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城镇化水平达30%左右
- 格式:pdf
- 大小:606.63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思考摘要: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施“城镇化带动”是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两大战略之一,本文旨在结合铜仁地区实际,探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也为其他地方推进城镇化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城镇化现代化产业规划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两大核心内容之一,常被比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主要推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了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并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在“十二五”期末城镇化水平要由现在的31%提高到40%的发展目标,年均要增长1.8个百分点。
铜仁地区围绕“增比、进位、突破”的总要求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在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科学分析区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要在“十二五”期末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30.1%提高到40%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年均要增长2个百分点。
这对于工业严重短腿,城镇化水平滞后的铜仁地区来说,要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此,本文拟从铜仁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推进铜仁地区城镇化的意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也为其他地方推进城镇化提供一点思路。
一、城镇化是铜仁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助推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芬格利茨曾指出,影响21世纪人类历史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信息化、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从世界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看,城镇化、工业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巨轮,如果说工业化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发动机,那么城镇化就是助推器。
铜仁地区也不例外,必须顺应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贵州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评价
朱士鹏;张志英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3)006
【摘要】从人口城市化、社会生活城市化等5个方面选择25个指标构建城市化
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线性加权和法对贵州省2001-2014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发现:贵州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以经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人口、经济等5个子系统的城市化水平都呈上升态势;城镇人口比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10个因子是限制贵州省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因子;城市化水平贵阳市较高,六盘水市、遵义市中等,其余市(州)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贵州省9个市(州)的城市化
水平进行分析评价,揭示了各市(州)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总页数】7页(P12-18)
【作者】朱士鹏;张志英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六盘水师范
学院图书馆,贵州六盘水553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贵州省各地市州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和GIS分析方法 [J], 王礼刚
2.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评价研究 [J], 吴国玺;曹志刚
3.咸阳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评价研究 [J], 李文正
4.农村消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东部11个省份的考察 [J], 李洪英;胡求光
5.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评价研究——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 [J], 朱邦耀;李秀霞;刘春燕;钟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规划界定规划理念(1)生态规划理念。
将生态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发挥贵阳市在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以打造“避暑之都”和“温泉之城”为目标,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2)特色规划理念。
以“显山露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原则,强化自然山体、通风走廊保护,尊重、顺应自然,构建“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
(3)统筹规划理念。
统筹城市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高城市水、电、气供给保障水平;统筹各片区协调发展,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进一步疏解老城区人口,积极促进各片区功能完善;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统一协调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人本规划理念。
大力推进“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提高市民生活满意度;全面协调空间规划与文化规划,培育和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城市精神。
(5)经济规划理念。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规划范围市域范围:即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至清镇市红枫湖镇,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至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123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9年-2020年近期2009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城市定位具有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和良好避暑自然条件,适宜居住、适宜旅游、适宜创业的生态文明城市。
新时期贵州省人口发展形势及对策思考摘要:新时期面对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和公民需求转型,人口计生工作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发展和改革。
“十二五”贵州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人口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对贵州人口发展对策进行思考,从机制创新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手段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人口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最终受益者,被放到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地位。
人口问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人口问题、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合适措施对人口发展进行调节,是政府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面对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和公民需求转型,人口计生工作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
人口问题在贵州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发展速度慢,是贵州的基本省情和面临的突出矛盾。
1949年建国时贵州省户籍人口为1416万人,2010年达到4188.9万人,是建国时的3倍,而全国2010年的总人口只是1949年的2.5倍。
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13221元,比全国低158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7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66%;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均排在全国较后位次;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76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人均粮食产量为320.12公斤,比全国平均少83.84公斤。
口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从数量看,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96‰、7.4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密度为197人/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多55.45人。
从素质看,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0.3/万,每年仍有2万多缺陷婴儿出生,其中1/4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2.36%,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29%;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5%,文盲率为8.74%。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7.08•【字号】黔府办发[2011]77号•【施行日期】2011.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77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七月八日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城市(含县城,下同)规划是各级政府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健康有序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城市规划编制相对滞后、规划前瞻性不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低、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亟待加强等。
为深入贯彻落实城镇化带动战略和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精神,加快做好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根据《城乡规划法》和《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城镇化带动战略,统筹城市规划编制实施,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实现城市规划全覆盖,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切实加强空间管制,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引导城市建设走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推动节能、节地、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防范和抵御各种灾害的措施,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贵州省贵阳市城市规划这份规划是对贵阳市在2007-2020年这一时间段的一个规划。
一、规划理念对一个城市进行规划,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规划理念,理念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性质而提出的,贵阳市规划的理念可分为以下几点:(1)生态规划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公平满足现代与后代的发展需要,建设生态贵阳。
(2)人本规划理念: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设和谐贵阳。
(3)特色规划理念: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城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建设宜游贵阳。
(4)统筹规划理念: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整体效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建设宜居贵阳。
(5)经济规划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设宜业贵阳。
二、规划重点规划是有范围的,因此要找出规划的重点,这样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贵阳市规划的重点如下:(1)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定位。
(2)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保障生态文明城市的区域整体发展。
(3)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镇、产业和人口分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空间布局。
(4)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城市文化,发扬鲜明的生态文明城市精神。
(5)强化空间管制内容,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构筑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框架。
(6)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系统,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
(7)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保障生态文明城市高效运转。
(8)调整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和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居住质量。
(9)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安全度。
三、规划的范围和期限规划的范围和期限是必不可少的:市域范围:为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
在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中实现贵州科学发展——在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的演讲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2012年7月27日)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首先,我代表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是本次会议的主题,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新型发展道路;包容性增长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友好的平衡和谐为根本目的。
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发展成果还不能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我们认为:促进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应当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我们要依靠加快发展,打牢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依靠加快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应当探索绿色经济的有效模式。
绿色经济是现代化进程中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科学的制度安排。
发展绿色经济,应当注重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注重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把人的活动控制在环境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发展理念。
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发展又强调社会公平,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是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坚持公平公正,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对贵州这样一个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的省份来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在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中,努力走出一条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路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贵州省情心得体会贵州省情心得体会贵州省情心得体会:贵州省情心得体会“贵州省情”课程是贵州省教育厅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大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贵州省情心得体会。
在贵州电大新教学计划中称课程名称改为“地域文化”,老教学计划仍然是“贵州省情”课程名称。
其期末考试仍然由全省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按照本期末复习指南要求执行。
期末复习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由于学生分布广泛,课程责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地交流相对较少,因而网上辅导和期末复习指导对于帮助同学们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巩固所学的专业技能,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部分基本要求对于“贵州省情”(地域文化)课程的期末复习,首先应以文字教材为主,结合网上教学资料,要求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有一个重点的把握,并注意结合国家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掌握。
同时还必须注意复习时的学习方法,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
1.以文字教材和网上教学资源为依据。
文字教材采用的是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省高校统编通用教材《贵州省情教程》(第3版)。
网上教学资源主要是由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精心制作的视频课件、电子教案、各章重点难点解析、平时作业练习以及期末复习指南等教学资源。
平时面授辅导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通面授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通过看文字教材和网上教学资源,有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把握本课程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容,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2.要理论联系实际。
注意灵活运用“贵州省情”的有关理论和原理,分析和解决贵州目前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
在复习中,要能够根据贵州省情的特点,进行数据分析和全面论述有关实际问题,通过平时作业中的论述以及课程实践社会调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贵州省情(答案)一、填空题1、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2、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3、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
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1.9 )%。
4、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米以下。
5、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2166 )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玉屏),平均海拔(541)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是(东南部黎平水河口出省界处),海拔(148)米。
6、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年平均气温(20)℃左右。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铜仁),最高达(42.5 )o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威宁,最低达(-15.3)oC。
年降水量()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西南部和东南部的苗岭东段)南坡的晴隆、丹寨和(东北部武陵山的)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赫章)。
7、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
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红水河)水系、(北盘江)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8、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0)% 。
在各类土壤中,(山地和丘陵)面积最大。
9、贵州森林覆资源丰富。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
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精神,按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的要求,在《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1-2000年)的基础上,制定新一轮《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1997-2010年,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家建设重点和投资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大加强,自然资源也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
同时,伴随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土地、生态、发展四者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这一时期,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对全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全省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协调各业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提出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原则;分解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控制指标,落实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基本农田等重要用地的区域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规划》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九”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依据。
《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2000年为近期规划年,并展望到2030年。
规划范围包括省辖9个地、州、市,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
土地基础资料采用1996年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我省位于祖国西南,土地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
处于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为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之间的一个强烈岩溶化的高原山区。
山地占61.7%,丘陵占30.8%,山间平坝占7.5%。
兴义市情况简介贵州省兴义市位于东经140°32'-150°11′,北纬24°38'-25°23',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历来就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商贸中心,素有“黔桂锁钥”之称。
兴义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东与本省安龙县接壤,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隆林两县隔江相望,西与云南省罗平、富源两县毗邻,北与本省兴仁县,普安县和盘县连接,南盘江横贯市境,历史上是三省毗邻地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良好。
全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1℃,1月份平均气温4.5℃,7月份平均气温26.8℃,年均降水量1531.6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00天左右。
全市总面积2915平方公里,人口86万(2006年数据),主要为汉、布依、苗、彝、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9%。
兴义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人杰地灵,区位优势独特。
这里是何应钦先生、王伯群先生、王电轮将军的故乡。
勤劳勇敢的兴义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六十年的艰辛努力,已将兴义建设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城市。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交通厅和州交通局等业务领导单位的关怀和帮助下,我市公路建设坚持高位起步,把发展目标放在拓展总量、提高等级、扩大通达深度上,把建设重点放在高速公路和打通出入口、构建对外联系的干线公路上,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程度明显改善,技术等级不断提高,客运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农村群众的交通出行初步得到解决。
“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6.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投资30亿元,自筹26.9亿元。
开工建设高速公路2条83公里,开工建设城市环公路44公里,建成通乡油路109.3公里,新改建通村公路1400公里,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试点项目15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25座500延米,改造危桥3座50延米,建成渡改桥1座50延米,完成渡口改造30个,实施安保工程项目5个,处治安全隐患30处40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21个。
贵州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摘要】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贵州要走向现代化,城镇化是重要的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贵州城镇化经济发展一、引言城镇化,即城市化,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等要素向城镇流动、聚集或城镇自身的发展及素质提高,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分工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为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的提法一致,本文涉及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是同一个意思。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状况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较低,可以说,经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城市化实现的历史。
栗战书指出:贵州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动力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抓城镇化就抓住了投资拉动的助推器、抓住了加速发展的牛鼻子。
从做好“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需要来看,贵州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
本文采取对比法,从贵州与全国部分省市的数据对比,为分析贵州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作铺垫。
对城镇化水平的衡量,采用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采用gdp或人均gdp来衡量。
二、贵州发展现状(一)贵州省城镇化现状(二)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三)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建议要致富,先修路。
未来三年,贵州将完成投资4000亿元,新建成高速公路2500公里以上,通车里程5100公里。
到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
高速公路如大动脉,城镇化和工业化犹如贵州经济起飞的两翼。
首先,完善城镇化布局,加快黔中经济区城市带建设,发挥黔中经济区带动效应。
加快贵阳现代大都市建设,推动次级城市发展,打造一批大中城市,以贵阳至遵义、安顺、都匀和凯里等若干大中小城市群构建形成,带动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