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义”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58 KB
- 文档页数:5
无锡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
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
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
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保守性,后者呈现出创新性。
中外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
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国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面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着法难以成立。
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是对经典的诠释与论证。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
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其基本特征。
正是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才使得西方文化取得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
激进主义激进主义而言,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
当然,不是所有激进主义者都是相同的,他们之间也有激进程度的差异和左右之分,对社会的变革倾向于一种更公正或更科学态度的激进主义往往属于左翼激进主义,而那些倾向于使社会回到过去状态或者甚至是旧的价值体系的属于右翼激进主义。
如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的继承者属于前一类,主张恢复旧传统的宗教激进主义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以及一些极端种族主义可能属于后一类。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既受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组成部分之一,又有相对独立性,展露出自身的演进轨迹,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inner logic)。
据美国学者艾恺的研究,“文化保守主义”(又称“文化守成主义”Cultural Conserva-tive),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而最早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其代表者主要有德国的哈曼(1773——1878年)、谢林(1775——1854年)、赫德(1744——1803年)、斐希特(1767——1814年)、希洛克(1876——1924年),英国的柏克(1729——1797年)、科柏特(1763——1835年)、柯尔雪基(1772——1843年),法国的格斯特(1753——1827年)、托克维尔(1803——1859年)等。
他们的出身、经历及其所具有的学术知识、承受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均有所不同,对于很多问题的具体见解亦有歧异,但“都以各种传统形式(或理想化)的社会当作社会完善的试验”,并都对个人的物质私利“有深刻的厌恶,唯恐它会毁坏所有建基于道德原则的人群关系。
他们对工业化的结果不是心存疑惧,而是彻底仇恨,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及其病态与非人性化。
他们强调社会重于个人,有机的群体关系高于法律关系及法定权利……渴望共有的道德价值和对真理的共同认识与分享……高度评价人类存在的非理性、非功利方面——艺术、宗教等等”。
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
当下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走向原因析
车美萍;宋子南
【期刊名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发展出现一个转折.引领中国精英文化潮流近一个世纪的文化激进主义,让位于迅速振兴起来的文化保守主义.对这一转折进行历史性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迅速走强的综合国力为这一转折莫定物质基础;全球化特别是文化的全球化为这一转折提出必然要求;东亚现代化的成功以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推动这一转折;中国学者对西方现代中心主义的反思赋予这一转折以内驱力.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车美萍;宋子南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50100;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析
2.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析
3.简析十六国时代河西成为北中国文化中心的原因
4.从神坛走向生活--我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演变原因析
5.凉山彝族婚姻制度的松动与走向研究r——兼析彝族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本堂课所讲的主题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保守主义,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特征;二、保守主义的内涵;三、保守主义的类型;四、当代保守主义。
近代以来的主要意识形态或政治思潮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宗教基本教义派。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认为: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
只要改造社会,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
保守主义的内涵指出,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能力有限;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
保守主义两个基本涵义是:不完美主义和政治的有限性。
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
在这点上,保守主义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
保守主义,不是改变现状,也不是怀恋过去,而是保持现状。
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有:法国式,以梅斯特尔为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以及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温和保守主义;德国式,发端可以追溯到早期政治浪漫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诺瓦利斯;英国式,代表人物是柏可,其理论展示了保守主义的一些一般特性,如尊重传统,强调社会是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
保守主义的类型有,政治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社会保守主义。
政治保守主义,反对激烈变革,反对革命,维持现状。
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理念,拒绝所有文化都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预测,拒绝承认某种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
社会保守主义,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得最为典型。
保守主义者厌恶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如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城市化,环境污染等,他们憧憬田园诗般的生活,憧憬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没有一个自由主义者具备自由主义者的所有特征,其他主义者亦同。
陈书韩子高阅读答案【篇一: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class=txt>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①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
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
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②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
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
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
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
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
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④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
晚年林纾: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
张俊才
【期刊名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1)003
【摘要】晚年林纾确有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局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对程朱理学的笃信.但晚年林纾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卫护以及由此而彰显的民族意识,不仅对全盘西化思潮起到了纠偏作用,而且与全盘西化思潮一起,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各自发挥着独具的结构性功能.晚年林纾是一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他保守本民族美好而有价值的传统,虽然在文白之争和儒学存废等问题上与激进的五四新文化派形成了尖锐对立,但是他们双方都赞同维新,都赞同进步,都期望中国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因此他们也是在一个共同的观念框架中运作的.【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张俊才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一个“海归”保守主义者的文化观——辜鸿铭对晚清中西冲突和政局变化的看法[J], 罗福惠;
2.一个“海归”保守主义者的文化观——辜鸿铭对晚清中西冲突和政局变化的看法
[J], 罗福惠
3.一个“海归”保守主义者的文化观——辜鸿铭对晚清中西冲突和政局变化的看法[J], 罗福惠;
4.一位自由主义者眼中的保守主义——对哈耶克《我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的解读 [J], 郭玉卿
5.林纾现象与“文化保守主义”——张俊才教授《林纾评传》序 [J], 王富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意识形态风险隐患点及应对措施在21世纪的今天,意识形态风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意识形态风险可能导致政治动荡、社会分裂、文化冲突等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因此,对意识形态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意识形态风险的隐患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风险隐患点及应对措施1.1政治极端主义政治极端主义是指一种极端的、极端的政治思想或者政治行动。
这种极端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动往往会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
政治极端主义的隐患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治极端主义往往会对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政治极端主义者通常持有激进的政治立场,他们往往会通过激进的言论和行动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造成社会舆论的极端化,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分裂。
其次,政治极端主义往往会使政治局势变得不稳定。
政治极端主义者通常会采取极端手段来推动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往往会导致政治冲突的发生,甚至可能引发政治暴力事件。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政治极端主义的风险:首先,加强政治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
其次,建立健全的社会和谐机制,加强社会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1.2民族分裂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是指一种试图通过分裂手段实现独立的政治主张。
民族分裂主义往往会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破坏,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民族分裂主义的隐患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族分裂主义往往会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分裂主义者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宣扬民族分裂的思想,煽动人民群众的民族情绪,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其次,民族分裂主义往往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破坏。
民族分裂主义者往往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这往往会导致民族冲突的发生,影响社会的安宁。
“文化保守主义”阅读答案
“文化保守主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保守主义是在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过程中,主
张以传统主流文化的价值作为现代化中介与民族凝聚力
的基础,并以传统文化为栽体引进外来文明,来实现民
族生命稳定与持续过程中的文明汇合的一种思潮。而现
代中国儒学式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
的民族精神。中国现在不仅要增强“国力”,更要回归
“国性”,因为“国性”才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
标志。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起到了制衡全球化所带来
的价位世俗化的消极影响的作用。世俗自由主义使中国
人权意识觉醒,有其重要的意义。但在西方,自由主义
在20世纪下半期开始走向理俗化,鼓吹绝对放任与自由,
抛弃了古典文明教化精神,也引发了从自由放任主义向
“动物化”退化的严重文化危机。当代中国人特别缺乏
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不能不使人们反思自“五四”以
来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消极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
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原有的士大夫与中产阶级的精致性。
新世纪之交,由于旧的文明价值被人为地铲除,在
中国人的自由启蒙价值中,本来就缺少抵制低俗化的精
神资源,而主要来自美国的外来思想,又缺少了对文明
德性的关切。正因为如此,如何从传统儒家精致文化中
获得制衡世俗文化冲击的资源,避免整个民族在过度世
俗化过程中,走向动物化与低俗化,就成为时代的重大
课题。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恰恰可以转化为平衡现代中国
人所追求的自由价值的文明要件。经过创造性转化的中
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平衡世俗自由主义的绝对自我中
心价值观的作用,具有克服无根化与人生意义感缺乏的
后现代病的作用。
儒家最关键的东西是发掘人的内在资源,并使之充
满人的身心,以此为基础光大,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力量,
以之立足于世界,并与恶势力抗争。更具体地说,仁就
是内在的精神资源,它就是把人性中的善外化到世界上
去,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自我实现的自得之乐。这
使人脱离了低级状态,脱离了动物性。
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学说就因其制衡动物化与人性
异化的功能,而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论语》中的“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其志也”,可以形象地表达儒家这样一种,人格力
量:一个内心充满仁的精神的人,足以对环境无所忧俱。
必须指出的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兴面临许多障碍
与困境。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儒家的资源已经几乎丧
失殆尽。几代中国人已经不再接触儒家经典,人们并不
了解孔子的思想,在理性层次上,谁也说不清传统文化
是什么,儒家有什么精华的东西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
下去。情感上倾向于回归,理性上谁清传统文化是什么,
儒家有什么精华的东西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情
感上倾向于回归,理性上谁都说不清要回归什么,这是
当下国人精神世界的困惑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回
归文化保守主义,国人的心态因素先于理性认识因素。
因此,传统文化的复兴任重而道远。
(选自萧功秦《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有删
改)
1、与“文化保守主义”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
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保守主义提出以传统主流文化价值为代化中
介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B、文化保守主义可以有效地制衡当前全球化过程中
价值世俗化的不良影响。
C.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必.能使国人构建原有的士
大夫和中产阶级的精致性。
D、文化保守义在中国的复兴而临儒家传统文化资源
接近完全丧失的现实。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论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在
现代中国儒学式微的背景下抵制自由主义影响所起的重
要作用。
B、第二段.从旧的文明价值的消亡与外来思想的冲
击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后现代病的
作用。
C、第三段强调把“仁”,作为人的内在精神资源,
引用《论语》中相关句子只是证明儒家思想所具有强烈现
代性。
D、第四段在前文论述文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价值等
基础上,强调了当下国人回归文化保守主义在理性认识
上的茫然。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五四”以来,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因抛弃古典
文明教化精神产生消极影响,致使当下国人丧失对低俗
文化的免疫力。
B、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平衡世俗自由主
义的绝对自我中心价值观的作用,并能克服无根化与人
生意义感缺乏。
C、“仁”具有山内而外的影响力,能够把人性中的
善外化到世界上去,从而获得精神自我实现的快乐,并
让人脱离低俗.
D、人们对儒家思想中何为精华这一问题还远未达成
共识,只要国人对孔子的思想有全面的了解,“回归”
就可实现。
参考答案:整理
1、C2、D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