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72 讲课学时:72

学分:4

适用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教学、物理学、物理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化工工艺、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等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为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教学、物理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包括算法语言及其应用)等基础知识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化工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的若干“单元操作”。

化工原理属工程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是理论解释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工业生产中常用单元操作的原理,设备的构造、设计计算及选型,单元操作的工业应用及操作过程中操作条件对过程的影响。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绪论

重点是单元操作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及工程观点的建立。

第一章流体流动

重点: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牛顿粘性定律;流体流动连续性方程和机械能衡算方程;管路计算。

难点: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的计算;管路计算。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重点:离心泵操作原理;离心泵的工作点和流量调节;离心泵安装高度的确定;离心泵的选用。

难点:离心泵特性参数和特性曲线;管路特性曲线。

第三章机械分离

重点:筛及筛分;自由沉降;沉降速度和沉降设备;板框和叶虑过滤原理;过滤基本方程及其应用;过滤机生产能力,

难点:颗粒特性;过滤基本方程及其应用。

第四章传热

重点:傅立叶定律及其应用;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膜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和半经验公式;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法。

难点:傅立叶定律的应用;传热过程计算。

第七章传质过程导论

重点:相组成的表示方法;菲克定律及扩散过程分析。

难点:菲克定律及扩散过程分析。

第八章吸收

重点:吸收速率方程;吸收塔物料衡算和操作线;低浓度气体吸收塔填料层高度计算。

难点:吸收塔填料层高度计算;吸收操作参数变化定性分析。

第九章蒸馏

重点:双组分混合物的汽液平衡;精馏原理;双组分混合物连续精馏的分析和计算;物料衡算和操作线;图解法;逐板法。

难点:回流比、进料状况和q线方程;热量衡算回流比的影响和选择。

第十一章萃取

重点:三角形相图及其在单级萃取中的应用;单级萃取计算。

难点:三角形相图及应用。

第十二章干燥

重点:湿空气的性质;空气湿度图及其应用;空气对流干燥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物料含湿分性质;恒定条件下的干燥速度和干燥时间。

难点:空气湿度图及其应用;物料衡算。

五、实践环节

独立开课。

七、考核方式

期末笔试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化工原理》,谭天恩,窦梅,周明华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

1、《制药化工原理》,王志祥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化工原理》,姚玉英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化工原理》,陈敏恒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4、《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姚玉英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5、《化工原理学习指导》,柴诚敬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大纲制订人:赵鹏韩媛媛制订日期:2009.8.20

化工原理实验大纲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化工原理 学时:32学时 学分:2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等。 执笔人:傅家新,王任芳 审订人:吴洪特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化工原理实验课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基本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对化工原理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组织工程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验中学会一些操作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化工原理实验由基础型实验、综合型试验、设计型实验和仿真型实验几部分组成。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应做好实验预习,了解实验装置流程及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数据处理中的一些技巧,为能顺利完成实验做好准备。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 注:本实验装置都可以开验证型实验,同时可以开设综合、设计和研究型实验。各专业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实验学时进行选择和组合。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离心泵性能测定(1验证)(4学时)1.目的要求 了解离心泵的操作;掌握离心泵性能曲线的测定方法;了解气缚现象;掌握离心泵的操作方法。 2.方法原理 依据机械能衡算式对离心泵作机械能衡算可得H~Q线,利用马达-天平测功器可测得N~Q线,利用有效功与轴功的关系可得η~Q线。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离心泵性能曲线测定装置一套。 4.掌握要点 注意离心泵的气缚与气蚀现象。 5.实验内容: 测定离心泵在恒定转速下的性能曲线。 实验一离心泵性能测定—汽蚀现象测定(2演示) (2学时) 1. 目的要求 通过对离心泵汽蚀特性曲线的测定,以便在离心泵的安装过程中正确掌握其安装高度。 2.方法原理 离心泵汽蚀特性结合机械能衡算式。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离心泵汽蚀现象测定装置一套。 4.掌握要点 5.实验内容 实验二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1验证) (4学时) 1. 目的要求 掌握因次分析方法,学会用实验数据关联摩擦因数与雷诺数的关系。 2.方法原理 由范宁公式知,管路阻力损失可表示成)2/)(/(2g u d l p f λ?=,在一连续、稳定、均一、且水平的恒截面直管段内,p p f ??-=。只要测定出两截面处的压强之差和管内流体的流速,即可关联出Re ~λ关系。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阻力测定装置一套。 4.掌握要点 5.实验内容 实验二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2综合) (6学时) 2. 目的要求 掌握因次分析方法,学会用实验数据关联摩擦因数与雷诺数的关系,测定阀门及突然扩大的局部阻力。 2.方法原理 由范宁公式知,管路阻力损失可表示成)2/)(/(2g u d l p f λ?=,在一连续、稳定、均一、且水平的恒截面直管段内,p p f ??-=。只要测定出两截面处的压强之差和管内流体的流速,即可关联出Re ~λ关系。 管路局部阻力损失可表示)2/(h 2 g u f ζ=,只要测定出阀门两端的压强之差和管内流体的流速,即可关联出Re ~ζ关系。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阻力测定装置一套。 4.掌握要点 5.实验内容 实验三 板框过滤实验(1验证) (4学时)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模拟电路; 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模拟电路》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应开设在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未开设)课程之后,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系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后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四)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于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线路线性部分》谢嘉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元器件(要求列出章节名) 第一节半导体基础知识 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节双极型晶体管 第四节场效应管 第五节晶闸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半导体基础知识;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场效应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晶闸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重点掌握】:PN结特性及PN结方程;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了解】: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难点】: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第一节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第四节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第五节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放大的概念;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甲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 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重点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 电路。 【了解】:放大的概念。 【难点】: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第一节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第二节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化工原理I1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门课程的内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以三种传递原理为主线,以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平衡关系、传递速率等基本概念为理论依据,掌握典型单元操作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进行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设计、操作及选型的计算,并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以增强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主要讲授流动流动及输送设备、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其设备以及传热原理、计算及设备设计等内容。采用以多媒体教学形式为主,辅以同学们课外练习和文献资料的查阅等开展课堂讨论。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在学习此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例如《物理化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化工制图》及《计算机基础》等。 二、课程目标 - 4 -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并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建立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不断适应专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具体如下目标: (1)能够将化工原理知识应用到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描述、分析与研究 (2)能够针对具体的化工单元操作分析其中的热力学、动力学以及传质分离过程(3)能够针对具体的化工过程分析其中的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动量传递 (4)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化工过程,并用图纸、报告或程序呈现设计成果 (5)具有对化工单元进行优化设计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化工原理》是一门涉及到基本理论、工程技术和经济等诸多学科的专业基础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由理科思维向工科思维的转变,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建立工程概念。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在工程设计中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安全环保。要达到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 四、教学进度 - 4 -

化工原理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基础理论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工艺设计、设备计算、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巩固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关系。 Δ物理量的因次、单位与单位换算:单位制与因次的概念。几种主要单位制 (SI.CGS制.MKS工程单位制)及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单位换算的基本方式。 第一章流体流动 流体的性质:连续介质的假定、密度、重度、比重、比容、牛顿粘性定律与粘度。 牛顿型与非牛顿型流体。 流体静力学:静压强及其特性;压强的单位及其换算;压强的表达方式;重力场中静止流体内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离心力场中压强的变化规律。 流体流动现象:流体的流速和流量;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流体的流动型态;雷诺准数;当量直径与水力半径;滞流时流体在圆管中的速度分布;湍流时的时均速度与脉动速度;湍流时圆管中时均速度的分布;边界层的形成、发展及分离。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Δ 物料衡算——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Δ能量衡算方程;柏势利方程;Δ能量衡算方程和柏势利方程的应用。 流体阻力:Δ阻力损失的物理概念;边界层对流动阻力的影响;粘性阻力与惯性阻力;湍流粘度系数;Δ沿程阻力的计算;滞流时圆管直管中沿程阻力计算;滞流时的摩擦系数;湍流时的摩擦系数;因次分析法:用因次分析法找出表示摩擦阻力关系中的数群;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Δ局部阻力的计算。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学分: 二、实验总学时:8 三、应开实验个数:4 必开实验个数: 4 选开实验个数: 四、适用专业:物理学 五、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实际操作及实验报告评分 六、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 七、实验教材或自编指导书:自编指导书 实验一:叠加原理实验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加深对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的理解;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测量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和电压。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直流可调稳压电源、万用表、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DGX-1实验装置。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二: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掌握测量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六)实验内容:测定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电路的外特性、入端电阻、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测定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可调直流恒流源、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万用表、可调电阻箱、电位器、戴维南定理实验电路板。26套(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三:一阶动态电路的研究 学时:2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研究一阶电路方波响应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学习自拟实验方案,正确选择 元器件、确定实验参数;学习用示波器测定电路时间常数的方法;掌握微分电路与积 分电路的测试方法。 (六)实验内容:设计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分别分析和研究对应的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相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电路实验板。 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四:用三表法测量电路等效参数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学会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和交流功率表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的方法;学会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等效参数;测量电感、电容串联与并联后的等效参数;验证用串、并试验电容法判别负载性质的正确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自藕调压器、镇流器、电容器、白炽灯。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53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90学时,化工原理(上册)40,化工原理(下册)40,实验10 学分:4个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加平时成绩(占30%),其中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实验和平时测验等。 先修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化工原理课程属化学工程技术科学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80学时为课堂教学,而10个学时为实践教学。其中课堂教学章节和实验教学内容都是按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而设定的,而与环境工程专业关系不为紧密的则建议自学。 英文简介:Chemical engineering is a technolog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ubdiscipline. This course specialize in strong theory, practice and is a compulsory courses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total period is 90, including 80 period classroom teaaching and 10 period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ose content that has little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ould be self-studie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化工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内容是讲述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性能和设计计算。化工单元操作是组成各种化工生产过程、完成一定加工目的的基本过程,其特点是化工生产过程中以物理为主的操作过程,包括流体流动过程、传热过程和传质过程。 (二)教学目的 化工原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常见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础知识、基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电工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工、 电气及仪表专业 适用周数:54课时 南京化工技师学院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一、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电工基础》是机电类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最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分析计算方法,并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利用软件里的测试仪器可以实时测量和显示数据;还可利用EWB软件丰富的电路元件库,实现多种电路的设计和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有关的后续专业课、进一步接受新的科学知识以及考工(中级维修电工)拿证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课程的主要任务 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EWB仿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简单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电工类专业所需的电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日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基本理论。 2.学会电路分析和计算的一般方法; 3.会说出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的基本作用; 4.对单相和三相照明电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熟悉其组成、接线及工作状态; 5.能利用EWB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144 实验学时:24 先修课程 :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 :应用化工技术 1、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其 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它在 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自然科学 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 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 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 、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这些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以培养学生应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 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的: 《化工原理》属于工科课程,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际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以理论到实践所涉及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1.绪论 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 ,单位与单位换算,物料衡算,能量衡算 2.流体流动与输送设备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流体的物理性 质,静止流体的 压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流 量、流速、稳态流动、非稳态流动的概念,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柏努利方程的应用流体流动现象 :流体流动类型,蕾诺数,管内流体速度分布,边界层的概念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直管阻力,局部 阻力,总能量损失管路计算:简单管路计算,复杂管路计算流量测量:测速管,孔板流量计,文 丘里 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离心泵:工作原理,主要部件,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 , 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允许安装高度,工 作点,流量调节,选型与使用其它类型液体输送机械:往复泵,旋转泵,旋涡泵,各类泵性能比较。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离心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旋转 鼓风机、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真空泵 3.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颗粒及颗粒床层的特性:颗粒及 颗粒床层的特性,颗粒床层的特性,流体 通过床层的压降 沉降分离:重力沉降,离心沉降 过 滤:过滤基本方程式,恒压过滤,恒 速过滤,过滤常数的测定,过滤设备,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4. 传热 概述:传热的基本方式,冷热 流体热交换方式,传热速率、热通量、稳态传热、非稳态传热的 概念,载热体及其选择 热传导: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通过平壁的稳态热传导,通过圆筒壁的稳 态热传导 对流传热概述:对流传热 速率方程,对流传热系数,对流传热机理,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传热过程计算:热量衡算,总传热速 率微分方程,总传热系数,平均温度差,总传热速率方程,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单元数法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对流传热过程的 量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上册102 学时,下册60 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或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该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主要为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理论)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能够解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沉降分离、过滤分离、过程传热、蒸发、蒸馏、吸收、萃取和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的计算及设备选择等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在第五、六学期(四年制)开设。教材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学生选读三部分,其中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读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进行课外选读,不作要求。 本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112学时,其中上册102学时(课堂讲授80学时,习题课1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下册60学时(课堂讲授56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 本课程课件依照学时安排制作,每次课一个文件,内容包括每次课讲授内容,思考题及课后作业。每次课后留2~3个作业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情况布置综合练习题和安排习题讨论课。本课程每周安排课外答疑一次(3小时)。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流体静力学;能量衡算方程及其应用;流体的流动现象;流动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管路计算;流量测量。 2.流体输送机械。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流量调节以及安装;其他液体输送机械简介;气体输送机械简介。 3.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颗粒与颗粒床特性;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的原理和操作;过滤分离原理与设备。 4.液体搅拌。搅拌器的性能和混合机理;搅拌功率简介。 5.传热。传热概述;热传导;对流传热概述;传热过程计算;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辐射传热简介;换热器简介。 6.蒸发。蒸发设备、流程与操作特点;单效蒸发计算;多效蒸发简介。 7.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质量传递的方式;传质设备简介。 8.气体吸收。吸收过程的平衡关系;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包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黄辉编写日期:2012年1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94L120Q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3.学时/学分:96 /6 4.先修课程:微积分、几何与代数、大学物理等 5.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线性、集总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电路方面的基础,获得良好的电路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体的,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能对一般交直流电路的稳态进行分析、求解; 3.掌握含耦合电感电路、三相及非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 4.掌握一般交直流电路动态过程的时域、频域分析法; 5.掌握现代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教学安排 1.本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 课堂讲授:82学时,(含19学时习题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应用)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的手段对电路基本内容进行课堂讲授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网上教学:22学时,根据需要,部分内容采用网上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教学:14学时,对相应理论内容进行设计或验证实验。学生课堂演讲:选取适当内容采用学生课堂演讲的方式,以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外语的要求(英语) 掌握电路相关的名词术语。 3.作业安排要求 作业的作用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每次课后布置适量(4-5个)与内容相应的作业题目,努力使作业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手段之一。 五、课程的考核 1.考勤、平时作业、小测验(10%):每次作业、测验评分,作业抄袭或没有及时交作业者以当次作业计零分; 2.大作业(10%):研究性教学以大作业形式提交; 3.实验(15%):以完成实验、实验报告质量为基本依据; 4.期末考试(65%):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以计算题为主。作弊者以总成绩零分计。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微积分、几何与代数、大学物理等。本课程需要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如复数、傅里叶分解、一阶及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矩阵计算等。 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本课程为这些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电路分析计算基础。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1] 中文:邱关源.电路(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 英文:James W. Nilsson等. Electric circuits(第八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教学参考书: [1] 王仲奕.蔡理编著. 电路习题解析.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 Charles K. Alexander.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尼而森著.周玉昆等译. 电路(第八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doc

《化工原理B》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5170/1 总学时:64H 学分:4 基本面向:生物工程、制药工程 所属单位:生物工程教研室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属工程学科,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课程有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用自然科学方法考察、解释和处理化工生产中传质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设计计算和操作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基本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二)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常规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 (三)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上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 (四)了解化工生产的各单元操作中的故障,能够寻找和分析原因,并提出消除故障和改进过程及设备的途径。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上册 绪论 (一)了解化学工程发展史; (二)了解化工原理的任务性质及内容; (三)了解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过程速率及平衡关系; (四)掌握单位制及单位换算,了解因次的概念及因次式。 重点: 化工原理课程中三大单元操作的分类和过程速率的重要概念的内涵。 难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程性质的了解,把基础课程的学习思维逐步转移到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在经济效益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工程"观念。 第1章流体流动 (一)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1、掌握流体的性质 2、掌握流体静力学方程式及其应用 (二)流体在管内的流动 1、掌握流体在管内流动的流量和流速 2、熟练掌握定常与非定常流动的概念 3、连续性方程与机械能衡算式极其应用 (三)流体的流动现象 流体的粘性,牛顿粘性定律 流动类型,雷诺数、边界层的概念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Talent International College Guangxi 《化工原理》 教学大纲 二○一一年九月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编号: 2、学时:84 3、学分:4.0 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修读条件:《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6、适用专业:造纸制浆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 7、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问题,能处理化工过程中动量传递过程,热量传递过程和质量传递方面的问题。 8、课程简介和教学建议 课程主要针对以后从事化学工程的技术人员而设定,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化工基本过程、典型设备的构造和操作等问题,学习本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第一章流体流动(8学时) 1、教学内容 (1)流体静力学

(2)流体动力学 (3)流体阻力 (4)管路计算和流量的测量 2、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熟悉流体压缩性,流体密度、黏度、压力的定义、单位及其换算;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流量方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流体的流动类型、雷偌数及其计算;流体在圆形直管内的阻力及其计算。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流量方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流体的流动类型、雷偌数及其计算;流体在圆形直管内的阻力及其计算。 (2)难点: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二)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10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1)流体输送机械概述 (2)离心泵 (3)其他类型泵 (4)气体输送机械 2、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离心泵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参数和特性曲线、离心泵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离心泵工作点的确定和流量调节等。了解往复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往复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性能等;离心通风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通风机的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

《电路原理》(爱迪生班)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甲)Ⅰ》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范承志、孙盾;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与简介负责人:范承志 课程号:101C0040 课程名称(中文):电路原理 课程名称(英文):Electric Circuit 周学时: 4.0 学分:4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必修 预修课程:普通物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面向对象:电气学院“爱迪生实验班”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课程特色简介: 《电路原理(甲)Ⅰ》是电气信息类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静态、稳态、动态的教学过程体系,全面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电路谐振、互感分析;三相交流电路;非线性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过渡过程的经典解法。 爱迪生实验班教学采用独立开课方式,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变化,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思路,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仿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通过考试、论文报告、课程设计等手段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理论部分与实验结合,通过综合实验把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电路原理?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电路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灵活性,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科研实践提供必要的预备知识。

根据“爱迪生实验班”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小)学期 每周4学时,共8周。打*部分为选讲内容。 (一) 电路概述……………………………………………………………… (5学时) 1.电路模型及电路元件 2. 参考方向概念, 基尔霍夫定律 (二)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 ……………………………(14.5学时) 1. 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2. 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 网孔电流法 3. 节点电压法, 改进节点电压法 4. *割集电压法 5. 叠加定理、线性定理 7. 戴维南与诺顿定理 6. 替代定理 8. 特勒根定理, 互易定理 (三) 正弦交流电路…………………..……………………………………(10.5学时) 1. 正弦交流电量的基本概念 2. 正弦交流电量的相量表示 3.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机械制图》、《算法语言》、《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传递过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化工原理》是研究和探讨化工生产中大规模改变物质物理性质的工程技术学科,它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研究物理加工过程的基本规律,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规律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若干单元操作。《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这一学科中最早形成、基础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学科分支。 2.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自学、设备实物或模型现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辅。 3.课程学习目标与基本要求 (1)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是流体力学(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理论。通过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工艺计算和典型设备结构与设计;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如数学模型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 (2)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各单元操作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特点,进行“单元过程和设备”选择的能力、过程的计算和设备设计的能力;具备进行单元过程的操作和调节以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具备单元过程在操作中发生故障时如何寻找故障的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单元操作辅助计算的能力;具备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

(3)通过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良好素质。一是针对现有生产过程单元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善于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动脑分析、动手解决;二是针对现有单元操作中技术上不合理的地方,能够发现并提出改进措施,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的目的。 4.课程总学时: 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制药类专业110学时,其中化工原理(一)A 55学时,化工原理(一)B 55学时。 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90学时, 其中化工原理(二)A 45学时,化工原理(二)B 45学时。 生物化工、食品工程及环境工程类专业90学时, 其中化工原理(三)A 45学时,化工原理(三)B 45学时。 化学专业54学时,其中授课48学时,实验6学时。 5.课程类型:必修课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物理、算法语言、数值方法、物理化学 7.后续课程:化工传递过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 二、课程结构 [(一)A的内容为1~6点、(一)B的内容为7~13(除去11)点] [(二)A的内容为1~6点、(二)B的内容为7~12(除去11)点] 生物化工、食品工程类专业[(三)A的内容为1、2、3、6点、(三)B的内容为4、5、7、9、12、13点] 环境工程类专业[(三)A的内容为1、4、5、6、7、12点、(三)B的内容为8~11点]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2009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 课程编号:070732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 授课学时:80 学分:5 一、课程简介 《电路》是电类专业基础理论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并具备实验的初步技能,为后续电类课程作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1、电路元件、电路模型与基本定律 1.1 了解集中参数电路与实际电路模型的概念。 1.2 电路中的基本变量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3 电路基本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源。 1.4 功率、KCL、KVL。 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理解电压、电流的方向及参考方向、受控源、功率的计算。

◆了解集总参数电路的概念。 2、电路的等效变换 2.1 等效的基本概念、电阻的串并联计算。 2.2 三角形与星形变换。 2.3 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及计算。 基本要求 ◆掌握电阻的串并联计算、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含受控源单口网络等效电阻的 计算。 ◆理解电阻的三角形与星形变换。 3、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3.1 电路图论的基本概念、图、子图、支路、树、树支、连支、回路、网孔。 3.2 KCL独立方程数。 3.3 支路法、回路法、节点法。 基本要求 ◆掌握电阻电路的支路法、回路法、节点法求解方法。 ◆理解电路图论的基本概念:图、子图、支路、树、树支、连支、回路、网孔。 ◆了解网孔法与回路法的关系。 4、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 4.1 关联矩阵。 4.2 基本回路矩阵。 4.3 基本割集矩阵。 4.4 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 4.5 节点方程的矩阵形式。 基本要求 ◆掌握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的概念。 ◆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节点方程的矩阵形式。 ◆了解割集电压法。 5、电路基本定理

化工原理A教学大纲资料

《化工原理(A)》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 二、课程英文名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三、课程编码 050103014 四、课程类别 技术基础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140学时;7学分;第五、六学期 六、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专业 七、编制者 高智,副教授 八、编制日期 2005年9月 九、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所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学科的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课程有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基本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上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在了解化工生产中各单元操作中的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强化和改进过程的措施。 十、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分

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理论到工程过渡的桥梁课程之一,并与化工工艺计算、化工机械设备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等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化工过程的知识体系,为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原理(一)/(二) 课程英文名称:Circuits Theory(Ⅰ)/(Ⅱ) 课程编号:C1280/ C1281 学分:3/2 学时:48/32 (其中:讲课48/32学时实验0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使用教材:1.吉培荣、佘小莉. 电路原理.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中文授课使用) 2.Charles K Alexander,Matthew N O Sadiku.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Fifth Edition.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双语授课 使用) 3.吉培荣、李宁、胡芳. 电工测量与实验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社,2012.(中文和双语授课使用) 开课单位: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与学位课,具有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电类问题准备必须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目标:(1)、掌握实际电路分析的一般步骤,建立实际电路模型化的概念,掌握实际电路模型化的处理原则,掌握实际电路具有的基本特性,具有初步的对实际电路(器件)建立电路模型的能力。(2)、掌握电阻、电容、电感、独立源、受控源、互感、理想变压器等元件的元件约束,掌握拓扑约束(KCL、KVL),深刻理解模型电路分析方法的实质。(3)、掌握电压、电流、功率、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时间常数、功率因数、网络函数、特性阻抗等参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掌握等效变换法、系统化方法(支

矩阵论华中科技大学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一 1.判断下列集合对指定的运算是否构成R 上的线性空间 (1)11 {()| 0}n ij n n ii i V A a a ?====∑,对矩阵加法和数乘运算; (2)2{|,}n n T V A A R A A ?=∈=-,对矩阵加法和数乘运算; (3)33V R =;对3R 中向量加法和如下定义的数乘向量:3 ,,0R k R k αα?∈∈=; (4)4{()|()0}V f x f x =≥,通常的函数加法与数乘运算。 解: (1)、(2)为R 上线性空间 (3)不是,由线性空间定义,对0α?≠有1α=α,而题(3)中10α= (4)不是,若k<0,则()0kf x ≤,数乘不满足封闭性。 2.求线性空间{|}n n T V A R A A ?=∈=的维数和一组基。 解:一组基 100 010 10 101010000000100............ ......00100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m W =n ( n +1)/2 3.如果U 1和U 2都是线性空间V 的子空间,若dim U 1=dim U 2,而且12U U ?,证明:U 1=U 2。 证明:因为dim U 1=dim U 2,故设 {}12,,,r ααα为空间U 1的一组基,{}12,,,r βββ为空间U 2的一组基 2U γ?∈,有 ()12 r X γγβββ= 而 ()()12 12r r C αααβββ=,C 为过渡矩阵,且可逆 于是 ()()()112 12121r r r X C X Y U γγγγβββαααααα-===∈ 由此,得 21 U U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