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

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 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

2.1.1近3年有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10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或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死亡病例。

2.1.2近3年无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5例及以上布病病例。

2.2.疫情分级

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 Ⅳ级疫情

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 Ⅲ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

3.Ⅱ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

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

3.1突发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小时内通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布病防治中心,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2突发疫情分级响应程序

Ⅰ级: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布病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Ⅱ级: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Ⅲ级: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Ⅳ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市级和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应急组织

布病突发疫情发生后,根据分级响应程序,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救治、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4、疫情现场控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对疫畜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对接触人员进行相关的布病实验室检测。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认真如实填写“人间布病突发疫情报告表”和“人间布病突发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4.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发生布病突发疫情时,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协同农业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查明流行因素,掌握流行规律,为及时制定突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内容包括个案调查与疫点调查。

4.2接触调查

了解感染者一般情况、感染及发病情况、检查及治疗情况;核实是否布病,查明发病原因,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防止疫情扩大。

4.3突发点调查

一旦确认突发疫情立即开展调查工作,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扑灭疫情,防止蔓延。会同农业部门查明人、畜间布病疫情,分析突发原因,查明首发病例,然后对每个病例逐一检查、化验。会同农业部门对可疑的传染源作布病检查,追查传染来源。

4.4现场消毒处理

对疫点内畜及畜产品饲养及加工、屠宰场所做好消毒指导工作,主要消毒剂有1-2%石炭酸、2-3%来苏儿或3%漂白粉澄清液。

4.5病人治疗

发生病人或出现布病突发疫情时,病人及时送当地医院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进行治疗。

4.6普查

突发点内与畜及畜产品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布病普查,采用皮内变态反应方法过筛,阳性者作血清学试验,并进一步明确诊断。

4.7个人防护

主要防护装备有工作服、口罩、胶鞋或胶靴、围裙、橡胶或乳胶手套、线手套、套袖、面罩等。工作人员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酌情选用。工作结束后,应就地脱下保护装备,洗净消毒。不要穿工作服离开工作场所,更不许将其拿回家中。工作服、帽子、

口罩可采用流动蒸气、高压蒸气、以及氯亚明、来苏溶液浸泡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橡胶手套、胶靴等可用来苏或戊二醛溶液浸泡。工作结束后用肥皂、高锰酸钾、升汞来苏、含氯消毒剂等消毒液洗手。

4.8健康教育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在疫区迅速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5. 应急响应的终止

布病应急疫情发生后,经过应急响应,扑杀阳性牲畜作无害化处理,场地消毒,接触人员经过检测并经过一个潜伏期(3周)后无新发布病病人时,应急响应即可终止。

6.疫情管理与效果评估

6.1信息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突发疫情的信息和资料,做好疫情控制的进程报告,并做好疫情资料的建档工作。

6.2控制效果评估

应急措施实施后,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分析疫情动态发展趋势并对疫情控制效果作出评估。

6.3后期监测

疫情控制后,应加大疫情发生地的病情监测力度,并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7、保障措施

7.1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保证布病各项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卫生、农业、工商等部门应当加强合作,确保布病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7.2物资保障

省及各级卫生、农业部门应做好布病防治物资的准备,保证控制疫情所必需的物资供应。储备物资应包括:

⑴人、畜布病治疗药物:利福平、链霉素治疗、强力霉素等。

⑵消毒药品:漂白粉、消百毒(双季胺碘溶液)、石炭酸、2-3%来苏儿等。

⑶防护药品:氯亚明、来苏溶液、来苏、戊二醛、高锰酸钾、升汞来苏、含氯消毒

剂等。

⑷检测试剂:血清学诊断试剂、病原学诊断试剂及相关器材等。

⑸设备及器具:生物安全柜等病原学检查器具。

7.3 技术保障

7.3.1 培训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的管理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

7.3.2 演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布病防治工作实际,制定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演练的计划,并组织实施。

本预案由卫生厅制定并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省(区、市)地区(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1.基本情况:

1.1患者姓名:

1.2 性别:⑴男⑵女□1.3年龄:□□1.4民族:

1.5职业:⑴农民⑵民工⑶牧民⑷渔民⑸学生⑹医务人员⑺散居儿童

⑻干部职员⑼家务及待业⑽畜产品收购、屠宰⑾皮毛加工销售⑿乳肉加工销售⒀兽医⒁其他⒂不详□1.6发病地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

1. 7家庭住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

1.8发病日期:年月日

1.9住院日期:年月日

1.10报告日期:年月日

1.11所住医院名称:

2.临床表现:

2.1症状体征:

2.1.1发热⑴有⑵无□2.1.2发热持续(天)□□2.1.3体温最高℃

2.1.4多汗⑴有⑵无□2.1.5肌肉、关节酸痛⑴有⑵无□

2.1.6乏力⑴有⑵无□

2.1.7肝肿大⑴有⑵无□2.1.8脾肿大⑴有⑵无□2.1.9淋巴结肿⑴有⑵无□2.1.10睾丸肿大⑴有⑵无□2.2实验室检查:

2.2.1玻片凝集反应⑴—⑵+□2.2.2虎红平板凝集反应⑴—⑵+□2.2.3皮肤过敏试验⑴有⑵无□2.2.4病原分离⑴病人血液⑵病人骨髓⑶其它体液⑷病人排泄物⑸无□2.2.5SAT滴度为1:100++ ⑴有⑵无□ SAT最高滴度□2.2.6补体结合试验1:10++ ⑴有⑵无□2.2.7coomb`s滴度为1:400++ ⑴有⑵无□2.3临床诊断:

2.4治疗:

2.4.1抗生素治疗⑴有⑵无□2.4.2抗原治疗法⑴有⑵无□2.4.3水解素治疗法⑴有⑵无□2.4.4溶菌素治疗法⑴有⑵无□2.5转归:⑴痊愈⑵好转⑶未愈□⑷死亡(年月日死于)

3.流行病学调查:

3.1与动物接触史:

3.1.1畜别:

3.1.2饲养放牧⑴是⑵否□3.1.3屠宰⑴是⑵否□3.1.4配种员⑴是⑵否□3.1.5兽医⑴是⑵否□3.1.6其他:

3.2保护情况:

3.2.1使用防护衣⑴是⑵否□3.2.2使用消毒液⑴是⑵否□3.3是否人畜共饮一口井⑴是⑵否□3.4幼羔放卧室内饲养⑴有⑵无□3.5既往病史:

3.6布氏菌苗免疫接触史:

3.6.1接种年月:年月日

3.6.2菌苗种类:

3.6.3接种途径:

3.7确诊时间:年月日

3.8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

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 Bu lu shijunbing Huoyimiao(S2 Zhu) Brucellosis Vaccine,Live(Strain S2) 本品系用猪种布鲁氏菌S2株(CVCC 70502)接种适宜培养基培养,收获培养物,加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用于预防羊、猪和牛布鲁氏菌病。 【性状】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纯粹检验】按附录3306纯粹检验法进行检验,应纯粹。 【变异检验】将疫苗适当稀释后接种胰蛋白?琼脂平板,置37℃培养至少72小时,用布鲁氏菌菌落结晶紫染色法(附录3301)检查,粗糙型菌落应不超过5.0%。 【活菌计数】按瓶签注明头份,将疫苗用蛋白胨水稀释,接种胰蛋白?琼脂平板进行活菌计数(附录3405),每头份含活菌数应不少于1.0×1010 CFU。 【安全检验】将疫苗稀释成每1.0 ml含0.1头份,皮下注射体重18~20 g小鼠5只,各0.25 ml,观察6日,应全部健活。 【剩余水分测定】按附录3204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 【真空度测定】按附录3103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羊、猪和牛布鲁氏菌病。免疫期:羊为36个月,牛为24个月,猪为12个月。 【用法与用量】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 口服羊,每只1头份;牛,每头5头份;猪,每头2头份,间隔1个月,再口服1次。怀孕母畜口服后不受影响。畜群每年口服接种1次,长期使用,不会导致血清学的持续阳性反应。 皮下或肌肉注射山羊,每只0.25头份;绵羊,每只0.5头份;猪,接种2次,每次每头2头份,间隔1个月。 【注意事项】(1)注射法不能用于孕畜、牛和小尾寒羊。 (2)疫苗开启后,限当日用完。 (3)拌水饮服或灌服时,应注意用凉水。若拌入饲料中,应避免使用含有添加抗生素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动物在接种前、后3日,应停止使用含有抗生素添加剂饲料和发酵饲料。 (4)采用注射途径接种时,应作局部消毒处理。 (5)本品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6)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用过的木槽可以用日光消毒。 【规格】(1)10头份/瓶(2)20头份/瓶(3)40头份/瓶(4)80头份/瓶(5)160头份/瓶(6)240头份/瓶(7)320头份/瓶(8)480头份/瓶(9)640头份/瓶【贮藏与有效期】2~8℃冷藏或–15℃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

布鲁氏菌病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及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近年来对全市布病情况的监测调查,我市人间布病疫情较为稳定,但仍有发生暴发疫情的可能。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科学处理布病疫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查清布病发生的原因、范围、传染源种类和人畜间流行强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落实科学规范的疫区处理手段,彻底控制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 二、组织机构 为实现对布病暴发疫情规范处置的统一指挥和有效协调,成立鸡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地病科、应急办以及各县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 三、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

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1)、(2)和(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 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四、调查处理内容 1、初步调查分析疫情: 暴发疫情发生后,县区疾控中心必须立即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在最后一例病人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初步调查。要查访所有能找到的现患病例,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必要的疫情信息,掌握疫情范围、程度、性质等相关情况。根据初步调查情况对疫情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对疫区的处理意见。如果经确认暴发信息不真实,则应草拟相关意见呈报当地卫生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向公众澄清事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突发传染病应对措施方案

突发传染病应对措施 一、突发传染病应对 我国卫生部要求对突发公共卫生做到: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规,措施果断;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队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强化体系,迅速应对做好监测、预警与报告,确保迅速、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一)各级人民政府 1、组织协调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设施、设备参加应急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3、划定控制区域 4、疫情控制 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等。 5、流动人口管理 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对传染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观察、治疗,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6、实施交通卫生检疫 对出入境、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

7、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8、开展群防群治 9、维护社会稳定 10、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当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采取卫生防护措施。 11、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卫生行政部门 1、调查与处理 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 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 3、应急控制措施 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 4、开展技术培训 5、督导检查 6、发布信息与通报 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 7、制订技术标准和规 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等事件,组织力量制订技术标准和规,及时组织全国培训。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二.布病的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可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带菌物质时就可能被感染。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在一般情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布病传染给他人或家畜。 三.布病传播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四、人群易感性: 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五、布病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 ㈠潜伏期:在一情况下其潜伏期为1~3周,平均为2周。也有个别病例潜伏期可达一年之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 ㈡发病及前驱期症状: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病发病较为急骤。在发病缓慢者中,有些布病患者可以看到所谓的前驱期症状。一般诉说全身不适,乏力感,有时失眠,食欲不振,劳动力减弱,头痛、多汗。与一般感冒有类似。有些病例可见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有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有轻度畏寒等症状。体征可以发现患者有微热,傍晚为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前驱期持续时间变动甚大,短者几天长者数周。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或者易被忽略,发病一开始就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㈢主要症状和体征: 1、主要症状 ⑴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升高。根据我国布病患者热型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种型:低热型、波状热型、不规则热型、间歇热型、驰张热型。而稽留热罕见。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发热曾被认为是典型的热型,因此,曾把布氏菌病称为“波状热”。热波的数量、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差异很大。波与波之间的间隔不一,短者3~5天,长者数周。波状发热多见于羊种布氏菌感染。近年来,波状热型已属少见。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仍然是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在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ICS11.220 B 41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 21/T 2470—2015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The defecation technological specification of the brucellosis in large-scale dairy farm 2015-04-30发布2015-06-30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 本规范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动物医学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杨国丽、谷志大、陈瑶、王军、张雅为、段亚良、何利昆、李璐、王冰、王志国、赵鹏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术语、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诊断、净化等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T 18646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NY/T 1567 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医发[2007]7号) 《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33号 《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技术指南(试行)》疫控(监)[2014]107号 《辽宁省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备案管理办法》辽动卫发[2007]119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规模化奶牛场 large-scale dairy farms 有独立封闭的饲养管理区域,占地面积依据NY/T 1567,饲养规模50头以上,管理规范的奶牛饲养场。 3.2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3.3 布病监测 brucellosis monitoring 是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实施,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布病进行检测和结果分析。 3.4 布病净化 brucellosis purify 对布病流行的特定区域采取一系列措施,达到消灭或清除传染源的目标。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由于近几年有急骤回升的势头。笔者叙述布病现阶段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展,以期对防控有所帮助。 关键词:布病;诊断;防控 布鲁氏菌病(Bucellosis)由布鲁氏菌(Bucella,俗称布氏菌)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牛、猪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患羊对人威胁最大。据中国CDC报告,2005-2008年全国布病新发病人分别为18416、19013、21901、30002例,人布病感染严重,形势严峻[1]。国际上将该病列为B 类生物恐怖战剂和农业生物恐怖战剂。中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布病主要在畜间传播,也可以传染人。 1.病原学 1.1布鲁氏菌的发现史 1860年,英国医生马斯登(Marston)首次提出“热病”的报告,起名为“地中海热”。1887年Bruce又在马耳他岛的病人脾脏分离出此菌,证明患本病的小羊是本菌宿主,主要传染绵羊,山羊;人称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我国称羊种布鲁氏菌。此后不久,1897年Bang分离出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主要传染牛。1914年Jraum分离到猪种布鲁氏菌(B.suis),主要传染猪。1953年Buddle分离出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1956年Stoenner分离出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1966年Carmichael发现犬种布鲁氏菌(B.canis)。1994年Foster发现不同于上述6个种的布鲁氏菌称为海洋哺乳动物种布氏菌(B.maris)。最近又鉴定到3个新种型,田鼠型(B.microti),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 [3]。2008年和2009年先后又报道了一类新的布氏菌种B.inopinata sp.nov.这个种目前发现两株感染人(典型菌株BO1和不典型株Brucella-like strain BO2)[4-5],但关于这个种地位还未得到布氏菌分类小组委员会的承认。 1.2布氏菌的特征 根据《伯吉氏系统细菌手册》,布氏菌属于古生菌域,变形杆菌门,根瘤菌目,布氏菌科,布氏菌属。布氏菌属于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不运动,但是除了趋化系统外他们却带有所有的与鞭毛合成相关的基因[6]。大小在0.3~1.5微米,宽0.5~0.7微米。本菌姬姆萨染色呈紫色。2.布病新流行趋势 布病分布广泛,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布病疫情。我国畜间布病地区分布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即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阳性率高,华东、中原地区阳性率次之,南方省份阳性率较低。据任洪林等统计,中国在1952-1981年,动物布病阳性率检出率高达41.27%;1982-1990年检出率为0.55%;1991-1998年检出率为0.06%~0.9%;2001-2004年,每年有24-28个省份报告检出阳性牲畜,平均血检阳性率为0.4%[7]。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报告畜间布病疫点1178个,报告发病7123头[8]。羊和奶牛为主要传染源。由于牛羊饲养量增加,导致发病风险加大。犬数量激增,而且布病疫苗免疫率低(农村犬尤为突出),成为导致传播的危险因素。 2006年全国人间布病报告19013例,远远超过历史(1963年的最多发病数12097例),截至2007年9月低全国报告18116例,较2006年同期上升了2.68%[7]。据中国疾控中心疾控应急办统计,全国人间布病2008-2009年报告发病数、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部分地区呈现流行之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 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 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 2.1.1近3年有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10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或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死亡病例。 2.1.2近3年无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5例及以上布病病例。 2.2.疫情分级 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 Ⅳ级疫情 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 Ⅲ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 3.Ⅱ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 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 3.1突发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小时内通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布病防治中心,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2突发疫情分级响应程序 Ⅰ级: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布病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Ⅱ级: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Ⅲ级: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Ⅳ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市级和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应急组织 布病突发疫情发生后,根据分级响应程序,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救治、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4、疫情现场控制

布鲁菌病县医院适用版

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布鲁氏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ICD-10:A23.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XX国卫生部在2012年发布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3.临床诊断病例:上述两项加上平板凝集试验(初筛试验)阳性者。 4.确诊病例:上述1和2两项加上免疫学检查三项(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23.901,布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培养; 4)心电图; 5)胸部X光片; 6)腹部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骨关节X片、CT、MRI、骨扫描:出现骨关节受累如大关节炎、脊柱炎、椎旁脓肿等表现时; 2)生殖系统超声或CT:出现生殖系统受累如睾丸炎和/或附睾炎、卵巢炎、脓肿等表现时; 3)胸部平扫和/或增强CT、胸腔积液穿刺化验:出现肺部受累如肺炎、脓胸、胸腔积液等表现时; 4)腹部平扫和/或增强CT:出现消化系统受累如肝脾脓肿、胆囊炎、胰腺炎、自发性腹膜炎等;

布鲁氏菌病宣传资料

布鲁氏菌病宣传资料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传染源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是由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染。 2、人们是怎么被传染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直接接触病畜或其他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3、那些人容易患布病? 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但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4、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 布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潜伏期为1-3周,平均2周。人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头痛,周身不适、易疲劳、盗汗、倦怠、体力下降,可伴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民间亦称布病为“懒汉病”。 5、布病能否彻底治愈? 发现可疑症状后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急性发病期(一般为患病3个月以内),只要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治愈。若不按疗程规范治疗,容易转成慢性,治愈难度加大。 6、个人如何预防布病?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不买病死和腐败的畜禽肉,不喝未经消毒的生奶,切忌食生拌肉或未熟透的肉,少去或不去街头小摊点吃烧烤,接触牛、羊后要洗手,不要在牛、羊圈舍内吃食物。 2)搞好环境卫生,牲畜栖息地或圈舍,生活环境定期严格消毒处理。 3)从事牛羊接生、屠宰、清理圈舍和加工皮毛等工作时,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综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布病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2]。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地方病[3.4],但是布病仍存在漏诊和漏报[5]。此外,由于布病是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起经济损失[6]。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对于布病及布鲁氏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布鲁氏杆菌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运动、不形成荚膜的球杆菌。微生物分类学家将布氏菌归为布鲁氏菌属,根据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宿主嗜性, 布鲁氏菌属分成8 个种: 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海豚种、海豹种、沙林鼠种和绵羊种布鲁氏菌[7]。人类能被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 偶尔被犬种、海豚种、海豹种布鲁氏菌感染. 在

不同种布鲁氏菌中, 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三种布氏杆菌,其中马尔他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崔步云等人应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 PCR)方法通过分析基因组间的差异来鉴定分型[ 8]。结果证明此方法不仅可以对布鲁菌株进行分型, 还可将典型和非典型布鲁菌进行鉴定和分型,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布鲁氏杆菌没有菌毛、质粒、粘附素和特定的分泌系统等经典的细菌独立致病因子,但其外层细胞膜中的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OMPs)与布病的毒力相关[9]。根据脂多糖是否含有O链,可将布鲁氏菌病分为光滑型和粗糙型,光滑型布鲁氏杆菌的O链含有多个抗原位点,目前认为是布鲁氏杆菌的重要的保护性抗原。有研究表明光滑型脂多糖在信号传导、基因调控、跨膜运输过程中所涉及的蛋白质及细菌可能是布鲁氏菌的致病因子[10]。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外膜蛋白有OMP31、OMP25、OMP10和OMP36等[11.12]。 2.流行病学研究 5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人畜布鲁氏菌病调查。布鲁氏菌病疫情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90年代以前, 经过50~ 60年代末严重流行阶段后, 70~ 90年代初稳定下降。1993年后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布鲁氏菌病爆发点从1993年的2个上升为1999年的145个, 新发病人数从329例到1996年的3366例, 1998以来一直维持3000例以上。2000~2004年我国布鲁菌发病率分别为0. 1713/10万、0. 2296/10万、0. 4111/10万、0. 4782/10万、0. 9043/10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策略参考答案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策略 一、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1、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包括() C、隔离 2、不同疫区具有不同的流行特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牛种布氏菌疫区主要传染源是牛,牛种菌毒力较弱,但有较强侵袭力,易造成牛发生布病暴发流行,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发病率低,散在发病,症状不典型,病程短 3、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具有() A、空间分布 4、下列关于布鲁氏菌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布病是甲类传染病 5、我国人畜间布病疫情,在20世纪50-60年代较重,70年代下降,90年代初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但在()全国布病疫情又快速上升 D、90年代后期

二、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治 1、下列临床表现中属于布病的临床表现的是() A、布病急性期的患者,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2周 2、布病的主要体征的不包括() B、呼吸过缓 3、布病是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方案因人而异,下列治疗方案中,选取不恰当的是() A、急性期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4、下列疗效中属于好转的是() D、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正常;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劳动能力基本恢复 5、关于布病的主要症状说法中错误的是() C、无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

三、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 1、语言教育不包括() D、标语 2、下列选项中关于布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B、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 3、布病急性期首选抗生素治疗,WHO推荐的是()并用多西环素 A、利福平 4、下列核心信息中只属于面向领导及关键人物的是() C、当前布病防控策略及措施 5、布病健康教育中存在诸多困难比如() E、以上都是

布鲁氏菌病

正文: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 染上布鲁氏菌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布鲁氏菌病模板病历

2012-07-24 9:30 首次病程记录 XXX,男,49岁,主因“间断发热伴关节疼痛一月,加重一周”门诊以“布鲁氏菌病”收入院。 一、病例特点: 1、患者为男性,从事牧羊工作,其养殖的羊有流产现象,为布鲁氏菌病易感人群。 2、一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在38.5℃左右,同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多汗、游走性关节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10天(具体用药不详),体温有所下降,其余症状缓解不明显,发热反复发作,一周前患者再次出现寒战、高热,体温39.5℃左右,出现双侧睾丸肿大、疼痛,为明确诊断,急来我院,门诊化验布氏杆菌凝集试验示:1:800阳性,门诊以“布鲁氏菌病”收入院。病程中患者无咳嗽、咯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大小便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3、查体:体温:39.5℃,血压:130/80mmHg,神清语明,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96次/分,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四肢活动灵活,关节无红肿,双侧睾丸肿大,阴囊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辅助检查:布氏杆菌凝集实验示:1:800阳性。 二、诊断、诊断依据:

布鲁氏菌病并睾丸炎:1、患者有病羊接触史,为易感人群;2、患者有间断性发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疼痛、睾丸肿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3、查体:体温:39.5℃,双侧睾丸肿大,阴囊水肿等阳性体征。4、布氏杆菌凝集实验示:1:800阳性。 三、鉴别诊断: 1、风湿热:为链球菌感染,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患者有不规则发热,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为主,局部可有红、肿、热、痛。抗“O”试验阳性有助于和布病鉴别。 2、伤寒:为伤寒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肥达氏反应有助于和布病鉴别。 四、诊疗计划: 1、休息、隔离; 2、抗感染、对症治疗; 3、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 4、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5、请上级医生看病人。 2012-07-25 8:00 患者仍发热,以夜间为著,昨夜最高体温39.2℃,口服安瑞克0.2克后,今晨体温37.8℃,轻度畏寒。乏力明显,食欲欠佳,进食差。多汗,关节疼痛明显,以膝关节为著。双侧睾丸仍肿大,阴

布鲁氏菌病健康宣传

布鲁氏菌病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乙类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该病也叫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 2、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哪些? 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次之。传播途径:(一)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在接触病畜、污染物等过程容易经皮肤黏膜感染。(二)经消化道感染。主要通过食物或饮水,未熟的肉、生奶及奶制品等。(三)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3、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动物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人感染后表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低热)、多汗、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头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4、哪些人容易患布病,人与人之间能传染吗? 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养殖、屠宰、皮毛加工、兽医等与动物直接接触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布病一般通过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罕见。 5、布病的病程和愈后如何? 动物感染后,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人感染后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病程3-12个月者居多。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愈后良好。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持续数十年,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降低劳动能力。布病患者可重复感染。 6、怎样预防布病? (一)杜绝传染源的输入。购买有畜牧兽医部门检疫合格证的动物进行养殖。(二)加强管理,健康养殖。定期对圈舍消毒,动物饲养过程中饲喂健康的饲料和饮水。(三)加强检疫检测。积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开展的布病检测工作,发现阳性动物按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四)健康饮食。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五)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加强个人防护。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 皮肤过敏试验: 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 凡有新病人发生,或有疫畜检出的自然村(屯)或畜牧场(队)均视为布病疫区。 检疫: 用特异性的血清学,皮肤试验,分离细菌等方法对人畜布病的检查。 淘汰: 对查出的阳性畜进行屠宰处理。 3 布病诊断 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1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3.2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 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3.4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5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 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凡检出的阳性家畜均应立即屠宰(或隔离饲养)。至少在一年内停止向外调运牛、羊、猪。畜产品均应在原地存放和消毒,暂不外运。 4.3 消毒:被病畜的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及尚未食用的奶制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4.4 免疫:经两次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区周围村受威害的畜群,应连续3年以畜用菌苗进行免疫,每年免疫覆盖率不应低于90%。 4.5 临床监测及治疗:对疫区内接触家畜及畜产品的人员进行血清学及皮肤过敏试验,查明人群感染情况,凡确诊的病人均应进行系统治疗。 4.6 宣传教育:对疫区的居民及职业人群进行布病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4.7 疫区处理效果验证:在疫区处理后的第二年始,连续三年对疫区及疫区周围地区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按照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布病疫区控制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 附录A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技术

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

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 近年来,布病患者似乎越来越多,收集布病治疗方案,以备后用。 一、西医 1、治疗 1、急性期 药物治疗: WHO推荐多西环素200mg/d和利福平600—900mg/d联用,疗程6周。亦有认为多西环素200mg/d加氨基糖甙类链霉素1g/d肌注2周,效果亦佳。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为每日4—6片(每片含TMP 80mg,SMZ 400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联用。 2、慢性期 1)病原治疗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长期服用西药可服用维生素C、肝泰乐、护肝片等保肝护肝药] 2)菌苗疗法目前被布氏杆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是引起机体损害的基础。少量多次注射布氏菌抗原使致敏T细胞少

量多次释放细胞因子,可以避免激烈的组织损伤而又消耗致敏T细胞。 临床上对静止型一般应用布氏杆菌菌体菌苗、溶菌素和水解素,布氏菌酚不溶性组分或去除部分内毒素的布氏菌菌苗,用于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反应较大。有神经、心肌、肝、肾损害忌用。 二、中医 1、中医治疗 急性期湿热毒邪外犯肌表,内侵脏腑,以邪实为主,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慢性期正虚邪恋,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佐以清除余邪。 湿热内蕴型 相当于急性期,菌毒血症及病灶损害轻浅阶段。 症状:畏寒发热,午后热甚,身痛,脘痞,舌苔腻,脉濡数。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10克,佩兰10克,蔻仁10克,滑石15克,菖蒲10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木通6克,茯苓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湿热伤营型 此时菌毒血症及脏器病损均较严重。 症状:烦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睾丸肿痛,舌苔黄,脉细数。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养血。方药:清营汤合三仁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

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