为或动作,并没有一种与之相呼应的、明显的意义。
换言之,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是能指的部分,而所指已经躲到潜意识的复杂结构中了。
(能指指的是字和发音,所指指的是含义。
)拉康还指出,显梦(梦的思想)代替隐梦(梦境)的形式,正如语言学中的隐喻和换喻的方式。
语言的隐喻特性使得话语后面存在无穷层次的意思,这和潜意识的特点有共通之处。
而由“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这一命题,拉康推论,是潜意识操纵着主体的语言表现,人并非表达的主体而是说话的主体。
由此,他进一步推论出“人是潜意识的主体”这一惊世骇俗的结论。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04.13-1981.09.09],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
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有着天主教传统的商人家庭,因肠癌逝于法国巴黎。
他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
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
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 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
㊀㊀2019年5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y,2019总第302期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2㊀No.5㊀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㊃著作评介㊃齐泽克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观评‘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陈奕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进行文化身份确认的手段,维护了主体所构建的符号秩序的完整性㊂齐泽克基于拉康和马克思的框架探索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在存在论层面作出了当代回响㊂对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不仅要保持理论自身的完整性㊁系统性,更重要的是要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语境中启思建构适合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机制,使意识形态内化为主体的一种自觉心理欲望的生成机制㊂袁小云教授新著‘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以下简称‘自我与他者“)在这个层面作了深入的研究,为齐泽克的研讨开拓了视野㊂齐泽克认为,当今人们在资本罗织之下,明知物的奴役性但仍然沉浸于此㊂商品拜物教已经不再是物与物的假象,而是人对物的结构性误认景观㊂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一切都成为 我 的 他者 ㊂自我和他者都消解在资本逻辑架构中,消失在自我的物欲膨胀中㊂在齐泽克看来,这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果㊂在‘自我与他者“一书中,袁教授从拜物教理论演进逻辑展开对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研究,指出齐泽克的商品拜物教式的结构性误认,齐泽克只是借助拉康的分裂主体将其嫁接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并把主体性的理解与另一个人的愿望联系在一起(拉康的 大他者 ),从而探讨资本主义革命的政治策略㊂因此,在齐泽克看来,只有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有效批判㊂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基于主体的分裂,同时又阻止主体从意识形态中充分实现这种身份填补,齐泽克的消极性哲学理解提供的政治后果实际上必将陷入僵局㊂这种实现路径,在理论上只有滑向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之中,在实践上只会迷失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中㊂齐泽克对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源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拉康的精神分析中,享乐(jouissance)具有重要的地位㊂它是能指在其发挥作用时产生的剩余,由此它驱动并同时扰乱所有主体的活动㊂基于这个角度,齐泽克认为资本主义带来的美妙景观在于它提升了物质的享受,但是囿于资本内在的结构限制,造成了资本繁荣景观幻象㊂面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图景,齐泽克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意识形态 政治分析,提出了一种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革命可能性的激进理解,并最终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结论㊂袁教授在‘自我与他者“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享受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范畴,同时它还具有非意识形态的功能,从而阻碍了其他政治因素的构成㊂当前,金融资本的扩张和侵吞导致人们通过非理性的主观暴力予以抗争㊂这种无意识的抗争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㊂因此,对意识形态理解不能再停留在 经济基础决定论 层面上了,而应回归生活世界,只有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㊂意识形态作为反映社会变动的重要社会精神现象,包含着很强的阶级性㊁多样性㊁复杂性的特点,其涉及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国际关系等领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动,顽强地以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主导意识反作用于社会生活㊂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融黑格尔㊁拉康和马克思于一体,从 知 的层面向 行 的层面转向㊂于是,在齐泽克的视阈中,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㊂他对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文化符号秩序的意义的解释认为,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 社会意识 ,还是一种 社会存在 ㊂由此,意识形态似乎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幽灵㊂这种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启发了我们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研究视域㊂袁教授认为,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植根中国的现实生活,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特征,同时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微化㊁细化至个体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㊂(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责任编辑:杜㊀娟 ㊃091㊃。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对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探究,介绍了拉康作为精神分析学家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拉康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通过对拉康理论的解读和实例分析,探讨了拉康的独特观点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雅克·拉康是20世纪精神分析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佛洛伊德的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但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拉康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在儿童期通过在语言和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中形成的。
他的理论基础包括“镜像阶段”和“象征阶段”等概念。
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他探讨了个体如何在幼儿期通过镜像自我投射来建立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他认为,幼儿在镜像过程中首次认识到自己的形象与外界的形象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
这个过程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拉康的象征阶段理论中,他讨论了语言和符号对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塑造作用。
他认为,人类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和言语交流来建立和理解现实世界。
拉康提出了“认同”和“欲望”这两个重要概念,认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欲望是通过言语和象征系统的互动来形成的。
第二部分: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疾病是由于潜意识层面的冲突和欲望的不断转移引起的。
通过对个体的语言表述和无意识信息的解读,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其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并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
他提出了“分析的四个阶段”概念,包括倾听、诠释、转译和让步等步骤。
这些步骤帮助精神分析师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并通过对患者言语表述的分析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隐含意义。
拉康他者理论的两个来源魏建华【摘要】"他者"是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拉康的他者概念主要来源于黑格尔,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于阐释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科耶夫的欲望理论.其实,在科耶夫欲望理论这一明显的源头之外,拉康的他者思想还有一个不太为世人所关注的来源:海德格尔的他者理论.对拉康他者理论的这两个理论来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期刊名称】《沧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3【总页数】5页(P44-47,80)【关键词】拉康;他者;科耶夫;海德格尔【作者】魏建华【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北沧州 06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065“他者”(小他者l’autre,大他者l’Autre)是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学界一般认为拉康的他者概念主要来源于黑格尔,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于阐释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科耶夫的欲望理论。
[1]其实,在科耶夫欲望理论这一明显的源头之外,拉康的他者思想还有一个不太为世人所关注的秘密源泉:海德格尔的他者理论。
下面,本文对拉康他者理论的这两个源头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在拉康看来,他者有小他者和大他者之分,小他者也就是小写的他者(法语写作l’autre)属于想像界,而大他者(大写的他者,法语为l’Autre)属于象征界。
小他者并不是真正的他人,而是自我的反映或投射。
大他者,主要是指象征(符号)秩序,也就是语言系统,另外还包括法律、规范、习俗等等一系列的规则、制度。
拉康认为:“不为人所知的大他者和作为自我、作为所有知识的源头的小他者,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分是根本的。
”[2]小他者属于想像界,与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谓镜像阶段是指婴儿在6-18个月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拉康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早产儿:人一生下来没有生存必需的本领和技能,他不会走路,不能自主地行动,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必需依赖于成人(尤其是母亲)的照顾,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时他的身体是支离破碎的各种组织和零件的集合体,他对于自己的身体还没有支配和掌控的能力,婴儿的自我和主体意识也还没有形成。
解析拉康的自我观拉康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精辟的思想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的镜像理论不仅标志着他与笛卡尔式的自我观的一种决绝的对立,也给人们一种颠覆式的冲击,使人们重新思考着自我和主体的存在。
可以说,拉康的自我是一种悲剧的基调,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人类自欺欺人面具。
标签:自我;主体;镜像虚伪的自我拉康对“自我”的认识其实是建立在反弗洛伊德“自我”观的基础上的,弗氏往年的“自我”更趋于理性,认为自我”等同于人所具有的感觉---意识系统,认为自我就是这个系统,用来回应现实的所有机制的总和,是一个调节内外的理性的中介机构。
就此,拉康找到弗氏关于自我的致命短板,拉康认为,既然弗氏的自我是回应现实所有机制的总和,那自我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对现实的误认?基于这个质疑,拉康开始了自己独特的“自我”观。
在1936年7月,在捷克的马里安吧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
拉康宣读了一篇论“镜像阶段”的论文,首次提出他对人类主体的自我之性质的看法。
在1949年在瑞士苏黎世,拉康向在那里举行的第十六届精神分析大会上提交了题为《精神分析经验揭示的作为我之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镜像阶段》的论文,而在这篇论文中,拉康细致地阐述了“自我”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给人们赤裸裸地展示出“自我”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首先,拉康在刚开始就借用瓦隆的镜像测试来表现人与动物的不同,他把瓦隆的镜像理论已经抽象到一种本体论的研究层面上来。
镜像阶段(一般指6-18个月)时,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形象,通过不断试验,最终兴奋不已地把它归于自己,这里的兴奋对拉康来说意义深远,这标志着婴儿对镜中的虚像发生认同,也就是“自我”开始形成。
拉康借镜像测验想说明,人刚开始对自己的认识就已经建立在外在于他自己的东西上,是自身在认定一个镜中的虚像之后对自身所起的作用。
正如拉康所说:“我把镜像阶段的功能看成是意象功能的一个特例,此功能是要建立起机体与其现实------或者说,建立起内在世界与外界世界-----之间的联系。
拉康的人格理论及其他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学说。
这门学说的革命性在于指出人的精神并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单元,也就是说,面对客观世界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协调的主观思想。
人的主观思想是有层次有结构的多元体,在这个复杂的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协调一致的合作,而是充满了斗争与冲突,正是这种内在的冲突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斗争冲突是指超我、自我将本能欲望压抑到无意识以下,而无意识又总是时刻能够返回来干扰人的意识。
人的精神就时刻处在压制与反压制的内在张力之中。
)精神分析学是对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叛,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自我,并且通过理性能够把握世界和人自身,这在精神分析学那里成为一个神话。
人的精神不再是协调、统一和有理性的,无意识深渊的陌生性、异己性和神秘性展现出一个完全非理性的、不可理解的自我。
而拉康的理论将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一个镜像认同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人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象的产物,并不具有多么牢靠的、真实的、绝对的根据。
(这个问题将在后面谈到)总的来说,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对人进行重新认识的科学,“认识你自己”这一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是人类探索追寻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的各种学说都对这一问题作出过某种诠释,而精神分析学则从人的精神层面对此作出了最深层的、最精微的解答。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创造性重写,他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到精神分析之中,并结合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重新诠释弗洛伊德。
因此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也被称作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一切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都是基于无意识和主体(人格)这两个领域进行的,拉康的学说也可以主要分为这两个方面。
主体的形成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在弗洛伊德那里,儿童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步骤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前俄狄浦斯阶段,儿童与母亲和谐共生,儿童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自我与整体性的他人的概念,儿童的身体与母亲和外部世界是混沌不分的。
小明老师教你学拉康——拉康经典解析(珍藏版)第一部分镜像1、拉康的镜像,是指6到18个月的小孩,照镜子时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完整的形象,但是自己的身体处于不协调的状态。
这使他产生了主体对客体想像性的、虚幻的自我,这种镜像的认识一直持续到成年之后。
成年后凡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不切合实际的认同,都是一种想像在起作用。
2、阿尔都塞的理论——借由拉康的镜像,在马克思主义里面,个体和社会主体也存在这种镜像关系,个体会认为自己就是社会的主体。
比如,个体通过服从某种阶级、种族、社会性别、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话语,个体把自己误认为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自我立法的主体,而实际上,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被别人召唤的、趋从的状态。
3、人类一方面需要镜像来获得技能(动物需要模仿父母获得生存技能--狼孩、猴孩),另一方面需要镜像来获得身份。
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都源自拉康的学说—-单个人是虚弱无能的,需要获得社会身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螺丝钉。
宗教与神的意义就在于给人的存在一个身份。
4、与祖先相遇——中国家谱。
微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中用户放大镜看自己的家谱,实际上是寻找身份。
5、自我与镜像他我。
明星和名人的孤独感,往往来源于明星自己认同的那个形象。
而真实的自己,和建构出来的形象,产生了疏离、产生了极大的孤立感。
拉康的镜像自恋:自我爱上镜像他我,用镜像我代替真实我。
--是一种病态自恋的延伸。
6、镜像阶段: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即镜像之看完成的,主体性的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
7、拉康的自恋路标--镜像阶段:将“自我”指认成“他我”,而当他将镜中像指认自己时,他却将光影印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用他我的身份与世界联系,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他我开始了终生迷恋。
新疆小孩自恋倾向,父亲角色。
8、镜像反映:是拉康治疗的主要技术,即移动出该镜像的位置,进入拉康所说的象征的位置,咨询师对病人的位置做镜像反映,当病人谈论自己的幻听时,咨询师和他谈谈这些声音是怎么发生的。
收稿日期 2004-04-26作者简介 马元龙(1970—),男,四川冕宁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文艺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拉康精神分析学研究。
第43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11月V ol.43 N o.6Jour nal of Centr al China N o rmal U niv ersity (Humanities a nd Socia l Sciences) N ov. 2004主体的颠覆: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马元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作为认识之主体的自我的身份无疑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笛卡尔之前的本体论哲学中被视为不证自明的而放进了括号;认识论哲学将认识主体,也就是说将自我作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但是最终还是将同一性和自主性赋予了它;语言论哲学的革命使人们得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并对同一、自主的自我作了彻底的颠覆。
但是,这种颠覆不是来自于形而上学,而是来自于拉康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的创造性阐释。
因为拉康的贡献,我们终于认识到,自我的同一和自主只是一种虚构和妄想,自我根本上是分裂的,因为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他者。
自我的存在是为另一个人而建构的,建构的方式和结果使他像另一个人,而且其存在注定要被另一个人夺走。
所以,自我的本质就是一种挫折。
关键词 镜子阶段;自我;他人/他者;我思;同一性;挫折;异化;分裂中图分类号 B 84-0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2004)06-0048-08 “认识你自己。
”这句镌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殿墙上的箴言像一个神秘的召唤已经回响了数千年。
可以说一切哲学思考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任何形而上学的玄思都是对这个考问或者切近或者疏远的回答;而不同的回答则表明了不同哲学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和真理之间的距离。
从柏拉图到笛卡尔的漫长历史中,哲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发现世界的本质,至于作为认识主体(姑且这么说)的人或者说自我,其确定性、同一性、统一性以及意识自主性,则被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而放进了括号。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拉康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镜像理论对自我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自我的建构过程,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关键词联想的方式,对自我建构与镜像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拉康的镜像理论主要围绕镜像意识、镜像人物和镜像时间等方面展开。
镜像意识指的是个体通过镜子中的影像来认识自己,确立自我形象。
镜像人物则是指个体在镜子中看到的影像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被扭曲、异化的形象。
而镜像时间则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认为时间是人类认知的先决条件。
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照镜子,通过镜像意识来认识自己的外貌、身材等。
然而,由于镜像人物的异化作用,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自己,而是被扭曲的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来重新认识自己,以获得更为真实的自我形象。
自我的建构过程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等方面。
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知;自我认知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和自身行动的认识;而自我建构则是指个体通过语言、符号等媒介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例如,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通过自拍、修图等方式来建构自己的形象,并以此为媒介与他人交流。
这种自我建构的方式不仅让我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让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更加顺畅。
在进行关键词联想时,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玉樽中带些酸楚”。
这句话描绘了贾宝玉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认知。
他感受到自己身处繁华的金玉之中,却也感受到内心的酸楚和无奈。
这恰好反映了拉康的镜像理论中个体通过镜像认识自己,但这种认识往往是被扭曲和异化的。
正如贾宝玉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并不完全真实。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拉康的镜像理论和自我的建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社会。
《从拉康主体理论研究《明智的孩子》中的主体性建构》篇一一、引言在文学批评和理论分析的领域中,拉康主体理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工具。
本文以这一理论为出发点,深入分析美国作家萨拉·格鲁恩的代表作《明智的孩子》中的主体性建构。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命运抗争以及人性之美的展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复杂的情感关系中如何形成、塑造并展现自己的主体性。
二、拉康主体理论简述拉康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认为,主体的建构过程并非纯粹是先验与经验的统一,而是在复杂的社会和语言关系中不断形成的。
拉康的主体理论强调了主体在语言、社会和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主体如何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意识。
这一理论为我们分析《明智的孩子》中的主体性建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明智的孩子》中的主体性建构在《明智的孩子》中,拉康主体理论在家庭、社会以及语言层面上的体现尤为突出。
小说中的家族成员,在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相互影响,形成自己的独特主体性。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1. 家庭内部的主体性建构:在家庭这个核心的社交场景中,每个人物的角色和关系是建构他们个体性的关键。
在格鲁恩的笔下,家族成员在互动中相互塑造,他们既是家庭中独立存在的个体,又是彼此关系的构建者。
他们通过交流、对话、情感共鸣等方式,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主体性。
2. 社会背景下的主体性:社会和文化因素同样在个体的主体性建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明智的孩子》以二十世纪末的社会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对个体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主人公们的成长过程,他们如何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寻求自我认同和价值定位,成为我们分析的重点。
3. 语言与主体性的关系:拉康认为语言是主体性建构的重要工具。
在《明智的孩子》中,语言不仅是人物之间交流的媒介,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观点,进而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使用情况,探讨他们的主体性是如何通过语言得以建构的。
大 众 文 艺大74摘要:拉康是20世纪精神分析领域内的又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者,他所提出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做一个梳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本特征便是主体消失,由此,探讨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滥觞。
关键词:拉康;镜像阶段;主体消失一、绪论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哲学家,是20世纪继弗洛伊德之后在精神分析领域内又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者。
他于1936年提出“镜像阶段”这一理论概念,试图通过镜像理论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且认为从笛卡儿开始的作为西方哲学思维起点的“我”,包括弗洛伊德发现的非理性“本我”并不存在,“我”事实上是他者(other或Other)的永久异化,是人把他者的东西误认为自身,从而得出人的自我意识是外界他者对我的建构和奴役,人永远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的结论。
拉康理论体系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镜像阶段”理论和主体心理结构理论,他从哲学的高度建立起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由此,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开始,经过荣格、霍妮直到拉康,已经走出最初的医学领域,而成为一门专门的独立的精神分析哲学。
同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更是走出了精神分析学这一狭窄的圈子,深入到文学、哲学等领域,深深地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思潮。
二、“镜像阶段”理论拉康的“镜像阶段”论涉及多方面的论题,但其主题则可说是讨论镜像对于人类主体的自我之形成的构形作用和“镜像阶段”所体现的主体发展的时间辩证法这两个方面。
(一)镜像对于人类主体形成的构形作用婴儿成长期的6至18个月为“镜像阶段”,这期间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形象,他认出了自己,发现自己的肢体原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从拉康主体理论研究《明智的孩子》中的主体性建构》篇一一、引言拉康主体理论是当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主体性的建构过程。
本文以拉康主体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托尔斯泰的小说《明智的孩子》中主体性的建构过程。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解读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自我认知与建构,进一步理解主体性的内在机制。
二、拉康主体理论概述拉康主体理论强调了主体性的建构性、社会性和语言性。
在拉康看来,主体性是在与他人、社会和语言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拉康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明智的孩子》中人物主体性的建构过程。
三、《明智的孩子》中的主体性建构1. 家庭关系中的主体性建构在《明智的孩子》中,家庭关系是人物主体性建构的重要场所。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与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
这些互动不仅涉及到情感和价值观的传承,还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和承担。
通过家庭关系中的互动和反思,人物的主体性得以逐步建构。
2. 社会关系中的主体性建构除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也是人物主体性建构的重要场所。
在《明智的孩子》中,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经历了种种挑战和磨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环境。
这些经历使得人物的主体性更加丰富和多元。
3. 语言在主体性建构中的作用语言在拉康主体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明智的孩子》中,人物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语言不仅是个体与他人交流的工具,也是个体认知和反思的媒介。
通过语言的使用,人物的主体性得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四、结论通过对《明智的孩子》中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拉康主体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适用性。
小说中人物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语言等多个方面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性。
这一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是复杂而多变的。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
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 在文本内搭建起文学场域内的三界, 从而揭示出真正的主体正是那封信。
关键词:拉康; 三界说; 《被窃的信》;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作者简介:杨洪霖(1993-) , 女, 山东淄博人, 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8-10-24Lacans Three Orders and Literary CriticismYANG Hong-li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Abstract:Lacan applied the three order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loined Letter,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riticism.In t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he has related the misrecognized Imaginary, symbol-dominated Symbolic and unknowable Real respectively to the over-confident Queen/Minister, the well-informed Minister/Dupin and the ignorant King/police.Through the comparison, Lacan has built up a literary three orders within the text, thus revealing that the letter is the real subject.Keyword:Lacan; The Three Orders; The Purloined Letter; Psychoanalytic Literary Criticism;Received:2018-10-24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 是自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以来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主人公的自我探寻章征宇 上海海事大学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描写了黑人男性奶娃自我探寻的故事。
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对奶娃的精神发展过程和身份寻找过程进行分析。
说明黑人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合,回归本民族文化,才能留住自己的根、获得精神和人格的自由与独立,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身份。
关键词:奶娃;镜像理论;他者;自我探寻作者简介:章征宇(1994.7-),上海海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26-01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其作品虽然简短,却富有诗意与炽热的情感,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莫里森于199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其著名小说《所罗门之歌》描写的把回归黑人文化这个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主要描述黑人男青年奶娃初期在北方安逸的生活以及后期为了寻找一袋金子而开始的南方之旅。
本是寻金之旅演变为寻根之行,在这场旅程中,他发现了家族历史、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奶娃的寻根之旅符合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所提出的“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划分了3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
在前镜像阶段,当婴儿被抱到镜子前,由于未形成主体意识,婴儿不知道镜中的像是自己,将“自我”认成“他人”。
而到了镜像阶段,婴儿意识到镜中的像是虚幻的,不是实物也不是他自己,便有了“他者”的概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最后到了后镜像阶段,婴儿能从镜中认出自己,原先的自我认知被不断否定,有了新的自我认知。
这一理论不仅用于儿童的心理分析,它也适用于分析普遍的人类心理。
《所罗门之歌》的奶娃在南方之旅中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完成了自我认同与救赎,他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分别对应镜像理论的三个阶段。
“我是他者”:拉康的主体哲学批判“我是他者”:拉康的主体哲学批判栋梁/⽂摘要:⼀般⽽⾔,我们习惯地认为,⼈的⾃我不仅是他与世界万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的中⼼出发点,⽽且也是他的强摘要:有⼒的⾏为的中⼼出发点。
⾃我对于我们的⽣存意识来说是根本性的。
然⽽,拉康却作出了不同乃⾄相反的回答:“⾃我”是⼀个虚假的存在,是⼀个“⽆”。
那么,现实存在中的“我们”是谁?拉康说:“我”是“他者”。
拉康正是在“想象域”、“象征域”和“真实域”三个层次上证伪了“⾃我”——主体的存在,阐明了“我是他者”的哲学命题。
关键词:拉康;主体;他者;想象域;象征域;真实域关键词:引⾔拉康曾⾔:“主体的⽆意识即是他⼈的话语。
”[1]“‘我是他⼈’——这咋听起来⾃相⽭盾的论题就像红线⼀样贯穿在拉康的全部著作之中。
‘我’如何成为‘⾮我’,成为‘他⼈’呢?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的⾃我不仅是他与世界万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的中⼼出发点,⽽且也是他的强有⼒的⾏为的中⼼出发点。
⾃我对于我们的⽣存意识来说是根本性的。
它让我们⾃⼰在想象的焦虑不安和最为秘密的期待中认识到我们存在,因此保存着我们⾝份的秘密。
”[2]⽽且,当⼈⼀旦陷⼊对⾃我的怀疑,笛卡尔的那句名⾔就会在我们⽿边回荡: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我可以怀疑这,怀疑那,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
只要我⼀怀疑我在怀疑,就正好证实了我在怀疑。
”[3]在笛卡尔的⿎励下,我们就会在怀疑之后重返⾃我,重新确⽴“我”的主体地位。
我们真的能够在这种⿎励之下“重返⾃我”吗?在拉康看来,不能!永远不能!因为,⾃我的起点本⾝就是⼀个“⽆”,或者说,我们本就没有家园,何来的“重返”呢?既然“我”不是“我”,那么,“我”是谁?拉康回答说:“我”是“他者”。
⼀条主线:主体性反思与批判张⼀兵曾对拉康思想做过这样的判断:“拉康哲学是西⽅20世纪出现的⼀种深刻的主体批判理论,他意在否定和解构整个西⽅现代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新⼈本主义⼈学基础,特别是对施蒂纳、克尔凯郭尔以后发展起来的以个⼈主体为基始的存在论进⾏釜底抽薪式的⾰命。
#文学研究#从自我主体分裂到他者身份认同
)))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拉康主体理论方 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以及将语言和无意识引入主体研究,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0改为/他者思故我在0,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在当下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功能化、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思路,同时还为后学意义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拉康;镜像时期;语言;主体/他者;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8)05-0142-04
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是当下备受关注的法国哲学家,他创造性地将精神分析与社会文化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后精神分析学的独特风景。在拉康丰富广博的思想资源中,其主体理论历来是争论的焦点。拉康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主体问题研究,为之后的解构浪潮奠定了基础。拉康接连在人成长的镜像、俄底浦斯、象征语言等几个时期从不同的视角消解了主体,拉康用他者来解构主体,他宣称人的存在/总是在别处0[1]573;他突出了语言在主体构建中的作用,/主体只有在其言语的主体间性的连续性中才得到满足,而主体的历史正是构成在这言语中0[1]268。并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以全新的阐释角度引入语言学研究中,/主体的无意识即是他者的话语0[1]275。在当下文化研究语境中,当后学理论中的/身份0观念越来越成为显学时,可以尝试将拉康的主体理论放在文化研究新的视域中去加以审视。拉康理论中虽然分裂了主体,但他对身份认同的一些观点却正好为主体和身份创造了对话的可能,并且契合了诸如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中关于身份认同的看法。当后学理论解构的狂欢散去后,拉康的主体理论为我们研究主体与身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一、从想象到象征:拉康主体理论之基本构成拉康的主体理论由镜像阶段起始,经由镜像、俄底浦斯、社会语言三个阶段得以完成。其间经历了由想象界到象征界的历程,主体逐渐被他者所一再压抑。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在6~18个月时能从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这个时候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还不完全具备肢体的协调能力,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在此时,一个关键的时刻却发生了,这个婴儿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身的完整性。拉康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将其发展为著名的镜像理论。拉康这样论述到,婴儿(主体)对自身的第一次认识是通过镜中的影像,不论婴儿是否意识到镜中他人就是自己,主体的首次认可就是发生在他者的参照下。而且这个他者不是别的任何人,而是婴儿通过一系列自恋式认同与自我联系起来的镜中自己的影像。随后在人的主体确立的过程中进入了俄底浦斯期,在这一过程中,婴儿不得不与母亲分离而踏入父权社会。这便进入了本体论异化的第二个层面,即他人面相认同中发生的自我异化。拉康的镜像阶段还广义地泛指一种主宰了童年的最初几年众人所建构起来的目光之镜。开始可能来自父亲,而后来是众人的镜像之看。自此主体将逐渐告别想象界,而被规训入象征域。从传统的话语逻辑来看,当孩子开始长大,将自主地进入社会。想象就不再是他生存中的主要支撑结构,他将成为一个理想主体(即笛卡尔所认定的那个/我思故我在0和康德那个理性
收稿日期:2008-07-20作者简介:方 亭(1982-),女,河南信阳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142#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yangNormalUniversity第28卷 第5期 2008年10月 (Philos.&Soc.Sc.iEdi.t)Vo.l28No.5Oc.t2008启蒙了的主体),自主地理解这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拉康将笛长尔的/我思故我在0改为/他者思故我在0[2]161,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拉康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了对象征域中主体的分析,更加鲜明地提出是话在说我,主体是无意识的言说者。拉康的主体是分裂的主体,这是主体进入象征秩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语言系统毕竟先于人而存在。拉康认为,人类的主体性问题与语言的运作直接相关。正是语言本身的能指/所指的不确定导致进入语言的主体即言语主体的分裂。/在话语的世界里,无就等于有,大家在这里又一次发现了一种间隙构成了主体。主体是引入现实的一种缺失,,当主体占据了这个缺失的位置时,一种缺失就被引入了词语,这就是主体的定义0[3]。通俗点来讲,就是说主体产生于话语系统,可是主体并不能言说自身、也不能互相交流。主体原本就是空无。作为能指的一种效果,主体必须经受语言语义的不稳定性。构成能指链的无尽的差异过程,被主体体验为一种根本的错位。主体进入先在的语言系统)))象征秩序,加剧了主体最初在遭遇他的镜像时所经历的那种分裂过程和体验到的欠缺感。主体一出生就落入语言中,而主体性也正是通过语言而构建的。对无意识的主体来说,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主体通过语言系统建构自身,却又消解在能指/所指无限的滑动和延异中。在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过程中,拉康先用镜子(他人目光之镜)割裂了主体与自我的联系,镜像异化是第一个本体异化的层面。当镜像期结束之后,那个镜像中的/我0便开始转化为更具解构性的/社会之我0。想象的镜像突然转化成一种语言介体构成的巨镜,这一次,镜子是一种象征之看。语言象征性得以能指之网构筑出文化社会主体之类像。在象征域中,主体使用语言符号统一世界与自身的社会文化实在,却失去了存在本身,因为语言即主体存在之死,是异化之异化。二、从他者到认同:拉康主体理论之新契机拉康主体理论首先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拉康的/三界0)))对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划分无疑受到弗洛伊德/三我0)))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影响。而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对拉康主体理论的影响。黑格尔关系性的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可谓是给拉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并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有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才能认同自己。拉康赞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他指出,此辩证法的全部价值或意义就在于,它道出了自我(意识)的真相,即自我(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他人的认可。黑格尔是这样来强调认可的重要性的,即一个自我意识的存在必须建立在被另一个自我意识认可的基础之上。拉康同样十分强调认可的重要性,并且把它视为主体间关系或主体间言语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但拉康在黑格尔主/奴二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并没有回归黑格尔式的辩证统一,而是将其转化为了一种注重分裂或差异特征的辩证法:以自我形式面世的人类主体根本上乃是一个他人,不过,想象的统一性掩盖了根本上的差异性,从而在想象中给予了人类主体完满自足性。拉康曾经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说明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一个自认为是国王的人是个疯子,一个自认为是国王的国王同样也是个疯子。拉康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主体性即人格的对立只能在主体间的关系中建立,脱离主体间的关系,任何身份认同都是一种疯狂。所以身份认同是发生在主体间关系中的。依拉康之见,/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作为他者的形象,他不能看到自己0[1]408。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只能通过外在于他的能指链象征系统来反指自己,否则,他将什么都不是。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因为主体是无法自己认同自己的,无论是真实的镜子、他人目光之镜还是巨大的社会语言之镜,都是主体自我认同的参照系。主体只有在与他者认同的交互关系中才能确立自身。这种认同的重要性,从镜像阶段起就体现出来了。/镜像阶段0是主体生存史上的一个二律背反的时刻,一方面,镜像反射使幼儿摆脱早先混乱无序的割裂感,赋予幼儿一个完整主体感,从而使他得以区分自我和他人,这种区分是幼儿进入象征秩序必要之前提。另一方面,主体是作为一种想象的认同而建立起来的,就是说,被认为是属于个体最本己部分的主体实际上是通过与自身之外的他者认同而构建的。他者的存在将压抑主体一生。主体不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而是交往的产物。拉康说:/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0[1]184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性现实行为,单凭纯粹主观的镜像、形象和想象,主体是无法认同自我的,哪怕是拉康所说的伪自我。主体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并不是本源就有的,其实在性也并不是毋庸质疑的。引入他者概念来反观主体,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主体是在与他者认同的交互关系中得以确立的。这种认同的重要性同样发生在象征界中。/在#143#
方 亭:从自我主体分裂到他者身份认同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中的主体功能0[1]90。言语发生时,才产生了主体性的意义,说话者的身份和相互的认同才得到确认。三、从主体到身份:拉康主体理论的文化阐释后结构主义力求消解主体,拉康、福柯、德里达和罗兰#巴特虽然立足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在主体的问题上,却都表现出激进的解构锋芒:即人已经从人文学科的中心被驱逐出去了,作为传统理性主体的人已经不存在了。拉康认为主体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人作为主体是被语言文化或知识构造出来的。这一观点福柯也多有论述。福柯说:/我想根本不存在独立自主、无处不在的普遍形式主体。我对那样一种主体观持怀疑甚至敌对的态度。正相反,我认为,主体是在被奴役和支配中建立起来的。0[4]190罗兰#巴特说:/作者不再是写什么东西的人,而是绝对地写作的人。0[5]49人(主体)更多地充当了一种功能性的角色。罗兰#巴特认为作者从文本的中心位置退隐之后,只成为写自者,作者成为功能;而能够自由抒发自我意志和情感的作者已经不存在了。可是无论是从哲学人的角度,还是文学人性的角度,主体都是不可能被彻底消解的。的确在诸多后学理论出现后,传统现代意义上的康德式的启蒙理性主体、笛卡尔式的我思主体、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主体,都在后现代振聋发聩的一系列/作者死了0/人死了0的理论中逐渐被消解。作为现代性理论支架之一的主体理论,也随着后现代思潮的质疑而分崩离析。但是,后学理论重在/破0,而意不在/立0,其消解狂欢后所带来的空无也不禁让学界深深忧虑。主体分裂后的空白该如何填补呢,实在主体不存在了,人又将何去何从,整个语言系统和话语的支点又在哪里呢。在关于人和主体的问题上,法国哲学中的构造论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倡导主体离心化,宣称人之死,认为人不再是文化的创造者,相反,倒是文化构造了人,认为主体不再是一种实体,只能作为一种功能而存在。这种理论否认实在主体的存在,但认同主体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存在。这种观点对解决主体消解后的理论支撑问题是有启发意义的。现代性进程所构建的理性主体被解构后,留下的空虚和空白并不能成为主体理论的终结。正如福柯所说,/重复一些空洞的口号是不够的,如作者已经消失,上帝和人共同死去。相反,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作者消失所留下的空的空间0[6]76。其实可以这么说,无论是罗兰#巴特、福柯还是拉康,都不是反对主体本身,而是否认现代化进程中理性主体)))一个本源存在而又独立自足的主体存在。身份问题成为热点与这一现象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后现代意义上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主体的替代品,当然两者并不等同,但我们不能否认身份可能是解决主体问题的契机或者说是消解主体后,解决哲学文学有关主体问题的一种方式。英语IDENTITY既可以译作/认同0也可以译作/身份0。所谓文化身份,牵涉三个方面内容: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