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骨缺损动物模型的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374.01 KB
- 文档页数:1
负载抗生素的纳米三维支架修复大段骨缺损叶鹏;黄文良;邓江;邓崇第;张天喜;喻安永;余斌【摘要】背景:前期研究证明利用壳聚糖、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以制备出具有一定机械性能的纳米三维支架材料.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将左氧氟沙星负载于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支架上,观察其对开放性长骨骨干骨缺损的抗感染及修复效果.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3组,每组12只.3组均于右侧桡骨中段建立长2.0 cm骨缺损,实验组植入负载抗生素的纳米三维支架材料,对照组植入纳米三维支架材料,空白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4个月,进行骨缺损区X射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①植入后1个月,实验组伤口无局部感染化脓,对照组、空白组均出现了局部软组织炎症反应甚至死亡;②植入后4个月,实验组骨组织影像学表现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区别,支架完全由正常骨组织替代,有骨髓腔再通;对照组可见骨痂生长,骨质密度低于实验组,未见骨髓腔再通;空白组支架断端已封闭,停止生长,骨折不愈合;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可见成骨细胞成群排列在基质中,细胞形态良好;对照组可见骨细胞、骨基质,还可见新生毛细血管,处于骨髓腔再通早期;空白组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及肌纤维组织生长;实验组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高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④结果表明,负载抗生素的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支架在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抗感染能力、骨支架及骨诱导作用.【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8(022)030【总页数】6页(P4812-4817)【关键词】纳米三维支架;左氧氟沙星;骨组织工程;纳米羟基磷灰石;骨感染;生物材料【作者】叶鹏;黄文良;邓江;邓崇第;张天喜;喻安永;余斌【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创伤病区,贵州省遵义市 56300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贵州省遵义市 563003;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贵州省遵义市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创伤病区,贵州省遵义市 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创伤病区,贵州省遵义市 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创伤病区,贵州省遵义市 56300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纳米羟基磷灰石:是人体和动物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它能与机体组织在界面上实现化学键性结合,其在体内有一定的溶解度,能释放对机体无害的离子,能参与体内代谢,对骨质增生有刺激或诱导作用,能促进缺损组织的修复。
Bio-Oss-FG结合口腔组织补片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田刚;周中华;徐晓刚;高建勇【摘要】目的:分析口腔组织补片(ADM)是否可以改善Bio-Oss经纤维蛋白胶(FG)塑形后诱导成骨性能下降的问题.方法:9条杂种犬,每只拔除双侧下颌第2、4前臼齿和第2臼齿,造成6个1cm×1cm大小的骨缺损区,将Bio-Oss+FG+ADM、Bio-Oss+FG、Bio-Oss共3组材料随机植入骨缺损区,每组2处缺损.分别在术后4、8、12周各处死3条实验犬,观察软硬组织的愈合情况,大体标本观察补片生长情况,组织切片观察新生骨组织形态、组织补片的愈合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得出新生骨百分率,利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软组织均一期愈合;组织补片在12周时仍未吸收,紧密结合在骨组织表面,显徽镜下显不补片与新生骨组织紧密结合.实验组新生骨百分比在4、8、12周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组织补片吸收时间超过12周,可以促进经纤维蛋白胶塑形后的Bio-Oss成骨性能,同时可以促进覆盖软组织在植入物表面的早期附着,对防止伤口裂开有一定预防作用.%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steogenic activities of Bio-Oss after combining with fibrin glue(FG) and ADM in reconstruction of canine mandibular defects. Methods: The second and fourth premolar teeth and the second molar teeth were extracted bilaterally,in 9 hibrid canines,resulting in 6 bone defectsfl cm × 1 cm)in each canine. Bio-Oss , Bio-Oss+ FG ,Bio-Oss+FG+ADM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bone defects randomly. Three Canines in every group were executed after 4,8,and 12 weeks to observe the healing of soft and hard tissues.The property of Bio-Oss and ADM were observed via gross specimen,the morphology of the newly-formed bone and ADM was observed by tissue sections.The proportion of newly-formed bone wasobtained by computer image analysis (SAS software,analysis of vaiiance).Results: The soft tissue all coalesced. The patch was existed after 12 weeks. The rate of new bone in ADM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Bio-Oss group. Conclusion: The tissue patch can guide the bone regeneration, and thick the soft tissue. It can improve the osteogenic activities of Bio-Oss after combining with fibrin glue.【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22)004【总页数】5页(P247-251)【关键词】组织补片;无机牛骨;下颌骨缺损;纤维蛋白胶;塑形【作者】田刚;周中华;徐晓刚;高建勇【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口腔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口腔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口腔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口腔科,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23我们的前期实验发现,Bio-Oss复合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修复犬下颌骨缺损,新生骨百分率比单纯使用Bio-Oss组有所下降,说明FG可以改善Bio-Oss骨颗粒的可塑性,但影响了其成骨性能[1]。
猪作为实验模型进行临床研究颅面文摘:猪代表一个有用,大型实验模型为生物医学的研究。
最近,它已经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生物医学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审查猪头部区域里的基本的解剖结构以及联系当前的研究。
人类注意力都集中在经常受到病态流程的领域,:口腔和牙齿、唾腺、眼眶、鼻腔、内翻性鼻窦、上颌骨、下颌和颞下颌关节。
并不是所有的结构在猪和人类有一个相似的形态,这些形态异同必须在选择猪作为实验模型再生医学之前考虑。
使用猪作为实验模型的历史猪,作为驯化的动物中的一类,代表在全世界将近500个不同的物种中的最重要的一类。
最近,猪成为一个非常频繁的和最喜欢的生物医学模型。
这可能代表着为未来的器官移植的来源的重要意义。
迷你猪被认为是在许多生物医学中作为一个实验模型,由于他们的明显的相似性人类从解剖学,以及经济优势和道德上的原因。
由于生理相似之处, 在猪结果获得的转移到人类条件比其他实验动物更准确,如老鼠,老鼠和兔子。
使用猪作为一个合适的动物模型的历史也更老。
第一个专门的基础程度的研讨会关于利用猪在生物医学研究在1965年太平洋西北地区华盛顿里奇兰实验室举行。
许多不同的猪种携带人类疾病和症状,如糖尿病和黑素瘤有被建立。
猪和迷你猪在一些地区已经确立为主要研究模型作为生物医学和药理研究,因为他们与人类的结构上的相似性(如身体的大小、皮肤、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系统),他们的功能相似之处(肠胃系统和免疫系统),因为疾病模型的可用性(例如动脉硬化,代谢综合征,胃溃疡和伤口愈合)。
最近,迷你猪用作模型的毒性测试新的药物和化学物质。
有必要试验新药品用于在人类使用在非啮齿动物物种。
最常见的选择是狗,或者在有限的数字,灵长类动物。
猪和迷你猪已确认为将扮演非啮齿动物物种的毒性测试医药产品,因为他们的血液学和心血管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考虑中的重大项目最近集中在评估潜在的影响的毒性测试在迷你猪作为替代方法。
所以,很明显,猪可以是一个更有用的常规的实验动物模型在许多方面相比于其它动物(老鼠,老鼠,兔子或狗) 使用。
肺癌骨转移小鼠模型的建立孟越;杨德鸿;李春雨;郝松;胡少宇;林振;袁亮;李威;闫文娟;陈建庭【摘要】目的:通过短暂免疫抑制,在免疫功能正常小鼠复制肺癌骨转移模型。
方法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低剂量免疫抑制组(C100/D50)、中等剂量免疫抑制组(C150/D100)及高剂量免疫抑制组(C200/D150)。
低剂量免疫抑制组、中等剂量免疫抑制组及高剂量免疫抑制组在实验的第1天分别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100、150、200 mg/kg,在次日分别注射地塞米松钠(DXM)50、100、150 mg/kg,连续注射3 d。
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第5天,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注射1.0×109个/L浓度的细胞悬液于小鼠右后肢胫骨平台下。
造模后第28天进行影像学测定并取材,评估骨质缺损程度,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肿瘤形态,并通过检验学指标评估骨破坏程度。
结果在肿瘤注射过程中除对照组外每组各有1只死亡。
试验结束时对照组小鼠全部存活;C100/D50组小鼠9只存活,仅有1只成瘤;C150/D100组小鼠存活8只,7只成瘤;C200/D150组小鼠存活4只,全部成瘤。
中、高剂量免疫抑制组的小鼠体重降低明显,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X线及显微CT可见中、高剂量免疫抑制组小鼠胫骨平台下出现明显的骨缺损与骨破坏,其影像学表现符合肿瘤性骨破坏的改变。
病理可见溶骨病变为主的混合性骨质破坏。
中、高剂量免疫抑制组小鼠ALP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这两组间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中、高剂量免疫抑制剂在制备小鼠肺癌骨转移模型中均具有较高的成瘤率,但中等剂量组小鼠存活率高,效果更理想。
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人肺腺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制备方法,为转移瘤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动物模型。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odel bearing human lung cancer xenograft with bone metastasis in mice withnormal immune function. Methods Forty female C57BL/6J mice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4 equal groups, including a control group and 3 immunosuppression groups treated with low, moderate, and high doses of dexamethasone (50, 100, and 150 mg, respectively). Four days after immune suppression, the mice were subjected to percutaneous injection of1.0 × 109 L-1 A549 cells into the tibial plateau, and the bone defects were assessed radiographically 28 days after modeling.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tumor tissues and bone tissue damages. Results In each of the 4 groups one mouse died during tumor cell injection. Only 1 mouse showed tumor formation in low-dose immunosuppression group, as compared to 7 and 4 in moderate- and high-dose immunosuppression groups. X-ray and microCT scan showed significant tibial bone destruction in moderate- and high-dose groups. The moderate- and high-dose groups showed similar ALP activities but bo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Immunosuppression with a moderate dose of dexamethasone results in longer survival time of the human lung cancer xenograft-bearing model mice as well as a higher tumor formation rate.【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664-668)【关键词】肺癌;骨转移;模型/小鼠【作者】孟越;杨德鸿;李春雨;郝松;胡少宇;林振;袁亮;李威;闫文娟;陈建庭【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东广州 510515【正文语种】中文肺癌转移发生率非常高,其中50%~70%发生骨转移[1]。
局部植入辛伐他汀诱导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崔岳毅;宋纯理;谭杰;付鑫;陈仲强;刘忠军;党耕町【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植入辛伐他汀修复大鼠颅骨极限骨缺损的机制,即诱导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归巢.方法辛伐他汀5 mg加聚乳酸20mg或单纯聚乳酸20 mg分别溶解于200μl丙酮,制备辛伐他汀聚乳酸复合材料或单纯聚乳酸材料.16只SD大鼠尾静脉注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BMSC(GFP-BMSC)作为示踪细胞,48 h后制作大鼠颅骨极限缺损模型,并植入辛伐他汀-聚乳酸复合材料(n=8)和单纯聚乳酸材料(n=8)进行修复.2周后经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缺损处绿色荧光信号,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辛伐他汀组(n=4)和对照组(n=4)缺损处GFP BMSC归巢.颅骨脱钙后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辛伐他汀组(n=4)和对照组(n=4)缺损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结果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显示,辛伐他汀组缺损处有较强的绿色荧光信号,对照组缺损处绿色荧光信号较弱;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辛伐他汀组缺损处较对照组缺损处GF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检测发现,辛伐他汀组BMP-2表达增加.结论局部植入辛伐他汀可诱导自体BMSC归巢至缺损部位并参与修复,其诱导归巢过程可能与BMP-2表达上调有关.【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年(卷),期】2013(034)006【总页数】4页(P431-434)【关键词】辛伐他汀;绿色荧光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骨形态发生蛋白-2【作者】崔岳毅;宋纯理;谭杰;付鑫;陈仲强;刘忠军;党耕町【作者单位】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骨缺损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重要问题,目前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为自体骨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