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对亚健康人群干预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XXX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要服务对象“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分为中医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以及育龄妇女、老年人等其他关注健康的特殊人群共五类。
一、体质失调人群: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符合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或特禀质等偏颇体质者。
二、亚健康人群: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机体或精神、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或易感冒、胃肠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等;2.与年龄不相符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的表现,如记忆力减退、性生活质量下降等。
三、病前状态人群:病前状态是指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种疾病前持续状态。
常见病前状态有高尿酸血症、糖调节异常、血脂异常、临界高血压、肥胖、颈肩腰腿痛、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经前综合征等。
四、慢性病稳定期人群: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指已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处于疾病稳定期,愿意接受中医健康管理,通过生活方式改变与自我保健,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向愈的人群。
例如已确诊有各种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冠心病、胃慢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或急性病恢复期如中风后、心梗后等目前处于稳定期的人群;五、其他特殊期人群:如育龄妇女(孕前调理)、男性(育前保健)、孕期妇女、生育准备夫妇、老年人(延年益寿)、发育期少儿等有中医调养需要人群。
备注:体质偏颇人群可以和其他人群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服务对象;其他特殊期人群为正常健康人群的特殊生理阶段;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病稳定期人群为健康的某种状态,对健康的影响为:慢性病稳定期人群>病前状态人群亚健康人群。
中医“治未病”的核⼼理念提要: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
“未⾬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谨遵的古训。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化的“肥沃⼟壤”。
《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穿井,⽃⽽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的“治”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健康,防⽌疾病的发⽣与发展,《素问·四⽓调神⼤论》中说: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这样⼀种医学思想,在经历了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后,现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今,“治未病”已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化的核⼼理念之⼀,其倡导的珍惜⽣命、注重养⽣、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已越来越为⼈们追宠。
⼀、合理的⼲预和预防:⽬前,亚健康⼈群往往承受较⼤的压⼒,时常感觉紧张、烦闷甚⾄头疼、肌⾁酸痛,但去医院检查时⼜没病。
专家认为,如果⾝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忽视调理,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和恶化。
⽽通过合理的⼲预和预防,往往能使机体恢复健康。
因此,“治未病”的理念和服务体系就能有效克制亚健康,将潜在的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树⽴正确的健康观念:必须认识到健康靠⾃⼰,许多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民众应通过科普讲座、⼴播、电视、⽹络以及报纸、杂志等途径学习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提⾼⾃⼰的健康意识。
三、调整阴阳失衡状态:调整阴阳失衡状态是治疗亚健康总的指导原则,饮⾷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养⽣之术,是平常⾃我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段。
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种健康的⽣活、⾏为和⼯作⽅式,从⽽提⾼⼈们的⽣命质量,远离亚健康,创造并维持⼀种⾼质量的健康⽣活状态。
四、良好的⽣活习惯:良好的⽣活习惯会带来健康⾝体状况,要⼤⼒提倡健康⽣活⽅式。
2023年中医院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及措施为积极落实开展“治未病”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不断拓展中医药的服务领域,逐步探索建设适应我县中医工作,切实做好人群众需求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和省中医药局【中医“治未病”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彬县中医医院为积极探索实现“治未病”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努力构建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成立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刘永宏同志兼办公室主任。
二、“治未病”工作原则1、“治未病”服务建设医院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新模式,其功能定位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理念。
为进一步完善“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我们将“未病先防”、“即病防变”和“瘥后防治”三个层面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服务当中。
将服务对象分为亚健康人群、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和康复人群等,对不同服务人群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制定服务方案,充分发挥“治未病”服务作用。
2、“治未病”工作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
医院积极整合针灸、推拿、拔罐、按摩、熏蒸、穴位注射、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在医院发放社区慢性病简易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教资料,在社区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
通过上述各类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治未病”优势。
3、“治未病”工作与健康信息建设相结合。
依托医院现有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整合“治未病”预防保健信息、中西医门诊就诊信息、疾病随访管理信息、妇女儿童保健信息,打造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建立中医特色的、动态全程的健康状态信息库奠定基础。
二、“治未病”工作计划及措施(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治未病”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治未病”工作方案拟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协调工作,工作小组负责“治未病”工作的具体实施。
中医治未病对亚健康人群的干预
【摘 要】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使亚健康人群
逐年增加,中医“治未病”这一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理论思想涵盖
了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中医“治未病“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及养生,
笔者通过几点来探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方
法,突出了中医“治未病”理念对现代亚健康人群拥有健康的指导
作用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
(2013)03-0536-01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故又有
“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
等的称谓。由于亚健康的表现错综复杂,一般没有病理体征,实验
室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故该现象还没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往往
只简单地认为与工作疲劳有关,很少作系统的防治,但长期的亚健
康状态未得到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据调查研究,我国亚
健康人群发生率在45%~70%,多为35-45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知
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管干部中70%以上者处于亚健康状态【1】。
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志不畅,劳逸
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暂时失去相对平衡,但尚未发展为疾
病的中间状态。
由于亚健康状态极易导致精神疾患和生理疾患,所以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逐渐被重视起来,中医辨证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
未病”的内涵在《丹溪心法》中就有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
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2】。
中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与现代的亚
健康理论非常相符。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
“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发病前的预防工作,它不仅确立了“治未
病”的预防思想,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疾病发生、流行的
原则及措施,这与近代学者提出的亚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医学
的未病先防,不是被动消极地对治病邪气的防避,而是主动积极地
对机体正气的保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预防寓于养
生之中。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
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
和“既病防变” 以预防为主,贯穿于人体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的
全过程,未病先防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扶正气,未病先防
1.1 饮食调养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食
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
可谓良工”【3】。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
愁,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
未病”之术。饮食要以适量为宜,品种摄入均衡,不可饮食偏嗜,
使人体能够全面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饥饱不均,否则易
伤脾胃导致疾病发生。
1.2 调摄情志 修身养性《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
结……”,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人体气机紊乱,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喜怒不节,
生乃不固”。精神乐观,情志畅达,脏气和调,就能增强抗病能力,
防止疾病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情志的超长变化(如过怒、过喜、
过悲等),就会损伤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
伤肾),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或加重病情。
孙思邈《孙真人养生铭》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所以,
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
和良好的心情,是防止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条件。
1.3 起居有常 起居养生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
律。《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能“度百岁乃去”。
反过来,若“以妄为常”,则“半百而衰”。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起
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意思是说,起居有常,
摒弃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就能保养精神,使人精力充沛,
生命力旺盛。
1.4 运动锻炼 运则立,动则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活动
一身肌肉、筋骨、关节,能舒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适量
的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
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治亚健康。
2.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容之二,源于《内经》:
“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
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4】。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要及
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
复发,同时注意疾病痊愈后预防复发,巩固疗效。尤其是对传染性
疾病,更应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着重指出疾病的早期治疗,防
止病变恶化的重要性。
3.亚健康用中医干预措施临床还有很多,如五音疗法、刮痧、
走罐及导引等,其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中医“治未病”对亚健康
状态的干预措施可谓得天独厚,潜力无穷。
总之,中医辨证治病讲“治病求本”,疾病治疗需要找到根源,
科学地进行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也
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注重生存质量的体现。“治未病”是中医学
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通过临床治疗和健康宣教对亚健康人群的
干预指导,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琦. <中医治未病解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1
[2] 钟可芬.“治未病”健康工程深入医药经济报.2009.1.5.2
[3] 倪红梅 何裕民 沈红艺 方盛泉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istic pku -2009年8期
[4] 齐彦春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j] 《护
理学杂志》 istic -201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