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痰涂片检查及质量保证
- 格式:pptx
- 大小:241.14 KB
- 文档页数:33
肺结核病患者痰涂片及痰培养检测结果分析肺结核病患者痰涂片及痰培养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痰涂片及痰分离培养抗酸杆菌检验情况,为确诊和控制结核病提供科学诊断依据。
方法2008-06/2011-05四川省双流县结核病门诊就诊的可疑肺结核(可疑者)2418例及化疗期间肺结核患者(治疗者)649 例,总计3067例,分别对每例就诊者进行痰涂片和培养检测。
结果3067例就诊者中查出抗酸杆菌阳性777例,总阳性率为25.33%(777/3067),其中痰涂片阳性(涂阳)524例,痰培养阳性(培阳)651例,阳性率分别为17.09%和21.23%。
2418例可疑者涂阳383例,培阳619例,阳性率分别为15.84%(383/2418)和25.60%(619/2418),培阳高于涂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v 0.01 )。
649例肺结核治疗者涂阳141例,培阳32例,阳性率分别21.73%(141/649)和4.93%(32/649),涂阳高于培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v 0.01)。
结论可疑肺结核者痰培阳高于涂阳,而肺结核治疗者涂阳高于培阳,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测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分离培养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诊断肺结核病的主要手段是以细菌学检查为主,辅以拍摄X线胸片和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1-2]。
近年来,临床诊断结核病引进了3D快培、PCR法、基因检测、DNA探针等先进技术,结核病快速诊断成为现实。
但上述方法对实验室条件、技术、设备、耗材、质控都有较高要求,且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产生。
迄今为止肺结核的诊断仍以痰中检查见抗酸杆菌为确诊肺结核直接可靠的依据。
抗酸杆菌检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癌、非结核分技杆菌肺病、肺化脓症及肺吸虫病也具有重要意义[3]。
2008-2011年双流县实施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因症就诊的3067例肺结核就诊者进行了涂片和培养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2008-2011年因肺结核病症状来双流县结防门诊就诊者共计3067例,对每例就诊者连续3次痰(即时痰、夜间痰、晨痰)涂片及2次培养检测。
肺结核检查报告肺结核检查报告患者信息: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30岁检查日期:20XX年X月X日临床资料:患者主诉咳嗽、咳痰连续3个月,伴有低热和乏力。
查体可见胸廓畸形。
检查目的及方法:为了排除患者是否患有肺结核,我们使用了多种检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具体措施如下:1. 胸部X射线检查:对双侧胸部进行正位和侧位摄片,以发现肺部异常阴影。
2. 痰涂片检查:将患者的痰标本制备成涂片,用抗酸杆菌染色法进行检查。
3. 结核菌素皮试:采用内径为5mm的结核菌素现场皮试。
检查结果:1. 胸部X射线检查:胸廓畸形,肺纹理增多,并有结节状高密度影,见于右上肺,提示可能存在结核病灶。
2. 痰涂片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抗酸杆菌染色阴性,未发现结核杆菌。
3. 结核菌素皮试:皮试结果直径为10mm,属于阳性反应,表示体内曾感染结核杆菌。
综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肺部X射线表现以及结核菌素皮试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存在结核病灶,但没有发现活动性结核感染。
结论:根据所做的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可能存在非活动性结核病灶。
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肺部状况,密切关注健康变化,避免感染他人。
如有相关症状的加重或体验不适,应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1.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需要长时间的特殊治疗。
患者需按照医生指导进行规范的治疗,定期复查。
2. 结核病具有高度传染性,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遮挡口鼻,避免传播给他人。
3. 患者应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控制疾病的发展。
以上为本次肺结核检查报告,请您参考。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环境安全:根据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规定,结核分枝杆菌大量活菌操作须在符合生物安全三级(Laboratory Biosafety Level 3)的环境中进行;样本检测(包括涂片、显微镜观察、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试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等初步检测活动),可以在符合生物安全二级(Laboratory Biosafety Level 2)的环境中进行。
实验室所用设施、设备和材料(含防护屏障)均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实验室操作安全: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进行实验室操作,实验人员应该认真负责,格按照标准化、规化的操作程序进行各项实验室操作。
菌种或样本运输安全:为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在运输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时,须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包装、运输、操作、保藏和管理。
废弃物处理安全:为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应格按照《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
(一)痰涂片镜检实验室基本要求1.实验室应分区(痰涂片染色区域和读片镜检区域),布局应符合生物安全二级防护的要求。
2.准入规定,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未经批准任人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的门应随时关闭。
3.个人防护,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防护服、隔离衣,并佩戴口罩(面具)和手套等。
4.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易清洁、不渗液,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防滑。
5.实验操作台面应耐热、防水,耐消毒剂、酸、碱和有机溶剂的腐蚀。
6.实验室应保证操作时的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闪光。
肺结核检查方法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可以影响肺部,也可以侵袭其他器官。
为了及早发现和治疗肺结核,及时进行肺结核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肺结核检查方法。
一、胸部X光检查。
胸部X光检查是最常用的肺结核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X光检查可以观察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的存在,以及病灶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这种检查方法简单、快捷,对于初步筛查和诊断肺结核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又称为结核菌素皮内试验,是通过皮下注射结核菌素液体来检测机体对结核菌素的反应。
24-48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和硬结,若出现阳性反应则可能是结核菌感染的表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筛查结核菌感染者,但对于已经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可能会产生假阳性反应。
三、痰涂片检查。
痰涂片检查是通过收集患者的痰液样本,进行染色和显微镜检查,以寻找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
这种方法对于确诊肺结核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痰涂片检查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结核菌培养检查。
结核菌培养检查是通过将患者的痰液样本或其他组织样本,进行培养和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
这种方法可以明确诊断肺结核,并对结核菌的药敏情况进行检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五、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肺部结核病灶的情况,对于评估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肺结核病变,CT检查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六、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标本,寻找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或特定的抗体,以帮助诊断肺结核。
这种方法简单、无创,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肺结核检查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综上所述,肺结核检查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确诊肺结核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结核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2010年3月前言结核病细菌学检查是结核病控制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在我国的广泛实施,以及结核病控制三大目标的全面实现,结核病防治政策与技术策略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继续扩展高质量的DOTS的基础上,积极应对耐多药肺结核(MDR-TB)、结核菌/艾滋病病毒(TB/HIV)和其他挑战。
为满足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需要,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任务也从之前的以痰涂片镜检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为重点,扩展到细菌学诊断、耐药结核病诊断等更加广泛的服务领域。
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简称)是耐(多)药结核病防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主要作用是诊断耐药结核病、选择和调整耐药结核病治疗方案、开展耐药监测以了解某一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水平。
目前耐多药结核病规划性管理(PMDRTB)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试点,并将以较快的速度在全国扩展。
但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开展得并不普遍,大部分结核病防治机构的结核病实验室没有相应的经验和技术,缺乏系统的标准化文件,存在标准不一致、操作不规范、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药敏试验的操作,保证工作质量和试验人员安全,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编制了本册《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化操作手册》,详细描述结核菌药敏试验各个过程的操作程序。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法包括比例法、绝对浓度法和液体培养法。
其中比例法为目前我国流行病学监测和耐多药结核病规划管理项目所采用的方法,将在本手册中重点介绍。
绝对浓度法是我国三十多年沿用的药敏试验方法,为目前我国大多数结核病专科医院常规使用的用于临床检测的方法,本手册也有独立章节进行描述,方法引自《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
本手册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系列的结核病实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SOP)的主要框架和内容,按照我国结核病规划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进行了调整,并通过在部分省份的试点进一步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供开展药敏试验的实验室使用。
结核病诊断中痰涂片及TB—DNA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目的对比分析TB-DNA与痰涂片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结核病患者72例,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各36例,另从同期体检人群中选取非肺结核人群36例,取清晨深咳脓性痰,行痰涂片制作,PCR法测定痰液TB-DNA。
结果肺结核组、肺外结核组与非结核组痰TB-DN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痰涂片阳性率(P<0.01);肺结核组、肺外结核组TB-DNA敏感度、特异度均比痰涂片高。
结论结核病诊断中,TB-DNA与痰涂片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TB-DNA敏感度与特异度更高。
标签:结核病;痰涂片;TB-DNA;诊断结核病是一种因结核分期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该病被纳入我国重大传染疾病之一,致使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1]。
本研究在结核病诊断中,通过运用TB-DNA与痰涂片进行检测,现将测定结果及对比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来自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诊的结核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中关于结核病的相关描述。
选取结核患者72例,其中肺结核组患者36例,女性12例,男性24例,患者年龄为15~83岁,平均年龄为(50.14±1.25)岁;肺外结核患者36例,女性13例,男性23例,患者年龄为17~85岁,平均年龄为(52.22±1.14)岁;另从我院体检人群中选取36例非结核人群,其中女性10例,男性36例,患者年龄为18~92岁,平均年龄为(51.25±0.89)岁。
三组对象一般资料逐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标本采集指导患者清晨晨起后,取深咳脓性痰,并将其放置于无菌容器内及时送检。
1.2.2标本检测根据《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中相关要求,对痰涂片进行测定。
取制作后抗酸杆菌染色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方面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若观察发现每100个视野抗酸杆菌中超过3个即可确定阳性。
结核患者痰涂片的微生物检测探析发表时间:2016-05-18T11:42:43.7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2月第2期作者:帅峰[导读] 不同性质的痰涂片,其阳性检出率差异较大(P<0.05)以干酪痰的阳性检出率最为显著。
结论:结合患者的痰涂片微生物检测应当选取肺部深处的痰进行检测,特别是干酪痰或者粘液痰,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帅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中心卫生院,562205摘要:目的:分析结核患者痰涂片的微生物检测,为检测阳性率的提高提供参考。
方法:从我院结核病实验室2014至2015年期间所有痰标本当中,随机抽取210份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资料,并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2014的痰标本,110份;B组为2015年的痰标本,100份。
分别对两组痰标本进行抗酸菌检测。
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
结果:210份痰标本的抗酸杆菌检测有52例为阳性,结合痰涂片的微生物检测阳性率为24.76%。
两组痰涂片在总检出率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不同性质的痰涂片,其阳性检出率差异较大(P<0.05)以干酪痰的阳性检出率最为显著。
结论:结合患者的痰涂片微生物检测应当选取肺部深处的痰进行检测,特别是干酪痰或者粘液痰,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关键字:结核;痰涂片;微生物检测结核分枝杆菌(Vl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能够导致患者出现结核病( Tuberculosis, TB),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早期的诊断对于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基层卫生院主要采用痰涂片生物监测的方法对疑似患者进行结合检测,该方法的价廉、快速,被视为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1]。
本次研究以我院近两年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210份痰标本进行抗酸菌检测,并对该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为结核患者痰涂片微生物检测阳性率的提高,进行深入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结核病实验室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进行检测的所有痰标本当中,随机抽取210份作为本次研究的临床资料。
运用FOCUS—PDCA循环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率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痰涂片查结核杆菌,痰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是诊断结核病、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考核的可靠指标[1]。
排菌的开放性肺结核是主要传染源。
经正规化疗后,随着痰菌排量减少而传染性降低[2]。
因此,及早留取高质量的痰标本至关重要,留取率低将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
2 现状及原因对2015年9月至12月,对在我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92例肺结核患者患者痰标本留取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一的临床观察表和专人书面记录的方法,围绕患者痰标本留取率建立量化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调查。
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留痰标本类型及结果、标本不合格原因和追踪结果时间。
92例肺结核患者留痰标本数263份,合格痰标本报告结果185份,留取率70.3%。
3 FOCUS—PDCA程序管理方法3.1 发现(Find):确立主题将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率作为全科诊疗护理品质改进指标,持续贯穿于风险防范和质量管理活动中。
3.2 组织(Organize):成立持续质量改进(QC)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总负责人,2名医生、4名护理骨干为负责人,全科医护人员均为责任人。
3.3 澄清(Clarify):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找出问题QC小组主要负责人对临床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和护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发现护士对痰标本留取流程和标准不明确、对留痰结果未追踪、导致患者对留痰重要性认识不足问题,如患者年龄大,记忆力差,忘记留取、患者痰量少/不易咳出等。
3.4 理解(Understand):查找原因经过上述调查,QC小组认为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率低与患者痰量少/不易咳出、对留痰重要性认识不足、医护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对患者留痰结果未追踪有关。
还发现留取痰检验标本的标准规程和健康教育资料内容陈旧,未细化实施步骤,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影响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率的具体因素分析见如下鱼骨图。
3.5 选择(Select):选择流程改进的方案针对患者痰标本留取的环节,突出关键有效措施,制定了一套患者痰标本留取的改进方案。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对品管圈活动提升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标本采集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并对提升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标本质量的活动主题进行确认,分析统计活动前后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标本采集质量和影响因素,最终对相应整改措施进行制定和落实。
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痰涂片标本送检合格率为81.9%,显著高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P<0.05)。
结论:品管群活动能够促进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标本采集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肺结核;痰涂片标本;采集质量;品管圈【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243-02痰涂片酸杆菌检测是临床中诊断和治疗肺结核疾病的重要依据,痰涂片检测准确度和标本合格率存在紧密管理,所以临床中应提升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标本采集质量[1]。
品管圈为工作人员自发构建的小团队,依据特定科学程序对工作现场、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进而实现全面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2]。
为进一步提升我院肺结核患者痰涂片送检率、标准本合格率,我院结核科开展了以提升肺结核患者痰涂片采集质量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并收获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肺结核患者218例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包括女78例、男140例;年龄15~89岁,平均(62.6±13.7)岁。
选择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344例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包括142例女、202例男;年龄17~90岁,平均(63.8±16.2)岁。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①构建品管圈小组:组织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5名成立品管圈小组,安排具有高年资主管护师担任圈长,对小组活动计划、组织、培训负责,护士长担任督导员,负责日常督导工作。
PCR法与直接涂片镜检法检查结核杆菌的比较摘要:目的:对结核杆菌采用PCR法和直接涂片镜检法进行检查,分析两种方法在诊断上的效果。
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50例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所有的患者分别采用PCR法和直接涂片镜检法进行检查,统计检查结果。
结果:采用PCR法对患者进行检查,阳性检出率为37例(74.0%);采用直接涂片镜检法进行检查,阳性检出率为17例(34.0%),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存在显著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结合杆菌的检验中,采用PCR法具有良好的诊断和鉴别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结核杆菌;PCR法、直接涂片镜检法引言:结核杆菌极是导致结核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该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对人类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在导致死亡发生的传染性疾病中排名靠前。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人口中感染结核分支杆菌的人数约有三分之一,且每年约有1000万新发病例,且具有较多死亡人数;发展中国家发生该病的数量较大,约占95%。
我国是结核病发生率较高的国家之一[1]。
合理地使用地使用药物对结核病进行控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对尽早地进行实验室诊断,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该病进行早期干预,并其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结核病的检查中,基本方法为痰涂片直接镜检法,其也是临床实验室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就荧光定量PCR法而言,其是一种新型检查方法,属于核酸定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
为了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效果,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分别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统计相关结果后,对以下报道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结核病患者50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所有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最低年龄18岁,最高年龄81岁,年龄平均值为(45.19±4.23)岁。
1.2方法1.2.1PCR法选择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PCR试剂盒和相关引物,在检验的过程中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预处理,首先取患者晨起时深咳痰液,之后进行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