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最新】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最新】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最新】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最新】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一、专业与专业化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政府工作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经指出,“现代劳动生产力之所以得到提高的关键,也就是人的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提高的关键,来源于劳动分工”。现代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分工,使人们能够集中精力,高度专业化,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

一位早期系统研究“专业职业化”的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1933年,布兰德斯(brandeis)提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以智能为特质,包括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

194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公布了关于“专业”的八条评判标准:(1)专业实践属于高度的心智活动;(2)具有特殊的知识领域;(3)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4)经常不断地在职进修;(5)视工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6)行业内部自主制定规范标准;(7)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目的;(8)设有

健全的专业组织。此后,利伯曼在1956年、曾荣光在1984年也分别提出了有关专业的特征、核心及衍生特质。

由此,专业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作实践以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为基础;工作过程需要心智和判断力;工作需要自主权。其它特征还包括: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工具方法;从业资格不易获得;强调服务社会。所以,与一般工作者相比,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学习高深学问和专门知识。

应该指出,专业化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specialization;而中文里常说的职业,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occupation,指从事一定的工作职业的人,可以包括专业人员、也可以不包括专业人员。professionalization 则指的是专业技术职业化的一种现象,与职业有区别。中文里的职业化,实际应该是这个的意思--将专业的工作能力变成一种职业,或是一种职业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要是咬文嚼字,职业化的过程可以翻译为professionalizationofanoccupation或makinganoccupationmorespecialized(将一个职业专业化);或相反,occupationalizationofaprofession(或将一个专业职业化)。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本文暂不用职业化,而是用专业化这个词。

专业化指的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训练和学习做基础、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或工作领域。它需要从业者对这个领域有系统的知识和精熟

的技能。[7]这种知识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具体工作事务方面的技能和判断力,一个是对整个行业的认识和是非辨别力。当然,这种能力包括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现代文献中对专业化的定义还包括由专业化协会提供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公认的行业道德准则(比如说,救死扶伤是从医者的最高行为准则,保护顾客隐私是律师职业和银行业的重要工作原则等等)。传统上,医生、律师、法官、工程师、教师、牧师等都是终身从事的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20世纪以来,公司经理、市政经理、大学校长、银行家、设计师、药剂师、护士、会计、图书馆员、社会工作者、电脑软件师,包括职业政治家等等,也开始成为引人注目的职业范畴。

一般来说,专业化的标识包括:专业规范(职业组织本身的一些对自我进行约束的规范条例),工作范畴的相对自主性(职业标准由职业化协会制定),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有对职业发展和行为的影响,有行业发展史(包括专业化人员的教育和工作经历),有行业本身的礼仪程序等等。他们在社会上有得到承认的合法性。从业人员不以工作单位而以行业为工作范畴,专业化程度高,在行业内流动性强。

专业化(或专业工作职业化)是一种高度的社会分工的结果,有利于社会专业人才的成长、发展、流动和发挥才能,也减少了他们在工

作更换过程中时间、技能、工作业绩方面的交易损失。同时,还减少了社会对高度专业化的人才的认证成本。

二、公务员的专业化

中国在近年来的改革过程中,对专业人才依靠行政性评估,如由部委行政机构评估不同专业的专家,或用并非一个专业但级别较高的人员评估另一个专业的人员。比较典型的是用图书管理人员为检索方便发明的科学索引指数(sci)或社会科学索引指数(ssci)作为权威指标,而不是参考指标,评估不同专业的学者的科研能力,专业人才上岗后需要很长的熟悉工作业务的时间等等,都是社会专业化水平不高的表现。这个过程在美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中1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第2页

,也曾经出现。

一个常常引起混淆的问题是:公务员能否算是专业人员呢?回答是,他们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公务员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是一种职业的总称。在这个职业里,有的专业化要求高,有的不高;有的是辅助工作人员,有的是决策者。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政府工作包罗万象,需要许许多多的专业来支撑。比如说,它要求的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律师、会计师、药剂师、化学检验师、电脑工程师(软件、

硬件、专门的应用软件包等)……这些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他们的专业组织和同行来认证。随着职务的升迁,有一部分人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和领军人物,界定专业领域、领导发展、进行业务把关;有一部分人会进入组织的管理层,需要学习管理知识,成为职业管理人员;有一部分人会纵向发展,获取另外的专业知识(比如说,建筑师学习会计,成为会计师)。

这样,他们的职业进步轨道就有所不同。第一部分在专业方面进步,不断升级,如从建筑方面的助理工程师升到高级工程师。但这个升级不应该成为他进入别的行业的资格。就是说,不能横向认证。高级建筑工程师还不能被接受为合格的高级电脑工程师,也不能被认为是高级市政管理人员,或会计师。要进入那些领域,他还需要努力学习,获得那些领域的重新认证。比如说得到管理学位、会计学位或相关的证书,获取他的新的专业资格。所以说,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的社会,一个人拥有数种专业能力,数种专业认证,是常有的事情。它保障的是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运行的高效性,主要的学习过程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基本完成。前面提到的职业经理人、职业市政高管(市政经理),或职业政治家都属现代的专业范畴。职业经理人强调的是组织、人事、财务和协调工作能力,职业政治家强调的意识形态忠诚度、群众工作和政治操作能力。在现代社会,他们都需要有专业训练、行业经验互动和多年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不够、社会分工不细、专业化水准不高的条件下,人才的专业要求较低,跨行业流动比较容易和可能。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分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就越高,专才的价值才最大限度地显现出来,跨行业流动就比较困难。即便是我们常说的“通才”,也必须要是一定业务范围内的通才。比如说,用一个只懂得农业的人才去管理导弹制造,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用一个聪明的懂得农业的人去管理导弹制作,虽然说不是没有可能成功,但中间他需要花费的学习时间太长,会使他管理的队伍很长时间没有方向,难有作为,自然不如选择一个已经对导弹制作有所了解的人,最好是一个了解本行业,并且处于前沿的专家,一上任就有方向,有措施,有步骤,知道到哪儿去找有潜力的干部和助手,立即大刀阔斧地展开工作。如果他从事的是导弹制造的管理工作,就必须有导弹工程和管理人员的两种证书;如果是在导弹制导部门从事人事或后期工作,可以不需导弹工程的训练,但需要有人事或管理工作的训练。政治官员的工作属于另一个轨道,在业务决策方面需要得到专家支持,或分出哪一部分是专业决策,哪一部分是政治决策,责任各有不同。这是科学决策和问责制度基础。

在革命的年代或现代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人才奇缺,将有一定能力和教育水平的人选入岗位就已实属不易。现代政府出现的初始阶段,进入政府部门做公务员,用高中、大学或研究生学历作为一种认证方式,再加上公务员考核,就可以算是专业化的标识了。但随着社

会的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公共管理对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和介入也必须不断增强,这才提出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问题。管农的、管工的、管医的、管交通的、管教育的、管工程的、管组织的,都必须对其工作领域同时代最先进的知识水平和最重要的问题和挑战有所了解,而这个认知,又只有同行业的专家们最有发言权,这就是公务员的专业认证问题。也就是说,未来对有专业知识的许多公务员的考核,不应仅仅是领导和组织部门的考核问题,还有领导和组织部门对这个高度专业化的专业的了解程度问题。他们既要得到其工作部门管理机构的欣赏,又要得到他们同行的专业组织的评估和认证,这才是干部队伍专业化的真实涵义。

中国近年来许多干部回炉进学校拿学位,是对这一趋势的一个朦胧的理解,但其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专业学习不专门,专业认证不专业。良好的、社会可信度高的专业协会和认证机构并没有诞生或管理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混乱。如果专业学习不专门、专业认证不权威,它与事实上的非专业/非职业化就没有什么区别。

三、公务员专业化的管理

传统的公务员管理中,专业概念模糊,对专业协会的管理水平也不高,管理人才过度频繁地跨行业调动,增加了跨行业工作学习的成本,减缓了公务员上岗后立即展开工作的时间效率,影响行业内的不

断学习,不利于人才的专业化发展,违反现代社会靠有效分工获取效率的基本准则。举例来说,一个现代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管理,与一个城市的管理非常的不同,除非有意识地推行相应的科技成果转让,让大学的科技成果找到好的实践场地,将大学校长提拔作为市长或市政经理就不是一个好的职业进步。市政管理、大学管理或是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各自需要一个人以毕生的精力、才能和奉献精神来从事。不科学地迫使专业人员在不恰当的时机改换职业轨道,造成的是人才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社会的高效运转。

中国过去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社会分工的重要和社会必须对社会分工的尊重。人尽所能,都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只是在封建社会的管理过程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反而将社会分工发展这一重要原则给替代了,造成在专业分工和发展上不孜孜追求,难得精益求精,在仕途道路上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根据莫石的观点,专业化的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服务不再是传统的服务性的工作,而是管理精英启动变革和领导社会发展的工作。[10]新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和速度,不再单单由某一个政府的机构来确定,而是通过这个行业里的精英分子、精英组织与社会权利机构的互动来决定。在现代社会里,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社会的专业化也有它自己特定的挑战。

而这些挑战,又未尝不是社会发展的契机。比如说,专业化社会管理能够克服过去官僚机构不民主、拍脑袋决策或少数官员说了算的管理倾向,提高专业监督和有专业能力的公众参与的水平。当然,这个公众参与还是有局限性的,取决于专家的影响力。所以说,专/职业行会能否很好地代表普通大众的利益还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民主议政的难题。但是,如果努力提高公众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的整体认知判断力,提高信息透明度,民主议政的能力只会比以前更好。

社会管理的专业化也会使公务员问责方式复杂化,需要明确是对行政组织问责还是对专业行会的道德要求问责。但这一复杂性正好提高了社会制衡,是约束官僚组织行为的一个有效措施。另外,专业化一方面提高了专业人员流动的能力,一方面也限制了他们换专业和行业的流动性。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得到的是更高程度的分工。有毅力和决心的专业人士,还是可以通过自身学习努力,获得跨行业认证。否则,他们就不应该进入他们想进但没有能力进入的行业。

专业精英对行业的垄断影响力是否会对民主政治构成威胁是社会专业化过程中最有分量的一个考虑。但是,它并不比过去更差。过去进入社会精英层的必要条件是阶级、财富和聪明才智,而专业化的社会里成为社会精英的条件是教育成就、专业化水平。关键之处是如何进行不同行业专家之间的协调。这就是专业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诞生的条件。专业管理通常也称为职业管理,职业管理的诞生,又进

而形成专门家和职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紧张形势。对于这个问题,莫石曾提出在工作设计上,让职业管理人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做,工作忙碌(比如说,管政治工作的有自己的工作范畴,不清闲,也不与市场的专业市政管理工作或建筑总工程师的日常专业工作相交叉),同时设定职业管理人员与专门家两种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成功的标准,在组织里鼓励团队合作和协调精神等等方法来解决。

进行职业和岗位设计,定义不同的成功标识,有效管理专业协会及其专业功能,有利于提高社会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发展效率,也可以帮助克服官本位现象,鼓励人才各尽所能,加快中国的管理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现代文明水平。同时,这也符合现代社会的人人平等、各尽所能、高效发展、共同富足的人文精神。因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用合理的制度和人才升迁机制,鼓励最好的专业人员在自己的专业上发展,以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在发达国家,一个优秀的大学教授或者校长,收入水平可以比总统更高,这就使得热爱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能够合理和安心地留在他们心仪的领域。比如说,终身的市政经理人或市长,终身的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务长或校长),终身的科学家、护士、会计师、律师等等。他们的升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可以由管理较小的市政,到管理国际大都市;从部门领导,发展到统领全局;或从管理小的学校,到管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从管理普通中学,到管理最优秀的中学等等。

就是说,他们可以各自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达到职业的顶峰,从而达到影响他们专/职业的界定、规范、发展、教育和认证等等。他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对行业的贡献,而不在于他们所取得的行政地位。比如说,美国的第70任财政部长鲁斌(roberte.rubin)在进入政府工作以前就已经是卓有成就的金融专家,他的专业知识是他成为财长的基础。上任以后,他成功制定和执行了有力的消减赤字、金融市场全球化、教育和环保投资等政策,领导国际货币组织和美联储应对亚洲和墨西哥的金融危机,被克林顿总统誉为自汉密尔顿以来最优秀的财长。退下公职以后,他重新回归金融界,同样工作得有声有色。他是以他的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给予的地位为社会服务。如果这些专业人才有政治热情,就要做出专业甚至收入的牺牲来实现政治抱负,这就使得进入政界的专才有切切实实的从政热情和事业心,他们也会一心一意把政府工作作为一个事业而不是一个工作来做。

当然,在社会分工高度发展、专业协会高度发达以后,职业(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和协调就会成为更为突出的矛盾,用什么方法来使中国迅速专业化,建立合理有效、管理水平高的专业协会管理体系,建立专业人员在公务员队伍中的准入和准出机制,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达到成功协调,并且成功吸引最优秀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公共部门服务,是中国公共管理工作者,特别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迫切又不可避免的课题。[11]可以说,中国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序幕才刚刚开始拉起,有许许多多的问

题值得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者和学术者认真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治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一、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生存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和进展的前提。所以,提升经企业济效益是企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效的人力资源治理是实现提升经济效益目标的有力措施。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全体人才的总称,根据企业绩效的体现形式,能够认为人力资源是包括生产、设计和服务的人员。通过对人力资源实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及利用,进而实行各种有益活动,通过展开这些有效的活动来提升经济效益。众所周知,资本有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以劳动者质量和数量表示的资本,通过劳动者体现,主要包括人的经验、知识、技能、制造力和智慧等。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财产,相比于企业的其他固定财产和非固定财产具有能动性的特点,是企业进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治理具有重要的是战略意义,治理人力资源与技术、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治理相似,治理的指导思想要适宜市场的进展和需求,紧紧围绕企业的目标,使人力资源治理具有前瞻性、务实性和科学性,摒弃传统的相对落后和过时的治理方法,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实施人力资源治理,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服务。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实施上,从规划设计到劳动定员、岗位分析,再到人员招聘、培训、治理与使用等方面,都必须体现权、利、责相匹配的原则,把人力资源确实当做一种资本去投入、经营和治理。人力资源治理必须将治理成果转化为企业能够看到的现实成果——企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投入所收到的回报。 二、持续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治理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和利用企业员工的才能持续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治理需要给各个工作岗位配置数量合适的人员,将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或技术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如果企业出现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除非在人力资源方面增大投入,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比较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比较 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10大不同. 1.管理的广度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注重管好自有人员,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管好自有人员,而且还必须要对组织现今和未来各种人力资源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2.管理的类型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则为“主动开发型管理”。 3.管理的重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只强调入与事的配合,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着重共事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特别是劳资关系和专业技术人员间的协调。 4.管理的层次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一般都处于执行层,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般都是进入决策层的,人事活动的功能多元化。 5.管理的焦点不同。传统人事管理的焦点是以事为中心,在管理系统中被迫落人从属的地位。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焦点则是以人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6.管理的视角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认为人是一种成本,而且视人力为4大资源中的第一资源,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升值和增值。 7.管理的深度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注重用好职工的显能,发挥人的固有能力,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注重开发职工的潜能,以不断激发其工作动机。 8.管理的形态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一般都采用高度专业化的个体静态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整体动态管理,给职工创造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和环境。9.管理的方式不同。传统人事管理的方法机械单一,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则灵活多样,广泛引进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理论,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有机结合的典范。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一、专业与专业化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政府工作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经指出,“现代劳动生产力之所以得到提高的关键,也就是人的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提高的关键,来源于劳动分工”。现代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分工,使人们能够集中精力,高度专业化,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 一位早期系统研究“专业职业化”的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1933年,布兰德斯(brandeis)提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以智能为特质,包括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 194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公布了关于“专业”的八条评判标准:(1)专业实践属于高度的心智活动;(2)具有特殊的知识领域;(3)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4)经常不断地在职进修;(5)视工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6)行业内部自主制定规范标准;(7)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目的;(8)设有健全的专业组织。此后,利伯曼在1956年、曾荣光在1984年也分别提出了有关专业的特征、核心及衍生特质。 由此,专业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作实践以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为基础;工作过程需要心智和判断力;工作需要自主权。其它特征还包括: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工具方法;从业资格不易获得;强调服务社会。所以,与一般工作者相比,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学习高深学问和专门知识。 应该指出,专业化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specialization;而中文里常说的职业,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occupation,指从事一定的工作职业的人,可以包括专业人员、也可以不包括专业人员。professionalization则指的是专业技术职业化的一种现象,与职业有区别。中文里的职业化,实际应该是这个的意思——将专业的工作能力变成一种职业,或是一种职业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要是咬文嚼字,职业化的过程可以翻译为professionalizationofanoccupation 或makinganoccupationmorespecialized(将一个职业专业化);或相反,occupationalizationofaprofession(或将一个专业职业化)。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本文暂不用职业化,而是用专业化这个词。 专业化指的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训练和学习做基础、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或工作领域。它需要从业者对这个领域有系统的知识和精熟的技能。[7]这种知识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具体工作事务方面的技能和判断力,一个是对整个行业的认识和是非辨别力。当然,这种能力包括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现代文献中对专业化的定义还包括由专业化协会提供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公认的行业道德准则(比如说,救死扶伤是从医者的最高行为准则,保护顾客隐私是律师职业和银行业的重要工作原则等等)。传统上,医生、律师、法官、工程师、教师、牧师等都是终身从事的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作为天下第一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作为天下第一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不仅考察考生的答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历经多年的公务员考试,大部分考生都与公务员行列无缘,这其中,并非他们不够优秀,也不是他们知识不丰富,更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但是,为什么每年都只有有限的人能进入公务员行列,国家计划固定这是无可厚非的,更重要的就是因为大家都在重视,大家都在努力,所以关键就在于谁的起步更早,谁的准备更精准,更细致。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这2%的成功者呢?从现在起考生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据我们统计调查发现,有不少考生把精力都放在了考研、工作等方面,而对于公务员考试只是抱着试一下的态度,寄希望于考前的突击准备。甚至有的考生在考前一个星期才得知考试临近,于是赶紧买了参考书胡乱地看了起来。”李委明老师忧心地表示:“有的学生自以为基础不错,觉得自己完全能够应付公务员考试。这样的想法在几年前或许还行得通,但随着近几年考试题量和难度不断加大,想凭借考前几天突击过关,则是万不可能。所以就需要考生尽早地制定复习计划,开始着手准备。” 严格按照复习计划推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公务员考试应该怎样制定计划呢?对于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制定复习计划至关重要。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中包括在职人员和大学生,需要他们在完成日常工作和学业的同时兼顾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而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坚持复习呢?“有的人因为今天单位加班,就把要复习的内容推到了第二天。而到了第二天可能又会遇到什么应酬,复习内容只得再次延后。”“而对于如何制定复习计划,我则建议把从现在开始到考试前的这段时间平均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现在到10月中这段时间,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目的就是熟悉考试的题型,对公务员考试有个大体的了解。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学习,首先可以感性认识公务员考试的题型、命题风格、各题型分值分布、考查的重点及难易程度。其次能够掌握解题思路,培养解题技巧。再有就是可以从中领悟出公务员考试命题侧重点和命题技术的变化。”“在完成第一阶段之后,第二阶段则是要反复做这些题,研究如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最后阶段就是要掐死时间做题,进入考试状态。” 做真题了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从现在起就要进入第一个准备阶段,也就是要做大量的习题,但面对市场上众多的参考书、习题册以及网上发布的各种考题,众多考生更像是没头的苍蝇,不知所措。据介绍,对考生们帮助最大的就是历年的真题和模拟题,而这些题通过互联网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但是错误非常多。不仅如此,目前市场上的不少辅导书错误也比较多,所以建议考生多买两本相互参考。“除此之外,据我了解最让考生头疼的就是做题中一旦遇到了问题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就是向周围的人请教也难以得出满意的答案,只得糊里糊涂地继续瞎做。对于这一问题,我则建议考生首先要研究参考书上的方法,从而寻求解答。其次还可以通过许多关于公务员考试的论坛或是一些老师博客,以发帖子的形式寻求解答。最后,对于那些实在无法解答的题,我则建议大家直接放弃。因为我们必须要清楚,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要想做完所有的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去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做每一道题目的时间是51.43秒,所以在一道题目上浪费很多时间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在这一大量做题的阶段中,要注意国家公务员考试与地方公务员考试中题目之间的关系。”李委明老师提醒道:“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试题与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试题,经常会有重复的现象出现。例如去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一道关于扑克牌的数量关系题就与一个月后北京公务员考试的一道题非常类似,而当我们仔细研究后便发现,这两道题同是源自2005年浙江公务员考试中的题目。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有些题目会有所不同,但解题的方法是万变不离其宗。再有,我还要强调的是,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语言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两部分所占比值最重,超过了50%。但是要想提

激励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54467719.html, 激励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李静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第11期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运作是一个知识转化为资本、知识资本转化为物质财富 的全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又是资本的使用者。所以在新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已成为资本财富的源泉。充分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已是当代企业发展的首选。只有在注重激励、激励方式运用得当的企业中,员工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努力完成各种使命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激励员工已成为所有企业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激励能够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员工能把另外70-80%的潜能发挥出来。可见激励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对人潜能的挖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行为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一种个体行为的激励或肯定会导致或消除一种群体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激励不仅直接作用于人,而且还间接影响其周围的人。假若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刺激和诱导,就可以使广大员工形成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反应,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良好文化的形成,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一、激励的基本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对于激励有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激励是指个体内在的、能激发人的某种行为的所有动力;激励是有效行为和绩效的基本条件。而另一些学者则从激励作用的过程认为激励就是系统的组织者采取有计划性的措施,设置一定的外部环境,对系统成员施以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借助于一定的信息载体),引起其内部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使之产生组织者所预期的行为反映,正确、高效、持续地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 人力资源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限的激励手段激发人的需要、动机、欲望,形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阿目标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发挥潜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激励的作用和意义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激励的理论和方法,创造良好的激励环境,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员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激励的意义和价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会计0803 王芳 08721326 内容摘要: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最关键的资源,人事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传统人事管理随着时代发展、企业优化日渐显露出了弊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领域正在国内崛起并迅速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起源于传统人事管理,却拥有传统人事所不具备的、适应时代进步的优越之处。本文比较了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同点和主要区别。 关键字: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一、传统人力资源与现代人力资源的内涵 (一)传统的人事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运用某种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它以事为重心,为人找位,为事配人。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重拥有不重开发,员工被动接受工作安排。传统人事管理是战术性管理,着眼于当前,就事论事。它照章办事,按计划办事,无科学性、创新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管理主体是行政部门,管理制度受领导人意志左右,个人和组织均是被动的接受者。人事的重大决策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职工进出、工资标准等方面无自主权。 (二)现在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 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 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 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重心,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让员工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力资源被提高到了战略地位上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个人特长、才能,体现个人价值,追求创新性的科学方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是市场运行的主体,多为主动开发型,根据组织现状和目标,有计划地展开工作。 二、传统人力资源与现代人力资源的相同点 严格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 (一)管理对象有相同性 不管是传统人事管理还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它们的管理对象都是人, 都是处理“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在实施管理中, 按需设岗,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使人与岗位的匹配达到最优, 以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协调管理中“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 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二)管理任务有相同性 人员的招聘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考勤、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培训等等, 这些工作既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务, 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引入了电脑化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管理目的有相同性 尽管两者管理方式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单位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力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合,提高效率,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单位、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更深人和更全面的新型管理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一、专业与专业化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政府工作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经指出,“现代劳动生产力之所以得到提高的关键,也就是人的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提高的关键,劳动分工”。现代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分工,使人们能够集中精力,高度专业化,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 一位早期系统研究“专业职业化”的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1933年,布兰德斯(brandeis)提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以智能为特质,包括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 194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公布了关于“专业”的八条评判标准:(1)专业实践属于高度的心智活动;(2)具有特殊的知识领域;(3)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4)经常不断地在职进修;(5)视工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6)行业内部自主制定规范标准;(7)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目

的;(8)设有健全的专业组织。此后,利伯曼在1956年、曾荣光在1984年也分别提出了有关专业的特征、核心及衍生特质。 由此,专业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作实践以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为基础;工作过程需要心智和判断力;工作需要自主权。其它特征还包括: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工具方法;从业资格不易获得;强调服务社会。所以,与一般工作者相比,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学习高深学问和专门知识。 应该指出,专业化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specialization;而中文里常说的职业,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oupation,指从事一定的工作职业的人,可以包括专业人员、也可以不包括专业人员。professionalization则指的是专业技术职业化的一种现象,与职业有区别。中文里的职业化,实际应该是这个的意思——将专业的工作能力变成一种职业,或是一种职业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要是咬文嚼字,职业化的过程可以翻译为professionalizationofanoupation 或makinganoupationmorespecialized(将一个职业专业化);或相反,oupationalizationofaprofession(或将一个专业职业化)。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本文暂不用职业化,而是用专业化这个词。 专业化指的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训练和学习做基础、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或工作领域。它需要从业者对这个领域有系统的知识和精

(完整版)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法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法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经常被采用的则是笔试法、口试法、模拟操作法以及心理测试法这四种形式。 一、笔试法 笔试法是让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文字解答试卷中预先拟好的试题,然后通过试卷评判来测试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测试方法。其特点是题量大、内容分布范围广、评分客观公正、考试的可信度也较高,因而经常被人们所采用。但是,笔试也有一些缺陷或不足,主要表现为对于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很难测定,而且,考生有时还可以任意作答、猜测、作弊等不正当的手段都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考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笔试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论文式笔试法,也叫主观性笔试法。这种测试法采用应试者依据题目写论文的形式进行答题,阐述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主张和见解。其优点在于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出应试者的文字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材料整理分析能力等。但是,这种测试方法的命题内容的分布面较窄、选择程度较低,而且评分标准也不易统一,主动性较大,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另一类是短答式笔试法,也叫客观性笔试法。其做法是让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填空、选择和判断等方式,用简明的文字或符号来回答很多问题。它具有试题量大、测试范围较宽、评分标准明确以及选择性强等特点,可以比较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确保试卷评分客观、公允。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机械记忆,不适用于深层次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 二、口试法 口试法是指考生以口述方式当面回答主考人所提出的问题,主考人通过对考生的观察以及考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来考察应试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度等多方面的情况。其优点是测试范围较广、内容丰富而灵活、形式也较直观、能够准确地了解考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以及应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它还可以对考生的性格、工作态度等作出评价。可是,它的缺陷也非常明显,主要是规模有限,不能大规模地进行考试,而且耗费时间较长,效率低下,主考人员在评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考试的可信度不高。此外,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自己正常水平的发挥受到影响。 口试法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依据参试者的人数,可分为个别口试和集体口试两种,而按照问题的结构则可分为结构式口试与非结构式口试。后面的内容将会有所涉及,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模拟操作法 模拟操作法是指根据职位的具体要求,主考人为考生设计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情景,如起草公文、主持会议、发表演讲,或进行实际调查等,让考生进行实际处理的演示,主考人通过对考生行为的观察来评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领导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关职位所必需具备的素质。模拟操作法将考试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较为客观、科学地考查出应试者是否具备拟任职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它特别适应于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特殊职位任职人员的选拔。只是其组织和设计工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因而难以大规模进行。 四、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指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手段,对考生的智能、气质、性格、情感等个性特征进行测量。运用心理测试方法,可以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拟任工作所需具备的智力水平和人格素质,主要包括记忆力、反应速度、注意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内容。个性倾向测试与能力倾向测试是常被采用的两种方法.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和部门尝试着将心理测试方法运用到干部录用考试的面试中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人力资源专业+激励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激励”来实现的,所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商场如战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人才的竞争,研究激励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能够吸引、留住跟用好各类人才十分有必要。激励不仅能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还能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跟个人发展目标相柔合。 关键词:激励;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者;员工积极性 Motivation and its role in moder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Now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he use of an "incentive" , so encourag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 ources, market like battlefield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talent competition, study the role of incentives in the mo 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ble to attract, retain and use all kind s of talents well is very necessary. Motivation can not only help enterprise s to do a great job, but also cultivate employees' loyalty to the enterprise s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区别

关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笔记之一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较: A更强调人本管理 一、管理观念的区别 书中提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工具”,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作“资源”,注重产生与开发。注意这里,资源有两种状态,一种就是产生,这应该就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包含的重要内容,而另一种开发,则就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没有或者不具备的职能。而这才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我们说什么才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只有人才才具有无可替代的、不能复制的优势。可就是,人才不能用拿来主义,虽然我们也可以空投,不可那只就是对极个别的高管或者尖端技术人才而言,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企业人 才都空投吧,我们也不可能只靠个别尖端人才或者高管来创造我们的企业价值,所以,我们说企业人才必须靠自身培养与发现,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就是开发。这在许多的外资企业中,我们可以发现,外企的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她们对于职工的培养、职业前景的规划可谓用心,正就是如此,才有众多的人才汇聚到外企中去,我们想,外企吸引人的绝不仅仅就是依靠高薪,事实上,我们个别私企,甚至国企的薪金水平也不会与有些外企差。关键还在于两种企业下的文化氛围,归结到根本原因了就在于企业的人力开发水平。 二、管理重心的转移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与“物”为核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什么就是“事”、“物”与“人”,我以为“事”与“物”,应该就是可以归结为相关的制度、奖惩措施等,这些就是可以物化的东西,同时,这也就是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点的管理手段。而“人”呢,我以为应该就是指人力部门对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计划等提升人力资源能力的一些措施。如果我的理解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即便在今天提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仍然不能不要一套严格的“事”与“物”来限制,否则,我们虽然称以人为核心,但很可能会形成因人设事,因人而异的情况。我以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就是要打破过去存在于企业中的各种关系网,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激励与分配机制,如果不能打破这些关系网,没有一个严格、公平、公正的制度,就是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事”与“人”就是同等重要的,或者说就是互为基础的。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_习题集(含答案)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习题集 一、单选题 1.()被誉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 A、泰勒 B、西蒙 C、西奥多·舒尔茨 D、法约尔 2.交关环境是指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总合下面不属于交关环境的是() A、政治制度与行政体制 B、行政改革、行政发展与政府组织的目标 C、自然环境 D、组织文化与组织气候 3.交流调配在用人单位的层面上,受到()影响,组织必然要考虑到人才需求状况、职位结构、职位空缺情况和与人才输出单位的协调等。 A、机构编制 B、交流程序和形式 C、任职资格 D、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4.回避制度是以()为中心。 A、公职人员对机构臃肿 B、用亲属不讲原则 C、裙带关系 D、公职人员对亲属回避 5.挂职锻炼的期限一般为() A、三至五年 B、半年 C、一至两年 D、两年 6.狭义的保险包括财产保险和()两大类。 A、婚姻保险 B、事故保险 C、安全保险 D、人身保险 7.现代管理中的“权变”思想的人性假设理论是() A、X理论 B、“复杂人”假设 C、“经济人”假设 D、“社会人”假设 8.“引起人们工作动机是社会的需求,即人们有安全、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的需求。”是哪种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 A、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 C、自我实现的人 D、社会人假设 9.()是一种以劳动成果计付报酬的工资形式。 A、计时工资制 B、计件工资制 C、定额工资制 D、包干工资制 10.下面不属于国家公务员法的体系构成的是() A、公务员总法或基本规范 B、公务员的各种配套法规 C、地方公务员法 D、公务员管理条例 11.津贴一般在标准工资的()幅度内浮动。 A、10%~40% B、10%~15% C、15%~30% D、30%~40% 12.()是工资的辅助形式。 A、津贴 B、补贴 C、奖金 D、福利 13.哪一项不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A、育才 B、留才 C、求才 D、激才 14.下面哪种津贴是指为补偿劳动负效用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损失而设立津贴,如高

公务员考试报名职位选择技巧

公务考试报名职位选择技巧 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金榜题名者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在报名过程中,考生最为关心的莫过于职位如何选择,心仪的职位总会出现人数扎堆的现象。对此,根据往年报考和录取情况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1、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位 每年职位表发布后,考生就应该根据自己自身条件(如学历、专业等)去筛选出跟自身条件相吻合的职位,冷门专业可选择性会比较少,可选择专业不限的职位。可选择性较多的话可从中提炼出几个自己比较有意向的职位重点关注。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考生,应该用排除法排除自己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职位,再从符合条件的职位中逐渐优化,将范围不断缩小,重点关注少部分职位。 2、突出自身优势条件减少竞争对手 从重点关注的几个职位中可选择限制较多的职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排挤掉竞争对手,比如是否为应届生、英语四六级、党员、计算机要求等,那些专业不限,四六级不要求,基层工作经验不限,政治面貌不要求,学历不要求……这样的职位往往越是竞争最惨烈的。

3、抓好报名时机、及时关注报考人数 报名开始后报名总人数会不断创新高。你的理想职位报名人数也会越来越多,考生可在报名中后期具体填报职位是好好权衡竞争力和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位。 4、报名中后期报考最好,勿拖延至最后一天 考生切记不要拖延到最后一天,一旦审核不通过,就有可能错失本次考试机会,这是绝对得不偿失的。考生最好在报名结束前倒数第二、三天报考,一旦审核不通过还可以重新选择。在此提醒考生,大多数考生会选择此方法报名,所以最后一两天人数出现急剧上升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考生如早已认定那个职位,非报不可,则可早些报名。 审核不通过的原因会比较多:如照片模糊不清、专业不对口或该职位备注的其他具体限制条件没有看清等。报名结束后,达不到开考比例的职位,由公务员主管部门按规定的程序办法核减招考计划,直至取消该职位。报考被取消职位的人员,可重新补报其他职位。 5、有疑问及时和招考单位沟通 在报考生很多考生都会有些许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专业、户籍(国考不限户籍)、各种证书等。对于此类问题,考生可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当人类正在向知识经济新时代迈进的时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种挑战的直接表现,就是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空前激烈。参与竞争的将包括国有、民营、外资、合资、独资企业等所有企业形态,而竞争也将在中国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同时展开。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将从资金、产品等有形资本的竞争转为无形的智力资本(Intellecture Capital)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为人才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先进科技的载体,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结合,更使得这场人才争夺战狼烟四起。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如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根本上都表现为人的问题。员工的素质与士气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期望借助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为企业营造适宜的人才发展环境,从而能有效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中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 1、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演变 对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视是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而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国内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过程中,总感觉不得要领,花了不少精力,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状况的出现,往往是企业人力资源策略与方法出了问题,或者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人(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关系中的地位问题,由此而导致了人力资源工作在出发点上就出现了偏差。 反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直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每一次大的跨越,总伴随着生产关系从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到逐渐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变革。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由此而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时,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也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演变 工具论阶段 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被等同于没有思想的物体,是被另外一些掌握土地的人所利用的工具。 要素论阶段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2012年第10期下旬刊(总第496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10,2012 (CumulativetyNO.496)浅析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任 雯 张传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摘要】当前,中国地方政府部门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方式的缺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来,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部门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和提高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中国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最终阐述笔者对于完善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 人力资源 管理 一、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一)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以地方行政组织人力资源为主要对象,依据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获取、维持和开发的管理行为。它的主体是政府部门,管理对象在我国主要是国家公务人员。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的获取,指对公务员进行录用和配置;人力资源的维持与开发,维持包括对公务员的薪酬等进行保证,开发主要指以提高公务员素质为目的,通过绩效管理,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二)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地方政府对自身的治理能力是其能力体系的中心 具备足够资源的地方政府,才能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具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治理社会的能力。 2.发挥行政能力的基础是地方政府必须明确其职能 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一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为地方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建设。三是提供能使地方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保证地方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的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地方政府职能有所改变,总体要求是地方政府的各项职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其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非科学性。受传统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方法都存在一些缺陷当前,政府部门没有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人事理念,强调人必须服从组织,遵守和执行组织的命令,严重忽视人的个性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事机制是把人看作一种活动工具,加强对人的控制。其结果就是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都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当地社会建设的运行。此外,由于没有认识到公务人员学习培训的重要性,我国地方政府缺乏对人才的培育和发展理念。部分地方政府对公务员的培训内容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所授内容浅薄、针对性不强,忽视对其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理念,政府部门的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各个单项法规及实施细则,但地方政府在履行这些法律法规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制定一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匹配的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法。此外,在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制度不能落实到位,管理的效率低下的状况时常发生,最终不能使国家法律法规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用人制度的非科学性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不是根据其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地方官员往往以权谋私,任用一些与自己有亲缘、地缘关系或存在某种利益关系的人,诸多不公正现象在选拔和配置人员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腐败现象的出现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一是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公务员年龄普遍偏大,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二是文化结构的不合理,本科人数比重偏小,缺乏专业知识培养的人数比重过大。 (四)绩效考核制度的非科学性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一些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公务员的晋升主要还是取决于学历、资历,没有科学的管理晋升机制,这导致地方政府官员只注重眼前利益,以求自己的职位晋升或加薪,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行政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许多地方政府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没有接受来自组织外部的公共服务对象即公众的考评,从而使得绩效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都严重降低。此外,我国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程度低 首先是法律体系不完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立法层次很低,权威性不强,这些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地方政府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容易受领导者主观意识的控制,管理的随意性很大,不按法律法规办事的情况屡屡出现,最终导致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地落实。 三、完善我国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地方政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当今社会,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确立要以人为中心,转变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具体来说,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管理者消除旧传统和思想,激励行政人员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调动他们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在认真落实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政府发展的人才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明确各项工作任务,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此保障政府部门和人民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实现。 (二)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首先要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 地方政府必须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任用条例》的规定办事,根据职务的相关要求公布选拔的职位,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遵循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推广和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注重能力和实干精神,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通过层层考察并在任职前进行公示,抵制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其次, Times Finance 179

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公务员“能级制”改革能否突破制度瓶颈 最近,全国国税系统正推广的公务员能级管理制度改革,此次改革始于几年前的南京市地税局试点。作为整个改革的一个步骤,湖北省枝江市国税局不久前开展了“能级制”改革试点,引起外界特别是广大公务员的关切。由南京市地税局而至枝江市国税局,“能级制”改革试点对公务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破冰”意义已逐渐凸显出来。其坚持激励保障及监 督约束并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共存的理念及《公务员法》精神的暗合,更使其成为时下各方关注的热点。 公务员管理制度 改革的原动力 自公务员制度产生以来,公务员便始终处在一种层级管理的组织构架中。为保证权力等级和职位秩序,及职务、级别相对应的职数通常呈现出头尖脚宽的金字塔形状。其中,高职务者享有高级别,工资报酬也相应较高,但是高职务者的数量是有限的。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公务员500万人,其中只有8%的是副处级职务以上,92%的公务员职务层次都在科级以下,绝大多数公务员长期得不到晋升。 如果公务员只能依靠职务的提升来获取更多的收入,这就必然带来两个直接后果: 一者,争取职务而不是提高业绩,成为公务员职业发展的头等目标,由此,官场潜规则便会大行其道;二者,由于政府部门的领导职数比例很小,注定只有少部分人能晋升到领导职务,而多数人被排除在外。由于公务员的收入是及职务挂钩的,这也意味着多数人的收入状况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长此以往,素质高、能力强的公务员会因自身价值贡献得不到高收益而利用公共权力扩大“在职消费”,或者过度使用公共权力导致腐败,抑或离开政府部门形成人才流失。 现有公务员制度的瓶颈和由此而造成的激励机制的缺失等,无疑是“能级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或企业相对)工作的人员的总和。公共人力资源是公共部门实现职能的前提和依托。没有公共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公共部门便不成其为社会组织,更无法实现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2. 公开竞争性考试:面向社会的,多个人参加考试来竞争一个或几个职位,分数高低直接影响人员的录用与否,并且必然有人落选的考试。 3. 国家公务员的控告:是指公务员对机关及其领导人的失职渎职、打击报复、以权谋私以及其他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违法乱纪行为,向上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指控,要求其进行处理的活动和制度。公务员的申诉和控告,是公务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护自己不受他人非法侵害的有效手段。但申诉的目的是及时修正机关的不当人事管理行为,控告是为了制止和惩罚机关及其领导人的违法违纪行为。 4. 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的培训:公共部门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公共部门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及公职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公职人员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的活动。 5.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为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所采取的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各项社会保障子系统的总和。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 1.概括公共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答:公共人力资源规划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部门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的基础,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充分就业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人力资源规划为公共部门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提供了人力支持。(2)人力资源规划是公共部门其它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基础。(3)人力资源规划促进了公共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试述公共人力资源奖励的原则。 答:(1)公平原则。公平性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奖励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2)效率原则。效率原则指的是奖励及时性和有效性。(3)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指奖励应与公职人员的业绩相对应,做到恰如其分。 3. 简述江泽民同志有关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观点。 答: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观念环境。2. 坚持正确的干部路线、方针、标准、原则和具体政策,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3. 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4. 研究年轻干部的成长条件。5. 研究年轻干部的成长过程。 6. 研究年轻干部的成长途径。 7. 年轻干部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 8.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管理监督。 4. 简述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 答:确定公务员的考核内容是做好公务员考核工作的前提,考核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考核工作的质量。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综合体现了公务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