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春秋时期:以县为主,边地设郡。
战国时期:边地郡大,逐步在郡下分置数县;内地事多,在数县之上逐步置郡统辖,渐渐形成郡统县的两级行政区划。
秦:郡县制正式确立。郡相当于现在的省。
西汉:郡、国并存,县级行政区划已有县、国、邑、道之别。武帝时,出现了“州”的概念。
东汉:郡,国下辖县、邑、道、侯国。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开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
隋:州领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开始。州、郡两名曾经迭相改用。
唐:道—府(州)—县制。后期为道—节度使—府(州)—县制。
宋:改道为路,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
元:行省(省)出现,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出现与路并列的直隶府、直隶州。
明:省(布政使司)—府—州—县的四级区划系统为主。
清:各地不同。概括来说是省-府/直隶州/直隶厅—散厅/散州/县三级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