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课件 8-1---crs
- 格式:ppt
- 大小:7.71 MB
- 文档页数:87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The method for seismic data processing张白林更多资料:/h/user.php?uid=1078354141&fixed=ishare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目的、任务和特点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特点:借助于计算机或数字化设备根本目的:提高信噪比、提高分辨率、提供岩性参数无论方法多么先进,技术如何发展,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根本目的仍然是:提高信噪比.提高分辨率.提供岩性参数第一章数字滤波第1-1节数字滤波基础第1-2节二维滤波第1-3节二维滤波的实现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所有简谐振动成份的振幅、初相位与频率关系的总和。
信号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理的过程。
反射波与面波、声波和微震等干扰波,在频谱上有明显差别,故利用这种差别,可进行频率滤波,以便减少干扰波的能量,提高信噪比。
(或波形)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不同类型的波具有不同的频率分布范围,,去掉干扰波,保留有效波,最终达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对信号的频谱进行修正的过程.方法:物理频率滤波:利用电子元器件的组合对信号频谱进行改造的过程;数字频率滤波:利用数学手段,在计算机上对信号的频谱成分进行修正的过程.其目的:压制干扰信号,突出有效信号,也即是提高信噪比.数字频率滤波的实现:①时域褶积: x(t)*h(t)= y(t)②频域乘积: X(f)•H(f) = Y(f)地震资料数字滤波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滤波器,也即确定h(t)或H(f)。
实现数字滤波的步骤⑴时域①根据工区内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分布情况设计滤波器的频率特性H(f);②由H(f)作傅氏反变换,得到h(t);③褶积:y(t)=x(t)﹡h(t),其中x(t)是待处理的地震道,y(t)是滤波后的地震道。
类似地,也可得到频率域实现滤波的相应步骤。
第八章地震资料处理专题8.1 引言本章讨论本质上不相关的各种专题:多次波衰减,地震分辨率,地震模拟,合成声波测井,瞬时特征,垂直地震剖面(VSP)和二维地面数字处理。
多次波衰减是包含在常规处理流程中仅有的课题。
2.7.5和7.5节讨论了基干预测的多次波衰减。
8.2节根据一次波和多次波在f-k和t-x域中的速度区别来研究多次波衰减。
其余的课题是包含地震数据处理和模拟的辅助解释手段。
在8.3节要讨论地震分辨率。
分辨率是能够分离非常靠近的两个同相轴的能力,分辨率有垂向的(或时间上的)和横向的(或空间的)两个概念。
尤其在绘制小构造特征,如微小的封闭断层和描述薄地层特征(可以有有限的区域延伸)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正演模拟(8.4节)包括产生一个与速度-深度模型相关的地下反射系数模型的旅行时响应,正演模拟有多种应用。
人们有可能通过正演模拟来了解地下构造和地层特征的地震响应。
模拟还可以用来产生供评价处理算法所用的数据。
记录参数,如道间距和排列长度,有时(至少是部分的)是根据正该模型来选择、正演模拟对于确定解释地质模型的反射响应是否与解释中应用的CMP叠加剖面一致也是有用的。
合成声波测井(8.5节)是反射数据的一个简单的一维反演。
从地震道得出合成声波的中、高频分量时,必须从独立的信息源如常规的速度分析或实际声波测井资料得到低频分量。
瞬时特征(8.6节)有助于突出反射层面的连续性及描述地震沉积序列分界面。
用彩色显示时,反射系数强度,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在地层研究中是很有用的手段。
在8.7节讨论垂直地震剖面。
概述了VSP资料的基本处理程序和应用。
最后,8.8节评述了二维图件处理。
8.2 压制多次被7.5节讨论了基于倾斜叠加域中多次波周期性的多次波哀减。
现在的两种多次被衰减技术是根据一次波和多次波之间的时差不同而提出的。
图8-la的CMP道集清楚地展示了这个时差的区别,一次波p的时差一般比多次波m的时差要小,从图8-1d中的速度谱可以看到一次波VP 与多次波VM1和VM2的速度趋势间的差别。
第二节静校正(Statics Correction)理论上,我们假定激发接收是一个平面,且地下介质是理想均匀的。
实际上的激发接收并不是在一个平面,而是一个起伏不平的,且地下介质也不是均匀的,特别是近地表的风化层形成了一个低速带。
因此,静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地表起伏和低速带横向变化不均匀对地震记录产生的时差。
本节要点:●一次静校正原理;●剩余静校正地表一致性假设条件;●自动统计静校正原理;●自动统计静校正步骤。
一、基准面校正(Datum plane Statics Correction)如图(2-7)所示,h0为激点高程,hH为激发井深,hs为实际激发高程.hR为接收点高程,h1为激发点基准面以下低速带厚度,h2为接收点基准面以下低速带厚度。
图2-7地震波传播示意图设地震波在低速带中按垂直路径传播,则1. 基准面以上的校正量(Above Datum plane Statics)00s Rh h V V + (2-1-1)2.基准面以下的校正量(Below Datum plane Statics)1122000()()h h h hV V V V -+- (2-1-2) 3.总静校正量(Total Statics)11220000()()s R s h h h h h hT V V V V V V∆=++-+- (2-2-3) 分析上式,若想求出静校正量,则必须测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高程以及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等数据。
因此,静校正的精度取决于上述数据的精度。
二、 剩余静校正(Residual Statics Correction)经过基准面校正(也称为一次静校正)后,所有的数据并未精确地校正到基准面上,仍然存在有一定的剩余静校正量。
这是因为我们很难获得精确的地下低速带的速度及厚度数据,由于存在剩余静校正量,使得多次迭加的结果质量下降,因此必须进行剩余静校正。
1.剩余静校正地表一致性假设(Surface Consistency Assumption Residual Statics Correction)1)同一炮点,地震波在低速带中的旅行时间与入射角无关,即认为地震波在低速带中是垂直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