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兰村泉域泉源区的保护整治方案建议

关于兰村泉域泉源区的保护整治方案建议

关于兰村泉域泉源区的保护整治方案建议
关于兰村泉域泉源区的保护整治方案建议

关于兰村泉域泉源区的保护整治方案建议

陈拉才

(太原市兰村泉域水资源管理处,太原030009)

摘要:文中根据目前兰村泉域泉源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现状环境,提出了对兰村泉域泉源区保护的治理方案建议。

关键词:保护泉域现状环境治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B

太原市兰村泉域属省管岩溶大泉之一。位于太原市的东北部,泉域内有兰村水源地、枣沟水源地、三给水源地和西张—太钢水源地,是向太原市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的主力水源地。兰村泉上世纪50年代平均流量为4.05m3/s,“烈石寒泉”是兰村泉的典型代表。从1957年兰村水厂建成投产之后,人工开采量不断增加,泉水流量逐渐减小,再加上枣沟水厂、五水厂、十水厂、西张—太钢水厂的建成投产,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旱情持续,补给量减少,人工开采量增加,岩溶水位急剧下降,导致1986年“烈石寒泉”断流。

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实施兴水战略的总体思路,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兰村泉域泉源区的保护与整治力度,是保护兰村泉域水资源的核心。这对稳定岩溶地下水位,使泉域岩溶水生态环境逐步得以修复,促进省城太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基本情况

1)兰村泉源区保护范围。泉源区行政区划属于太原市尖草坪区的西北部、位于汾河在太原盆地的出山口处。北界为兰村军库岗楼向东、西各1km,宽约2km的范围,东界为汾河一坝渠首至中北大学的西围墙,西部至边山断裂带,面积约为5km2。

2)地形地貌。泉源区西、北面邻基岩山区,海拔高度多在800-1100m之间。东、南部为太原断陷盆地平原区,为冲、洪积平原地貌,海拔高度在800-830m之间,地形平坦,略向南倾。中部为汾河河道,地势总趋势是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3)气象水文。泉源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干旱多风,雨量集中,蒸发强烈,四季分明。冬春季以西北风为主,夏秋季以东南风为主,且风沙较大。泉域内最大的河流是汾河,汾河在兰村泉源区段为兰村峡谷口至汾河一坝渠首,河段长约1km。

4)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泉源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O)灰岩和第三、第四系松散堆积。奥陶系地层主要为一套页岩、含燧石白云岩、泥灰岩及纯灰岩,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出露于泉源区的西边山区。

泉源区处于兰村断层上,为山前断裂,构造山区与盆地的天然分界,为扭张性正断层,断裂带岩溶发育,富水性强,是北部岩溶地下水向兰村泉源汇集的通道。烈石寒泉就出露于该处。

泉源区内岩溶地下水发育可划分为裸露型岩溶潜水和被第三、四系冲、洪积层覆盖的浅埋型承压无压岩溶水。含水层主要为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灰岩。岩溶潜水主要分布于兰村军库以西地区,天然状态下以五梯—军库一带的峡谷散泉形式出露;承压无压岩溶水主要分布与北东地区,岩溶地下水以烈石寒泉为典型代表出露。

泉源区内孔隙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层,按含水层水力性质及埋藏条件,孔隙水可划分为浅层水和中深层承压水。

5)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岩溶水主要是区内的灰岩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其次为现状开采条件下的汾河干流段地表水渗漏补给。泉源区外北部和东西部的岩溶水系统通过各大小的控水构造通道,向兰村方向运移。天然状态下排泄主要是以泉的形式排泄,现状条件下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

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汾河干流段地表水的渗漏补给,灌溉渠系及田间灌溉的入渗补给,山区岩溶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由平原北部向南部,由东西两侧向中部径流运移。但由于平原地形相对较平坦,其流动缓慢。浅层孔隙水以潜水蒸发和向下游径流,现状条件下,由于长期大量超采,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地下水由四周向漏斗中心径流,以人工开采的形式集中排泄。

2、水利工程与水资源开发情况

泉源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地表水(汾河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地表水开发利用包括上兰村电灌站提水工程、一坝渠首取水工程,地下水开发利用包括城市供水工程(兰村水厂)。

1)地表水开发现状。(1)引水工程:汾河一坝建于1950年,主要为太原市城市工业和农业灌溉提供水源,水源来自汾河水库,渠首设取水鱼嘴分水至东西干渠,采用干渠明流的引水方式,农业灌溉面积达2.06万hm2。(2)提水工程:上兰扬水工程管理站始建于1958年5月,隶属于尖草坪区水务局,通过汾河河道上一小型溢流坝挡水,拦截的水进入一小型沉沙池,沉沙后的水通过口径为1200mm的钢管输送到灌站的进水前池,通过泵站一路送往兰

村,另一路送往板柏镇,均用于农业灌溉。设计灌溉面积0.15万hm2,有效灌溉面积0.11万hm2。由于汾河水库是季节性放水,所以灌站仅在汾河水库放水时抽水,据该站工作人员介绍开泵时间每年约20d左右。

2)地下水开发现状。城市供水工程,太原市自来水公司兰村水厂位于泉源区内西部,于1957年建厂,设计开采能力18.5万m3/d,凿井25眼。水厂初期开采量为12万m3/d,后逐步增加到18万m3/d、22万m3/d、25万m3/d、27万m3/d,到上世纪80年代前期水量又减少到20万m3/d。1986年对水厂进行改造,新凿12眼大口径(1000mm)深井,产水能力达35万m3/d。随着太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水厂长期处在超负荷的状态运行,从1995年以来,水厂开采量逐年递减,至2007年开采量又减少到12.5万m3/d。

3、水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

1)河流生态环境。自汾河二库建成蓄水运行以后,该区域的汾河河道生态功能几乎完全丧失,除少数放水日外,常年为干涸河道,上游的区间来水被完全拦截,对兰村水源的补给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泉源区的植被树木林草也有明显退化的迹象。

2)排污现状。工业污染:现场勘察发现,靠近一坝渠首的公路桥的西边土堂村内有一砖厂,目前处于停产状态。如果砖厂正常生产的话,由于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噪声污染。不仅对当地大气产生影响,还会对地表、地下水体造成污染,而且砖厂生产属就地取材,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活污水污染:泉源区内有兰村水厂、上兰电灌站、中北大学、省工业造型设计技工学校、省城乡建设学校等,共计约2.9万人。每天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 624m3;一天产生固体垃圾14.5t。河西生活污水还未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直接排入汾河河道,固体垃圾随经收集但未作统一处理,无任何措施露天堆放。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未作收集,任意泼洒,固体垃圾随处乱堆。

4、存在的问题

1)泉水及泉域保护的标志、范围、界限模糊不清。

2)泉域内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较低,造成泉源区内烈石寒泉和其他散泉全部断流,泉源景观严重受损。

3)泉水断流和汾河二库的建设,截断了上游河道的天然径流,汾河在区内其河道功能基本丧失,兰村泉及兰村水源的补给与涵养受到了严重影响。

4)泉源区内部分生活污水、雨污混合水直接排入河道或任意漫流,污染河道水体和入渗污染地下水体;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在没有任何防渗措施

下露天堆放,经降水淋溶,对泉源区地下水及环境构成直接威胁。

5)泉源区段河道整治及水工建筑物年久失修,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6)泉源区内文物古迹年久失修,文物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急待加强。

5、泉源区综合整治与保护方案

5.1 遵循的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泉源区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的历史面貌和现实状况,确保水环境质量优良,生态环境健康友好;

(2)坚持综合保护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有效保护泉源区水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泉源区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生态旅游;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的功能定位,合理的分步实施工程建设项目。

5.2 目标与任务

泉源区综合治理与保护工程包括河道整治工程(包括一坝渠首修复改造美化工程)、烈石寒泉复流及其美化、文物保护工程(包括烈石寒泉海子的防渗蓄水、上兰电灌站改造、窦大夫祠的完善修复)、生态美化工程(包括兰村一水厂内外的绿化美化、河道整治)和污染治理工程。

5.3 工程布局

5.3.1 河道整治方案

河道现有工程:泉源区内汾河段河堤、市自来水公司水厂取水水源井、上兰电灌站取水设施。河堤年久失修,防洪能力低下。在泉源区内自来水公司水厂取水水源井分布为6眼,水源井附近杂草丛生,且附近还堆弃了一些废弃的简易水上游乐设施。在汾河河道内军岗楼附近建有一小型挡水溢流坝,在坝的右肩处为取水渠道,在取水渠道的两头设有进水闸、冲沙闸各一个。在进水渠末端进水口处至电灌站泵房之间铺设暗铁管,用于泵房直接取水,原进水前池现无蓄水,现种植一些农作物。

河道整治规划工程: 初步设计上兰电灌站在汾河河道内现有的小溢流坝原坝址处新建一钢筋混凝土实心溢流坝,坝顶为景观人行道,两侧安装护栏,道路通过台阶连接到两岸岸堤。河床上游底部做一定范围的防渗处理,两边筑河堤,使坝前可以蓄水到一定的水面和水深,以满足景观行船的要求。烈石寒泉原出水处周围、上兰电灌站进水前池进行景观蓄水,池底部、四周作防渗处理,蓄水水面保持与坝前水面相同。坝体左肩处设置电灌站取水渠进水闸门,重新修建上兰电灌站汾河取水渠道,在渠道的另一端设置冲沙闸门以满足冲沙要求。在电灌站取水渠进水口上游50m处,开挖公路修建一景观拱桥,使汾河坝体拦蓄水与原电灌站进水前池蓄水池景观用水水面连同。桥

面的高度、跨度设计适合景观小船的通行,载重设计可满足大卡车通过即可。

溢流坝体上下游采用护堤,上游采用护堤蓄水,下游护堤拦洪、隔离一水厂水源井,可有效的保护兰村一水厂的检修井。溢流坝下游600m处由汾河一坝管理站修建另一溢流坝以蓄水,满足景区的漂流项目。

5.3.2 文物保护与旅游景观资源规划方案

泉源区现有文物:烈石寒泉泉亭、出水龙嘴、灵泉宋碑及相应配套古建筑。泉亭旁边古建筑年久失修亟待修善;窦大夫祠,同样年久失修,虽已经过部分修缮,但整体效果较差,如作为一旅游景观资源开发,还需和烈石寒泉泉亭、出水龙嘴、灵泉宋碑、上兰电灌站一起整体规划、修缮。原上兰电灌站进水前池、寒泉出水处周围除一些底部较平整的地方种植庄稼外,其余为杂草丛生和堆放少量生活垃圾,亟待规划整治。

文物保护工程:泉源区文物规划修复工程为烈石寒泉的复流及泉亭、出水龙嘴、灵泉宋碑等修缮美化、窦大夫祠的修缮以及上兰村电灌站与文物古建筑的一体化协调改造等配套工程,建筑风格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烈石寒泉复流方案初步设计:本方案采用两套供水系统进行复流,复流方案参考太原市晋祠泉域的复流方案。采用人工复流的方式使烈石寒泉重新涌水,使其恢复“原貌”。具体方案为:在寒泉西侧原有电灌站岩溶水井一眼,出水量为5 000m3/d,可满足泉眼的用水量。系统一是通过补给水来实现寒泉复流,可把井水通过水泵、铺设暗管的方式输送至泉眼龙嘴,此系统不但可以达到寒泉复流的效果,而且还可以补充循环水因渗漏和蒸发引起的水量损失。系统二是利用循环水来实现寒泉复流,可在泉眼出流低洼景观水面下修建一水下半封闭水池(安装简单水过滤装置,防治塞泵),水池中安装2台水泵(1台为备用),通过暗管将水送致泉眼然后自然流入池中,通过自身的循环恢复历史原貌。另外对泉眼所处的海子和上兰电灌站原进水前池底部及四周做开挖防渗处理(需要挖500m3土石方)。蓄水面大致呈不规则三角形形状,蓄水池水面约1 000m2,水深达到2.0m。两套系统交替使用一方面可以补充景观用水的损耗,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水资源等,景区设水泵管理站来进行具体的管理,具体使用情况可根据季节等的耗水情况具体安排。

另外,对景区内现有的公路要进行扩建、翻建。中北大学至军岗楼一段公路(约500m)要进行翻新,在中北大学至窦大夫祠之间的公路段翻新时要拓宽(覆盖路边的排水沟),靠近汾河新建河堤新建一条公路(汾河东侧)供游人参观及旅游设施的安放,路面设计宽度为9m。上兰电灌站改造后大门要与窦大夫祠保持风格一致的前提下要放在同一平面内。窦大夫祠前面空地除前庙外全部用青石铺砌,另外前庙要进行重新上漆(已进行过修缮),靠近电

灌站进水渠的马路边空地用方砖平铺,布置一些辅助游乐设施。

5.3.3 生态美化工程方案

兰村泉域泉源区整治以建造具有深厚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泉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环境整治样板工程为主线,辅助以生态、文化、文物型旅游、河道治理、防洪工程以及生态美化工程。

河东从兰村军岗楼处到一坝渠首公路桥段沿河堤新建一条景观用路,沿河堤旁公路两边设置草坪绿化带,在公路的两旁种植树木,树木间距为5m。窦大夫祠至中北大学公路段同样方式布置绿化。

汾河东岸靠近河堤原有一片面积较大的草坪地,且土地平整绿化的不错,现将其设计为一小型游园作为此次规划生态美化工程的一个重点、亮点,将原有草坪设计为一景观小游园,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游园中心设计一雕塑艺术造型,以其为起点向四个方向发散出四条宽1m的人行便道,便道两旁隔一定距离均匀布设长条座椅,供游人休憩。人行便道将草坪划分为4块,在每块草坪上布设适当的树栽盆景和条形鲜花带。

汾河西岸(即兰村一水厂厂区外围绿化美化):河道护堤将河道和兰村一水厂水源地进行隔离,隔离区内不做任何人为的景观规划,区内只设置水源井的检修井,原一水厂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不得随意排入隔离区内,要就地处理排出区外。绿化以种植低矮灌木为主并配植草坪。

中北大学正门西侧通向窦大夫祠和电灌站的公路边围墙、房屋进行美化改造,建筑外貌要与景区相搭配进行设计,突出新旧建筑风格的衔接。道路两旁铺设人行道和绿化带,每隔5m种植一棵树木。其中道路边原有的排水地沟全部覆盖以拓宽马路。

5.3.4 污染物治理措施方案

泉源区现状无厂矿企业污染物排放,主要为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及雨污混合污水排放。具体规划如下:

泉源区西部污染物主要为兰村一水厂办公、宿舍区及部分土堂村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及汛期雨污混合水,规划首先在此建立雨污分流系统,生活污水需建污水管网,经收集至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或就近处理。北部、东部为上兰村部分居民、中北大学及生活污水管网需健全,经收集至北郊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设垃圾转运点送至就近转运站,定时转运至垃圾处理厂,所有零时垃圾堆运点、中转站都要做防渗处理,以防发生二次污染影响浅层地下水。

另外坚决取缔一切与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对泉源区重新进行勘界设标,对泉源区以外方圆24km2的范围内企业尤其是开山采石建

材企业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重新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的排放,有效保护兰村

泉。

泉源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兰村水源地,

而且在工程完工后,泉源区与将崛围山旅游风景区、汾河二库玄泉寺休闲旅

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使泉源保护、泉水文化建设、文物古建筑保护与生态

旅游经济区相互依托,使之成为太原市的一大风景旅游区,成为全省泉源保

护和水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的样板工程。同时可带动周遍地区生态观光农业、

精品生态生活区、旅游度假区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十

分显著,成为太原市北部生态新区的建设增加一个亮点。

此项工程属综合性的,涉及多个部门,建议政府部门能列为重点工程、

重点支持、重点关注,重点组织实施。

作者简介:陈拉才,男,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山西省水利学校水利工程

专业,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8-03-13]

Suggestion on Renovation Plan to Protect Lancun Spring-feeding Area

CHEN La-ca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developing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Lancun Spring-feeding Area,the suggestion about renovation plan

to protect Lancun Spring-feeding Area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protecting spring-feeding area environment of status quo renovation plan

欢迎阅读本文档!

道路环境集中整治方案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道路环境集中整治方案

道路环境集中整治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我镇辖区内重点道路路域环境,推动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号召,针对我镇实际情况及卫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教育引导,城乡群众提高卫生、环保、文明意识,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整治范围 新港大道沿线两侧、环城路沿线外侧、235省道沿线两侧、新张新沿线两侧、新花线沿线两侧和临时指定的重点镇村道路。 三、整治原则 按照“属地管理、长效保洁”的原则,各村(社区)实行集中突击整治,集中突击整治后,转入常态化管理,建立起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四、整治内容与标准 在继续做好生活垃圾整治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展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的整治工作(详见附件一),在3月20日前,主要干道两侧达到“四无”标准。 (一)无暴露垃圾。道路两侧生活垃圾及时清理,无积存垃圾,水面无漂浮白色垃圾。 第 2 页共 5 页

(二)无乱堆乱放。道路两侧柴草、木板、建筑垃圾等乱堆乱放物品,通过整治要达到摆放整齐有序。 (三)无乱搭乱建。凡违章搭建的厕所、围墙、猪圈、鸡舍等一律拆除。破损、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及时修复。 (四)无卫生死角。道路两侧实行划段包干,落实到户,责任到人,不留死角。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重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意义重大,沿线村(社区)的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摆在重要位置,大处着眼,细部着手,迅速启动,落实人员,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镇直部门为包段部门,包段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组织精干人员参与环境整治,形成镇村和镇直部门合力推进的局面。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广泛宣传重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意义,提高沿线群众主动参与整治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镇城管所、规建所、国土所等部门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协调,对违章搭建、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三)突出重点,严格奖惩。突击整治期间,各路段相关负责人要严格按照“四无”的整治标准,结合实际,以整治乱堆乱放为工作重点,整治一段成功一段,确保整治效果。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对行动慢、力度小、重视不够的村和责任部门“一次通报批评,两次诫勉谈话”。 第 3 页共 5 页

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活动方案

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活动方案 为积极策应全市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活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公路路域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构建“畅、洁、绿、美、安”的和谐交通环境。现结合我乡农村道路建设、管养工作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整治任务与要求 1、整治任务:公路两侧控制区内无新增违章建筑,路肩无杂物,边坡无种植,路边、桥下无垃圾和堆积物。 2、整治要求:对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活动的通知》要求,严格验收标准,细化整治措施,落实长效机制,提升整治水平。 二、整治内容与标准 1、路面养护。做好路面日常保洁,养护工正常开展道路大扫除;提高公路路况巡查频次,农路办分片人员及早发现路面早期病害,注重“修早、修小、修好”,无影响行车安全的严重病害;路面接缝灌缝封及时,组织人力集中开展专项行动;确保路面整洁、干净、无垃圾、无杂物、无堆积物。 2、路肩边坡。路肩宽度符合标准,无冲沟、无坍塌,无高于15㎝的高草;路肩排水顺畅,且路田分界平顺。 3、桥梁涵洞。无五类桥,对四类桥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确保交通安全;桥头衔接平顺,栏杆完好,桥头、涵顶不跳车。 4、公路绿化:按照要求宜林则林,对照标准查漏补缺。 5、安全防护:设置必要的警示标志;每条线路须设置里程碑、百米桩,竖立养护责任公示牌;险要路侧、路段须舍友安全防护设施。 6、控制区管理:与村建所严密配合,加大公路控制区建设监管力度,确保公路两侧无新增违章建筑。 7、公路用地管理:路边无有碍观瞻物,无倾倒垃圾现象。

三、整治步骤与安排 1、宣传发动与组织机构(XX年5月5日-5月30日) 设置工作机构,构建组织网络,制定活动方案,强化宣传发动。落实部门责任,加强现状调查,建立工作档案,细化整治措施。 2、集中开展整治阶段(XX年6月-10月) 细化整治方案,分解整治任务,对照整改要求,推动整改落实,以阶段性的工作成果迎接市局阶段性的工作考核与督查。 3、全面迎检与长效管理(XX年11月后) 对照验收标准,全力做好迎检准备,注重软件完善与硬件配套,务求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工作新效果。科学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提升和谐交通建设水平,以整治工作的新成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成效。

山西岩溶泉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1006-8139(2001)01-69-2 山西岩溶泉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宋晋华 (山西省水资源办公室 030001) 文摘: 本文介绍了山西省岩溶泉域水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泉域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见。 关键词:岩溶泉; 开发; 保护 山西是我国北方岩溶泉水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统计,天然状态下全省流量大于0101 的岩溶泉共257处,多年平均总流量118133 /s (37131亿 )。其中岩溶大泉18处,多年平均流量为99165 /s (3114亿 ),占泉水总量的8412%,占全省1956~1979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2亿 的2211%。1 泉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随着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岩溶泉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迅速提高,全省的岩溶水已利用近10亿 ,占到岩溶泉水资源总量的32%,如考虑已办理取水申请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岩溶水资源利用量将达到18亿 ,占到岩溶泉域水资源总量的58%。泉域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如下特点:①中部地区诸泉泉水出露集中,开发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年利用量710亿 。占同期岩溶水总取水量的7011%。东、西两翼诸泉因低水高用使得我省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年开发利用量2198亿 ,占2919%。②中部诸泉岩溶地下水利用率高,其取水量占相应可开采量8162亿 /a 的8112%,其中晋祠泉、兰村泉由于过量开采,泉水已断流。东西两翼泉水利用率分别仅为2713%和414%,具有很大开采潜力,是具有开发前景的重要水源。③岩溶地下水是山西城市生活和工业的重要水源,其利用量达616亿 /a ,占岩溶水总取水量的66%,占同期全省城市生活及工业取水量的3611%。④由于山西岩溶大泉泉水集中排泄的特点,故在泉口采用提引方式或建立大型、特大型水源地集中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仍然是主要开采方式。但是,随着凿井技术及提水设备的发展,在泉域内利用管井取水量迅速增加,1997年全省开采岩溶地下水井数达1932眼,利用1667眼,管井开采量达到5192亿 /a ,占岩溶水总取水量的5513%。从全省用水情况来看,城市生活用水88%来自于岩溶泉水,能源城市工业用水55%来自于岩溶泉水。 2 岩溶泉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增加,我省的岩溶泉水及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反映在:一是泉水出流量的逐渐减少。据统计,50年代大于015 /s 的泉水出流量在30亿 /a 左右,到80年代已下降为20亿 /a 左右。晋祠泉50年代出流量为210 /s 左右,70年代减为1121 /s ,80年代0152 /s ,至90年代减为0118 /s ,1994年4月30日断流。中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泉———娘子关泉1964年出流量为1518 /s ,1994年减为6147 /s 。神头泉的出流量目前 也仅为原出流量的一半。二是采煤开矿等活动对泉域水资源赋存和循环条件产生严重影响。我省煤炭资源丰富,从地质条件上形成了水煤共存的基本环境特征。90年代全省现有各类煤矿曾达到6000余座,年矿坑排水量将近3亿 ,平均吨煤排水0188 。煤矿开采后形成裂隙导水带、地面沉降带均能波及地表,造成裂缝、崩塌、沉降等各种地面变形,从而改变了煤系含水层及其上覆含水层中地下水原有的循环运移条件,以及矿区地表径流的产汇流条件,造成泉域水资源赋存循环途径改变,岩溶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出流减少或断流。三是泉水水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年来,城市生活和工业排入河道的污废水已达到10亿 。污废水沿岩溶河谷排放渗漏,采煤、矿坑废水通过竖井排放等人为活动影响使泉域水源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个别泉域污染严重。阳泉市含氰污染范围曾高达50k 。目前以晋祠泉汇水、排泄区,娘子关泉沿桃河阳泉市以下汇水区,郭庄泉、龙子祠泉局部排泄段,辛安泉、三姑泉径流区工矿城镇大型污染源分布区最严重。3 泉域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泉域水资源,确保稳定供水,是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 96?第1期(总第137期) 山西水利科技 No.1(Total No.137) 2001年2月 SHANXI H YDRO TECHN ICS Feb.2001

山东省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山东省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山东省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升山东公路交通整体服务水平,努力营造“畅、安、舒、美”的行车条件和运营环境,按照“山东省公路综合整治年活动”总体部署,我省将组织开展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为确保综合整治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山东省公路综合整治年活动”任务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协调推进”的工作方针,以集中清理违法建筑、非公路标志、地面构筑物和优化、美化公路路域环境为着力点,力争通过集中综合整治,全面优化公路沿线两侧及周边的环境, 基本实现公路路域环境整洁、美观、舒适的景观和视觉效果,全面提升公路交通综合服务水平,为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公路交通环境。 二、整治范围和主要内容 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是指国省干线公路用地范围外两侧各500米,分为公路建筑控制区和建筑控制区外沿线可视范围内两部分。其中,建筑控制区是指与公路边沟外缘的间距不少于以下距离的范围:高速公路50米、高速公路立交桥匝道、收费站两侧100米,国道20米,省

道15米。省际边界公路以及穿村镇、城区路段是本次整治活动的重点。 整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筑控制区内主要内容 1、违法建筑、非公路标志和地面构筑物的治理; 2、绿化林带缺行断垄的补植; 3、堆积物和砂(石)建材、废旧回收等经营场所的治理; 4、荒山、荒坡、破损山体和河道、湖泊的治理; 5、穿村镇路段的环境治理; 6、公路大中型桥梁上游500米、下游1000米,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米范围内,挖砂、采石、取土、倾倒废弃物、爆破作业及其他危及公路桥隧安全活动的整治; 7、增设展示山东人文、景观和文明、安全交通宣传的标志及保留建筑物的清洁或粉刷。 (二)建筑控制区外可视范围内主要内容 1、荒山、荒坡、破损山体和河道、湖泊的治理; 2、“白色污染”和垃圾堆、垃圾场的治理; 3、公路沿线破旧、废弃建筑物整治; 4、被交道路整治。 三、整治措施和标准

灵石段纯镇鑫源新村2016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防

灵石县段纯镇鑫源新村 2016 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防治项目 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编制日期:2017年7月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 总论 1.1 项目行业类别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附录A确定本项目所属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本项目属于“U 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14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报告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污水处理站Ⅲ类”。 1.2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下表。 表1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拟建站址不在郭庄泉域重点保护区,处于泉域一般保护

区内,项目距离重点泉域30km,项目周围有段纯镇水源井两处(1#井和2#井),分别分布于段纯镇的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段纯镇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均是以半径为37米的圆形区域,面积为0.0043km2,不设二级保护区,本项目距离段纯镇集中水源地1#水源井保护范围最近距离为2000m;距离2#水源井保护范围最近距离为3300m。站址均不在以上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因此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1.3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可根据表2确定。 表2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由于本项目为III类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因此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4 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为三级评价,调查评价面积应不大于6km2。结合项目区地下水流向,本项目评价范围确定为厂区向北向南外扩1km,向西外扩0.7 km,向东外扩 1.5km,地下水评价范围为4.4km2。 2评价区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2.1地形地貌 灵石县地处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两大断陷盆地之间的隆起带,全县地形起伏较

XXX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情况汇报

XXX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汇报 自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着力打造生态XXX的目标要求,以及区委、区政府确立的“高点定位、走在前列”的指导方针~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全区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区累计投入资金XXX亿元。完成拆迁2.2万平方米~清运垃圾15.2万余方,拆除大型立柱式广告牌123块,关停取缔搬迁物流园区,企业,72家~搬迁废旧收购点21家,完成绿化面积53.4万平方米~栽种各类绿化苗木8.73万棵,立面粉刷11.3万平方米~平交道口硬化1.8万平方米,安装护栏13399米,铺设人行道8550米,安装LED灯110盏等。圆满完成了XXX路等国省道及全区县乡道路的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打造了畅通、安全、舒适、优美、文明的道路通行环境。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以强大合力推进活动开展 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开展~我区严格按照上级的指示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任务部署~统一领导、周密组织、狠抓落实~以强大工作合力推动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一,领导高度重视~强力推动活动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是一项关系群众生活、社会生产、城市形象的系统工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路域沿线进行现场调 1 研~反复研究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了区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区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XXX个政府部门和镇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实际~专门设立了整治建

关于公路环境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关于公路环境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邢台县公路管理站 为进一步提高国省干线公路路域环境质虽,减少道路扬 尘,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本着突出重点、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县国省干线公路清 扫保洁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上级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标准,强化督导,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国省干线公路路域环境集中整治,有效加强公路路域环境 治理,减少道路扬尘,进一步改善周边空气质 Mo 二、工作内容 路面、桥面、绿化带清扫保洁,泗水除尘工作。 路面、路基、桥梁及附属设施综合治理工作。 养路工管理工作。 中心巡查管理工作。 三、工作标准 严格禁止扫帚式扫路机、吹风式扫路机上路清扫;加大清扫力度,保持路面干净整洁。路面保持整洁,要做到无尘土,无堆积物,平交道口、过街路段保持干净无泥土,路面干净无污物;及时清理抛洒遗漏物品,及时清理路界内白色

垃圾。 泗水降尘,道路保洁。在非结冰期,出市口路及环城公路要保证每天进行三遍泗水作业,保证路面潮湿,无扬尘。其余干线公路,一般每天进行不少于一遍的泗水降尘作业。各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和上路率,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清扫设备应全部上路进行清扫保洁作业。在道路结冰期,各单位要加强人工清扫力度,温度大于零度后主要道路要加强侧冲和洗扫保洁力度。 加强大中修工程施工现场、料场的扬尘污染控制。施工工地要做到分段施工设置围挡、物料堆放覆盖、便道泗水、运输车辆清洗。在我市启动重污染天气I级应急响应时,上述单位应停工停产。 加大巡查力度,发现路面小型病害应及时修复,确保国省干线公路常年基本无坑糟,确保国省干线公路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对损坏路段有扬尘的,要及时泗水降尘。 路肩、边沟及内外坡干净整洁,无白色垃圾。土路肩低于路面 5-10厘米,以便于路面排水、保洁,并应常年保持边沟顺直、平整、坚实、无浪窝、无杂物。按要求对路肩、内外坡及沟底杂草进行修剪。对边沟内落叶及其他可燃物要进行及时清理,严禁点火、焚烧落叶及其他可燃物。 三桩设置规范、醒目,无歪斜、缺损、污染现象。隔离带、隔离墩、拦水带、路缘石干净整洁,底部无砂石等抛洒 公路绿化施工时,要求挖坑、栽植同时进行,挖好树坑后,当

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干线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整改方案 为全面提升我市干线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水平,创立安全畅通、高效快捷、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我市干线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公路管理和优化路域环境为目标,经过集中整治,全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提升公路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使我县境内国省干线达到“畅、安、舒、美”的标准,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良的交通保障。 二、综合整治范围及内容 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包括两部分:一是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及综合管理治理;二是公路用地范围外沿线两侧500米可视范围内的路域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是境内国省干线公路及穿村镇、城区路段的综合治理。 (一)公路基础设施整治

1、路基路面。加强养护管理,路基坚实、边坡稳定、路面整洁、无行车隐患,技术指标达到规范要求。(责任单位:县公路局) 2、桥梁及隧道。加强桥梁隧道的日常监管,及时实施维修和加固改造,做到桥梁隧道外观整洁、结构坚实、附属设施完好。(责任单位:县公路局) 3、交通安全保障。全面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规范完善各类交通安全设施,有效降低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发生,规范公路指示标志设置,加强平交道口的整治,全面提高公路通行条件和安全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县公路局) 4、违法占用公路用地及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的治理。加大对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违法占用公路及用地(包括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的查处力度,对未经许可违法占用公路用地的建筑物、构筑物、私设路口等违法行为,依法强制拆除并给予处罚。(责任单位:县法院、县公安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县公路局、公路沿线乡镇、园区办事处) 5、管理信息化。整合公路管理信息资源,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路况通阻及气象信息,加强应急救援处理和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县公路局、县气象局、联通公司、移动公司)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 1 汾河概况 汾河流域是中国文化发展较早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文化”就在这里发现。灌溉业发达,自流灌溉始于宋、金,井灌则创于周、秦。汾河流域的太原、临汾也是中国煤炭、重型机械工业的基地。 1.1 地理位置 汾河流域地跨山西省中部和西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10°30′~113°32′,北纬35°20′~39°00′,东隔云中山、太行山与海河水系为界,干流由北向南纵贯山西省中部,其支流水系发育在两大山系之间。西连芦芽山、吕梁山与黄河北干流东侧众多支流为界,东南有太岳山与沁河毗连,南面则以紫金山、中条山、孤山、稷王山与涑水河接壤。汾河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流经忻州、吕梁、太原、晋中、临份、运城6个地市45个县(市、区),在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河口高程368m,河道总高差1308m。汾河流域面积(3982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5%,水资源总量(3.36×109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7.2%,全长709.9km,覆盖人口887.5万。1.2 支流水系 沿途汇入汾河的支流较多,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有岚河、潇河、昌源河、磁窑河、文峪河、洪安涧河、浍河7条;流域面积在500~1000km2的支流有洪河、东碾河、象峪河、乌马河、龙凤河、

段纯河、涝河、团柏河8条;流域面积在300~500km2的有干河、屯兰河、惠济河、交口河、南涧河、潏河、滏河、豁都河、三官峪9条;支流中以岚河的泥沙最多,文峪河的径流量最大。汾河两岸有许多泉水出露,较大的泉水有太原的兰村泉、晋祠泉,介休洪山泉,霍县郭庄泉,洪洞霍泉,临汾龙子祠泉,新锋的古堆泉,翼城的利民池等。 1.3 干流河段 汾河自宁武县管涔山发源地至太原市兰村为上游,兰村至灵霍山峡入口为中游,以下为下游: (1)上游河长216.9km,流域面积7705 km2,除局部相间有河川地,小型盆地及阶台地约共占10%以外,其余多属砂页岩、变质岩或灰岩土石山区。宁化以上为管涔山林区、植被优良;宁化以下植被一般,水土流失较强,尤以岚河区域为最。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 (2)出兰村山口以后,进入太原盆地,直至灵霍山峡入口,是为中游。河长157.6km,流域面积15526 km2。中游灌溉事业发达,早在2000多年前即开始引水灌溉。汾河两条最大的支流——潇河、文峪河分别在本段东、西岸汇入。潇河属植被条件一般的砂页岩地层土石山区及黄土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文峪河上游为关帝山林区,中游浅山区植被相对较好。中游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但也是流域内最富庶地区,城市及工业需水量及农业灌溉用水量庞大,当地水资源不能满足需水要求。 (3)自义棠进入灵霍山峡后,即为下游。河长335.4km,流域

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活动方案

方案预案:________ 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活动方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活动方案 为积极策应全市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活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公路路域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构建“畅、洁、绿、美、安”的和谐交通环境。现结合我乡农村道路建设、管养工作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整治任务与要求 1、整治任务:公路两侧控制区内无新增违章建筑,路肩无杂物,边坡无种植,路边、桥下无垃圾和堆积物。 2、整治要求:对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活动的通知》要求,严格验收标准,细化整治措施,落实长效机制,提升整治水平。 二、整治内容与标准 1、路面养护。做好路面日常保洁,养护工正常开展道路大扫除;提高公路路况巡查频次,农路办分片人员及早发现路面早期病害,注重“修早、修小、修好”,无影响行车安全的严重病害;路面接缝灌缝封及时,组织人力集中开展专项行动;确保路面整洁、干净、无垃圾、无杂物、无堆积物。 2、路肩边坡。路肩宽度符合标准,无冲沟、无坍塌,无高于15㎝的高草;路肩排水顺畅,且路田分界平顺。 3、桥梁涵洞。无五类桥,对四类桥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确保交通安全;桥头衔接平顺,栏杆完好,桥头、涵顶不跳车。 4、公路绿化:按照要求宜林则林,对照标准查漏补缺。 5、安全防护:设置必要的警示标志;每条线路须设置里程碑、百 第 2 页共 6 页

米桩,竖立养护责任公示牌;险要路侧、路段须舍友安全防护设施。 6、控制区管理:与村建所严密配合,加大公路控制区建设监管力度,确保公路两侧无新增违章建筑。 7、公路用地管理:路边无有碍观瞻物,无倾倒垃圾现象。 三、整治步骤与安排 1、宣传发动与组织机构(xx年5月5日-5月30日) 设置工作机构,构建组织网络,制定活动方案,强化宣传发动。落实部门责任,加强现状调查,建立工作档案,细化整治措施。 2、集中开展整治阶段(xx年6月-10月) 细化整治方案,分解整治任务,对照整改要求,推动整改落实,以阶段性的工作成果迎接市局阶段性的工作考核与督查。 3、全面迎检与长效管理(xx年11月后) 对照验收标准,全力做好迎检准备,注重软件完善与硬件配套,务求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工作新效果。科学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提升和谐交通建设水平,以整治工作的新成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成效。 公车使用集中整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公车管理、使用,提升司法行政机关形象,经研究决定,在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车管理使用集中整治专项活动。为确保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第 3 页共 6 页

市区公路路域环境治理规划

市区公路路域环境治理规划 创建平安疏通、高效快捷、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为提升我县公路管养水平。提升公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确定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公路技术状况、规范公路管理和优化路域环境为目标,通过集中整治,全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提升公路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使我县境内国省干线达到“畅、安、舒、美”的标准,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良的交通保障。 二、综合整治范围及内容 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包括两部分:一是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及综合管理治理;二是公路用地范围外沿线两侧500米可视范围内的路域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是境内国省干线公路及穿村镇、城区路段的综合治理。 (一)公路基础设施整治 1、路基路面。加强养护管理,路基坚实、边坡稳定、路面整洁、无行车隐患,技术指标达到规范要求。(责任单位:县公路局) 2、桥梁及隧道。加强桥梁隧道的日常监管,及时实施维修和加固改造,做到桥梁隧道外观整洁、结构坚实、附属设施完好。(责任单位:县公路局) 3、交通安全保障。全面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规范完善各类交通安全设施,

有效降低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发生,规范公路指示标志设置,加强平交道口的整治,全面提高公路通行条件和安全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县公路局) 4、违法占用公路用地及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的治理。加大对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违法占用公路及用地(包括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的查处力度,对未经许可违法占用公路用地的建筑物、构筑物、私设路口等违法行为,依法强制拆除并给予处罚。(责任单位:县法院、县公安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县公路局、公路沿线乡镇、园区办事处) 5、管理信息化。整合公路管理信息资源,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路况通阻及气象信息,加强应急救援处置和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县公路局、县气象局、联通公司、移动公司) 6、路政管理和治理超限超载。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继续加大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力度,加强公路执法人员教育培训,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责任单位:县公路局) (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 1、通行秩序整顿。全面加强公路交通秩序整顿,严查超速及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快速处理交通事故,及时疏导交通,避免长时间压车堵车事件发生;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取缔公路集市贸易、占道经营、打场晒粮等违法行为,优化和改善公路通行环境。(责任单位:县法院、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县公路局、市工商局分局、公路沿线乡镇、园区办事处) 2、建筑控制区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强化管理,加强巡查,坚决制止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对公路两侧建筑、穿村路段实施统一整治,全面清

路域环境整治方案(建文)

**路域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技术指导文件为推进“四个交通”建设,打造“畅、洁、舒、美、安”的路域环境,按照省局的工作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直管公路路域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技术指导文件。 一、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文件要求,坚持六项基本原则,按照摸清底数、由易而难、疏堵结合、渐次推进的工作方针,以规范路政管理,优化路域环境,依法保护路产、维护路权为目标,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公路安全保护能力和路政执法服务水平,为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交通环境。 二、工作内容 (一)普查路产。主要包括: 、公路:桥梁、涵洞、路面、路肩、边沟、边坡等。 、公路用地:确定界限。 、公路附属设施:公路标志、公路标线、百米桩(牌)、里程碑(牌)、公路护栏、公路界碑、轮廓桩、防眩板、警示灯、六棱柱、警示桩、反光块等。 、公路绿化物: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种植的草坪、 灌木、花卉、护路林等。 (二)排查路权。主要包括:跨越、穿越公路及在公路用

地范围内架设、埋设的管道、电缆等设施。利用公路桥梁、涵洞铺设的电缆等设施。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的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埋设的管道、电缆等设施。在公路、公路用地及建筑控制区范围内设置的非公路标志。在公路、公路用地及建筑控制区范围内设置的平面交叉道口。 (三)清理违法涉路行为。主要包括: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打场晒粮、种植作物、放养牲畜、采石取土采空作业、焚烧物品、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污物或者进行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行为。损坏、擅自移动、涂改、遮挡公路附属设施或者利用公路附属设施悬挂物品的行为或者公路及两侧其他“脏、乱、差”现象。 (四)整治违法涉路设施。主要包括:违法跨越、穿越公路及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架设、埋设的管道、电缆等设施。违法利用公路桥梁、涵洞铺设的电缆等设施。违法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的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埋设的管道、电缆等设施。违法在公路及公路用地内设置的非公路标志及超过许可期限或擅自改变许可性质的非公路标志。违法在公路上增设、改变使用性质或者改造、扩建的平面交叉道口。违法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种植、更新、采伐护路林。 三、实施步骤

济南泉域地下水环境演化与保护

济南泉域地下水环境演化与保护 徐军祥1 ,邢立亭2 ,佟光玉3 ,范立芹 3 (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北京 100083;21济南大学,济南 250004; 31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济南 250014) 摘要:济南泉水为国内外水文地质界和社会所关注,保持泉水长期连续喷涌和泉域水环境良性循环是焦点之一。本文根据实际调查成果,分析了泉域岩溶地下水环境的演化特征,认为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导致了泉域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和水化学条件的改变,引发了泉水断流、地下水降落漏斗、地表水体污染和地下水质量下降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优化泉域内外地下水开采布局、人工调蓄补源、控制城区向直接补给区扩展等是保持泉水喷涌和保护水环境的主要措施。关键词:济南泉域;水环境;演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P64118;P642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65(2004)06-0069-05 收稿日期:2004-03-01;修订日期:2004-08-02 作者简介:徐军祥(1963-),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 生,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研究工作。 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系统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较显著,在我国北方岩溶分布区具有典型性。研究济南泉域地下水环境演化特征,对华北岩溶大泉泉域地下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泉域水文地质特征 111 泉域边界 济南泉域位于泰山穹隆的北翼,总体上是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出露地层为太古界泰山岩群(Art),古生界寒武系(I )、奥陶系(O)、石炭系(C)、二叠系(P)和新生界第四系,泉域北部分布有中基性侵入岩体(图1)。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千佛山断裂、马山断裂、东坞断裂、炒米店断裂等。 泉域东边界为东坞断裂,西边界为马山断裂(长清西关以北为透水段),南边界为地表分水岭,北以济南岩浆岩体和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为界,面积为 1486km 2[1] 。 112 岩溶地下水水动力条件 济南南部山区广泛分布巨厚的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石灰岩的可溶性为地表、地下岩溶发育创造了条件。在地表可见溶洞、溶沟、溶槽和密布于石灰岩表面的溶蚀裂隙。地表岩溶为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河流、沟谷的渗漏补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根据钻孔资料和示踪试验,碳酸盐岩溶洞、溶孔、溶隙、溶蚀管道十分发育。良好的地下裂隙、岩溶为岩溶地 图1 济南地区水文地质略图 Fig.1 Hydrogeo logical skctch of Jinan Prefecture 1)奥陶系岩溶含水子系统单井涌水量>5000m 3 P d ;2)奥陶系岩溶含水子系统 单井涌水量1000~5000m 3P d ;3) 奥陶系岩溶含水子系统单井涌水量500~1000m 3P d ;4)奥陶系岩溶含水子系统 单井涌水量<500m 3P d ; 5)寒武系岩溶裂隙含水子系统单井涌水量<500m 3 P d ;6)石炭、二叠系裂隙含水子系统 单井涌水量<500m 3P d ;7) 太古界变质岩、侵入岩裂隙含水子系统 单井涌水量<500m 3P d ;8)断层 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此,济南岩溶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储存空间巨大。 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岩溶水水位、泉水流量与降 水密切相关。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是岩溶水系统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地表水渗漏补给,主要渗漏河流有玉符河和北沙河。 岩溶水总体流向由南向北迳流,受北部燕山期岩浆岩及石炭、二叠系地层阻挡,在其接触地带形成岩溶水富集区,单井涌水量一般大于5000m 3 P d,天然条件下岩溶水以泉水排泄。目前,人工开采是泉域岩溶水

“迎国检”312国道镇江段公路环境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精)

“迎国检”312国道镇江段公路环境整治 活动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各项路政管理工作,我大队紧紧围绕“迎国检、展亮点、促发展”的目标,“大干40天,冲刺迎国检”劳动竞赛活动为抓手,掀起新一轮以公路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公路环境整治活动,力求通过整治活动提升公路文明程度和通行品质,公路路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生态文明的路容路貌迎接国检。现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迎国检为中心,不断提升“学经验、提水平”活动减少水平,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立足“三个服务”,推进“三个转变”,努力建设312国道生态文明,构筑通畅、平安、舒适、优美的交通环境,全面提升312国道镇江段路域环境品质。 二、整治目标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江苏省公路条例》为依据,围绕“畅、洁、绿、美、安、优”的总体要求,以非标整治、平交道口整治以及集镇段公路路域环境整治为中心,深入

推进312国道镇江段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各类涉路违法行为,提高路政案件执行力,全面提升312国道镇江段路与环境。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4月1日—4月5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整治工作会议,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对本辖区内公路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明确整治范围、任务、标准,组织制订详实、可行的整治方案。 2、宣传造势阶段(4月1日—4月10日)我大队联合共建单位采取流动宣传与固定宣传相结合,媒体宣传与上门宣传相结合,向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江苏省公路条例》、《镇江市建筑控制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拟定在重点整治路段设置公路宣传标牌多块。 3、实施整治阶段(4月1日—4月15日)按照上述整治目标要求掀起整治热潮,在摸清情况和完善方案的基础上,首先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进行自我整治。其次落实责任,上下结合,组织路政队伍,进行专项集中整治。第三是突出重点,针

山西省岩溶泉水流量动态变化与补给特点研究_贺志坚

工程科技 山西省岩溶泉水流量动态变化与补给特点研究 贺志坚 蔡继清 张勇 (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45) 山西省是我国北方岩溶分布最广泛的省份,山西岩溶为中国北方岩溶之典型代表,其岩溶泉水水量稳定,水质良好,是当地最重要的供水水源之一,对山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降水量的影响,岩溶泉水流量持续下降、水质遭受污染,岩溶泉域水环 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 要保持山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对泉水进行补给,增加泉水流量,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剖析了山西省岩溶泉域水资源系统结构特征以及泉域补给区分布位置规律,为我省岩溶泉域补给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岩溶泉域水资源系统结构特征 山西省岩溶大泉泉域范围大,具有比较固定的泉域边界,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补给、径流、排泄自成体系的水文地质单元,多且是水煤共存系统,因此带来了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根据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地下水流向与岩溶含水层间配置关系可分为“逆置式”、“顺置式”、“其他”三种系统模式。 “逆置式”系统模式结构上为向上游反倾的单斜结构,岩溶地下水与含水层倾向相反,碎屑岩地层分布于地下水系统的上游区,煤系地层位于泉域的上游,有强径流带,下游形成泉水,出露分散,包括娘子关泉域、辛安泉域、三姑泉域、延河泉域、马圈泉域、龙子祠泉域与坪上泉域。 “顺置式”系统模式是向下游倾斜的单斜构造或断块构造,岩溶地下水总体流向与含水层倾向相同, 碎屑岩地层分布于地下水系统的下游区,因此往往有较大范围的岩溶地下水承压区分布,与地表水、第四系孔隙水有水力联系,强径流带较弱,泉水集中出露于断裂带,煤系地层位于泉域下游排泄区及承压区,包括柳林泉域、天桥泉域、雷鸣寺泉域、洪山泉域、霍泉泉域、郭庄泉域、神头泉域、晋祠泉域、兰村泉域。 “其他”系统模式包括古堆泉域、水神堂泉域、城头会泉域,其泉 域特征规律性差。 2岩溶泉水流量动态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岩溶水开采以及采煤等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增加,岩溶泉水流量大幅度减少,山西省主要岩溶大泉泉水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详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岩溶泉水流量一 摘要:阐述分析了我省岩溶水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岩溶泉水时段流量变化趋势与泉域地下水补给的分布范围与补给形式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岩溶泉水流量开始大幅度衰减,特别是90年代,泉水流量降到最低。泉域水资源主要接受碳酸盐岩、灰岩裸露区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补给与河川径流水的渗漏补给。 关键词:岩溶水资源系统泉水流量;岩溶水补给;山西省项目来源:山西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支撑项目———山西省泉域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作者简介:贺志坚(1971-),男,山西吕梁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水与水土保持。 图1山西省主要岩溶大泉泉水流量变化趋势 250··

道路环境集中整治方案

方案预案:________ 道路环境集中整治方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道路环境集中整治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我镇辖区内重点道路路域环境,推动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号召,针对我镇实际情况及卫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教育引导,城乡群众提高卫生、环保、文明意识,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整治范围 新港大道沿线两侧、环城路沿线外侧、235省道沿线两侧、新张新沿线两侧、新花线沿线两侧和临时指定的重点镇村道路。 三、整治原则 按照“属地管理、长效保洁”的原则,各村(社区)实行集中突击整治,集中突击整治后,转入常态化管理,建立起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四、整治内容与标准 在继续做好生活垃圾整治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展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的整治工作(详见附件一),在3月20日前,主要干道两侧达到“四无”标准。 (一)无暴露垃圾。道路两侧生活垃圾及时清理,无积存垃圾,水面无漂浮白色垃圾。 (二)无乱堆乱放。道路两侧柴草、木板、建筑垃圾等乱堆乱放物品,通过整治要达到摆放整齐有序。 第 2 页共 6 页

(三)无乱搭乱建。凡违章搭建的厕所、围墙、猪圈、鸡舍等一律拆除。破损、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及时修复。 (四)无卫生死角。道路两侧实行划段包干,落实到户,责任到人,不留死角。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重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意义重大,沿线村(社区)的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摆在重要位置,大处着眼,细部着手,迅速启动,落实人员,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镇直部门为包段部门,包段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组织精干人员参与环境整治,形成镇村和镇直部门合力推进的局面。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广泛宣传重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意义,提高沿线群众主动参与整治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镇城管所、规建所、国土所等部门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协调,对违章搭建、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三)突出重点,严格奖惩。突击整治期间,各路段相关负责人要严格按照“四无”的整治标准,结合实际,以整治乱堆乱放为工作重点,整治一段成功一段,确保整治效果。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对行动慢、力度小、重视不够的村和责任部门“一次通报批评,两次诫勉谈话”。 (四)长效管理,保证效果。集中突击整治后,各村(社区)转入常态管理,及时清理生活垃圾,村干部和包段部门要加强巡查,制定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用制度来管事管人,确保环境整治不反弹,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镇党委、政府将对整治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奖优罚劣。对思想不重视、措施不扎实、工作不到位的村(社区)和包段 第 3 页共 6 页

汾河环境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汾河治理的寒假调查报告 关于汾河治理的寒假调查报告 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楼红萧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这是诗人张颐在《汾河晚渡》中描写的景象。 汾河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是我省工业集中,农业发展的地区,其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分别占全省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46%和64%。 有史以来,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几年,被山西人民誉为“母亲河”的汾河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现在的汾河已不再是从前那流淌着涓涓清水的河域,而是变成了一条排污纳垢的“垃圾场”。河两岸发达的洗煤工业使汾河水里面夹杂着煤矸石、生活垃圾等物。并把汾河河道内没有清理干净的煤矸石等固体垃圾席卷而下,导致汾河水变成了黑色的泥浆。 我家就住在汾河边上,12年前我家刚住在这的时候,大人们下河洗衣服,男孩们在里面游泳玩水,我们在里面捉小鱼。冬天冰面光亮洁白,大家也可以在上面嬉戏。仅仅几年汾河水就开始变黑变粘稠,臭气扑鼻。我们远离了那条曾经美丽的母亲河。尽管她仍在咫尺之间但却再懒得靠近。 好在从2008年起,山西开始致力于治理母亲河。远的不说就看我的家乡灵石县。在灵石县汾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两渡至县城段的施工现场,河道内绿化、平整、清淤等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河道沿线旧坝加固和新坝建设也已初具雏形。汾河灵石沿线两渡至县城段全长20.7公里,途经两渡、翠峰两个乡镇的15个村,工程总投资1.05亿元,包括绿化工程、水利工程及企业搬迁三个部分。工程从今年3月启动以来,已新建河坝4500米,旧坝加固110米,河道清淤清障50多万立方米,河道平整10公里。 对汾河生态环境的治理,关键是对沿线工业企业的治理。汾河灵石沿线全长51.5公里,有135户工业企业,灵石县决定从2009年至2015年,用7年时间,完成对这些企业的分类处臵。今年计划投入2370万元,完成31户企业的搬迁,截至目前已完成28户企业的搬迁。我家在夏门镇就在县城下游,去年看到还是有效果的,水质是干净了一些,但仍旧有些不干净,今年冰面也变白了不像前几年发黄。我最关注我家河对岸上有不远处的夏门煤矿,也不再咕咕的吐黑水。才知道虽然夏门煤矿没有搬迁或停产但还是完善事故池、粉尘治理等设施,并已达标。但应按照要求搬迁企业、拆除设施,恢复地形地貌,不能因为关停了企业就放松了对污泥源的进一步治理,这样既有可能死灰复燃,又会留下重重隐患,重新影响汾河的生态环境。 我家乡西许乡那边也属于汾河水源地,也花费巨资修了蓄水水库,缓解了那边常常断流的情况。为沿岸农业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水源。 城市与河流要和谐相处。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水污染治理,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治理河流污染,一是要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城市治理,上游城市我行我素,则白费工夫。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河流。如果保护不了,宁愿不开发。三是以城护河,以河美城,和谐共处,把城市建成山、水、城风景地。四是对河流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治理河流污染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根本出路。 在汾河治理中我看到了没有什么事是人类不能做好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希望家乡建设的越来越好,山明水秀。篇二:汾河流域生态环境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 1 汾河概况 1.1 地理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