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晋祠泉域概况

晋祠泉域概况

晋祠泉域概况
晋祠泉域概况

泉域概况

晋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三绝”之一的晋祠泉水,出露于太原西山悬瓮山下,距太原市25km,“悬之山晋水出焉”,是晋祠泉域岩溶水的集中排泄点,由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组成,出露高程802.59-805m。1933年及1942年分别实测流量约2.0m3/s,1954-1958年实测泉水平均流量为l.94m3/s,最大2.06 m3/s (1957年),最小1.81m3/s (1954年),动态稳定。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泉水流量逐年减少,由60年代1.69m3/s,70年代1.21 m3/s,80年代0.52 m3/s,降至90年代的0.18 m3/s,1994年4月30日断流。

泉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Mg型,矿化度598mg/1,总硬度447mg/l。

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晋祠泉域分布于太原西山一带属西山石千峰复向斜构造。其范围主要包括太原市的古交市、原南、北郊区、清徐县以及忻州地区静乐县、吕梁地区交城县的小部分地区。为便于管理,本次划分未包括忻州及吕梁地区部分。

汾河于泉域北部自西向东穿过,据寨上水文站观测,多年(1953-1983年)平均流量为13.07 m3/s,其较大支流有天池河、狮子河、屯兰川、原平河、大川河等,均为季节性河流。

泉域多年(1953~1994年)平均降水量为441.1mm(寨上站),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按时段统计,50年代降水量为483.1mm,60年代为475.3mm,70年代为418.0mm,80年代为416.8mm,90年代减少为408.4mm,总体呈减少趋势。

泉域范围

东部边界:沿柳林河与狮子河的分水岭向南至王封村,折向三给村,沿汾河至汾河二坝。

南部边界:从汾河二坝经清徐县西高白沿古交市与交城县的行政分界线至郭家梁村。

西部边界:沿娄烦县、古交市、静乐县的交界处往南经牛头山、罗家曲村、白家滩村、康庄村至郭家梁村。

北部边界:古交市与静乐县的行政分界线。

泉域面积2030km2,其中裸露可溶岩面积391km2,包括后山径流补给区、前山径流排泄区及冲积平原区。山丘区面积1771km2,平原区面积259 km2。主要

为太原市的古交市、清徐县、原南郊区所辖范围。

重点保护区范围

古交重点保护区:自西向东由罗家曲--古交--寨上--河口的汾河河谷,面积51 km2。

西边山断裂带重点保护区:

北界:西铭--北寒--闫家沟。

西界:西铭--大虎峪--上冶峪--店头--马坊--南峪--李家楼--西梁泉。

东界:闫家沟往南沿铁路至罗城--北大寺--王郭--姚村--清源镇--水屯营。

南界:西梁泉--水屯营。

该保护区面积170km2,其中包括晋祠泉水出露处,西山矿务局白家庄矿710排供水源,开化沟水源,平泉自流井群以及神堂沟地下热水开发区等。合计重点保护区面积221 km2。

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晋祠泉域裸露可溶岩主要分布在汾河以北地区,岩溶水接受降水入渗补给,汾河河道地表水入渗补给,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径流,天然状态下除极少部分在凤峪沟一带侧向排泄于盆地外,绝大部分以泉水形式出露。50年代泉水资源量为2.18m3/s,其中泉排量1.95m3/s,侧排量0.23m3/s。数十年来泉域环境条件的显著变化,岩溶水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可开采量仅0.62m3/s。

晋祠泉水不仅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而且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公元前453年战国时代开始引泉灌溉。解放后随着太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泉域西边山断裂带岩溶水开采量不断增加。据1993年统计,泉域岩溶水井80眼,开采量为3648万m3(1.16m3/s),其中供工业及城市生活1755万m3,农业灌溉1893万m3,泉域岩溶水已处于严重超采状况。

70年代以来,省、市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晋祠泉的保护,成立了泉域水资源管理机构,颁布了“太原市晋祠泉域保护条例”,依法管水治水,采取平泉自流井群治理,封闭太化公司开化水厂及农业灌溉部分岩溶水井,减少煤矿排水等有力措施。不仅为我省岩溶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而且延缓了晋泉断流时间,取得了显著成绩。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贵州泰昌安能源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兴仁县水井湾煤矿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6月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结合我矿《地质简测报告》,为能给矿井水害防治提供有力的依据,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水害防治措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我矿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矿井水文地质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其调查情况如下: 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范围内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二级支流马路河汇水范围,马路河向东径流至安龙县石灰窑村附近进入地下河后排泄于北盘江一级支流坝子河中,最终汇入深切割的北盘江中。区域上南、北盘江分水岭位于矿区西部5km处,呈“7”字型通过。北盘江二级支流马路河、大桥河地表分水岭距矿区北部约4公里处呈东西向穿过。 与矿床充水有关的含水层为P3c+d、P3l碎屑岩裂隙含水层,补给条件差,径流途径短,富水性弱,具近源补给排泄的特点,其排泄不受外围的深切割河流控制,根据地质构造、充水含水层空间形态结合补径排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水文地质单元位于南北盘江分水岭南部,南以包谷地背斜伴生断层为界,北西以南北盘江分水岭为界,东为无限边界。矿区位于该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300m(北东部马路河谷)。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表水矿区内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二级支流马路河汇水范围,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300m(北东部马路河谷)。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其地表水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矿区北西部发育有沟头溪沟(H1),其丰水期流量为56.1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该溪沟向北西径流后转向北径流汇

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矿区北部发育有高峰溪沟(H2),其丰水期流量为29.9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该溪沟向北东径流汇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矿区南部发育有祥隆煤矿新井口溪沟(H3),其丰水期流量为131.2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该溪沟向东径流汇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二)地下水类型及地层富水性 矿区内出露和钻遇的地层有第四系(Q)、夜郎组(T1y)、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龙潭组(P3l)、大厂层(P3dc)、中统茅口组(P2m),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 分布于矿区内的各斜坡及各冲沟的沟底地段,分布零星,岩性为泥砾、砂砾、粘土及砂、砾石等残积及冲积层。根据地表及钻孔资料,厚3.75~20.00m,一般小于10m。地表未见泉水。该层具透水性,由于厚度小且变化大,仅季节性含水,富水性弱。 2、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段(T1y1)裂隙含水层 于矿区北西部及北东部出露。该地层主要为中厚层、厚层状含钙质粉砂岩与粉砂质粘土岩,局部夹少量灰色透镜状泥晶生物介壳灰岩。厚度>111.34m。含基岩裂隙、风化裂隙水,矿区北部见3个泉点出露(S2、S3、S4)其中对S3泉点进行了长期观测,流量为0.04-0.53L/s,据区域水文资料,该层泉流量为0.1—3L/s,为HCO3-~Ca2+型水。ZK401、ZK402钻孔钻进至该层时钻孔冲洗液有漏失现象。综合分析认为,该层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具相对隔水性。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及大隆组(P3c+d)裂隙、溶隙含水层 分布于矿区北部及东部反向坡斜坡地带,该地层顶部为灰色中厚

济南泉域水文地质图

《济南泉域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编制说明 全市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统一观测活动,由济南市水利局、山东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801地质队)、济南市农业区划办公室联合发起,于1982年3月1日上午举行。 此前,济南市水利局邓珉副局长专门召开各区县水利局负责人会议,就各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省801地质队有关同志参加。市水利局、区划办技术组拟定“济南市统测水位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经省801地质队总工陈振鹏等同志审查修改后,提交各参加单位执行。(附后) 按照分工,市区及东西郊水源地,东郊工业区,由省801地质队负责组织观测。外围农业区,由各区县水利局负责组织观测。各区县所属公社水利站、打井队、各水库管理处、排灌站、河道工程管理单位承担具体观测任务。 这次水位统测活动,包括准备工作,先后参加1000多人,投入工日5000多个,共计完成观测点548处。其中基岩深井261眼,第四系浅井246眼,水库、河道41处。 统测资料由各参加单位技术组负责整理、标图、校核、复查。市水利局、区划办技术组负责全面审查。对某些观测异常数据,根据水文地质单元、井孔岩性、附近地质构造、深浅层水位混合、河道排污渗透影响、水厂及矿坑排水漏斗区等,一一作了分析解释。在勾绘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分别予以处理。 完成“济南泉域水文地质图”。参加人员有市水利局农业区划技术组赵延铸、闫昭秀、茅达海;省801地质队许庆山、贾久明、孙冠群;各区县水利局张文江、叶兴文、谷贺、宋光山等。 完成“济南市水资源初步评价”报告,由赵延铸撰稿,市区划办组织专家评审。报告及评审审结论附后。

济南市水利局农业区划技术组 一九八四年四月 济南市统测水位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 为了解济南地区地下水的水面形态和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在区内选择部分机井或民用井,进行地下水位的统一观测工作。为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特作如下规定,希尊照执行。 1、观测点的确定: 市区统测井点,由省水文地质一队拟定,外围三县一区统测点,由省水文地质一队协助水利部门拟定。承包统测任务的各区县水利局及公社水利站,应尽快组织人员,到各拟定井点逐井落实。凡拟定在村庄某一方位或断层两侧的井点,务必按要求选点。 选点应首先选用可以测量水位而未按泵的井点,包括水源不足没使用的井孔。其次选用水泵待修而未提泵的井点。如二种情况均不存在,可选用按泵井点,将泵提出,然后测水。 2、提泵注意事项:凡按离心泵的浅井和按潜水泵的深井,因水位可测,勿须提泵。 凡必须提泵的井点,勿必在2月25日前将泵提出。提泵时,大队管委指定专人负责,注意安全,杜绝事故,并在“测井任务承包单”上签字,以示负责。

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平原盆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 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 气候变化等影响,许多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地下水相关的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往国家开展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1:20万及1:10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家已规划布局开展新一轮的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的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包 括资料收集及实施方案的编写、第二是野外调查阶段:包括开展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等;第三是综合分析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资料、气象水文资料、区域地质资料、水文 地质资料、遥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地下水环境问题资料、地下水开发 利用资料。其中水文地质钻孔、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化学测试、物探、地下 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是重点。 2016年以来,地调局针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进行室内预填 图的工作方法,预填图是在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工作区所在 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含水岩组结构及尚不清楚的问题,在野外 工作之前先形成一张初步的水文地质草图,后续野外工作是对该图进行验证补充,对梳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重点调查。预填图不是 1:20万水文地质图的 简单放大。 2、实施方案编制 (1)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 ①编制实施方案应在资料收集整理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

②应明确调查区的地质地貌类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③实施方案应明确水文地质填图单位和测绘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的位置; ④实施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 ⑤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按照规范附录执行。 (2)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①应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②明确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③明确工作重点及具体的工作量; ④根据项目总体安排,多专业融合,进行综合科学的工作部署; ⑤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明确预期成果; ⑥做好经费预算; 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实施方案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经审查批准的实施方案,不得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 二、野外工作阶段 (一)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是形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念认识、调查与水资源和地下水相关的人为活动、获取水文地质参数、采集水样等的关键工作,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应在资料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的基础上分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调查。 1、技术要求 以1:5万图幅最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相对独立的小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观测路线布置,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各类地质、地貌界线及水点实行统一的分类编号,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典型地段做地质剖面,采集必要样品。在野外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调查表格每天收队后进行整理,对于存在填写遗漏的表格进行补齐,对于每条路线要及时做路线小结,对野外资料定期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确保野外调查的质量。野外调查时,认真开展水位测量和水质现场分析等工作。

山西岩溶泉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1006-8139(2001)01-69-2 山西岩溶泉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宋晋华 (山西省水资源办公室 030001) 文摘: 本文介绍了山西省岩溶泉域水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泉域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见。 关键词:岩溶泉; 开发; 保护 山西是我国北方岩溶泉水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统计,天然状态下全省流量大于0101 的岩溶泉共257处,多年平均总流量118133 /s (37131亿 )。其中岩溶大泉18处,多年平均流量为99165 /s (3114亿 ),占泉水总量的8412%,占全省1956~1979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2亿 的2211%。1 泉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随着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岩溶泉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迅速提高,全省的岩溶水已利用近10亿 ,占到岩溶泉水资源总量的32%,如考虑已办理取水申请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岩溶水资源利用量将达到18亿 ,占到岩溶泉域水资源总量的58%。泉域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如下特点:①中部地区诸泉泉水出露集中,开发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年利用量710亿 。占同期岩溶水总取水量的7011%。东、西两翼诸泉因低水高用使得我省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年开发利用量2198亿 ,占2919%。②中部诸泉岩溶地下水利用率高,其取水量占相应可开采量8162亿 /a 的8112%,其中晋祠泉、兰村泉由于过量开采,泉水已断流。东西两翼泉水利用率分别仅为2713%和414%,具有很大开采潜力,是具有开发前景的重要水源。③岩溶地下水是山西城市生活和工业的重要水源,其利用量达616亿 /a ,占岩溶水总取水量的66%,占同期全省城市生活及工业取水量的3611%。④由于山西岩溶大泉泉水集中排泄的特点,故在泉口采用提引方式或建立大型、特大型水源地集中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仍然是主要开采方式。但是,随着凿井技术及提水设备的发展,在泉域内利用管井取水量迅速增加,1997年全省开采岩溶地下水井数达1932眼,利用1667眼,管井开采量达到5192亿 /a ,占岩溶水总取水量的5513%。从全省用水情况来看,城市生活用水88%来自于岩溶泉水,能源城市工业用水55%来自于岩溶泉水。 2 岩溶泉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增加,我省的岩溶泉水及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反映在:一是泉水出流量的逐渐减少。据统计,50年代大于015 /s 的泉水出流量在30亿 /a 左右,到80年代已下降为20亿 /a 左右。晋祠泉50年代出流量为210 /s 左右,70年代减为1121 /s ,80年代0152 /s ,至90年代减为0118 /s ,1994年4月30日断流。中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泉———娘子关泉1964年出流量为1518 /s ,1994年减为6147 /s 。神头泉的出流量目前 也仅为原出流量的一半。二是采煤开矿等活动对泉域水资源赋存和循环条件产生严重影响。我省煤炭资源丰富,从地质条件上形成了水煤共存的基本环境特征。90年代全省现有各类煤矿曾达到6000余座,年矿坑排水量将近3亿 ,平均吨煤排水0188 。煤矿开采后形成裂隙导水带、地面沉降带均能波及地表,造成裂缝、崩塌、沉降等各种地面变形,从而改变了煤系含水层及其上覆含水层中地下水原有的循环运移条件,以及矿区地表径流的产汇流条件,造成泉域水资源赋存循环途径改变,岩溶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出流减少或断流。三是泉水水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年来,城市生活和工业排入河道的污废水已达到10亿 。污废水沿岩溶河谷排放渗漏,采煤、矿坑废水通过竖井排放等人为活动影响使泉域水源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个别泉域污染严重。阳泉市含氰污染范围曾高达50k 。目前以晋祠泉汇水、排泄区,娘子关泉沿桃河阳泉市以下汇水区,郭庄泉、龙子祠泉局部排泄段,辛安泉、三姑泉径流区工矿城镇大型污染源分布区最严重。3 泉域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泉域水资源,确保稳定供水,是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 96?第1期(总第137期) 山西水利科技 No.1(Total No.137) 2001年2月 SHANXI H YDRO TECHN ICS Feb.2001

太原市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2013年修正本)

太原市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2013年修正本)(1990年12月21日太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 1991年2月2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批准 2003年10月30日太原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2004年1月10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8次会议批准 2013年6月26日太原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2013年8月1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次会议批准 2013年8月14日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晋祠泉域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改善水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区范围: 东边界:沿柳林河与狮子河的分水岭向南至王封村,折向三给村,沿汾河至汾河二坝。 南边界:从汾河二坝经清徐县西高白村沿古交市与交城县的行政分界线至郭家梁村。 西边界:沿娄烦县、古交市、静乐县的交界处往南经牛头山、罗家曲村、白家滩村、康庄村到郭家梁村。 北边界:古交市与静乐县的行政分界线。 第三条凡在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区范围内从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泉域水资源的活动,均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将泉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现泉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第五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晋祠泉域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晋祠泉域水资源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万柏林区、晋源区、古交市、清徐县、娄烦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晋祠泉域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城乡管理、国土资源、林业、环境保护、煤炭工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晋祠泉域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对在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七条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区按照水文地质特征和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实行分级保护和管理。 在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区范围内,应当搞好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工作。 第八条一级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其范围: 古交重点保护区:从西向东经罗家曲――古交――寨上――河口的汾河河谷。 西边山断裂带重点保护区: 北界:西铭――北寒――闫家沟。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1松散孔隙水 (1) 浅层淡水或潜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深层淡水或承压水顶界面埋深——采用绿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5 000 m 3/d 1 000~5 000 m 3/d <1 000 m 3/d (1) 裸露型(水位埋深小于50 m )——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覆盖型或埋藏型灰岩顶板埋藏深度——蓝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3 (1) 基岩裂隙潜水——水位埋深小于50 m 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 >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2) 基岩裂隙潜水及承压水顶板埋深——红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1000 m3/d 100~1000 m3/d <100 m3/d (1) 冻结层上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 单井涌水量≥1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为了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平面图上必须反映出含水地层断裂及褶皱构造,表示出基岩产状及断层的走向延长方向和性质;沿储水构造界线,加绘蓝色小圆点表示储水构造形成的富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Windows Server 2003活动目录与域控制器

实验二Windows Server 2003活动目录与域控制器 [注意事项]: 1、在虚拟机软件里自己安装的网络操作系统中做实验。 2、有两种方式打开安装或删除活动目录的界面: (1)用命令“开始——管理工具——配置您的服务器向导”(Server 2003才有)。 (2)用命令“开始——运行——输入‘dcpromo’”。 3、密码可以设置与5.1管理员相同的密码或设置另外的密码,并且一定要书面记住密码。 4、安装结束后出现配置DNS服务器的选项,选择让系统自动配置。 5、安装活动目录成功后的标志见下图5.19。 6、安装好活动目录后,请不要再次运行“dcpromo”命令,否则会删除已安装的活动目录。 一、实验目的 学习活动目录的安装和删除(实验只要求安装)。 二、实验内容 1.活动目录的安装(升级) 2.活动目录的删除(降级)——理论上掌握,具体实验不要做 三、实验理论基础 活动目录是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中提供的目录服务。目录服务也是一种网络服务,它把网络中的资源信息集中存储起来,并将其提供给用户和应用程序使用。它提供了一种一致化的命名、描述、定位、管理和设置相应安全的方法。通过提供通用的网络资源接口和直观的网络资源访问界面,使用户能够以一致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整个网络。 由于活动目录中网络资源信息集中存放和管理,使得网络的物理结构和网络所使用的传输协议对用户来讲变得透明起来。当用户访问网络时,无需了解资源的物理位置和连接方法,就可以访问资源。这对于多数缺乏网络专业知识的网络普通用户来说,显得格外有意义。使管理员和一般用户可以方便地查找和使用网络信息,同时也更便于网络管理员有效的管理网络。 活动目录是由组织单位(OU)、域(Domain)、域树(Domain Tree)和森林(Domain Forest)组成的层次结构,它存储有关计算机网络对象的信息。例如,用户、组、计算机、组织、帐户、共享资源和打印机等等。 域是网络对象的分组,如用户、组和计算机。它是最基本的管理单元,同时也是最基层的容器,它可对用户、计算机等基本数据进行存储,域中的对象均为该域的成员。在一个AD中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个域。 在域中作为服务器的计算机可以充当成员服务器或域控制器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而不在域中的服务器则为独立服务器。 成员服务器是属于某个域,并安装了Windows 2000Server家族或Windows Server 2003家族的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该计算机不是域控制器,不处理帐户登录、不参与活动目录的复制,也不存储域安全策略信息。成员服务器通常用作以下几种类型的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证书服务器、防火墙和远程访问服务器。

灵石段纯镇鑫源新村2016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防

灵石县段纯镇鑫源新村 2016 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防治项目 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编制日期:2017年7月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 总论 1.1 项目行业类别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附录A确定本项目所属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本项目属于“U 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14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报告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污水处理站Ⅲ类”。 1.2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下表。 表1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拟建站址不在郭庄泉域重点保护区,处于泉域一般保护

区内,项目距离重点泉域30km,项目周围有段纯镇水源井两处(1#井和2#井),分别分布于段纯镇的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段纯镇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均是以半径为37米的圆形区域,面积为0.0043km2,不设二级保护区,本项目距离段纯镇集中水源地1#水源井保护范围最近距离为2000m;距离2#水源井保护范围最近距离为3300m。站址均不在以上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因此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1.3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可根据表2确定。 表2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由于本项目为III类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因此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4 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为三级评价,调查评价面积应不大于6km2。结合项目区地下水流向,本项目评价范围确定为厂区向北向南外扩1km,向西外扩0.7 km,向东外扩 1.5km,地下水评价范围为4.4km2。 2评价区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2.1地形地貌 灵石县地处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两大断陷盆地之间的隆起带,全县地形起伏较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报告

阳泉煤业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报告 一、概况 阳煤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在2009年根据晋煤重组办52号文件由山西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整合而成。2011年3月根据晋煤重组办21号文件《阳泉煤业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和阳泉煤业集团平定恒昌煤业有限公司联合开采调整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 将阳煤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平定恒昌煤业有限公司进行二次整合,即由山西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昌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鑫华煤业有限公司、平定县上马郡头煤矿整合为一处,井田面积8.9742平方公里。年产60万吨。 二、调查情况:裕泰和恒昌合并后在2011年5月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工作分为收集资料,地面调查和井下调查三个步骤,地面对水文地质现象进行调查,调查1.2平方公里,井下调查由原来在矿工作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带领着重调查原矿井突水点、老空区、废弃巷道的位置及水量等情况,裕泰和恒昌合并后,恒昌做为裕泰的后备资源,对山西鑫华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昌煤业有限公司、上马郡头煤矿进行了关闭。 三、矿井水文地质: 裕泰公司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沱河支系洮河支流,年降水量最大995.7mm,最小242.3mm,平均601.4mm,井田北部有桃花河,为阳胜河支流,平时无水,仅雨季有水流过,水量不大,时间短,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由西向东经南后峪、上马郡头村汇入阳胜河。阳胜河平时水量较小,一般2-4m3/h,甚至断流,雨季汇集洪水,水量猛增、最大流量20 m3/h。 中部毛家山村南有一自然小河沟,其他多为山涧冲沟,最高洪水位在南后峪村883米,水质PH=7,硬度0.67--35.8,矿化度370-983mgh,地下水文地质含水层主要有奥陶系石灰岩溶水,水量丰富、水位低,对矿井开采无影响,本溪组有厚4米左右隔水层,太原组有K2、K3、K4三层石灰岩均属裂隙含水层,仅K2含水性强,K3、K4含水性弱,对矿井开采无影响,山西组为砂岩裂隙水,含水性弱,对矿井影响不大。 三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一、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及含水层水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范围内地表水和井下水的调查分析及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有矿区采空区积水、老窑采空区积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表冲沟水、第四系孔隙水。 井田内各井筒的标高均高于附近的最高洪水位线标高,一般情况下洪水不能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 1 汾河概况 汾河流域是中国文化发展较早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文化”就在这里发现。灌溉业发达,自流灌溉始于宋、金,井灌则创于周、秦。汾河流域的太原、临汾也是中国煤炭、重型机械工业的基地。 1.1 地理位置 汾河流域地跨山西省中部和西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10°30′~113°32′,北纬35°20′~39°00′,东隔云中山、太行山与海河水系为界,干流由北向南纵贯山西省中部,其支流水系发育在两大山系之间。西连芦芽山、吕梁山与黄河北干流东侧众多支流为界,东南有太岳山与沁河毗连,南面则以紫金山、中条山、孤山、稷王山与涑水河接壤。汾河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流经忻州、吕梁、太原、晋中、临份、运城6个地市45个县(市、区),在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河口高程368m,河道总高差1308m。汾河流域面积(3982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5%,水资源总量(3.36×109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7.2%,全长709.9km,覆盖人口887.5万。1.2 支流水系 沿途汇入汾河的支流较多,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有岚河、潇河、昌源河、磁窑河、文峪河、洪安涧河、浍河7条;流域面积在500~1000km2的支流有洪河、东碾河、象峪河、乌马河、龙凤河、

段纯河、涝河、团柏河8条;流域面积在300~500km2的有干河、屯兰河、惠济河、交口河、南涧河、潏河、滏河、豁都河、三官峪9条;支流中以岚河的泥沙最多,文峪河的径流量最大。汾河两岸有许多泉水出露,较大的泉水有太原的兰村泉、晋祠泉,介休洪山泉,霍县郭庄泉,洪洞霍泉,临汾龙子祠泉,新锋的古堆泉,翼城的利民池等。 1.3 干流河段 汾河自宁武县管涔山发源地至太原市兰村为上游,兰村至灵霍山峡入口为中游,以下为下游: (1)上游河长216.9km,流域面积7705 km2,除局部相间有河川地,小型盆地及阶台地约共占10%以外,其余多属砂页岩、变质岩或灰岩土石山区。宁化以上为管涔山林区、植被优良;宁化以下植被一般,水土流失较强,尤以岚河区域为最。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 (2)出兰村山口以后,进入太原盆地,直至灵霍山峡入口,是为中游。河长157.6km,流域面积15526 km2。中游灌溉事业发达,早在2000多年前即开始引水灌溉。汾河两条最大的支流——潇河、文峪河分别在本段东、西岸汇入。潇河属植被条件一般的砂页岩地层土石山区及黄土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文峪河上游为关帝山林区,中游浅山区植被相对较好。中游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但也是流域内最富庶地区,城市及工业需水量及农业灌溉用水量庞大,当地水资源不能满足需水要求。 (3)自义棠进入灵霍山峡后,即为下游。河长335.4km,流域

中国水利年鉴2018_地方水利-山西省-【水利规划】

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办力度,坚决遏制违法案件频发势头,达到了“查处一方、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目的。2017年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76件,其中:河湖案件25件,水工程案件3件,水资源案件41件,水利建设管理案件1件,其他案件6件。 对2013年7月以后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取消下放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涉及行政审批事项共39项。进一步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服务程序,取消涉水行政审批5项,24项实行了网上办理,其中4项已试行承诺制无审批管理。取水许可审批由45个工作日缩短至34个工作日办结,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承诺在19个工作日办结。2017年受理办结的488件审批申请,无一例超时办理。 【水资源】完成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23亿m3目标,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积极推进山西省地下 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作。 在晋祠泉域重点保护区实施禁采限采,编制完成了晋祠泉域及重点保护区范围的拐点坐标地理信息图,对泉域内煤矿进行了重新排查,提出了19座煤矿的分类处置意见。实施汾河水库、汾河二库的联合调度,加大汾河河道对晋祠泉域的入渗补给,二库库区年平均渗漏量达到6370万m3,二库大坝下游—兰村水文站区间河道年平均渗漏量达到5140万m3。截至2017年年底,晋祠泉地下水位埋深3.8m,相较于2017年1月1日上升了0.17m。 《山西省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方案》于6月8日通过山西省人民政府第152次常务会议审议,9日通过 中共山西省委十一届第27次常委会议审议,8月省人民政府予以印发。 2017年年初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度全省用水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将82亿m3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市。2017年10月,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与取水许可审批合二为一,简化了取水许可审批手续;全年共完成水资源论证报告、水环境评价报告、取水许可报告批复124个。 【水利规划】2017年6月7日,在大同举行“七河”生态修复启动暨桑干河治理工程开工仪式,标志 着山西省“七河”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大同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桑干河水质净化、怀仁牧草基地喷灌以及沁河干流河道治理等9个生态修复项目开工建设。 5月27日编制完成了《山西省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总投资70.5亿元,其中水利投资65.83亿元。7月3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三年滚动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2017—2019年)》,山西省重点开展了农业高效节水、神头泉域保护、在桑干河干流建设蓄水水域和湿地、建设天(镇)阳(高)盆地生态调水工程等。至2017年年底,批复14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达投资计划4.3亿元,万家寨引黄总干和南干泵站二期扩机工程,大同市南郊区冯庄、田村等片区节水灌溉工程,桑干河固定桥生态蓄水工程等6个工程已开工建设。6月17日,利用大水网工程万家寨引黄北干线向桑干河实施生态补水,补水流量12m3/s,历时38天,累计向桑干河干流调引黄河水3000万m3。 配合黄委、陕西省编制《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任务书》,并通过了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审查。2017年5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 《关于禁止在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告》。9月,完成可研总 报告及《黄河水沙变化及古贤入库水沙设计》《工程规模》《坝型比选》等专题。编制完成《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山西省供水区专题规划报告》,规划近期 (2030年)年供水量18亿m3(其中农业15亿m3,工业、生活3亿m3),供水流量161m3/s,农业灌溉 面积为598.5万亩。远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后)供水量23亿m3,新增灌溉面积191万亩。 根据10月19日水利部《关于完善2018—2020年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库的通知》,组织各市水利 (水务)局上报了山西省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结合2016年上报的《山西省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实施方 案》对34个项目进行了筛选和排序。优先安排前20个项目纳入2018—2020年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库。 【前期工作】完成水利项目审查46项,其中可研26项,初步设计11项,设计变更9项。 2017年3月启动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涉及大同、朔州两市。截至2017年年底,朔州市33个项目,完成前期立项17项;大同市28个项目,完成前期立项24项。全力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批复汾河新二坝工程、一坝段综合治理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及中游核心区汾河大堤应急加固工程实施方案等项目。城市水安全保障和水质提升工程:滹沱河太原水质提升调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审完成;临汾市引沁入浮至尧都区专线水质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审完成,进入研究筹资方案中。 推进县域小水网调蓄水库前期工作,年底完成前期立项批复12项,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9项。完成大水网骨干工程东山供水、中部引黄、小浪底引黄三大骨干工程阶段性调概工作。 【投资计划】 1.年度投资计划分解下达 (1)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06596万元,其中: 5 8 2 山西省

水文地质调查

(一)水文地质调查 工作思路与部署安排:继续在华北平原东部地区开展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在华北平原、松嫩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对我国北方11个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进行综合集成。开展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继续开展内蒙古、甘肃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开展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点岩溶流域和盆地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选择典型流域建立岩溶水开发和石漠化整治示范工程,提出岩溶水开发与环境地质整治方案。在东北、西北、华北、四川阿坝州地方病严重区,内蒙古河套高砷地区、陕西大荔县高氟水地区进行地下水勘查和供水安全示范。在四川省红层丘陵区继续开展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示范。 1.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1)中国北方主要盆地地下水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成果综合集成 组织开展了中国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集成出版稿的编辑工作。从区域调查成果集成、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北方水工环战略三个方面进行综合。 (2)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 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840平方千米,地球物理勘探500点,水化学、同位素取样186组,GPS工程点测量25点,抽水试验64台班。编写了2个图幅水文地质钻孔的详细设计和1:5万水文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及编图技术要求工作方案。 2.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 开展了农业开采量典型监测。对布设的8个农业开采量监测点,24口农田灌溉井、8口农村生活饮用水井、近1000亩农田的农田灌溉情况进行每日监测。监测点分布于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正定、河南鹤壁、山东莘县等地,分别代表了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滨海平原3种典型地貌单元和地下水、地表水2种主要灌溉水源。编制了40余张地下水动态演化图件,比较详细地刻画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目前流场的形态特点。

关于兰村泉域泉源区的保护整治方案建议

关于兰村泉域泉源区的保护整治方案建议 陈拉才 (太原市兰村泉域水资源管理处,太原030009) 摘要:文中根据目前兰村泉域泉源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现状环境,提出了对兰村泉域泉源区保护的治理方案建议。 关键词:保护泉域现状环境治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B 太原市兰村泉域属省管岩溶大泉之一。位于太原市的东北部,泉域内有兰村水源地、枣沟水源地、三给水源地和西张—太钢水源地,是向太原市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的主力水源地。兰村泉上世纪50年代平均流量为4.05m3/s,“烈石寒泉”是兰村泉的典型代表。从1957年兰村水厂建成投产之后,人工开采量不断增加,泉水流量逐渐减小,再加上枣沟水厂、五水厂、十水厂、西张—太钢水厂的建成投产,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旱情持续,补给量减少,人工开采量增加,岩溶水位急剧下降,导致1986年“烈石寒泉”断流。 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实施兴水战略的总体思路,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兰村泉域泉源区的保护与整治力度,是保护兰村泉域水资源的核心。这对稳定岩溶地下水位,使泉域岩溶水生态环境逐步得以修复,促进省城太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基本情况 1)兰村泉源区保护范围。泉源区行政区划属于太原市尖草坪区的西北部、位于汾河在太原盆地的出山口处。北界为兰村军库岗楼向东、西各1km,宽约2km的范围,东界为汾河一坝渠首至中北大学的西围墙,西部至边山断裂带,面积约为5km2。 2)地形地貌。泉源区西、北面邻基岩山区,海拔高度多在800-1100m之间。东、南部为太原断陷盆地平原区,为冲、洪积平原地貌,海拔高度在800-830m之间,地形平坦,略向南倾。中部为汾河河道,地势总趋势是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3)气象水文。泉源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干旱多风,雨量集中,蒸发强烈,四季分明。冬春季以西北风为主,夏秋季以东南风为主,且风沙较大。泉域内最大的河流是汾河,汾河在兰村泉源区段为兰村峡谷口至汾河一坝渠首,河段长约1km。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1.2.2气象与水文 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根据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盆地。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盆地,区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围。 矿区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即: 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段流入溪马河。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3.98m3/s。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流量为9.23 l/s。于72线附近汇入I号沟。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汇水面积0.71km2。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流量一般为5-20 l/s。洪峰流量达809.20 l/s。除上述之外,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