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钢琴曲《浏阳河》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一。
1955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王建中钢琴作品集》,收集了王建中先生多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浏阳河》就在其中。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个性鲜明,风格各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钢琴改编曲。
他非常善于在保留原曲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钢琴的表现力,赋予作品更新鲜的音乐语言,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二)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浏阳河》本是一首湖南民歌,是词作者徐叔华的歌舞剧《双送粮》中的一段,结合唐壁元创作的《送瓜调》旋律,在创作基础上吸收《孟姜女》的曲调改编而成,作品主要表现浏阳河的壮美景观以及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颂。
是徐叔华先生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创作的,本来歌词只有两段,后来崔文耀希望能够创作八段来表现毛主席八年抗战的艰辛,但是徐叔华在仔细推敲后还是将歌词改为五段。
之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浏阳河》的词曲作者和当时一些优秀的音乐家,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文革时期,钢琴早已经被禁止在国内的公开场合进行演奏,一些文艺社团也相继解散,而这些青年音乐工作者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致使整个中国钢琴界也蒙受了巨大损失,钢琴音乐的发展也几乎停滞不前。
随后,钢琴独奏员殷承宗下定决心要找到一条在国内发展的道路,于是就开始在公开场合弹奏一些经典的革命歌曲,并在其中加入了当时流行的京剧曲调,创造出一套独有的演奏方式。
此后由于他创作的《红灯记》和《黄河》在演奏以后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好评,一些作曲家纷纷开始对中国优秀的民歌和具有革命意义的歌曲进行改编,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浏阳河》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孕育出来的。
之后,唐璧光先生从民间小调《孟姜女》中汲取营养,利用其中的音调因素和旋律特点加以提炼、改造、发展和再创造,写成了后人所熟知的、蜚声中外的《浏阳河》原曲。
该曲具有鲜明的湖南韵味,旋律流畅优美,抒情动听。
整首歌曲通过对浏阳河秀美的景色描写,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主席在领导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后取得的丰功伟绩,在我国大江南北广为传唱,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台也录音播放。
钢琴作品《浏阳河》作品分析及触键技巧
《浏阳河》是中国著名音乐家钟阜笙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该曲描绘了美丽壮丽的湘江浏阳河的景色和氛围。
在曲式上,《浏阳河》采用了A-B-A-Coda的结构。
首先是A段,以优美、流畅的旋律为主,展现了浏阳河宁静而悠远的景色;接着是B段,音乐开始增加力度,展现出浏阳河奔腾、激昂的一面;然后是A段的重复;接着是Coda部分,整个乐曲在高潮中结束。
在和声上,《浏阳河》采用了简单而富有韵律感的和声进行。
曲中的旋律与伴奏分离,旋律线如清澈的河水,伴奏如波浪般起伏,为乐曲增添了动感和层次感。
《浏阳河》的演奏技巧相对较为简单,但需要一定的触键技巧。
演奏者需要注意正确的手腕动作,保持手腕自然的弯曲状态,避免过度用力;需要注意指法的准确和灵活性,如使用5-4-3-2-1指法来弹奏连续的琶音,使音符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还需要掌握合理的用力和放松的技巧,使音符的强弱和音色的变化得到恰当的表达。
演奏者还要注意节奏的稳定和整体的呼吸感。
《浏阳河》是一首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独奏曲,充分展示了钟阜笙在音乐创作上独特的才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演奏时,需要注意合理运用手腕动作、指法技巧和用力放松的技巧,以准确地表达出这首曲子中所描绘的浏阳河的美丽景色和奔流动感。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演奏技巧
《浏阳河》是一首中国民歌,被众多钢琴家演奏过,并被改编成钢琴曲。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演奏技巧。
要注意力度的变化。
《浏阳河》的曲调轻快活泼,但其中也有较为抒情的部分。
演奏时要根据曲子的情感变化,自如地切换力度,使得听者能够感受到曲子中的情感起伏。
要注意旋律的表达。
《浏阳河》的旋律较为简单且易于记忆,但并不意味着演奏时可以马虎对待。
演奏时应注重旋律线的流畅,将每个音符都表达出来,使得旋律更加饱满、生动。
还需要注意节奏的掌握。
《浏阳河》的节奏较为活泼,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保持稳定的节奏感,让曲子的节奏感强烈而明确。
还可以通过变化节奏的方式来丰富演奏效果,给听众带来意外之感。
要注重左右手的平衡。
《浏阳河》的曲子较为活跃,左右手的演奏可以起到呼应的作用。
在演奏时,要注意左右手之间的平衡,使得旋律和伴奏能够相得益彰,同时确保听众能够清晰地听到旋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技巧以及情感 作者:张贵荣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4期
【摘要】钢琴它虽然没有小提琴那般宛转悠扬,也没有琵琶那般动人心弦,更没有古筝那般荡气回肠,但是钢琴那集轻灵、活泼、以及震撼心灵的声音是所有乐器无法比拟的。在此之际,仅仅希望自己能将自己对钢琴曲《浏阳河》中演奏的一些技巧以及感悟分享给大家。《浏阳河》是由我国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根据民间歌曲《浏阳河》改编的一首钢琴曲,一首非常优美同时也不缺乏华丽色彩的曲子,同时也是一首具有中国风和中国韵味的钢琴曲。这首曲子非常具有新颖性,是中国风曲子中的代表作,集多种音乐元素于一体,向我们展示了湘曲《浏阳河》的特殊魅力。在此通过《浏阳河》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曲式结构,以及技巧等多个方面分析整首曲子。
【关键词】钢琴演奏;音色;技巧;均匀优美 王建中对我国的钢琴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其钢琴作品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处处流露出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在旋律、调式、曲式、音色、韵味等方面都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族特 色,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中国钢琴作品的概貌[1]。而《浏阳河》由王建中创作的是一首民族徵调式的钢琴曲,2/4 拍,曲子的旋律线条明显,曲子的速度、力度、和声色彩变化非常大。在演奏时要非常细致,逐句处理,最重要的是要突出整个曲子的旋律。曲子共分为:引子、主题A部分、变奏A1部分、华彩部分、变奏A2部分、尾声。
引子(1—9):引子采用八度叠置的写作手法,采用乐曲旋律的最后一句,虽然采用八度的方法写作,但不同于一般的八度的弹奏方法与速度,而是要采用柔美以及流动的速度来演奏,使整个曲子具有流动性与歌唱性,每句的旋律线条必须明显。弹右手的八度旋律时,手不能软,必须像手里抓住苹果般立起来,手指软下去则显得无力不积极。在演奏时还必须做到心中哼唱曲子的旋律,保持积极向上、热情的情感来演奏,这样才能让《浏阳河》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伴奏部分的写作手法采用十六分音符分解六连音作为乐曲伴奏,具有水流般的流动,在演奏时采用低触键,切记高触键,保持音色的统一,弹出曲子流动以及流畅的美感。在4-9小节处的音乐材料由七和弦的琶音交替构成,在演奏时采用左右手上下不断的交替,在演奏时保持力度的统一,节奏均匀,连接顺畅优美。
艺术赏析论文:浏阳河艺术风格赏析本文钢琴曲《浏阳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越来越经久不衰,它跨越了几代人之间的思想隔膜,如今已被收入众多的钢琴教材之中,在一些重要比赛或者场合上更是经常被作为制定的曲目来演奏,其影响力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浏阳河》并不属于地道的民歌,它被创作的目的在于颂扬领袖。
上世纪中期,我国年青音乐家唐壁光根据河北流传的民歌《孟姜女》的曲调将其进行改写,最终才形成了流传甚广的《浏阳河》曲调。
《浏阳河》的旋律十分优美,并且其歌词切合时代的颂扬思想,朴素上口,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此,从歌曲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就决定了其必将受到时代的认可和人们的欢迎。
《浏阳河》的巨大成功使得其被陆续改变成了多种风格与曲调的音乐形式,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带有深深的民族艺术特性。
例如,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改编的琵琶独奏曲《浏阳河》、白诚仁改变的大合唱《浏阳河》,除此之外还有古筝版以及多首钢琴版等。
最初的钢琴曲《浏阳河》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2年改编创作而成的,王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钢琴的特殊和全面的表现手法,将钢琴的演奏技法以及民族感情融为一体,极大地拓宽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为中西音乐的结合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文革的愈演愈烈,钢琴早已被禁止早国内公开弹奏,各地方文艺社团的相继被解散,致使钢琴成为了摆设或者被查封。
眼看钢琴已近难以融入国内音乐体系之中的钢琴独奏员殷承宗决心要找到一条在国内的发展之路,于是就公开使用钢琴来弹奏流行的革命歌曲,同时又在钢琴演奏中融入时下流行的京剧曲调,创造出了独有的演奏套路。
钢琴演奏技法与民粹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突破了时代束缚,更加焕发了新的美学价值和韵味。
其代表作京剧《红灯记》的改编使得其钢琴改编法在当时受到普遍的欢迎,人们追求新奇,而音乐人们也大力支持这种改编形式,随后民粹《黄河》也被改编成钢琴曲而搬上了演奏席,掀起了一阵民粹与革命歌曲改编的潮流。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声乐舞蹈浅析钢琴曲《浏阳河》蒯雪纯(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王建中的钢琴作品《浏阳河》改编于湖南地区的同名民歌《浏阳河》,该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
此歌曲的民族性和旋律性,钢琴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将这首乐曲描绘的淋漓尽致。
王建中先生运用钢琴和声效果、复调技术等,于原来的歌曲上加花变化。
使得歌曲原有的意境在钢琴上充分发挥,同时也将钢琴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散发,令人余音绕梁、魂牵梦绕。
钢琴艺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包括的范围也比较研究广泛,艺术表现独特深远。
关键词:钢琴;王建中;艺术表现力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06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034一、钢琴的起源与中国的流传根据史料记载,钢琴起源于18世纪的西欧,是由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发明的“Piano forte”。
在西方音乐史上记载,钢琴的名字是“Piano forte”,简写成Pfte。
在管弦乐配乐中,缩写是指钢琴,这意味着是能够发出声音的仪器的“乐器”。
“Piano forte”不仅是钢琴发展史上的起点,也是槌击式钢琴制造业向前发展的前提。
正是我们因为只有这样对于一件被称作“乐器之王”的神圣物件,才带给世人无限的快乐和数不尽的音乐文化源泉。
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早期主要是由于大量中国艺术家的学习、探索、组织、探索,以及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开花、结果,最终成为国有化的艺术宝藏。
纵观中国钢琴发展史,我们可得知原来钢琴并非叫“钢琴”。
古钢琴刚传人我国时,国人对它的称谓有十余种,如“番琴”“雅琴”“洋琴”等。
据周大风先生的《钢琴维修及弹奏》这本书介绍,在1840年之后,某欧洲乐器商人为了谋取巨额利润,推销钢琴,称其为钢制的琴。
因此,“钢琴”日趋普及在中国开这片广袤的土地。
钢琴作品《浏阳河》作品分析及触键技巧《浏阳河》是中国著名钢琴家马毅创作的一首钢琴乐曲,以描绘湖南省境内浏阳河的美景而闻名。
这首乐曲富有浓厚的中国风格,旋律优美,内涵丰富,是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将对这首乐曲进行分析,并探讨钢琴演奏时的触键技巧。
我们来分析《浏阳河》的音乐结构和特点。
这首乐曲以婉转、优美的旋律为主,整体氛围温馨、宁静。
它以浏阳河水清澈、流畅的特点为主题,通过音乐来描绘水的流动和自然景观的美丽。
整首曲子分为三个部分,前奏部分极富中国风情,让人感受到南方水乡的悠闲与宁静;主题部分则以流畅的旋律展现了浏阳河水的动感和美丽;尾声部分则以高潮迅速过渡到平静的结束,象征着浏阳河水流入大海的宁静和深邃。
在触键技巧方面,《浏阳河》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琴技和音乐表现力。
首先是琴感控制,演奏者需要通过手指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出水流动的生动感。
在演奏水流的部分,要做到手腕自如运动,手指灵活并准确地触键。
在表现水面风光的部分则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准控制能力,以表现出水乡的宁静与优美。
对于节奏的把握也是乐曲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快速流动的音符要与慢节奏的部分形成对比,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手指灵活度和精准度。
整首曲子要求演奏者能够将技术和情感融为一体,将音乐的内涵和美感充分展现出来。
在演奏《浏阳河》时,演奏者要充分理解曲子的内涵,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乐曲所要描绘的水乡景观和情感。
在演奏前应该对乐曲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根据曲子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琴技,熟练掌握各种触键技巧。
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加强手指的力度和灵活度的锻炼,提高音符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也要注重乐曲的整体把握,掌握好曲子的分节和转调,做到顺畅、连贯。
在演奏时要注重感情的表达,通过手指触键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曲子中,将“浏阳河”的美景和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
马毅的钢琴作品《浏阳河》是一首充满中国风情的经典之作,深受钢琴爱好者的喜爱。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创作技法————以储望华、王建中版本为例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绪论·················································一、研究背景············································1、作曲家简介········································2、钢琴曲《浏阳河》的简介··························二、钢琴曲《浏阳河》的创作技法···························1、旋律方面·········································2、和声方面·········································3、织体方面········································4、节奏、节拍方面··································三、两首《浏阳河》钢琴改编曲对中国钢琴民族创作的影响······摘要中国的钢琴艺术在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从发展到繁荣,逐渐壮大成熟起来。
钢琴作品《浏阳河》作品分析及触键技巧《浏阳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刘天华创作的一首钢琴曲作品,该曲以描绘中国浏阳河的美景而闻名。
《浏阳河》的曲式一般为A-B-A-Coda,采用了简洁明快的旋律,以及细腻动听的和声,使整个曲子显得流畅且优美。
该曲以中、快速度进行,旋律线条优美,充满激情。
曲曲乐章的音响处理很精巧,全曲是以十二度和弦与六度和弦作为和声基础,使整个旋律吟唱出来,构成饱满而紧凑的和声结构。
音乐语言本身的内哂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该曲整体音乐结构古朴庄严,和声使用色彩丰富,旋律优美流畅,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风格。
触键技巧方面,《浏阳河》采用了丰富的技巧,其中包括琶音、对位音、连续音、轮指和手重奏等。
使用这些技巧能够使演奏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首先是琶音技巧,这是非常常见的技巧,指弹时将五指放在同一个音高上,并快速交替按下。
在《浏阳河》中,琶音被广泛运用,为音乐增添了活力和节奏感。
其次是对位音技巧,即同时演奏两个或更多声部,使其相互对应。
这种技巧在《浏阳河》中的使用使得音乐更加有层次感,旋律线条更加鲜明。
连续音技巧在《浏阳河》中也得到了充分利用,通过快速连续地按下相邻的音符,模拟出水流的声音,使得整个曲子更加有生动感。
轮指技巧是指按下琴键时使用不同的手指,通过连续不断地将手指交替放下,以产生连续的音符。
这种技巧在《浏阳河》中被广泛运用,使得旋律更加流畅,更加具有中国音乐的风格。
最后是手重奏技巧,即用一只手同时弹奏两个或多个音符。
在《浏阳河》这首曲子中,手重奏技巧被用来创造多声部的效果,增加了和声层次的丰富。
《浏阳河》这首曲子通过丰富多样的触键技巧,使得演奏者能够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情感和层次感。
曲曲的和声结构和旋律线条也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钢琴作品《浏阳河》作品分析及触键技巧1. 引言1.1 介绍钢琴作品《浏阳河》钢琴作品《浏阳河》是中国著名钢琴家李雪演绎的一首钢琴曲,该曲表现了岳阳楼和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以及浏阳河的清澈流水和优美旋律。
这首作品悠扬动人,充满了中国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在钢琴演奏界广受好评。
《浏阳河》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华丽的演奏技巧成为了许多钢琴演奏者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其富有情感的旋律和丰富的音乐层次,让演奏者在演奏中体验到极致的音乐表达。
演奏《浏阳河》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表现力,才能完美地诠释这首曲子中隐藏的深意和情感。
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钢琴演奏技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貌。
通过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演奏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演绎这首曲子,使演奏更加生动和动人。
钢琴作品《浏阳河》的盛行不仅在于其音乐上的优美和精致,更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的独特融合。
1.2 介绍触键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在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按照谱子进行按键,更需要通过手部的灵活控制和精准的力度来表现出音乐的情感和美感。
触键技巧的运用可以影响演奏的音色、音量、速度和表现力,直接影响到演奏的质量和效果。
触键技巧对音色的表现至关重要。
通过不同的按键方式和力度,钢琴演奏者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音色效果,如圆润柔和的音色、明亮清晰的音色、深沉有力的音色等,从而使音乐更加生动和丰富。
触键技巧对音量和音符连接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掌握合适的力度和手指运动方式,钢琴演奏者可以轻松地实现音符之间的平稳连接和音量的渐变,使音乐更加连贯和流畅。
触键技巧还可以影响演奏的速度和表现力。
准确地控制每一个音符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可以使音乐的节奏感更加明显,表现力更加丰富,使整个演奏更加生动和动人。
触键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探索,钢琴演奏者才能在演奏中运用得当,展现出音乐作品的最佳效果。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两首钢琴改编曲《浏阳河》演奏特点分析与比较谢瑜航 导师:周 民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 《浏阳河》是湖南地区著名的民歌。
上世纪70年代初,被作曲家王建中和储望华分别改编成同名钢琴曲《浏阳河》.两位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除了顾及到到原主题旋律的民族地域特点以外,还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的湖南地方音乐相结合,并充分运用钢琴所具备的全部特征,在欧洲经典改编曲创作体裁的借鉴下,成为中国改编曲创作的典范。
虽然他们的内容不一样,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浏阳河》;音乐本体;演奏特点 一、两首钢琴改编曲《浏阳河》的创作背景(一)两位作曲家简介1.王建中简介王建中(1933- )作曲家、钢琴家。
祖籍江苏江阴,生于上海。
10岁开始学习钢琴。
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就读于作曲系、钢琴系。
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80年代返母校执教。
历任该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副院长.1995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王建中钢琴作品集》,收集了王建中先生多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
如:《绣金匾》、《翻身道情》,《梅花三弄》、《白鸟朝凤》《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彩云追月》等改编作品。
他创作的作品有《变奏曲》、《诙谐曲》、《组曲》、《小奏鸣曲》《情景》等。
2.储望华简介储望华,1941年出生于湖南蓝田。
195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
1956年转入理论作曲专业,师从黄翔鹏、徐振民等人。
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1年师从江定仙教授进修作曲。
储望华的处女作二胡独奏《村歌》公演并获得好评。
他改编及创作的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新疆随想曲》《二泉映月》《南海小哨兵》《前奏曲》等被中国钢琴家大量演奏。
他的两首交响诗《灰烬星期三》和《秋之泣》曾由墨尔本交响乐团公演。
他的《关山月》曾在1986年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公演。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浏阳河》演奏诠释陈雅丹(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摘要】《浏阳河》是1951年由徐叔华作词、唐璧光作曲的一首经典民歌,是用湖南民间一些地区的音乐素材作为基调所谱写的一首颂歌。
原民歌曲调轻柔婉转,描绘了浏阳河的美景和湖南人民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用问答形式的歌词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
改编的钢琴曲在原有的声乐曲调上融合了专业的作曲技法,结合了钢琴自身的表现特点,将中国风的钢琴曲立体化的显现出来,让《浏阳河》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民歌艺术特点,并且获得不同的意义,使它更加符合现代听众的音乐审美观念。
在整首钢琴曲改编的过程中,王建中十分注重原民歌在意境上的描写,轻柔婉转的旋律加上质朴的和声、复调技法,使得改编后的《浏阳河》既保留了原有的优美流畅,也增添了整首曲子的恢弘气势。
让听众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犹如置身于风景秀丽的山水间,感叹祖国的大好河山,使得改编后的《浏阳河》展现出明显的民族艺术特色。
【关键词】《浏阳河》;王建中;钢琴【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由于《浏阳河》是根据民歌所改编的,因此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注意许多细节,要合理运用钢琴音域广的特点,深入了解原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正确使用装饰音来演奏此曲。
笔者从踏板运用技巧、音色处理、节奏处理以及力度分析这四个方面着重分析。
民族音乐想要在钢琴上完美地展现,对演奏者的要求是极高的,不同的装饰音,不同的织体,不同的节奏音型,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为了表现河水奔涌的景象,演奏者要对音色有一个较为立体化的呈现,才能将这首钢琴曲完美地演绎出来。
一、踏板运用技巧踏板被称为“钢琴的灵魂”。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踏板的运用十分重要,如果能正确地使用踏板,则会给整首曲子增添不少色彩。
踏板有许多的使用方法,中间的踏板是弱音踏板,能够弱化声音;左踏板是弱音踏板,能改变音色;右踏板则是延音踏板,能延长和增强音响效果。
6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2分进行弹奏时,乐曲的形象逐步转向自然、朴素,作为弹奏者,需要追求整个乐曲的美妙感,左手注重旋律的变化,展现河水的流淌,而每一小节的低音则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左手弹奏需要具有较强的控制力,而右手则呈现主旋律的明亮特点。
整个乐段在进行弹奏时,必须要保障身体的松弛、指尖流动,在进行弹奏时注意速度缓慢,呈现声音的饱满浑厚[3]。
第三,变奏。
随后第33~51小节则进入变奏部分,首先通过复调的方式来进行变奏,体现了流水主题,并与歌曲的内涵之间进行深入连接,并采取起承转合的布局结构,在主题部分也产生了低声部与高声部的相互对应,为之后的段落发展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这是整个乐曲中最为精彩的内容,体现了三个声部的复调乐段。
右手进行弹奏时需要呈现波浪形的律动,左手则展现中声部的旋律,因此在这一阶段双手的合作较为困难,需要清晰的展现乐曲的旋律。
第四,华彩段。
第52、53小节则属于华彩段,包括两个小节并贯穿着流水的主题。
其中第1个小节属于36拍,分为4个部分。
第2小节则在承接上段的基础上再进行发展,并带来全新的音响效果,第3部分与之前的发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采取了四五度的上行手法,在这一阶段,作曲家采取了大量平行跳进的方式,体现了《浏阳河》悠长的特点,这一部分的织体是五声调式的分解和弦演奏时,可以呈现水流的状态,将渐强、渐弱进行有效结合,并十分重视情绪的表达。
第五,变奏。
第60~88小节则进入二次变奏部分。
在二次变奏中,主题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其中86小节的第1个长琶音需要注重凸显柔和的弹奏效果,而88小节的声音则较为明亮,在这一变奏阶段中旋律突出了一些装饰性处理,但仍然属于固定的旋律变奏。
这一乐段能够呈现较为新鲜的效果,双手交替排音自高到低,逐步走向尾声,这一部分在弹奏时手指动作较小,音色十分轻柔[4]。
第三,尾声部分。
88~90小节属于尾声部分,在这一部分通过6连音来呈现了流水的主题,针对引子和华彩部分进行了再次回顾,使得整个钢琴作品呈现了首尾相连接的效果,并且为整个作品塑造良好的氛围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使得整个音乐在琴声中慢慢消失,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
浅析王建中钢琴曲《浏阳河》的演奏作者:程馨颖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2期摘要:《浏阳河》成功的把湖南的歌曲韵味和钢琴的立体的和声效果相结合,曾登上各个大小音乐会的舞台,并成为经典之作。
关键词:王建中;浏阳河;演奏一、音色全曲一开始4小节就以主题的最后一句旋律开始,右手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应体现一种空旷、辽阔的意境,虽是和弦,但仍应该突出最高音的那条旋律线,按照旋律的高低起伏来控制强弱,音色上通透,清亮;左手的琶音则如流水轻轻流淌,六连音需平均,因是伴奏声部虽有自己的线性旋律,音量上也应较轻,虽轻但是不能死,同样也不能浑浊;节奏上可稍微自由,快慢的把握由演奏者想表达的情绪相关联。
进入第5小节后,左右手由高音到低音再回到高音交替琶音演奏流水的感觉,高音部分清脆,低音部分磅礴,虽是两手交替演奏,但要注意两手衔接之处要如一手演奏一样,且音与音之间要平均,要有颗粒感,否则会使得其混沌,尤其是高音无法达到清脆之感。
首部第一次主题出现,右手的旋律线条应赋予歌唱性;左手的波音伴奏的出现为其增添了一些俏皮的色彩。
每个乐句结束时出现的左手与右手的呼应处应与旋律声部融为一体,可当作对唱这一形式。
在第3个乐句中以左右手交替演奏旋律与伴奏声部,这更是演奏者对手指的控制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把旋律线条连好,对转为高音伴奏的音色要求更是轻而实,。
在重复最后那一乐句时,旋律线条改为带有民族性的四五度结构的音程,演奏的音色和全曲的引子有着相同的部分,但不同的是这句的感情色彩可稍急促些,不如引子的那般悠扬。
第一次主题演奏完后与第二次主题(变奏)的过渡与连接有1小节,此小节右手的音程也应整齐,音色上可以是略虚,音量渐轻。
第二次的变奏主题则以复调的手法较多,右手不光需演奏琶音伴奏,有时还需演奏左手的旋律声部,两手演奏旋律的连接处需做到音色统一,每句的旋律在音色统一的条件下还应表现其线条性以及感情色彩的表达。
中部将全曲推上高潮,模仿古筝高山流水的意境,琶音都是由低音走向高音再回到低音,在低音曲音色可以混沌,音量较轻,随着向高音走音色逐渐透亮清晰,音量随之加强指导最高音,下行则反之,这是一组琶音的控制,但3组不同的琶音也有一个大的走向,就是一组比一组更强,感情色彩更丰富。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演奏技巧作者:龚雪奇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5期【摘要】:钢琴曲《浏阳河》创作于1974 年,由王建中先生根据唐璧光创作的同名歌曲编创而成的中国钢琴乐曲. 该曲具有浓郁的湖南民歌风格,歌颂了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打江山,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伟大功绩。
作者注重原歌曲意境描写空间的拓展,优美、流畅的旋律辅以清谈、质朴的和声、复调技法,使原曲意境在钢琴上得以充分展现,让人听后犹如置身于清新、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
【关键词】:中国乐曲复调民族调式《浏阳河》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根据湖南民歌创编成的钢琴独奏曲。
在创编的过程中,它更加注重了原歌曲意境描写空间的延伸。
加入了质朴的和声、复调技法、优美而又流畅的旋律,让原歌曲在钢琴上得以充分的表现和发展。
作者祖籍江苏江阴,生于上海。
10岁开始学习钢琴。
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就读于作曲系、钢琴系。
他创作改编的许多钢琴作品成功地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深受海内外听众的喜爱,不仅在音乐界、钢琴教育界,而且对很多音乐圈之外的人来说都可谓耳熟能详。
《浏阳河》为民族调式E徵调。
作品不仅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还表达了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每一部分所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不同,我们在弹奏作品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曲子的整体性,而且在表达情感的地方也不容马虎,给人一种听觉上的美。
【1】此曲的结构是变奏曲结构,为:引子(1-9小节),主题A(10-32小节),变奏A(33-52小节),华彩段(52-59小节),变奏A(60-88小节),尾声(88-90小节)。
乐曲(1-9)小节为引子部分,(1-4小节)右手运用了八度和弦,左手是分解和弦流动伴奏。
需要热情饱满的情绪演奏。
右手在弹奏八度时,力度不宜太过强烈,突出5指的旋律音,音必须沉下去,并且要有连贯性,不能够僵硬,旋律要有歌唱性。
左手的六连音弹奏时注意连贯性不能断开。
王建中钢琴作品《浏阳河》艺术分析及演奏技巧探讨作者:王娟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1期(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湖南民歌《浏阳河》是我国经典的歌曲之一,自建国以来就被改编成各种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其中流传最广和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建中先生将民歌《浏阳河》改编成了钢琴曲目,突破和创新了我国民间歌曲的表演形式。
本文就从王建中改编的《浏阳河》钢琴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演奏特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浏阳河》的演奏技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王建中;《浏阳河》;钢琴作品;艺术特色;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钢琴艺术作为起源于欧洲的音乐表演形式,在流入我国和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并拥有了一套成熟完整的钢琴理论知识。
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许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从传统的音乐文化中寻找钢琴演奏的题材,并结合西方的钢琴曲目创作方法,创作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王建中改编的钢琴作品《浏阳河》。
王建中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家,其一生为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对传统民歌的贡献尤为突出。
王建中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创作出旋律优美、曲调欢快的作品,打破了民歌与钢琴间的雅俗界限,是我国钢琴民族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浏阳河》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浏阳河》是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湖南民歌,该歌曲着重描写了湖南浏阳河沿岸美丽的风光,歌颂了热情的湖南人们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自该歌曲面世以来,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音乐艺术工作者纷纷对音乐的创作形势进行了改革,通过改变革命、民族等歌曲的表演形式,充分解放了音乐自由的天性,钢琴作品《浏阳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王建中在改编原曲时,充分保留了原曲目中呈现出来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对原曲在钢琴中的演奏技巧进行重点修改,对曲谱的旋律和音调进行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扩展,使之更加适应钢琴曲目的弹奏技巧。
王建中钢琴曲《浏阳河》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
作者:张婷婷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30期
【摘要】《浏阳河》是湖南地区非常著名的民歌,广为流传,自从建国之后就被改为多种乐器的音乐版本,在这些版本中,由作曲家王建中改编的《浏阳河》钢琴曲尤为出名,这首钢琴曲集多种音乐元素于一体,很好地展现了《浏阳河》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钢琴曲《浏阳河》;作品分析;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045-01
本文首先从钢琴曲《浏阳河》作品的创作背景、旋律特色和曲式结构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展现了《浏阳河》钢琴作品的艺术魅力。
同时通过对《浏阳河》钢琴曲演奏技巧的分析,为作品演奏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
一、钢琴曲《浏阳河》的作品分析
首先《浏阳河》这首民歌是在建国初期创作的,因其优美的旋律、简洁明了的曲调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歌词,而受到当时人们的广泛喜爱。
在此歌曲的基础上,王建中先生运用西方钢琴作品的创作手法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音调相结合,创作出了钢琴曲《浏阳河》。
该曲不仅保持了原有曲调的特点和韵味,同时也将西方演奏风格表现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曲子通过钢琴乐器宽广的音域和五声音阶式走句以及立体性织体,使得原民歌单声部的旋律更加丰盈,让作品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
在音色效果上,钢琴曲《浏阳河》采用了传统民乐中的润腔技法,通过装饰音和独特的五声音阶来模仿民族器乐的音色,使得钢琴作品也带有民族器乐的音色效果;使得该曲具备了民族韵律和意境。
这种中国钢琴与传统民乐的相结合,使该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二、钢琴曲《浏阳河》的演奏技巧分析
钢琴曲《浏阳河》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最后的尾声。
在演奏这五个部分的时候不仅要保持演奏速度的轻快和明亮,还要在弹奏过程中保持从容的态度,灵活运用轻微触键的弹奏技巧,处理好和声与复调的配合,最终运用熟练的演奏技术把浏阳河的秀美风景表现出来。
第一部分,引子,第1-9小节,行板,中速演奏。
在演奏时,必须先固定好手的位置,然后右手和弦要连奏,并且要把右手和弦的最高音(主旋律音)给突出出来,左手的六连音在演奏时要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一开始乐曲旋律响起来的时候会把人带入到浏阳河美丽的风景中。
第5-9小节是由比较规则的连接句构成,并多次出现在曲子中,速度则是由慢到快逐渐转变,需要左右手紧密配合,不留痕迹,用连贯的触键法去演奏,慢慢地向人们构建出一幅由远及近,由慢到快,潺潺流动的河面风光画面,让人们可以体会到浏阳河的美。
第二部分,呈示部(主题),第10-31小节,中板,比行板稍快些。
在演奏时右手单音主题旋律要发音清晰,要有强弱变化,要富有表情的演奏。
同时还需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要在内心歌唱,并做到分句清晰。
左手琶音一定要控制好力度,要轻巧弹奏,好像水的波动。
左手要把右手旋律部分衬托出来,右手弹奏力度可稍重些,要突出音色的明亮。
第三部分,展开部(变奏、间奏),第33-51小节,在这个部分中主题会再次出现,音乐的织体也会有明显的变化,而主题的旋律也发生变化,从呈示部的右手变换到左手的低音区,右手变为连续不断的六连音伴奏音型。
六连音跨度较大,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单独练习,要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手腕。
然后是中声部,左手低八度再现了主题旋律,注意这里出现了“三对二”节奏,是本曲难点,需要反复多做练习,要做到左右手节奏对位准确,可通过弹一个声部唱另一个声部来练习,训练内心节奏感。
第52-59小节,间奏,这部分发挥了过渡连接的作用。
节奏是比较自由的,双手流动的快速音符,模仿了古筝的音色,好像河水掀起阵阵微澜,流向远方。
双手交替弹奏要像一只手一样,中间没有痕迹,发音要清晰、均匀,不能出现过重或过弱的声音,要有强弱起伏,整段要弹奏的平稳流畅,一气呵成。
再现部,第60-87小节,主题旋律再次出现,与呈示部相比,这部分加入了经过音的和弦外音,在演奏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旋律更加流畅,让人体会出浏阳河的绵延流长。
其中第77-85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右手主旋律由原来的单音变为八度和弦,运用大臂与身体的力量,八度和弦下键要深,发音要厚实、饱满、有力。
左手琶音伴奏音型的密度及幅度进一步增大,仿佛在向人诉说无比兴奋、激动的心情。
第五部分,尾声,第88-90小节。
这部分是由一连串六连音的流动音型组成的,在演奏时,注意左右手之间的配合,声音连贯流畅。
同时触键也不用过深,力度控制轻些,弹奏由快到慢,慢慢的轻柔下来,音乐在轻声细语和涓涓细流中结束。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钢琴曲《浏阳河》的作品分析和演奏技巧分析,了解到钢琴曲《浏阳河》是以中国民族音乐和传统乐器为基础,运用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法,把传统音乐与西方音
乐相结合而创作出来的钢琴作品,不仅体现了我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同时也使中西方音乐文化完美结合,展现了浏阳河优美的风景以及浏阳河河水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李虻,朱容乐.钢琴曲《浏阳河》音乐分析[J].音乐生活,2014(06):21.
[2]杜闽山.钢琴曲《浏阳河》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4(04):133-134.
[3]李静.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演奏技巧[J].大众文艺,2013(2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