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报告

提出问题: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在裸地、草地或茂密的灌丛中,灌木丛中的空气湿度最大,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

验证实验:

1.实验设计:探究植物种类和分布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分早、中、晚三次,每次分草坪、裸地及灌木丛三个地方进行实验,为了准确,每次每个实验进行三次,并取其平均值。

2.实验用具:干湿记、记录本。

3.实验记录: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相对湿度

时间

裸地

草地

灌丛

早晨

48%

52%

62%

42%

51%

60%

44%

60%

56%

平均值:41.3%

平均值:54.3%平均值:59.3%

中午

17%

20%

41%

14%

38%

40%

17%

33%

31%

平均值:16%

平均值:30.3%平均值:39%

晚上

49%

60%

76%

47%

64%

80%

38%

70%

78%

平均值:44.7%

平均值:64.7%

平均值:78%

4.实验结果:从数据记录表可以看出:早晨,不同地方的空气湿度有差异,灌丛中的空气湿度最大,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中午,不同的地方空气湿度有差异,灌丛的空气湿度最大。

实验结构:从表中可以看出早、中、晚三个地方空气湿度均有差异,且都是草地湿度最大,灌丛其次,裸地湿度最小。

实验结论支持假设。植物的种类与多少会影响空气湿度。在三种环境中,草地空气湿度最大,裸地空气湿度最小。生物对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

分析:由于时间仓促,测量时间不太准确。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

温室大棚的温湿度控制 塑料大棚 按棚顶形状可分为:拱圆形、屋脊形 按骨架材料可分为:竹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架结构、钢竹混合结构等。 按连接方式可分为:单栋大棚、双连栋大棚、多连栋大棚 课题背景:温湿度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采用STC89C52 单片机为控制中心,由AM2301温湿度传感器和LCD 液晶显示模块构成农业生产在线实时温湿度监控系统,实现对农业温湿度精 确测量与控制。实践表明,该系统电路简单、工作稳定、集成度高、调试方便、测试精度高,保证了农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与合格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发展情况 设施建设日趋大型化。 向管理信息化、控制自动化、生产机械化方向发展。 存在的问题: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栽培管理 缺乏适宜良种 设施内环境调控能力差 覆盖材料落后 人才培养不到位 解决对策:加强工厂化设施栽培专用新品种的选育 研究开发用于环境调控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设施装置及探测头 研究开发新型覆盖材料 在设施生产中建立绿色蔬菜产品生产技术 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增加单产 发挥优势,补足空缺 规划和区划工厂化农业 (四)设施农业发展前景 1. 设施农业的类型结构与分区和布局更加合理。 2. 设施栽培的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3. 新型覆盖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进展迅速。 4. 设施农业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 5. 农业全国各地兴建了一批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6. 设施农业工程相关科研受到极大重视,得以迅速发展。 设施的环境控制是根据作物遗传特性和生物特性对环境的要求,通过人为地调节控制,尽可能使作物与环境间协调、统一、平衡,人工创造出作物生育所需的最佳的综合环境条件,从而实现作物设施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 第三章设施温度特点及调控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之一。在园艺设施生产中很多情况下,温度条件是生产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充分认识和了解园艺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和调节技术,对于搞好设施园艺生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园艺作物与温度的关系 (一)园艺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1、蔬菜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探究内容透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安排了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素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个探究实验,教材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探究目标达成】 (一)知识目标: 1.以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例,通过测量、分析、归纳,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湿度,说明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的科学探究、发散思维能力,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探究重难点透析】 重点:1.通过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湿度,说明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难点: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探究教法构想】 1.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学会使用干湿计,又由学生指导同组同学。 干湿计由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和一个转动转盘(计算尺)组成。温度计A叫做干球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温度计B叫做湿球温度计,它的水银泡上包着棉纱,棉纱的下端浸在水中。 相对湿度=干球数值-湿球数值,对照相对湿度表,就可以找到对应数值。 2.学生分组:21人一大组(共甲、乙、丙3大组),7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在校园里分别选择裸地、草地、灌木丛三个植被环境,每一环境又分三处测量 3.在裸地、草丛测量时,干湿计应直立地面,测灌丛时应挂在枝叶茂密的地方测量,同时避免行人等干扰因素。 4.测量时不能让阳光直射到干湿计。 【探究材料准备】 教师: 1.指导学生拟订探究方案,教会学生使用干湿计; 2.提供足量的干湿计,并参与学生实施计划的过程; 3.设计并制作课件(解读曲线、课题、结论、练一练、进一步探究等)。 学生: 1.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学会使用干湿计,并按照拟订的探究方案实施计划; 3.选取自己喜欢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数据,并准备好交流提纲。 【探究方案设计】 教学过程 程序教学过程

空气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室内空气湿度环境概况: 温室内的空气湿度是由土壤水分的蒸发、喷雾补充水分和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在设施密闭情况下形成的。 温室内作物生长势强、代谢旺盛、作物叶面积指数高,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大量水蒸气。同时,由于设施内的空间小、气流比较稳定,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下,棚室内水蒸气经常接近或者达到饱和状态,空气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均比露地栽培高得多。(空气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内水汽的含量。空气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的比值) 高湿是园艺设施湿度环境的突出特点。尤其是在夜间,设施处于密闭状态,室内空气湿度大,外界气温低,会引起室内空气骤冷而形成雾。到了白天,在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共同作用下,设施内温度迅速升高,结雾消散,空气湿度相对下降(相对湿度下降)。在温暖季节,白天棚室往往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湿度进一步下降(绝对湿度下降),与室外趋于一致。在采暖季节,夜间需进行加温,空气绝对湿度不变,而相对湿度降低,也会减少结雾现象。此外,伴随着结雾现象的产生,还常常发生结露,主要是作物体表面结露以及塑料薄膜内表面严重结露而密布水滴,这是由温差造成的。温差的存在使得相对湿度分布差异较大,因此,在冷的地方就会出现冷凝水,冷凝水的出现与积聚就会出现物体表面的结露现象。作物表面的结露造成了作物沾湿,此外,塑料

薄膜上露滴落到叶面上以及由于根压使作物体内的水分从叶片水孔排出溢液(吐水现象)也会造成作物沾湿,这是作物很易发生病害的重要原因。 综上可知,设施内空气湿度主要与土壤蒸发、喷雾补水和植物蒸腾有关,其次,就是通风和加热,另外,棚室内壁等对水分的吸收和蒸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室内湿度。 温室内的空气湿度对温室作物的蒸腾、光合、病害发生及生理失调具有显著影响。 1、空气湿度影响蒸腾作用,蒸腾作用除了是水分吸收的动力,还是矿质营养运输的动力。空气湿度大,蒸腾作用弱,植物运输矿质营养的能力就下降。蒸腾作用还可调节叶片的温度,如果温度高,空气湿度大,蒸腾作用弱,叶片就有可能被灼伤。对蒸腾作用的影响会间接的影响盆土的干湿交替,不利于肥水管理;空气湿度长期过低,会造成叶片边缘以及叶尖的坏死,主要原因是因为叶片内部气腔水气压与外界水气压相差过大,造成叶片内部水汽供应不足而坏死 2、空气湿度的大小影响植物气孔的开闭,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气孔关闭,植物气孔关闭,CO2不能进入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减慢甚至停止。 3、空气湿度的过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大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菌丝的发育都需要较高湿度,过低有利于虫害的的发生,比如红蜘蛛等螨类的发生一般在高温低湿的环境中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教学设计案例 作者:王梅旭文章来源:转载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中安排了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素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个探究实验,教材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考虑到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且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了让学生课前设计探究方案,并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上课时重点进行小组交流,在相互补充、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结论,为学生日后独立完成其他的探究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将“蚯蚓对土壤的疏松作用”作为课后进一步探究布置下去,使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此探究,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以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设计并完成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5、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实验。

2、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学会使用干湿计,并按照拟订的探究方案实施计划。 (3)选取自己喜欢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数据,并准备好交流提纲。 2、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拟订探究方案,教会学生使用干湿计。 (2)提供足量的干湿计,并参与学生实施计划的过程。 (3)设计并制作课件(解读曲线、课题、结论、练一练、植物的贡献、进一步探究等)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教学法与发现法并用 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发现-探究-解决、发散思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图片观察与解读曲线 媒体显示热带雨林画面和一天中雨林内外湿度的变化曲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曲线所表达的含义: 1、热带雨林内外湿度不同:雨林内湿度大,雨林外湿度小。 2、雨林内湿度变化小,雨林外湿度变化大。

植被分布对地表空气湿度的影响

植被分布对地表空气湿度的影响 方乐伊,仇莎莎,卢春燕,伍淑颖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科学教育卓越班) 引言 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体。那么植物对于环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植物的蒸腾作用对于空气的湿度有一定的影响是否有一定影响?裸露泥土,草丛,灌木,随着植被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加 1、材料和方法 在丽水学院西校区内,随机取三天,在每天的9:30、13:00、16:30找一块有三种植被分布情况的样地上进行研究,分别选裸地,草地,灌木。每种植被分布情况取3个样点。用湿度记录仪测定其空气湿度,每个位点共测3天(这三种植被分布的样地应具有相似的日照时间范围)。 2、数据统计 第一天 表一

第二天 表二 第三天 表三 (以上数据都是平均值) 表四

图一 4. 结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同一时间,裸露泥土、草地、灌木丛测量中,湿度最大的是灌木,湿度最小的是裸露泥土。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也不一样。湿度最大的时间是早上,湿度最小的时间是中午。湿度最大的是的早上的灌木。于是我们推想,裸露泥土,草丛,灌木,植被依次增加,其蒸腾作用增强,其地表湿度也依次增加。同理,早晨光照适宜,蒸腾作用较强,而到了中午,光照较强,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其地表空气湿度减小。 参考文献:孙濡泳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Walter Larcher ,1997. 植物生理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Charles J. Krebs. 2002. Ecology,北京:科学出版社

关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报告

关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报告 探究人:时间:2008.10.9 地点: 天气:晴星期二小组: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吗? 2.作出假设: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在裸地、草地或茂密的灌 丛中,灌木丛中的空气湿度最大,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 3.设计方案: 1.实验设计:探究植物种类和分布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分早、中、晚三 次,每次分草坪、裸地及灌木丛三个地方进行实验,为了准确,每次每个实验进行三次,并取其平均值。 2.实验用具:干湿记、记录本。 3.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相对湿度平均值 4.实施方案:记录汇总

5.整理并分析数据 6.实验结果:从数据记录表可以看出:早晨,不同地方的空气湿度有差异,灌 丛中的空气湿度最大,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中午,不同的地方空气湿度有差异,灌丛的空气湿度最大。实验结构:从表中可以看出早、中、晚三个地方空气湿度均有差异,且都是草地湿度最大,灌丛其次,裸地湿度最小。 7.实验结论支持假设。植物的种类与多少会影响空气湿度。在三种环境中, 草地空气湿度最大,裸地空气湿度最小。生物对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 8.提出问题:植物为什么会影响空气湿度? 解答:植物本身需要的水分,其中90%的水分都是被蒸发掉的, 只有一少部分用来进行光合作用还有其它的一些作用。 9.反思:由于时间仓促,测量时间不太准确。 10.研究心得: 在校园里,是因为各种因素,如学生的活动,绿色植物的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间接影响到空气的清新。而在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作用包括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在裸地没有绿色植物,湿度甚至是没有,极其干燥。在校园里的植被大多数是草本植物,草本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东莞的气候正是夏暖冬凉,因此根据调查情况,建议在校园里多种草本植物,清新空气,这样会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主要影响着我们的是我们所制造出来的大量的灰尘和有毒气体。清晨树林的空气含氧量低,含二氧化碳高,因为树林夜间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树木大都有吸附尘土和有毒气体的作用,再加上夜间温度低、湿度大,尘土和有毒气体的沉降作用,使得我们感到空气很清新。一说空气新鲜就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氧含量高,其实空气中尘土的减少,夜能使人感到空气很清新。在树林里,清晨的空气含氧量是最低的。公园能让人感到空气很清新,是因为公园里有大量的植物,所以如此。(如数据所示)建议人们早晨多去公园锻炼,有益健康。而街道、广场应该多种一些行道树,清新空气;在家,银行,

探究绿色植物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探究绿色植物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测量草地、土地中的温度和湿度,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2、比较绿地和土地之间空气温度的差异,认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用具: 温度计(包含湿度)3支、计时表(或手表)2块。 三、实验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4年9月20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地点:公园 四、实验人员:我、父亲、母亲五、实验步骤: 1、三人同时按统一规定(定好测量开始时间、间隔时间8分钟),分别对土地、草地、进行测量,到三人采集数据取平均值填入表中如下。 土地 草地 对裸地、草地一天当中湿度变化情况,如下: 土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湿度较大,草地中午湿度较大,中午土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我的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照实验得出草地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的湿度,原因是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

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Array为进一步证明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我又测量室 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对测量不同居室的温 度和湿度,结果统计如下表。 所以我的结论是,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改变温 度。联想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植物除了增加 空气的湿度外,植物还能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吸收灰尘、杀灭细菌净化空气、阻降噪音等。通过亲自 测量我认同了植物影响生活环境的观点。所以我们要爱 护花草树木,我们要做到:不摘花、不踩踏草坪,不攀 折树木,积极参与植树活动。爱护花草树木也就是保护 我们的生存环境。 通过实验结论,观察怀柔广阔的地域,阅读相关资料, 对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我有了进一步更深刻的认识,希望 政府继续在农村适量发展畜牧业,加大环保力度。根绝那种放羊人手持长柄镰刀钩砍树杈,一些人乱割公路、铁路边的青柴,肆意破坏防护风沙绿 化环境的植被的不文明落后行为,做保护绿色环境的文明人。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改进版)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的改进 黔西县重新中学卜运超 一、该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通过该实验,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从而提升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同学们自觉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二、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原实验要求在一天之内,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从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该实验操作起来很麻烦,用时较长,加之会受所测地风力,以及干湿计灵敏度等的影响,通常测量下来效果不明显,甚至不准确,从而会误导学生,再者将学生带出去,也不安全。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为了克服原实验设计上不足,我从在菜场买菜得到了启示:用干燥的塑料袋装上新鲜的蔬菜,如果外界气温较高,一会儿发现袋内壁上有水珠出现。为此,我就将该实验进行创新和改进: (1)实验设计 用三个广口瓶:A瓶装上少许新鲜菜叶代表草地环境,B瓶装上稍多一点的新鲜菜叶代表灌丛环境,C瓶空瓶作为对照代表裸地环境。(2)实验原理 水蒸气会凝结成水珠。水分来自于植物体的散失,水珠的多少说明空气湿度的大小。

(3)操作过程 将装有新鲜菜叶的A瓶、B瓶和空瓶的C瓶盖上瓶盖,置于光下(如光能照着的窗台、走廊上)3—5分钟。(在此期间,还可以继续讲解生物对环境其他方面的影响,这样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4)实验现象及效果 可以看到A瓶和B瓶内壁上都出现了水珠,且B瓶中的水珠要多一点,而C瓶内无水珠。 (5)实验结果分析 广口瓶内壁上的水珠是来自于植物体散失的水汽凝结而成。植物越多,散失的水汽越多,水珠就越多,空气湿度也就越大,从而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 (6)自我评价 1、改进后实验,取材方便,耗材少,易操作,安全性好。 2、实验易于观察,且现象明显,实验效果显著。 3、设置对照组,增强说服力。 4、还可以用于其他实验(如植物的蒸腾作用)。

几种植物叶片气孔导度与植物激素对大气湿度

几种植物叶片气孔导度与植物激素对大气湿度的响 应 植物叶片的气孔在调节气体交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控制着水分的流通和CO2的摄入。光照、温度、水分、大气CO2浓度以及植物激素等环境因子影响了气孔的行为包 括气孔的密度、气孔孔径和气孔开闭等。而这些因素进而影响了植物叶片对气体交换的调节能力。植物不仅通过进化具有能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机制而且植物也在影响和推动着全球气候变化。 植物叶片气孔行为是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热点问题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响应的气孔导度模型。发展至今描述气孔导度的数学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验模型另一类模型是优化气孔导度模型。目前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叶片气孔导度与大气湿度或大气饱和蒸汽压差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当大气相对湿度下降或大气蒸汽压差升高时气孔导度逐渐降低并且这种相关性呈现单 一的变化趋势。气孔导度的模型虽然不断的被提出或修改模型中叶片气孔导度(gs)与大气相对湿度(RH)/水汽压亏缺(VD)之间的本质关系仍然呈单一的正相关/负相关。然而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却发现现在普遍流行的气孔导度模型如Jarvis模型、BWB(Ball-Woodrow-Berry)模型和Leuning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均存在较大偏差。不少学者发现许多植物(花旗松和法国冬青等)的叶片气孔导度对VD的响应表现出一个特别的响应特征即单峰曲线的响应特征。 除了环境因子对叶片气孔的功能产生影响植物的内源激素也参与了叶片气孔对VD 的响应例如脱落酸、赤霉素和吲哚乙酸等。由于叶片中脱落酸能够影响气孔的开闭因此作为叶片气孔对环境因子(特别是逆境)响应的内在因素脱落酸是目前研究植物叶片气孔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热点。对于控制气孔功能吲哚乙酸和赤霉素与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 本文研究了山东省济南市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市的多种落叶阔叶树种(白蜡树新疆杨毛白杨胡杨山樱花晚樱美洲黑杨I-107欧美杨I-69白玉兰木瓜海棠银杏二球悬铃木红叶樱桃李和银白杨)的叶片气体交换对水汽压亏缺的响应特征。比较了不同气候区在2010年8月份的四种植物(白蜡树新疆杨毛白杨胡杨)的叶

多肉植物对空气湿度的要求

多肉植物对空气湿度的要求 饲养多肉的朋友们都知道,给多肉植物浇水是一门学问,浇水过多会导致多肉烂根、黑腐等疾病,浇水过少,多肉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的现象,所以湿度对于多肉来说是比较重要的。环境中的湿度对于多肉浇水间隔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空气湿度对于多肉究竟有哪些影响呢?小编就为你整理了相关资料,新手朋友们可以学习一下。 薄雪 一、各个季节的空气湿度的要求 生长期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是相当重要的。当植株进入生长期时空气湿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原产在热带雨林的种类要求更为严格。一些富有颜色变化的园艺品种如能保持相当的空气湿度,则颜色更艳丽。可以说基本上大多数品种在此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而在休眠期空气湿度的把握则要相当谨慎,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些夏眠的、肉质程度较高的品种。举个例子,上海的夏天就属于典型的“湿热”天气,番杏科高度肉质化的品种就相当容易腐烂。生石花、帝玉这些老品种如何度夏往往是爱好者最头痛的问题。同样冬季休眠的品种也要保持一定的干燥度。这一点在温度低于5℃后要引起相当的重视,当温度继续下降至0℃或更低,此时若是湿度偏高往往是致命的,而且可以在一夜之间就能致死。不过北方的大多数城市冬天较为干燥。这种“湿冷”的气候在我国的一些南方城市较常见。

二、小苗阶段的空气湿度 小苗期的空气湿度尤为重要,它的意义要超过土壤的湿度。因为在苗期会有一个“蹲苗”的过程。这时控制土壤中的水分目的是促生新根,如能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可以使其不会因蹲苗而缺水。一般苗期对空气湿度的要求较其他生长阶段要高,但此时的空气湿度也是最难掌握的。实践证明种子越小,苗相对也较小,其抗性较差,往往不能耐高湿。典型的有番杏科的多数品种,景天科的一部分品种(四季海棠最为突出)为代表。等成型后这样的现象就会大大好转,空气湿度的问题也不会那么突出。 观音莲 三、无性繁殖对空气湿度的要求 家庭常用的无性繁殖有两种:扦插、嫁接。扦插要注意植物器官从母体上分离后的几天里均要保持干燥。这个时间段要根据品种而定,少则4、5天多则1个月,待伤口完全干燥后可插在基质上。此时可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在这一点上主要分成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创造干燥的环境,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生根,但消耗较大。另一派主张创造潮湿的环境,这样的方法对扦插的个体消耗较小。而在嫁接方面的观点则较为统一,在刚完成嫁接的头两个星期都要保持干燥、通风,过高的湿度对嫁接的成活率是有影响的。 四、对于某些块根类品种 如龟甲龙、苦瓜类、笑布袋等。在原产地它们的表面往往呈不规则开裂,多凹凸不平。但在人工栽培环境下,尤其是从实生苗开始培植时,它们凹凸不平的表面却变得很不明显。这点也是

植被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实验

建筑环境学

植被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测量不同植被的温度、湿度,掌握温湿度计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与数据分析了解不同植被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 二、实验装置和原理 (一)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二)实验原理 1,将电源开关推至“ON”位置。 2,将温度单位选择开关推至所要测量单位℃下,此单位可随时变更选择。 3,将温度(TEMP)、湿度(%RH)开关推至TEMP位置,则主显示区显示测量温度值,第二显示区显示湿度值。将开关推至%RH位置,则主显示区显示测量湿度值,第二显示区显示测量温度值。 4,当改变测试环境时,其值会改变,需等待数分钟,就能读取稳定的湿度。 5,将电源开关推至“HOLD”,目前测量值被锁定。这时可将温度,湿度开关扳至所需读取位置。 三、实验内容 在早、中、晚三个时刻测量草坪,灌木丛,裸地三个地点的温湿度。 四、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一)实验步骤 1,选择天气较好的一天,在校园内选择三个地点分别是裸地、草坪、灌木丛。 2,在三个时间点(早上、中午、晚上),分别测量这三个地点的温湿度,每组数据测量

三次,并记录在表格中。 3,处理数据,绘制温湿度随植被情况变化的分布图。 (二)数据处理 记录表1 温度 时间 裸地草坪灌木丛备注 早上29.0 26.6 25.3 28.7 25.3 25.2 28.2 25.8 25.3 平均值28.6 25.9 25.2 中午35.2 30.8 28.2 35.7 31.3 28.6 35.3 31.0 28.9 平均值35.4 31.1 28.6 晚上30.2 28.6 26.2 31.0 28.2 26.8 30.3 28.5 26.6 平均值30.5 28.4 26.5 记录表2 湿度 时间 裸地(%)草坪(%)灌木丛(%)备注 早上86.6 88.8 94.6 88.4 90.9 95.2 87.7 90.6 94.8 平均值87.6 90.1 95.1 中午56.2 64.4 79.4 55.4 64.9 74.8 55.2 65.5 69.9 平均值55.6 64.9 74.7 77.8 87.8 97.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