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第八章: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ppt
- 格式:ppt
- 大小:300.50 KB
- 文档页数:15
超详细《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资本主义部分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答: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
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同时它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答: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界事物发展规律在哲学上的反映,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哲学上的反映。
二、抽象法。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法。
运用抽象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要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经过分析,抽象掉它们的表象,揭示出经济现象的本质。
三、归纳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研究个别经济现象中得出一般的结论。
演绎法是运用一般原理去研究个别的经济现象。
四、分析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在研究某种经济现象时,分析它所表现的一些形式,从而揭示出它的实质。
综合法是在分析出经济现象的本质后,对经济现象的一些形式加以综合,研究出它所以采取那些表现形式的原因。
五、数学方法。
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不仅要研究经济现象质的变化,同时要研究经济现象量的变化。
因此,对某些经济现象应该运用数学方法来进行研究。
六、逻辑和历史法。
逻辑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推理法。
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相互区别(1)定义不同(2)两者是相矛盾的,从而构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那里是相分离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只拥有使用价值,想实现价值;对于商品消费者而言,只拥有价值,想获得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战胜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正如列宁所说:“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这门课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学好这门课不仅能够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是分析社会经济变化的利器,而且可以为其他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各种社会制度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将自己的命运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更加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教学重点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基本原理,为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难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增强识别各种所谓的经济学理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研究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通过分析研究,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一)内容导论(2学时)1.教学内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工资答:工资是与利润、利息、地租相并列的一种分配形式和分配范畴。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资是指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具体地说,其价值包括: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为训练工人掌握必要技术所需的费用。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平均利润答: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
它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投入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
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断把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却发生相反的变化,利润率上升。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在竞争中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 垄断2. 商业资本3. 资本有机构成4. 相对剩余价值5. 借贷资本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7. 垄断8. 自然经济9. 商业利润二、单选题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之一是()A.Ⅰ(c+v+m)=Ⅰc+Ⅱc B.Ⅱ(c+v+m)=Ⅰ(v+m)+Ⅱ(v+m)C.Ⅰ(v+m)>Ⅱc D.Ⅰ(v+△v+m/x)=Ⅱ(c+△c)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加强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是()A.萨伊定律B.货币主义C.重商主义D.凯恩斯主义4、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分为两大部类,第一大部类是由生产()A. 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B.物质资料的部门构成C.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D.使用价值的部门构成5、在三次产业划分中第一产业是指()。
A.农业B.工业和建筑业C.服务业D.主导产业6、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土地的有限性D.土地的等级差别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主体是()A.按资分配B.按劳分配C.按需分配D.多种分配方式8、伴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积累导致的社会经济后果()A.劳动力缺乏B.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下降C.剩余价值总量的增加D.人口的缺乏和平均利润的上升9、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C.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D.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市场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调节形式并存D.宏观调控为主体,多种经济调控方式并存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是()A.Ⅰ(c+v+m)﹤Ⅰc+ⅡcB.Ⅱ(c+v+m)=Ⅰ(v+m)+Ⅱ(v+m)C.Ⅰ(v+m)>ⅡcD.Ⅰ(v+△v+m/x)﹥Ⅱ(c+△c)12、劳动生产率与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A.成反比B.成正比C.没有关系D.不清楚1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在商品价值生产中的关系是()A.去分没有意义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相等C. 简单劳动等于倍加的复杂劳动D.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14、执行储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A.流通中的货币B.纸币C.足值的金属货币D.美元15、在三次产业划分中第三产业是指()。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总结笔记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所费k=c+v(耗)生产成本(c+v)——〉成本价格(k)所用预付(不一定耗)w=c+v+m=k+m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c—过去的(物化劳动) v+m现在的劳动(活劳动)——〉劳动支出生产费用:C+V ——〉资本支出意义155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P(利润)w=c+v+P w=k+P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①p`=m/(c+v)m`=m/v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A、经济关系不同(m`表现剥削率;P`表现增值程度);B、数量不同(m`>P`);C、揭示的意义不同③影响p`高低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m`(正比);②资本周转速度(正比);③资本有机构成C:V(反比);④不变资本C的节省(反比)。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C:V的差别、周转速度的差别——〉P的差别——〉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本质3、平均利润形成的具体过程①不同利润的差别;②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一资本周转为特征)行业内部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率=m`总/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X预付资本总额(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W=c+v+m w=k+p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各部门存在差异,总的没有变化)。
不违背价值规律P161:①总额一致;②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③价格变动的规律基于价值。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1、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①商业资本:商人资本,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