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44
(1)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的补充。
同时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
(2)药物治疗①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是主要治疗药物,如艾迪莎、美沙拉嗪等。
②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但目前并不认为长期激素维持可防止复发。
③腹泻型溃疡性结肠炎可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④同时应注意饮食以及生活习惯。
二、预防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2.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3.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
4.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
5.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
1、辣椒、花椒、浓茶、酒、油炸食品、烧烤食品、油腻食品、海鲜等刺激食物;2、少吃大蒜、生姜、生葱、少吃过甜、过酸、过咸、过热、生冷硬等食物3、限制食物纤维:韭菜、芹菜、玉米、白薯、萝卜、粗杂粮、干豆类、竹笋、辣椒(其余含纤维素较多的有:蕨菜、菜花、菠菜、南瓜、白菜、油菜、毛豆、茭白、洋葱、芥菜、发菜、香菇、银耳、木耳);水果:红果干、桑椹干、樱桃、酸枣、黑枣、大枣、小枣、石榴、苹果、鸭梨、葡萄、杏、柿、山楂、草莓、果脯、杏干、梅干、西瓜。
4、疾病活动期间不能吃生蔬菜、水果、牛奶、糖、饮料。
1、稀饭、细面条、软米饭、豆浆、鸡蛋、瘦肉、无皮鸡肉、鱼肉、豆腐;2、富含维生素A、B、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可制成蔬菜汁、菜泥、果汁、果泥(苹果泥、雪梨泥)等食用。
肉食要以肉丁、肉丝、肉末为宜。
3、蛋白粉、薏粉、藕粉.黄瓜、冬瓜、豆角、丝瓜、山药。
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发布日期:2005-4-22 13:33:07 作者:消化学会出处: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成都溃疡性结肠炎(UC)一、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 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粘膜等。
3. 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①粘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 粘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粘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缓解期: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粘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
5.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可发现肉眼及组织学上UC的上述特点。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UC。
1.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和(或)粘膜活检支持,可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表现和钡剂灌肠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可诊断本病。
3.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有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改变者,也可临床拟诊本病,并观察发作情况。
4.临床上有典型症状或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五溃疡性结肠炎接诊处理指南I常用知识I.1当前对发病机制的共识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或目前尚不明确的特异性微生物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免疫调节紊乱,免疫炎症反应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
I.2诊断标准I.2.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I.2.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粘膜等。
I.2.3钡剂灌肠检查粘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I.2.4粘膜病理学检查I.2.4.1活动期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可见粘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I.2.4.2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粘膜肌层间隙增大;潘氏细胞化生。
I.2.5诊断标准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按下列标准诊断UC:I.2.5.1具备临床表现有结肠镜、钡剂灌肠的任何一项和(或)粘膜活检支持,可诊断。
临床上有典型症状或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I.2.5.2无典型临床表现有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改变者,为临床拟诊,并观察发作情况。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朱峰;钱家鸣;潘国宗【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1996(000)002【摘要】本文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对北京协和医院1974年1月至1995年1月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人共148例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我院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经验。
结果显示,21年间溃疡性结肠炎在内科消化病的年住院率呈上升趋势,重症患者占72.3%。
其临床治疗方法仍以激素、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要治疗药物。
本病在我院内科治疗的临床缓解率达95.9%,其中重症的临床缓解率达95.3%。
死亡率为6.08%。
我们提出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内科治疗应遵循尽早控制症状、维持缓解、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和掌握手术时机的原则:并根据病变的范围、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病程、病人的全身情况,以前用药情况和有无并发症等进行综合治疗。
【总页数】3页(P78-80)【作者】朱峰;钱家鸣;潘国宗【作者单位】[1]中国医学科学院;[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3]北京协和医院 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相关文献】1.重症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的进展与困惑 [J], 钱家鸣;沈冰冰2.重症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的进展与困惑 [J], 钱家鸣; 沈冰冰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临床处理原则的专家共识》节选(一):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分类管理、临床处理原则及药物治疗 [J],4.认知训练结合药物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李敏杰;张志娜;杨梦5.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J], 郭子霞;安子璇;张健美;张丹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护理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常伴有粘液。
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甚至可以累及整个结肠。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危重,表现为重度贫血、严重腹泻、便血、低蛋白血症、发热,可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自身护理水平。
方法对我科收治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相关临床护理,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24-68岁,平均43.7岁;病程1-15年,平均5.8年。
按疾病分度:重度10例,中度34例,轻度20例;按临床分型:慢性复发型20例,慢性持续型15例,初发型22例,急性爆发型7例。
按病因:饮食不当28例,心理因素17例,过度劳累14,服药药物不当8例,其他3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脓血便、大便稀溏、腹部不适或胀痛等,均经粪常规、结肠镜等检查及病理学等确诊,同时排除肝、胰腺等所致的胃肠道疾病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等。
2临床护理2.1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3-4小时观察体温、脉搏、心率、血压1次,严密观察患者腹痛、便血的情况,合并中毒性巨结肠患者加强巡视,观察病人的皮肤弹性有无脱水的表现,通知医师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如出现肠鸣音消失、腹痛加剧、鼓肠等情况,要考虑中毒性巨结肠的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对其他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穿孔、频繁腹泻、高热、血压明显下降等发生均应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同时主动采取抢救措施。
同时应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如特别注意肛周皮肤清洁,注意翻身,避免褥疮。
2.2营养饮食护理:饮食原则为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低渣;尽可能地避免刺激肠道,摄入蛋白质及热量要充足,利于补给因慢性腹泻所致营养不良;热量按40kcal/(kg・d)左右、蛋白质按1.5g/(kg・d)供给。
奥美拉唑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
这种疾病会引起结肠黏膜的溃疡和炎症,导致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标是减轻炎症、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奥美拉唑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下面将探讨奥美拉唑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的一种,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减轻胃肠道的酸性刺激。
它通过与胃壁上的质子泵酶结合,阻断质子泵的酸性分泌,从而减少胃酸的产生。
这种药物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胃溃疡和食道反流病,还可以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
奥美拉唑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炎症和改善症状。
炎症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特征之一,奥美拉唑可以通过减少胃酸的分泌来降低结肠黏膜的酸性刺激,从而减轻炎症的程度。
此外,奥美拉唑还可以减少胃酸的反流,降低直肠黏膜的刺激,有助于改善腹泻和便血等症状。
研究表明,奥美拉唑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奥美拉唑治疗能够显著减少腹泻和便血的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奥美拉唑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也有所减轻。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奥美拉唑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具有抗炎和改善症状的作用。
然而,奥美拉唑并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唯一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选择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轻度病例,初始治疗可以采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
对于中度到重度的病例,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来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
此外,饮食调节、应激管理和手术治疗等也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奥美拉唑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五溃疡性结肠炎接诊处理指南I常用知识I.1当前对发病机制的共识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或目前尚不明确的特异性微生物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免疫调节紊乱,免疫炎症反应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
I.2诊断标准I.2.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I.2.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粘膜等。
I.2.3钡剂灌肠检查粘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I.2.4粘膜病理学检查I.2.4.1活动期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可见粘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I.2.4.2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粘膜肌层间隙增大;潘氏细胞化生。
I.2.5诊断标准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按下列标准诊断UC:I.2.5.1具备临床表现有结肠镜、钡剂灌肠的任何一项和(或)粘膜活检支持,可诊断。
临床上有典型症状或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I.2.5.2无典型临床表现有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改变者,为临床拟诊,并观察发作情况。
目录•疾病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疾病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
其中,免疫异常是发病的重要环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抵御肠道病原菌入侵的同时,也可能对自身肠道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炎症和组织损伤。
0102 03发病率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地域差异,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亚洲地区相对较低。
年龄与性别分布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青壮年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家族史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约10%-20%的患者有家族史。
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
患者还可伴有发热、里急后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长期患病者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表现。
分型根据病变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症状较轻;中度病变范围扩大,症状明显;重度病变累及全结肠甚至全消化道,症状严重且并发症多。
诊断与鉴别诊断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
临床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易出血,黏液脓血便等。
肠镜检查C 反应诊断标准及流程起病急,有发热、腹痛、腹泻及粘液便等症状,但病程较短,抗生素治疗有效。
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结肠癌起病缓慢,有腹痛、腹泻及暗红色粘液血便等症状,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多见于中老年人,有腹部肿块、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结肠镜检及活检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