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提纲概述:
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宗教、人性、自由等问题有深刻的洞见。
在本次读书报告中,将分别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人性观以及自由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
1.1 宗教是人类自身的产物,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投影。
1.2 宗教不是客观存在,是主观想象的产物。
1.3 宗教的本质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忏悔和批评。
1.4 宗教信仰是一种心理病态,会导致人的自我缩小和依赖。
二、费尔巴哈的人性观
2.1 人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
2.2 人的本质是物质的,与灵魂无关。
2.3 人的欲望和激情是人性的表现,应当得到尊重。
2.4 人的自我意识是人性的根本属性。
三、费尔巴哈的自由观
3.1 自由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是人类的生命和幸福的基础。
3.2 人的自由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和束缚。
3.3 自由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
3.4 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相关的。
结语:
费尔巴哈的思想既深邃又具有启发性。
通过对他的宗教批判、
人性观和自由观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精神和本质,更好地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纲要性文件。
这份提纲虽然篇幅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献。
在阅读这份提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思想的深邃与创新。
费尔巴哈的哲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马克思通过对其的批判,展现出了全新的哲学视角和方法论。
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唯物主义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反映外部世界,而忽略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二条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却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这表明马克思既看到了唯心主义在强调主体能动性方面的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其脱离实际、抽象空洞的局限性。
他主张将能动性与现实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现对世界的科学认识。
第三条中,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的变革性作用。
环境与人的发展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才能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完善。
第四条则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他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只有消除这些社会矛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宗教。
第五条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将人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一.整体综述1841年,费尔巴哈出版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使得“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马克思于l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研究这本书时,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题写了笔记。
这原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出来。
为了使读者对马克思的这个不是为出版而写的文件更容易理解,恩格斯曾做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由最初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借由费尔巴哈的思想转向唯物主义,进而超越费尔巴哈,走向新唯物主义,不难看出,后者的转变才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极为关键的一步。
某种意义上而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文主义的彻底批判是其新世界观的起点。
全文语言简洁而内容丰富,一千多字便阐述了诸多重点问题。
而文章始终围绕着科学的实践观,围绕实践而展开。
这也就不难解释,在这样一篇短小精悍的提纲之中,“实践”一次竟然出现了整整十四次。
可以说,实践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的一根红线。
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结构分析,学者们众说纷纭。
有的将之分为总论,分论,结论三部分,有的根据其内容分成第一第二第三部分。
而我认为,这只是一份马克思笔记中的一份提纲,条目与条目之间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逻辑性,它只是记录着这位天才思想家某些瞬间的思想火花,不必刻意将之一一分类归纳。
对于这份提纲,我们所要做的,是对其中的伟大思想作出应有的分析与思考。
本文将有选择地对这份提纲中的几个重要思想做一些分析探讨。
二.人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4至7条都涉及人的本质理论,尤其是5、6两条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人的本质观的分野。
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即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然而他忽视了人的社会本质是有社会历史性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是一部关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生平和思想的传记性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生平和个人经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提纲:
1. 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详细介绍了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包括他对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批判,以及他对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的理想。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在哲学领域的重要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对费尔巴哈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介绍了费尔巴哈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人物的影响,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人。
通过了解他的影响,我对费尔巴哈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对后世思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3. 对费尔巴哈的生平和个人经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费尔巴哈的生平和个人经历,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学术生涯和政治活动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我对费尔巴
哈的人生轨迹和个人经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思想
和行为背后的深刻内涵。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费尔巴哈》,我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他在思想和社会变革方面的重要贡献。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扩展了对费尔巴哈的认识,也让我对他的思想和
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
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
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五篇在写《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前,先介绍一下费尔巴哈的《教类的本质》:费尔巴哈的《教类的本质》艺术出版,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事情,下面时是为大家准备一下的内容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一《教类的本质》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但是这种观点有她片面的一面,而且有很多的局限性、消极性和直观性。
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的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在阅读《教类本质》时,写下了这一片字数不长,但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费尔巴哈提纲》。
恩格斯这样评价这一片*:“作为包含着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的确是这样的,在这字数不多的提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句话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典语句,可谓之“一字千金”,而且“惜墨如金”,没有丝毫的赘言,句句切中肯綮,直接指明真理的所在。
可以这样理解,《教类的本质》是旧的唯物主义,而这个提纲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萌芽”。
它在这提纲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实践。
换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插一段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邓小平最经典的话之一。
当1976年wenhuadageming结束后,讨论中国该走怎样的路线时,我们依旧要依靠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同时我们还必须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创新,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通过实践来明确自己走什么路线,检验真理。
我们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我们将马克思在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的伟大实践。
所以又回到了《费尔巴哈提纲》一个本质上的问题:实践。
引用一段他人的话:liuxue86马克思在《提纲》中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把实践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
但是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的影响之深远。
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过,在他们创立新哲学中,费尔巴哈起了很大的作用。
马克思1865年在《论蒲鲁东》一文中说:“和黑格尔比起来,费尔巴哈是极其贫乏的。
但是,他在黑格尔以舌,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恩格斯1888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我认为我们还欠着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曾经一度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在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继承了他的辩证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接受了他的唯物主义,创立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但是,我认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马克思一开始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他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一者,创立科学人学体系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
探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费尔巴哈既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又超越了费尔巴哈。
一马克思从来不是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者。
在宗教批判中,马克思既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又超越了费尔巴哈,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在构建科学人学中,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但对黑洛尔辩证法的解释马克思却不赞成,而且,马克思的人学与费尔巴哈的人学也根本的不同,在人的本质观上,人与自然关系上,马克思远远地超出了费尔巴哈。
在新世界观的萌芽和建构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采取批判的态度,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创立了他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这一批判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xx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xx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xx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
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
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xx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xx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xx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xx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xx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xx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1872年)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革命家,他的思想对于19世纪后期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以其关于宗教和神学的批判而闻名,被誉为“不可或缺的无神论者”。
本报告将针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一、费尔巴哈的背景与思想发展1. 个人背景和家庭背景2. 文化和社会环境对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3. 早期哲学观点与转变4. 宗教与无神论之间的转变二、费尔巴哈的思想1. 宗教和神学的批判a.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b. 宗教的弊端及其对人类的影响c. 人类需要超越宗教的理由d. 宗教与个体自由的关系2. 人类本质的理解a. 人的属性和特点b. 人的社会性及其与宗教的关系c. 人的存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3. 人的理性与感性a. 理性和感性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b. 理性与对宗教的批判c. 理性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4. 对历史和社会的观察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c. 费尔巴哈对封建主义和旧约的批判三、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主义1. 价值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2. 人的解放与社会革命的观点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与发展四、费尔巴哈的影响与评价1. 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影响2. 对宗教和神学研究的影响3. 对社会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4. 对当代政治思想的影响五、结论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宗教和神学进行的批判,对人类理性和感性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观察。
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费尔巴哈的思想并不完全被接受,但其批判性思考和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一)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
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
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心得
学院名称:********学院
班级:**级*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2012 年 8 月 20 日
在暑假期间,拜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一篇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面称为《提纲》)。
虽然文章不长,只有一千多字,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却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直至读完,对于里面的深刻道理和精湛的语言仍然是无法完全理解通透,只是略微有了自己的一些浅浅的理解。
《提纲》曾被恩格斯称为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读完《提纲》,我才知道恩格斯对于它的评价并不为过。
在《提纲》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字眼——实践。
正是“实践”贯穿了整篇文章,它是《提纲》的中心思想,是灵魂。
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正是“实践”的重要性。
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在强调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之后,马克思提出了他对于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认为“环境的改变”、“人的自我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三者是统一或一致的,缺一不可。
在实践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造是统一的过程。
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变化的。
人不仅是“现实的人”,更是“历史的人”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思考自身的地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我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轨迹基础上,对当代的社会形势、国际关系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从而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期。
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时事,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学术能力。
同时,在第四条中,提到了矛盾和统一的关系。
“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其实,不仅是文中所提到的“世俗的基础”,而且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都不能用自我矛盾来解决。
一旦遇到了矛盾,我们首先需要分清的就是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然后,先解决主要矛盾,也许此时那些次要矛盾也就不攻自破了。
然而对于矛盾的理解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可能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个曾经让人愁眉不展的挑战会变成一个绝好的机会。
下面,《提纲》中谈到了“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只是限于“人类”的这种自然属性,他还没有认识到人以实践为根本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在解释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的时候,也首先是完全肯定了人是自然存在物的事实,但是他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只有把人的社会性进一步具体为不同生产关系中的人,把人放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面,才能在社会中看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
总之,人本身就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者。
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们作为大学生,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首先使自己社会化,使自然赋予自己的潜能在社会实践中变为现实。
要从实践的根本出发,在现实的社会中、在历史的社会中吸收经验、锻炼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根本价值的“人”,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自己。
马克思的这种“新的唯物主义”之所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就是因为它强调了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提纲》中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地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指出了人的认识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既然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那么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任何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而是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有实践意义的认识,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理论上的空想是不够的。
我们要更多地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自我的认识。
然后在我们得到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这些从实践之中得到的认识反过来指导下一步实践的实施。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了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正如毛泽东说过的“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精通如果只限于精通,却失去了它原本的应用这个目的,那么精通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们都知道,多数人一致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真理,而有时候真理却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而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的主观范围内是得不到的,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这对于我们工科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不能凭空捏造实验数据,只有真正地去认真做了,才能得到真知。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开创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不朽之作,它在马克思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我们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把它们付诸实践,融入生活学习之中,更应该扎实掌握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