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30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本身有着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和谐统一等积极内涵,同时伴随封建主义、迷信、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等消极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批判其糟粕,汲取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保守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积极意义。
标签: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相生相成,同时还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呈现各种思潮并存发展的局面。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的契机中异军突起,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和文化流派。
国学热、读经热让人们在重温、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一种思潮或者说思想体系,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一样。
文化保守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以儒学革新政治,甚至提出“儒化中国”主张,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此种极端取向十分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形成阻力。
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一步发挥它的深厚基础和民族性根基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进步之路,在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色,就要更加紧贴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尤其要赋予其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哲学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而文化的复兴,又必然以鲜明的民族性为表征。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确证回眸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思潮,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颉颃、交错迭代、争持消涨,不管是有序的激进,还是有效的保守,都既在不断疏离传统,又在不断洄游;既重创造,又重守成;既有现代化情结和历史挫折感交织的情绪,又有对民族和传承的温情和敬意。
激进与保守就犹如一对相依相伴的孪生子,彰显着中国文化自我变革与自我认同的精神面貌。
文化激进主义,顾名思义,即是指激烈的反传统文化,或是在一种焦虑、急躁心态支配下的激进改革和暴力革命,或是对先贤和古典时代的深刻疑虑,以及重新阐释历史的强烈冲动。
文化激进主义的生成是近代中国变革运动演化的产物,如果追根疏源,它应该端起于晚清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潮,“中体西用”本是当时为了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而生,然而诛心而论,“中体西用”的语中深意与其说是守中学而暂权变,毋宁说实为开西学而创新局,直接导致几千年来讲究“体用不二”的儒学威权沦丧。
随着变革的日趋激烈,维新派知识分子索性突破了这层樊篱,反孔之说日盛,至五四运动时,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全盘否定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蔚然成风,陈独秀、鲁迅、胡适争相鼓吹,自由与科学成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口号,彻底决裂于传统成为时尚。
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中国,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保守势力的顽固、现代化进程的迟滞、政治运动的连绵,构成了滋生文化激进主义的深厚土壤,至文革,至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可以听到文化激进主义的主题一再重现和回响。
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定义,论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对文化保守主义作了如下界定: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承接新文化的主体,肯定中国文化历史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意义;强调科学与人生价值的分列,崇尚心力、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对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怀疑乃至排斥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强调传统的以群体而非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物质文明处于落后的状态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出道德至上、人格至尊的精神。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消极的社会思潮可以扰乱人们思想,破坏社会安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进步的社会思潮则能增强思想凝聚力,引导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文化保守主义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主张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有选择地吸纳外来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派别。
作为当代主要社会思潮之一,文化保守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对高校学生思想影响如何,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们试图通过真实的了解文化保守主义对高校学生思想影响现状,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将高校学生思想引导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正确轨道上来,这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思想内核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背景,它的出现是中西文化“双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是部分分子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由来已久。
它始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清末的“中体西用”,又经历了“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优越论”、20世纪30年代的“本位文化建设论”,到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出现了“文化热”、“国学热”,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重新崛起,甚至有些人在国学研究中公然扛起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大旗。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通过反思20世纪80年代的“全盘西化”、“新启蒙”、激进的反传统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潮,进而反省自“五四”以来的整个近现代史。
其反思中具有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试图凭借自认的在传统文化上的正当性与延续性,借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方略和海外的“文化寻根”热潮,力主儒学复兴。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同时,在诸如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与保守”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为激进主义者,以下是小编收集关于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篇1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张之洞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冯友兰曾经对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说过一段很有见地的话:“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他是西洋底,而是因为他是近代或现代底。
我们近百年来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近代以来西学的冲击来势汹汹,中国传统儒学应对乏术,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儒学信条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晚清的政治危机正是以儒学危机为核心而展开的。
面临西学冲击,中国将走向何方?文化保守主义,是一部分人的选择,而张之洞正是这一部分人的代表。
在辜鸿铭,这位曾经在张之洞幕府供职二十余年的晚清怪杰看来,“周之末季自荀卿以后无儒者,今自张文襄以后亦无儒臣”(《辜鸿铭文集》)。
“儒臣”正是张之洞毕生追求的人格理想。
他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引下接触了西方文明,通过“中体西用”思想回答了学习西方与维护道统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有限地吸收西方文明,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价值的固守来维持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反映出一位末世“儒臣”对儒学正统的调适与坚守。
作为晚清官僚中的学者,学者中的官僚,张之洞的从政与为官具有一种独到的儒家文化特色,他始终力图为自己的为政治民之道寻求一种学理上的解释。
他自四岁发蒙,所师从者皆一时硕学鸿儒,十三岁成秀才,十五岁荣登解元,二十六岁题名探花,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一生在强调通经致用的基础上,笔耕不辍,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除奏章、公牍等政书外,范围涉及经史、诗文、辞章、训诂、版本及目录学,梁启超更是在谈到他年轻时候读到张公的《书目答问》和《轩语》这两本书后,才“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
张之洞虽然宦海浮沉四十年,其文儒清雅的书生本色却未曾消退,有记载说他“好读书,非至终卷,不忍释手,甚至于倦极入梦,犹手握一卷也”。
他在为官期间也是勤政自律,自称“服官四十余年,乡里未造房舍、置田产”(《张之洞全集》)。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2007-06-14 07:23 P.M.保守主义思潮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些人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失去平衡,企图通过认同传统来建立新的平衡的一种心理需要。
所谓文化保守主义,就是“五四”中出现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背景是:1、辛亥革命后期若干年,人们并未感受到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于是开始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
2、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思潮入侵,人们从自己立场对此作出回应。
3、一战爆发以及由此引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盛行。
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承认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他们认为这种差异乃是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别;反对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同于新旧文化,主张新旧杂糅,存旧立新;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出路是中体西用式的,他们支持折衷调和,“天人合一”主张国粹不失,欧化亦成。
他们重视“人”的历史位置,他们回归儒学,主张以“孔子的人生”为榜样解决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
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评价:精华和进步:当自由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形而上学的对待传统,实行“两个彻底决裂”的时候,他们强调“传统”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对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潮未涉及或忽视的领域,做了重要的补充,从而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发挥和颂扬了传统文化,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
证明中国文化存在的特殊价值,揭示文化变迁中的量变和渐变性,揭露和批判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反对照搬西方文化,强调文化的变迁的原则,必须择善而从。
弊端及局限:最大的缺陷是,离开经济与政治这个历史和社会的大环境,孤立地对待文化问题;试图以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儒家学说或经过改造的新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没有很好地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没有很好地揭示文化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以及新陈代谢的过程;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暗面,说明中国人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等方面有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马克思主义传播,暴露了文化保守主义落后的一面。
评述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化思潮。
它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有限度地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保守主义,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首要职志和根本特征。
因此,越是在历史悠久、遗产丰厚的民族、国度,其表现就越强烈。
从时间序列及思想流变上分析,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可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和流派。
清末民初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时代。
代表人物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黄侃等人为首的国粹派。
鼓吹国粹主义的刊物有上海的《政艺通报》、《国粹学报》以及广州的《保国粹旬报》。
尽管国粹派对于国粹的具体界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即认为国粹是一种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又蕴含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学遗产之中。
故此,他们致力于经传的章句训诂,历史典籍的考订和语言文字的研究,并将此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欲从复兴中国的古学入手,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国粹派虽然提倡国粹,维护传统,但并未因此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意识。
他们区分中国文化为国学和君学,认为国学中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主义、民主自由的内容;君学是统治者用来宣传封建迷信、功名利禄和纲常名教,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调和,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的精神加西方的物质。
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发展是康有为的孔教运动。
和国粹派一样,康有为也主要是把他所珍视的那部分传统文化孔教,作为文明的象征和立国之本加以认同的,他力图通过设儒学为国教,立孔子为教主,来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并借此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这一时期以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为代表。
东方文化派成员有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杜亚泉。
学衡派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骕,因发行《学衡》杂志而得名。
m m#&学教育2。
18。
7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王"朋子%平内容摘要: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扩张而引起的一股以认同、回归和捍卫本民族文 化传统为根本特征的世界性文化潮流,是对我国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
如今文化保守主义已在 高校进行传播,并对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本文通过调查研 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思 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通过进思环境、参与社会实践等径对思潮,进而 和进大学生思的有性对。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高校影响调查近些年来在“传统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等潮流推动 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当代社 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成为影响 我国的不良社会思潮之一。
当代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极力维护的是 中国的传统文化,维护本民族的 特色文化成果,所以极易引起高 校大学生的思想共鸣。
因此,深入 调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大 学生的影响状况,提出应对该思 潮的有效性对,有重要的理 义 义。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一 大 大学生对文化保 守主义思潮有一 ,但认知 程度不深,对该不良思潮的质害不本 共调查50人,大大学生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 一 ,但 度不深。
”的有4 ,占8%.比”的有12 ,占24%.择“一 ”的有20 ,40+。
三起来,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有一 的在72%,文 化保守主义思潮在高校中的传 成为 ,引起我的。
但 ,大学生中有极 对文化保守主义 思潮有 深的 ,大 对 该不良思潮的实质 害知之甚 。
大学生 文化保守主义 思潮影响程度 不是 大,但影响 在,对此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 思想的影响程度是此.认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的影响程度 ”调查果表,认为影响.大”的共有7人,所 为14%;认为影响“一,的有7 ,所 为14%认为“影响 ”的共有25人,所 :为50%。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應。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
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标签:文化保守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思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质与内在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格局吸引了众多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文化主体面临着主流价值选择、民族根性和民族认同感加强的形势。
在此文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学派捕捉契机重整旗鼓,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国学热”,“崇儒反马”思想理论甚嚣尘上,试图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出现反对中国文化的“西方化”等思潮。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改革开放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对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
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评价全面而深刻,温和不偏激,防止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有利影响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资源来重构自身与社会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预防“急性病”与“人失其性”的危机。
文化保守主义学者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塑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以助于社会稳定与幸福,而且促进了在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浅淡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摘要:文化保守主义是贯穿近现代发展的主要思潮之一,它的崛起已引起了国人和学者们的关注,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简述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原因,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的主义特征,最后用辩证法中的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国学热辩证法导言在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西化派形成了现代思想史上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潮,而文化保守主义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发展下去。
八九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重新崛起,引起了国人的广泛的关注,甚至不少学者开始对文化保守主义进行研究。
文化保守主义是贯穿近现代发展的主要思潮之一,研究文化保守主义时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故而本文运用了辩证的眼光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展开了阐述。
1 文化保守主义的原因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由来以久。
它始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清末的“中体西用”,又经历了“五四”运动时期的“东方文化优越论”、30年代的“本位文化建设论”,到20世纪80至90年代以后出现了“文化热”、“国学热”,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重新崛起,甚至有些人在国学研究中公然扛起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大旗。
2004年被一些学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年”,以读经问题的争论、《甲申文化宣言》的签布和《原道》十年纪念三个事件为标志,文化保守主义以汹涌的气势卷土而来,成为当代中国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成为当代中国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兴盛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冲击,中国的文化不能完全向着“全盘西化”的方向发展。
可是中国民族文化也不能长期处于文化冲击的状态,否则中国的文化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浅谈文化保守主义思潮14空乘7班谷秀11号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相继涌起,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
近期以来,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十分活跃,在当前我国的思想界,保守主义儒化派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和文化思潮。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扩张而引起的一股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根本特征的世界性文化潮流,这股潮流对整个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当代获得新的发展,成为影响我国当代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
这股思潮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有着深厚的土壤,同时也有着广泛的现实生活基础和需要。
由于这股思潮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兴起,与吸收人类社会积极文化成果特别是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在清末民初。
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
国粹派提倡保存国粹,基于的是这样一种认识,即国粹是立国之本,保存了国粹就能保国家,救民族。
故此,他们从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和地域的有机联系出发,界定“国粹”,发掘中国文化之独特价值。
尽管国粹派对于“国粹”的具体界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即认为国粹是一种“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又蕴含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学遗产之中。
国粹派既反对脱离中国文化生命机制的“欧化”主张,也不赞成一味顽固守旧。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调和,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的精神加西方的物质。
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发展是康有为的孔教运动。
康有为虽然要求设立孔教,对传统文化采取维护和弘扬的态度,但他并没有一概拒绝向西方文化学习。
他不仅主张采取西方政教分立的原则,以保持儒学的相对独立性,而且认为中国也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之必要,但这种学习必须以维护其“国魂”——孔教之功用为基础,为前提。
收稿日期:2020-10-16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2019年研究生创新课题 海南省高校本科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研究 以海南大学为例 (项目编号:Hys2019-209)㊂作者简介:刘炜擎(1993 ),女,河北承德人,海南大学教师㊁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影响及思考刘炜擎(海南大学,海南海口㊀571737)㊀㊀[摘㊀要]何为 保守 ?往昔人多谓之 维持现状㊁故步自封 ,认为其是影响社会进步的需要摒弃的旧传统,是与变革格格不入的反动力量,其实不然㊂某种意义上而言,保守主义可以看作是一种稳定的现有社会秩序㊁形态和模式的思想㊂今人谓之保守主义,常持批判之态度,能以客观角度审度之人已是寥寥㊂今日本文希望另辟蹊径,望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正名 ,纵论思潮发展进程㊂今日之世界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适逢国家民族复兴崛起之际,华夏民族当有点 少年中国 之血性,当重拾古老文化之传统,展中华崛起之雄心㊁复兴之骄傲㊂[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11X (2021)09-0115-03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1.09.051[本刊网址]http :// ㊀㊀保守也好㊁激进也罢,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总是 你方唱罢我登场 ,正如恩格斯说, 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 ,唯有各派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交融㊁ 百家争鸣 ,方有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㊂一㊁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程㊂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家和人民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西化思想开始逐渐兴起㊂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㊂在西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并成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重要主张㊂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些精髓和内涵,在其重要思想中也可以洞察出近代中国社会环境所具有的特征㊂从近代到现代,在面对深陷民族危机的复杂背景下,中华民族顽强抵抗和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也不断地推动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逐渐显现出提倡回归传统㊁坚决反对西化的必然趋势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萌芽于十九世纪初,兴盛于五四运动时期,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得以全面丰富和成熟发展,伴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实现了再次兴起和快速发展,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综合全面的发展㊂(一)思想萌芽阶段洋务派推行的 中体西用 思想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文化保守主义的最早萌芽, 中体西用 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关系上的核心遵循,也是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意欲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来为我所用,这一思想强调原有封建制度不变,其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㊂清末民初, 国粹派 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拒绝全盘西化的思想,认为应该发扬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汲取西方国家文化的优势,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㊂(二)快速发展阶段梁漱溟于1921年所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中,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不在于哪个优秀哪个先进,而是三个种类的文化种类:欧洲文化 意欲向前 ,把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强调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国文化 意欲调和精神 ㊂他认为 中国的路,孔家的路 将成为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复兴 ㊂30年代由陶希圣㊁何炳松等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其宗旨是 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 ,也在强调也推崇儒家精神㊂抗日战争时期兴起新儒学,主要有熊十力㊁冯友兰㊁贺麟等著名哲学家担纲㊂如冯友兰提出: 社会制度是可变的,而基本道德则是不可变的 ,贺麟主张: 以西洋之哲学发挥儒家之理学 ,等等㊂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在冯友兰‘新理学“中被给予了厚望,贺麟则提倡新儒学,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 新儒学 的口号㊂此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快速发展的阶段㊂(三)再次兴起阶段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受到先辈思想的影响的新儒家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中注入了更多民主自由㊁开放多元的内涵和精神㊂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面对着世界经济政治的紧密联系所带来的各类挑战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再次兴起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㊂儒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是九十年代后大陆新儒学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蓬勃的发展㊂ 新儒家 通过反思旧有儒家文化,坚持从传统出发㊁复兴儒学㊁中体西用,结合了现代社会对于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有着追溯传统的价值倾向㊂(四)新时期,新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大陆 自由主义 新左派 开始在不同程度对儒家予以关注,大陆新儒家开始进入实质形成的阶段,并形成了 自由主义 新左派 和 保守主义 等不同的思想特征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经济㊁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进步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价值,以及在创造文明成果中的显现出的创造力,对于打造独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发挥着显著的积511第34卷第9期㊀总第295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9(Gen.No.295)2021年5月(上)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May(first half)2021极影响㊂二㊁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我们要学会正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所带来的正面㊁负面影响,辩证的分析其思想价值和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助力㊂(一)积极正面影响1.树立中国影响,展现中国气派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盘西化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㊂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者们曾一度抵制主张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思想,认为这样会导致中国社会 国家生活没有地位,民族精神完全丧失 ㊂无数的例子与教训也告诉我们,一味地推崇西化无法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和传承,更不可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㊂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作用和地位的日益凸显, 国学热 也越来越受到追捧㊂社会逐渐开始关注儒家㊁追溯传统,在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自信㊂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无论是历史经验出发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出发,如果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而对西方文化照搬照抄盲目借鉴,最终的结果只是使自己成为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简单复制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正是从坚守文化民族性的角度出发,讲好中国话,展现爱国情,弘扬传统文化价值㊂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㊂国学研究及传播潮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当代社会存在的理想信仰缺失㊁终极关怀迷茫㊁精神虚无荒诞等现象起到了遏制和改善作用,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沉淀起到了加强和促进作用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和合㊁崇正义㊁讲仁爱等内容,作为中国社会一直以来的价值评判标准,不仅推动着个人修养的提升,也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不断全面深化改革㊁大力建设现代化强国,推动现代化道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㊂3.增强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文化同一理念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从国家角度出发,以弘扬中国文化作为目标,以传统文化为纽带,通过不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来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于国家㊁民族以及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全体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贯彻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理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对和平统一和 一个中国 的高度认同,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强大的凝聚力㊂(二)消极负面影响实际实践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往往被误读,被别有用心之人滥用,而偏执陷入一元文化观,继而催生文化优越感,对外来文化视而不见,甚至出现强烈的抗拒想法,实际上与文化保守主义之初衷背道而离, 文化保守 而非 保护主义 ㊂1.保护主义抬头导致盲目自信㊂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过度强调传统文化的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甚至认为可以用传统文化思想来面对和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由此显现出的极端主义和唯心主义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遏制㊂以史为鉴,自诩 天朝上国 闭关锁国 之教训不过过去百余年,在实践中万不可教条主义㊂2.文化传承过程中精华与糟粕共生㊂信息文明发展到今天,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有违传统文化思想的糟粕,其中不乏披 文化保守主义 之外衣,行谋求经济利益之实㊂对于那些假借 复兴传统文化 之名来谋求个人私利,打着 复兴传统文化 之旗号来对其进行过度商业化包装的不良现象,要坚决严厉打击和抵制㊂对于那些趁着国学热而出现的所谓 国学大师 文化专家 ,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㊂三㊁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发展思考中华文明精神影响深远,内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崇尚和合,追求在各民族㊁各文化中建立相互尊重㊁平等互助的关系,积极探寻文化共识来面对不同文明中的冲突和摩擦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㊁更深沉㊁更持久的力量 ㊂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尊重与自豪,指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断的文化探索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它深深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于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珍视,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久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愿景,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㊂文化保守主义,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人类文明的诸多优秀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The Development,Influence and Thinking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LIU Wei-qing(Hainan University,Haikou Hainan571737,China)Abstract:What is conservative ?In the past,people often calle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and self-proclaimed , thinking that it is an old tradition that needs to be discarded that affects social progress,and a reactionary force that is incompatible with change,but it is not.At the time of the nation s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rise,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be a little bit young China ,and should regain the traditions of ancient culture and show the rise ambition and the pride of revival of China.Key words:cultural conservatism;development;influence(责任编辑:范新菊) 61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9期㊀总第295期。
文化保守主义评述摘要:文化保守主义是近现代以来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他在发扬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文化引领时代的今天,如何看待文化保守主义,如何加强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文化保守主义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为文化争论和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见解。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主要想维持现状,反对激烈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的势力和思想流派,主张社会改良,价值认同和维护传统(1)。
它有一种不想突破陈规的惰性,英国学者斯科拉顿说保守是一种自然性情,它是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习惯、惰性、恐惧以及好胜心等等(2)。
梁启超认为:”唯留恋也故保守”(3)。
牟宗三认为:”真正的保守,就是切实而落于实践的创新(“4)。
学术界对保守主义作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国的保守主义起源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分别代表着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
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又出现高涨,与强势的西化思潮、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五四时期有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以杜亚泉为代表)和”学衡派”(胡先骕、梅光迪、吴宓为代表)挑起的论战以及他们发表的文章和著作都对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反响。
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本土文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的,并与反传统主义的激进主义者、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他们的理论建立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思想的侵蚀,传统的本土文化受到威胁,为防止本体改变,捍卫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者与各种思潮进行了争论,企图捍卫自古以来的人们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和稳定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