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身份认同感-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小学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变化趋势研究教师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角色,其职业身份的认同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还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迅速融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经历了显著变化。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教师个人和教育体系的影响。
### 一、背景分析职业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在职业生命周期中,对自身身份及其角色的认知与评价。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影响职业身份认同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社会文化的变迁、教育政策的调整、公众对教师职业的看法等。
近年来,社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发生了变化,也促使教师职业身份认同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素质的培养。
同时,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在线教育和混合学习模式的锐增,进一步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
这些变革使得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价值,从而使得职业身份认同不断演变。
### 二、现状分析1. **社会认知的多元化**教师职业曾被广泛尊重,被视为神圣职责。
然而随着社会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问题的关注加深,公众对教师的期望逐渐多元化。
一方面,教师被期待成为知识传播者;另一方面,他们也要承担更多的心理辅导、德育教育以及社交技能培养等职能。
这种多重角色使得许多教师感受到职业认同的困惑。
2. **职业成就感的变化**传统上,教师通常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来衡量自身的职业成就。
这种评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其他关键因素,如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人际关系和情感等。
如今,随着教育评价指标的逐渐丰富,教师开始寻求更全面的自我认同,接受新的成就感来源,如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的提高。
3. **政策与制度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政策。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教师认同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生命历程理论强调人生经历、社会角色转变以及历史背景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而教师认同则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形成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角色认同、专业价值认同以及教育信念等方面。
本文将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教师认同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发展变化,并探讨影响教师认同发展的多种因素。
本文首先对生命历程理论和教师认同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揭示教师认同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发展轨迹,包括职前准备期、入职适应期、职业发展期以及职业成熟期等。
本文还将关注教师个人背景、职业环境、教育改革等外部因素对教师认同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教师认同发展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并分析教师认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促进教师认同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生命历程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框架,为理解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发展轨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近年来,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在教师教育研究中,生命历程理论为探究教师认同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于教师认同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认知维度关注教师对于自我职业角色的理解和认知;情感维度则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行为维度主要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专业行为和职业素养;而社会文化维度则关注教师认同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关系。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教师认同的内涵和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生命历程理论在教师认同研究中的应用,为我们揭示了教师认同发展的动态性和阶段性。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个体的生命轨迹是由一系列的生命事件和转折点所构成的,这些事件和转折点会对个体的认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初中英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师在教育界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比较难以把握英语学习的要求,因而英语教学也充满了挑战和挣扎。
然而,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师获得良好的专业身份认同,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要想让初中英语教师获得良好的专业身份认同,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对学生有显著教学成果的认同。
其次,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主性,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教育和支持,使他们获得认同感,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受鼓舞。
同时,初中英语教师也可以多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一些活动,比如课外社团活动,英语社团活动等,这样可以赢得更多的认可和认同。
此外,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自行提出一些建议,向学校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尽可能多地融入学校教育中,使他们在教育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认同感。
同时,初中英语教师也应该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多结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认同和尊重。
最后,初中英语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从身体、精神和心理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最完美,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从而获得最大的职业满足感和认同感。
总之,要想让初中英语教师获得良好的专业身份认同,就需要他们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社会经验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所
增长,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并获得教育机构和社会的认可和认同。
只有这样,初中英语教师才能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身份认同。
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愈加重要。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体,其专业素养和发展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以期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1.幼儿教师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幼儿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其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2.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小。
由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其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晋升机会较少,职业前景不够明朗,导致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较低。
3.幼儿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加强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可以通过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建立职业评价体系、开展职业培训和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方式实现。
2.完善幼儿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幼儿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包括制定全面的教育培训计划、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鼓励幼儿教师参与实践和研究等,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建立幼儿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建立幼儿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和提供晋升机会等方式,激励幼儿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结论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体,其专业发展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幼儿教师的教育培训、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发展机会,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师专业认同从专业角色走向身份认同一、概述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认同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上,教师的专业认同主要围绕其专业角色展开,即教师被期望扮演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学生导师等角色。
随着教育理念的演变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不断追求,仅仅局限于专业角色的教师认同已不足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教师的身份认同,即教师作为个体的内在价值和信念体系,正在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新焦点。
身份认同涉及教师的自我认知、情感体验、价值观和职业承诺等多个层面。
它超越了单纯的专业技能和角色表现,更强调教师的个人特质、教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度投入。
在身份认同的视角下,教师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影响和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教师专业认同从专业角色走向身份认同的转变过程,分析这一转变对教师个人发展、教学实践以及教育系统整体效能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形成机制以及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 教师专业认同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认同成为了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这一认同过程涉及教师从专业角色向身份认同的转变,对于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师专业认同的背景源于教育环境的快速变革。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成为教师个体和教育系统共同关注的焦点。
教师专业认同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的专业认同不仅关乎其个人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更是影响其教学热情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摘要教师的专业认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深入改革,推进教师教育的关键所在。
通过教师对自身专业体验的反思和总结老、来探寻教师情感认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培养教师的专业认同情感,践行教师的专业认同行为,是形成教师与发展教师专业认同的主要策略。
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影响就是普遍提高了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同时也给教师教育提出了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的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规范教师行为,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下教师积极情感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教师专业认同;教师专业发展目录一教师专业认同内涵、特点、分类..................................................................... - 1 -(一)“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认同”..................................................... - 1 -(二)教师专业认同的特点........................................................................... - 1 -2.1自觉性................................................................................................. - 1 -2.2建构性................................................................................................. - 1 -2.3动态性................................................................................................. - 2 -2.4支配性................................................................................................. - 2 -(三)教师专业认同的分类........................................................................... - 2 -二教师专业认同、教师职业幸福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 3 -(一)教师专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 3 -1.1专业认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基础............................................. - 3 -1.2专业认同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3 -1.3专业认同是教师有效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保障............................. - 4 -(二)积极地专业认同(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4 -三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策略..................................................................... - 7 -(一)注重教师专业认同意识问题的激发................................................... - 7 -(二)为加强教师专业认同情感方面(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培养........... - 7 -(三)关注教师专业认同行为层面的落实................................................... - 8 -四研究中的不足..................................................................................................... - 9 -(一)专业认同的不肯定性........................................................................... - 9 -(二)因素复杂难以控制............................................................................... - 9 -(三)重在教育实践总结............................................................................... - 9 -一教师专业认同内涵、特点、分类(一)“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认同”所谓“专业认同”,主要是指专业人员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工作的感知、理解、和情感态度,这些直接影响着从业者的理想、行为、左右其对自身的肯定程度。
1 教师身份认同感 【摘要】教师身份认同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日益关注教师身份认同感,从教师身份认同感的涵义、建构过程、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对现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类概括整理。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 引言: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 教师专业身份有其特定的内涵, 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核心问题。同时,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认识的多样性,广大学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认识各有特色。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反思,从而对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现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正文: 一、教师身份认同的涵义 1.身份认同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人们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在英文中,身份和认同是同一个单词“identity”,它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或本质的同一’,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一个人或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或事实’。”[1]在社会学领域中,有五条理论脉络影响了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G.H.米德和符号互动论,舒茨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和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和批判理论。[2]
2.专业身份认同 张军凤认为专业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辨识与确认,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本2
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它的本质在于个体在群体中突显自己的身份特征,表达的是个体在本群体中“做到最好”的主体诉求。
身份认同和专业身份认同二者既互相联系又有区别。身份认同包含专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是对身份认同进一步的感知与确认。从某种程度讲,身份认同是向外的,它旨在使个体能够体认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能够接受和践行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原则和价值取向,实现一种群属感;专业身份认同是向内的,它使身处于某个群体中的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使自己更加专业化,在本群体中彰显自己特有的身份特征,标识的是一种在群体成员中的地位。不过,无论是身份认同还是专业身份认同,二者都是主体在一定的生存场景下,在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考量下,在与外界的互动作用下,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的持续、主动建构的过程。
3.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指教师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教师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认自己作为一位教师,允诺和遵从作为教师的规范准则,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身份认同即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还可以指教师对于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辨识与确认,是一名教师追问“我是否是一位专业教师”、“我是否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历程。由于个人生活经验、志趣、认知特点的不同,每个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特点。[3]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 杰斯(Jansz,J.)认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形成是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对教学认识的不断整合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教师实践知识的过程,不同来源的知识彼此交互影响着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他以公开的与私有的个人的与集体的为两个基本的分析维度,将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置于四个象限中,并使之处于从象限1象限2象限3象限4的动态循环过程之中(见图1所示)[4]
三、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3
1.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 每次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变化,都需要教师重新适应改革政策的规定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活与教学行为和方式。这对教师身份认同提出了和挑战。然而当教师试图发挥主体性作用,突破“习以为常”的教学现状时,却又会遭遇其他各种教育政策的干预。戴依(Christopher Day )指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会受到以国家课程、国家考试、学校质量标准等为形式的政府干预,这种持续的影响侵蚀了教师的自主,对教师个体的和集体的、专业的和个人的身份认同带来了挑战。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每个国家在学校改革的内容、方向和速度各上不相同,但都存在着“挑战教师已有的教学实践,产生不稳定感”、“增加教师工作负荷”、“没有关注到教师的身份认同,诸如动机、效能感、工作满意感和有效性”等问题。[5]
2.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更会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观念。文化的影响具有长期性与稳固性特征,它会使教师出于对自身价值观念的维护而对变革产生怀疑否定甚至抵制。[6]无论教师对学校组织变革是支持还是抵制,新与旧两种不同性质的学校组织文化都将对教师的身份自我认同产生激烈冲击原有文化使得教师习惯于自己既定的一套行为方式,并试图规避可能出现的教育风险担当,而新型文化要使教师自主创造性得以实现,并力图在教育改革中把握住自我成长的机会这种原有文化与新型文化的冲突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建构。
3.微观层面的教师个体因素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个性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结合,也就是作为一个“人”的教师与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的统一。作为“教师”,表明了他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作为“人”,他是一个鲜活的、灵动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所以说,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也容易受到个体自身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的影响。[7]
(1)个人实践性知识 4
是否拥有知识话语权是影响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以个人实践性知识为内核的实际运用的理论,是他们内心真正信奉的并有效运用的理论,并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支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个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而关注教师个人基于教育情境和生活史的实践性知识,强调教师个人的专业自主选择性,则正是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与确认。作为人的教师,其身份认同涉及到教师的信念情意态度等领域,这些意向性的因素会影响教师对倡导的理论的可能选择,并重视实际运用的理论的显性化过程因而实现教师的身份认同,就必须关注教师知识的实践性、个体性和建构性,关注教师知识产生的经验情境及其价值取向的涉入。
(2)教师情绪与态度因素 教师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因素对其专业身份认同的建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实现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进而促进教育变革的顺利实现;反之,消极情绪体验则易造成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并引起对变革的抗拒。托马斯等人(Thomas G.)在研究中指出,教师对教育变革的情绪反应,与其专业认同、个人认同的关系密切。当面对充满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教育变革时,教师的情绪反应就会影响到他们的风险担当、学习与发展以及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为此,他强调了变革、身份认同与情绪等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见图2所示)[8]
(3)教育价值观念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念的认同。奥斯本(Osborn)等人在对英国小学长达8年的大规模研究中发现,教师对教育变革的新价值观会持有紧张态度,并且对变革不予合作。导致教师对变革采取不合作甚至抵制的行为的原因是强大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仍然支配着教师。以往的教学惯习变革的实施意味着教师要放弃一些以往熟知的教学方法和程序,使教师原本具有的能力多少有些失效。教师的教学惯习表现出了它对教学行为影响的长期性和顽固性,因为一种惯习的作用是强大而坚实的,历史形成的固有教育观念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强烈脱节,在短时间内期待弥合恐怕是一种奢侈[9] 5
结语: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教育变革过程中,只有积极获得外在的有效支持并进行内在的真正改变,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才能够得以实现。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积极关注和深入探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进行自身反思及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价值使然。 参考文献:
[1]蒋欣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认同”[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1). [2]Andrew J.Weiger t, J. Smith T eitge, Dennis W. Teitge. 1986. Societ y and Identity: Towar d a sociological psychology. [M] .Cambr idge: Cambr idge Univer sity Press.PP5-29.
[3]张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 [4]Jansz,J.Person,Self,and Moral Demands[M].Leiden University:DSWO press.,1991. [5]Christopher Day. School Reform and Transitions in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Ident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37(8):PP677-692.
[6]操太圣,卢乃桂.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7]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M].教育发展研究.2009.6 [8]Thomas G.,Reio Jr. Emotions as Lens to Explore Teacher Identity and Change:A Commentar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21):
[9]马维娜.惯习:对教育行为的另一种解释路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