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和声手法(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3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台湾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涵盖多种风格和类型,其中以合唱作品和管弦乐作品最为著名。
其作品《托卡塔》是一首以管弦乐为主的作品,其特色之一便是其独特的和声应用。
一、不拘一格的和声处理《托卡塔》的和声处理打破了传统对和声的束缚,不拘一格地采用了各种和声手法,使得整个作品的旋律和和声都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比如,在开头处,作曲家采用了一种大段的换调进行,将整个作品推进到了新的调式中,形成了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此外,整个作品中的和声处理也非常细腻,比如在高潮处运用了音乐的轮廓性和反向性,形成了独特的和声叠加效果。
二、突出音乐的律动感和动感在和声处理上,作曲家还特别注重了音乐的律动感和动感,使得整个作品更加有节奏感和有韵律感。
比如,在开头处,作曲家在和声中直接采用了巴赫著名的G小调小步舞曲的和声剪影,使得整个作品的节奏感更加强烈、明显。
而在高潮处,作曲家通过和声的处理,强化了乐曲的律动感和动感,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音乐气息和音乐冲击力。
三、运用了多种和声配器处理技巧除了创新的和声处理方法,作曲家还在《托卡塔》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和声配器处理技巧,使得整个作品的音乐效果更加微妙、细腻。
比如,在弦乐的和声处理中,作曲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和声配器处理技巧,从而使得和声的效果更加清晰、明快。
而在管乐部分,作曲家则采用了类似于巴赫的复调和声的处理技巧,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完整、完美。
四、和声处理和旋律编排完美结合最后,《托卡塔》的和声处理和旋律编排完美结合,旋律和和声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世界。
比如,在高潮处,作曲家巧妙地将旋律的高潮部分和和声叠加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音乐效果。
而在整个作品的发展过程中,旋律和和声的互相呼应、相互配合,使得整个作品都呈现出具有强烈震撼力的音乐气息,宛如一场音乐盛宴。
总之,《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充分显示了作曲家的创新精神和音乐天赋。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托卡塔》是中国作曲家王建中创作的一部钢琴独奏作品,该作品是王建中创作的一部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在和声技巧上的独到才华。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和声技巧,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本文将对《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巧妙运用了对位法。
对位法是一种常见的和声技巧,通过多个声部之间的对位关系来创造和谐的效果。
在《托卡塔》的开头部分,王建中将主题分别分配给两个手指进行演奏,这种对位的方式使得主题更加丰富多变。
在整个作品中,王建中还通过不同的音乐段落和声乐器的对位,创造出了丰富的音乐层次感和和谐。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运用了丰富多变的和弦进行。
和弦是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多个音符组合而成的,通过合理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和声效果。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使用了大量的和弦进行,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和声色彩。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王建中利用高度张力的和弦进行创造出了宏伟壮观的音乐氛围,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采用了调性变化的手法。
调性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音乐的基调和音乐段落的发展。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调性的变化,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音乐变化。
在一些重要的转折处,他通过变换调性,创造出了音乐的意想不到感和惊喜。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还使用了复调和声。
复调和声是指多个声部之间出现的独立运动和独特性。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复调和声,通过多个声部的运动和交替,创造出了丰富的音乐效果。
这种复调和声既展示了王建中独特的和声构思,也增加了作品的音乐复杂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托卡塔》是现代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所作的一首大型钢琴协奏曲,该作品以其精巧的和声运用而备受推崇。
在作品中,王建中运用了许多特色的和声来营造出音乐的情感色彩和个性特征。
下面就介绍一下《托卡塔》中的特色和声应用:
1.引用早期音乐的和声元素
在《托卡塔》的第一乐章中,王建中引用了巴洛克时期的和声手法,如反复和弦、奏鸣曲式等。
这种和声往往运用大量的半音、小三度等跨度较小的音程,产生出紧张、接近的音乐氛围,使听众更能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张力。
同时,这种和声手法与现代和声结构的融合,也表现出王建中对历史音乐风格的尊重和运用的想法。
2.利用丰富的和声变化来表现情感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大量采用了动态和声变化来表现音乐情感。
比如,在第一乐章中,王建中通过变化的和声色彩和层次感来表现出音乐中的悲痛情感。
此时,王建中采用了少量的音阶上升和下降来创造出更加明显的情感表现,这种和声处理方法也在王建中的其他作品中有所体现。
3.巧妙地使用和声的配器
在《托卡塔》的配器方面,王建中独具匠心地将钢琴与交响乐团的弦乐器进行巧妙的配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比如,在第二乐章中,王建中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和声运用,运用了乐队重奏来加强和声的效果。
同时,王建中还使用了各种半音阶与全音阶的组合,使得音乐的和声更加富有层次感,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总之,《托卡塔》中王建中的和声应用十分精妙,让人听了之后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表现,而且还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在和声方面的独创及卓越表现技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是中国现代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其音乐作品《托卡塔》是中国乐坛的经
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和声应用而闻名于世,以下将分析其中的一些特色和应用。
《托卡塔》中的和声运用丰富而多样。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和弦的音色和变化,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在作品的开头,低音部的和弦奏鸣可以明确的听到,这为整个作
品的和声奠定了基础。
作曲家还巧妙地结合了旋律和和声,使得旋律与和声之间呈现出和
谐的关系。
作曲家还运用了错位和声、斜和声等技法,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托卡塔》中的和声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元素,更是作品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也体现了王建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融合。
他将西
方古典音乐的和声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和声风格。
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模因和模子音,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音乐特色。
他还经常运用复
调和声和异域音阶,让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冲击力。
王建中的和声风格独具特色,既有中国
传统音乐的独立性和自我特点,又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托卡塔》以其独特的和声应用而闻名。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王建中扎实的音乐功底,还展示了他对和声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本文将从和声的角度来探讨《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分析其和声特点以及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托卡塔》中的和声特色。
王建中在这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弦,通过和弦的堆叠和变化来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表达。
他在和声上的运用,既有传统西方古典音乐的痕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采用了大量的层叠和弦,这不仅在音响效果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更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效果。
通过叠加不同的和弦,王建中巧妙地营造了音乐的张力和厚重感,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富有内涵和魅力。
他还运用了一些不常见的和弦进行音乐的变化,从而使整个作品更加新颖和引人入胜。
除了层叠和弦外,《托卡塔》中还大量运用了和声的转位和倒位。
这种手法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变的面貌,还能够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韵味和动感。
通过和声的变化,王建中成功地营造了音乐的跌宕起伏和融合感,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和饱满。
《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非常丰富多变,不仅包括了层叠和弦、转位和倒位、和声走向的变化和转变等多种手法,更融合了传统西方和中国音乐的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表现力。
通过和声的变化和调整,王建中成功地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动感。
音乐在运用和声的变化之后,显得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使整个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融合了传统西方和中国音乐的元素,王建中成功地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和声上的运用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变的面貌,更在音乐的风格上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是王建中在音乐上的创新和突破,它不仅展现了王建中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功力,更展示了他对和声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和声手法研究作者:姜逸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3期【摘要】王建中先生的钢琴改编曲对于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表现在对和声结构的采用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色彩性,不仅表达了其钢琴曲中的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与意境,而且展示了钢琴艺术的内涵,体现了广博深远的民族意蕴。
本文主要就王建中先生钢琴作品中所采用的和声手法进行研究,对其和声结构使用的多样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和声手法研究【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19-01王建中先生是我国优秀的钢琴作曲家和教育家,他有许多流传甚广的钢琴作品,如《梅花三弄》、《云南民歌五首》、《百鸟朝凤》等。
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以其独具个性且色彩丰富的和声手法为主要的基调,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生命力及艺术价值。
和声结构本身是音乐多声结合的结构规则,不论主调音乐或复调音乐都需要遵循其基本的结构原则。
和声结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音乐的发展,并随着其丰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音乐流派。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对其和声手法的运用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一、传统三度叠置和弦及其扩展(一)传统三度叠置基本结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中的三和弦在大小调的和声体系中是最为常见和基础的和弦类型。
在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中,《赤胆忠心》便大量使用了三度叠置结构的三和弦。
除了三和弦结构之外,《赤胆忠心》中还大量使用了三度叠置结构中的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十一和弦。
比如从其第一乐段的第二个乐句开始,其第二拍运用九和弦,直到其第二个小节处开始运用重属九和弦。
同时,其采用的分解和弦流动性也使九和弦更加协调流畅。
(二)三度叠置结构变和弦的应用王建中先生的音乐作品中对三度叠置结构变和弦的应用也较为普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属于对离调性变和弦以及交替性变和弦的运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为托卡塔这首古典钢琴作品中的和声应用贡献了许多独特的特色。
托卡塔是一种音乐形式,常见于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品中,王建中通过巧妙的和声处理,赋予了这首作品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一、大胆的调性变化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常常运用大胆的调性变化,以增强音乐的紧张感和冲击力。
在一些地方,他突然从一个调性跳到另一个调性,或者在同一个小节内同时进行多个调性的运用,使得旋律线条更加复杂,和声更加丰富。
在作品的第二主题中,王建中将旋律线从A小调转到A大调,使得音乐的气氛瞬间变得明亮起来。
这种调性变化不仅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也给听众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听觉体验。
二、和声的层次感王建中在托卡塔中巧妙地运用了和声的层次感,使得不同的音符在和声中有着清晰的定位,增强了音乐的立体感。
他常常在底层的和声中添加上层的装饰音符,使得音乐更加丰满和华丽。
他还注重层次之间的呼应和对比,使得和声的运用更加协调和谐。
在作品的第一主题中,王建中巧妙地使用了分散和弦和交响和弦的组合,使得底层的和声与上层的装饰音符相得益彰,给人一种琳琅满目的感觉。
三、和声的变化和转变王建中在托卡塔中通过巧妙地处理和声的变化和转变,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他经常在和声的进行中添加不同的音型和和弦进行,使得音乐的进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这种变化和转变不仅使得音乐更加具有张力和动感,也给听众带来了惊喜和愉悦。
在作品的过渡部分,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降E小调和附属和弦,为接下来的音乐铺设了一个精彩的桥梁,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充沛和深刻。
四、和声的对位和反复他经常在相邻的声部中设置对位关系,使得音乐中的不同声部相互呼应,互相照应。
他还注重和声的反复运用,使得音乐的主题和变奏层叠在一起,给人一种旋转和环绕的感觉。
在作品的第三主题中,王建中设置了两个相互对位的声部,以及多次的反复运用,使得音乐的结构更加清晰和连贯,给人一种回环和旋转的感觉。
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艺术分析及演奏技巧探讨王建中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钢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
他的钢琴作品《浏阳河》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广受欢迎的钢琴曲目之一。
这首曲子曾经在许多国际钢琴比赛中被选为必弹曲目,足以说明其在钢琴音乐界的重要地位。
《浏阳河》是一首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其音乐表达了中国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
曲子以抒情性的旋律描绘了浏阳河边的风光和渔民的生活情景,给人以静谧和怡然的感受。
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要求较高,需要钢琴演奏者对音乐的情感把握和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对《浏阳河》进行艺术分析及演奏技巧探讨。
从艺术分析的角度来看,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旋律优美:曲子的旋律线非常清晰,旋律悠扬优美。
整个曲子以柔和的音色传达出一种温馨动人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南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之中。
二、节奏轻快:曲子的节奏轻快明快,给人一种活力四射的感觉。
尤其是右手部分的音符处理,需要演奏者灵活地运用手指技巧来表现音乐的轻快感。
三、和声丰富:在曲子的和声处理上,王建中巧妙地使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来丰富曲子的层次感。
这给曲子增添了不少情感色彩,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动人。
我们来探讨一下《浏阳河》的演奏技巧。
一、手指的技巧要求:这首曲子对演奏者的手指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比如在快速的三连音部分,需要演奏者保持手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以及对速度的控制能力。
在处理一些特殊的音符时,比如跳音、连续音等,需要演奏者对手指力度和准确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表现力和情感的把握:《浏阳河》这首曲子需要演奏者对音乐的情感有着较好的把握能力。
在演奏过程中,要能够深入理解曲子的内在情感,从而准确地表现出曲子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
三、对音色的处理:曲子中对音色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演奏者清晰地表现出曲子中不同部分的音色变化。
比如在一些抒情的部分,要能够用柔和的音色表现出曲子中的细腻情感;在一些激烈的部分,要能够用有力的音色表现出曲子中的激情。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1. 引言1.1 王建中及其作品简介王建中,原名王振中,1962年生于湖南长沙,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家冼星海。
王建中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声乐、舞台音乐等多个领域,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托卡塔》是王建中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作品结构严谨,曲风轻快活泼。
这首曲子在和声运用上有着独特的特色,展现出王建中丰富的和声想象力和技巧。
通过对《托卡塔》中和声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建中的作曲风格和音乐思想,以及他在和声创作方面的独特贡献。
接下来将对《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进行具体探讨。
2. 正文2.1 托卡塔的和声特色托卡塔在王建中的作品中是一种常见的音乐形式,其和声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和声的稳定性:托卡塔常采用稳定的和声进行构建,通过简洁清晰的和声结构来呈现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和声的稳定性可以使听众更容易理解音乐的结构和主旋律。
2.和声的变化性:尽管托卡塔的和声常较稳定,但王建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和声的变化,通过引入不同和弦和音响效果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3.和声的复调性:托卡塔的和声常以复调的形式呈现,通过同时出现多个声部的和声关系,使音乐更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
复调的和声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还增加了听众的审美体验。
4.和声的变化回旋:在托卡塔中,王建中经常运用和声的变化回旋,即通过不同和弦的变化和转换来展开音乐的发展和情感表达。
变化回旋的和声处理使音乐更具有动态感和张力,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托卡塔的和声特色在王建中的作品中得到了巧妙运用,体现了其对音乐和声的深刻理解和处理能力。
通过对和声特色的把握和运用,王建中的《托卡塔》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深深吸引着听众的心灵。
2.2 和声使用的技巧托卡塔的和声特色在于其丰富多变的和声使用技巧。
在王建中的《托卡塔》中,他运用了许多技巧来丰富和声,展现作品的独特性和美感。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的《托卡塔》是中国国产音乐家所作的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独奏曲。
这首曲子在和声应用方面有着独特的特色,下面将会对其中的和声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这首曲子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和声体的结合,使得整个曲子具有非常强烈的和声层次感。
通过在不同手指间的快速切换,王建中调动了不同的音色,使得每个音符都能够清晰地传递出来,同时也更加突出了曲子的和声特点。
在曲子的起伏变化中,王建中灵活地运用了模进,使得整个曲子的和声线条更加丰富多变。
在曲子的开始部分,通过快速的音阶上行和下行,王建中拉开了曲子的序幕,同时也为后续的和声演绎做了铺垫。
在曲子的高潮部分,王建中通过不断的模进和突然的节奏变化,使得曲子的和声线拉得更加紧密,同时也增加了曲子的戏剧性。
在曲子的结束部分,王建中通过使用重复音符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和声回旋,使得整个曲子收尾得到了良好的呼应。
通过音符的重复,在和声应用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使得曲子的和声特点得到了更好的突出。
《托卡塔》是王建中运用了多种和声手法所创作的一首非常出色的钢琴独奏曲。
通过对位法和和声体的结合、模进的运用以及腓格列-斯坦的使用,王建中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和声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这些独特的和声应用无疑让这首曲子成为了一部钢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托卡塔》是他在钢琴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托卡塔》不仅在技巧上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在和声的应用上也体现了王建中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从和声的角度来探讨《托卡塔》中的一些特色和应用。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运用了复调和声。
所谓复调和声,指的是在音乐中同时存在多个旋律线,每个旋律线都有自己独立的旋律和和弦进行。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通过左右手的对位运用,创造了丰富的音乐层次感。
在第一段主题中,左手不断地进行八度音程的运动,而右手则弹奏着上方的旋律线,两者相互呼应,形成了多层次的音乐效果,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味。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还大量使用了属七和弦。
属七和弦是指由根音、大三度、纯五度和小七度组成的和弦。
在西方音乐中,属七和弦常被用来作为转调的桥梁,通过属七和弦的转变,可以将一个调式引导到另一个调式中。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特点,通过属七和弦的转变创造出音乐的张力和变化。
第二段主题中的和弦进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中,王建中频繁地使用D7和弦(D、F♯、A、C),通过D7和弦的转变,将作品从C大调引导到了G大调,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王建中还在《托卡塔》中运用了整音和声。
整音和声,又称为全音和声,是指在音乐中使用全音阶进行和声。
相比于传统的调式和声,整音和声更加富有神秘和异国情调。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通过整音和声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有现代感和个性化。
在第三段主题中,王建中运用了全音阶进行的不断上下行运动,营造出神秘和浮动的音乐氛围。
整音和声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色彩和魅力,使得《托卡塔》在和声层面上更加富有创新性和个性化。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非常独特和突出。
通过复调和声的运用,他创造了丰富的音乐层次感;通过属七和弦的转变,他创造了作品的张力和变化;通过整音和声的运用,他给作品带来了神秘和个性化的色彩。
这些特色的和声应用使得《托卡塔》成为了一首音乐作品,不仅在技巧上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在和声上也呈现出了王建中独特的风格和创造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托卡塔》是台湾作曲家王建中的一首作品,是一首以管弦乐队为伴奏的器乐曲。
该曲展现了王建中丰富的和声应用技巧,以及其个人音乐风格的独特之处。
下面将从和声的角度对《托卡塔》中的一些特色进行分析。
《托卡塔》中的和声运用突出了多声部的交错与对位。
王建中在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声部进行和声的编配,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在开头的部分,曲子以一个渐强的音符开始,接着弦乐部和管乐部相互呼应,形成了强烈的对位效果。
整个曲子中,不同的声部交错、交叠,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强烈。
《托卡塔》中的和声运用丰富多样。
王建中不仅运用了常见的主和副调进行和声,还运用了一些非主调进行和声,使得音乐更加具有变化和独特性。
在第二部分中,曲子从A 大调转到了C大调,运用了两个不同的调式进行和声。
这种和声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增加了音乐的变化性和可听性。
《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还体现在对和弦的运用上。
王建中在曲中运用了各种类型的和弦,丰富了音乐的色彩与表现力。
在第三部分中,曲子使用了较多的属七和弦,使得音乐更加紧张与激烈。
在整个曲子中,王建中还通过运用大量的七和弦、属七和弦等,使得曲子更加富有张力和情感。
《托卡塔》中的和声运用还体现在对和声进行变化和转换上。
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和声的变化和转换,使得曲子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在第四部分中,曲子通过对主题进行和声变化,使得曲子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层次,增加了音乐的变化与吸引力。
《托卡塔》中展现了王建中丰富的和声应用。
通过多声部的交错与对位,丰富多样的和声进行,各种类型的和弦运用,以及对和声的变化和转换,王建中创造了一部充满变化和张力的音乐作品。
他的独特的和声风格使得《托卡塔》成为了一首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音乐流派,包括古典音乐、爵士乐和电子音乐等。
他的作品《托卡塔》展现了他在和声运用方面的深厚功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托卡塔。
托卡塔是一种古典音乐形式,起源于意大利巴洛克时期。
它通常是一首独奏钢琴曲,具有快速、活泼的特点,结构上分为几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结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体系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语言,展现了他对和声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应用。
他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规则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传统,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
他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包括和声进行、和声节奏、和声进行式等,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动感和表现力。
他在和声上的运用也充分展现了他对音乐表达的深刻理解和对和声美学的不懈追求。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还大量运用了和声的对位和变奏。
对位是指两个或多个乐声线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音乐纹理。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运用了对位的技巧,使不同乐声线在音乐中相互呼应、交织,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效果。
他还对主题进行了多种变奏处理,使得乐曲在和声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
这些和声上的对位和变奏处理,为《托卡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张力,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以上的技巧运用,《托卡塔》中还体现了王建中对于和声美学的深刻追求。
他注重在音乐中塑造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音乐表达,通过和声的运用来达到这一目的。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既有激烈的音乐冲突,又有柔和的音乐表达,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情感张力和戏剧性。
他在和声上的运用不仅使音乐更加生动鲜活,也突显了他对音乐表达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声美学的精准把握。
论纵合化和弦在王建中钢琴改编作品中的运用作者:彭浩宇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4期彭浩宇(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湖南湘潭411201)摘要:纵合化是中国作曲家探索与尝试和声技法民族化时常用的一种和声手法,本文主要以王建中钢琴改编作品为对象,通过分析各类不同形态的纵合化和弦在其作品中的运用,来展现出这些纵合化和弦对作品意境营造的作用以及作曲家对和声技法民族化的探索。
关键词:纵合化;王建中钢琴改编作品;五声性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4-0177-02在多声部音乐作品中,把横向的调式音列、旋律材料(包括主题动机或可以体现为和声内涵的旋律骨架以及旋律本身等)作纵合上的结合,使之构成和声形态,即形成了纵合化结构的和声方法;按照这种方法构成的和弦结构中可能包含了某些类似其他结构原则的结构形,如:三和弦、七和弦以及四、五度结构的和弦等,但它们并非由三度或四、五度叠置原则构成,其和弦中的大二、大七等音程并不作为需要解决的不协和音处理,而看作和弦中具有独立意义的结构因素。
五声纵合性和弦在我国建国初期的一些作曲家作品中已被有意识的使用,如桑桐先生1952年作的《东蒙民歌主题钢琴曲》,已大量使用五声纵合性结构的和弦。
这种为中国五声性旋律寻求合适的民族和声语言的和声手法,王建中先生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也作了许多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教育家。
从50年代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并留校以来,40多年的创作生涯,留下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
如:《云南民歌五首》、《陕北民歌四首》、《梅花三弄》、《百鸟朝凤》、《浏阳河》、《彩云追月》等。
他创作的这些钢琴改编作品已经成为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的代表作,因而常常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演出。
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民族风格,更是因为他的作品还显示出很强的专业性和颇高的艺术价值。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托卡塔》是王建中于2006年所作,是一首三声部的合唱曲,由钢琴伴奏。
该曲具有多种特色的和声应用,下面将就其特色和声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更加复杂的节奏《托卡塔》中的节奏相比传统的合唱曲来说更加复杂。
该曲使用了很多变换节奏的技巧,以表现出曲子所描绘的冬日中的寒冷和孤独感。
例如,该曲的前奏和终曲中,钢琴使用了迅速的跑动和连续的音符来营造出旋律的紧张感。
此外,该曲中也使用了复杂的换拍技巧,让听众对曲子的走向和起伏更加清晰。
2.和弦的层次感《托卡塔》中采用了多层次的和弦,让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歌曲的高潮部分,三个声部会分别演奏出不同的和弦,这样可以让听众感受到曲子的层次感。
此外,在倒影段中,王建中还使用了模拟音阶的和弦,让听众感受到曲子的变化和复杂性。
3.梦幻般的调性变化《托卡塔》中的调性变化十分巧妙。
整首曲子中,王建中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调性,让曲子的情感变化更加细腻。
例如,在曲子的高潮部分,王建中使用了升调式,让音乐更加梦幻般。
此外,曲子中还描绘了孤独和绝望的情感,王建中用了一些黑色调性表达出这种情感。
4.多种和声手法的结合使用《托卡塔》中结合了很多不同的和声手法,让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该曲中出现了很多复调手法,如平行六度和跳进三度等。
此外,王建中还使用了配合音,让钢琴在曲子中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
总之,《托卡塔》在和声上表现出了很多特色,它的复杂节奏、多层次的和弦、梦幻般的调性变化以及多种和声手法的结合,让这首曲子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合唱曲。
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和声手法(一)论文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和声手法三度叠置非三度叠置音程和弦五声性论文摘要]王建中钢琴作品主要运用5种和声手法和表现形式;三度叠置和弦;五声式音程与和弦;附加音和弦;复合和弦;多音和弦。
其和声的运用基本特点是根据音ft.作品内涵揭示、风格表现、意境渲染、情绪抒发和韵味体现的需要,大胆运用三度和非三度叠置的不同结构不同色彩的和声,充分发挥和声艺术在多声音乐中的结构组织作用及色彩性功能性,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意调遣,尽情挥洒。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
他根据民族民间乐曲、歌曲旋律、外国乐曲改编和自己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钢琴独奏曲无论是根据民歌改编或是创作的,无论是采用何种技法,均具有既丰满又细腻、既浓郁又清新的和声色彩和民族风格。
他以娴熟的钢琴写作技巧,流畅自如的乐思,将每首乐曲编织得充满生机,独具个性,媚媚动听,极富听赏效果。
”…由于他的钢琴作品在广大听众中具有较高的演奏率和广泛的影响力,所以王建中的名字总是同中国钢琴音乐联系在一起。
“他的作品不仅被音乐院校作为常用教材,而且已成为国内音乐舞台的保留曲目,有的还被作为代表中国风格的经典在国际舞台上演出。
”在演奏和学习这些钢琴作品的同时,探讨和挖掘其钢琴音乐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技法、个性化和声语言与民族韵味,对于宏扬先进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和声学是关于多声结合的音乐游戏规则,是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均须遵循的基本结构原则。
人类音乐的发展历史就是和声艺术不断进化不断更新的历史。
尽管音乐流派几经更迭、艺术风格纷繁变化、和声语言层出不穷,但是,作曲家用以音乐创作、理论家用以作品分析的和声学范畴中两个基本问题仍然是和声的结构与和声的连接。
欧洲大小调体系音乐的和声结构原则是三度叠置,连接方法是功能序进,这一多声结合的基本宗旨贯穿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派、浪漫派乃至于印象派和部分现代派音乐。
由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创作音乐在调式方面是五声性体系与大小调体系并存,由于三度叠置结构原则自身的合理性,我国音乐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三度结合与二度四度五度结合同在、和声连接的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的情况。
这种和声特点是广大音乐家教育家反复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符合中国音乐风格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并在音乐表现的深度和特色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和声语言。
王建中钢琴作品主要运用以下和声手法和表现形式:(一)三度叠置和弦。
自上一世纪初以来,三度叠置的大小三和弦和七和弦九和弦在我国音乐作品中就被广泛运用,但是一直存在着争议。
黎英海认为:“因此就有人认为五声音阶的和声只能用五声,不能在和声中出现非五声音阶音,像只在钢琴黑键上弹那样。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办法,反正只用五声的结合,没有半音及增减音程,随便几个音碰在一起也不是太紧张刺耳,这种看法和‘四度和声’一样,果然是很容易地避免了和声中的洋味,但是带来的却是和声的单调贫乏,缺乏推动力和开展性,色彩也没有更多的变化,这是不能作为基本的和声手法来应用的。
三度叠置的和弦,音响丰满,色彩对比显著,和弦的形态变化也很多,同调中各音级的从属关系相结合时,和弦的功能作用比单音更为确定并可加强调性逻辑。
”前苏尤·霍洛波夫在其《论西方的三种和声体系》一书中论述兴德米特和声理论时,对各种音程结合的和弦的音响效果、谐和程度和声音色彩进行分析比较之后,将和弦划分为六组,结论是:“大调三和弦与小调三和弦(第1组1是‘所有和弦音中最优美的和弦’),是所有和弦中最有独立性的,并且最适用于结束。
它们可以同任何一个和弦进行连接。
”其实,用谐和的大小三和弦为五声性曲调配置和声的做法并非自国人始。
浪漫派大师肖邦在其著名的黑键练习曲(Op.10Nr5)中,印象派大师德彪西在其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均有成功运用的范例。
毋庸置疑,在这两首名作中,五声性的旋律与三度迭置的大小三和弦结合得自然而和谐。
可不知是由于听力的误差还是思想的误区,总有人对我国音乐创作中大小三和弦七和弦的使用往往轻率否定,似乎如此用法不能体现民族风格和东方韵味,这显然是作茧自缚。
黎英海进一步指出:“和弦三音的有无,对和声的丰满性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我们不能采取逃避问题的态度,所以解决‘间音’在和声处理上的困难,是汉族调式基本和声的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
”看来,我国音乐创作中不在于三度迭置的和弦可用还是不可用,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五声性曲调所没有的“偏音”。
一般说来,对于旋律外音性的“偏音”或者“间音”的处理,往往采用将其内置即放在织体的内声部和化纵为横即将其以分解和弦或琶音的经过音形式使用。
例如《军民大生产》最后一部分主题原型再现时,右手柱式和弦的升F和降B是内置偏音,八度加音柱式和弦结合旋律中四度跳动音程与规整的节拍节奏,作品所塑造的威武刚强的边区军民形象跃然而出;而《梅花三弄》音乐主题首次陈述时,左手琶音的E和降B 是琶音经过音性用法,综合五声性分解和弦与高音区纯五度音程一起表现梅花清新高洁的品格。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属于五声性的七声商调式,其中清角为旋律音。
全曲第三部分再现时,还原A与降D以内置偏音和分解七和弦奏出,色彩明亮,乐思新颖。
(二)五声式音程与和弦。
非三度的纯四度纯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结合,无论作为旋律陈述方式还是作为伴奏织体,均有与三度六度结合音响效果所不同的民族音乐韵味和东方音乐色彩。
在《翻身道情》前奏中,纯四度平行音程结合是旋律陈述方式;而在《梅花三弄》的主题在左手再次呈现时,右手则以纯四度音程的平行进行与之相伴;在《百鸟朝凤》中部,右手旋律和左手伴奏各自分别以大二度结合,轻盈活泼,诙谐风趣。
以纯四度、纯五度及大二度此类非三度叠置的“五声式和弦”,在我国一些专家的和声著作和教科书中都有详尽阐述。
张肖虎在其《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一书中称之为“代音和弦”,“五声性和弦结构,当偏音在内声部时,常用正音代替。
”黎英海认为:“我们可以在基本和声中有条件地采用非三度迭置的‘五声式和弦’,由于以‘间音’为三音的和弦与五声音调容易产生不协调,应注意‘间音’的处理问题。
……还可运用代替音的方法来扩大旋律与和声的结合关系。
”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和赵德义所著《和声学基础教程》中称之为“五声性变异结构和弦”,“这些和弦并不是随意地用几个五声音阶的音结合而成的音组。
作为和弦,也有它自身的规律与结构原则。
这就是:第一,它必须是五声性的;第二,它是在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的变异,这里说的变异,是指对三度叠置的变异。
也就是说,变异结构和弦是以三度叠置构成的和弦为基础,按照五声性的特点,作某些非三度叠置的处理。
”并且认为:“这些和弦运用的范围并不限于五声音阶的音乐,在有些七声音阶的音乐中也常运用;不但用在以自然调式写作的音乐中,在一些用变化调式写的或较复杂的作品中,也可看到这种和弦。
在一个作品中,可以完全用这种和弦写成,但更多的是和其它不同结构的和弦混用。
”在《梅花三弄》的引子部分,王建中先生就是用这种“五声式和弦”和倚音模仿古琴奏法,气氛古香古色、稳重洒脱。
当然,更多的则是此类非三度叠置的音程与和弦分别或交替运用。
(三)附加音和弦。
指在传统三度叠置的和弦上“附加其它音级的和弦。
所附加的音常是五声正音。
大三和弦常附加大六度或大二度音;小三和弦常附加四度音;小七和弦,属七和弦也有附加音的可能。
附加音是色彩性的加强,不改变和声功能。
”《浏阳河》引子部分右手旋律以平行四五度结合为主,左手伴奏形似小七和弦,但考虑到该作品旋律的五声性,其中宫和弦与微和弦的特殊作用,笔者以为这里是出于与高音声部结合的需要而采用的附加音和弦转位活用。
而在《彩云追月》主题第二部分初次呈示时,左手优美如歌的旋律上方飘动着右手加六度的分解和弦,恰如行云流水。
(四)复合和弦。
此类和弦是不同功能和弦的结合,增加了和声的不谐和程度,往往用于层次浓密、情绪激昂的段落。
“由于多声部进行的形态,或多层声部运动的结合而出现各种复合音程或复合功能的和弦结构。
它是多层声部进行的结果,也可能是音响效果的要求而产生的复杂化了的和弦结构。
在实际运用中,它们有丰富和声表现力的作用。
”在根据朝鲜歌剧《血海》主题歌改编的《赤胆忠心》中,高音声部与中低音声部即为不同功能和弦的结合,将人物激动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引子中,用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同变异性五声式和弦的复合,描绘出了灿烂明媚的陕北风光。
同样在该曲高潮部分,用三度叠置的三和弦七和弦同二度四度叠置的五声式和弦复合,使和声音响更加丰富多彩而民族风格得到强化,音乐效果热烈、奔放。
(五)多音和弦。
此类和弦构成往往是大小二度、三度、四度与五度音程的同时结合,具有一定描绘意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结构复杂,音响刺激是其特点。
“这样的和弦首先要分辨它的基本结构功能,以便决定和弦的声部与连接,此外,还常需注意其外声部线条的处理与功能关系。
”在组曲《云南民歌五首》的《龙灯调》中,多音和弦具有演唱者高声吆喝时的滑音效果,这里的琶音奏法应该突出头尾两音。
在《蝶恋花》中运用五声性多音和弦以分解和弦形式奏出,显然是在模仿民族弹拨乐器演奏效果。
在《情景》中用极不谐和的增四度小二度与其它音程的多音碰撞,以产生猛烈敲击的声音,是典型的现代和声手法。
综上所述,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中,和声的运用基本特点是根据音乐作品内涵揭示、风格表现、意境渲染、情绪抒发和韵味体现的需要,大胆运用三度和非三度叠置的不同结构不同色彩的和声,充分发挥和声艺术在多声音乐中的结构组织作用及色彩性功能性,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意调遣,尽情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