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30
社会思潮在当今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各种思潮在社会中蔓延开来,引发人们对于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的持续思考和探讨。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反映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就目前主要流行的几种社会思潮进行介绍和分析。
1. 自由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上的一个重要思潮。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尊重和平等,主张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治。
自由主义思潮认为,个体的自主权和自由选择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不应受到过多的干预和限制。
在当今社会,自由主义思潮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和挑战。
2. 保守主义思潮与自由主义相对立的思潮就是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思潮强调传统、秩序和稳定,主张维护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保守主义认为社会需要稳定和秩序,个体的自由应当在一定的范围内受到限制。
在当今社会,保守主义思潮也在一些领域展现出影响力,尤其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
3. 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替代,一直以来都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和贫富差距,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共同富裕。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主义思潮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4. 多元文化思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
多元文化思潮强调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观念,主张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思潮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思潮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不同群体和个体对于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不同的社会思潮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理念和追求,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引导,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从传统到现代的另一种思考汪立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的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有些保守思想甚至出现在比较激进的人物身上,这些保守思想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来看,影响比较深刻。
关键词:保守思想传统新文化运动一.清末民初的保守思想进程及其演进(一)从清末的论战看保皇派的保守思想清末,从1903年到190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三次论战。
三场论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君主还是共和;第二,是改良还是革命;第三,是维护还是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20世纪初中国革命奔涌向前的时代里,这样的论战,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将中国建设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上的分歧,无论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方式,还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共和方式,二者在理论上各有自身的价值。
相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而言,君主立宪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而君主立宪相对于革命派而言,则是一种洋务派在思想上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
两派各自的理论上表现出来的一定合理性也为以后康梁二人后来坚决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
(二)西化派中的保守主义:共和派中的西化派也有类似的思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诌议》发表后3个月的4月9日给陈独秀的信中说道:“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吾辈主张革命……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胡适虽然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也不排斥别人的反对,认为可以用辩论的方式是反对者接受自身的观点。
而陈独秀回信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故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崛起自由主义思潮作为西方的主流思想,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陆续传入中国,不仅在上世纪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其中,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和起源归功于多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在此,我重点介绍几位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标签: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含义(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内涵近代自由主义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哲学自由主义。
所谓政治自由主义,就是指全体社会的全体公民都拥有政治生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所谓经济自由主义,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对市场经济较少的干预和控制;所谓社会自由主义,关注社会正义,对社会弱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所谓哲学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宣扬个人之上的观点。
(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特征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四大特征:个体主义、平等主义、普同主义、淑世主义。
所谓个体主义,即是宣扬个人独立性格和个人之上,主张发挥个人自由平等的天性。
所谓平等主义,即是每个人生而平等,平等的享有各项权利。
所谓普同主义,即是能够应用于所有人身上的价值观或事物,强调普遍的事实能够被发现和理解;所谓淑世主义,即是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介于悲与喜、恶与善的之间的人生哲学,对待事情既不悲观也不乐观的态度。
(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核心价值近代自由主义的四大特征之一个人主义就是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他的基本原则就在于自由、平等和民主。
这三个基本名词是近代自由主义最基本的内涵和特征。
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分类(一)中国古典式自由主义中国古典式自由主义又被称为中国传统自由主义,起源于国内。
以严复和梁启超为主要代表,二者受休谟、洛克、亚当斯密和孟德斯鸠的影响最大,古典自由主义体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嚴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观念和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自由主义思潮的新大门。
现代社会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冲突和互动有哪些表现?在现代社会中,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差异和冲突十分明显。
虽然这两种思潮都认为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但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意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冲突和互动:一、教育观念的差异自由主义者常常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人自由与发展,他们强调学生应该保持独特性,对新事物敏感,而且应该注重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保守主义者则更强调教育的传统和道德,他们认为学生应该接受传统的教育法,通过传统教育法来继承和发展先人的思想文化。
二、政治和社会观念的差异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应该有更大的个人自由度,他们经常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主张人们有权依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保守主义则注重社区,主张有秩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价值,他们认为个人应该为社群的利益而奋斗。
三、性别权利观念的差异自由主义者更为重视个人平等,反对性别歧视,认为男女应该有相同的权利与机会。
但是保守主义者强调男女的不同性别和社会关系,他们认为男女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并且应该以传统性别关系为基础建立社会。
四、宗教和价值观的差异自由主义宣扬个人信仰自由,他们主张信仰应该是个人的选择,而与社会无关。
但是保守主义则注重宗教传统,在宗教及价值观观念上坚守传统观念,并强调个人需要在宗教及传统教义的框架下生活。
五、对于环境的看法自由主义者经常注重个人的自由行动权,强调创新、技术发展和市场自我调节。
而保守主义者特别注重环境的批判性,他们认为社会和环境存在很多不同的关系,人们需要更为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维护。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分歧和冲突,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互补与共性的思想。
通过对这两种思潮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并且合理引导两种思潮的互动与交流。
当代中国的⼋种思潮听完徐进功教授风趣幽默的讲座之后,⼼⾥突然感到⼀丝茫然与困惑,回到宿舍⼜在⽹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读了马⽴诚先⽣的《当代中国⼋种社会思潮》,我的脑中则⼀直浮现着狄更斯的⼀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当代中国⼋种社会思潮”,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只有⼋种。
改⾰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开始进⼊⼀个群雄初起的春秋时代”。
“这⼋种思潮”不仅其存在与涌现客观上都有“合理”(合乎逻辑)的社会基础,⽽且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也都有⼀定的合理成分,⾄少在理论上有相反相成的影响,在对现实的判断上可起警钟作⽤。
徐进功教授的讲座介绍了在当代社会中颇为流⾏的⼋种思潮,展现了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邓⼩平思想我们⽣活在今天都能感觉到这是主导性的意识思潮。
我们平常在⼤学课堂⾥以及⼯作都有很多接触。
邓⼩平思想的主要特点:经济上⼤胆突破,政治上多⽅设限,不能开展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
在政治体制改⾰⽅⾯,邓⼩平其实也做出了他最⼤努⼒。
中国政治体制改⾰的议题是邓⼩平提出的,另外中国要⾛向法治社会也是邓⼩平⼒倡的,这是他了不起的地⽅。
在邓⼩平当政期间,经济发展放在第⼀位,并且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移植在了社会主义上,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世界经济改⾰的⼀个创举。
“不管⿊猫⽩猫,能抓到⽼⿏的就是好猫”,只要能促进⽣产⼒发展,不管姓“资”还是姓“社”,都可以作为经济改⾰⼿段。
邓⼩平的这⼀改⾰思路,为中国经济带来“腾飞”。
以邓⼩平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崛起,但其政治改⾰措施的缺失,权⼒缺乏制约制衡,造成了现在官员腐败、特权横⾏的怪象,社会⽭盾不断积聚。
如何进⾏政治改⾰,应该就是21世纪执政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左”与新“左”⽼左派年龄⽐较偏⼤,⽼左派思想有⼀个特点是和中国改⾰开放相始终,认为中国的⼀些问题、灾难都是由于改⾰开放造成的。
新左派跟⽼左派很不同,新左派主要粉丝在⼤学校园⾥,提出贫富分化、腐败问题⾮常严重,这个观察是⽐较理性的,提出的⼀些问题也是对的,崔之元有⼀篇名⽂《⽂化⼤⾰命有积极因素》,其中提出⽂化⼤⾰命有积极因素,应该从⽂化⼤⾰命中学习群众运动经验,学习⼤民主。
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当代中国几种社会思潮作者:武爽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年第02期一、社会思潮的定义社会思潮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里对“社会思潮”做了如下定义:“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
”在此,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最为精炼而准确。
二、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当代中国几种主要社会思潮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一种无端抹杀忘却客观存在历史,而按照个人主观意愿对历史进行虚假构想和盲目篡改的一种社会思潮。
在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过程中,在我国思想文化界重新兴起和蔓延开来了历史虚无主义。
那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拥护者在新时期试图重新歪曲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的历史的真相,主观的评价历史,臆想虚构并不存在的历史,甚至还妄图对我们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的民族文化进行消除和抹杀,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部分人的迷惑混沌,对社会的安稳和和谐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
2.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
新自由主义是在西方处于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之时兴起的,最终一步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较为广泛的影响了世界。
新自由主义主张在新时期要注重对资产阶级个人自由的维护,并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积极调节社会矛盾。
大肆鼓吹和倡导经济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拥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极力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且主张以大国为主导的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化。
3.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资本主义,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潮,它主张吹捧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
正因如此,从制度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而是一种做过一些变革的资本主义。
在当今社会,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既是一种理论上的形态,又是一种实践的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里,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这使民主社会主义深深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答: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文化思潮。
它产生于“五四”时期,之后即以文化保守主义而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学者谓之“激进主义”)和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呈三足鼎立之势。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它的中心便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了港台和海外。
几十年来,经过新儒家学者们的苦心经营,现代新儒家在海外又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新儒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个世纪以来儒学的命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19——1949年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之中,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却浸没在一片尊孔复古的逆流之中。
帝制复辟的事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影响仍然浸透于中国社会的机体之中。
这使得一批年轻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感到,民主共和国制度未能在中国真正确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以孔教为核心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基于这种需要,他们进行了一场精神解放运动,对孔子、儒学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形成了“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时代潮流。
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儒家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丧失殆尽。
“五四”批孔风暴之后,中国学界坚持唯真唯实的一批学者开始认真思考关于孔子评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他们对孔子、对儒家政治思想开始重新研究。
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熊十力、贺麟等。
2.1949——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之政治伦理思想偏重于批判,并且随着思想文化领域里“左”倾思潮的日趋严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全民批孔、全盘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虽然有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但实际上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家独尊,儒家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只能作为批判对象而存在。
文化保守主义关注度★★★★☆关注理由:全球化及中国社会的转型,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重视心性修养和道德养成的优良资源,避免世俗化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全面冲击,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
主要观点: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着西方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在西方世界产生的,它对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予以保护和推崇。
在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发端于19世纪六十年代,张之洞提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次结合。
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在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基础上吸纳、融合和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影响:经过创造性转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平衡受西方自由主义绝对自我价值观影响的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克服因世俗化和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所带来的精神无根化与人生意义缺乏的后现代病。
道德相对主义关注度★★★☆关注理由:道德相对主义消解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容易使人们丧失对不良思想、文化的判断力和免疫力,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主要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所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价值是主观的、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同样正当,因此,人们可以各自信奉和主张不同的道德价值,遵循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没有客观的、普遍的、统一的价值准则。
将道德看作是“私事”,组织和个人无权干涉个人的价值选择。
影响:道德相对主义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是造成道德信仰、道德权威的危机;二是导致快乐主义、利己主义道德观以及实用主义、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流行。
当前我国道德生活领域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非、善恶、美丑不分以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消极和错误的道德现象,与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有着紧密的关联。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一方面可以制衡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侵蚀,另一方面有助于国人克服精神无根化与人生意义缺乏的后现代病,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塑造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保守主义与传统文化热潮2010年7月5日,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提案中建议广州电视台增加普通话节目,以方便广州亚运会期间国内外宾客的收视习惯。
世纪回眸: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传承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是从近代以来对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一种历史性反应,它一方面充分褒扬认同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并对其缺陷做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与批判;另一方面则有限度地接受异质文化的现代化成果,同时又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中国本位”的中西文化调和与互补。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思潮格局中,它既与“唯古是尚”的极端顽固守旧的复古情绪区别开来,又与每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相对激进倾向形成鲜明的对比。
百年一瞬,回首沧桑,在自1898年诞生以来的世纪风云中,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经历了数个关键性阶段。
这些发展阶段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或在具体观点或在思维模式上,都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基本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首先从历史的“长时段”角度对其发展脉络做一番通盘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一)张之洞“中体西用论”诚然,“中体西用”论的雏形较早滥觞于冯桂芬1861年在《校分卩庐抗议》中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一命题,此后讲“本末”、讲“道器”、讲“体用”,衍化虽多,终未脱离此思想格局,但其性质至张之洞《劝学篇》则骤然一变。
前后相较,其骤变不是体现在文字表述或内容诠释上,而在于其策略重心那并不引人注目的微妙转移。
综观冯桂芬、郑观应、王韬、薛福成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围绕着“中体西用”所提出的各项“羼以夷说”的经济、政治主张,固然有其“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的包装掩饰和“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的信誓旦旦,但更是一种旨在突破顽固守旧派“夷夏之辨”迁腐观念、开通社会风气的新思想。
这个“体用”范式的意图是一种革旧图新的权宜之计,为引进西学和实行变革寻求减少压力和规避风险的弹性与合法性,貌似强调中学之“体”,实质上却是突出西学之“用”。
曾国藩的重要谋士赵烈文在秉命阅读《校分卩庐抗议》书稿后,就予以总评:“全书精当处,皆在师夷法;而参用中国前人之说,然凑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