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76.38 KB
- 文档页数:4
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新型城镇化是贵州省政府近年来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贵州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为了加快贵州新型城镇化的步伐,贵州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做法。
贵州省政府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加强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贵州省对农村进行了深度改革,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贵州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道路、水电和通讯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贵州省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推动农民工就业回流。
贵州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设立创业扶持基金、提供技能培训等,以便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
贵州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吸引外来人才迁入,推动城市化发展。
第四,贵州省政府鼓励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贵州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贵州省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五,贵州省政府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贵州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城市和农村环境整治,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贵州省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乡村,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
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多样,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贵州省政府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第二篇示例:作为中国西部省份,贵州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
贵州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完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通过城市规划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城市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生活水平。
贵州发展现状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山区省份,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近年来,贵州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首先,贵州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政府大力投资修建公路、铁路、机场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使得贵州与其他省市的交通联系更加便利,加快了贵州与外部市场的结合。
例如,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机场之一,大幅提高了贵州的空中交通能力。
其次,贵州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建设了一批重要的产业基地。
贵州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水力资源和优质的农田。
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贵州发展了煤矿、电力、化工、农业等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贵州已建成一大批重要的基础产业基地,例如安顺能源化工基地、六盘水有色金属基地等,这些基地已成为贵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贵州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贵州的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贵州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贵州积极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加大了生态修复力度,有效遏制了煤矿安全事故和煤炭污染问题。
此外,贵州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旅游投资。
贵州拥有26个民族,包括苗族、侗族、水族等,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贵州政府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例如,贵阳天河机场、凯里黄金机场、贵阳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方便了游客的到来。
贵州的旅游业逐渐成为贵州经济的新亮点。
总的来说,贵州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繁荣的态势。
贵州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第一、民生第一、生态第一”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贵州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贵州的建设发展趋势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下面将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贵州的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趋势。
过去几年,贵州一直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然而,随着国家对贵州的大力支持和区域合作的推进,贵州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贵州正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加强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引导和培育,提升产业链水平。
同时,贵州还重点发展服务业,加强旅游、文化、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消费升级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这些经济结构调整势必会推动贵州的经济发展。
其次,贵州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是一条重要的发展趋势。
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近年来,贵州加大了对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力度。
例如,贵州在煤炭、铝业等传统资源行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整合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同时,贵州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企业和项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此外,贵州还重视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模式,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打造等手段提高农业效益。
第三,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
贵州地处西南内陆,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限制贵州发展的瓶颈。
然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贵州经济区的实施,贵州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
例如,贵州加大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贵州的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贵州加大了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力度,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有效改善贵州的发展环境,提高贵州作为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优势。
最后,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贵州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趋势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巨大经济体,我们拥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央一直致力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贵州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仍然能够享受一系列特殊政策支持,因而在“十四五”期间仍能够实现一个比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结合一系列因素,综合判断未来五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能够维持年均8%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加上2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因素,名义增速达到10%左右。
2025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26700亿元左右(2020年价)或29300亿元左右(2025年价)。
按照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3770万人左右计算,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09万元(2020年价)和7.78万元(2025年价),折合1万美元左右。
在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全省民生事业将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一系列平台载体影响的扩大,将有力支撑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但近期“黑天鹅”频出,困难不容忽视,增速明显下降也是必然趋势。
特别是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主要依靠投资带动之后必须更多依靠实体经济发展拉动。
二、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十四五”是新时代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第一个规划。
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三个十年之际,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1.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带来新机遇中央已经出台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纲领性文件,对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地区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仍将大力支持贵州等地加快发展,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改善民生、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缓解相对贫困。
这是贵州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
2.特殊时期的特殊机遇我们目前面临一系列外部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在此背景下,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完善国内价值链、促进区际开放合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贵州最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区域之一。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特征与问题研究作者:袁永记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23期[摘要] 贵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城镇化发展路径与沿海地区、内陆较发达地区有明显区别。
有必要针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研究其城镇化主要特征、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特征;研究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3. 070[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23- 0136- 031 贵州工业化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1.1 经济较落后,增长对投资依赖大2014年贵州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9 266.39亿元,居全国31个省市第26 位;人均GDP 26 437元,居全国各省市第 30位。
三次产业结构为13.8∶41.6∶44.6,从近年发展的情况来看,二产比例有所提升,但总体比例依然偏低,制造业规模依然很小。
2010年以来贵州经济增速跃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支柱产业培育与内生造血机制还有待完成。
1.2 工业基础薄弱,特色加工与旅游特色突出贵州工业的主导部门包括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冶金、白酒、中药材等。
重工业许多是“三线”时期留下的基础,事实上除煤炭能源外,各行业绝对规模都比较小,只是因为全省工业化基础弱而显得比例较高,如钢铁年产量400万吨,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可忽略,但在贵州比重较高。
贵州轻工业基本以本地特色加工为主导,与沿海以轻纺、电器为主的生产结构有本质区别,以白酒、中药材、烟草等具有本地传统优势的行业为主导。
在电子、大数据、汽车等新型部门,近年来随着贵安新区建设有所发展,但规模依然有限。
贵州省服务业部门基本以传统生活服务、公共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很低。
旅游业是贵州服务业的重要部门,贵州生态、气候环境良好,有国家“森林公园省”之称,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20XX贵州省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为大家精心整理编辑了贵州省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给大家提供个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年来,我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着力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贵州省城镇化基本情况贵州城镇化水平20XX年达到36.5%,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总体上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
1.“十一五”以来城镇化发展步伐有所加快。
20XX年末,全省总人口34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68.5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6.5%,与“十五”期末相比,城镇化率增加了11.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98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快1.48个百分点。
2.城镇体系逐步健全。
20XX年全省城镇数量为704座,城镇密度为0.40座/100km2。
其中特大城市1座(贵阳市),大城市1座(遵义市),中等城市7座(六盘水市、安顺市、凯里市、都匀市、兴义市、毕节市、铜仁市),小城市4座(清镇市、赤水市、仁怀市、福泉市),小城镇689座。
按行政级别划分,全省有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铜仁、毕节6个省辖市和都匀、凯里、兴义、清镇、仁怀、赤水、福泉7个县级市。
3.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20XX年,全省城镇建成区面积为1080.96km2,比20XX年增加37%。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加强重点城市建设,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规模扩展明显,都匀、凯里、兴义、铜仁、毕节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逐渐完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200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332.2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2.54%,20XX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2609.3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6.27%,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是加快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0
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 由2010年
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 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 分点。二是城市规
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 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
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 0.55%提高到0.78%。三是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
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 到2014
年的371万立方米/ 0;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 60.3%;城市电
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 全省电话用户的
77.07%o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
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 元,是
2010年的4.11 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 到2014年的
2187.67 亿元。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 170万立
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 的45.4%±升为
2014年的 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 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
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0年的14142.74元增加到 2014年的22548.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
年的10058.29元增加到2014 年的15254.64元。城镇就业增长明显。全省城镇
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525.76 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0.28万人。全社会就业人
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 2010年的68.3%下降至61.32%,二、三产业就
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11.49%和20.21%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15.26%和23.42%。
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差距大。 2014年,贵州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4.76
个百分点。分省份看,全国有19个省份城镇化率在50%以上,最高的上海市为
89.60 %; 10个省份城镇化率在40-50%期间;贵州城镇化率列全国倒数第二。主要 原因
是大城市少,规模小。全省9个市(州),市区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只有贵 阳市,
100-200万人的城市只有遵义市,50-100万人的城市有4个(六盘水市、 安顺市、铜仁
市、凯里市),其余均不足50万人。
表1 2010-2014年贵州与全国城镇化水平比较
单位:%
年份 全国 贵州
贵州比全国
低(百分点)
2010 49.95 33.81 16.14
2011 51.27 34.96 16.31
2012 52.57 36.41 16.16
2013 53.73 37.83 15.90
2014 54.77 40.01 14.76
(二)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地区)人均 GDP超过
3000美元时,其城市化率会超过50%;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 的合
理比值在1.4・2.5之间。就贵州情况看,2014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6393元 人民币,
为4295美元,但城镇化率只有40.01%;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 1.187 ,城镇化水平
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表2 2010-2014年贵州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城镇化率(%)
33.81 34.96 36.41 37.83 40.01
工业化率(%)
26.67 28.74 30.00 31.31 33.70
城镇化率/工业化率
1.268 1.216 1.213 1.208 1.187
(三)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2013年全省9个市州中,只有贵阳 市城
镇化率超过50%;遵义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和安顺市高于全省平均,水 平但没有超
过50%;黔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的贵阳市,高于城镇化较低的毕节市38.07个百分点,差距 太过明
显。
图3 2013年全省分市州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省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监测核算数据。
(四)城镇中心区域与乡村的地理连接程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根据国
家统计局2008年制定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凡居住在属性为“城镇“的 地域
上的常住人口,均统计为城镇人口。在统计上认定城镇与乡村属性重要依据 就是城区、
镇区的实际建设及与周边村级区域连接的状况。目前国家认定为城镇的 区域主要有以下
几种类型:主城区、城乡结合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 殊地域(包括独立工矿
区、开发区、大专院校等)。当前全省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除 了城区规模扩张等因素
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乡改镇”等行政区划的调整手 段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流动
而实现的。存在着基础薄弱,县城区、镇区对周 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镇设施连
接不紧密。
三、对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结构,以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看, 工
业化决定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 2014年全省15-64岁劳动适龄人
口 2662.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90%,充分利用好劳动力资源,统筹推进一二三 产业发
展,特别是发展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发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生产 性服务业,发
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业,既可大幅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农民收入,缓解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还能为剩余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 机会,
进而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二)积极引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实现劳动力有 序
流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坚持就近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建立城乡劳动力 平等就业
机制,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政府和舆论引 导,大力发展农村
职业教育,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 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
就业能力。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农民工 返乡创业,培育返乡创业典
型,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 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探索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 整治
规划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统筹市中心城区、中心城镇、中心村的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区分城市近郊、远 郊、偏
远地区的不同情况,统筹考虑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人文历史、交通状况
等因素,有区别、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
伸。根据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加大对城市水、电管网设施、公共交通等市政公 用
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充分考虑到城市扩张中农村人口 迁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对劳动力吸纳消化能力。
(四) 改革创新,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办法 只
是从表面上提高城镇化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甚
至还可能因拆迁、征地等丧失土地使得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影响全省社会的 稳定和经济
结构的改善。只有加大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力度,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农 村土地流转制
度,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使转让土地的农民获得到城市生 存发展的资本,让
得到土地的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逐步实行以“土地换社保” 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
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只有加快建立完善全省城乡统一的社 会保障体系,营造劳动力资
源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和各类资本向城镇聚集的投融资 环境,才能为推进新型城市化提
供制度保障,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