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4.89 KB
- 文档页数:4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在北方岩溶区内形成的一种地下水资源,其特点是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洞穴和石灰岩裂隙中形成。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作为北方岩溶区的一部分,也形成了大量的地下水系统。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呈东北-西南向,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
该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石灰岩分布广泛,地下水丰富。
在该地区的东南部,有一个著名的泉城——晋中市。
这一地区的地下水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地下岩溶水库、地下水通道和泉眼出水。
地下岩溶水库主要位于深部的石灰岩中,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储水区。
地下水通道是连接岩溶水库和泉眼的重要路径,这一通道主要位于石灰岩的裂隙和洞穴中。
泉眼出水是地下水通过一个出水口流出地表形成的泉眼。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经典地下水系统就是由这三个环节组成的。
在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为了当地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经济资源之一。
然而,地下水污染也是该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未处理的废水和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断地渗入地下水中,严重威胁着地下水的安全。
因此,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对于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和整个北方岩溶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地区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保护地下水:建立水源保护区,强制实施污染源治理;
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地下水的水质控制;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合理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有效地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太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篇一: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山西农业大学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系部班级姓名成绩XX年8月31日概况建国以来,在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大批城市伴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兴起,成为因资源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能源基地,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证。
但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和日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城市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是让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而灭亡,还是为城市继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当今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太原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传统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面对这些严重的情形,太原市近年来正积极实施城市经济转型,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系统构建,不断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调查内容目前,太原市园林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逐年增加,但要建成生态园林城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生态道德水准低、法治不健全在日常生活中,践踏草地、折损树木花草、随处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乱丢电池、塑料袋,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水资源、电资源等行为司空见惯,足见市民生态道德水准低,同时也折射出生态法治不健全.城市绿化园林植物品种应用较少对乡土树种和常绿树种应用不够重视,绿化树种适应性差,城区道路、公共绿地千篇一律,植物种类和结构层次不够丰富,景观效果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特色。
目前大多数乡土植物还没有进行开发,种植面积和数量相当有限;常绿树种应用较少,致使冬季景观色彩比较单一;植物配置不够丰富,绿地空间利用率不高。
重经济功能,轻社会、生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善城市交通、追求城中用地的价值,建楼房、架立交桥,改变了太原历史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为了修路、架桥、建房而砍树毁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许多保护建筑不能及时维护,造成了个别保护建筑名存实亡;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破碎化),导致生物物种大量减少和丧失。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
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位于山西省境内,是一个重要的岩溶地貌区。
这里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其中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是由多个岩溶水源组成的,包括山地草甸泉、喀斯特隙缝泉和溶洞泉等。
这些水源分布在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的山间和山谷之间,充分利用了地下岩层的岩石裂隙和洞穴等自然空间。
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具有很高的地下水储量和释放能力。
由于多年的自然形成和降雨补给,这里的地下水能够长期滋养着当地的大量农田、生态环境等。
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消耗和污染威胁。
矿山开发、大规模工业和农业灌溉等都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和生态环境受损等问题。
因此,对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进行合理的圈划和保护至关重要。
应当特别注意将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与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分开进行管理。
同时,应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产生、规范地下水开采和加强保护工作,以确保这一区域的地下水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SHANXI WATER RESOURCES山西省地下水超采特征分析刘宗恺(山西省水资源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摘要]山西省属于水资源缺乏的省份,在全省的取水量中,地下水比例占到60%以上。
在一些严重的地区,地下水利用比例达到80%以上。
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潜在的灾难,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有效保护全省地下水资源,结合山西省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下水超采区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超采区;超采特征;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P641.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7042(2018)01-0014-031引言地下水体系是水循环体系中一个根本组成部分,是支撑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但是,目前地下水资源消耗十分严重,同时产生了一系列与地下水超采相关的问题,如地面沉降地表水流量减少甚至断流等。
山西省水资源匮乏,总量只有123.8亿m 3(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可利用量为51.38亿m 3,2011年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达37.14亿m 3,占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的72.28%,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在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和运城市的部分区域已形成地下水超采区。
为此,开展山西省地下水超采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对迅速遏制全省地下水超采局面,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山西省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2.1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盆地平原区是指分布面积大于1000km 2的盆地,小于1000km 2的盆地合并到山丘区计算。
根据盆地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其总补给量(Q 总补)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Q 降)、山前侧向补给量(Q 侧)、渠系渗漏补给量(Q 渠)、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Q 田)、河道渗漏补给量(Q 河)、井灌回归补给量(Q 井)。
太原市水文水资源概况1.太原市基本概况太原是中国华北地区最重要,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
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是山西省的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也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总面积 6988 平方千米,市区1460 平方千米,建成区(2009)330 平方千米。
据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太原市 4201591人。
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2311.5亿元人民币(占山西省GDP的21.7%)2.太原市水资源概况山西省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状况差,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
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市,水资源现状也令人堪忧,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000m3 为重度缺水,据2005 年太原市完成的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显示,太原市水资源总量仅为5.33 亿m3,人均水资源为168m3,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12,全省人均量的1/2,处于联合国确定的极度缺水状态。
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太原市每年靠超采0.7 亿m3 地下水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用水。
多年来,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区域内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含水层被持续疏干,大批中浅井报废,取水井深不断下移;再加上采煤漏水得不到有效遏制,地表水普遍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了该市水资源的短缺,水的供求矛盾更加日益尖锐。
因此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心愿和构建和谐山西的迫切需要。
太原市地处山西高原中部,中纬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河流入渗补给,大气降水是太原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而水资源的天然补给量正在不断减少。
山西省水资源情况一、河流水系山西地处山地、高原地区,总的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向东、向西三个方向倾斜,省内水系呈放射状向黄河及华北平原发散,分别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黄河流域水系遍布于省内西部、南部,总流域面积为97138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
黄河流域各支流中,以汾河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流量也最大。
大于4000km2的支流有汾河、三川河、昕水河、涑水河、沁丹河。
海河流域水系偏于省内北部及东部,总流域面积为59133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8%。
大于4000km2的支流,永定河水系有桑干河,子牙河水系有滹沱河及南运河水系的漳河。
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干流外)的基本情况如下:1.汾河汾河是黄河水系的大支流之一,也是省内黄河干流外的第一大河流。
它发源于宁武县管岑山,由北而南纵贯山西中部和南部,流经太原、临汾两大盆地,于河津县注入黄河,全长695km,流域面积39471km2,在入黄河口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956~1984年,下同)25.1亿m3,多年平均流量79.6m3/s,径流模数2.02m3/(s·km2)。
汾河在太原市兰村以上为上游,兰村至洪洞县石滩为中游,石滩至河津为下游。
2.沁河沁河发源于沁源县霍山东北麓,干流流经沁源、安泽、沁水及阳城县,在河南省境内汇入黄河。
山西省境内沁河干流长326km,流域面积9315km2。
沁河水量较大,在干流出省境处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5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42.8m3/s,径流模数为4.59m3/(s·km2)。
涑水河发源于绛县横岭关,流经闻喜、夏县、运城、临猗至永济县经伍姓湖流入黄河,全长193km,流域面积5569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7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6.88m3/s,径流模数为1.24m3/(s·km2)。
4.三川河三川河是由北川、东川及南川三条河汇合而成的。
干流(以北川河计)全长143km,发源于方山县赤竖岭,流域面积4161km2,于柳林县军渡注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