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676.56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中心——腹地”理论[内容摘要]:“中心——腹地”理论是研究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本课程所重点阐述的一个理论。
中心与腹地的关系,就像是心脏与人体的关系,密不可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上海和天津港发展的举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理论。
另一方面,也能从这三个例子的分析中更好地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中心;腹地;发展;区域[Abstract]:"Center - hinterland" theory is one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this course. Center and the hinterland of the relationship, like the heart and the human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rough the Wuhan city circle, Shanghai and Tianjin port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o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eory, also can from these three examples analysis better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y. [Key Words]: Center; Hinterland; Development; Region在现代经济区域中存在“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即任何一个经济区域都由一个经济要素高度集聚的“经济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与要素分布相对稀疏的广阔“腹地”两个部分所组成。
武汉是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重要地理枢纽英国着名历史学家哈?麦金德1904年1月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的着名演讲“历史的地理枢纽”中,站在人类历史和全球大格局的角度,提出俄罗斯地区一直以来是支配整个人类历史的地理枢纽,是人类历史地理上的“中心地带”。
借鉴这一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说,武汉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地理枢纽。
这是当今武汉提出“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依据。
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重新找回武汉在中国的位置。
当前,需要在历史中发现武汉,寻找武汉复兴的历史启示。
武汉枢纽地位内涵的层级累加总体上看,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枢纽地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经历了一个层级累加、内涵日渐丰富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军事枢纽、经济枢纽、行政枢纽和政治枢纽四大枢纽。
早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武汉就成为商朝南方军事重镇与经济中心。
这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曙光,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
依托盘龙城,商朝得以对南方进行统治,得以掌控鄂东南铜矿资源及其开采运输。
以盘龙城为据点,以长江、汉水和江汉湖泊为纽带,商朝构建南北交通网,武汉成为商朝长江中游水路交通的中心枢纽。
围绕盘龙城,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江汉平原为腹地的商文化圈。
盘龙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整个长江流域最古老、最具规模和最成熟的城市。
可以说,早在3500年前,武汉就是南方商文化圈的核心,是长江流域的中心,是国家南方军事枢纽。
战国时期,武汉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商业枢纽。
周室衰微,楚国兴起,成王时期“楚地千里”,武汉纳入楚国版图,武汉开始成为支撑楚国开疆辟土的战略后方基地。
同时,武汉外围开始兴起一些城镇,依托鄂东南铜矿的开发,江河航运商船增加,武汉开始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
楚国封于今鄂州一带的封君鄂君启所持金节表明,鄂君庞大的船队经商运营的水路达到4条,其中3条在武汉地区中转。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都纪郢城繁盛时指出:“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武汉是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重要地理枢纽英国着名历史学家哈?麦金德1904年1月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的着名演讲“历史的地理枢纽”中,站在人类历史和全球大格局的角度,提出俄罗斯地区一直以来是支配整个人类历史的地理枢纽,是人类历史地理上的“中心地带”。
借鉴这一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说,武汉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地理枢纽。
这是当今武汉提出“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依据。
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重新找回武汉在中国的位置。
当前,需要在历史中发现武汉,寻找武汉复兴的历史启示。
武汉枢纽地位内涵的层级累加总体上看,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枢纽地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经历了一个层级累加、内涵日渐丰富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军事枢纽、经济枢纽、行政枢纽和政治枢纽四大枢纽。
早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武汉就成为商朝南方军事重镇与经济中心。
这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曙光,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
依托盘龙城,商朝得以对南方进行统治,得以掌控鄂东南铜矿资源及其开采运输。
以盘龙城为据点,以长江、汉水和江汉湖泊为纽带,商朝构建南北交通网,武汉成为商朝长江中游水路交通的中心枢纽。
围绕盘龙城,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江汉平原为腹地的商文化圈。
盘龙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整个长江流域最古老、最具规模和最成熟的城市。
可以说,早在3500年前,武汉就是南方商文化圈的核心,是长江流域的中心,是国家南方军事枢纽。
战国时期,武汉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商业枢纽。
周室衰微,楚国兴起,成王时期“楚地千里”,武汉纳入楚国版图,武汉开始成为支撑楚国开疆辟土的战略后方基地。
同时,武汉外围开始兴起一些城镇,依托鄂东南铜矿的开发,江河航运商船增加,武汉开始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
楚国封于今鄂州一带的封君鄂君启所持金节表明,鄂君庞大的船队经商运营的水路达到4条,其中3条在武汉地区中转。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都纪郢城繁盛时指出:“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6.21•【字号】武政〔2022〕21号•【施行日期】2022.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金融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2年6月21日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为抢抓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落户武汉的机遇,加快推进我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不断完善我市碳金融基础设施,持续丰富碳金融产品供给和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聚集碳金融智力和人才资源,优化碳金融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初步将武汉建成全国碳金融中心。
到2025年末,实现以下目标:——建成支撑碳市场和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
——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特色明显、交易活跃,建成辐射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中心。
——碳金融产品创新和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机构、人才、资金及技术等要素资源集聚,建成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碳金融生态圈。
——各类市场主体广泛深入参与碳市场交易,建成碳市场的核心节点、结算枢纽及碳定价中心。
二、重点任务(一)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
推动年能耗量5千至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范围,实现参与全国碳市场企业100%履约。
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扩大碳市场参与面。
严格落实碳排放目标硬性约束,利用市场机制激发碳排放主体参与碳交易积极性,推动实施初始配额的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
武汉市商业地产基本情况2008/04一、武汉市经济情况1、武汉市历年GDP及固定资产投资ü 从2000年至今GDP年均增幅达到14。
6%;而近两年发展迅速,平均增幅达到18%;ü 2007年武汉GDP超过3100亿达到3141.5亿元,武汉正式步入“富可敌省”的“3000亿俱乐部”。
ü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两年增幅达到28%,说明国家重视对武汉地区的投资建设,凸显武汉处于中部省会中心城市领先地位;ü 武汉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良好,并显现出由投资增长型向消费增长型过渡特征。
2、武汉市一二三产业的结构ü 武汉产业结构是“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结构比较稳定;ü 第三产业已超过了第二产业并远大于第一产业,城市商业化程度比较高;ü 第二产业的大幅提升是推动第三产业更大幅度提升的内因。
3、武汉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水平武汉市人均支配收入高速增长:ü 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以来保持每年16%的两位数增长水平,07年更是达到26%的增幅,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样持续高速增长;ü 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消费平稳增长,人均消费性支出9558.56元,同比增长4.1%,居民家庭八大类消费性支出方面,居住及食品方面的支出增长占了较大比例,这和07年全年食品价格及房价上涨较快有较大关系。
二、武汉市商业发展历程1、武汉市商业概述武汉历来商业都很发达,唐宋时期就发展成为商业繁荣、水运发达的中部大都会。
清代时汉口兴起,更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
近代武汉被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英、俄、法、德等西方列强先后在汉设立租界,洋务运动后武汉兴起近代工业和教育,航运直达海外,京汉铁路全线贯通,武汉商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解放后,武汉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武广、江汉路、中南路等商圈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最新公布的福布斯2007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武汉排名第22位,蝉联中部城市第一,并较上年上升了三位。
武汉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分析目录一、引言二、武汉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2.1. 概况2.2. 产业布局2.3. 创新能力2.4. 人才资源三、武汉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3.1. 5G和人工智能的应用3.2.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3.3. 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3.4. 共享经济和创业孵化3.5. 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四、武汉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4.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4.2. 打造创新生态圈4.3. 提升企业竞争力4.4.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一、引言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近年来,武汉市密集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成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对武汉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进一步推动武汉产业园区的发展。
二、武汉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2.1 概况目前,武汉市已经形成了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洪山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代表的产业园区群。
这些产业园区聚集了大量企业,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2 产业布局武汉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主要聚焦在几个重点领域。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武汉产业园区的重点领域之一,涵盖了半导体、通信设备、软件开发等多个子行业。
生物医药产业也是武汉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该产业在武汉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此外,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也是武汉产业园区的主力产业。
2.3 创新能力武汉产业园区在创新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多个产业园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合作平台。
武汉市还大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
这些努力为武汉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金融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7.06•【字号】武政办〔2022〕91号•【施行日期】2022.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金融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金融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金融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7月6日武汉市金融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为推动武汉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金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根据我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实施方案,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聚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高金融意识,完善金融体制机制,推动金融规模再上台阶,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实力,推进金融创新取得新突破,促进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二)主要目标1.总体目标。
到2024年,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进一步增强各区、各部门和单位的金融意识;建强金融工作干部队伍,充实金融工作力量,提高金融工作水平;加大金融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和市场主体;力争完成各项金融指标,推动金融市场规模再上台阶。
2.具体指标。
根据2021年目标完成情况,结合2022年绩效目标,制定三年主要指标如下:二、主要任务(一)持续做大金融市场总体规模1.做大金融总量,提高存贷款及金融业增加值。
扩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有效落地,合理增加我市地方法人银行信贷规模、专项信贷规模,积极争取在汉银行总行、区域总部在贷款额度、定价方面给予我市支持。
园区介绍光谷金融港位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地段,邻光谷大道和城市三环线,京珠、沪蓉高速近在咫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公交线路近7 条,规划中的地铁二号线延长线也经过项目附近。
项目用地1600 亩,规划建筑面积160 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8-10 家企业机构设立综合性营运中心、30家专业呼叫中心和100 家配套服务外包企业,将提供10 万余个中等收入以上水平的就业岗位。
光谷金融港基础配套设施健全,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双回路一级环网供电,园区还将专门建设一座变电站;园区已经引入联通和电信两家电信运营商入园服务,可为入园企业提供双回路通信保障;此外,利用东湖高新热点厂产生的余热蒸汽,园区还将建设多个分布式能源站,为入驻企业提供集中制冷和供暖服务,免去企业投资建设空调系统成本,并为入驻企业降低近20%左右的使用成本。
随着光谷金融港的建设和招商工作的推进,目前,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交通银行客服中心、交通银行金融服务中心(武汉)、银联商务后台中心、光大银行客服中心、中国银行小企业支行、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综合大楼、合众人寿后援中心、太平洋保险、长江证券、捷信金融、泰康人寿、国华人寿、建设银行、人民银行、深圳市农村商业银行、大成基金、九江银行、博彦科技等金融机构后台中心和相关配套服务企业相继入驻。
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上海宜保金融服务公司、中国信达资产公司、深圳市财富趋势科技公司、民生银行、中国人寿、新华人寿保险、博览财经、港澳资讯、中国工商银行、HP信息中心、长亮科技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均已多次来汉选址考察,并提出了在武汉建设金融后台的需求。
项目建设服务团队将以成熟的服务经验和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能力,打造单层超大空间、承重能力突出、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办公建筑群,满足各类入住企业的个性化办公需求。
为解决入园企业后勤配套需求,光谷金融港专门建设了倒班公寓、青年公寓和综合商务配套区;倒班公寓总计300 套左右,现已装修完毕,可交付使用;青年公寓面积共计10万平方米,现已开工建设,预计2012 年初可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满足近万名企业员工居住需求,青年公寓区还建设有基本的商业配套;综合商务配套区占地面积近150 亩,集商业服务、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由酒店公寓、超市、商场、银行、餐饮、健身场馆、酒吧、后勤服务等综合功能组成,可满足园区企业员工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中部崛起战略摘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必须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开始。
本文在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产业结构上存在的明显缺点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优化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ooling of scale advan-tages about resources,factors and market,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nd also build basal platform of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etition,besides it will put effort to build the fourth grad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But the goals of the premise is must be started from the optimiz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article,on the basic of introdu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eply,according to the obvious shortcoming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Keywords: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volvement;optimization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武汉城市圈由1个副省级市(武汉)、5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3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全省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2%的财政收入,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