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建中的钢琴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239.05 KB
- 文档页数:3
一。
1955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王建中钢琴作品集》,收集了王建中先生多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浏阳河》就在其中。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个性鲜明,风格各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钢琴改编曲。
他非常善于在保留原曲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钢琴的表现力,赋予作品更新鲜的音乐语言,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二)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浏阳河》本是一首湖南民歌,是词作者徐叔华的歌舞剧《双送粮》中的一段,结合唐壁元创作的《送瓜调》旋律,在创作基础上吸收《孟姜女》的曲调改编而成,作品主要表现浏阳河的壮美景观以及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颂。
是徐叔华先生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创作的,本来歌词只有两段,后来崔文耀希望能够创作八段来表现毛主席八年抗战的艰辛,但是徐叔华在仔细推敲后还是将歌词改为五段。
之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浏阳河》的词曲作者和当时一些优秀的音乐家,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文革时期,钢琴早已经被禁止在国内的公开场合进行演奏,一些文艺社团也相继解散,而这些青年音乐工作者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致使整个中国钢琴界也蒙受了巨大损失,钢琴音乐的发展也几乎停滞不前。
随后,钢琴独奏员殷承宗下定决心要找到一条在国内发展的道路,于是就开始在公开场合弹奏一些经典的革命歌曲,并在其中加入了当时流行的京剧曲调,创造出一套独有的演奏方式。
此后由于他创作的《红灯记》和《黄河》在演奏以后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好评,一些作曲家纷纷开始对中国优秀的民歌和具有革命意义的歌曲进行改编,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浏阳河》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孕育出来的。
之后,唐璧光先生从民间小调《孟姜女》中汲取营养,利用其中的音调因素和旋律特点加以提炼、改造、发展和再创造,写成了后人所熟知的、蜚声中外的《浏阳河》原曲。
该曲具有鲜明的湖南韵味,旋律流畅优美,抒情动听。
整首歌曲通过对浏阳河秀美的景色描写,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主席在领导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后取得的丰功伟绩,在我国大江南北广为传唱,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台也录音播放。
浅论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浏阳河》的背景及意义作者:商怡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8期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建中先生所改编的钢琴曲版《浏阳河》在继承原版民歌曲调与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钢琴音乐创作思维,无论是从音色腔调、曲式结构,还是钢琴演奏技法上,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成为中西方音乐结合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王建中《浏阳河》背景意义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歌曲《浏阳河》以其曲调简明、歌词朗朗上口的特点被传唱至今,其后,《浏阳河》开始被改编成为多种器乐演奏曲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建中先生所改编的钢琴曲版《浏阳河》在继承原版民歌特色与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古典钢琴演奏技法,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与西洋钢琴具有的优越特点成功结合,并将钢琴的演奏技法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极大地拓宽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
这首钢琴曲无论是从专业演奏技法、音色腔调、曲式结构,还是对于原作的继承上来看,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成为中西结合、感染力极佳的经典之作,深受海内外听众的喜爱。
我们在欣赏这首钢琴曲的同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将我们自身所理解的传统与怀旧的思想与其产生共鸣,并会联想到它所展现给我们的湘江波光、大好江山、人杰地灵的情境。
1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浏阳河》的创作背景钢琴改编曲《浏阳河》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王建中先生于 1974 年根据唐璧光创作的同名歌曲改编创作而成的钢琴独奏曲,是王建中先生著名的钢琴改编曲之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文革的愈演愈烈,钢琴早已被禁止在国内公开弹奏,各地方文艺社团的相继被解散,致使钢琴成为了摆设或者被查封。
眼看钢琴已难以融入国内音乐体系之中的钢琴独奏员殷承宗,决心要找到一条钢琴在国内的发展之路,于是就公开使用钢琴来弹奏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同时又在钢琴演奏中融入时下流行的京剧曲调,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演奏套路,更加启发了钢琴音乐新的美学价值和中国韵味。
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艺术分析及演奏技巧探讨
《浏阳河》是中国著名钢琴家王建中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这首曲目以描绘中国景点浏阳河为主题,将浏阳河的壮丽景色和悠扬的民歌融入展现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在《浏阳河》这首钢琴曲中,王建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描绘河水的流动和波澜壮阔的景色。
他运用了大量的连续音和琶音,使得钢琴音符如水流般连绵不断,给人一种水波荡漾的感觉。
他还运用了重复和叠加的手法,增强了河水的奔流感和力度。
他还巧妙地运用了速度的变化,并结合了琴键的反弹效果,使得曲目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除了表现河水的流动外,王建中还融入了悠扬的民歌元素。
他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常用的音阶和音程,使得曲目的旋律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情。
这些旋律时而悠扬优美,时而豪放激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还采用了大量的琶音和滑音,增强了旋律的流畅性和感染力。
这种融入民歌元素的手法不仅让曲目更加富有情感,还使听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演奏《浏阳河》时,钢琴演奏者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技巧。
他们需要在演奏连续音和琶音时保持手腕的轻柔和柔和,以呈现出流水般的连贯音符。
他们需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力度的控制,以表现出不同部分的风格和情感。
他们还需要注意旋律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中国风情和曲目的艺术内涵。
《浏阳河》是一首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技巧和中国民歌元素的钢琴曲。
通过描绘浏阳河的壮丽景色和悠扬的民歌,王建中成功地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注意手部的柔软和连贯性,以及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使曲目更加生动和感人。
王建中钢琴作品赏析摘要:在中国钢琴曲创作中,以传统古曲音乐素材改编的钢琴曲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又利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创造了新的音乐文化语境。
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旋律、曲式、音乐要素这些都一样是要重视的,但更深远的目的是为了发扬我国的中国音乐,让中国音乐元素发扬光大,促进中国在钢琴史上的进步,更促进发展世界音乐。
本论文以王建中为主要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为基础,赏析他的作品。
关键词:王建中;彩云追月分析与赏析从古代开始中国的音乐形式就多种多样,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中国音乐的发展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元素。
很多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如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冼星海等,在那个年代作品大多是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在作品内容方面,为民族存亡而斗争是这个阶段音乐创作的中心主题,人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通过音乐全面反映了这一伟大的战争。
其次,反映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悲痛,以及反映民族解放斗争中动人事迹的抒情作品。
器乐作品在各个年代由于条件的限制,钢琴作品是很少的,流传到现在的作品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黄河大合唱》等。
近现代的钢琴作品也逐渐涌现,被大量演奏的有张朝的《滇南山谣三首》、《皮黄》;孙义强的《春舞》、《谷粒飞舞》;王建中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百鸟朝凤》等。
这其中张朝的作品多以创新为主,多是以中国元素的曲风创作的钢琴作品,而王建中的作品多以中国乐曲改编而来,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是由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曲中运用琶音、颤音等音乐要素把整首曲子表现的华丽而生动。
一、作者简介(一)王建中背景王建中,祖籍在江苏省江阴市,长大于上海,是中国的钢琴家、作曲家。
他从10岁开始进行钢琴学习,1950年顺利地考入了著名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
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
他将中国民族乐器的元素巧妙的用各种音乐元素和音形在钢琴中表现出来,让民族民间音乐与钢琴融合在一起,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
MING RI FENG SHANG295社 会 视 野文|周晓毅浅析王建中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的民族特色及演奏要点摘要:王建中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他改编创作了众多的中国钢琴作品,将中国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及地方戏曲与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成功的融为一体,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他的众多钢琴作品已成为我国钢琴教学以及钢琴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
代表作有:《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云南民歌五首》、《樱花》、、《翻身道情》、《百鸟朝凤》、《彩云追月》等改编作品。
本文主要分析《百鸟朝凤》的民族特色及演奏特点。
关键词:《百鸟朝凤》;民族特色演奏;钢琴独奏王健中先生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他的钢琴改编曲均以中国独特的音乐性和极浓厚的民族性来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风格,使之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和民族特点。
《百鸟朝凤》本是流传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唢呐曲。
这是一首非常具有中国地方戏曲特色的乐曲。
它在曲式结构、和声织体、以及调式调性上,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百鸟朝凤》改编于1973年,是一首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乐曲,通过装饰音、颤音、变化音、震音、双手托卡搭等等,借鉴原唢呐曲的旋律、音调、技法、意境,与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音域宽广的钢琴紧密结合,采用许多高超复杂的钢琴技巧,加入戏剧元素,加以变奏、加花,形象生动的表现出百鸟捧凤、争相和鸣的欢腾场景。
乐曲诙谐逗趣,急缓相间,形神兼具,气口和句法都严格遵循民族音乐的韵律。
活灵活现的再现出唢呐独奏时的滑音、颤音、花舌音等一系列音腔特色的奏法,在尽可能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曲的传统音乐特色外,又赋予了这首曲子新的音乐色彩。
钢琴改编独奏曲《百鸟朝凤》总分为五段,五段自然衔接,既有欢乐的情绪,又有鸟儿啼叫的声音穿插其中:第一段:第1——28小节。
中速,音乐是歌唱性的。
这一段音乐奠定了百鸟朝凤、欢乐祥和的基本音乐性质。
改编成钢琴曲后,第一句旋律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艺术分析及演奏技巧探讨《浏阳河》是中国钢琴家王建中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
该曲是以中国一条名为浏阳河的河流为创作题材,展现了浏阳河的美景和江南水乡的风情。
《浏阳河》整体风格优美、婉约,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氛围。
曲子的开头以轻柔的旋律和温婉的和声给人以亲切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浏阳河畔的宁静和恬淡。
接下来曲子进入到高潮部分,旋律线条逐渐升高,给人以舒展畅快的感觉。
这段旋律能够在轻快中抒发出澎湃的情感,仿佛流淌着浏阳河的水一样。
而后,曲子再次回到温和而安宁的部分,伴随着柔和而细腻的和声,逐渐淡出。
在演奏技巧方面,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表达曲子的意境。
在演奏开始之前,需要先理解和把握曲子的整体意境,将这种意境透过音乐表现出来。
可以通过轻柔、温婉的演奏方式,柔和的手腕动作,以及细腻的音色来营造出宁静、恬淡的浏阳河畔景象。
而在高潮部分,可以通过把握旋律的高低音强度变化,以及手指的力度控制来表达出澎湃的情感。
其次是注意节奏和速度的掌握。
《浏阳河》的旋律节奏较为轻快,需要清晰明确地表现出来。
在演奏时要注意准确击打节奏,并保持稳定的速度。
而速度的掌握则要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理解程度来决定,不过应该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乐曲的失去逻辑性和魅力。
最后是音色的处理。
《浏阳河》需要表达出江南水乡的风情和浏阳河的美景,因此需要用细腻、柔和的音色来刻画出这种意境。
在演奏时,要注意掌握好手指的弹跳与连奏,使得每个音符都清晰可闻,并尽量突出旋律线条。
在练习过程中要反复琢磨每个音符的音色和手指的力度,使得音乐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浏阳河》是一首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钢琴独奏曲,既要表现出宁静恬淡的场景,又要表达出澎湃的情感。
在演奏中,要注意掌握好整体意境的表达、准确的节奏和稳定的速度,以及细腻柔和的音色处理。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才能够将这首曲子完美地演绎出来。
关于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背景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改编自经典民歌的钢琴作品,由国内知名钢琴家王建中创作和演奏。
这首作品在中国音乐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典范之一。
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音乐历史的源头。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歌词简单而动人,曲调优美动听。
王建中通过钢琴的独特演奏技巧和音乐理念,将这首传统歌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改编。
他以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编曲,赋予了这首民歌全新的音乐魅力。
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背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融合了民族音乐的情感和现代音乐的技巧,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首作品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歌曲的致敬和传承,更是一次对现代音乐的探索和创新。
王建中通过这首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活力,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经典传统曲目在钢琴改编版中的音乐特点和创新之处,进一步挖掘这首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通过对该曲目的音乐结构、和声编配、节奏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王建中钢琴改编版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力,对于拓展中国传统音乐在钢琴演奏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与融合,促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通过对王建中钢琴改编版的分析,可以拓展人们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 正文2.1 王建中钢琴改编版的音乐特点1. 独特的编曲风格:王建中擅长运用现代音乐元素进行改编,使传统歌曲焕发出新的魅力。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演奏特色浅析刘会兰(雄坊学院音乐系)摘要:演奏王建中钢琴改编由要以中国独特的审美现念来诠释音乐作品的风格争内涵.文章从三个方面浅析了其钢琴改编曲的演奏特色。
关健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演奏特色我国现代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被称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乎只写作钢琴曲而又有显著成就的作曲家之一”。
创作以钢琴改编曲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
他的钢琴曲无论是根据民歌改编还是自己创作的。
都具有丰满细腻、浓郁清新的和声色彩和民族风格。
他以娴熟的钢琴写作技巧,流畅自如的乐思,将每首乐曲编织得充满生机。
独具个性,妩媚动听.极富听赏效果。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和渊源.体现在演奏的理念、思维、意境和韵味等方面.因此演奏其钢琴曲必须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来诠释作品的音乐风格和内涵。
注重音色技法与传统演奏技法相结合演奏中国钢琴改编曲时要借鉴、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产生音色联想。
寻求合适的钢琴触键方法和演奏技巧。
把作曲家蕴涵在作品中的中国音乐的音色风格表现出来.此所谓音色技法。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中有大量的装饰音.用装饰音模拟中国民间乐器的音色和演奏特点,用以模仿自然音响,如鸟鸣、水声等,在弹奏时要注重音色技法的运用,体现其作品的民族性。
例如,在王建中《百鸟朝风》中,作者用八度倚音模仿唢呐的垫指技巧。
唢呐在高音区的声音尖锐且明亮.在钢琴上弹奏时,为模仿唢呐的音响效果,手指要尽量立起来,着力点小,指尖要敏捷,离键要快,展现鸟儿伶俐活泼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再现出从一只鸟到一群鸟的各式各样的鸟鸣声。
<百鸟朝凤>钢琴曲《梅花三弄》的前奏部分.作者用低音区浓重而微弱的八度倚音模仿古琴的泛音音色.在弹奏时整个手臂要通畅,气息要放开.把小指的声音透出来。
以保证旋律的连贯,再加上弱音和延音踏板的使用.制造出一种深沉、古朴的氛围。
切不可盲目追求一种“抚琴”效果而过多的控制音量.造成手臂紧张。
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艺术分析及演奏技巧探讨《浏阳河》是中国著名钢琴家王建中创作的一首钢琴曲,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在国内外钢琴界享有盛誉。
这首曲子描绘了湖南浏阳河的壮丽景色,是王建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抒发,具有浓郁的中国音乐特色和深刻的艺术内涵。
下面本文将对《浏阳河》进行艺术分析及演奏技巧探讨。
音乐结构方面,整个曲子分为前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尾声四个部分。
前奏部分以柔和的音色和温柔的旋律引出整首曲子的主题,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第一主题部分的旋律流畅优美,旋律的高潮部分给人以强烈的感觉。
第二主题部分的旋律更加宽广,给人以开阔的感觉。
整首曲子以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音响效果展现了浏阳河的宏伟壮丽景色。
这首曲子的节奏特点明显,使得曲子具有了浓厚的民族音乐特色。
在曲子的中段部分,速度开始加快,节奏明朗起来,给人以旋转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浏阳河水流的奔腾激荡。
在尾声部分,速度再次加快,节奏更加明快,给人以欣快活泼的感觉。
整首曲子的节奏变化很灵活,既表现出浏阳河的静谧之美,又展现了其奔流不息的动感。
曲子的和声运用非常丰富。
在主题部分,钢琴的上下音绕梁回环,形成多层次的和声效果。
王建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弦转换和复调手法,使得整首曲子的和声变化丰富多样,既有清新明亮的音乐画面,又有厚重饱满的音响效果,增强了曲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演奏技巧方面,要完美地演绎这首曲子,钢琴演奏者需要具备技巧多样的表现手法。
要准确把握曲子的节奏感和速度变化,使得节奏明快的地方饱满有力,节奏缓慢的地方柔美细腻。
要注意表现曲子的动态变化,通过轻柔的音色和音量的变化传达曲子所描述的景观和情感。
还需注重细节处理,如音符的延长、连结、弹跳等,使得音乐旋律更加优美流畅。
钢琴演奏者还需注意左右手的协调与平衡,使得每个声部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呈现。
王建中的钢琴作品《浏阳河》不仅描绘了浏阳河的壮美景色,更传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艺术分析及演奏技巧的探讨,希望能对钢琴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曲子,让它的美妙旋律能够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引发共鸣。
试论民族钢琴作品《梅花三弄》的演奏意蕴作者:时江月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4期摘要:民族钢琴作品《梅花三弄》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3年成功移植改编的同名中国传统古曲。
其民族音乐艺术特点浓郁,同时表现当代革命家毛泽东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
演奏中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奏特点,通过钢琴的音响和演奏技法,合理贴切的表现,是其意蕴的唯美和高尚精神的重要形式。
所以演奏中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高尚精神的理解和表达十分重要。
研究《梅花三弄》的演奏意蕴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民族传承 ;《梅花三弄》 ;钢琴演奏 ;演奏意蕴一、古曲《梅花三弄》的创作背景及音乐传承《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
据明代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为东晋名将桓伊所吹奏的笛曲。
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
《晋书》中称赞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作为“淝水之战”的主要战将之一的桓伊,其忠贞豪迈的英雄情怀融入在他对梅花傲然迎雪,芳菲满枝的欣赏与陶醉中,倾情创作出高洁清逸的咏梅之乐,使人沉浸在“慢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幽幽笛音之中。
(一)钢琴作品《梅花三弄》的创作缘由《梅花三弄》最早为东晋时代桓伊所作的《落梅花》。
后由乐宫师颜师古改为五弦古琴曲,又称《三弄梅花》。
乐曲主要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他借喻梅花的洁白、清雅、芳菲,和抗拒寒冷的特征,歌颂品格高尚节气坚贞的英雄之士。
三弄在古代是指音乐中的三个变奏,古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吟咏不绝的主题形象,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表现的是梅花鲜丽忠贞浪漫和灿烂,梅花精神寓意着独具新时代革命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又是坚贞不屈的崇高意志的象征。
毛泽东以一代革命家又是诗人的的伟大胸怀,高雅风范的大手笔的描写梅花,与古代文人所描写的梅花所牵带的隐逸之气,是截然不同的。
它所表现的新时代的朝气和伟大的胸怀令人折服,王建中先生受到毛主席所描写的梅花新形象的影响,将古曲通过钢琴气势非凡的音响,表现出与古琴中梅花凄婉的忧忧之情的对比。
关于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文献综述摘要:70年代文艺工作者整理革命歌曲时,依1935年毛主席到陕北打革命基础的史实,集体创作出红色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随后,1971年由王建中改创中国风钢琴曲时,山丹丹歌曲被选材改成钢琴曲。
本文基于2006至2017年,将有关此曲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筛选整理,为钢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教学、演奏以及研究等方面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钢琴;综述一、选题中国钢琴作品,应不论在钢琴艺术学习中哪一阶段,都要占重要地位。
我国音乐家一直在将钢琴,这个源自西方的文化艺术乐器,不断“东方化”、“本土化”,让人民与艺术能够更加亲切。
其中,重要的一个表现即创作了一系列立足于我们本民族本文化的“中国风味”钢琴作品。
自1915年,萌芽起步阶段首部钢琴作品赵元任《和平进行曲》的探路,到1932年老志诚《牧童之乐》的进展;到艺术创作雏形期,1946年有描绘地方人民生活翟維的《花鼓》,1947年有我国最早无调性作品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时至20世纪创作阶段,1950年有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1952年有陈培勋的《旱天雷》等;往后创作改编期,作品有储望华的《二泉映月》,黎英海的《夕阳箫鼓》,还有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绣金匾》等;新时期多元化创作阶段,作品有汪立山的《东山魁夷画意》,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陈怡的《多耶》,赵晓生的《太极》等等。
至今还有张朝的《哈尼情歌》、《滇南山谣》,张帅的《前奏曲三首》等…可说前辈在前赴后继为中国钢琴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是有他们呕心沥血不辞辛劳而出的作品,才有今天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才推动着中国钢琴艺术的步步向前。
本文仅从艺术创作改编期中,挑选民歌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以下简称山丹丹)为例,进行06年至17年间相关的文献综述工作,在此抛砖引玉。
二、综述查阅有关钢琴曲《山丹丹》文章,其间论述可分为以下:(一)山丹丹钢琴曲的演奏技术与技巧关于钢琴演奏技术与技巧的文章,在音表专业的相关论文中最常见,也是基础性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