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蓄池工程设计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4.48 KB
- 文档页数:4
凉州区西营五干片调蓄水池工程设计初探刘海宝(凉州区西营河水利管理处 甘肃武威 733026)摘要:该文通过对西营灌区五干片区调蓄水池工程的设计,形成了以调蓄水池为骨干、受益村庄及企业为节点的水网体系。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武威。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水利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发展支撑,面临着更高、更新的发展要求。
根据水利部水系连通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发挥效益提供水资源保障,为灌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为河西地区同类工程的布置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便于同行进行学习共勉。
关键词:农田建设 高效节水 工程设计 调蓄水池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11-0120-04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sign of the Storage Tank Project in the Wugan Section of Xiying, Liangzhou DistrictLIU Haibao(Liangzhou Xiying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Office, Wuwei, Gansu Province, 733026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storage tank project in the Wugan section of Xiying Irrigation District, this paper has formed a water network system with storage tanks as backbones and beneficial villages and enterprises as nodes, adheres to the path of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and strives to build a beautiful Wuwei with ecological beauty, excellent industries and rich people. Water resources are a basic and strategic resource, water conservancy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support, and they both are facing higher and newer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for the water system connectivity and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water system, we must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that green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golden mountains and silver mountains, and combine the actual benefi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o provide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so as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area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similar projects in Hexi region, and is convenient for peer to learn and encourage together.Key Words: Farmland construction; Efficient water saving; Engineering design; Regulating reservoir1 工程概况西营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2.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1万hm2。
*******************雨污分流工程技术方案2019 年 8 月第 1 页共41 页1.项目简介本项目为***************雨污分流工程,总共建设 5 座调蓄池,项目地点为**县老城区东南片区。
2.各调蓄池基本情况3.本次设计原则及规范3.1设计原则1.采用先进、成熟、节能的工艺及设备,保证调蓄池系统的稳定运转;2.处理装置尽量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降低工人劳动强度;3.调蓄过程不产生二次污染;4.贯彻国家环保政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定;5.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客观条件,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采用先进技术,使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6.贯彻经济性与可靠性并重的原则,在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造价和与运转费用的同时,合理兼顾运行操作条件和管理维护条件,便于项目投产后的运行管理;7.设计中充分考虑污水、污泥、噪声、气味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避免二次污染。
8.平面及高程布置要满足总体布局的要求。
3.2设计规范(1)通用标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7 年3 月)《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12)《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1025-2016)《城镇排水系统电气与自动化工程技术规程》(CJJ120-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年 4 月)(2)机械设备标准A 设备制造和设计标准GB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T13927-1992 通用阀门压力试验GB/T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器设备第1 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2555 一般用途管法兰连接尺寸JB/T8531-1997 阀门手动装置技术条件GB50052-92 《供电系统设计规范》B 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ISO2548 离心,混流,输流泵验收试验规程 C 级GB50231-98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75-98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BJ50236-98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施工及验收规定GB/T13927-92 通用阀门压力试验GB50169-92 电器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96 电器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验收规范3.3设计范围1.调蓄池进水预处理设备设计。
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中调蓄工程的兴利调度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中调蓄工程的兴利调度问题展开研究。
通过对调蓄工程的兴利调度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解决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
本文主要从调蓄工程的兴利调度方法、调度模型和调度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合理的调蓄工程兴利调度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调蓄工程、兴利调度、水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利用引言: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不同流域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供需矛盾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蓄工程作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水文调节和水资源调配功能。
调蓄工程的兴利调度是保障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正常运行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
因此,对调蓄工程的兴利调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蓄工程的兴利调度方法(一)历史经验法历史经验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调度方法,通过分析历史水文资料和调度经验,制定相应的调度方案。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于实施等优点,但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水文情况和调度要求。
(二)模型方法模型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的调度方法。
通过建立调蓄工程的数学模型,运用优化算法求解最优调度方案。
模型方法可以充分考虑多种约束条件和调度目标,提高调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支持。
二、调蓄工程的兴利调度模型(一)水文模型水文模型是调蓄工程兴利调度的基础,用于模拟流域的水文过程,以预测流域的径流量和水位变化。
物理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水文模型,它基于流域的水文特征和水文过程方程,通过模拟降雨-径流过程来估计流域的径流量。
物理模型考虑了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水文模拟结果。
调蓄池的基坑设计及地基设计要点浅述发布时间:2021-04-06T10:48:33.370Z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1月上作者:王大勃[导读] 蓄池是一种雨污水收集设施,主要是把雨污水的高峰流量暂留池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其慢慢地排出。
对于雨水来说,达到既能规避雨水洪峰,提高雨水利用率,又能控制初期雨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佛山斯美设计院有限公司王大勃 528200摘要:调蓄池是一种雨污水收集设施,主要是把雨污水的高峰流量暂留池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其慢慢地排出。
对于雨水来说,达到既能规避雨水洪峰,提高雨水利用率,又能控制初期雨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污水来说,在进入污水处理厂之前可以进行初步的处理和收集。
浅述调蓄池的基坑设计及地基设计要点,并提出结构设计过程的要点建议。
关键词:调蓄池;结构设计;基坑设计;地基设计 0.引言由于调蓄池一般占地较大,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或天然场所建设调蓄池,可降低建设费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地形、地貌等条件,结合停车场、运动场、公园等建设集水调蓄、防洪、城市景观、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多功能调蓄池。
目前调蓄池已经广泛应用实际工程里,除了常规雨水调蓄池,目前也逐步在污水厂建设及河道整治管网建设项目中应用,调蓄池一般上部设置一定绿化覆土,再加上容积要求,普通调蓄池的深度能达到9m~15m,平面尺寸能达到50~100m,一般矩形布置。
由于池体较大较深,因此调蓄池的抗浮、不均匀沉降及基坑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要点,本文通过对某一调蓄池的工程实例,运用pkpm及有限元计算软件,浅述调蓄池的基坑设计及地基设计要点,并提出结构设计过程的要点建议,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照。
1.工程概况1.1调蓄池概况本工程为深圳市某净化厂工程其中的单体,调蓄池平面尺寸为52.6x31.4m。
目录第一章、工程总体概述 (1)第一节编制说明、编制依据与编制原则 (1)第二节工程概况 (3)第三节工程特点、重点及难点分析 (10)第二章、总体施工部署及规划方案 (12)第一节施工组织机构 (12)第二节施工整体部署 (16)第三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 (23)第一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23)第二节、临时设施 (26)第四章、工程施工进度总计划和保证措施 (27)第一节施工进度计划 (27)第二节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28)第五章、资源配备计划 (32)第六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36)第一节降水工程施工 (36)第二节调蓄池明挖基坑施工 (43)第三节、进出水管道工程施工方案 (70)开挖放坡尺寸图 (75)第四节道路工程施工 (90)第七章、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与创优计划 (107)第八章、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计划 (118)第九章环保管理体系与措施 (126)第十章、确保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及措施 (134)第十一章、施工场地治安保卫管理计划 (139)第十二章、减少噪音、降低环境污染及保护措施 (141)第十三章、冬雨季施工方案 (145)第十四章、降低工程成本措施 (149)第十五章、成品保护和工程保修工作的管理措施和承诺 (151)第十七章、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预案以及抵抗风险的措施 (155)第十八章、与发包人、监理及设计人的配合 (162)附表一: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165)附表二: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167)附表三: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格图 (169)附表四:现场平面布置图 (170)第一章、工程总体概述第一节编制说明、编制依据与编制原则一、编制说明我公司经过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仔细考察工程现场,针对工程所处位置的交通状况、地上地下综合管线进行调查并结合我们以往工程中的施工经验和施工工艺技术,组织了本工程项目经理及主要项目管理人员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
浅谈雨水生态调蓄池设计发布时间:2022-07-22T05:13:53.786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第41卷第3月第5期作者:陈锦明刘幸福[导读] 在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抛弃了传统的工程思路,采取了生态的思想陈锦明刘幸福工作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邮编:200120摘要:在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抛弃了传统的工程思路,采取了生态的思想,对施工场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进行了保护和利用。
根据海绵城市的概念,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对基础设施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在场地的平面布置与垂直布置中,采用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构成了一个海绵结构。
同时,根据场地周围的生态和空间状况,合理配置源头消减海绵设施,以达到雨水基础设施和生态提升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调蓄池防腐木设计施工技术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土地的开发和使用,土地的硬化性越来越大,使得暴雨天气下的城市容易出现积水,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此,有关方面应该加大城市雨水调节系统的力度,提高城市排水、吸水能力,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减轻城市的内涝,推动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
一.雨水生态调蓄池建设概述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集雨设施,它可以提高城市雨水的调节能力。
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雨水调蓄池主要有两类:①蓄水池,其目的在于短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通常只有当城市排水系统无法运行或者无法承受过多的雨水时才会启动,当城市的地表径流得到控制之后,雨水就会被及时的排出。
②截流池,主要控制雨水的质量,它的使用寿命较长,城市地表径流的雨水储存在截流池内,既能有效的吸收和聚集雨水中的悬浮颗粒,又能处理雨水中的大颗粒物质、植物和细菌,从而达到控制雨水质量的目的。
在雨季以集雨为主,降水结束后通过排水管泵站输送给下水道,以拦截前期的雨水,增加截水量,降低洪水,结构如图1所示:应对雨水生态调蓄池的选址进行科学的设计,以达到与城市排水体系结构的统一,从而达到防洪减灾、保障防洪安全、改善城市环境品质的目的。
调蓄池工程施工设计说明1.1. 总平面布置1)工程场地条件调蓄池位于观澜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的北侧,用地现状为小山体。
场地东侧为观澜高尔夫球会,西侧为观澜河,北侧为菜地和空地,南侧为观澜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城市环境要求高。
调蓄池周边无交通道路。
观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尚未建设,沿河无交通道路,因此需要在观澜河架桥通过。
2)布置原则增加调蓄池埋深,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维护管理方便,提供下池体车道,布置通风口、排风设施。
3)顶层、底层布置调蓄池工程占地面积为1.20万m2,有效容积为22.0万mt为维护管理方便,调蓄池设置有进出车道,调蓄池道路标高为34.20m ,调蓄池顶地面高程为30.80m ,调蓄池池顶高程为30.30m,池底高程为19.50 m。
各部分设计参数如下:顶层:调蓄池池顶高程为30.30m ,池顶地面高程为30.80m,覆土0.5m,池顶恢复绿化。
在本次设计中调蓄池地面高程低于100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调蓄池范围内收集雨水可以用过处理设施的水泵排除。
对于调蓄池东南侧地势较高的部位,设置拦水沟,外围产生的雨水通过拦水沟排入河道。
底层:调蓄池底层高程为19.50m,设计池底面积大,为检修方便,本次池底坡度为0.1%,坡向设计的排水廊道。
考虑到污水在调蓄池内停留时间长,调蓄池容积大,为维护管理方便,设置调蓄池进出车道。
调蓄池维护管理间隔较长,调蓄池容积较大,按照每小时换风6〜8次的风量较大,因此在本次设计中,按照一天通风两次的风量进行设计,在运行中,如果需要进调蓄池内进行维护管理,需要提前 2 天时间进行通风,确保调蓄池内无无害气体并氧气充足。
观澜调蓄池用地的调整,要增加该调蓄池的容积,需提高调蓄池设计高水位,在观澜调蓄池对面新设置挡水闸,设置箱涵引干流左侧的初期雨水进调蓄池。
因调蓄池用地发生变化,与《初设报告》相比,需增加以下工程:①增加临时施工道路。
②新建跨观澜河的大桥。
③结合现状箱涵高程,在观澜调蓄池对面新设置挡水闸,提高干流截流箱涵的水位,从而提高观澜调蓄池的设计高水位。
水利科技361南河控源截污及雨水调蓄池工程设计杜智军,王东赢,曹 蕾,夏明月,张 会(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随着雨污分流工程的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率显著提高,地表径流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水体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新建雨水调蓄设施,可以有效削减地表径流污染,降低溢流频率和溢流量,有效地控制初期雨水或合流污水的污染。
关键词:控源截污;雨水调蓄池;径流污染;地下式1 工程概况 南河,位于南京主城西南,全长9.3km,南接莲花闸,北连赛虹桥,是建邺区和雨花台区的一条界河,流域面积27.68km 2。
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及勘测,南河两岸现状排口分为雨水泵站排口、大尺寸涵(管)排口、小管径排口(合流制管道)三种类型。
左岸排口主要为6个雨水泵站排口,汇水区域雨污分流未实施完成,各泵站前池水质检测结果较差。
右岸共有54个小型合流制排口,汇水范围雨污水系统不完善,雨污水管网存在较多错接乱接现象,6个大口径合流制排口设置了截流,但大部分截流设施(鸭嘴阀等)年久失修,基本丧失截流功能,导致左岸部分生活污水混排入河。
南河沿线排水的主要问题在于:合流污水直排入河;截流设施截流倍数低,溢流频率高。
排水系统雨天的溢流污染已成为制约南河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控源截污及雨水调蓄 截污纳管:结合雨污分流工程对沿线个别排口进行截流,实现旱季污水不下河。
初雨调蓄:在右岸结合截污纳管设置调蓄池,降低溢流频率和溢流量,减轻初雨径流污染。
排水达标:推进两岸雨污分流工程建设。
图1 控源截污总体方案系统图 2.1 左岸排口整治工程 左岸现状无污水排口,该区域雨水主要是通过沿线6座雨水泵站机排入河。
根据建邺区排水达标创建计划安排,建邺区正全面开展全区排水达标创建工作。
待南河流域雨污分流工程完成后,将对南河水质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2.2 右岸小型排口 排口为d50-d800塑料管及钢筋混凝土管,为平良大街至绕城公路区域雨水排口,该区域地面标高位于南河设计洪水位下。
某县城中心城区初期雨水调蓄池设计及环境效益研究李光【摘要】初期雨水调蓄池是对服务范围内的径流雨水进行截流和储存,以控制径流总量和初期雨水污染的设施.本文以某县城中心城区为例,详细介绍了调蓄池容积的计算方法、调蓄标准、运行模式及调蓄水体的出路,研究了调蓄池运行过程中对合流制排水系统产生的环境效益,为今后完善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卷),期】2018(036)008【总页数】3页(P165-167)【关键词】初期雨水;调蓄池;合流制排水系统;环境效益【作者】李光【作者单位】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 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2初期雨水是城镇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其组成部分主要有雨天混接污水、地表径流污染、管道沉积物等,污染物负荷高。
目前,大多数城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主要为雨污合流制,暴雨期间,初期雨水混合着污水超过了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截流能力,直接溢流排入水体,不仅会影响下游河道的水环境质量,甚至会导致黑臭水体的出现[1-2]。
因此,必须研究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手段,对初期雨水加以有效控制。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德国、日本等就已开展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研究。
美国费城将充气式橡胶堰应用于合流制溢流口,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储存容积,截流量达到降雨总量的70%。
德国采用大量分散式、小规模雨水调蓄池截流合流制管道的溢流污水和雨水,并通过沉淀处理或者旱季(晴天)时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较快地实现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合流制溢流污染的有效控制。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经认识到初期雨水污染的问题,采取了一些污染控制措施。
上海市率先提出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并将初期雨水调蓄池作为控制溢流污染负荷的重要手段,苏州河治理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了5座地下式调蓄池,削减排入苏州河的污染负荷[3-5]。
本文结合某县城中心城区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实例,介绍了合流制排水系统中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要点,对调蓄池运行后对合流制排水系统的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估研究。
超长调蓄池结构不设缝技术探讨摘要:结合工程实例,探讨对于结构体系不适合设缝的超长尺寸调蓄池,为保障不设缝水池的裂缝在允许范围可采取的措施,如掺入外加剂,设置后浇带、膨胀加强带等,可供后续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超长调蓄池;无缝设计随着城市扩大和水处理标准提高,水处理构筑物平面尺寸不断增大。
根据现行规范[1],尺寸较大时应设缝;有经验参考时可根据经验确定缝间距。
变形缝影响水池的抗渗性、抗裂性、基础的完整性,容易受地基变形和沉降的差异影响;且施工质量难以控制,橡胶易老化,往往成为运营期维护的薄弱环节。
下面以实际工程为例,说明在超长尺寸调蓄池工程通过采取措施实现了结构不设缝设计的一种设计思路。
1.工程概况本调蓄池位于上海浦东地区外高桥,调蓄池容积50万m3,国内文献尚无如此大容积的调蓄池的案例。
调蓄池主体结构平面形状呈倒“L”型,为全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体系由底板、池壁、柱、水平框架、顶部梁板组成。
围护采用地下连续墙,顺做施工,池壁用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的叠合墙共同抵抗侧向水土压力。
横向尺寸分别为228m、196m;结构内底埋深17.20m及25.10m;底板厚度1.2m。
本工程调蓄池属大体积、超长混凝土结构,其池型及受力模式均不同于常规污水构筑物。
常规污水处理厂工程的构筑物的结构受力的基本模式大多为底板无梁楼盖或弹性地基板体系、侧墙壁板为悬臂式或顶端弹性固定的挡水墙体系、顶板的现浇梁板体系;其受力模式简单,传力途径也非常明确,无需另设框架或支撑体系,设缝的自由度也较大。
而本工程调蓄池属于超深结构,最大深度达29.1m,采用叠合墙叠加竖向剪刀支撑、斜抛撑承及水平框架受侧向水土压力,根据这种池型特点及受力模式,采用常规的底板、墙板、顶板的贯通式竖向变形缝体系会割裂结构内部水平框架体系的整体性,同时对于调蓄池这类储水结构,对结构缝间渗漏进行堵漏施工也比较困难。
故需要对其进行不设缝研究。
2.不设缝措施留缝与否并不能一定决定结构是否变形开裂[2],为实现本工程无缝设计,应采取措施将无缝设计引起的裂缝宽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1编制说明 (6)1.1编制依据 (6)1.2编制原则 (6)2工程概况及施工条件 (6)2.1工程概况 (6)3设计说明 (7)3.1总平面布置图 (7)3.2. 构(建)筑物设计 (9)3.3. 桥梁布置…………………………………………………………10、3.4 基础处理…………………………………………………………10、3.5 基础支护设计 (11)4.工程特点、难点及重点 (13)5.施工条件 (13)6.施工总体部署及施工总平面布置 (14)6.1.施工部署总体目标、原则及安排 (14)6.2.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任务划分 (15)6.3.施工总平面布置 (17)6.3.1.临时设施设置原则 (17)6.3.2.施工设施计划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18)6.3.3.施工临时设施 (18)6.4.施工准备 (25)6.4.1.设备、材料及劳动力进场计划 (25)6.4.2.设备、人员和物资材料的协调管理 (25)6.4.3.组织准备 (26)6.4.4.技术准备和物资采购 (26)6.4.5.施工协调管理 (27)6.4.6.施工现场准备 (27)7.主要施工方案 (27)7.1.总体施工方案 (27)7.1.1.工程特点概述 (27)7.1.2.总体施工原则 (27)7.1.3 施工顺序安排 (28)7.2.土建施工 (29)7.2.1.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29)7.2.2.主要施工工艺方法 (30)7.2.2.1.模板工程 (30)7.2.2.2.脚手架工程 (30)7.2.2.3.钢筋工程 (31)7.2.2.4.砼工程 (33)7.2.2.5.砌体工程 (36)7.2.2.6.装饰工程 (38)7.2.3.重点施工方案 (40)7.2.3.1.地下水、地表水控制设计 (40)7.2.3.2.基础工程 (41)7.2.3.3.大湖交通桥 (49)7.2.3.4.薄壁自防水砼工程 (51)7.2.3.5.大体积砼施工 (53)7.2.4.特殊部位的施工 (56)7.2.4.1.施工缝 (56)7.2.4.2.伸缩沉降缝 (57)7.2.4.3.钢筋密集部位砼浇筑 (60)7.3 道路施工 (61)7.3.1.路基的填筑和压实 (61)7.3.2.水泥碎石稳定层 (61)7.3.3.路面施工 (62)8.施工机械、材料进场及劳动力安排计划 (63)8.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63)8.2.主要质检、量测、试验设备配备计划 (66)8.3.主要材料计划 (67)8.3.1.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67)8.3.2.材料供应应急预案 (67)8.4.劳动力安排计划 (67)9.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68)9.1.施工进度计划 (68)9.1.1.总工期目标 (68)9.1.2.阶段性工期目标 (68)9.1.施工进度横道图及网络图 (68)9.1.4.施工进度计划范围: (68)10.雨季施工措施 (68)11.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69)11.1 质量保证体系 (69)11.2.1 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责任制度 (71)11.2.2 建立工程质量奖励和质量保证金制度 (72)11.2.3 质量管理制度 (72)11.2.3.1 建立内部质量检查制度 (72)11.2.3.2 建立作业层全过程质量控制制度 (72)11.2.3.3 认真执行工程三检制度 (73)11.2.3.4 原材料及施工产品管理制度 (73)11.2.3.5 现场检验、试验制度 (73)11.2.3.6 质量记录、档案管理制度 (74)11.3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及质量控制要点 (74)11.3.1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 (74)11.3.2 施工过程工序质量控制 (75)11.3.2.1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程序 (76)11.3.2.2 钢筋工程质量控制程序 (77)11.3.2.3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程序 (77)12. 工程工期保证措施 (79)12.1 工期保证体系 (79)12.2 工期保证组织施 (80)12.3 重点工程赶工计划措施 (80)12.3.1 赶工原则 (80)12.3.2 赶工计划 (80)12.3.2.1 计划措施 (81)12.3.2.2 劳动力赶工措施 (81)12.3.2.3 其它赶工措施 (81)13. 安全及职业健康保证措施 (81)13.1 安全保证体系 (81)13.2 安全保证措施 (83)13.2.1 组织措施 (83)13.2.2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84)13.2.3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84)13.3 安全生产组织计划 (84)13.3.1 安全生产责任制 (84)13.3.2 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85)13.3.3 安全生产纪律 (87)13.3.4 安全生产教育 (87)13.3.5 安全生产检查 (87)13.3.6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 (87)13.3.7 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 (89)14 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89)14.1 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89)14.2 文明施工准则 (90)14.3 文明施工措施 (91)14.3.1 健全各项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91)14.3.2 加强职工的文明行为管理,建立文明施工的行为标准 (92)14.3.3 履行竣工工程回访保修服务的规定 (92)14.4 环境污染和噪音防治措施 (92)14.4.1 水土保持措施 (92)14.4.2 噪音污染防治措施 (93)14.4.3 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93)14.4.4 水污染防治措施 (93)14.4.5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94)14.5 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组织措施 (94)1.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1)国家、省、市的相关法令法规及规定;国家、行业现行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及规程。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调蓄池工程设计研究
1晋祠泉复流工程概况
晋祠泉出露于太原西边山断裂带悬瓮山脚下,属上升泉,是太原西山岩溶地下
水的集中排泄点,泉口出露高程802.53~805.26m,距太原市城区25km。由于地下水
长期严重超采和采煤排水,使晋祠泉地下水的补给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泉域断
流。晋祠泉水的枯竭,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部分工矿企
业置换利用黄河水,关闭所有中小煤矿,泉域内关井压采范围的扩大,以及汾河清
水复流工程的实施,使得泉域内汾河渗漏段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逐年增加,地下
水得以涵养,泉域内岩溶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晋祠泉自1994年4月30日泉水断流
起,水位逐年持续下降。从2008年8月止跌回升后,2011年度岩溶水位回升6m。
若有进一步的补水工程,地下水位继续回升,可使晋祠泉再度出流。2002年启动了
晋祠泉水景观工程。
2工程建设必要性
明仙沟引蓄水工程是利用引黄清徐原水直供工程输水至明仙沟蓄水池,可补充
晋祠泉域地下水并置换103号井供水任务的工程。为实现晋祠泉尽快复流,实施晋
源区关井压采,确保关井压采后引黄供水的安全,在明仙沟内新建调蓄池,通过下
渗向晋祠泉域补水,可对晋祠泉域复流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根据可调蓄的水量,
向晋祠泉域提供应急补水,可置换地下水部分供水任务。因此,建设明仙沟引蓄水
工程尤为紧迫和必要。
3调蓄水池位置选择
在满足自流给用水户供水的前提下,调蓄池应尽可能围绕难老泉附近选址。晋
祠泉附近为边山开阔区域,土地肥沃,是古晋阳城旧址区域,因此村庄及文物古迹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比较密集,为避免征地移民,调蓄池应选在沟谷等人口和建筑物较为分散的区域。
明仙沟位于距离难老泉泉眼上游1km处,根据该区等水位线图,晋祠泉主要由西北
方向来的岩溶水补给,调蓄池位于西北方向,且距离近,故分析渗漏水会有相当一
部分流向晋祠泉,对晋祠泉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明仙沟控制流域面积5.446km2,50
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4.6m3/s,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81.4m3/s,洪水可自明仙沟调
蓄池右侧排洪涵下泄,不影响补水和供水水质。明仙沟引蓄水工程取水口位于清徐
原水直供工程迎宾路与滨河西路交汇处,分水口管中心高程767.184m,明仙沟沟顶
高程1142m,沟口高程828m。沟长4.5km,地形高程828~1142m,平均纵坡6.6%,
河谷底宽20~50m,向上逐渐开阔,河床覆盖层在0~6m左右。明仙沟沟窄坡陡,为
得到较大的容量,必须修建相对高的坝体,但对下游晋祠古镇和赤桥村防洪不利,
同时蓄水会破坏一定淹没范围内的植被。调蓄池蓄水后,可能存在塌岸等问题。根
据《小型水库更新建设工程设计文件汇编》精神,本次在沟内下段河谷底宽最宽处
(70m)选择适宜的调蓄池位置。
4调蓄水池容量确定
受地形条件所限,依据太原市对西山生态的保护原则,调蓄池按照不淹没明仙
沟内两岸坡植被的要求,采用在沟底较宽处放坡开挖覆盖层的方案,该方案可形成
1.0万~2.0万m3左右的调节容量,以满足晋祠泉应急补水和调节蓄水的工程任务。
方案一:选定的调蓄池处沟谷谷底左岸高右岸低,可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以及沟内现
状洪水下泄路径,选择在右岸布置排洪建筑物,因地制宜开挖池底覆盖层后碾压回
填至右岸谷底,并通过排洪建筑物的设计完成洪水排泄与消能。同时,开挖出的弃
渣可碾压回填在调节池下游原土后,既满足挖填平衡,同时可对调蓄池起到加固作
用。蓄水位850.5m,池顶高程852.5m。调蓄池下游填方处采用碾压均质土坝,最大
坝高6.5m,总容量1.75万m3。调蓄池左侧地势较高,为安全起见可在此处布置进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场公路,宽度4.5m,长度500m。右侧布置排洪涵,设计流量64.6m3/s,校核流量
81.4m3/s,底宽10m。为避免下游浸没问题,在调蓄池下游设置防渗墙及帷幕进行垂
直防渗,通过延长渗径,减少对下游建筑物的浸没影响。在坝体内及覆盖层中设塑
性混凝土防渗墙,厚度0.6m,下部基岩内做防渗帷幕至弱风化下部,共同形成防渗
体系,确保下游建筑物的安全。方案二:整体布置同方案一,仅将排洪建筑物设计
为5m×3m混凝土箱涵,顶部回填调蓄池开挖的弃渣,并回填至右岸坡脚。调蓄池为
半挖半填形成,调蓄池蓄水位848.0m,池顶高程849.5m。调蓄池下游填方处采用碾
压均质土坝,最大坝高6.5m。调蓄池总容量1.05万m3,采用土工膜全防渗结构。
由于下游赤桥古村和晋祠宾馆距离工程区较近(最近仅200m),调节池蓄水后将会沿
着沟谷覆盖层及下部基岩强风化层下渗,对下游建筑物及两岸构成浸没影响,因此
方案二中调蓄池采用土工膜全防渗结构。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虽然调蓄池容量较小,
但投资小,工期短,见效快,另外,本方案全库盆防渗后可减轻对下游的浸没影响,
且与周边生态景观相协调,因此选用投资较小的方案二。
5调蓄水池断面设计
调蓄水池顶高程849.5m,池顶宽度10m,环调蓄池池顶总长357m。池顶兼作进
场公路,池底最大宽度19m,环调蓄池顶布置高1.00m仿木质结构钢筋混凝土防护栏
杆,栏杆下部设0.3m×0.5m混凝土基础,上下游坝坡坡比均为1∶2.5。整个蓄水池
采用全库盆土工膜防渗结构,上游采用六边形C30W6F150预制预制混凝土块护坡,
单块厚度180mm,单边长300mm。上游护坡防渗结构从上部向下依次布置混凝土预制
块、200mm厚砂卵石垫层、200mm厚中细砂垫层、PE土工膜、200mm厚中细砂垫层。
由于筑池材料均为现场开挖料,且全部为洪冲积卵石混合土层,碾压后防渗效果较
差。为保证防渗效果,防止下游出现浸没,在上游坝面设置10m厚黏土层。下游铺
设卵石混合土层,并采用草皮护坡。考虑大坝防渗失效,坝坡下游坡脚设置贴坡式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排水体,从里到外依次铺设砂层200mm、卵石层300mm、块石层500mm。整个池内采
用复合土工膜(二布一膜)防渗,土工膜防渗层采用规格为200g/0.5mm/200g的针
刺短线涤纶两布一膜(PE膜),幅宽均为4m,复合土工膜防渗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
防护层、上垫层、防渗层、下垫层、支持层,由于坝体和库底土层均为Q4原状卵石
混合土,整平夯实后需直接铺设200mm厚中细砂层,上覆PE土工膜。上垫层和防护
层针对不同部位作了不同处理。防渗土工膜上垫层采用平均厚度20cm的中细砂和
20cm的河床质砂砾石,满足防滤要求,防护层采用18cm厚的C30预制混凝土块护面。
6结语
明仙沟调蓄水池建成后,有利于恢复晋祠流域内的生态植被环境,对晋祠的旅
游业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对“三晋名泉”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可加快晋祠地区
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