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文艺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3.56 KB
- 文档页数:4
2009年3月第2期 Co llected Pape rs o f H istory S tud ies M ar .,2009 N o 13 收稿日期:2008-10-12作者简介:郭蔷,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社会语言学。
¹具体研究如下,Dav i d C rysta,l Eng lish a s a G loba lLanguag e ,C a mb ri dge :C a m bri dgeUn i vers i ty Press ,1997.作为英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学者,大卫#克里斯特的专著区别于语言学界多年来大量的英语史类的著作就在于,作者建立了一个/历史与社会0视角。
但遗憾的是,本书否认英语的霸权性,而对英语全球通用语地位得出/天时地利人和0的结论。
David Graddo,l Th e Fu t ure of Eng lish?,London:The Briti sh Coun ci ,l 1997.英国新一代社会语言学学者代表大卫#格莱多尔从社会-经济的全球化视角,对影响语言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考察,但此书的目的是对英语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依旧没有提及/英语霸权0概念。
还有一些语言学者从不同的批判视角探讨了语言的霸权性:如文化政治批判视角,参见A lastair Pennycook ,The Cu ltura l Politi cs of Eng lish as an In t erna tional L an -guage ,London :Long m an,1994。
美国印度裔语言学家凯奇卢的权力与政治批判视角,参见B.B.Kachru,/The Po w er and Po litics of Eng -lis h 0,W orld Eng lishes ,5/2-3(1986):121-140。
名词解释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认为国家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组成的。
发达的西方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占领大众的“常识”领域,也才能够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
它们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批评家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评论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系统。
假定:特定文学批评所提出或隐含的某些理论预设。
方法:特定文学批评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和法则。
问题重心:特定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焦点。
“元评论”: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
模仿说:文艺是对某种外在东西的模仿。
表现论:主张文学来自作家的主观情感,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含混”: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
该术语由燕卜荪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悖论”: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能指:当一个词被说出来时接受者所听到的声音图像或文字标识,它是符号的视—听方面。
所指:单词在接收者的心中所唤起的意义、声音图像所指示的东西是符号概念方面。
延异:语言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意义必将向外“扩散”,意义最终又是不能获得的即所谓意义的无穷“延宕”。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殖民主义195.后殖民主义是什么?(1)后殖民主义是19世纪后半叶萌发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意识和声音。
(2)理论自觉与成熟的标志是1978年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
(3)主要的理论家有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汤林森、阿什克罗夫特等。
新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和杰姆逊对后殖民批评也有重要贡献。
(4)理论主张:①后殖民主义旨在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②其研究方法大多采用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探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之间从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
③至今不少第三世界的文化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仍在以一种深广的民族精神和对人类文化远景的思考介入这场深入持久的国际性后殖民主义问题的讨论,有一大批从事文学文化和哲学研究的学者在探讨后殖民主义问题和前景,检视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弄清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析传统流失的失语尴尬现象,寻找自我的文化身份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位置。
(5)评价与影响:①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的揭示将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对现实语境的再认识,并将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头脑。
②在东方主义语境下打破殖民文化的危险就必须打破二元对峙的东西方理论,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实对话,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共存互补的策略面对东方和西方,任何文化压抑和意识权力的强加,任何取媚西方和全盘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③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是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并破除文化霸权话语的基本前提。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文化话语转型时期对潜历史形式加以充分关注,并在反思和对话中重新进行学术文化的再符码化和人文精神价值的重新定位。
196.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什么?(1)赛义德不仅将文本与世界和批评家联系起来,而且将文学经验与文化政治联系起来,进而强调政治和社会意识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推行文化政治批评并强调跨学科研究对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文学艺术也就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意识形态极为接近的话语形式。
詹姆逊在总结卢卡契、阿尔都塞等人的经验教训及其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论战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政治无意识”批评理论,并提出了“形式的意识形态”这1概念,即“存在于既定艺术过程和1般社会规范中的各种符号系统,会散发出特殊的象征性信息,这些信息能披露出各种生产方式间的确定的矛盾”。
尽管我们1直强调文学是自本自根的,文学作品是自足的,它与社会、政治、历史甚至作者本人无关。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还在其它层面上使用文学这1概念。
既便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看,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的命题也具有理论可行性。
因为文学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人的命运和人的存在,文学所体现的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立统1关系。
这意味着文学作品将必然与人处身其中的社会现实发生关系,文学作品本身也是构成这1社会现实的1部分,而现实社会总是在1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操纵下运转,文学作品自然也难以幸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毫不犹豫地将文学艺术纳入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范畴。
①王1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②[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
21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上层建筑体系中,文学艺术与政治、宗教、法律和哲学等构成1个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葛兰西认为文学艺术就是1种意识形态,他说:“文艺作为观念形态,属于历史的范畴,是历史的事实。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艺术问题始终同社会的劳动分工、阶级关系联系在1起,并且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它们做出反映,因此,文艺是上层建筑,是1定社会的精神生活,代表1个民族对生活和人的观念。
”①在此基础上,他进而赋予文学艺术以政治功能,指出文艺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实质上就是1场“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
卢卡契则通过他的特殊的“世界观”概念将艺术家与社会、文学与意识形态联系在1起。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世界——作品——读者——作家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研究文学发展的根由及文学发展的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文学创作论。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为文学活动的实践所检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1、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2、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3、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卡西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人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4、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5、社会学视角:文学社会学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形态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6、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非实用价值:特殊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创作、作品、消费7、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文学理论是学好其它课程尤其是各种文学史课程的基础。
辛业与科技云2019年第18卷第6期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探究□郎静婷【内容摘要】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是政治运动者,作家,后加入意大利共产党。
他认为知识分子问题对于革命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他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后成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被认为是“第一个直接从理论上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的理论创造突破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传统认识,对文化研究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深刻理解葛兰西关于这一概念的基本认知,对于做好现今的知识分子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
[关键词]理论探讨;有机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理论【作者简介】郎静婷,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目睹了意大利革命屡屡失败,希望能够从源头上彻底解决革命问题。
他认为核心问题是知识分子问题,意大利的知识分子是虚假的,他们对革命没有起到应有的推进作用。
为此,葛兰西不断深入地“研究意大利知识分子史,他们同文化思潮的渊源及其派别,他们各种的思想方式,等等”⑴。
被捕入狱之后,葛兰西开始了艰难的《狱中札记》的创作过程,其间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刷新了人们对于传统知识分子的认知,启发人们从社会关系整体中把握知识分子的科学性、价值性与实践性。
一、“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的形成1914年,一战爆发,人类社会饱受冲击,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岀现了巨大的社会危机。
在此期间,各国无产阶级发动工人运动,各种革命风暴此起彼伏。
在意大利大多无产阶级革命都纷纷以失败告终,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在东方各方面都相对落后的俄国却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成社会主义俄国。
相似的努力在不同的国家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
这引起了葛兰西的思考。
面对两种际遇,葛兰西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现状、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入分析发现,“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化;在西方,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得当,国家一旦动摇,稳定的市民社会结构立即就会显露。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
陆道夫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2(010)003
【摘要】霸权概念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陆道夫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 [J], 毛剑
2.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 [J], 陈永辉
3.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的话语霸权现象探析:一种葛兰西霸权理论的视角 [J], 孙正好;何青
4.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 [J], 陆道夫
5.葛兰西的教育学与霸权理论——兼评《安东尼奥·葛兰西:改变世界的教育学》[J], 刘瑞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词解释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亦称“意识形态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西方工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构成的,政治领导权是对后者来说的,意谓对警察、法庭、军队等国家机关的领导,文化领导权则是对前者来说的,意谓对民间的学术团体、报社、学校、教会等机构的领导。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
它们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批评家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评论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系统。
假定:特定文学批评所提出或隐含的某些理论预设。
方法:特定文学批评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和法则。
问题重心:特定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焦点。
“元评论”: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
模仿说:文艺是对某种外在东西的模仿。
表现论:主张文学来自作家的主观情感,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含混”: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
该术语由燕卜荪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悖论”: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能指:当一个词被说出来时接受者所听到的声音图像或文字标识,它是符号的视—听方面。
所指:单词在接收者的心中所唤起的意义、声音图像所指示的东西是符号概念方面。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
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他的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朋友一同完成的,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对中国影响颇深。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著有《自然辩证法》。
普鲁东(1809-1865),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和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1840年,在《什么是财产》一书中,提出“财产就是盗窃”的著名论断,公开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用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来改善资本主义社会,不需要任何国家政权,也不需要进行任何阶级斗争,把经济范畴看作是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宣称历史是普遍理性、永恒理性的自我表现理性支配历史发展。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
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所限,无法进行其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愿望。
但是它深刻地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当无产阶级的斗争威胁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安全时,资产阶级会毫不犹豫地把无产阶级投入血泊之中。
拉萨尔主义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
以拉萨尔为主要代表。
拉萨尔主义曾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德国的小市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在拉萨尔看来,国家是超越阶级,凌驾于一切人之上的普遍利益的代表。
摘要: 葛兰西的文艺观是紧紧围绕其实践哲学展开的。早期,他主要接受了克罗齐“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文艺观。但是,随着实践哲学的确立,他的思想逐渐成熟,并最终认识到克罗齐唯心主义文艺观的根本缺陷在于它脱离了社会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这样的文艺观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葛兰西对克罗齐美学、文艺思想的批判、“民族一人民的文学”的思想、“距离说”以及对文艺的社会功能、形式与内容、文艺批评的标准等的论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直至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1.背景 葛兰西被捕以后四个月,在他的一封书信中谈到他将在狱中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设想以及他首先要着手研究的四个课题:19世纪意大利社会思想史;比较语言学;皮兰德娄戏剧;通俗小说和人民文学。由此可见,文学与艺术在葛兰西的心目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如果把他在狱中撰写的有关文艺的论文、评论、札记、书信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和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理论家在文论方面的思想轨迹,即他是根据意大利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当时的时代特点,多方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2.主要内容 2.1纯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艺观 根据实践哲学,他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不能产生文学,就是说,意识形态不能产生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除开由于惯性和惰性的结果外,无法产生上层建筑。他们的诞生,不借助于`孤雌繁殖',而是依靠`阳性'元素的参与,即历史、革命活动的参与;这`阳性'元素创造`新人',即新的社会关系。” 葛兰西早年深受克罗齐的影响,并对克罗齐的理论建树抱有崇敬之情。但在革命实践中,他愈益痛切地意识到,不批判克罗齐的唯心主义文艺观,消除其影响,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任务就无从谈起。葛兰西文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坚持对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并最终和克罗齐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文艺思想划清了界限。葛兰西指出:“文艺作为观念形态,属于历史的范畴,是历史的事实。在阶级社会中,文化艺术问题始终同社会的劳动分工、阶级关系联系在一起,并且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它们做出反映,因此,文艺是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精神生活,代表一个民族对生活和人的观念。”而克罗齐唯心主义文艺观宣扬的是纯艺术的主张,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无病呻吟,他抓住了文艺的某些基本规律,但不符和文艺的内在本质。文艺必须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主动地反映现实,为革命实践服务,这样的文艺才是全面的文艺。 当然葛兰西也不否认文艺的艺术规律,但总的来看,他更看重的是文艺的实践功能。因此,葛兰西的文艺观是纯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艺观,是实践哲学的根本体现。葛兰西把这一理论直接运用到文艺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中去,他根据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功能,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方面都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民的代言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正因为文艺具有这种意识形态性的功能,因此,文艺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和斗争,就是通过教育人民,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获取文化的领导权,并最终获得精神的解放。文艺无疑是无产阶级掌握文化领导权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2“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文艺思想 针对意大利的社会历史现实,他提出了“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文艺思想。“民族—人民的文学”文艺思想提出的理论根源在于其实践哲学观的需要,实践哲学注重的是对意识形态、对文化领导权的占领和领导。而无产阶级要占领文化领导权就必须先要从思想上、从文化上解放无产阶级,这就要求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括无产阶级文艺家)必须采取对待人民的新的立场,这种立场就是要自觉地和人民融为一体,体现人民的意志、情感、理想。他说:“它无疑是指彻底的、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是某种`世俗宗教',是某种`哲学',它应该名副其实地称为`文化',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生活方式、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这就首先要求`文化阶级'的统一……至关重要的是要求对待人民阶级采取新的立场,确立关于`民族的新观念'。” “民族—人民的文学”文艺思想提出的实践根源在于他分析了意大利文学、艺术的现实以后发现意大利不存在“民族—人民的文学”这一事实。他认为,意大利历史首先是它的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是左右历史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但由于意大利特殊的历史条件,在反对封建主义斗争中充当领导者的意大利资产阶级,同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相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排他性,它脱离群众,害怕群众,使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以同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告终。这就决定了现时资产阶级以及依附于它的知识分子无力反映和满足民族一人民的理想和要求,这就是意大利文学缺乏民族一人民性的历史根源,或者说,意大利不存在“民族一人民的文学”的事实,正是“近代型意大利民族难产的反映”。他认为当时充斥意大利文坛的都是一些来自国外的文艺作品,如连载的法国小说等,而缺乏具有本国内容、本国精神的作品,这种状况说明“意大利人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接受外国知识分子的领导,在更大程度上它们不是同`本国'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就是说在意大利不存在一个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民族统一体。”所以,意大利的文学如同她的人民一样是在接受外国的统治。在葛兰西看来,民族的和人民的是同义词,其关键之处在于民族性或人民性上,这里面有一个“主权”的意义,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文学必须是他本民族的的文学,反映的是本民族的社会现实,体现的是本国家人民的情感、思想和意志,因此,葛兰西所说的“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基本内涵就是体现意大利民族性,代表意大利本国人民的文学。也就是说要想人民之所想,喜人民之所喜,肩负起“民族教育者”的使命,体验人民的情感,跟人民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培育人民的思想情感。而这一点恰恰是意大利文学所不具备的。 在这里,葛兰西指出了文艺复兴运动交织着进步与倒退的二重性;其不容忽视而又往往被忽视的“倒退性”的一种表现,是随着城市公社的衰落,“资产阶级一人民世界观”失败了.产生了一批“世界主义”作家,他们依附于割据称雄的各邦封建君主,把他们当作自己和艺术的庇护神,对劳动人民采取冷漠的,贵族老爷式的态度。葛兰西的这一分析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特定的国度中显得中肯、真切,而且就是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建设与发展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2.3“回到德桑克蒂斯”的口号 葛兰西指出德桑克蒂斯在他的生活和文学活动的最后阶段,把注意力投向了“自然主义”,或者说“真实主义”小说,这种小说“至关重要的是要求对待人民阶级采取新的立场,确立关于`民族的'新观念”。回到德桑克蒂斯意味着必须造就新型的艺术家,或者说造就新型的知识分子,这项工作不能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而只能从本质上来改造他们,也就是说,必须解决艺术家同人民的关系,必须使艺术家到人民中去,体验意大利人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思想,自觉地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创作出代表人民思想、体现民族情感的文艺作品来,从而实现文艺的实践功能,最终占领文化领导权,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因为德桑克蒂斯坚决反对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经院主义和形式主义,主张文学反映现实生活,强调文化与生活、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在(艺术与争取新文明的斗争)一文中,辩证地阐述了艺术批评同政治批评的辩证关系。葛兰西在文中摒弃了用政治批评、空洞的政治术语代替和取消艺术批评的教条主义倾向,同时强调了艺术批评同争取新文化的斗争,同对习俗、情感、世界观的批评相结合的必要性。 他据此对德桑克蒂斯、克罗齐等人的文艺思想作了细致的分析与比较,他认为,假使仅仅局限于指出,这两个作家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反映或描写,即概括一定的历史一社会时期的特征时,一个获得了成功,另一个遭到了失败.并以为这样就阐明了问题,那就意味着根本没有触及艺术问题。他指出还要关心另一个领域,即在政治批评、道德批评的领域,在克服和战胜某些观念、信仰和某种人生观、世界观的斗争.尽管这已经不是艺术批评或艺术史的问题,但却至关重要,因为这“恰恰阻碍着文化斗争固有的目的的付诸实现”。也正是从这种标准出发,葛兰西高度评价德桑克蒂斯,他指出德桑克蒂斯的批评是战斗的批评;它不是“冷若冰箱”的美学批评,而是一个各种文化相互斗争的时代的批评,是截然对立的世界观相互冲突的时代的批评,即对艺术地映照出来的各种情感的历史真实性和逻辑性的分析和批评,是同这一文化斗争紧密交织的。显然,这正体现了德·桑克蒂斯的深邃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并使得这位批评家时至今日仍然深深暇得人们的爱截之情。
2.4 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葛兰西非常注重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他认为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最终根源,文艺应当展示那些在精神或者道德上属于社会最先进的那部分人的命运,并且要揭示蕴涵于现今世态习俗之下的历史的发展。在谈到德桑克蒂斯时,他就指出“自然主义”或“真实主义”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创造新文化来说,现实主义是必不可少的。他分析了文化是某种“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而作为文化代表的文艺无疑正是这种观念的承载物,这就指出了文艺必须坚持以生活、以人民为本的创作原则。“新文学的前提,不能不是历史的、政治的和人民的前提;新文学应该对业已存在的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至关重要的是,新文学需要把自己的根子扎在实实在在的人民文化的humus(法语:沃土。见原注)之中。”因此,艺术家就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去观察社会现实,去体验人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
2.5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准则 葛兰西在注重文艺的实践功能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文艺的审美功能。他认为艺术就是艺术,而不应该是预先安排好的和规定了的政治宣传,因此,文艺应该是审美的形式和道德上的内容有机的、历史的统一。葛兰西认为,文艺是现实或者说是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出来的“观念转化为艺术的过程“,这种艺术转化过程不应该是“始终刻板划一的,即只具有逻辑性”,而应该“从来是迥然不同的,即具有想象性”。因此对文艺作品而言,“美”的素质是绝对不可少的。葛兰西反复强调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的、统一的结合,是支配文艺创作全过程的一个规律,因为文艺作品的内容不能用抽象的方式体现出来,内容必须要“熔铸”在艺术形式之中。 他指出形式是指一定的语言,而内容则是指一定的思想方式,二者具有审美的和历史的两重涵义,道德上的内容必须熔铸在审美的艺术形式之中,这是对意大利文学中存在的矫揉造作的文风一个强有力的反驳。他认为对形式的坚持正是对内容的重视,并且是纠正传统的华而不实的文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仅有美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内容,并使之成为一定的群众———即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民族—人民———的最深沉的愿望的完美和充分的反映。文学应该既是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文学既要承担起教育人民、领导人民的实践功能,又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特性,二者必须达到有机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