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第1章 三角形的证明 教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1章 三角形的证明 教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1章 三角形的证明 教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1章 三角形的证明 教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教学案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证明的方法和格式的;多数学生已经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具备了证明命题是否成立的探索经验的基础.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要求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让学生体会到证明是原有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试验的结果,发现证明的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在回顾与思考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复习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要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的证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4.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是重点,

难点:是本章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对学生来讲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回顾与思考”

的平台;第二环节: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第三环节:例题讲解;第四环节:课时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学生课前准备:一副三角尺;

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好课件.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回顾与思考”的平台

活动内容:通过提问方式复习本章所学习的相关基本知识,如定理、逆定理等。

活动目的:使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最终达到掌握并灵活应用的目的。

活动过程:

问题1:你能说说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吗?

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并整理出六条公理如下: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问题2:向你的同伴讲述一两个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方法.

①综合法:从已知出发利用学过的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进行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②反证法.

(教师可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于关注和指导)

问题3:你能说出一对互逆命题吗?它们的真假性如何?

问题4:任意画一个角,利用尺规将其二等分、四等分.

已知:如图,∠AOB Array求作:(1)射线OC,使∠AOC=∠BOC;

(2)射线OD、OE,使∠AOD=∠DOC=∠COE=∠EOB

作法: (1) 1、在OA 和OB 上分别分别截取OM 、ON ,使OM=ON .

2.分别以M 、N 为圆心,以大于2

1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内交于点C .

3.作射线OC

∴OC 就是∠AOB 的平分线.

(2) 同上,分别在AOC 和BOC 内部作射线OD 、OE .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整理基本定理及相关知识时,可以先通过学生讨论,或在课前提前布置总结的任务,这样学生准备的更充足一些,课堂复习的效果估计会更好一些!

第二环节: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本章所证明的命题大多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有关,主要包括哪些呢? 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1.通过探索、猜测、计算、证明得到的定理:

(1)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互相相等.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一半;

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与一般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在一个三角形中,两个角不相等,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用反证法证明).2.命题的逆命题及其真假: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3.尺规作图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第三环节:例题讲解

例1、已知: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且DE=DF.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要证△ABC是等腰三角形,可证∠B=∠C.

例2、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E,已知Array△BCE的周长为8,AC-BC=2. 求AB与BC的长.

分析:由已知AC-BC=2,即AB-BC=2,要求AB和BC的长,利用方程的思想,需找另一个AB与BC的关系.

第四环节:课时小结

本章的内容总结如下: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内: A 组题中的第3、4、5、6、7、8题;

课外:A 组题中的9题,B 组题第1、2、3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容量较大,教师上课时对知识首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系统性的梳理,然后再侧重于解题方法尤其是证明中的综合法以及反证法的讲解上,思路上可以更灵活一些,要让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做到以学生为本。

通过探索、猜测、计算、证明得

到的定理 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与一般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命题的逆命题及其真假

尺规作图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

新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3.2命题与证明(1)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现实情境,探究命题的内涵,感悟命题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学习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议一议:下面的表达语言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2)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3)1+1<2 (4)邻补角互补 师生共识:叫做命题,是真命题,是假命题。思考:肯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2、想一想:“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是命题。 你思考一下命题的结构是什么?命题的形式是什么? 归纳结论: 题设:已知事项 命题的结构 结论: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的形式:如果……那么…… 如果p那么q,或若p,则q,p是命题的条件(或题设) q是命题的结论(或题断) 3、看一看:下面两个命题(1)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师生共同总结:将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是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4、探究: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是假命题,怎样说明这个命题是假的呢?

总结方法:我们称之为反例,要说明一个命 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 二、交流 (1)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 ①同旁内角相等②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1>0 ③若a∥c,b∥c,那么a∥b ④1是质数 ⑤不相交的两条线是平行线⑥奇数一定是质数吗? ⑦画一个半径是1cm的圆⑧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①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②若a>b,b>c则a>c ③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全等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⑤对顶角相等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所得逆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 ①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和为零 ②若a=0,则ab=0 ③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三、学习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评价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2)直线AB⊥直线CD,交点为O,有∠AOC=90° (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等角的补角相等 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1)若|a|=|b|,则a=b (2)如果ab>0,那么a,b都是正数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4)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如果a=b,则a2=b2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反思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等腰三角形1.1.1等腰三角形提高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1.1.1 等腰三角形(一)学 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自主导学温故知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有:“”、“”、“”、“”。 2、①已知:如图1,AB=AC,BD=DC. ②已知:如图1,AB=AC,AD为∠BAC的角平分线. 求证:∠B=∠C. 求证:∠B=∠C. 自主探究:请你先看课本p2,然后解答下列问题。 (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有哪些性质呢? (2)请你选择等腰三角形的一条性质进行证明。并与同伴交流. 例题1:已知:如图2,在△ABC中,AB=AC 求证:∠B=∠C 辅助线的作用:①②化繁为易③发挥特殊点的作用 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底边上的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即时训练 1.如图,△ABC中,AC=BC,直线l经过点C,则() A.l垂直AB B.l平分AB C.l垂直平分AB D.l与AB的关系不能确定 A B C D 图1 图2 B C A 第1题图

2、在△ABC中, AB=AC,若∠A=40°,则∠C= ;若∠B=72°,则∠A= 。 3、如图,在△ABD中,AC⊥BD,垂足为C,AC=BC=CD. (1)求证:△ABD是等腰三角形 (2)求∠BAD的度数 巩固作业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 A.80° B.80°或20° C.80°或50° D.20°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 A.8 B.9 C.10或12 D.11或13 3.在△ABC中,AB=AC,∠A=44°,则∠B=度. 4.在△ABC中,AB=AC,∠BAC=120°,延长BC到D,使CD=AC, 则∠C DA=度. 5. 已知:如图7,AB=AC,AD为△ABC的高.(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 求证:∠B=∠C. 6.已知:如图,点D是△ABC内一点,AB=AC,∠1=∠2.求证:∠ABD=∠ACD. 7、等腰ΔABC中,底边BC上的高AD =1 2 BC,试求∠B AC的度数。 A B C D A B C D 图7

5.2平行线及其判定(导学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四课时:5.2.1 平行线 【学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公理; 2了解平行线具有传递性,能够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习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公理,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习难点】用几何语言描述画图过程,根据几何语言画出图形.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在上学期我们学过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同学们还记得点和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吗?请画出来,并尝试用几何语言来表示. 二、探索思考 探索一:我们知道,火车行驶的两条笔直的铁轨、人行道上的斑马线等都给 我们平行的形象.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图,记作“a ∥b ”或“AB ∥CD ”,读作“直线a 平行于直线b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动手画一画,并尝试用几何语言来表示.. 练习一: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直线不相交则平行 B .两直线不平行则相交 C .若两线段平行,那么它们不相交 D .两条线段不相交,那么它们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其中只有两条是平行的,那么交点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探索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3页“平行线的讨论”,认真思考.通过观察和画图,可以体验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 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同样,我们还有(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简单的说就是: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用几何语言可表示为:如果b ∥a ,c ∥a ,那么 . 练习二: 1.如图1所示,与AB 平行的棱有_______条,与AA ′平行的棱有_____条. 2.如图2所示,按要求画平行线. (1)过P 点画AB 的平行线EF ;(2)过P 点画CD 的平行线MN . 3.如图3所示,点A ,B 分别在直线1l ,2l 上, (1)过点A 画到2l 的垂线段;(2)过点B 画直线3l ∥1l . (图1) (图2) (图3)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 ①若a 与c 相交,b 与c 相交,则a 与b 相交; ②若a ∥b ,b ∥c ,那么a ∥c; 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相交、垂线三种 A .3个 B .2个 C .1个 D .0个 三、当堂反馈 1.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平行线中的另一边必__________.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不可能与第三条直线都平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 ) (3)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 那么它与另一条也互相平行.( ) 4.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⑴点P 是直线AB 外一点,直线CD 经过点P ,且与直线AB 平行,直线EF 也经过点P?且与直线AB 垂直. ⑵直线AB ,CD 是相交直线,点P 是直线AB ,CD 外一点,直线EF 经过点P?且与直线AB 平行,与直线CD 相交于E . 四、学习反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A B C D a b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导学案

§2.2 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预习案 考纲解读: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 过程、特点;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学习目标:1.能用直接法证明一般的数学问题 2.会用反证法证明一般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直接法证明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63--67页内容,有困难或疑问请用红笔标注,并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材助读: 1.直接证明----综合法、分析法 (1)综合法

用综合法解题的逻辑关系是:()()()11223().....n P Q Q Q Q Q Q Q ?→?→?→→?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 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 (2)分析法 用分析法解题的逻辑关系是:()()1121().....()n n n Q P P P P P P P -?←?←?←? 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 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要证明命题B 为真, 只需要证明命题1B 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2B 为真,从而又有…… ……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 为真 而已知A 为真,故命题B 必为真 2.直接证明----反证法 小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个叫《路边苦李》的故事。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 证明步骤: ① 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② 归谬:从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证明,得出矛盾。 ③ 结论: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思维方法:正难则反 关键在与:从假设出发,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与已知矛盾,与假设矛盾,与定义、定理、公理矛盾,与事实矛盾等)。 预习自测: 1.设在四面体P ABC -中,90,,ABC PA PB PC ∠=?==D 是AC 的中点.求证: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精品练习(有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在CD上求一点P,使它到OA,OB的距离相等,则P点是() A. 线段CD的中点 B. OA与OB的中垂线的交点 C. OA与CD的中垂线的交点 D. CD与∠AOB的平分线的交点 2.如图,在△ABC中,AB=5,AC=6,BC=4,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则△BDC的周长是( ) A. 8 B. 9 C. 10 D. 11 3.在Rt△ABC中,∠ACB=90°,D是AB的中点,若AB=8,则CD的长为() A. 6 B. 5 C. 4 D. 3 4.如图,已知直线MN∥AB,把△ABC剪成三部分,点C在直线AB上,点O在直线MN 上,则点O是△ABC的()

A. 垂心 B. 重心 C. 内 心 D. 外心 5.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AD、BC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连接AM、BM,测量∠AMB的度数,结果为() A. 100° B. 110° C. 120° D. 130° 6.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AD、BC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连接AM、BM,测量∠AMB的度数,结果为() A. 100° B. 110° C. 120° D. 130° 7.如图,在△ABC中,AB=AC,∠A=120°,BC=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M,交AB于点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N,交AC于点F,则MN的长为( ) A. 4cm B. 3cm C. 2cm D. 1cm 8.如图,已知在中,是边上的高线,平分,交于点,,,则的面积等于(). A. B. C. D.

平行线证明教学设计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导学案 1、为什么要证明 一、读一读 学习目标: 1、对由观察、归纳等过程所得的结论进行思考、质疑,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培养推理意识; 2、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 二、试一试 自学指导: 1、大胆猜想: 如教材P162提出的问题 2、某学习小组发现,当n=0,1,2,3时,代数式n 2-n+11的值都是质数,于是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 n 2-n+11的值都是质数。你认为呢? 由此可知: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靠经验、观察或实验是不够的, 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 三、练一练 A1、请在教材上完成P163随堂练习1、2;P164数学理解1 A2、当n 为正整数时,132++n n 的值一定是质数吗? 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n 2-n+11 是否是质数

A3、八(1)班有39位同学,他们每人将自己的学号作为n 的取值(n=1,2,3,…39)代入式子412++n n ,结果发现式子412++n n 的值都是质数,于是 他们猜想:“对于所有的自然数,式子412++n n 的值都是质数。”你认为这个 猜想正确吗?验证一下n=40的情形。 B1、给出教材P164数学理解3问题的结论,你能用理由肯定自己的结论吗? B2、阅读P163“读一读”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2 定义与命题(1) 一、读一读 学习目标:了解定义、命题的含义;会判断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 二、试一试 自学指导: 1、研读教材P165-166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定义? 定义: 。 (2)如右图某地的一个灌溉系统 如果B 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 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C 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 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D 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 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与反思(供参考)

教学设计与反思

想一想,议一议判断对错: 1、要证明假命题很简单,只要 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2、证明真命题也很简单哪,只要 举一个正确的例子就可以了。 同学们,那句话是正确的?怎样 才能确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得出“证明”的定义: 一个命题的真假,常常需要进行 有理有据的推理才能作出正确 的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命 题的证明。 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对 错,讨论各自的想法 并初步总结:如何判 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呢? 由此引出“证明” 使学生通过思考 问题、互相讨论总结 出“证明”的定义, 加强前后知识的衔 接,使学生更清晰的 认识“证明”。 做一做归纳总结出示幻灯片: 例1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 的两条直线平行。 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是什么? (1)依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 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 (2)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 等进行证明。 例2:求证:邻补角的平分线互 相垂直。 思考后互相讨论,总 结归纳出证明一个命 题的步骤,然后按照 步骤完成例2。 通过例题教学, 突出和落实“证明” 的两方面特征,并引 导学生充分认识并掌 握“证明过程”是如 何进行的。 练习1、已知:如图,∠1=∠2, 求证:AB∥CD 2、已知,如图,直线AB,CD 被EF、GH所截, ∠1=∠2 。 求证:∠3=∠4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实践“证明”,在练 习中使学生规范做题 步骤。 学生做题时可以 自行选择不同的证明 方法,使学生对证明 步骤熟悉的同时,培 养学生的灵活能力。 检测学生对证明步骤 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 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这节课 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 收获,总结本节课的 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 交流、梳理所学知识, “勤于思考,收获快 乐”,使学生的积极 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第01讲-三角形的证明-学案

第01讲 三角形的证明 温故知新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三角形全等条件1:三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注意:①在运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必须同时满足三边对应相等,只有一边或两边对应相等是不能得到全等的。②“SSS ”判定全等只适用于三角形,不能适用其他图形。 符号语言:已知△ABC 与△DEF 的三条边对应相等。 在△ABC 与△DEF 中,?? ? ??===DF AC EF BC DE AB ∴△ABC ≌△DEF (SSS ) (2)三角形全等条件2: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注意:①用“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要说明两个角及夹边对应相等 ②在书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时,一般把夹边相等写在中间的位置。 符号语言:已知∠D=∠E ,AD =AE ,∠BAD =∠CAE .求证:△ABD ≌△ACE . 证明:在△ABD 和△ACE 中, ∠D=∠E AD=AE ∠BAD =∠CAE ∴△ABD ≌△ACE (ASA ) (3)三角形全等条件3: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角”或“AAS”。 符号语言:如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DC=EB,∠C=∠B .求证:△ACD ≌△ABE 证明:在△ACD 和△ABE 中. ∠C=∠B ∠A=∠A DC=EB ∴△ACD ≌△ABE (AAS ). 注意:“AAS”中的“S”是有限制条件的,必须是两组对应等角中一组等角的对边。 (4)三角形全等条件4: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符号语言:在△ABC 与△DEF 中,

八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三 角 形 的 证 明 【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和性质 2? ? ? ?? ??? ???? ? ???????? ?????????????? ??)找任意一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 找已知边的对角()找已知角的另一边(边为角的邻边)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已知一边一角)找第三边() 找直角() 找夹角(已知两边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典型例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B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 .两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D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图,△ABC ≌ΔAD E ,若∠B =80°,∠C =30°,∠DAC =35°, 则∠EAC 的度数为( ) A .40° B .35° C .30° D .25° 3.已知:如图,在△MPN 中,H 是高MQ 和NR 的交点,且MQ =NQ .求证:HN =PM . 【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③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高、中线也相等. 【典型例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12 B.15 C.12或15 D.18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 A.80°B.80°或20°C.80°或50°D.20° 3.如图,∠MON=43°,点A在射线OM上,动点P在射线ON上滑动,要使△AOP为等腰三角形,那么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4、如下图,在△ABC中,∠B=90°,M是AC上任意一点(M与A不重合)MD⊥BC,交∠ABC的平分线于点D, 求证:MD=MA. 【巩固练习】 1.如图,已知直线AB∥CD,∠DCF=110°且AE=AF,则∠A等于() A.30°B.40°C.50°D.70° 2.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E,过点E作MN∥BC交AB于M,交AC于N,若BM+CN=9, 则线段MN的长为() A.6 B.7 C.8 D.9 3.如图:E在△ABC的AC边的延长线上,D点在AB边上,DE交BC于点F,DF=EF,BD=CE, 过D作DG∥AC交BC于G.求证: (1)△GDF≌△CEF;(2)△ABC是等腰三角形.

(完整版)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导学案

1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导学案 主备人:苗艳玲 审批人: 时间:12年 月 日 印刷份数:140 学习目标:1.分清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已知平行用性质,要证平行用判定. 2.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学习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 学习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2、平行线的判定有哪些? 3、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性质是: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 判定是: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2)联系:它们都是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为前提; 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 (3)总结:已知平行用性质,要证平行用判定 二、应用 例:如图,已知:AD ∥BC, ∠AEF=∠B,求证:AD ∥EF 。 1、分析: (执果索因)从图直观分析,欲证AD ∥EF ,只需 ∠A +∠AEF =180°, (由因求果)因为AD ∥BC ,所以∠A +∠B =180°,又 ∠B =∠AEF , 所以∠A +∠AEF =180°成立.于是得证 2、证明:∵ AD ∥BC (已知) ∴ ∠A+∠B =180°( ) ∵ ∠AEF=∠B (已知) ∴ ∠A +∠AEF =180°(等量代换) ∴ AD ∥EF ( ) 三、练一练: 1、如图,已知:AB ∥DE ,∠ABC+∠DEF=180°, 求证:BC ∥EF 。 A B C D F E

2 F E D C B A 3、如图,已知:AB ∥CD ,MG 平分∠AMN ,NH 平分∠DNM ,求证:MG ∥NH 。 4、如图,已知:AB ∥CD ,∠A =∠C , 求证:AD ∥BC 。 四、自我检测 1、如图,AB ∥EF,∠ECD=∠E,则CD ∥AB.说理如下: 因为∠ECD=∠E, 所以CD ∥EF( ) 又AB ∥EF, 所以CD ∥AB( ). 2、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②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其中是平行线的性质的是( ) A.① B.②和③ C.④ D.①和④ 3、如图,平行光线AB 、DE 照射在平面镜上,经反射得到光线BC 与EF ,已知∠1= ∠2, ∠3= ∠4,则光线BC 与EF 平行吗?为什么? C 1A B C D M F G E H N 2 B E

为什么要证明、定义与命题导学案

A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导学案 7.1 为什么要证明 一、学习目标: 1. 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2. 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二、学习重点:体会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三、学习难点: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162—163页内容 (二)预习检测: 1 与线段CD 2 、图中AB 是直线还是折线? 3、线段d 与 在一条直线上,先猜测,再用直尺验证。 4、小明在学习根式时, 从乘法满足分配律ac ab c b a +=+)(,类比得到)(c b a +=ac ab +, 试举例说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5.思考 :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是我们发现规律,获取结论的重要方法,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 答:( ) (二)合作交流: 合作探究一: 代数式112 +-n n 的值是质数吗?取n=0,1,2,3,4,5试一试,你能否由此得到结论: 对于所有自然数n ,112 +-n n 得知都是质数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二: 如课本162页图7-4,做一做(2)。 (三)点拨提高: 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 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 (四)反馈练习: 1、 如图,甲沿着ACB 由A 到B ,乙沿着ADEFB 由A 到B , 同时出发,速度相等则( ) A 甲先到B 、乙先到,C 、甲乙同时到, D 、不确定、 2、某公园计划砌一个如图(2)的喷水池,有人改为图乙的形状,若外圆的直径不变,水池边沿的宽度和高度不变,你认为砌水池边沿( ) A 、甲需要的材料多 B 、乙需要的材料多 C 、一样多 D 、不确定 3、习题7.1中1、2、3题。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证明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一) 一、教学目标如: 1.知识目标: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 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其中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有以下三条: .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 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已知:如图,∠A=∠D,∠B=∠E,BC=EF. 求证:△ABC≌△DEF. 证明:∵∠A=∠D,∠B=∠E(已知), 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 ∠F=180°-(∠D+∠E), ∴∠C=∠F(等量代换)。 又BC=EF(已知),∴△ABC≌△DEF(ASA)。D B A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复习导学案 主备人:赵晓芬 授课时间______ 总课时_______ 一、学习目标﹕(1分钟,学生朗读并熟悉) (1)了解命题的概念与命题的构成;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解题; 二、导学思考题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 (7分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分别是什么?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4.与三角形的外角相关有哪些性质? 5.证明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第二环节 典例精析(8分钟,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例1、如图,AD=CD ,AC 平分∠DAB ,求证DC ∥AB . 例2、如图,已知∠1=20°,∠2=25°,∠A =55°,求∠BDC 的度数. 例3、如图,BE ,CD 相交于点A ,∠DEA 、∠BCA 的平分线相交于F . 探求:∠F 与∠B 、∠D 有何等量关系? C A B D 1 2

例4、如图,已知点A 在直线l 外,点B 、C 在直线l 上. 点P 是△ABC 内一点,求证:∠P >∠A ; 三、巩固练习(12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反馈) 书中196页19、20、21、35、37题 四、课堂小结(3分钟,学生谈收获)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什么? 2、我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困惑? 五、达标测评(8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反馈)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 (A)延长线段AB (B)你吃过午饭了吗? (C)直角都相等 (D)连接A ,B 两点 2、如图,已知∠1+∠2=180o,∠3=75o, 那么∠4的度数是 【 】 (A)75o (B)45o (C)105o (D)135o 3、 以下四个例子中,不能作为反例说明“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 是假命题是 【 】 (A)设这个角是30o,它的余角是60°,但30°<60° (B)设这个角是45°,它的余角是45°,但45°=45° (C)设这个角是60°,它的余角是30°,但30°<60° (D)设这个角是50°,它的余角是40°,但40°<50° 4、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之差,则这个三角形是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5、如图,△ABC 中,∠B =55°,∠C =63°,DE ∥AB , 则∠DEC 等于【 】 (A )63° (B) 118° (C) 55° (D )62° 6、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 】 (A )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 )无法确定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教材196页19、20题 2、教材199页35题 D 第10题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完整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2、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D C B A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b,b>c,那么a=c;

八年级数学下册1三角形的证明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三角形的证明 (二)学习目标: 1.在回顾与思考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复习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 2.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是重点, 难点:是本章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对学生来讲是难点。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约6分钟) 前置诊断,导入新课(通过一组简单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回顾全章知识) 1.在△ABC中,AB=AC,∠A=44°,则∠B=度. 2.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条件是,结论是.3.如图,AB=AD,只需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判定△ABC≌△ADE. 4.已知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 5.如图,在△ABC中,∠C=90°,D为BC上的一点,且DA=DB,DC=AC.则∠B=度. (第3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ABC中,∠ACB=90°,CD⊥AB于点D,∠A=30°,BD=1.5cm,则AB= cm.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师巡视指导,学生互相纠偏,并说出理由。 【目标出示】(约1分钟) 1.回顾全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对全章知识理解和认识。 2、复习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 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 【自学环节】 1、自学指导(约1分钟) (1)回顾全章知识

(2)构件知识体系,形成网络。 (3)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最终达到掌握并灵活应用的目的。 2.自主学习(约15分钟) (1)学生先看课本33页,思考回顾与思考的9个问题。 (2)小组合作构件知识体系,形成网络。 (3)做课本复习题1—9题。 【导学环节】(约5分钟)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最后对答案。 【检测环节】(15分钟左右)A组:夯实基础题 1.到△ABC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ABC的() A.三边中线的交点 B.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C.三边上高的交点 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2.如图所示,在△ABC中,∠B=90°,AB=3,AC=5,将△ABC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ABE的周长为. 3.如图,在Rt△ABC中,∠ACB=90°,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E,交BC的延长线于F,若∠F=30°,DE=1,则BE的是. B组:巩固技能题 1.如图在两条交叉的公路L1与L2之间有两家工厂A.B,现在要修一个货物中转站,使它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以及到两个工厂距离相等,你能帮助确定中转站的地址吗?请试试. 2.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沿过B点的一条直线BE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点与AB 边上的一点D重合. (1)当∠A=°时?点D恰为AB的中点? 并证明D为AB的中点;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6?当涂县四模)在一张长为8cm,宽为6cm的矩形纸片上,要剪下一个腰长为5cm 的等腰三角形(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矩形的顶点A重合,其余的两个顶点都在矩形的边上).这个等腰三角形有几种剪法?() A.1 B.2 C.3 D.4 (第1题) (第3题) (第4题) 2.(2016春?盐城校级月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O为坐标原点,A(﹣4,0),B(0,3).若在该坐标平面内有以点P(不与点A、B、O重合)为一个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与Rt△ABO全等,且这个以点P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与Rt△ABO有一条公共边,则所有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个数为() A.9 B.7 C.5 D.3 3.(2016春?重庆校级月考)如图,在△ABC中,AB=BC,∠B=30°,DE垂直平分BC,则∠ACD的度数为() A.30°B.45°C.55°D.75°4.(2015?达州)如图,△ABC中,BD平分∠ABC,BC的中垂线交BC于点E,交BD于点F,连接CF.若∠A=60°,∠ABD=24°,则∠ACF的度数为() A.48°B.36°C.30°D.24°5.(2015?德阳)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C=AD=AE,且AB∥ED,∠EAB=120°,则∠DCB=() A.150°B.160°C.130°D.60°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6.(2015?香坊区三模)如图,等腰△ABC中,AB=AC,∠BAC=100°,BD平分∠ABC,AD ∥BC,连接CD,则∠ADC的度数为() A.50°B.60°C.70°D.80° 7.(2015?河北模拟)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58°,∠C=100°,连接BD,E是AD 上一点,连接BE,∠EBD=36°.若点A,C分别在线段BE,BD的中垂线上,则∠ADC 的度数为() A.75°B.65°C.63°D.61° 8.(2015?昌平区二模)如图,在已知的△ABC中,按以下步骤作图: ①分别以B,C为圆心,以大于BC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两点M,N; ②作直线MN交AB于点D,连接C D. 若CD=AC,∠A=50°,则∠ACB的度数为() A.90°B.95°C.100°D.105° (第8题) (第10题) (第11题) 9.(2015?泰安模拟)直线y=x+1与坐标轴交于A、B两点,点C在坐标轴上,△ABC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C最多有()个. A.4 B.5 C.7 D.8 10.(2015?罗田县校级模拟)如图,在∠AOB=30°的两边上有两点P和Q在运动,且点P 从离点O有1厘米远的地方出发,以1厘米每秒运动,点Q从点O出发以2厘米每秒运动,则△POQ为等腰三角形时,两点的运动时间为()秒.

初中数学-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初中数学-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 2.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 4.通过学习讨论与教师的讲解,明确命题及其含义,正确区分真假命题. 自主探索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1.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二、学生探究,明确概念 (一)命题的概念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温柔的李明明; 6.玫瑰花是动物;

7.若a2=4,求a的值; 8.若a2=b2,则a=b. (二)命题的组成: 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对顶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两平线被第三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4.3<2; 5.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6.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7.等角的补角相等; 8.正数与负数的和为0. (三)命题的分类 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猪有四只脚; 2.内错角相等; 3.画一条直线; 4.四边形是正方形;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7.对顶角相等; 8.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 10.x>2. (四)公理与定理 公理举例: 1.直线公理: 2.线段公理: 3.平行公理: 定理举例: 1.补角的性质: 2.余角的性质: 3.对顶角的性质: 4.垂线的性质: 5.平行公理的推论: 6.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7.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命题. ①学习几何不难.②奇数不能被2整除.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章节全部知识框架

全等三角形 性质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判定 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 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SSS SAS ASA AAS 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HL 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两角及一组内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这一性质 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性质 判定 ①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是对称轴。 ②两边相等(相等的边称为腰)→等边对等角。 ③两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称为底角)→等角对等边。 ④“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⑤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对称性全等) ①根据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根据推论:有两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可用于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等腰三角形) ③“三线合一”的逆定理:三角形中只要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任意有二线重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 、如果三角形中任一角的角平分线和它所对边的高重合B 、如果三角形中任一边的中线和这条边上的高重合 C 、如果三角形中任一角的角平分线和它所对边的中线重合,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不能直接使用结论证性质 判定 ①轴对称图形,内角平分线(各边中线,各边高线)都是对称轴。 ②三边都相等,三内角都相等且为60度。 ③“三线合一”且三角形三条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交于一点O, 这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OA=OB=OC ),到三边的距离相等(OD=OE=OF )。 ①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三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等于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性质 判定 北 师 大 八 年 级 下 第 一 章 三 角 形 的 相 关 证 明 ①两锐角互余(两锐角相加为90度) ②勾股定理(a2+b2=c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③含有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6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3/2倍,较长直角边是较短直角边的3倍。 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斜边中点上,从而此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 ①两锐角互余(两锐角相加为90度)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有一个内角是90度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特 殊 线 垂直 平分 线 角平 分线 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等腰三角形中三线合一的线段就是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 判定: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可用于证明点在直线上或三线共点的问题) 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外心) ①作线段垂直平分线:以端点为圆心,以大于线段一半长为半径画弧,并连结四弧的交点的直线 尺规作图 作图 应用 ①到两定点的距离相等:连结两定点的线段,并做其中垂线与已知直线的交点。(图一) ②到两定点的距离最短:做短距离的点的对称点,并连结对称点与另一点与直线交点。(图二) ③到三定点的距离相等:做三点所成三角形的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可。(图三)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角也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即是其对称轴) 判定: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三角形三内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内心) 尺规作图:以角的顶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两边于两点,再以两交点为圆心,以相同长为半径画弧的交点与顶点的连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