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行政区划称谓沿革
我国行政区划的称谓沿革历史相对复杂,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变革:
1. 古代: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下设县。
汉代时,设立了13州作为行政区划。
唐代初期,设立了州、县两级,后来又在州之上设立了道,全国被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宋代时,改道为路,全国被分为15路(后增至18路)。
2. 元明清时期:元朝是建省的开始,全国被分为中书省(直隶中央的一级政区)和其他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下设有路、府、州、县。
明代时,行省又被称为布政使司。
清代沿用了省级行政区划,并简称为“省”。
3. 民国时期:沿袭了清代的省制,但区划数量多次调整增加,并增设了直辖市建制。
4.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管辖所属的省级行政单位。
1954年,撤销了大行政区,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这些是我国行政区划称谓沿革的一些主要阶段,具体的变革和细节可能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第一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中国行政区划简史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以下是商代、周代、秦代、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当代的行政区划简史。
一、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时期,也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开始。
商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王畿为中心,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王畿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而外部分为多个侯国,每个侯国都有自己的领土和人民。
二、周代周代是商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周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州,每个州下设多个诸侯国。
周代的行政区划与商代相比更加细致和复杂,也更加注重礼仪制度和文化教育。
三、秦代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郡县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郡县,每个郡县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秦代的行政区划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区划的基础。
四、汉代汉代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汉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州郡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州郡,每个州郡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汉代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区划的体系,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五、唐代唐代是汉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唐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道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道州,每个道州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唐代的地域扩张和经济发展导致了行政区划的变化,道州的设置更加细致和广泛。
六、宋代宋代是唐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宋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路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路州,每个路州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宋代商业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因此出现了市舶司等专门管理商业的机构。
七、元代元代是宋代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元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行省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现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八、明代明代是元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明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承宣布政使司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承宣布政使司,每个承宣布政使司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概述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1.萌芽时期2.郡县制时期3.州制时期4.道(路)制时期5.行省制时期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特点1.郡县制2.州制3.道(路)制4.行省制四、总结正文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朝,历经了五个主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萌芽时期,从夏朝到秦朝。
在这个时期,国家刚刚形成,行政区划还未形成明确的体系。
夏朝时期,国家领土主要分为九州,州是当时的最高行政单位。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演变为以都城为中心的畿、甸、侯、伯等地方行政单位。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成为主要的地方行政单位。
第二个时期是郡县制时期,从秦朝到汉朝。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第三个时期是州制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
在这个时期,州成为主要的行政单位,州下设郡,郡下设县。
第四个时期是道(路)制时期,从唐朝到宋朝。
唐朝时期,全国划分为 10 个道,道下设州,州下设县。
宋朝时期,道成为最高行政单位,路成为次级行政单位。
第五个时期是行省制时期,从元朝到清朝。
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行省制得到完善,分为两京十三省。
清朝时期,行省制继续沿用,成为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最后一个阶段。
总结来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特点经历了从最初的萌芽时期到郡县制、州制、道(路)制,最后到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不同的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和体制都有所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咱们聊聊中国古时候,那地界儿是怎么划分的,那叫一个有意思,跟咱们现在可大不一样。
想当年,皇帝老爷一挥手,这地儿归你管,那地儿归他管,就跟分蛋糕似的,但分得可比蛋糕精细多了。
最早的时候啊,人们还住在山洞里,部落间划个圈圈,里头是自己的地盘,外头就是别人的了。
后来,社会进步了,人多了,地盘也得重新分。
夏、商、周那会儿,有了“九州”的说法,听着就大气,跟现在的省份似的,但那时候的九州可大多了,每个州都包含了好些个现在的省。
到了秦朝,秦始皇老霸气了,他觉得九州不够用了,得统一一下,于是就有了郡县制。
他把全国分成了好多郡,每个郡再分成县,县下面还有乡、亭,跟现在的省、市、县、乡似的,但那时候的官儿可没那么多层。
老百姓呢,也知道了自己住在哪郡哪县,出门走亲戚也能跟人吹吹牛:“我乃秦郡人士,你呢?”汉朝继承了这套制度,但玩得更溜了。
汉武帝这家伙,爱折腾,他嫌郡太大了,不好管,于是就把大郡切成小郡,跟切西瓜似的。
这样一来,郡就更多了,管起来也更方便了。
而且,汉朝还搞了个刺史制度,每个刺史管几个郡,跟现在的省长似的,但那时候的刺史可没那么多权,主要是监督的。
唐朝呢,就更热闹了。
李世民这家伙,不光会打仗,治理国家也有一套。
他把全国分成了十道,每道下面再分州、县。
这“道”啊,听起来就神秘,其实跟现在的省也差不多,只是叫法不一样。
而且,唐朝的官员们还特别喜欢到各地去巡视,美其名曰“巡察使”,其实就是出去旅游加考察,顺便看看老百姓过得咋样。
宋朝以后啊,行政区划就越来越复杂了。
什么路啊、府啊、州啊、县啊,搞得人头晕。
但不管怎么变,都是为了让皇帝老爷更好地管老百姓嘛。
而且啊,这些地名儿也变得越来越有文化味儿了,什么“姑苏”、“扬州”、“临安”,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
总的来说啊,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虽然现在我们用的是省、市、县这样的划分方式,但那些古老的地名儿和制度还是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在回味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
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
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
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
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
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
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
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
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
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篇一: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1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 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 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2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就像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一幕幕精彩纷呈,充满了故事性。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那可是多种多样的。
就拿秦朝来说,郡县制那可是开了行政区划的先河呢。
这就好比在一块大画布上开始勾勒出清晰的图案,把国家这块大蛋糕切成了一块一块有管理的小区域。
以前各个地方诸侯林立,乱得像一锅粥,现在呢,郡和县就像一个个小格子,把权力和管理规整起来了。
那时候的县啊,就像一个个小家庭,而郡呢,就像是大家庭,大家都在这个体系下有了自己的归属。
再往后到了汉朝,又有了州。
这州啊,就像是在郡县之上又加了一层大屋顶。
为啥要有州呢?就好像一个学校里,原来只有班级和年级管理,但是学生太多了,就又划分出了校区一样。
州牧权力可不小,有时候甚至能影响到国家的走向呢。
唐朝的道和府又有了新花样。
道有点像一个大的区域划分概念,府呢则更像重点城市的管理单位。
这就好比在一片森林里,道是不同的大林区,而府就是大林区里那些特别的大树或者是树木比较集中的小区域。
每个府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要性,就像大树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样。
到了元朝,行省制出现了。
这行省制可是影响深远啊。
就像在一个庞大的家族企业里,设立了几个大区办事处一样。
行省涵盖的区域很大,权力也比较集中。
它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区域都整合在一起,方便中央管理。
这时候的行政区划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大网,每个行省都是网上的一个大结,然后下面的路府州县就像是小网结,密密麻麻地把整个国家都罩住了。
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行省制度,不过也有一些小调整。
就像对一件旧衣服,时不时地缝缝补补,改改款式。
比如说明朝的三司,就像三个得力的助手,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互相制约又互相配合,共同管理一个省。
近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又经历了多次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行政区划不断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行政区划概念,像直辖市,那就是国家的宠儿啊,就像一群孩子里最受关注的那几个。
直辖市的地位特殊,发展速度也快,就像开了挂似的。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处所行政区划的演变之勘阻及广创作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年夜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1.中国古代处所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2)汉:由郡、县两级制酿成了州、郡、县三级.(3)隋:州、县两级制.⑷唐:道、州、县三级.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动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动较年夜;次级行政区变动不年夜.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动年夜,次级行政区变动不年夜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动不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年夜(或犬牙交错).(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防止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增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自力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处所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处所割据的呈现,强化中央集权.晦气于处所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发生了不良影响.)(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处所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处所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处所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位置不竭降低.3.对处所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处所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处所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增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⑵消极:①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处所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②处所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处所行政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沛发挥积极性,宋明两代最为明显.)③过度限制处所权力,晦气于处所和国家的整体发展.4. 处所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暗示.(1)变动暗示:处所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处所行政区域不竭缩小,行政权力不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酿成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处所行政单元.(2)不变暗示:中央对处所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处所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元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处所的控制不变.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论述秦至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表现为中央政权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表现在通过建立和健全地方行政体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郡县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而正式确立,这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变革。
秦汉郡县制是将地方分为郡县两级,郡设郡守(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太守),为区别一般郡,京师所在地由内史或京兆尹管理,秩别高于一般郡守。
郡守是一郡的最高长官,上承中央,下辖诸县,统管一郡的行政、军事、财政、教育、司法等。
协助郡守管理军政事务的有掌军事的都尉,掌行政的郡丞,他们也都由中央任命。
秦汉太守开府分曹理事,各曹属吏称“掾”或“史”,分管不同事务,由太守直接辟除任用。
郡以下设县,汉代的县根据不同情况名称有所不同,县根据大小分别设令或长,令、长之下有丞、尉,均由中央任免。
县廷同样开府置吏,分曹理事,管理一县事务。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与侯国,侯国大体相当于县。
汉代的州始为监察区划。
东汉以后,州牧刺史权力增大,一州之事,刺史可以全权处理。
到东汉末年,刺史、郡守典兵成为制度,遂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机构体制,开魏晋州府僚佐军民两套组织系统之先河。
与后世相比,秦汉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结构较为合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这对于帝国的强盛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颇为后世所称道。
郡县制,特别是县制,历代不衰,是整个封建时代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安,王朝更迭频繁,民族关系复杂,因而地方行政制度也非常紊乱。
大致有五种情况:其一,行政机构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制度。
州置刺史,郡置太守,县置县令(长)。
其二,地方政权实行军政合一和都督制度。
由于军事割据,州、郡政权机构大都实行军政一体,军事民政浑然不分。
单管民政的“单车”刺史极少,绝大多数州牧刺史,乃至郡守,莫不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使持节或兼镇将而为州郡长官。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一、古代行政区划1. 夏、商、周时期: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行政区划主要以封邑为单位。
2.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国家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
3. 汉朝:行政区划仍采用郡县制,但增设州、郡两级。
4. 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组成,州为最高行政单位。
5. 隋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州、郡、县三级制度,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
6. 唐朝:行政区划中的州设有刺史,郡县设有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宋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州、县三级制度,增设经略使、路都总管等职位。
8. 元朝:行政区划设路、行省、州、县四级,实行行省制。
9. 明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府、州、县四级制度,府为地方政府的最高级别。
10. 清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明朝制度,但对地方行政进行了一些调整。
二、近代行政区划1.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府、州、县五级,但在内战期间,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调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划设立省、市、县三级,后来逐渐调整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县五级。
三、现代行政区划1. 省级行政区:中国现行行政区划设立了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 地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下设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
3. 县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下设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县等。
4. 乡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下设乡级行政区,包括乡、镇、街道办事处等。
5. 村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下设村级行政区,包括村、居民委员会等。
总结: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行政体制的建立,行政区划的演变体现了国家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随着国家的发展,行政区划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篇一: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1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 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 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2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历史专题一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之吉白夕凡创作中国现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1.中国现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成长演变(1)秦:郡县制.(2)汉:由郡、县两级制酿成了州、郡、县三级.(3)隋:州、县两级制.⑷唐:道、州、县三级.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更多产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更较大;次级行政区变更不大.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产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更大,次级行政区变更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更不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成长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成长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晦气于地方经济成长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现代地方办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竭降低.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钱粮,办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成长.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成长;思想上稳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长.⑵消极:①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地方行政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克不及充分阐扬积极性,宋明两代最为明显.)③过度限制地方权力,晦气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成长.4. 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示.(1)变动表示: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竭缩小,行政权力不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成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2)不变表示: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纵观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四条规律:一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三是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四是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
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
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
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
于是将这些郡的辖区范围划小,一些郡被分成几郡,如析豫章郡置庐陵郡。
西汉末年,汉郡(国)的数目已经增长到了103个。
东汉时期,领土范围比西汉要略小些。
虽然一些郡国的范围比西汉时要小,但总体来说,两汉时期郡国的范围大小相差不是很大。
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成为了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国的地位下降,变为二级政区了。
三国时期,郡国的数目比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国的辖区自然随之减小了。
西晋时期,郡国的统领范围比三国时期又要小了一些。
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新郡的设置,郡的辖区范围呈直线下降趋势。
隋唐以后,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州的变迁最具有典型意义。
州在东汉末年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数量只有13个。
其时,州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在南方的州由于人口稀少相当于今天两三个及三四个省的规模,如扬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区;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个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东北部。
到了三国时期,州的数量和辖区范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
该制度是为安置西晋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移民,笼络人心,维护统治。
侨州、郡、县制度是东晋南朝地方行政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它搞乱了地方正常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统一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也加速了州制的变革,直至隋朝建立后,侨州、郡、县才彻底废除。
四、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辽朝所采用的州县制基本上承袭唐代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京城所在地称府。
又在州之上以五京为中心,分成5道:即上京、东京、中京、西京、南京,亦称五京道。
后又受宋代行政制度影响,表现在道一级所设行政机构就仿效宋代路一级行政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所设总管府掌一道之军权,似宋路中
“帅司”的安抚使;所设处置使掌一道司法监察之权,似宋路中“宪司”的提典刑狱司;管理财政的名称不一,南京道为转运使司,上京道为盐铁使司,东京道为户部使司,中京道为度支使司,西京道为计使司,似宋路中“漕司”的转运使司。
辽代道下设州,而州下又有属州,有的属州领县,有的属州不领县,不领县的属州实际似县,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沿革史上又是一种新现象,发展至后来,便有直隶州与散州之分。
金代行政区沿袭宋制,全国分路而治,路下辖府(州)、县,金路与宋路相似,亦是分权而立,金设置四使:一是都管府,先兼管军民事宜,后成为民政机构;二是转运使司,掌管财政;三是提刑使司,掌管司法监察;四是统军使司,掌管军事。
金置的州除府之外,又按不同等第分为节度州、防御州、刺史州等名目,都是同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未改变。
纵观唐宋道路制行政区划,有几个基本特点:①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道或路,始终未变;②始终实行道(路)—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③引进府、军、监等行政区划单位,特别是府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广泛采用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
五、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完备——省制时代
自元代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当今,省仍然是我国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一级政区是行省,二级政区为路,三级政区为府(州),四级政区是县,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少数重要地区成为不隶属于路而直隶于省的直隶府、直隶州,而隶属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州)。
路设总管府,长官为总管,府设知府或府尹,州设知州或州尹,县设县尹。
自路至县的各级机构均设掌印办事,拥有实权的蒙古管事官,即“达鲁花赤”一员,由蒙古人担任,其蒙古语意为镇压者、制裁者、掌印者,他既是各级行政机构的首长;又负有监督同级行政官吏的职责。
纵观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一是废除路;二是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单位;三是实行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而以四级制为主。
清代沿袭明代地方行政体制,仍实行省制,并由十五省增至二十三省,从而为我国现代省级政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级行政长官为巡抚,掌一省军民财政和监察大权,布政使则成为协助巡抚管理民政的肋手,俗称“藩台”;按察使是协助巡抚掌监察的助手,俗称“臬台”。
省以下的二级行政区是府和直隶州,三级行政区是县或散州,长官职责与明代相同,但亦有变化:其一是在新开垦的地区设置“厅”的区划单位,亦有直隶厅与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一般不领县;散厅则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地方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其二是清代省辖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散州则不领县;其三清代以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为主;其四,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设盟、旗行政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其五,清代设厅,直隶厅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因此,清代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的称呼顺序为府、厅、州、县。
综上所述,自秦统一以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的州制;唐宋时期的道路制;元、明、清时代的省制这四个建立、发展、变革和完善的阶段,其沿革发展变化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则是相对的。
②不同历史时代,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是有差异的。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其行政区划的地位较高,设置也比较密集;反之,则地位较低,设置也比较稀疏。
③尽管我国每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单位都在变化,但变化最大,最为频繁的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秦为郡;汉为郡与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其辖区范围、行政职责和官员的设置都有差异。
④历时两千余年,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⑤愈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地位愈低的发展趋势,如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在秦汉降为二级行政区划单位,魏晋南北朝则降为三级行政区划单位,至元明时期则降为四级行政区划单位。
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秦汉为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为三级和四级混合制,以四级为主;清代为三级制。
可见,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在郡县制时代以二级制为主,州制时代和道路制时代以三级制为主,省制时代前期以四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