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标内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 ...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标内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 ...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标内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 ...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标内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 ...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标内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

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通过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

思汗。

②了解蒙古政权武力征服南宋的过程,具体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议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③仔细阅读《元朝疆域图》,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了解今天哪

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全面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②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

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③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④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元朝的大一统;②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①关于对成吉思汗的评价;②关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教学方法]

导读、问题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两宋时期,我国先后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学生回答后,教师

归纳:两宋时期,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权等。这个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元朝统一全国,才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元朝是怎样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情况怎样?

导入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国的建立

二、元朝大统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灭南宋

3、行省制度与宣政院的设置

4、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尊称(),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统一全国。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诗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元朝还设置(),管辖()和()。

5、()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6、元朝时,用()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家庭副业。

7、元朝时,松江农家妇女()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8、元朝时,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9、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时的城市是(),元朝时的城市是()。

10、元朝时,形成的新民族是(),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习题 3(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这是描述的哪个朝代的疆域() A.北魏B.金C.元D.清 2.“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3.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4.元朝在地方上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行省B.州C.郡D.县 5.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6.《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D.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7.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置管辖琉球(今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D.台湾府 8.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开始于() 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 9.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③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西藏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元朝设置的管理西藏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B.三司C.巡检司D.宣政院 11下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片信息,这应该是() A.秦朝疆域图B.唐朝疆域图C.元朝疆域图D.清朝疆域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彭志文主讲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 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 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 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 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 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 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 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 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 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 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 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 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 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继而,忽必烈又建立元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很有建树,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行省制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此概念对于 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讲述时应结合《元朝疆域》图讲明以下几点:施行行省制度的目的,行省制度的内容,行 省制度的作用,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民族融合”是本课又一重点。应使学生明确三点: 第一,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岳麓版【学习目标】 1、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大统一;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元朝的社会经济;元朝民族关系的表现。 2、理解元朝大统一后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3、分析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 【学习重点】 元朝的大统一;对全国的统治措施;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交流合作,探讨提升。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55—59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自学内容,并用笔在书中划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的地方,教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求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年,蒙古各部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建立以为都城的蒙古汗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年,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就是元世祖。 年,元军占领,南宋灭亡。年,统一全国。南宋军民在抗元斗争中,涌现出等著名将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他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使正式成为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设负责管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 4、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严禁把改为牧场,兴修水利等;棉纺织业成为重要家庭副业,松江的就是有名的棉纺织业的专家,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中心。元朝商业和城市繁荣,就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会,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5、元朝时,许多汉人来到边疆,蒙古等族大量迁入内地,进入流域,经过长期共同生活,互通婚姻,逐渐融合;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在元朝广大的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自学指导: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相关史事部分,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知识点:(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结合本目学习,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铁木真? 2、蒙古灭西夏与金 自学指导:1、蒙古进行统一的过程 2、 3、元的建立与统一 1.(多媒体展示忽必烈图像)读 图学史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教师讲述:元朝建立基本情况?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3.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情况及其影响。 教师展示答案: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影响: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师生共同探究:如何评价文天祥? 教师展示答案: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四、课堂练习:见PPT习题 五、课堂总结 师生共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要正确的评价文天祥的言行。21·com 六、分层作业学生看相关事实的部分,并将措施找出并标注在书上。 学生回答完问题并将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看图并看书,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将相关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进行思考,并派代表进行回答,并指导学生将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讨论后进行语言的组织,然后派学生进行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进行跟老师一起进行课堂小结。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相关史实再认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故选C。 2.(2015·邵阳学业考)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成吉思汗所属民族为( ) A.鲜卑族 B.蒙古族 C.满族 D.藏族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蒙古的建立者,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属于蒙古族,他统一了蒙古,由此判断B正确。 3.(2015·怀化学业考)“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四个备选项,A中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高原;忽必烈于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故B说法正确;C中努尔哈赤的功绩是建立后金;D中阿保机建立了辽朝。 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南宋灭亡②忽必烈建立元朝 ③蒙古军队灭金④统一蒙古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可知南宋灭亡于1276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④③②①。 5.以下图表是中国历史朝代更迭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是( )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随后,实现了全国统一。 6.(2015·铜仁学业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以下哪位诗人的诗句( ) A.辛弃疾 B.李白 C.文天祥 D.苏轼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 七下第11课《元朝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宣政院管理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 2、掌握元朝行省制度建立的史实;知道西藏在元朝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3、知道元朝加强对台湾等地区的管辖。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行省制度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元朝疆域的范围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3)元朝疆域的特点是:版图我国历史上最大。 知识点二行省制度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3)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知识点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 (3)后来蒙古贵族代表与吐蕃的上层政教代表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4)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 1、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一统局面? 2、行省制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各是什么? 目的: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 意义: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3、回顾元朝及以前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郑佳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继而,忽必烈又建立元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很有建树,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行省制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此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讲述时应结合《元朝疆域》图讲明以下几点:施行行省制度的目的,行省制度的内容,行省制度的作用,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民族融合”是本课又一重点。应使学生明确三点:第一,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第三,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时我可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我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 2.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应突出成吉思汗这个人物。通过讲述铁木真童年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铁木真的坚强和机敏留下深刻印象。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以加强感性印象。强调蒙古政权的建立,是成吉思汗最大功绩。讲蒙古政权建立的作用

【金榜学案】2020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61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精练精析 岳麓版

61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2020·泰安模拟)“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 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4.若想欣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诗的全文,需要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诗作( ) A.李白 B.文天祥 C.岳飞 D.辛弃疾 5.(2020·济宁中考)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据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 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1279年我国处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2020·安阳模拟)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第一个全国 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 7.有一次,李肇星(我国前外交部长)和美国一位领导人会谈,对方说,我对中国“侵略”西藏感到非常不 满。李肇星立刻问他,你了解西藏的历史吗?对方摇摇头。李肇星说:“我可以向您解释,但您理解起来 可能会有点困难,因为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的时候,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说到这里,台下响起了长久 的热烈掌声。“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始于( ) A.元朝 B.明朝 C.秦朝 D.中华人民共和国 8.元朝时,你如果到松江学习棉纺织业技术,你首选拜访的老师应是( ) A.王昭君 B.黄道婆 C.文成公主 D.金城公主 9.歌曲《爱我中华》中有一句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一个民族是在 元朝时融合形成的( ) A.蒙古族 B.回族 C.满族 D.藏族 10.老师布置七年级一班同学搜集元朝民族关系方面的资料,同学们搜集到了不少相关资料。请你帮助他 们整理出能够反映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资料,它们是 ( ) 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 ②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融合 ③元朝有很多定居中国的外国人 ④回族开始形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面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一住就是17年。他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向欧洲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东方世界。据说,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游记,才对黄金遍地的东方大国产生了由衷向往。(展示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图片) 教师设问:你知道元朝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吗?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在政治上实行何种制度? 二、新课学习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元朝的疆域》。 再展示汉朝和唐朝的疆域图,提问: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而在汉唐时期,这些地方都不在领土范围内。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展示白塔寺图片。 教师展示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提问: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元朝。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1)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界首中学导学案

界首中学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标内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蒙古的统一,元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元朝统一的意义;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重点:①元朝的大一统;②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①关于对成吉思汗的评价;②关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统一蒙古各部:时间:人物: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尊称,被人赞誉为“”。 (2)、蒙古汗国的建立 2、阅读“元朝大统一” (1)、元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文天祥抗元 (3)、元灭南宋:时间:(4)、元朝完成全国统一:时间: (5)、行省制度与宣政院的设置 建立制度管理地方。设管辖吐蕃。设置管辖澎湖和琉球。(6)、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朝时成为江南地区主要的家庭副业,的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3、阅读“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二、合作探究: 1、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2、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尊称(),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统一全国。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诗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元朝还设置(),管辖()和()。 5、()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6、元朝时,用()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家庭副业。 7、元朝时,松江农家妇女()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8、元朝时,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人教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标要求】 1.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2.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课,主要讲述了蒙古兴起的过程及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了政治、经济、对外交往的具体措施和影响等史内容。以及这个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和作用。通过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的学习,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掌握这些知识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有的放矢,主次分明。其次,“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评价”较难理解,教师要化难为易,适当讲解。再次,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宣政院”时,加强对祖国统一的认识;在疆域问题上,应强调元朝的疆域在我国历史上最为辽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学生人数多,各班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七年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能举一反三,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但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希望通过图片、材料等多种形式,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的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等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等基本史实。通过学习成吉思汗等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从他的身上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习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其不畏威胁、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和英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教师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教师展示蒙古族的服饰、生活习俗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有关古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他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提问: (1)你觉得铁木真是一个怎样的人?(坚强、机敏……) (2)结合课本《相关史事》的内容,了解成吉思汗对蒙古族的发展壮大所做的贡献。 教师归纳: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时候,铁木真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战争,克服重重闲难,最终统一蒙古各部,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还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而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乱的局面,摆脱了金国的压迫和奴役,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由于西夏曾和金交恶,所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 岳麓版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大统一;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元朝的社会经济;元朝民族关系的表现。 2、理解元朝大统一后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3、分析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 【学习重点】 元朝的大统一;对全国的统治措施;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交流合作,探讨提升。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55—59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自学内容,并用笔在书中划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的地方,教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求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年,蒙古各部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建立以为都城的蒙古汗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年,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就是元世祖。 年,元军占领,南宋灭亡。年,统一全国。南宋军民在抗元斗争中,涌现出等著名将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他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使正式成为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设负责管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 4、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严禁把改为牧场,兴修水利等;棉纺织业成为重要家庭副业,松江的就是有名的棉纺织业的专家,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中心。元朝商业和城市繁荣,就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会,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5、元朝时,许多汉人来到边疆,蒙古等族大量迁入内地,进入流域,经过长期共同生活,互通婚姻,逐渐融合;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在元朝广大的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习题 1(含答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单项选择题 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建立了蒙古国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③灭掉西夏政权④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新疆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国最早在这两地开始有效管辖的朝代分别是() A.西汉和元朝 B.西汉和唐朝 C.东汉和元朝 D.东汉和唐朝 3.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A.宣政院 B.安西都护府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4.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A.澶渊之盟、宣政院、行省制度 B.回族、宣政院、行省制度 C.达赖、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D.大都、中书省、伊犁将军 5.关于元朝行省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都由中书省直接管辖②今东北地区直接由中书省管辖③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④“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6.元朝建立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A.行省制 B.三省六部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7.阅读《元朝疆域图》,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江浙行省管辖范围与今天省大致相当 B.通过设置行省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南海诸岛及台湾地区均在元朝版图之内 D.辽阔的疆域造成元朝出现地方割据局面 二、非选择题 8.仔细读图,完成问题。 图1 图2 图3 (1)请你自上而下填出图1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 (2)图2中南宋和金政权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请你评价一下这一途径。

专题复习—《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专题复习—《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有一首描写契丹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反映出()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2.京剧《澶渊之盟》歌词中有“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其中的“寡人”是指()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答案:B 3.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阿骨打属于()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答案:D 4.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阿保机——契丹 B.元昊——西夏 C.阿骨打——金

D.铁木真——辽 答案:D 5.下列是某历史论坛有关“靖康之变”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A.1125年,金灭辽 B.1127年,金灭北宋 C.1234年,元灭金 D.1276年,元灭南宋 答案:B 6.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下),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 答案:A 7.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技术条件的伟大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答案:C 8.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 A.泉州 B.广州

C.温州 D.明州 答案:A 9.《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C 10.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司员去管理市舶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这表明() A.秦国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 B.西晋政府顺应人口南迁浪潮 C.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D.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11.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主要原因是() ①宋朝政治经济重心南移②泉州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 ③南方相对安定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2.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导学目标知识点: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以后,1206年,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 尊称成吉思汗。 2、元朝的大统一: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 元军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建立行省制,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吐蕃。 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泉州 市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 3、民族关系的发展:元朝时,许多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课时:1课时 导学方法:读、点拨、讨论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__________是蒙古族一个部落的首领,13世纪初他统一了蒙古各部,_______年,蒙古各部贵族聚会推举________做了蒙古大汗,尊称___________,建立了以和林为都城的蒙古汗国。 2、1271年,蒙古大汗_________改国号为________,次年定都大都,即今天的 _________,_________年,元军消灭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全国。 3、抗元斗争中涌现出许多著名将领,最著名的抗元将领_________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古名句。 4、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___________制度,并在中央设_______,管辖吐蕃(即今天的__________),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辖的行政区域,元朝还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辖澎湖和琉球(即今天的___________)。 5、元朝时棉纺已是家庭主要副业,__________是全国的棉纺中心,松江农妇______对棉纺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6、元朝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元政府在此设_________管理对外贸易。 7、元朝时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复习教学设计

七下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进一步了解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及战争与议和;熟练掌 握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能够简要复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科技文化方面,熟悉“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明确《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以宋词、元曲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了解宋元时期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提高析读图表的能力,树 立正确的时空概念;提高辩证分析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复习,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本单元历史时间表、历史地图、知识示意图、重要人物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启发学生回顾宋元历史内容,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从 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重要事件、现象、人物及发展线索。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讨论、探究、情景再现等活动,激发学 生的兴趣;在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中,理清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联系现实生活,比较宋代社会生活与今天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 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从岳飞、文天祥等人物身上学习、借鉴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 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稍差。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可 是不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