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含大作业) 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8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篇: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学分:3分周数:3周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构造地质执笔人:易远元审订人:桂志先一、目的与任务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地震解释实验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学生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学会编制成果报告。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初步学会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三人为一小组上机操作;2.验收每人的解释成果:(1)解释好全工区的地震剖面资料;(2)两个层位的等t0构造图;(3)两个层位的真实深度图;(4)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格式见附注:报告要求)。
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1.听老师讲课(关于人机联作软件的有关知识及操作流程)0.5天 2.工区建立、资料加载3.5天 3.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4.层位追踪、断层解释5.断点组合6.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四、组织管理1) 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指导教师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简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全部在教育部重点曙光并行实验室机上(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分班次进行,学生三个人一台计算机终端,重复三次1511.5天 4.0天 1.0天2.5天7.编写地震解释文字报告2.0天4) 学生在地震资料加载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5)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标定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标定结束后要进行检查 6)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对比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追踪对比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检查7) 学生在地震资料断层剖面解释和平面断层组合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问题较多要进行统一讲解8) 学生在地震构造图的平面成图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结束后要进行检查9) 地震资料构造成图后,指导教师要统一进行点评,讲解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10) 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情况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和改进办法11) 指导布置课程设计报告的编写与要求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1) 出勤情况(10%) 2) 地震解释成果分别考核地震数据加载(10%)地震层位标定(15%)地震层位追踪对比(15%)地震断层解释与组合(15%)地震构造平面图绘制(10%) 3) 实验笔记(5%) 4) 实验报告(20%)综合以上四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成绩六、教学参考书1.易远元主编,《地震解释实验指导书》,长江大学,2006年152第二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英文名称:课程设计编号:编写人:审核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周数学分周数:学分:二、先修课程三、适用专业四、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五、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六、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说明: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2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4号字;正文内容小4号字② 行间距:20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第三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附件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教学大纲(英文)课程编号:学时/学分: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专业2002年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2、后续课程: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四、指导方式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制定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说明:1、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3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5号字② 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8CM第四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4190110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学分:2.0 周学时:1.5-1.0面向对象: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上进行层序划分;正确理解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2)掌握在复杂断裂、褶皱、侵入体等构造条件下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解释的方法,了解拉张、挤压、剪切以及底辟构造背景下的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响应模式以及地震剖面上的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3)正确理解地震相的概念,掌握主要地震相参数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划分不同地震相并进而对整个工区进行地震相分析;掌握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原则及步骤;三、课程要求(一)授课方式与要求授课方式:a. 教师授课(讲授核心内容,归纳总结、提示今后内容,1学分,16学时);b. 课后阅读(根据授课内容推荐参考资料和文献,分小组进行阅读和讨论,撰写课程论文);c.课堂讨论(根据课后阅读结果,分小组进行课程报告并由此展开交流); d.期末的开卷考试。
地震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地震事件的能力,掌握地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提高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整体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概念和分类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3. 地震仪器及地震监测网络4. 地震的动力学原理5. 地震预测与预警6. 地震灾害的防治7. 地震学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查中的应用8. 地震学在工程勘测和建设中的应用9. 地震学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震学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震监测站、地质调查点等,了解实际应用情况。
3.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真实地震事件展开讨论,分析地震预警和防治策略。
4. 课堂练习和考核:布置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地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地震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掌握情况。
3. 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地震学导论》等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PPT、视频素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实地考察安排:协调地震监测站、地质勘探单位等,提供实地考察机会。
六、教学安排1. 课程设置: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实地考察等环节。
2. 时间安排:每周2-3节课,共计36学时。
3. 教学进度:根据具体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每次课程的授课重点。
七、教学环节1. 第一阶段:地震基础知识概述2. 第二阶段:地震波传播与监测3. 第三阶段:地震动力学原理4. 第四阶段:地震预测与预警5. 第五阶段:地震灾害防治与应对八、教学效果检测1. 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反馈、评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震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学习成绩提升:对比学生学习前后的地震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和影响因子。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常见图件,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和折射波。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学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识别重要地质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震资料的解释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学原理和实际地震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地震资料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地震相关领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传播原理:包括地震波分类、传播特性、速度和衰减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介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强调数据质量对解释结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3. 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a. 地震剖面图识别:学习如何识别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等图件,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b. 地震事件识别:掌握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地质结构,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二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第三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1);第四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2);第五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解释地下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解释在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和解读。
2.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地震相的识别,地下结构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原则。
3.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石油勘探,地质研究。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剖面图的解读,地震相的识别。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解释案例,加深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解。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地震资料解释教程》2.参考书:《地震学基础》,《石油勘探地震学》3.多媒体资料:地震剖面图的图片和视频,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教程。
4.实验设备:计算机,地震资料解释软件。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一次地震资料解释的考试,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
2.教学时间:每节课安排45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练习。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 学生能描述地震测震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
3. 学生掌握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能运用地震烈度表进行简单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判断地震的地理位置、深度和强度。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方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表达方式,清晰、准确地传递地震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
2. 增进学生对地球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地震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地震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及特点,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2. 地震波及其传播:阐述地震波的定义、分类和传播特性,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地震测震仪器:介绍测震仪器的发展、种类和工作原理,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4. 地震烈度与震级:讲解地震烈度与震级的概念、区别及联系,运用课本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5. 地震预警与预防:分析我国地震预警和预防体系,探讨地震预警方法及措施,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进行讲解。
6. 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传授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自救互救技巧,结合课本附录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波及其传播第二课时:地震测震仪器,地震烈度与震级第三课时:地震预警与预防,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地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掌握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了解它们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数据校正、滤波、震相识别等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导入、格式转换等。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地震资料的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对异常数据做出合理判断和处理。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解释地震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地震资料处理,培养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处理在防震减灾和资源勘探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高年级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震资料处理基本原理:介绍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以及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三章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流程2. 地震资料预处理:讲解数据校正、滤波、去噪等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技巧。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资料预处理技术3. 震相识别与分析:介绍震相识别的基本方法,震相分析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 震相识别与分析4. 地震剖面图绘制与解释:教授如何利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绘制地震剖面图,以及地震事件的解释方法。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班级:12-4姓名:封辉、孙运庆、何瑞川学号: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2016年 1 月 15 日评分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目录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3)第三章反褶积 (4)第四章速度分析 (5)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6)第六章静校正 (7)第七章偏移 (8)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9)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
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
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
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 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
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
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 原始数据炮集图1.2a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图1.2b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图1.3 多次覆盖次数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
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
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
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 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干扰波也增强了。
地震勘探野外生产实习基地一、基本情况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物探公司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中部,在湖北省潜江市内。
公司是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生产、科研单位。
公司目前拥有12支勘探施工队伍,1466名员工,其中国家甲级地震队4个,甲级重磁力队、甲级电法队、测量队各1个。
40多年来,他们转战大江南北,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1年,被地质矿产部、国家计划委员会、人事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
公司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常年工作量一般为:平原水网地区二维2500千米,三维360平方千米;山地沙泥岩露头区二维1000千米、10000炮,灰岩露头区二维300千米、7500炮;重力5000个物理点,在地电磁测深400个物理点,EMAP80千米;具有5000米以上VSP测井能力;年处理地震资料15万标准千米,地震、地质综合解释12万标准层千米,非地震处理解释重力5000个物理点、大地电磁测深400个物理点。
公司在国内物探市场以技术优物探实习基地可控震源车良、信守合同和重视质量而享有良好的声誉。
我校于2003年5月在江汉油田物探公司成立地震勘探野外生产实习基地。
二、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目的:全面认识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初步学会看野外监视记录,学习地震队工作人员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为石油物探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
2.要求:⑴工作认真负责,服从地震队领导和带队教师的领导,遵守地震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指导教师规定的纪律,虚心向工人同志学习。
⑵注意安全,在野外工作时,一切必须按规定程序完成,同时要注意保密工作。
⑶按照实习内容所规定,深入到各班组,全面了解各项内容,实习结束时每人上交一份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与时间安排1.实习动员: 0.5 天①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
②讲述实习的意义、内容、安排与要求。
2.野外施工总体设计: 2 天请地震队有关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介绍施工工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与概况,施工设计方案及技术要求。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专业:勘查班级:2007-3姓名:王啸天学号:20070143252011年1月11日目录第一部分:处理大作业内容概述 (2)第二部分: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第三部分: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4)第四部分:反褶积 (7)第五部分:速度分析 (9)第六部分:动校正叠加 (10)第七部分:剩余静校正 (11)第八部分:偏移 (14)第九部分:总结和体会 (14)第一部分:处理大作业内容概述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加深对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使用promax软件进行对地震资料的处理。
处理的流程:预处理(道编辑,真振幅回复),反褶积,CMP分选,速度分析,动校正,静校正,叠加,叠后偏移。
图1 promax的处理流程第二部分: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数据加载是指将野外地震记录的数据(CDP道集)加载到promax中,用的是SEG-Y input 模块,然后将数据输出保存到 01 segy input文件。
图2 数据加载观测系统描述了炮点位置、检波点位置及其炮点和检波点之间的几何关系。
以野外文件号(FFID)和记录道号(CHAN)为索引,赋予每个地震道正确的炮点坐标、检波点坐标,以及由此计算的共中心点坐标和面元序号,并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地震道头或观测系统数据库中。
一般由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和炮检关系定义三部分组成。
图3观测系统图4观测系统的2D视图第三部分: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道编辑是指对坏道和坏炮的处理和剔除,是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
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编辑翻转道。
编辑错道时将所有错道放到一个文件夹里,拾取所有的反转道集后,放在另一个文件里面。
如下图所有的错道都存在:“44444”的文件夹里面。
图6 道编辑-错道和翻转到的拾取和保存地表地震记录的振幅不仅反映了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而且还与地震波的激发、传播和接收等因素有关。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开课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课程编码:3504007020属性:课程设计学分:2 总周数:2 理论学时:0 上机学时:40适用专业:资源勘査工程先修课程:3411001030 构造地质学3504001040 地震勘探物探教研索朱仕军资源与坏境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院长:丿寥明光制定(修订)时间:2013年3月二、目的与任务及能力培养开设本课程设计是为了促进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实际资料的解释,强化学牛.対时间剖面的对比和勾绘地震构造图两人基本功的训练。
三、基本要求1、掌握地震剖血的层位标定、対比和时间剖血上有效波和各种特姝波的识别;2、能対地震反射标准层作较准确的波形特征描述、対地震剖血作较合理的地质解释;3、熟悉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流程,并能结合地质、测井等知识对地震构造图作出较合理的综合地质解释。
4、在课程设计中,每一组的组长要认真负责,组员要很好的配合,充分发挥、施展出各自的能力。
5、一定要充分消化实习指导书。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设计内容(10天)向学生提供某一区块与地震构造解释启关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分组完成该工区的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重点:层位引进、时间剖而对比、勾绘地震构造图。
难点:较合理地对比时间剖面和进行断点的平面组合。
课程设计要求:每纽解释时间剖面一套;每位学牛独立完成该工区某一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追踪、勾绘出相应的地震构造图、并编写实习报告一份。
具体学时安排:1、准备工作(1天)冃的与耍求:了解解释工区资料情况,充分消化实习指导书具体耍及工作任务,完成解釋前的准备工作。
重点:解释前的准备工作难点:充分消化实习指导巧具体要及工作任务2、拟定具体解释方案后,开始对比解释工作(1天)冃的与要求:根据构造解释工作要求及工作步骤,结合组内学生情况拟定解释方案。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该课程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专业(卓越班)的本科生。
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两大部分。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部分包含常规处理、目标处理和特殊处理。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部分包含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
2.设计思路: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且发展迅猛。
因此,该课程除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常规方法外,还会将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专题进行介绍,并结合大量实例加以说明,力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掌握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为专业知识教育层面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群组成部分,选修学生应具备的扎实数理基础和高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掌握现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先修课程为:地震勘探原理。
- 1 -二、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达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目标;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提高运用课程知识能力、分析与设计方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学习要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地震勘探术语和原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地震勘探理论基础和地质学基础。
学生应该在课前进行预习,按时上课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还需查阅相关参考书和文献帮助自己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四、教学进度- 2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刘怀山、童思友编著,出版社,2013年第1版[2]地震数据分析,伊尔马兹,刘怀山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版[3]地震数据处理,伊尔马兹,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1版[4]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董泽斌、吴良元,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年第1版[5]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牟永光,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6]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7]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孙家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8]储层地震预测理论与实践,赵政璋、赵贤正、王英民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六、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3 -七、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