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清镇市新店镇新型城镇化项目整体定位及发展战略2014-6-10
- 格式:ppt
- 大小:14.80 MB
- 文档页数:20
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抓住机遇,科学制定和实施《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促进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向全面实现小康宏伟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综合性、宏观性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宏伟蓝图,是未来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
为此,《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纵深推进。
(一)实施产业振兴计划,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91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预计为18382元,折合2768美元,比2005年增长96.1%,年均增长14.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02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比2005年增长63.2%,年均增长10.3%。
财政总收入完成9.94亿元,比2005年增长74.4%,年均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54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4%,年均增长16.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长33.8%,“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278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年均增长19.1%。
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3:50:37变为11:48:41。
2014年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改革措施,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93868万元,比上年增长14.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0105万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001904万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001859万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为8.67:45.67:45.66。
人均生产总值达46990元,同比增长13%。
表1:2014年生产总值单位:万元、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219386814.3第一产业190105 6.7第二产业1001904 15.5其中:工业489143 12.2建筑业512761 19.0第三产业100185914.5人均生产总值46990 13.0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0105万元,比上年增长6.7%。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119公顷,比上年增长2.8%;蔬菜播种面积20171公顷,比上年增长14.0%;烤烟播种面积2325 公顷,比上年下降35.5%。
全年粮食产量87720吨,比上年增长8.3%。
其中夏粮产量13491吨,减少3.6%;秋粮产量74229吨,增长10.8%。
主要农产品中,烤烟、稻谷、水果和蔬菜产量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2.4%、11.4%、10.0%和7.4%。
表2:201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吨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粮食87720 8.3夏粮13491 -3.6秋粮74229 10.8稻谷40313 11.4蔬菜406264 7.4油料10741 3.7烤烟5653 12.4水果18450 10.0茶叶998 1.3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09公顷,比上年下降51.9%。
清镇市基本情况清镇市基本情况一、清镇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清镇市地处黔中腹地, 系贵州省中部重要的工业基地、能源基地、交通枢纽、旅游风景区和贵阳市重要的卫星城市。
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492平方公里,辖四镇六乡一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2.33万人。
城区人口12万,市区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
2006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预计完成517536万元,同比增长14.8%;全市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60006万元,突破6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26026万元,突破2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6.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7.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0009.83元,同比增长了54%,年均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预计3155.16元,同比增长10.4%;招商引资市外完成186135万元,同比增长33.44%,实际利用外资255万美元。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人均GDP由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的重要历史阶段。
2005年,清镇市在全国2005个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从2001年第566位上升到第520位,前移了46位;在西部百强县(市)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92位上升到第87位,前移了5位;在全省第二轮建设经济强县2004年考核中,由首轮建强全省第11位上升到第8位,在贵阳市各区(市、县)中由第7位上升到第5位。
军重地“三屯、四哨、五堡”;居易斋、梯青塔、骆家桥、姬昌桥等古建筑,异彩纷呈。
这里居住着苗、布依、侗、彝、仡佬等36个原生态少数民族,他们独有的歌舞、节庆、服饰等民族民俗文化,无不饱含着浓郁、生态的少数民族风情。
清镇,是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的集中展示地。
六是产业基础优势。
境内有中国第七砂轮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水晶集团、贵州化肥厂、五矿(贵州)铁合金有限公司、贵州兰花水泥公司等大中型企业30余家,目前已形成了年产95万吨煤化工产品、54万吨铁合金、100万吨以上水泥的产业规模,其中煤化工等产业发展规模在贵州省位居前列。
28“智慧芯”驱动社会治理创新——贵州加快大数据与社会治理融合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曾帅 刘小明创新社会治理,大数据大有可为。
贵州加快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驱动社会治理升级,助推智慧政府建设。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将大数据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推动政府管理精准化、促进政府服务便捷化。
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5月8日,记者来到清镇市红枫湖镇芦荻哨村“诚信数屋”,只见三台分别命名为“身份链监管”“诚信管理”“数字农庄”的50寸屏幕显示器悬挂在墙上。
清镇市诚信办工作人员陈冠璋点开其中的“诚信管理”系统,登录清镇市诚信建设综合管理平台,点击“个人管理”项,诚信市民的姓名、所属辖区、诚信积分、存证记录等有关信息一目了然。
时间回到2017年,那年数博会上,贵阳市将“身份链”项目建设列为基于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内容,并以红枫湖镇“诚信农民”建设为应用场景,探索身份链产品对身份管理和诚信痕迹信息场景化管理的方式,完善诚信体系建设。
如今,通过“身份链”项目,红枫湖镇搭建了全范围覆盖、全过程记录、全数据监督的信用体系“数据铁笼”,实现了诚信数据价值链权益可信分配、可追溯、可审计。
尝到“大数据+诚信”建设甜头的,不只是红枫湖镇。
近年来,清镇市以构建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以健全信用规章制度为重点,以信用信息记录、归集、披露、共享交换、应用为主线,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诚信自律为关键,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生态诚信、诚信文化建设。
推动政府管理精准化大数据不仅是新手段、新工具,而且为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径,贵州省充分利用好这一新方法和新途径,为政府治理实现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年多前,雷进明来到都匀市富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
这是雷进明第二次参与扶贫工作,提起这两次扶贫工作经历,他有着不同的感受。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发布日期:2014-09-访问次数:8028字号:[大中小] 25《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主要内容一.重新确定贵阳市城市性质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根据城市定位的普遍规律以及贵阳市的主导特征、比较优势,贵阳市城市定位应遵循唯一性原则、认同性原则、美誉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确定贵阳市的城市性质为:贵州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二.加强城乡统筹,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1.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产业、用地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2.城乡统筹策略(1)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战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城乡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加快建立面向“三农”、适当倾斜的公共财政政策;充分利用城市经济、科教、文化、卫生、人才等资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2)制定分类指导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针对城镇不同的基础条件、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形成重点镇带动一般镇、近郊镇带动边远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3)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完善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文教以及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水利灌溉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支持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福利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调整用地布局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由“众星捧月”调整为“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
清镇商业计划书模板1. 项目背景作为贵州省贵阳市下辖的县级市,清镇市位于贵阳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清镇市的商业市场潜力巨大。
本商业计划书旨在为清镇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一套可行的模板,以吸引并支持投资者。
2. 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开发清镇市的商业资源,提高商业水平,促进市场繁荣。
具体计划如下:2.1 目标市场本项目的目标市场是清镇市的居民和周边地区的居民。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2.2 项目规模本项目计划建设一座大型综合商业中心,包括购物中心、餐饮街、娱乐场所等。
商业中心将占地100,000平方米,拥有多个商铺。
2.3 项目特色本项目的特色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为顾客提供独特的购物体验。
商业中心将定期举办文化展览、活动和演出,吸引更多的顾客。
3. 市场分析清镇市商业市场目前还比较不完善,缺乏大型的购物中心和综合商业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清镇市的商业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1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清镇市的居民希望能够在本地享受到更多、更好的购物选择,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娱乐和休闲场所。
3.2 竞争分析目前,清镇市的商业市场竞争相对较弱,没有大型购物中心和综合商业区。
但近年来,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清镇市,竞争压力逐渐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做出差异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4. 经营模式本项目计划采用租赁方式运营商业中心,通过租金收入和商家管理费来获取收入。
4.1 租赁方式商业中心的商铺将通过租赁的方式提供给商家。
租赁费用将根据商铺的面积和位置而定,同时还将设立合理的租金周期和递增机制。
4.2 商家管理费为了保证商业中心的运营和维护,我们将收取商家管理费。
商家管理费将根据商铺的租金收入比例来确定,同时将设立合理的管理费用上限。
清镇xx制造生产项目投资计划书参考模板报告摘要清镇市是贵州省县级市,由贵阳市代管。
清镇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黔中地区,市辖3个少数民族乡,6个乡级建制镇和7个乡级建制社区,有苗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35个。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11.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22.5%。
清镇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截至2018年,常驻总人口50.03万人,行政总面积1386.6平方公里。
政府驻地清镇市百花新城百花路27号。
清镇市,殷周时期属鬼方。
春秋时期属牂牁古国。
战国时属大夜郞国。
汉代属牂牁郡。
唐、宋为羁縻清州。
元为亦溪不薛宣慰司六慕则溪。
明洪武二十三年建威清卫,崇祯三年置镇西卫。
清康熙,定名清镇县。
1949年11月15日,清镇县解放。
1992年更名为清镇市。
1996年1月1日,清镇市由贵州省委托贵阳市管辖。
清镇市境内有贵黄高速公路、清镇(贵阳清镇—安顺镇宁)高速,321国道、320国道、站织公路和湖林铁路支线;是省城贵阳的西大门。
境内有4A级著名景区红枫湖。
截至2018年末,清镇市实现生产总值33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第一产业投资下降72.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57.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9.8%清镇市先后获得过“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市”“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市”等称号。
2017年6月,清镇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
2018年12月,清镇市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
2019年10月,清镇市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
2019年,清镇市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5258.9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371.0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12%;流动资金887.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88%。
达产年营业收入8223.00万元,净利润1499.24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877.12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8.01%,投资利税率45.19%,投资回报率28.51%,全部投资回收期5.01年,提供就业职位143个。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0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4年的371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60.3%;城市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全省电话用户的77.0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元,是2010年的4.11倍。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
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45.4%上升为2014年的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