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产品数据交换技术.

第十章产品数据交换技术.

第十章产品数据交换技术.
第十章产品数据交换技术.

第十章产品数据交换技术

第一节产品数据交换方式

产品数据交换方式主要有:

(1)通过专用数据格式的文件交换产品信息;

(2)通过标准数据格式的中性文件交换产品信息;

(2)通过统一的产品模型交换产品信息。

1、通过专用数据模式文件交换产品信息的集成方式(点对点交换)

这种集成方式如图10-2所示。这种方式,各应用系统所建立的产品模型各不相同,相互间的数据交换需要存在于两个系统之间。其特点是原理简单,转换接口程序易于实现,运行效率较高。但当子系统较多时,接口程序增多(若有n个子系统,则其内部用于数据交换的最大接口数为Im=2C 个,增加一个新子系统需增加的最大接口数为△Im=2n个),而且编写接口时需要了解的数据结构也较多,当一个系统的数据结构发生变化时,引起的修改量也较多。这是CAD/CAPP/CAM系统发展初期所采用的集成方式。

图10-2 通过专用数据格式的文件交换产品信息

2、标准数据格式的中性文件交换产品信息的集成方式(星式交换)

这种集成方式如图10-3所示。系统中存在一个与各子系统无关的标准格式,各子系统的数据通过前置处理转换成标准格式的文件。各子系统也可以通过后置处理。将标准格式文件,转换为本系统所需要的数据。这种集成方式,每个子系统只与标准格式文件打交道,无需知道别的系统细节,为系统的开发者和使用者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并可以减少集成系统内的接口数(其用于数据交换的最大接口数为Im=2n,增加一个子系统需增加的最大接口数为△Im=2)和降低接口维护难度。但这种集成方式需要解决各子系统间模型统一问题,且运行效率较低,也不能算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集成方式。

图10-3 通过标准数据格式的文件交换产品信息

3、通过统一的产品模型交换信息的集成方式

这种集成方式如图10-4所示。这种方式采用统一的产品数据模型,并采用统一的数据管理软件来管理产品数据。各子系统之间可直接进行信息交换,而不是将产品信息转换数据,再通过文件来交换,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集成性。这种方式是STEP 进行产品信息交换的基础。

图10-4 通过统一的产品模型交换信息

第三节产品数据交换标准

为了满足CAD/CAM集成的需要,提高数据交换的速度,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可靠和有效,则必须使用通用的数据交换标准。下面将目前世界上几种著名的数据交换标准作一介绍。

一 IGES标准

IGES是在美国国家标准局的倡导下,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公布的美国标准,是CAD/CAM系统之间图形信息交换的一种规范。它由一系列产品的几何、绘图、结构和其它信息组成,可以处理CAD/CAM系统中大部分信息,是用来定义产品几何形状的现代交互图形系统。IGES的1.0版本,偏重于几何图形信息的描述。IGES2.0版本扩大了几何实体范围,并增加了有限元模型数据的交换1987年公布的第三版本,能处理更多的制造用非几何图形信息。1989年公布的第四版本,增加了实体造型的CSG表示,1990年公布的第五版本,又增加了实体造型的B-rep表示。

1、IGES描述

IGES用单元和单元属性描述产品几何模型。单元是基本的信息单位,分为几何、尺寸标注、结构、属性等四种单元。IGES的每一单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称为分类入口或条目目录,具有固定长度;第二部是参数部分,是自由格式,其长度可变。

几何单元包括点、线、圆、二次曲线、参数样条以及直纹面和旋转面等。标注尺寸单元有:字符、箭头线段和边界线,能标注角度、直径、半径、直线等尺寸。结构单元用来定义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属性单元是描述产品定义的属性。

2、IGES文件格式

IGES的文件格式分为ASCII格式与二进制格式。ASCII格式便于阅读,二进制格式适于传送大容量文件。ASCII格式已分为定长和压缩两种形式。

固定行长的格式中,每行为80个字符,由若干行组成一个文件。文件分成开始段、全局参数段、条目目录段、参数数据段、结束段、标志段。第1行的第73列如果是B,则是二进制文件,如果是C,则是压缩二进制文件。

下面以固定行长的ASCII文件的格式为例作一说明。

?开始段:提供人们阅读文件的序言。每行的第73列有字母S,第74至80列为序号。

?全局参数段:包括描述前置处理与置处理的有关信息。例如参数界符、文件名、前置处理文

本、接受系统标识符以及作者、版本等。所有记录的第73列均有字母G,74至80列为序号。

?条目目录段:为文件提供一个索引。每行的第73列为字母D,第74-80列为序号。文件的

每个实体都在目录中占有一个条目。条目占两行。每8个字母组成一个域,共20个域。每个域的内容:1)实体类型号;2)指向本实体参数数据记录第1行的指针;3)指向结构的指针;4)线型模型;5)层;6)视图;7)变换矩阵;8)与标号显示有关的指针;9)状态号;10) 序号;11)同域;12)线宽加权值号;13)颜色号;14)实体参数数据记录行数;15) 格式号;16)和17)保留;18)实体标号;19)实体下标;20)同域10)。

?参数数据段:列出实体的参数数据。每行的第73列有字母P。数据按自由格式排列,第1个

域含有实体类型。

?结束段:标志文件的结束占一行。第73列为T。该行分为10个域,第10域为结束段,该域

中填T0000001。

下面通过图10-12所示的图形介绍IGES接口数据文件中的实例。

3、IGES的前后处理程序

IGES是一种中性文件。将某种CAD/CAM系统的输出转成IGES文件时需经前置处理程序处理。IGES文件传至另一种CAD/CAM系统时则需经过后置处理程序处理。因此要求各种应用系统必须具备相应的前后置处理程序,以便利用IGES文件的传递产品的信息。

图10-12 二维图形

4、IGES标准的缺点

IGES标准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IGES中定义的实体主要是几何图形方面的信息,而不是产品定义的全面信息。它的目的是在屏幕上显示图形或用绘图机绘出图形、尺寸标注和文字注释。所有这些都是供人理解的,而不是面向计算机的,所以不能满足CAD/CAM集成的要求。

其次,IGES对数据传输不可靠,往往一个CAD系统只有一部分数据能转换成IGES 数据,在读入IGES数据时,也经常有部分数据被丢失。此外IGES的一些语法结构有二义性,不同的系统会对同一个IGES文件给出不同的解释,这可能导致数据交换的失败。

第三个缺点是它的交换文件所占的存储空间大,影响数据文件的处理速度和传输效率。

SAMPLE PART S0000001开始段

11H 112C87901.5,11HIGES SAMPLES,6HME1.00,1H1,16,11H112C37901.5 G0000001

1.2, 2hmm,0,0.01,13H012880,093243,4HT。BAN,4HBCAC G0000002

12400000001 1 000100 D0000001

124 1 MTX 1D0000002

1100000002 1 1 10 00000 D0000003

110 0 1 1 L 1D0000004

110000003 1 1 10 00000 D0000005

110 0 1 1 L 2D0000006

:

124,1.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1 P0000001

110,20.0,20.0,0.0,50.0,0,20.0,0.0; 000000003 P0000002

110,50.0,20.0,0.0,50.0,40.0,0.0; 000000005 P0000003

110,55.0,50.0,0.0,75.0,30.0,0.0; 000000007 P0000004

T000000 S0000001 G0000002 D0000032 P0******* 结束段

二STEP标准

STEP标准是一个关于产品数据的计算机可理解的表示和交换国际标准。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产品数据。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报废等整个周期。这种描述不仅适合于中性文件转换,而且是实现和共享产品数据库以及存档的基础。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产生的信息既多又复杂,而且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地方。这就要求产品信息应以计算机能理解的形式表示,而且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时保持一致和完整。产品信息的交换包括信息的存储、传输、获取和存档。产品数据的表达和交换,构成了STEP标准。STEP把产品信息的表达和用于数据交换的实现方法区别开来。

STEP标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标准的描述方法;2)集成资源;3)应用协议;4)实现形式;5)一致性测试和抽象测试。

1、标准的描述方法 STEP的体系结构是应用层、逻辑层、物理层三个层次构成。最上层是应用层,包括应用协议及对象的抽象测试集,这是面向具体应用的一个层次。第二层是逻辑层,包括集成通用资源和集成应用资源及由这些资源建造的一个完整的产品模型。它从实际应用中抽象出来,并与具体实现无关。最低层是物理层,包括实现方法,给出具体在计算机上的实现形式。

STEP采用参照模型和形式定义语言进行模型的描述。参照模型可以用来构造其它的模型。不论是应用层还是逻辑层,均由许多参照模型组成。高层次的参照模型可以由低层次的参照模型构成。

EXPRESS语言是IPO(IGES/PDES Organization)专门开发的形式定义语言。采用形式化数据规模规范语言的目的是保证产品描述的一致性和无二义性,同时也要求它具有可读性及能被计算机所理解。EXPRESS语言就是根据这些要求制订的,它是一种信息建模语言,它提供了对集成资源和应用协议中产品数据进行标准描述的机制。

EXPRESS语言的基础是模式(Schema) ,每种模型由若干模式组成,其重点是定义实体,包括实体属性和这些属性上的约束条件,而属性可以是简单数据类型, EXPRESS不仅用来描述集成资源和应用协议,而且也用来描述中性文件实现方式的数据模型和标准访问接口SDAI实现方式中的所有数据。用这种形式语言描述标准,使标准在计算机上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EXPRESS语言类型丰富,有简单数据类型、聚合数据类型、实体数据类型、定义数据类型、枚举数据灯型和选择数据类型等。实体内有属性、局部规则,还有超类与子类的说明等。EXPRESS语言的表达式除一般算术、逻辑、字符等表达式外,还有实体的实例运算。EXPRESS语言是定义对象、描述概念模式的形式化建模语言,而不是一种程

序设计语言,它不包含输入/输出、信息处理等语旬。

有关EXPRESS语言的详细内容见ISO10303-11 EXPRESS语言参考手册。

2、集成资源 STEP逻辑层统一的概念模型为集成的产品信息模型,又称集成资源。它是STEP标准的主要部分,采用EXPRESS语言描述。集成资源提供的资源是产品数据描述的基础。集成资源分为通用资源和应用资源两类,通用资源在应用上有通用性,与应用无关;而应用资源则描述某一应用领域的数据,它们依赖于通用资源的支持。通用资源部分有产品描述与支持的原理、几何与拓扑表示、结构表示、产品结构配置、材料、视图描绘、公差和形状特征等。应用资源部分有制图、舶体结构和有限元分析等。

产品描述与支持的基本原理包括通用产品描述资源、通用管理资源及支持资源三部分。应用资源部分有制图、舶体结构和有限元分析等。

产品描述与支持的基本原理包括通用产品描述资源、通用管理资源及支持资源三部分。和产品描述资源包含产品定义构造、产品定义、产品特征定义和产品特征表达等内容。几何与拓扑表示包括几何部分、拓扑部分、几何形体模型等,用于产品外形的显示表达。其中几何部分只包括参数化曲线、曲面定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定义,拓扑部分涉及物体的连通关系。几何形状模型提供了物体的一个完整外形表达,在很多场合,都要包括产品的几何和拓扑数据,它包含了CSG模型和B-rep模型这两种主要的实体模型。结构表示描述几何表示的结构和这些结构的控制关系。它包括表面模式和扫描实体表示模式两方面内容。

形状特征分为通道、凹陷、凸起、过渡、域和变形等6大类。并由此派生出具有各种细节的特征,有相应的模式、实体及属性定义。

应用资源内容包括有关制图信息的资源,有图样定义模式、制图元素模式和尺寸图模式等。

关于集成资源标准的详细内容见ISO 10303-41~48, ISO10303-101~105。

3、应用协议 STEP标准支持广泛的应用领域,具体的应用系统很难采用标准的全部内容,一般只实现标准的一部分,如果不同的应用系统所实现的部分不一致,则在进行数据交换时,会产生类似IGES数据不可靠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STEP计划制订了一系列应用协议。所谓应用协议是一份文件,用以说明如何用标准的STEP集成资源来解释产品数据模型文本,以满足工业需要。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的实际需要,确定标准的有关内容,或加上必须补充的信息,强制要求各应用系统在交换、传输和存储产品数据时应符合应用协议的规定。

应用协议(AP)包括庆用的范围、相关内容、信息需求的定义,应用解释模型(AIM) 、规定的应用方式、一致性要求和测试意图。应用范围的说明可描述过程、信息流、功能需求的图示化应用活动模型(AAM) 来支持,而AAM可以作为应用协议的附录。应用相关内容的信息要求和约束由一组功能和应用对象来定义,定义的结果是一个应用参考模型(ARM)。 ARM是一个形式化信息模型,它也作为应用协议的附录--非标准知识性附录。应用解释模型(AIM)表示应用的信息要求。AIM中的资源从定义在集成资源中的资源构件选取。资源构件的解释,就是通过修改、增加构件上的约束、关系、属性等方式来满足应用协议规定领域内的信息要求。

1991年发表的初始版即STEP R1中发表的应用协议,只有显式制图及配置的控制设计。显式制图面向机械工程和建筑结构工程应用,建立了用于CAD图纸交换的应用协议。配

置控制设计应用协议为应用系统之间配置了控制三维产品定义数据和方法。

关于应用协议的标准详细内容见ISO10303-202~ISO10303-208。

4、实现形式

STEP标准将数据交换的实现形式分为四级:第一级为文件交换;第二级为工作格式(Working form)交换;第三级为数据库交换;第四级为知识库交换。

对于不同的CAD/CAM系统,可以根据对数据交换的要求和技术条件选取一种或多种形式。

文件交换是最低一级。STEP文件有专门的格式规定,利用明文或二进制编码,提供对应用协议中产品数据描述的读和写操作,是一种中性文件格式STEP文件含有两个节:首部节和数据节。首部节的记录内容为文件名、文件生成日期、作者姓名、单位、文件描述、前后处理程序名等。数据节为文件的主体,记录内容主要是实体的帝例及其属性值,实例用标识号和实体名表示,属性值为简单或聚合数据类型的值或引用其它实例的标识号。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是经过前置处理或后置处理程序处理为标准中性文件进行交换的。某种CAD/CAM系统的输出经前置处理程序映射成STEP中性文件,STEP中性文件再经后置处理程序处理传至另一CAD/CAM系统。在STEP应用中,由于有统一的产品数据模型,由模型到文件只是一种映射关系,前后处理程序比较简单。工作格式交换是一种映射关系,前后处理程序比较简单。

工作格式交换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是产品数据结构在内存的表现形式,利用内存数据管理系统使要处理的数据常驻内存,对它进行集中处理,即利用内存数据管理系统产生一个数据管理环境,利用这个数据环境对工作格式(WF)中的数据进行操作,产生STEP文件。其特点是待处理的数据常驻内存,可对它集中处理,故提高了运行速度;另外,不必考虑数据的存储方式、指针、链表的维护,减轻了设计人员的负担。

数据库交换方式是通过共享数据库实现的。如图10-13所示,产品数据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存入数据库,每个应用系统可以从数据库取出所需的数据,运用数据字典,应用系统可以向数据库系统直接查询、处理、存取产品数据。

知识库交换是通过知识库来实现数据交换的。各应用系统通过知识库管理向知识库存取产品数据,它们与数据库交换级的内容基本相同。

在STEP中还有一个标准数据方问接口。在目前的计算机工程应用环境中,数据存取方式采用专用数据访问接口。对现有的应用软件,若要改用另一种数据存储技术或数据存取方法,则必须修改原有应用软件。如果所有存储数据技术采用标准的数据访问接口,则应用软件的编写可独立于数据存储技术与系统无关,这就使得接口具有柔性,也使新的存储系统更方便地与现有应用软件集成起来。STEP标准正是基于这个因素而采用标准数据访问接口SDAI。它规定以EXPRESS语言定义其数据结构,应用程序用此接口来获取和操作数据。应用软件的开发者不必关心数据存储系统以及其它应用软件本身的数据定义形式和存取接口。

关于标准数据访问的详细内容见ISO10303-22。

图10-13 数据库交换方式示意图

5、一致性测试和抽象测试即使资源模型定义得非常完善,但经过应用协议,在具体的应用程序中,其数据交换是否符合原来意图,尚需经过一致性测试。STEP标准订有一致性测试过程、测试方法和测试评估标准。

一致性测试中分为结合应用程序实例的测试与抽象测试。前者根据定义的产品模型在应用程序运行后的实例,检查其数据表达、传输和交换中是否可靠和有效;后者作为标准的抽象测试,则用一种形式定义语言来定义抽象测试事例,每一个测试事例提出一套用于取得某项专门测试目标的说明。一致性测度的要求以及测试过程由应用协议加以规定。

关于一致性测试和抽象测试的详细内容见ISO10303-31~ISO10303-34。

ESK数据交换平台常见业务功能介绍V1.0

ESK数据交换平台常见业务功能介绍V1.0 一:数据库同步处理 现在的企业正在使用的软件,只要业务量大的,基本上都存在问题,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数据量大,使用报表分析的频率很高,造成数据库的压力太大,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将报表使用的数据库分开,然后将报表使用的数据库与正式的数据库自动同步,同步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难有的易,ESK数据交换平台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很简单。 1):首先设置要同步的两个数据库,即设置两个数据源. 2):设置一个数据库模型,模型处理类要选表同步处理.你还可以设置同步的条件,比如从2011/01/01之后的数据才需要同步.为了进行自动增量同步,假如是从A库的A1表同步到B库的A1表,你需要将A1表增加一个时间戳字段. 3):设置一个JOB,并进行调度。让系统按照你的设置自动同步. 二:当作一个简单的ETL抽取工具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数据仓库,多维分析,其实这是同一类型内的概念,BI之所以分析数据快,除了它特殊的存储格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对一些关系型的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在不用数据仓库的情 如果我们能就上面的表格建立一个事实表,将每天产生的业务数据,按照某种条件汇总成一条insert,这就是一个进行预处理的过程.如果我们再对这个报表进行数据分析,性能是不是提高了很多.采用这种办法的软件很多,但大多要自已写代码单独进行抽取汇总,而使用ESK数据交换平台就很简单,设置多个数据库传输模型即可. 三:常见的数据导入处理 这种业务是很多的,比如: 1):软件实施前,需要将原来客户使用的系统导入到新的系统里面; 2):公司用了很多软件,但这些软件是数据是不相通的,需要将A软件的数据导到到B软件里面,常见的,业务系统导财务软件. 有的人说,这种情况我写sql也可以,是的,没错,有的情况是可以的,但有的情况使用工具确很简单,比如: 1):我要经常性的导入, 2);从A表到B表,它们的字段差别很大,B表的字段有的可能是固定值,有的是变量,有的是通过某种规则从别的表中取过来的另外一个值,有的数据 是汇总的. 四:与淘宝网,拍拍网的数据同步 现在是一个电子商务的时代,除了以前进行的线下业务之外,线上还有很多新的业务。分销零售行业,这种企业很多。比如我现在所处的鞋服行业,它的店铺就包含了实体店,淘宝店,拍拍店等.传统的行业管理软件基本上不能解决线上店的业务模式,比如(库存同步,分销订单同步),有的企业为了解决这种需求,一般有两种方案: A:买第三方软件 B:请原来的软件供应商进行二次开发 对于这两种方案都有弊端,对于A,成本高,可能还不支持多仓多店模式,对于B,成本高,时间是一个问题.ESK数据交换平台提供第三种方案,简单的设置一下接口模型,就可以让企业使用的软件和淘宝网,拍拍网进行数据传输.

电子数据交换即EDI

电子数据交换即EDI(Electronic Date Interchange)技术 根据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技术先进,可大大减少贸易文件及文件处理成本,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迅速。现在,EDI用户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编制电文,以机器可读的方式将结构化的信息(如发票、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经济信息”)按照协议经过通信网络传送。报文接受方按国际统一规定的语法规则对报文进行处理,通过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综合的自动交换和处理。EDI遵循一定的国际标准或行业规则,自动地进行数据发送、传送及处理,而不需人工介入,从而实现事务处理或贸易自动化。 联合国欧洲经济理事会(UN/ECE)经过多年来的大量工作,于1987年公布了一套EDI 国际标准,命名为UN/EDIFACT,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该标准制定了一套语法规则(SYNTAX RULES,ISO9735),UN/EDIFACT是联合国推荐的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的电子交换标准报文格式。EDI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统一报文格式。目前,UN/EDIFACT 标准已占据全球EDI标准的主导地位。 集装箱运输是当今世界航运史上最先进的运输方式,而EDI技术是国际贸易、结算通关、数据处理等最佳通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国际航运界已广泛地应用了这一先进的科技成果。航运业大多数业务需要填制大量的卡片,而采用EDI技术后,带来了如下变化: 提高处理速度,减少雇员;准确程度提高;功能趋向多样化。 在集装箱管理中,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把所有描绘集装箱的常用数据,如重量、号码、尺寸等存储后,再输入所有与信息相关的集装箱营运情况尤其是集装箱运行及修理情况,就很容易获悉集装箱在各地的数量。利用这些信息能使运力调配达到最优化。此外,利用EDI还可以进行统计工作,计算出成本、净利润、周转率、总收入并进行收益分析。进而对托运人、集装箱或运输距离作出评价。 EDI通信方式 运用EDI技术实现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信息传递有两种方式: 1、直接方式。这种方式是指计算机通过一条通信线路直接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信息,通信线路可以是租借的,也可以是拨号电话线。这种方式的通信能力受到线路通信能力的制约。 2、间接方式。这种方式是将计算机用增值网络(V AN)连接起来,即所有计算机的信息传递和接收都通过EDI中心完成。由于使用了增值网,可以使更多的计算机连到一起。 EDI中心的主要功能是:

数据交换平台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平台设计方案 信息交换平台设计方案 目录 1. 项目背景...................................................................... ............................................. 4 1.1. 概述...................................................................... .. (4) 1.2. 现状分析...................................................................... ............................... 4 1.3. 需求描述...................................................................... . (5) 2. 目标与原 则 ..................................................................... (6) 6 2.1. 建设目标...................................................................... ...............................2.2. 建设原则...................................................................... ............................... 7 2.3. 定义与约 束 ..................................................................... . (7)

数据交换平台方案

数据交换平台方案2(总18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目录 第一章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建设背景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应用场景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章必要性、可行性及效益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必要性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可行性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效益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三章建设目标、思路及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建设目标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建设思路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建设原则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四章关键问题解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数据交换平台与业务应用的关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五章总体设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总体结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系统逻辑结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3系统技术架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4系统物理结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六章数据交换平台功能设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 6.1交换中心子系统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接入管理子系统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3前置机管理子系统 (12) 6.4运行监控子系统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5系统管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七章交换平台安全设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八章本期主题应用开发......................... 错误!未指定书签。 8.1政务资源目录管理系统...................... 错误!未指定书签。

数据交换中心设计方案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题目数据交换中心设计方案系(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 班级127专硕 学生姓名陶晓慧 学号1049721201269 导师吴业福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各地政府部门和机构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包括门户网站内容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办事审批系统、其它业务系统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地区的政府机构间也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电子政务实施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孤岛”有机地串连在一起,充分发挥其效能,同时也保护了各部门在该方面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此外,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即使是统一规划,但具体的实施单位和解决方案会有很多,建设完成后的系统常常是自治的,异构的,数据可能存放于数据库、文本文件、XML文件,甚至普通文件中。因此也需要一种机制使不同时期建设的应用系统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上述两种情况,均要求解决应用系统间数据和信息的互通、互用问题。 二、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2.1 设计原则 数据交换平台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该平台设计应采用先进成熟、稳定的技术和软硬件平台。 (2)数据交换时不影响相关信息系统的使用和信息安全。 (3)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便于和国际接轨,易于系统扩展及升级。 (4)建立一个坚实的系统应用平台,便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技术易于更新,网络及业务规模可以逐步扩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2.2交换中心管理系统 2.2.1数据交换标准 所有的数据交换标准定义均以XML结构记录。可以通过数据交换标准定义管理工具完成如下功能: (1)新建标准、修改或删除标准; (2)维护属性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宿主”位置、缺省过滤条件等; (3)实现对用户身份识别与管理权限控制。 2.2.2数据交换流程 该模块的作用是提供图形化界面,以便数据交换平台的管理人员实现数据流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精选.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1、概述 目前,政府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公众提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打破信息盲区、加强廉政建设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五”计划纲要要求“政府行政管理要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都面临着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工作科学化、高效率的新局面。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数据,如何建立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和服务的机制和规程,实现分布在各类政府部门和各级政府机关的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交换、共享和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更高级的阶段和核心任务。信息资源只有交流、共享才能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而只有打破信息封闭,消除信息“荒岛”和“孤岛”,也才能创造价值。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进行政务资源数据的“整合”,但“整合”什么?如何“整合”?“整合”后做什么?将是摆在政府各级领导面前的首要问题。 2、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由上图可以看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交换体系共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安全和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层和展示层。 (1)展示层 通过建立综合信息集成门户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信息和应用通过门户层实现统一的访问入口和集中展现。 (2)应用层 应用层提供满足面向各类用户依据实际需求开展业务的需要。如支撑城市应急联动应用、辅助领导决策应用、城市管理应用、社会救助应用等。 (3)共享交换平台层 共享交换平台层为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所在位置,连接各类应用和应用所需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整合各类数据、组件和服务。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

顺德区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SD09050) 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现状 我区于2005年开发完成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并于2008年对系统进行更新升级,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功能。平台目前运行在区信息中心机房,有公安局、计生局两个节点与之相连,运行正常。 二、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目标是:调研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开发和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建设顺德区数据共享资源体系,推进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顺德区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使数据共享平台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 本次建设内容分为三部分: 1)对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开展调研 完成对12个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数据集成方面的需求调研,完成以数据共享、交换和整合需求的梳理和分析。 2)数据共享规范与标准接口和政府资源目录建设 通过调研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并逐步完善。 3)数据共享平台开发和完善 提供数据发布、目录维护、系统配置等界面,增强系统易用性;改善数据传输性能,支持不同级别数据量的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集成数据共享申请、申请审核、数据共享目录编制等业务功能;实现全区、区与市之间的数据共享;增加共享数据分析统计功能,监控共享数据的访问量、数据状态、共享数据业务办理状况等。

四、建设原则 (一)开放性 数据源和目标数据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文档、Word文档、XML文档。通过JDBC、ODBC支持所有JDBC和ODBC数据库,并为部分主流数据库提供了专用的数据库接口。目前应该满足Sybase、Informix、Oracle、DB2、SQL Server等异构数据库双向数据传输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扩展。 整体开发遵循J2EE平台标准和XML交换标准,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可以应用于Windows、Linux和Unix系统。 (二)安全性 数据中心的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做好系统的安全设计,防范各种安全风险,确保数据中心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同时数据中心必须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体系结构,采用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容灾功能。 (三)实用性 完善友好的定制开发环境支持不同技术层次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安装简易,使用简单,有完善的系统参数配置工具和管理控制台。 (四)可伸缩性 可以合理地定制数据共享交换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特色和技术要求特点,量身定制相应的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五)可扩展性 能够方便的加入交换节点以及增加交换共享服务。能够根据需要,通过增加硬件配置的方式对交换平台进行扩容。 (六)相对独立性 根据数据共享平台的目标定位,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必须保持业务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为此采用松散耦合方式,通过在业务部门统一配置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实现数据资源整合。

EDI电子数据交换

什么是EDI系统? EDI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中文译为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就是指能够将如订单、发货单、发票等商业文档在企业间通过通信网络自动地传输和处理的系统。 为什么要使用EDI系统? 大型企业的内部信息化系统往往是比较成熟完善的,有些系统已经实现了内部主要商业流程的自动化。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将扩展到行业的合作伙伴,通过EDI的方式对接上下游企业能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业务流程自动化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效率并降低错误率。而中小型企业往往是收到来自客户,供应商,政府和行业组织的邀请建议实施直连EDI的对接。EDI系统有哪些组成部分? 通信组件 首先是需要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商业文档,企业第一步是需要了解合作伙伴的系统能够通过什么通信协议接收发送EDI文件。知行软件参与过上百家企业EDI对接项目,涉及到的EDI 通信协议有AS2,FTP,SFTP,FTP/s,HTTP,HTTP/s,OFTP等。(西安知行软件可以快速开发属于您的EDI解决方案,AS2+OFTP+SFTP)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EDI文件传输协议称为AS2协议。这种协议是基于HTTP/s的传输协议,也就是说有互联网连接的企业都可以使用。另外,这种协议可以将需要传输的商业文档进行

数字签名和加密,使得整个传输过程都非常安全。还有就是通过MDN回执可以确认商业文档的正常交付。在选择AS2通信软件时,可以参考第三方测试公司Drummond的评测结果。翻译组件 另外是需要将EDI系统接收到的标准EDI格式的商业文档进行解析成为内部系统可以处理的数据格式,如果需要发送EDI商业文档则需要将内部系统生成的数据转化封装为EDI标准格式。目前国际上流行的EDI标准有在北美地区广泛应用的ANSI X12和非北美地区使用的EDIFACT。而国际标准化组织GS1正在致力于开发出世界统一的EDI标准,目前有两套并行标准GS1 XML和GS1 EANCOM。作者本人是在北美零售行业从事EDI工作多年对ANSI X12相对熟悉,在中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参与过EDI的项目管理和实施,使用过综上所述的所有EDI标准。ANSI X12,EDIFACT和GS1 EANCOM都通过字段头标识符,字段分隔符等手段使用平文件表达结构化数据,优点是计算机处理速度快,缺点是人学习起来比较复杂不好理解。XML的数据本来就是结构化的,节点表示更为友好方便理解,但是由于数据冗余量较大,当数据量大时处理速度会受到影响。 内部系统集成组件 简单来说就是将收到的文件导入内部系统,或者通过内部系统生成将要发送的商业文档,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内部系统的接口。这个环节往往需要内部系统的提供商参与设计实施。作者参与过与SAP的系统集成。建议使用规范的接口,如SAP 的IDoc。或者是定义清晰的XML,CSV或者中间表等自定义格式。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建设方案

第一章概述 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二章中心平台设计 2.1 平台功能结构 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 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电子数据交换

电子数据交换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缩写EDI)是指按照同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由于使用EDI能有效的减少直到最终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单证,因而EDI也被俗称为“无纸交易”。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商务处理的新方法。EDI是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无所不含)行业的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各有关部门、公司与企业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业务过程。 EDI不是用户之间简单的数据交换,EDI用户需要按照国际通用的消息格式发送信息,接收方也需要按国际统一规定的语法规则,对消息进行处理,并引起其它相关系统的EDI综合处理。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减少了差错,提高了效率。 要素 1.通讯协议:包括AS2、OFTP(2)、FTP(s)、WebServices、RNIF等。 2.标准格式:包括ANSIX.12、EDIFACT、RosettaNet、ebXML、CSV/TXT、XML等。 3.传输内容:包括订单、预测、订单变更、订单确认、发货通知、对账单、发票等。 不同地区与行业出现了一些不同的EDI标准。EDI常用标准包括: 1.ANSI X.12:美国各行业的通用标准——ANSI X.12标准。分别针对不同行业和功能,制订相应的贸易文件格式和标准。该标准在北美得到推广,美国沿用至今。 2.EDIFACT:适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公认的EDI国际标准,支持这一标准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主要是欧洲国家。联合国基于此标准建立了UN/EDIFACT标准。 3.RosettaNet:1998年2月,IBM、HP、Microsoft、Intel等大型电子及高科技企业发起成立RosettaNet(RN),开始运营这一非营利的、独立运作的标准化组织。此后,1999年6月和2000年10月这一组分别织扩展至电子产品产业和半导体制造产业各相关领域,欧美百余家企业和标准推动组织也相继加入此团体。日本和中国也建立了分支机构。 优点 迅速准确 在国际、国内贸易活动中使用EDI业务,以电子文件交换取代了传统的纸面贸易文件(如定单、发货票、发票)双方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格式编制文件资料,利用电子方式将贸易资料准确迅速的由一方传递到另一方,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无纸贸易手段”,也是世贸组织成员国将来必须使用和推广的标准贸易方式。 方便高效 采用EDI业务可以将原材料采购与生产制造、订货与库存、市场需求与销售,以及金融、保险、运输、海关等业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集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实现“金关”工程奠定了基础。安全可靠在EDI系统中每个环节都建立了责任的概念,每个环节上信息的出入都有明确的签收、证实的要求,以便于为责任的审计、跟踪、检测提供可靠的保证。在EDI的安全保密系统中广泛应用了密码加密技术,以提供防止流量分析、防假冒、防否认等安全服务。 减少了许多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果没有EDI系统,即使是高度计算机化的公司,也需要经常将外来的资料重新输入本公司的电脑。调查表明,从一部电脑输出的资料有多达70%的数据需要再输入其他的电脑,既费时又容易出错。EDI使贸易双方能够以更迅速有效的方式进行贸易,大大简化了订货或存货的过程,使双方能及时地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通过EDI可以改善贸易双方的关系,厂商可以准确地估计日后商品的需求量,货运

政府数据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政府数据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各地政府部门和机构或多或少均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包括门户网站内容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办事审批系统、其它业务系统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地区的政府机构间也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可以说是一座座的“信息孤岛”。电子政务实施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孤岛”有机地串连在一起,充分发挥其效能,同时也保护了各部门在该方面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此外,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即使是统一规划,但具体的实施单位和解决方案会有很多,建设完成后的系统常常是自治的,异构的,数据可能存放于数据库、文本文件、XML文件,甚至普通文件中。因此也需要一种机制使不同时期建设的应用系统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上述两种情况,均要求解决应用系统间数据和信息的互通、互用问题。 如上图所示,原来的典型处理方法是需要一个个直接的“点对点”的数据链接,并且需要定制开发以实现系统之间的“会话”。随着新系统的不断增加,直接的定向连接和定制开发的情况会急剧增加,这最终将成为信息流动和系统维护的瓶颈。 在数据交换领域中,没有标准的部落式交换的代价是高昂的,相同的数据分析处理模块在很多应用中被重复地撰写,可能只是为了将某一数据源的数据转换到各个不同的目标数据源中去。由于没有中间标准,各个系统的实现人员也几乎没有可能将代码重用,昂贵的数据交换代价使得数据源只能散乱孤立地存在。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通用的、分布式的数据集成平台,用以解决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对于基于异构数据平台上的数据无法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问题。“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就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

“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能够为需要数据集成的应用提供数据服务,解决数据从何而来,哪个应用对其感兴趣,以及如何被每个系统使用的问题。“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把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隔离,来构建灵活的系统,使得这些系统不会受到数据的物理位置的影响,也不会受到需要存取数据信息的应用个数的影响,对于每一个系统就不需要进行特别的定制处理,就可以在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集成了。 “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一个集成框架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为开发人员提供一组标准接口(适配器)来实现这个方案。 “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主要功能为:各应用系统数据的抽取或加载;交换数据通过交换平台完成数据的交换传输;各应用系统交换数据的比对、整理。各应用系统仅需负责确定本系统参与交换的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库之间数据的传送。 二、系统设计 1.设计原则 数据交换平台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设计原则: 不影响现有或其它相关信息系统的使用和信息安全。 采用先进成熟、稳定的技术和软硬件平台。 坚持开放性,易于技术更新。 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便于和国际接轨,易于系统扩展及升级。 建立一个坚实的系统应用平台,便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技术易于更新,网络及业务规模可以逐步扩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综合练习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电子数据交换 2.PTP 3.EDI增值网络 4.开放式EDI 5.物流EDI 二、单项选择题 1.电子数据交换,简称()。 A.ERPB.EOS C.EFTD.EDI 2.电子数据交换EDI是20世纪()年代发展起来的、融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产物。 A.60B.70 C.80D.90 3.从EDI的定义可以看出,通信网络、EDI软件及硬件、EDI数据标准化是构成EDI 系统的三要素。其中EDI()是实现EDI的关键。 A.通信网络B.软件 C.硬件D.标准化 4.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首先使用EDI。 A.公路货运业B.仓储业 C.航运业D.铁路运输业 5.早期EDI是(),靠计算机与计算机直接通信完成的。 A.点对点B.点对面 C.面对点D.面对面 6.20世纪()年代出现了Internet EDI,使EDI从专用网扩大到因特网,降低了成本,满足了中小企业对EDI的需求。 A.60B.70 C.80D.90

7.我国EDI起步较晚,于20世纪()年代初才开始,但因有了借鉴,故起点较高。 A.60B.70 C.80D.90 8.EDI不同用户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通过通信网络直接进行子报文的互相交换与传递。这种方式称为()。 A.直接方式B.间接方式 C.垂直方式D.水平方式 9.ANSI X.12 标准目前只可用()。 A.汉语B.英语 C.法语D.德语 10.EDI()标准是EDI技术标准的核心。 A.网络通信B.处理 C.联系D.语义语法 11.联合国推荐的EDIFACT标准由UN/ECE印刷为“联合国贸易数据交换指南”(UNEDID),它包括()个部分。 A.10B.11 C.12D.13 12.EDIFACT语法规则于1987年3月制定完成,并于()年9月被ISO接受成为国际标准。 A.1987B.1988 C.1989D.1990 13.()EDI是指在两个计算机系统之间连续不断地以询问和应答形式,经过预定义和结构化的自动数据交换达到对不同信息的自动实时反应。 A.封闭式B.开放式 C.交互式D.网络式 14.美国()曾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EDI的最早使用者。 A.中情局B.国会 C.宇航局D.交通局 15.用电子数据文件来传输订单、发货票和各类通知的最知名的EDI系统是()。 A.TDIB.EFT

电子数据交换的基本概念

https://www.doczj.com/doc/e610945142.html,/xaonline/operation/operation6.html 一、电子数据交换的基本概念 电子数据交换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netchange的缩写,它将贸易、生产、运输、保险、金融和海关等事务文件,通过电子信箱按个有关部门或公司企业之间的标准格式进行数据交换,并按照国际统一的语法规则对报文进行处理,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的新业务。 1、电子数据交换使用的必要性 在国内、国际贸易活动中EDI业务,取消了传统的纸面贸易文件(如;订单、发货单、发票等)代之以电子资料交换,双方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格式编制文件资料,利用电子方式将贸易资料由一方传送到另一方,处理迅速准确,是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的"无纸贸易"手段。也是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将来必须使用和推广的标准贸易方式 2、电子数据交换的技术特点 ?电子数据交换是格式化的标准文件,并具有格式检验的功能 ?电子数据交换是计算机之间的自动传输和自动处理,文件用户是计算机系统 ?电子数据交换对于传输的文件具有自动跟踪、确认防篡改、防冒领、电子签名等一系列安全化措施。 3、电子数据交换的优点 ?提高文件处理、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和重复劳动 ?提高文件处理的可靠性,减少差错率,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 ?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有效的组织库存和组织生产

?大大增加企业的贸易机会和市场竞争力 二、电子数据交换提供的基本业务 ?贸易双方贸易伙伴关系的建立 ?EDI文件的发送、接收和处理 ?EDI信箱管理包括消息存储转发、用户检索、格式管理、消息审计 ?提供AP1,实现对各种用户单证的开发和制作 ?用户可将EDI单证发送给非EDI用户的传真机上。 三、电子数据交换实现的环境和条件 ?数据通信网是实现EDI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应用是实现EDI的内部条件 ?用户方面只需通信必备的硬件如计算机、调制解调器、电话线路、再加上相应的用户端软件即可进入EDI系统 ?标准化是实现EDI的关键 四、电子数据交换用户端软件的基本功能 ?映射(Mapping)生成EDI平面:把用户各类应用系统中的应用文件(如单证、票据等)或数据库中的数据,映射成一种标准的 中间文件-平面文件 ?翻译生成EDI标准格式文件:将平面文件通过翻译软件生成EDI 标准格式文件-EDI 电子单证或电子票据。它是EDI 用户之间进 行贸易和业务往来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 ?通信:通过用户端的通信软件与EDI中心建立连接、传送数据。 用户通过通信网络,接入EDI信箱系统,将EDI电子单证投递到 对方的信箱中,信箱系统自动完成投递和转接,并按照X.400或 X.435通信协议的要求,为电子单证加上信封、信头、信尾、投 送地址、安全要求及其它辅助信息 五、电子数据交换应用范围 ?电子数据交换用户可以通过电话入网 ?电子数据交换用户可以通过分组交换网入网 ?电子数据交换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数据网入网

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方案

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方案 XX省电子政务系统 数据交换平台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 2005.5 目录: 1 概述 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是协作式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电子协作、政府与公众/企事业单位的服务管理等)的核心基础服务模块,负责实现跨系统的数据交换、流程控制和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 数据交换平台的目的是实现每个合法用户将其所要传输的数据包安全可靠地传输到指定的地方。数据交换平台支持常见数据库类型、多种业务类型、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和网络特性,是各类应用系统共享信息资源的公共渠道,是应用系统扩展的接口。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系统、应用程序以及不同时期和技术的体系结构。集成来自多个厂商跨不同平台的产品和应用系统,一直是企业IT部门的主要挑战。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以服务为导向、开放、松散耦合的总体目标架构,在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时,我们遵循如下业务集成参考架构。 图 IBM基于SOA的业务集成参考架构 SOA 的主要组件包括服务、动态发现和消息。 服务是能够通过网络访问的可调用例程。服务公开了一个接口契约,它定义了服务的行为以及接受和返回的消息。术语服务常与术语提供者互换使用,后者专门用于表示提供服务的实体。 接口通常在公共注册中心或者目录中发布,并在那里按照所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分类, 就像电话簿黄页中列出的企业和电话号码一样。客户(服务消费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分类特征通过动态查询服务来查找特定的服务。这个过程被称为服务的动态发现。 服务消费者或者客户通过消息来消费服务。因为接口契约是独立于平台和语言的,消息通常用符合 XML 模式的 XML 文档来构造。 SOA结构中,中立的接口定义(没有强制绑定到特定的实现上)的特征称为服务之间的松耦合。松耦合系统的好处有两点,一点是它的灵活性,另一点是,当组成整个应用程序的每个服务的内部结构和实现逐渐地发生改变时,它能够继续存在。

数据交换平台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数据交换平台问题及解决办法 1.数据交换平台介绍 数据交换平台有两种:(1)业务性平台(分公司平台),担负着与C6系统的数据交互和与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2)交互性+业务性平台(总公司平台),实际上它相当于一个数据交换中心+分公司平台,它不仅担负着与总公司的C6系统进行数据交付,还要负责从各个分公司平台获取文件以及向各个分公司平台发送数据的任务。 下图是一家总公司和两家分公司系统安装部署的拓扑图及其相应的业务与功能的介绍。

2.数据交换平台可能发生问题的原因 不管是分公司的交互性的平台还是集团总部的业务性+交付性的平台,它们都要执行两种相关的操作,一方面与该服务器上的C6系统连接,执行数据库相关的读写任务;另一方面在网络上通过FTP 服务执行文件的交互操作。 基于以上两点,数据交换平台可能由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传输效率的降低甚至是发生错误。 (1)配置错误和文件丢失。 DataExchangePlatform下的Config.xml、ConfigSystem.xml、ConfigDatabase.xml配置文件错误和丢失,FTP目录不全或丢失以及C6安装目录下的UploadXml文件夹丢失等,都会造成数据交换平台出现错误。 (2)服务器运行缓慢。 服务器反应缓慢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服务器由于其自身配置低、系统垃圾文件过多、系统感染病毒等造成系统运行缓慢;另一方面是服务器中存在与数据交换平台相关的FTP服务的使用,上传下载占用了很多带宽和资源,造成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上传下载效率低下。

(3)网络传输速度慢。 网络传输速度慢是一种影响数据交换平台运行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总公司和各个分公司之间要进行数据交互,就必须依赖网络进行信息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如果网络带宽小,或网络不稳定都会影响数据交互质量和效率。 3.平台问题汇总及解决方法 针对数据交换平台运行特点和实现机制,可以将出现的问题分成以下几类,(1)系统配置错误类问题;(2)FTP类问题;(3)执行数据库操作出现的问题。 配置错误类 该类问题是由于系统设置出现和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在..\Jinher\DataExchangePlatfrom\FTP\log\Falure文件夹下的后缀名为.txt的文明中查找到错误信息提示。根据这些提示,基本上可以定位到问题,并能根据这些提示将存在的问题解决掉。(1)问题描述:“--文件后缀名非法!”; 问题原因:通常情况下,平台只能上传程序中生成的xml文件,如果这些XML文件后缀名被用户或病毒恶意修改,造成弹出错误。 解决办法:根据提示,找到相应的文件,把后缀名修改回来即可,如果该文件不是在系统中运行,可以直接手动删除即可。 (2)问题描述:“配置文件ConfigDatabase.xml节点配置不对,请管

传输与数据交换系统功能说明

数据传输与数据交换功能说明 1需求说明 兵器210应用系统中,完成七家成员单位和兵器中心的数据传输工作,七家成员单位的源数据包含有网络采集的数据,兵器中心包含的源数据有网络采集的数据和自身的媒体库数据两种。 2源数据连接说明 1)网络采集数据格式说明 数据库是oracle10G, 具体数据格式参考下面数据库: IP:192.168.12.26 SID:testing USER:bqsj PAWD:bqsj 涉及到的表: Classly -分类体系表 MutiFiles -视频和音频库 WebInfo -采集信息存储的主表 WebInfoContent -采集信息主表的关联表【详细内容表】 WebSiteRule -采集的站点信息表【采集站点说明】 2)兵器中心媒体库数据格式说明 详细数据格式请参考“附件目录”中媒体库资源。 兵器中心媒体库总共分为三个“三维模型库”、“国防科技图片库”,“视音频及二三维动画库”。 详细数据格式请参考:《资源库关系.doc》

3数据传输匹配说明 数据传输的源数据包含网络采集的“正文信息库”、“视频库”,和媒体资源库“三维模型库”、“国防科技图片库”、“视音频及二三维动画库”。下面将说明源数据与目标库的对应关系,及需要做的数据处理。 3.1网络采集的“正文信息库” 源数据库字段查询说明

数据处理说明 1.源数据CJ_CONTENT字段,对应的是正文内容,内容中可能包括图片标签 ,需要将图片对应的src值,匹配成目标数据存储的实际路径。建议:可以通过配置文件,读取目标数据存储的实际路径。 2.源数据表“WEBINFO”中定义了一个字段“isFetch”抽取每一条数据后, 将该字段赋值为“1”,表示该条数据已经被获取。 3.目标数据中其它字段值的获取方式: ID:自动生成,不重复主键; COLLECT_UNIT:对应目标数据库中表SM_COLLECT_UNIT中字段UNIT_CODE值; PAGES:默认值0; PICTURE:存储每篇文章的图片路径,可以存储多个,每个数据之间用半角逗号“,”隔开;图片的路径从正文中解析标签获得,入库之前替换成目标数据的实际存储路径。 4.数据统计:要求没入库一条数据,更新当前数据库表中记录的数据总量。 1)表:DB_TYPE按国防分类体系记录数据总量。每插入一条数据对应分类号的“COUNT”字段增加1,分类号为一级分类号、二级分类号、三级分类号。 3)表:SM_DOCTYPE,按资源类型分库统计数据总量,更新字段DOC_CODE =“DB_SEARCH_WEBINFO”的memo1字段,每新增一条数据对应 MEMO1增加1; 4)表:DB_SEARCH_WEBINFO_DEFINETYPE更新采集自定义类型的数据量,插入的每条数据对应的DEFINE_NAME字段和表 DB_SEARCH_WEBINFO_DEFINETYPE中“DEFINE_NAME”对应,如果存

数据交换平台功能白皮书

数字校园系列软件产品 数据交换平台 功能白皮书

目录 1 产品概述............................................................................................................................... - 3 - 1.1 产品简介................................................................................................................... - 3 - 1.2 应用范围................................................................................................................... - 3 - 2 产品功能结构....................................................................................................................... - 4 - 3 产品功能............................................................................................................................... - 5 - 3.1 数据源适配器........................................................................................................... - 5 - 3.1.1 数据源类型................................................................................................... - 5 - 3.1.2 数据获取方式............................................................................................... - 5 - 3.2 数据抽取................................................................................................................... - 6 - 3.2.1 抽取全量、增量数据................................................................................... - 6 - 3.2.2 数据过滤....................................................................................................... - 6 - 3.2.3 数据关联....................................................................................................... - 7 - 3.2.4 数据分包....................................................................................................... - 8 - 3.2.5 数据加密....................................................................................................... - 8 - 3.2.6 数据压缩....................................................................................................... - 8 - 3.2.7 数据备份、删除........................................................................................... - 8 - 3.3 数据传输................................................................................................................... - 9 - 3.4 数据映射、转换....................................................................................................... - 9 - 3.5 数据同步................................................................................................................... - 9 - 3.5.1 数据同步方式.............................................................................................- 10 - 3.5.2 数据同步异常.............................................................................................- 10 - 3.6 服务调度.................................................................................................................- 10 - 3.7 运维监控.................................................................................................................- 11 - 3.7.1 告警监控.....................................................................................................- 11 - 3.7.2 流程监控.....................................................................................................- 11 - 3.7.3 资源监控.....................................................................................................- 12 - 3.7.4 日志管理.....................................................................................................- 13 - 4 产品特点.............................................................................................................................- 13 - 4.1 支持多种数据交换方式.........................................................................................- 13 - 4.2 服务调度时间多种选择.........................................................................................- 13 - 4.3 进行可视化的数据交换过程监控.........................................................................- 14 - 4.4 提供多种数据个性化业务处理.............................................................................- 14 - 4.5 支持海量数据处理.................................................................................................- 14 - 4.6 先进的体系结构.....................................................................................................- 14 - 4.7 完善的安全设计.....................................................................................................- 15 - 5 运行环境.............................................................................................................................- 15 - 5.1 服务器配置.............................................................................................................- 15 - 5.2 客户端配置.............................................................................................................- 15 - 6 典型客户.............................................................................................................................- 15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