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现象——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31.17 KB
- 文档页数:4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作者:路颖颖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0年第03期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国外作品。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国外作品涵盖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约占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
在文学类文本方面,有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还有抒情散文《鸟啼》,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方面,有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不自由,毋宁死》等,还有哲理散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像山那样思考》等。
这些世界文学、思想领域的经典作品,对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国际理解力有重要作用,需要我们充分重视。
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国外作品教学时,往往无视其“被翻译”的特质,把译文视作“原文”和“绝对权威”,忽略其中的矛盾和牵强之处,甚至对译文的粗疏处进行过度解读——这种情况,在国外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中更为常见。
这不仅曲解了文本原意,还错失了一个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的绝佳机会。
基于此,本文拟以《像山那样思考》《〈物种起源〉绪论》和201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实践为例,阐明语文教学中“译文”与“原文”对照的重要作用。
一、《像山那样思考》:译文的用词是否准确?在《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解决了文本的核心问题“山是怎样思考的”,明确了山的思考是客观的、整体的、长远的,同时明确了山尊重狼的生命存在,对它的大量消失充满同情。
基于此,重读课本原文的第五段时,学生便会发现一个问题: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
当我们的来复枪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本段中,有个词与全文中山对狼的情感态度是矛盾的,那便是“无动于衷”。
“岩石”是山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山”。
既然山认为狼有资格存在且对其充满同情,怎么会对老狼的死去和小狼的受伤“无动于衷”?这个问题仅靠教材上的課文是无法解决的,而不解决这个问题,课文的自洽性就遭到了破坏。
民族历史文化与对外旅游翻译_谈大理旅游资料的英译民族历史文化与对外旅游翻译———谈大理旅游资料的英译卜绍先(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云南大理,671000)【摘要】本文针对中英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的差异,结合大理旅游资料英译的具体实例,论述了如何准确把握旅游资料中蕴涵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并在此前提下就英译过程中如何选词、使用种种翻译技巧、补足信息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文章同时就地方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料文化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8—9748(2000)04-0072-04H istory and Culture of Minority Vs Tourism T ranslation for PublicityAbstract:In view of the differences in expres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his article discusses,through exam ples in Chinese-En2 glish translation of Dali’s tourist materials,how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 formation im plied in tourist materi2 als and thereby to choose the right w ords,use different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nd bring out the im plied in formation in English ver2 sion.I t als o raises s ome views on the problems present in tourism-related translation of the local area.key w ords:history and culture of minorities;tourist material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ation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在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迎来了大批观光览胜的海外游客。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译者的隐身与现身:打开翻译学的一扇门关键词:翻译者;隐身;现身;困境;挑战一、介绍二、翻译者的隐身翻译者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他们的工作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翻译者的隐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者的身份往往被淡化。
在语言交流活动中,翻译者往往只是一个工具,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常常被忽略。
翻译者常常只是一个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有思想和个性的个体。
2. 翻译者的工作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在社会中,人们常常只关注最终的翻译成果,而忽视了翻译者的工作过程。
人们往往只看到翻译的结果,而忽视了翻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3. 翻译者的能力和贡献往往被低估。
在一些人的眼中,翻译只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替换过程,而不是一个需要深入理解、把握和转化的过程。
翻译者往往被人们所低估,他们的能力和贡献往往被忽视。
翻译者的隐身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同时翻译者也有机会现身并获得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翻译者的现身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1. 提高翻译素质和水平。
翻译者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翻译素质和水平来实现自身的现身。
只有具备高水平的翻译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2. 倡导翻译文化和翻译价值。
翻译者可以通过倡导翻译文化和宣传翻译价值来实现自身的现身。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翻译的重要性,才能提高翻译者的地位和形象。
3. 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翻译者可以通过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来实现自身的现身。
只有让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更加畅通无阻,才能让翻译者的工作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赞赏。
四、翻译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境和挑战,这是导致翻译者隐身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困境和挑战:1. 文化差异。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翻译者需要在这些差异中找到平衡点,以实现准确地翻译。
2. 专业领域。
一些专业领域的翻译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翻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翻译中的隐和显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内容准确地传达到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即“隐”和“显”。
“隐”的翻译策略通常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原文的修改和调整,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
这种策略强调对原文的忠实,让读者能够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语境和情感。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使用“隐”的策略可以更好地保持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诗歌的形式和意象,避免过多地改动原文。
通过这种策略,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到原文的美妙之处,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原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相比之下,“显”的翻译策略则更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这种策略通常会对原文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调整,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
这种策略强调的是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译文,而不过分强调对原文的忠实。
例如,在翻译新闻报道时,使用“显”的策略可以让报道更加简洁明了,符合新闻报道的特点。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删减和改动,以使译文更加精炼和清晰。
通过这种策略,读者可以更快地获取报道中的重要信息,而不过分依赖对原文的理解。
总之,“隐”和“显”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游戏。
自南宋以来,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等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
而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灯谜也常常被用作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大量的灯谜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还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
本文将从“欲婉而正”和“欲隐而显”两个角度出发,探讨《红楼梦》灯谜及其翻译的魅力。
一、灯谜的来源及历史背景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都城临安的元宵节庆典中就有了猜灯谜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灯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也在宫廷中得到了推广。
汉英诗词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分析作者:潘旭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汉英诗词翻译中的显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当前汉英诗词显化方面的研究现状为基础,借鉴了冯雪梅(2012)对显化的四种分类,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十五篇知名大家翻译的李清照词词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意群为单位量化出文本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显化数量,总结出这些翻译大家在做诗词英译中采用不同显化方法的原因。
在这些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歸纳出各位著名翻译家在英译李清照词时使用的显化的四种策略,即:增加人称/物主代词,就词论词/增词,增加逻辑连接词,抛弃原有文化意象。
以期对今后的诗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英诗词显化,李清照,显化的分类,显化的原因,显化策略本文借鉴了冯雪梅(2012)对显化的重新分类,将显化分为:结构显化、语义显化、衔接显化、文化显化。
虽然本文借鉴了冯雪梅对显化的重新分类,但考虑到冯雪梅的研究对象为“汉英口译中的显化现象”,而本文则是研究“汉英诗词中的显化现象”,所选取的研究文本不同,却选用同一种分类方法,是否会对研究带来偏差?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十五篇李清照词汉英译文的原语和译语逐句对比分析,十五篇李清照词文为:《乌江》(许渊冲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冰心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杨宪益、戴乃迭译,许渊冲译)、《声声慢》(林语堂译、许渊冲译、杨宪益、戴乃迭译)、《渔家傲》(许渊冲译、翁显良、杨宪益、戴乃迭译)、《小重山》(许渊冲译)、《一剪梅》(许渊冲译)、《醉花阴》(许渊冲译)、《凤凰台上忆吹箫》(许渊冲译)、《永遇乐》(许渊冲译),并根据冯雪梅的显化分类(结构显化、语义显化、衔接显化、文化显化)对译文进行编码、编项、归类,发现在这十五篇李清照英译文中,共出现了205处显化,其中结构显化共有84处,语义显化62处,衔接显化41处,文化显化18处。
四种类型涵盖了所有的显化类型,冯雪梅的这种分类方法值得借鉴。
356文|朱明元也谈汉英语义的“隐”与“显”——汉英翻译实践例析摘要:翻译课堂教学应当注重挖掘学生对汉英双语语言的区别性特征的分析能力。
汉语语义往往隐晦,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字面意义之下还有隐含意义。
在汉译英翻译实践中必须注重挖掘汉语作品的字面下的“隐性”意义,在英译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显化”,才能最大程度做到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隐性意义,显化,汉英翻译Abstract: The ability of the translating class students to probe into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hould be instruct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practice. Chinese bears implicit senses, esp. in literary works. It is essential to exploit the implicit senses concealed under Chinese characters. During the C-E translating process, the implicit senses in Chinese should be explicitly revealed so as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to the utmost.Key words: implicit sense, to explicitly reveal, C-E translating一、引言数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与学生分享的汉译英实例中,有摘引大家之译文,也有笔者亲躬并与学生逐词逐句探讨所翻译例优劣之译例。
在此过程中,亦积累了对汉语之“隐性”及英语之“显性”的切身体会,笔者在此尝试以课堂教学之实例来做探讨。
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现象——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为例摘要:显化与隐化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也是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
本文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为例,分析了显化和隐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讨论了两种策略运用的效果,从而了解译者的策略选择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显化;隐化;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策略引言文本代表着作者的世界观,是作者价值取向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当译者介入这一行为后,原作者的观念基础就可能发生改变。
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所呈现出的价值观,这就成为了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正确认识显隐化策略在翻译中的应用有助于译者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本文以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文本为例,试图分析翻译实践中的显化和隐化现象。
1.显化与隐化策略1.1 显化与隐化策略显化策略(explicitation) 指译者从上下文或相关语境中推断出源语中的隐含信息,并在目标语中加以说明(Vinay & Darbelnet, 1995)。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会将连接词或解释性短语等进行适当添加,从而促进译本易解性和逻辑性的强化,确保译语的浅显化和清晰化。
显化在文本层面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增加,即添加一些新的成分;二是具体化,即提供更多细节信息(Perego, 2003)。
Klaudy(2001a)将显化细分为四类:(1)强制性显化(Obligatory Explicitation), 指两种语言在语义、形态和句法方面存在差异时,译者不得不将某些信息具体化;(2) 选择性显化(Optional Explicitaion), 指两种语言在文本构成策略和文本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时,译者需要增加连接成分、关系从句、强化词等;(3)语用学显化(Pragmatic Explicitation),指目标语读者无法理解源语文化中的一些普遍性知识时,译者需要添加解释;(4)翻译本身固有显化(Translation-inherent Explicition),指由于翻译过程本身的性质,译者在加工源语思想时会影响译文的长度。
与之相对应的隐化策略(Implicitation),指译者依据上下文或语境的要求,隐藏了部分源语中的显在信息(Vinay & Darbelnet, 1995)。
它与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密切相关,是指专业译者出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删除了一些源语中的单词、短语、句子甚至段落(Dimitriu, 2004)。
1.2 显化与隐化相关研究Blum-Kulka(2001)提出的显化假说认为,译者对原作的阐释很可能会造成译文在篇幅上比原文要长。
在翻译中一味采用显化策略效果并不一定就好,因为过多的信息显化会造成译文冗长,也剥夺了读者的理解和阐释权(Gutt, 1991)。
相比之下,隐化则常常被认为破坏了原作的完整性,有悖于翻译的忠实原则。
柯飞(2005)指出,显化将原文中隐含或文化上不言自明的信息显示出来,使译作更清晰易懂,而一定的隐化则会让译文更加简洁地道。
任何翻译中都包含着译者的妥协,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在语法句法结构还是在文化背景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双语转换过程中译者要能灵活运用显化策略补出文化背景等,同时运用隐化策略平衡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传达出原文的价值观。
2.隐化和显化产生的因素2.1 语言特性因素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和汉汉两大语系,在具体语言结构上差异巨大。
首先,英语句式强调的是“形合”,即造句讲求句式完整、合乎语法,其逻辑严密性要求连接词使用到位、人称指代准确清楚。
而汉语句式更多的是“意合”,只要意思连贯通顺,形式上的考虑是次要的。
因此只要逻辑思维中可以“意会”的,在汉语中是无需一而再、再而三地明确指出的。
另外,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特性也是导致翻译过程中显、隐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汉语表达中有许多同意重复的四字词语,如:丰功伟绩、添油加醋、心灰意冷、贼眉鼠眼。
它们更多地是一种汉语的习惯表达,其前后字词间的关系多为互文,如“贼眉鼠眼”并非特别指出某个人的眉毛像贼的眉毛,而眼睛像老鼠的眼睛。
这些词语在翻译为英文时完全可以采取隐化策略,仅表达出这一方面的意义即可。
因此以上四字词语的英译分别为:great achievement, to add spice to, to feel disheartened, thievish-looking.2.2 文化差异因素乔治·穆南在谈到翻译活动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时提到“不仅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分析同一经验世界,而且文化人类学与人种学也促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即不同的语言结构表达的并不总是同一个世界”(Mounin 1963: 59)。
也就是说影响翻译的不仅有语言内部因素,还包括语言外部因素,即文化差异。
因此,作为一种翻译现象,“显化(以及隐化)不应只是狭义地指语言衔接形式上的变化,还应包括意义上的显化(隐化)转换”。
(柯飞2005)3.云南历史与少数民族文化文本分析云南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省份,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越来越多的云南历史文化典籍被译为多种语言传播到海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译者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1:原文:来自普洱丛林里的红菌,跨越千山万水,成为了倍受华东华南地区人们追捧的“月子汤”。
译文:From the forest of Pu’er, Red Mushrooms have been through a long way and become a popular “Yuezi soup”, a soup for women wh o are in first month of confinement after giving birth, in east and south of China.评析:这句话中出现了一个中国式的概念“月子”,西方读者对这个概念较为陌生,若是只译为“Yuezi soup”,只知道是一种汤,但是具体不知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所以译者运用显化策略,属于语用学显化,补充解释了“月子”在中国的概念,由此增加了文化层面的输出,有助于读者知识的空缺,保证译文信息的顺畅。
例2:原文:红花还要绿叶配,跳菜场上除了“吾切拔”和“吾下拔”表演之外,还有为他们提供跳菜机会的主人家。
译文:The beauty of flower is set off by its leaves, so are the performers called “Wuqieba” and “Wuxiaba”. They are not the only persons who make a great show inthe perform of “Tiaocai”, a rhythm ic dance of which the dancers bring dishes on a tray while they make faces and wave bodies.评析:本句话选自一篇介绍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跳菜的文章。
仅从译文字数就可得知译者采用了显化策略。
本句话的文化背景非常鲜明,若是只将“吾切拔”、“吾下拔”、“跳菜”这几个文化名词直译,恐怕译文读起来会不知所云。
在第一次出现时,译者将“跳菜”显化为一种舞蹈,点出了文章的核心,属于语用学显化,解释目标语读者无法理解源语文化中的一些普遍性知识。
而开头的“红花还要绿叶配”若是直译到英文中也显得较为“突兀”,因此译者添加了关系词“soare…”,属于选择性显化。
英文行文重逻辑,需要关系词和连词,而中文的逻辑不体现在行文中,而是隐含在文字背后,因此这里需要将这种关系显化以消除“突兀”。
例3:原文:孟连宣抚司署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
译文:Xuanfusishu in Menglian County established in 1406 (Ming Dynasty) and destroyed in 1762 (Qing Dynasty).评析:本句话节选自一篇介绍云南西南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文章,因前文已出现过宣抚司署并做了相关的背景介绍,所以此处不再重复。
此句中,“永乐四年”、“乾隆二十七年”都做了隐化处理,原因是原文括号中已经给出了确切的年份,二者都是同样的意思,没必要进行重复,而且若是想保留“永乐四年”的表达,那就必须要添加背景说明什么是“永乐四年”,同样,“乾隆二十七年”也得添加说明,这就会导致译文过长且失去了重点。
这里令人耐人寻味的是,译者将前置定语“明”、“清”放到了括号里,将括号里的信息提到了外面,这样既说明了时间,又给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还使得译文简洁明了,这种形式的忠实又何尝不可呢?例4:原文:据《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
译文:There are some records in the Book of Later Han (432-445 AD) : The Southwestern Yi people lived around Shujun (today’s Chengdu area, Sichuan province).评析:本句隐化了很长引用,卷、传、章节都隐化了,只保留书名。
既然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应保留英文行文的简洁,一个records就传达了中文的一长串书名。
“蜀郡徼外”用了语用学显化策略,指出当时的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地区,即使是有些中国读者也不一定知道“蜀郡”的位置,更不用说西方读者了。
译者对本句的处理既使用了隐化又用了显化策略,由此可见,中国特色文本的外译并不是一味地显化或隐化就好的,还得显隐并用才行。
例5:原文:以前主人家在请大相帮时有些讲究,“三父八母”这些族内亲属不能安排他们做执事,即一般不请他们做大相帮,说明对直系亲属的尊重。
译文:In the past, there were rules in choosing Xiangbang people, in which the host could not ask their family relatives to do Xiangbang’s job, showing a respect to the direct relatives.评析:划线词“三父八母”在译文中被隐化为“family relatives”,在原文中该词后面也说明了是“族内亲属”,相当于重复了。
中文有个习惯,喜欢重复,在一些微观具体词的后面还要加上一个宏观概括词,比如“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属于微观具体,“政策”属于宏观概括,在译为英文的时候,“政策”一词隐去不译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