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绝对数。

2. 相对数常用指标:率、构成比、比。 3.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4. 率的标准化和动态数列常用指标:标准化率、标准化法、时点动态数列、时期动态数列、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定基比、环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二)熟悉内容

1. 标准化率的计算。

2.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绝对数

绝对数是各分类结果的合计频数,反映总量和规模。如某地的人口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数通常不能相互比较,如两地人口数不等时,不能比较两地的发病人数,而应比较两地的发病率。

(二)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是分类变量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常用两个分类的绝对数之比表示相对数大小,如率、构成比、比等。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见表6-1。

表6-1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常用相对数

概念

表示方式 计算公式 举例

(rate ) 又称频率指标,说明一定时期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百分率(%)、千分率

(‰)等

单位时间内的发病率、患病

率,如年(季)发病率、时

点患病率等

构成比

(proportion )

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

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百分数

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ratio )

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

比,说明A 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倍数或分数

①对比指标,如男:女

=106.04:100 ②关系指标,如医护人员:病床数=1.64

③计划完成指标,如完成计划的130.5%

%100?=单位总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数

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率%100?=

观察单位总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位数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构成比B

A

=

(三)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2. 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容易产生的错误有 (1)指标的选择错误如住院病人只能计算某病的病死率,不能认为是某病的死亡率; (2)若用构成指标下频率指标的结论将导致错误结论,如 某部队医院收治胃炎的门诊人数中军人的构成比最高,但不一定军人的胃炎发病率最高。

3. 不能用构成比的动态分析代替率的动态分析。

4. 对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率,不能直接相加求其总率。 5. 在比较相对数时应注意可比性 通常应注意:

(1)观察对象,研究方法、观察时间、地区和民族等因素应相同或相近; (2)其它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是否相同。

6. 对样本率(或样本构成比)的比较应随机抽样,并做假设检验。 (四)标准化法

1. 标准化法(standardization method )的意义和基本思想 常用于内部构成不同的两个或多个率的比较。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指定一个统一“标准”(标准人口构成比或标准人口数),按指定“标准”计算调整率,使之具备可比性以后再比较,以消除由于内部构成不同对总率比较带来的影响。

2. 标准化率的计算 标准化率(standardized rate )亦称调整率(adjusted rate )。常用的计算方法按已知条件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3. 标准化法使用注意事项,如只用于组间比较,不能替代实际率等。 (五)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1. 动态数列(dynamic series)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统计指标,包括绝对 数、相对数或平均数,用以说明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2. 动态数列依据时间上的特点可分为 ⑴时点动态数列; ⑵时期动态数列。

3. 动态数列常用的分析指标主要有 ⑴ 绝对增长量;

⑵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可计算

1) 定基比,即统一用某个时间的指标作基数,其它各时间的指标都与之相比; 2) 环比,即以前一个时间的指标作基数,以相邻的后一个时间的指标与之相比。 ⑶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三、典型试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医院某年住院病人中胃癌患者占4%,则( )。 A .4%是强度百分数 B .4%是构成比 C .4%是相对比 D .4%是绝对数 答案:B

[评析] 本题考点:对相对数概念的理解。

常用的相对数有率、构成比、比等。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是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胃癌患者是该年全部住院病人的一组成部分,占住院病人的4%,

10-==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n n a a

则4%是构成比。特别注意率与构成比的区别与联系,两者经常容易混淆。

2.欲比较两地死亡率,计算标准化率可以( )。 A .消除两地总人口数不同的影响

B .消除两地各年龄组死亡人数不同的影响

C .消除两地各年龄组人口数不同的影响

D .消除两地抽样误差不同的影响。

答案:C

[评析] 本题考点:标准化法的意义及应用。

标准化法常用于内部构成不同的两个或多个率的比较。标准化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由于内部构成不同对总率比较带来的影响,使调整以后的总率具有可比性。故欲比较两地死亡率,计算标准化率可以消除两地年龄别人口数不同对死亡率的影响。

3.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 )。 A .麻疹易感人群 B .麻疹患者数

C .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 .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 答案:C

[评析] 本题考点:对相对数中率的概念的理解。

率又称频率指标,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其公式为:

,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

分母为可能发生血清阳转的人数,即为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二)是非题

1.某医院收治某病患者10人,其中8人会吸烟,占80%,则结论为“吸烟是发生该病的原因”。

答案:错。

[评析] 本题考点:对相对数概念的理解。

某医院收治某病患者10人,其中8人会吸烟,占80%,则80%为构成比或结构相对数。如果要探讨吸烟是否为发生该病的原因,应该比较吸烟人群与不吸烟人群该病的患病率。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若用构成指标下频率指标的结论将导致错误结论。

2.某化工厂某病连续4年患病率分别为6.0%、9.7%、11.0%、15.4%,则该病4年总患病率为:(6.0+9.7+11.0+15.4)/4=10.53(%)。

答案:错。

[评析] 本题考点:对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的理解。 应用相对数时对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率,不能直接相加求其总率,而应该用总患病人数计算。因此该化工厂某病4年总患病率为10.53%是错误的。

四、习 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某病患者120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6人,分别占95%与5%,则结论为( )。

A. 该病男性易得

B. 该病女性易得

C. 该病男性、女性易患率相等

D. 尚不能得出结论

2. 甲县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比乙县高,经标准化后甲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比乙县低,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

100?=单位总数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数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率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习题-计量资料统计描述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习题 1、中位数是表示变量值()的指标。 A.平均水平 B.变化范围 C.频数分布 D.相互间差别大小 E.变异程度 2、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计算()来表示平均水平。 A.算术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全距 E.百分位数 3、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宜用() A.算术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全距 E.标准差 4、原始数据同减去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后,()。 A. x 不变,S 变 B. x 变,S 不变 C. x 和S 都不变 D. x 和S 都变 E.以上均不对 5、变异系数CV()。 A.表示X 的绝对离散度 B.表示X 的相对离散度 C.表示x的绝对离散度 D.表示x的相对离散度 E.以上均不对 6、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以()指标较好。 A.全距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均数 7、用均数和标准差可以全面描述()资料的特征。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D.分布不知 E.对数正态分布 8、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四分位数间距 D.全距 E.方差 9、偏态分布宜用()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众数 E.百分位数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 的常数后,()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变异系数 11、()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E.以上均不对 12、随机抽查某地成年女子身高,算得均数x =160cm,标准差S=5cm,则可计算变异系数CV=------- 5 160 C.(160/5)cm D.(5/160)cm ×160 13、变异系数CV 的数值()。 A.一定大于1 B.一定小于1 C.可大于1,也可小于1 D.一定比标准差小 E.不能判定 14、列数8、-3、5、0、4、-1 的中位数是()。 、关于标准差,哪项是错误的()。 A.反映全部观察值的离散程度 B.度量了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C.反映了均数代表性的好坏 D.不会小于算术均数 E.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 16、5 人的血清滴度为<1:20、1:40、1:80、1:160、1:320 描述平均滴度,用哪种指标较好()。 A.平均数 B.几何均数 C.算术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统计学教案习题06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绝对数。 2. 相对数常用指标:率、构成比、比。 3.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4. 率的标准化和动态数列常用指标:标准化率、标准化法、时点动态数列、时期动态数列、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定基比、环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二)熟悉内容 1. 标准化率的计算。 2.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绝对数 绝对数是各分类结果的合计频数,反映总量和规模。如某地的人口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数通常不能相互比较,如两地人口数不等时,不能比较两地的发病人数,而应比较两地的发病率。 (二)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是分类变量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常用两个分类的绝对数之比表示相对数大小,如率、构成比、比等。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见表6-1。 表6-1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常用相对数 概念 表示方式 计算公式 举例 率 (rate ) 又称频率指标,说明一定时期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百分率(%)、千分率 (‰)等 单位时间内的发病率、患病 率,如年(季)发病率、时 点患病率等 构成比 (proportion ) 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 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百分数 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比 (ratio ) 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 比,说明A 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倍数或分数 ①对比指标,如男:女 =106.04:100 ②关系指标,如医护人员:病床数=1.64 ③计划完成指标,如完成计划的130.5% (三)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2. 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容易产生的错误有 (1)指标的选择错误如住院病人只能计算某病的病死率,不能认为是某病的死亡率; (2)若用构成指标下频率指标的结论将导致错误结论,如 某部队医院收治胃炎的门诊人数中军人的构成比最高,但不一定军人的胃炎发病率最高。 %100?=单位总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数 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率%100?= 观察单位总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位数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构成比B A = 比

@2017.3.16-统计学-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怎样表达一组数据? 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指标— A 、描述平均水平(中心位置): 均数X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几何均数G 、众数(mode ) B 、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 标准差、四分位数间距、 变异系数、方差、全距 (一)均数mean 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1. (算术)均数X 均数是描述一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的指标。 *直接计算公式: 应用条件: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2. 中位数(median )M 和百分位数(percentile ) A.中位数M 是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序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值或两个中间值的平均值。 应用条件: 12n X X X X X n n +++== ∑L

用于任何分布类型,包括偏态资料、两端数据无界限的资料。 计算: n 为奇数时-- n 为偶数时-- 9人数据:12,13,14, 14, 15, 15, 15, 17, 19天 B.百分位数 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分成100等份,对应于X%位的数值即为第X 百分位数。中位数是第百分50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 ) =第25百分位数(P25)~第75百分位数(P75)。 四分位数间距用于描述偏态资料的分散程度(代替标准差S ),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 ) (天1552 19===+X X M 88451 22221415214.5() M X X X X ?? ==== ???+如果只调查了前八位中学生,则: +(+)(+)天

百分位数计算(频数表法): X L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下限 L Σf :小于X L 各组段的累计频数 X i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组距 n :总例数f x :所在组段频数 注:有的教材X= r ; L f ∑=C 例:求频数表的第25、第75百分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组段 频数f 累积频数∑f 56~ 2 2 59~ 5 7 62~ 12 19 ∑f 25 L 2565~ 15 34 P 25在此 68~ 25 59 71~ 26 85∑f 75 L 7574~ 19 104 P 75在此 77~ 15 119 80~ 10 129 83~85 1 130 合计 130 ① 确定Px 所在组段: P 25所在的组段:n X %=130×25%=32.5, 65~组最终的累积频数=34,32.5落在65~组段内;

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doc 24页)

第十章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 A型选择题 1、下列指标不属于相对数的是() A、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百分位数 E、比 2、表示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用 A 构成比 B 观察单位 C 相对比 D 率 E 百分比 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计算相对数尤其是率时应有足够数量的观察单位数或观察次数 B、分析大样本数据时可以构在比代替率 C、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 D、相对数的比较应注意其可比性 E、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作假设检验 4、以下哪项指标不属于相对数指标( ) A.出生率 B.某病发病率 C.某病潜伏期的百分位数 D.死因构成比 E.女婴与男婴的性别比 5、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 ). A.麻疹易感人群 B.麻疹患者数 C.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 E.年均人口数 6、某病患者120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6人,分别占95%与5%,则结论为( ).

A.该病男性易得 B.该病女性易得 C.该病男性、女性易患率相等 D.尚不能得出结论 E.以上均不对 7、某地区某重疾病在某年的发病人数为0α,以后历年为1α,2α,…,n α,则该疾病发病人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 A.1...10+++n n ααα B. 110+??n n ααα C.n n 0 α α D.n n 0 α α -1 E. 10 -a a n 8、按目前实际应用的计算公式,婴儿死亡率属于( )。 A. 相对比(比,ratio ) B. 构成比(比例,proportion ) C. 标准化率(standardized rate ) D. 率(rate ) E 、以上都不对 9、某年某地乙肝发病人数占同年传染病人数的9.8%,这种指标是 A .集中趋势 B .时点患病率 C .发病率 D .构成比 E .相对比 10、构成比: A.反映事物发生的强度 B 、反映了某一事物内部各部分与全部构成的比重 C 、既反映A 也反映B D 、表示两个同类指标的比 E 、表示某一事物在时间顺序上的排列

计量资料汇总统计描述

第二章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容 1.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 (2)频数分布的类型。 (3)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二)熟悉容 连续型变量的频数分布图: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 二、 教学容精要 计量资料又称为测量资料,它是测量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值的大小所得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常用描述定量资料分布规律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类是用统计图表,主要是频数分布表(图);另一类是选用适当的统计指标。 (一)频数分布表的编制 频数表(frequency table )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年度一日死亡0,1,2,…20个病人的天数。如描述某学校学生性别分布情况,男、女生的人数即为各自的频数。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制作连续型数据频数表一般步骤如下: 1.求数据的极差(range )。 min max X X R -= (2-1) 2.根据极差选定适当“组段”数(通常8—10个)。 确定组段和组距。每个组段都有下限L 和上限U ,数据χ归组统一定为L ≤χ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二章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 (2)频数分布的类型。 (3)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二)熟悉内容 连续型变量的频数分布图: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 二、 教学内容精要 计量资料又称为测量资料,它是测量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值的大小所得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常用描述定量资料分布规律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类是用统计图表,主要是频数分布表(图);另一类是选用适当的统计指标。 (一)频数分布表的编制 频数表(frequency table )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年度一日内死亡0,1,2,…20个病人的天数。如描述某学校学生性别分布情况,男、女生的人数即为各自的频数。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制作连续型数据频数表一般步骤如下: 1.求数据的极差(range )。 min max X X R -= (2-1) 2.根据极差选定适当“组段”数(通常8—10个)。 确定组段和组距。每个组段都有下限L 和上限U ,数据χ归组统一定为L ≤χ

统计学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怎样表达一组数据? 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指标— A、描述平均水平(中心位置): 均数X、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几何均数G、众数(mode) B、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 标准差、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方差、全距 (一)均数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1. (算术)均数X 均数是描述一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的指标。 *直接计算公式: 应用条件: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2. 中位数(median)M和百分位数(percentile) A.中位数M 是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序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值或两个中间值的平均值。 应用条件: 用于任何分布类型,包括偏态资料、两端数据无界限的资料。 计算: n为奇数时-- n为偶数时-- 9人数据:12,13,14, 14, 15, 15, 15, 17, 19天 B.百分位数

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分成100等份,对应于X%位的数值即为第X 百分位数。中位数是第百分50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 ) = 第25百分位数(P25)~第75百分位数(P75)。 四分位数间距用于描述偏态资料的分散程度(代替标准差S ),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 百分位数计算(频数表法): X L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下限 L Σf :小于X L 各组段的累计频数 X i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组距 n :总例数 f x :所在组段频数 注:有的教材X= r ; L f =C 例:求频数表的第25、第75百分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组段 频数f 累积频数∑f 56~ 2 2 59~ 5 7 62~ 12 19 ∑f 25 L 25 65~ 15 34 P 25在此 68~ 25 59 71~ 26 85 ∑f 75 L 75 74~ 19 104 P 75在此 77~ 15 119 80~ 10 129 83~85 1 130 合 计 130 ① 确定Px 所在组段: P 25所在的组段:n X %=130×25%=, 65~组最终的累积频数=34,落在65~组段内; P 75所在的组段:n X %=130×75%=, 此值落在74~组段

最新第一单元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一单元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习题】 分析计算题 1.1 某医院神经科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102名男性脑卒中患者头发中微量元素锌(Zn)的含量(μg/g),资料如下: 40 87 105 113 121 127 133 142 152 168 215 54 88 105 113 121 127 134 143 153 173 220 61 92 106 113 122 127 135 143 153 176 74 94 107 114 124 128 136 143 155 177 77 94 107 116 124 128 137 145 156 180 80 95 109 117 124 128 138 147 156 182 81 96 109 119 125 130 138 147 163 183 82 97 111 119 125 130 138 149 163 186 83 102 112 120 126 131 140 151 166 188 85 105 112 120 126 132 141 151 168 195 (1) 编制频数表并绘制直方图,简述频数分布类型和频数分布特征。 (2) 计算适当的集中趋势指标和离散程度指标。 1.2 某医院神经科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102名男性脑卒中患者头发中微量元素铜(Cu)的含量(μg/g),资料如表1,求男性脑卒中患者头发中微量元素铜的平均含量。 表1 102名男性脑卒中患者头发中微量元素铜(Cu)的含量/(μg·g-1)频数表 头发中铜的对数值频数f 0.350 0~ 1 0.450 0~ 2 0.550 0~ 4 0.650 0~ 3 0.750 0~18 0.850 0~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