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10
布鲁氏菌病目录CATALOGUE•布鲁氏菌病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控制•并发症与危害•研究进展与展望01CATALOGUE布鲁氏菌病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发病机制布鲁氏菌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侵入机体,引起菌血症和毒血症,进而导致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害。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患病的动物和人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中羊、牛、猪等家畜是最常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布鲁氏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等,也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但从事畜牧业、屠宰业、兽医等职业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肝脾肿大等。
此外,还可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并发症。
分型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布鲁氏菌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
其中,急性型起病急骤,症状严重;亚急性型症状相对较轻,但病程较长;慢性型病程迁延不愈,可反复发作。
02CATALOGUE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室确证检测试管凝集试验(SAT )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补体结合试验(CFT )滴度1∶10及以上;或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 )滴度1∶400及以上。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布鲁氏菌病相关的动物或物品有接触史,或生活在布鲁氏菌病疫区,或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检测或布鲁氏菌疫苗生产、使用等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实验室初筛检测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半定量凝集试验、荧光偏振凝集试验等任一项阳性或可疑。
诊断标准及流程从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等。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
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
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病原学1、布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布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
包括猪种、牛种、羊种、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6个种。
普通显微镜下,常呈单个排列,极少数呈两个相连或短链状、串状排列。
布氏菌可被所有的碱性染料所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2、布氏菌的培养特性布氏菌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生长缓慢。
适宜的PH为6.6~7.4,适宜温度20~40℃,最适温度37℃,超过42℃不生长。
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菌(5~10%),其余菌种均在普通大气环境生长。
需严格的CO23、布氏菌的抵抗力布氏菌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布氏菌对湿热非常敏感,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0.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
4、布氏菌毒力和致病性一般说来,羊、牛、猪种布氏菌各生物型的某些菌株多为强毒株。
布鲁⽒菌病(brucellosis)⼜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菌引起的⼈畜共患性全⾝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等。
1814年Burnet⾸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菌”,⾸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菌病”。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清与布鲁⽒菌的培养物可发⽣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建⽴了迄今仍⽤的⾎清学诊断⽅法。
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菌为⾰兰⽒阴性短⼩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建议称“布鲁⽒菌”。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杆状,菌体⽆鞭⽑,不形成芽胞,毒⼒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物型,即⽺种(⽣物型1~3),⽜种(⽣物型1~7.9)。
猪种(⽣物型1~5)及绵⽺型副睾种,沙林⿏种,⽝种(各1个⽣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物型,即⽺种(1~3型),⽜种(1~7.9型),猪种(1.3型),绵⽺副睾种和⽝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猪三种意义,⽺种致病⼒。
多种⽣物型的产⽣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发⽣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长对营养要求较⾼,⽬前实验室研究多⽤⽜、⽺新鲜胎盘加10%兔⾎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
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变异。
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 型变为R型。
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菌。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简称布病。
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
本病流行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布鲁氏菌不耐热,在60℃下30分钟即被灭活,阳光照射数分钟也能杀死它,它对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土壤和皮毛中能生存2-4个月。
常用消毒剂能很快杀死本菌。
动物发病的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例如在羊只中,以母羊流产,公羊发生睾丸炎为其主要特征,一般母羊比公羊易感,性成熟羊比未性成熟羊易感。
本病流产多发生在怀孕3-4个月的时候,严重时流产率高达50%以上。
流产前3天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阴门流出黄色黏液,流产后10-15天内伴有体温升高。
有时病羊发生关节炎而出现跛行,少数病羊还发生支气管炎及角膜炎等症状。
公羊睾丸肿大,有时化脓、坏死,后期萎缩。
人患此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为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7-60天,平均2周。
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若得不到及时诊治,就会转为慢性而经久不愈,表现为乏力,不发烧也不能劳动,成为能吃不能干活的“懒汉”。
布鲁氏杆菌一般在病畜的大小便中,乳腋和流产物中存在,因此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
例如,病羊流产胎儿、胎衣、病羊乳汁及公羊精液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配种也可感染。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羊群中起先只有少数羊流产,而后流产羊渐渐增多,严重时高达50%以上。
多数羊仅流产一次。
人布病的传染源也是患病的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给人。
人类被传染的途径:一是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贩运、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人员,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二是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
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三是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染的飞沫、尘埃。
正文: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别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病症。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
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
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
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承受治疗。
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染上布鲁氏菌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
“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
〞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
〞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展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
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场出现类似病症。
前段时间,陈桂芳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和媳妇将他们接到了成都。
“我们先在省医院草堂病区,前几天被转到省医院本部,医生说我们感染了一种病菌,是从羊身上传播来的。
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一、概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
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我国目前在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二、病原布鲁氏杆菌的一般特性本病病原为布鲁氏杆菌,为细小,两端钝圆的球杆菌或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胞。
柯兹洛夫斯基氏染色法染色,菌体呈红色,其他菌呈微绿色或蓝色。
本菌有6个种:羊(马尔他)布氏杆菌;牛(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沙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各型布氏杆菌在形态和染色上无明显区别。
三、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对布氏杆菌均易感,自然感染主要见于羊、牛和猪,各型布氏杆菌主要引起该种动物的布氏杆菌病,也可发生交叉感染。
三型布氏杆菌对人均能引起感染,但以羊型布氏杆菌感染后发病最重,猪型次之,牛型最轻。
通常母畜较公畜易感,成畜较幼畜易感。
实验动物,豚鼠和小白鼠最易感,家兔次之。
2.传染源病畜及带菌动物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病母畜在流产时,随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大量布氏杆菌。
此外病畜还可通过乳汁、精液、粪便排出病原污染环境而引起传染。
3.传播途径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其次为皮肤、粘膜及生殖道,本菌可通过正常无损伤的皮肤粘膜引起感染,还可经交配由生殖道感染。
4.流行特点一般为首次妊娠的母畜容易感染发病,多数病畜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两次的较少。
在老疫区,流产较少,而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不下及久配不孕的病畜较多。
在新疫区,以暴发性流行为主,孕畜均发生流产。
饲养管理不良,畜群拥挤,寒冷潮湿,饲料不足,营养不良时,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症状本病潜伏期为两周至半年。
主要症状为流产,流产常发生于妊娠第5~7个月。
流产前表现阴唇和阴道粘膜红肿,阴道流出灰白色或浅褐色粘液,乳房肿胀,继而发生流产,或无先兆而突然发生流产。
正文: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
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
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
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
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染上布鲁氏菌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
“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
”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
”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
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前段时间,陈桂芳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和媳妇将他们接到了成都。
“我们先在省医院草堂病区,前几天被转到省医院本部,医生说我们感染了一种病菌,是从羊身上传播来的。
”陈桂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想起当时给羊接生时,手上都有伤口。
据了解,省医院已将陈桂芳及其丈夫的病情上报相关疾控部门,患者家中的50多只病羊已被当地有关部门捕杀,确保病羊不流入市场。
3种途径可感染及时就医可治愈“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方式是动物传染给人,但人和人之间、人向动物一般不传染。
”省医院内科医师杨仁国说,该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尤其是羊、牛和猪。
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接触病畜,主要是通过病畜的分泌物,如接产、挤奶等;二是经消化道,如误食病畜的肉品、奶品等;三是经呼吸道,吸入布鲁氏菌污染的尘埃或气溶胶。
这种病有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周,长则一年。
“布鲁氏菌病在人体可引起一系列类似感冒的症状,造成发烧、多汗、头痛、背痛和体质虚弱。
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疾病,如周期性发烧、关节痛和疲劳乏力;还可能对人体其他脏器和功能系统造成影响,具体情况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杨仁国医生介绍说,这个病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发烧一个月治疗就是急性期。
“如果发现得及时,在急性期治疗,就可以把体内的细菌杀死,病人可以彻底治愈,不会反复发作;如果是在慢性期才发现,就需要长期治疗。
”小贴士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成都市疾控中心的专家提醒,职业人群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加强对本病的预防,具体措施包括1、对家畜采取“淘汰病畜,病畜、健康畜分群圈养,疫苗免疫”等防治措施,加强动物检疫。
2、加强动物制品作业场所的消毒措施,如紫外灯照射、喷消毒剂。
3、对畜产品加工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包括紫外灯照射、煮沸消毒、消毒剂浸泡等。
4、大力进行卫生宣传,加强人、畜粪便管理。
保护水源,防止被病畜、病人的排泄物污染。
5、凡从事畜牧业的兽医、饲养员、挤奶员、毛肉类和乳制品加工销售人员、野生动物园的饲养人员,接触畜牧流产物、排泄物等,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N95口罩、橡胶手套、穿工作服等。
特别在处理羊只流产物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同时把流产羊只的排泄物深埋消毒处理。
在工作完成后,个人防护用品要统一收集,按上述第3条进行消毒处理。
布鲁氏菌病1、引起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三个种2、布鲁氏菌引起不同动物流产的最易发时间3、布鲁氏菌病的实验室诊断4、防制要点和培养健康群的方法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致怀孕母畜流产,公畜发生睾丸炎,付睾炎。
病原主要三种:羊布鲁氏菌:1887年,英军医生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当时称为“地中海热”的病人的脾脏中分离出此菌,故这种菌又称马尔他布鲁氏菌(Br.melitensis)。
牛布鲁氏菌:1897年,丹麦医生Bang发现了致牛流产布鲁氏菌,又称班活氏菌,又称流产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
猪布鲁氏菌:1914年,美国的Traum发现了致猪流产布鲁氏菌。
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胞,刚分离的毒力强的细菌(光滑型)有荚膜。
染色时,该菌对染料吸收较慢,故使用两种染料。
柯兹罗夫斯基染色:火焰固定:(1)2%沙黄,酒精灯加热,但不能煮沸,维持1.5~2分钟,洗去沙黄。
(2)1%孔雀绿复染0.5分钟。
红色菌为布鲁氏菌,而蓝色的则为杂菌。
培养要求比一般细菌苛刻,牛肝汤琼脂,再加些血,葡萄糖及马铃薯浸出液,羊、牛布鲁氏菌初次培养,需放在5~10%CO2环境中。
菌落小,凸起,边缘齐,光滑型菌落发蓝绿色荧光,菌落透明,时间长变不透明,变灰绿色,抵抗力较弱,60℃ 30分钟,65℃ 10~15分钟灭活。
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牛、羊、猪,其次马、鹿、骆驼。
人亦易感,家禽较少感染。
成年动物易感性比幼年动物高,易发病,母畜比公畜高,人可感染牛、猪、羊、犬四型布鲁氏菌,其中以羊型菌对人的毒力最强,有全身性病变,可发生波浪热。
传染来源:除发病动物,野生偶蹄兽、啮齿类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来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其次皮肤、粘膜伤口,生殖道。
呼吸道较少感染。
布鲁氏菌侵袭力很强,可从完整皮肤粘膜侵入(除此,钩端螺旋体病是另一例子)。
流行规律:通常为地方流行性。
在牛和羊开始时仅出现一批血清学阳性的家畜,然后有少数母牛和母羊发生流产,其后就陆续有大批母牛和母羊发生流产,在新发病的畜群流产率可达全部孕畜的50%以上。
在猪,开始时仅少数公猪发生睾丸炎,接着大批母猪发生流产。
症状发病动物,有些体温升高,也有些不升高(如牛)。
部分眼结膜发炎,腱鞘炎,滑液囊炎。
怀孕母畜流产,牛怀孕6~8月,羊怀孕后3 ~ 4月,猪怀孕后1 ~ 3月,流产前2 ~3天,母畜不安,阴道水肿,阴道流出分泌物,流产的胎儿有死胎,快到产期流产胎儿可能是弱胎,产后1 ~ 2天死亡,不死亡者,长期带菌,易死亡。
流产后,胎盘常常滞留不下,长时间流恶露,由于胎盘滞留而导致子宫及其附近器官的急性和慢性炎症。
病变牛羊:子宫绒毛膜的间隙中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
绒毛膜的绒毛有坏死病灶,表面覆以黄色的坏死物。
胎儿的病变主要为败血症的病变。
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出血性炎症。
流产之后常继发子宫炎。
这是由于胎盘滞留不下,化脓性细菌趁机侵入而引起的。
在病情严重的病例可出现关节炎、腱鞘炎和滑液囊炎,还可引起关节周围炎。
最常发病的关节为腕关节、肘关节和股关节。
到病的后期,则因结缔组织的广泛增生,使关节变形。
公畜患布鲁氏菌病,可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
睾丸显著肿大。
猪:病理变化与牛、羊略有不同。
流产后子宫的粘膜很少发生化脓—卡他性病变,但常有许多由针头到大麻子大的小结节。
结节的中央含有脓性或干酪样物质。
诊断临诊症状、病变,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有很多病原可致类似症状疾病。
牛:弯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羊:沙门氏菌病、衣原体病猪:乙型脑炎、弓形体病、猪瘟诊断重点应放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诊断上:采样:(1)最好采集整个胎儿,或单取其胃(肠),要扎紧。
(2)母畜胎衣、子宫分泌物、乳汁,局部脓肿液。
动物试验最易感动物为豚鼠,只有在1:5以下,接种两只豚鼠,腹腔或皮下接种10 ~ 20天后,心脏采血作血清凝集试验,如滴度在1:5以上,可判阳性,阴性豚鼠继续培养,4周后采血做血清凝集试验,然后扑杀,无细菌分离出,只要有一只豚鼠的滴度在1:5以上,可诊断为布鲁氏菌病。
免疫学诊断布鲁氏菌病牛患布鲁氏菌病后,其凝集反应通常出现较早,其次是补体结合反应,变态反应出现较晚,但保持的时间最长。
1、血清凝集试验,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a) 试管凝集试验我国生产的布鲁氏菌凝集抗原,是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规定的标准标定的,其应用液(即抗原原液1:20稀释液)对国际标准布鲁氏菌阳性血清的凝集价恰为1:1000二个加号。
而国际血清每毫升恰含凝集素1000个IU,我国抗原进行检验所获得的凝集价正好等于凝集素单位数。
故可用凝集价来表示被检血清所含的凝集素单位。
国际兽疫局在重新修订的《国际动物卫生法规》(1982)中对进出口动物的布鲁氏菌病检疫作了新规定,即所有进出口牛,不论繁殖或饲养用,凡未接种过布鲁氏菌苗的,血清凝集价必须少于30国际单位/ml才认为是阴性。
我国1952年的规定是,牛的血清凝集价1:100(即100 IU/ml)判为阳性,1:50(即50 IU/ml)判为可疑。
最近几年对城市奶牛和进出口牛的布鲁氏菌检疫则严格按照国际兽疫局(1982)规定的标准进行,即未接种过布鲁氏菌苗的牛,血清凝集价必须少于30 IU/ml才认为阴性,3 ~ 6月龄时接种过布鲁氏菌苗的牛,凝集价必须少于80 IU/ml方认为阴性。
对未出现过布鲁氏菌病的场,凝集出现阳性,则隔3 ~ 4周重检,如血清凝集(素)价未上升,则宣布该场为布鲁氏菌病检验为“-”。
如重检时血清凝集价上升,除隔离、消毒外,仍作分离培养,有待于进一步确诊。
过去发生过布鲁氏菌病的场,作凝集试验,如1:100,则定为“+”,如1:50 ++,3 ~4周检查出阳性,则予以淘汰。
试管凝集试验,可出现非特异性反应:I)假阴性原因:① 检查时,动物处于潜伏期;② 幼年畜,细菌在局部淋巴结,活动受限制,抗体滴度低。
③ 母畜怀孕后期,母源抗体随血液循环至乳腺排出。
④ 布鲁氏菌病慢性,长期刺激,动物对抗原不敏感,故抗体滴度不高。
II)假阳性动物感染巴氏、土抗、弯杆菌、大肠杆菌的某些群等G-菌,与布鲁氏菌有类属抗原,抗体滴度一般在阳性及格,重检,可能下降,再检,最多维持原来水平。
b) 平板凝集试验在平板凝集试验中,抗原0.03ml。
0.08ml血清量的反应相当于试管法中的1:25血清稀释液的反应,0.04ml相当于1:50,0.02ml相当于1:100,0.01ml相当于1:200。
在0.02ml 量中的凝集反应判为阳性,在0.04ml中出现反应的判为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