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 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一生淡泊名义, 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 写诗,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白居易的一生充满很多传奇故事 ,你又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养孩真辛苦的故事 盛唐诗 人白居易一生仕途不顺,爱情之路也很坎坷,在与初恋湘灵分离后,一心抗 婚的白居易最终被母亲以死相逼娶了同事的妹妹为妻,那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大龄青年的白居易养孩真辛苦。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龄青年白居易好不容易娶妻了,接下来 的任务就是养育儿女, 命途多舛的诗人在儿女这一关上也不顺利, 结婚一年之后 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人到中年的白居易见到女儿很是高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 在手里怕摔了,十分宠爱这个孩子,不幸的是大女儿三岁时夭折了,这对于白居 易夫妇来说打击十分大, 悲伤的诗人还特别作诗 《念金銮子二首》 表达悲痛之情,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渴望后继有人的愿望。 古人的观念很是传统, 重男轻女的思 想贯穿了几千年, 白居易也是这样, 经过漫长的六年后, 迎来了第二个孩子阿罗, 二女儿的到来暂时抚平了丧女之痛,白居易养育孩子的艰辛在之后又体现出来, 小心翼翼的养育阿罗,但年事已高,怕等到孩子长大时自己已经白发苍苍。谁想 到十几年后五十八岁的白居易和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孩子, 男孩阿崔的到来给了白 居易很大惊喜,但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玩笑,阿崔也早夭离去,绝望的白居易悲 痛万分,好友刘禹锡还写信安慰他。 命运的安排给了白居易多次打击, 白居易养孩真辛苦的感慨在他的诗作中也 有体现,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家庭,孩子的养育都是不容易的。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诗人, 他的身上有很多故事, 一起来看看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老家在太原。 白居易小时候就很聪慧, 当别的小孩还是在母亲跟前撒娇的 时候,白居易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而且白居易的父亲过世的早,一直跟随祖 父生活。祖父一直很喜欢白居易,时常将他带在身边学习教导。白居易也没辜负 他祖父的希望,还是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颇具才名。 真正算起来, 白居易的故事要追溯到他四处游学的时候。 白居易十三岁的时

候,太原发生了战乱。白居易的祖父托人连夜将白居易送出了太原。这一走,就 是二十年。家乡发生巨变,白居易年幼,并不能做些什么。收到祖父来信,说家 中一切安好,让他安心学习。之后的白居易才开始了他的游学之旅。 在经过四处漂泊之后,白居易进入了唐都京城。京城里,处处都有才子。白 居易起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落魄诗人。 在参加了一个很有名的京都之宴后, 白居 易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知晓。而在后来,白居易又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 ,为世人所流传。自此,白居易真正的进入了上层贵族的圈子里面。白居易 才华渐渐地显露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坎坷经历,他终于被皇帝重用。晚年曾担任 太子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学习。所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凭着自己的努力 一定会做的更好。而现在,白居易的故事仍在继续!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诗人简介)白居易、苏轼、卢钺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卢钺】 也叫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南宋诗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 根据他写的诗可以总结出:

诗人白居易的主张是什么

诗人白居易的主张是什么 白居易是现代主义诗人,是著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那么白居易主张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白居易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从小天资聪慧五岁就会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就已经在文坛领域里名声大作。白居易写了那么多诗句的一直保留在现在,是历史文明里中宝贵的经典之作。不仅写得一手好诗,长大之后的他进京考试成了进士,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为民排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 写了那么多诗的白居易主张什么呢?就像他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作”。他将自己的诗歌结合了当时的朝政和百姓为中心。用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昏庸无能,只顾自己的吃喝玩乐。他用自己的诗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的生死、只顾自己的利益。当时的白居易没办法,只能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面对白居易的主张,他选用的题材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白居易淡泊名利,从来不参加党派之间的战争。那时候百姓对他赞赏有加。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他的主张就是想百姓不在受苦,没有战争的爆发,可能因为小时候经历过战争的白居易一直在为国家做实事。即使被贬职了,白居易也没有自暴自弃,也在尽自己的所能做好江州的父母官。白居易的主张就是这么简单。 白居易被称为什么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一生淡泊名义,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写诗,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从小天资聪慧的他五岁就已经开始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在文学领域已经很有名气了,在之后他进京考试中了进士。在职期间白居易一直任劳任怨,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歌。当时白居易被称为什么“诗魔”。 白居易在意外情况下被贬职成为了江州司马,那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之后的白居易大部分诗词都带着暗喻的手法讽刺了那是的朝政腐败无能和听谗言的昏君。白居易曾经把自己的诗集分为三种,暗喻,闲适和伤感三大类。 白居易称号诗魔的由来正如他诗中所说“魔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息”,反复的诵读着自己的诗句,导致自己嘴巴里长满了口疮,诗魔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白居易写诗的题材一大部分都是从自己的身边提选的,他的诗歌让人通俗易懂,他的用词手法主要运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他从来都不参加党内的战争,淡泊名利。一心只为造福百姓为己任。他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诗歌是历史上的经典,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 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连不识字的老妇人听了之后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才思敏捷的白居易在盛唐时期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的佳作,广为流传。纵观他的诗歌,既不像李白那样充满了浪漫情怀,也不像苏轼那样豪放不羁,平淡真实的白居易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 最典型的就是《卖炭翁》一诗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一位卖炭老人的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 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白居易、元稹的交往不但时间长久,诗歌唱和数量巨大,交情也十分深刻。白居易自己说是“金石胶漆,未足为喻”(《祭元微之》)。他们之间,曾经有“千里神交,若合符契”的奇迹发生。《本事诗?征异第五》记载,元稹为御史,奉派到梓潼(在今天四川江油一带)办案。白居易在京城,跟一班名流游览慈恩寺(大雁塔),于花下小酌。当时白居易写了一首寄给元稹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凉州。 凑巧的是,元稹当时正好走到梁州(在今天陕西省城固以西的汉水流域)褒城,而且也在同一时间里寄出了一首《梦游》诗,诗是这样写的:

《梦游》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梦中所见,完全符合白居易的生活情形! 白居易、元稹唱和频繁,不在一处的时候,通常以竹筒贮诗派人递送,“竹筒递送”遂成诗坛佳话。两人唱和诗篇的数量,白居易自己说是九百多首,其实应该有一千多首。有的时候,一次就能唱和上百首。白居易《因继集重序》云:“去年,微之取予《长庆集》中诗未对答者五十七首追和之,合一百一十四首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一。今年,予复以近诗五十首寄去。微之不逾月,依韵尽和,合一百首,又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二……”。难怪白居易说自己与元稹的唱和之多,“从古未有”。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多数是应酬之作,套话、场面话而已。但是,数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至少可以说明他们两人互相关注、交往密切,是无人可比的。自然,毕竟都是优秀的诗人,这其中也不乏深情动人之作。例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云:《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再比如白居易的《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白居易人物简介

白居易人物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 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 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 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白居易祖籍 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 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 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 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教学文案

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近3500首诗篇,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尊重和喜爱。 公元772年2月28日(唐大历7年正月20日),白居易诞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东郭宅。他的父亲白季庚曾任彭城县令。白居易从小就很聪明,5、6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辨别声韵。关于他的聪明,史书上有很多记载,他自己也有不少叙述。这自然是他成为一个大诗人的有利条件,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勤奋和好学。他从小就背诗诵文,青年时代更加酷爱学习。他每天很早就起来读书,从清晨一直读到深夜。遇到好诗、好文章,就反复阅读,一读就是几十遍、上百遍。除了读书,就是练习写诗、写字,天天伏在桌子上写,天长日久,连胳膊肘上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与元九书》上对他这段的学习,有过一段生动的记载:“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学问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社会生活。白居易从11岁起,为避兵祸,就离家远游,南北奔走。有一首诗生动地记叙了这段苦难的游历生活:“孤舟三通楚,赢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离

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访贤问圣,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了解战乱、灾荒和残酷的阶级剥削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夜宿农家,他便同村夫村妪亲切交谈,了解乡俗俚语,收集土语方言。长期的漫游和广泛的接融社会,使白居易增长了渊博的知识。29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做了校书郎,开始踏入官场。805年,他改任周至县尉,帮助县令维持治安,催讨赋税和徭役。 漫长的仕途,使他深刻地了解了社会的上层,更了解社会的下层,积累了丰富的题材。公务之余他把一切时间都用在了写诗上。白居易的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富于人民性。他敢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虐、荒淫与腐朽,同情人民的遭遇、凄凉与苦难。他每遇不平,就展纸命笔。 唐朝从贞元末年起,宫廷需要的东西由宦官到市上直接采购,这些人横行不法,甚于强盗,常常买了东西不给钱,随便撕一块破绫抵价,人民敢怒不敢言。白居易看到这种情形,悲愤填胸,于是便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卖炭翁》。在这首诗里,他刻划了一位伐薪烧炭的老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由于他的一切都要依靠于木炭,所以在严寒的冬天,仍“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

白居易简介及个人作品介绍

白居易简介及个人作品介绍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 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 》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 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 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 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 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 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 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 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 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 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 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 相关联, 多写得意激气烈; 闲适诗则意在“独善”, “知足保和, 吟玩性情”( 《与 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 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 淡泊悠闲的意 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 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 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 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 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 (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东北)。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 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和 左赞善大夫, 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又历任杭州、 苏州刺史, 官至刑部尚书。 他在文学 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着名的“新乐府”的倡 导者。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广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 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 》也很有名。着有《白氏长庆集》。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 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 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 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 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 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 有的喊: “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 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 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 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一、人物简介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习、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二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记》,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极积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应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个人简历

白居易个人简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新郑(今郑州新郑)(仅见于清代县志,存疑),祖籍太原,到其 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 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 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基本介绍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 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 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 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 七十五岁。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写 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 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家族成员 曾祖父:白温

祖父:白湟 祖母:薛氏 父亲:白季庚 长兄:白幼文 三弟:白行简 儿子:白阿崔 生活轶事 樊素小蛮 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关于诗人白居易的作文

关于诗人白居易的作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家肯定很熟悉这首诗吧!对,这就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草》。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 居士,下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的影响。我很崇拜白居易,我要向 他学习。 我要学习他刻苦的学习精神。他念书念得多,连嘴唇的皮都磨破了,生了很多的口疮,但是他并不因此中断。他写字写得多,连手臂上也磨起了一层很厚的老茧。我有时候写作 业写累了,就休息一会儿再写;读书不想读了,就不读了。因此我深受教育,要向白居易 一样刻苦刻学习,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并仔细检查每一天的作业,坚持天天练字、读书、运动…… 我要向他一样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白居易十五岁那年,到长安游学,他带着自己的 诗到著名学者顾况的府上拜访求教。顾况是名冠天下的学者,他见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后生 前来拜访,不免有轻视之心。当他看到白居易文稿上的名字时,对着眼前的少年,看了好 一会,才开口说道:“京城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但顾况毕竟是个学者,他还是认真 阅读了白居易的文稿。当顾况看到开篇第一首诗歌《草》时,不由肃然,他信口读出声来。他将白居易呈上的文稿看完,由衷赞叹道:“我以前认为现在没有大手笔来继承前世的大家,今天看来,我是错了。刚才,我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这句戏言是一语双关,认 为你在长安站住脚并不容易。看来应该改一下了。”顾况停了一下说:“长安虽然米贵, 但你居之甚易!”可见他很有才华。他很快步入仕途并有了一番作为。在白居易去世以后,就连唐宣宗李忱也写诗悼念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 卿一怆然。” 正因为白居易才华出众,受到人们的尊敬。我也要通过刻苦学习,做一个有才能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历史名人中,白居易是我最喜欢的诗人,除了他的诗令人难忘以外,我更佩服他严 谨的态度,坚韧的品格。他以自己出色的才华驳倒了“长安居,大不易”的历史现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烈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寺就是我们家乡的 名人白居易所写的《离离原上草》,虽然白居易诗写的好,但是他在成名的路上历经磨难。 在他28岁去京城把他的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给了有名的文学家顾况,顾况一听“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对他说:“现在,在京城不好呆下去了。”但是当他看到白居易 写的这首诗时,大惊失色说:“你一定可以好好的在京城呆下去的。” 白居易每次写诗,反复修改,再拿给一些不识字的妇女听,如果她们不懂,白居易又 拿回去修改,读给她们听,直到她们听明白为止。

白居易为什么叫诗魔

白居易为什么叫诗魔 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写诗非常刻苦,他写的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句。后人便以“诗魔”称之。【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

白居易全面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

白居易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这首《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所作,诗中描述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故事,一千多年来,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挚爱深情,也因《长恨歌》而在中国人的心中回荡不绝。 聪颖绝人苦节读书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生于德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是个天才儿童,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知有「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他在《与元九书》曾提到自己读书的情形:「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信中提到自己因用功过度而发苍视茫,未老先衰的情形,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京师长安,曾拿着自己的诗稿去见大诗人顾况。顾况时任著作郎,恃才傲物,看到他的名字叫「居易」,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大为激赏,改变口吻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并感慨地说:「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见《唐摭言》)可见顾悦对他极为赏识。 然而白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二十八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三十一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识元稹。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入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哪怕会被人说成「俚俗」。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他不仅提倡白话诗歌,同时也是个实践者。他将《白氏长庆集》的近三千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自认为讽谕、闲适两类最具价值,讽谕诗「上可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 确实很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且白居易在他的诗歌 当中还有一副关心天下苍生的情怀,还有类似《琵琶行 》这样“怜香惜玉”的文字,但是走出诗歌的成就,白居易恐怕很难成为一 个品质良好的文人。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家伎, 就是古代豪门蓄养的歌妓, 最有名的两个就是 樊素和小蛮,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白居然还写过这样的诗词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其中小蛮腰说的就是歌姬“小蛮”本人的腰。 当时白居易的官位是正四品, 只可以养女乐三人, 但是白居易家中歌舞升平 很是热闹,这些家伎需要当侍妾,还要当歌女舞女有时候还要当丫鬟,在白居易 的栽培之下, 她们的能力和品质都比其他人家的家伎好上不少, 于是白居易以此 为傲。 他自己在文章中曾表述过:“三嫌老丑换蛾眉”,10 年的时间内家伎都换 了 3 次,每到 3 年时间,他就觉得她们老了变丑了,需要有更年轻更漂亮的替换 掉这些人。可是白居易当时的年纪已经是风烛残年,漂亮年轻的家伎也不过才 17 岁 18 岁呀。 白居易白天出门的时候, 一般也会把这两个漂亮姑娘带在身边, 其他家伎换 了一批又一批,这两位算是元老。 他 60 多岁的时候得了疾病半身不遂,他把家里最值钱的一匹马要卖掉,让 樊素和小蛮嫁人, 但是那匹马生性烈狂叫不止不离去, 樊素和小蛮就表示她们也 不会离开白居易。但是在白居易 70 岁的时候,两个人一起离开了他,相信白居 易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和他风流倜傥的性情不无关系吧。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相关文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主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主张 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白居易主张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白居易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里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他出生在唐朝经济最繁华的时期,他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自称为醉吟先生,是我们教育课本中最常见的诗句作家。 白居易从小天资聪慧五岁就会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就已经在文坛领域里名声大作。白居易写了那么多诗句的一直保留在现在,是历史文明里中宝贵的经典之作。不仅写得一手好诗,长大之后的他进京考试成了进士,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为民排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 写了那么多诗的白居易主张什么呢?就像他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作”。他将自己的诗歌结合了当时的朝政和百姓为中心。用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昏庸无能,只顾自己的吃喝玩乐。他用自己的诗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的生死、只顾自己的利益。当时的白居易没办法,只能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面对白居易的主张,他选用的题材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白居易淡泊名利,从来不参加党派之间的战争。那时候百姓对他赞赏有加。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他的主张就是想百姓不在受苦,没有战争的爆发,可能因为小时候经历过战争的白居易一直在为国家做实事。

即使被贬职了,白居易也没有自暴自弃,也在尽自己的所能做好江州的父母官。白居易的主张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白居易主张什么的答案。 白居易的诗歌特点白居易的一首《与元九书》,体现出白居易诗歌特点。白居易的诗歌保持着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把诗歌与人民生活、政治相结合,在内容上要求讽喻美刺,反应百姓生活的疾苦,在功能上强调诗歌教化作用。诗人追求真诚去伪,在诗中阐释了形式与内容的联系,论述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白诗中又以主题集中突出为特色的讽喻诗为主。诗人追求诗歌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会选取最典型的一件事,围绕一个主题来写。白诗大多数是叙述诗歌。诗人巧妙地结合叙述和议论于一体。 白居易诗歌特点还表现在叙述上,在叙述时,白居易常常发表议论来评价自己叙述的事情,借此表达自己的志气。在刻画人物方面,诗人善于捕捉人物特征,运用白描的写作方法,刻画出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生动的故事。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在于诗歌中的对比强烈,用词质朴,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生动自然。 诗中常常可以看见民间俗语、口语,很少出现古典和古奥的词句。其次白诗中的感伤诗歌也有其不同的艺术特点。诗人通过感伤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兼用写实和抒情。 诗歌的节奏变化很快。白居易运用通过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等方面勾勒出一幅画面,借用景物来烘托氛围。白诗诗风晓畅通俗,用词精炼准确。诗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写出新颖的比喻。

白居易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③。叶如桂,冬青④;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选自《白居易集笺校》。 2【巴峡】:指的是现在重庆朝天门以东长江上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 3【帷盖】:车的帷幔和篷,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4【冬青】:冬天还是绿的。 5【华】:同“花”。 6【缯】:丝织品的总称。 7【朵】:果实聚成的簇。 8【绡】:生丝的织物。 译文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圆圆的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橘子的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绸;膜如紫色的绸缎;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比它们还要好。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 公元820年,南宾(四川省忠县)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1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修心养性诗 *导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贞元十六(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长期为官,政绩卓著;写诗作文不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贞元十六(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长期为官,政绩卓著;写诗作文不辍,留下一部七十一卷的《长庆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部分吟咏心性修养即养生的诗,至今读来仍有浓厚兴味和启迪作用。白氏养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养心。他在《病中五绝句》之四中写道:身是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至于如何养心,白氏突出一个乐字。无论在任何境遇下,他都能找出乐的理由。升迁,他乐;贬谪,亦乐;富有,他乐;贫穷,亦乐。然则何时而忧耶?除了国家、民众的灾难及亲友死伤之事,就个人遭遇而言,几乎无事不乐。白氏四十二岁时,曾由朝廷大员,一度赋闲,退居渭上。此时正值壮年,英姿勃发,壮志凌云,但却无事可做。一般人受此打击,往往郁郁寡欢,甚至众病丛生。然而白氏却乐在心里。他找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集,反复吟诵,并仿其体,作诗十六首以自娱。在第九首中写道。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簟。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今我

何人哉?德不及先贤。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况此清渭曲,居处安且闲。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泉。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白氏此诗透露了他身处逆境而能自乐的一个秘密,即与先贤比较。颜回和原宪是孔子的弟子,是著名的安贫乐道者。《论语雍也》记孔子赞扬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宪隐居于卫国,住在藜藿穷阎之中,摄敝衣会见来访的时为卫相的老同学子贡,而不以为耻。与他们一比,白氏自觉境况好得多,没有理由不乐。白氏不仅与先贤比,还与当时的农民比。他四十九岁时由地方赴京城长安任职,途中宿于一个老农家中。看到这个老农岁种一顷田,春驱两黄犊。于中甚安适,此外无营欲。白氏不禁感慨:众人爱金玉,众口爱酒肉,何如此溪翁,饮瓢亦自足。他曾在一首《知足吟》中写道:不种一垄田,仓中有余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余服。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任职情况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20xx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20xx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0xx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

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0xx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1.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20xx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

诗人白居易

生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他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白居易的童年时光可以说很难挨,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白居易直言上谏,为人坦荡。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白居易任职过苏杭,贬谪过江州。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

生传》自况。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作品分析: 白居易的一生是从清教徒到浪荡子,晚年重返本真,归于寂然的一生。他从儿童时代就不得快乐,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环境所迫,总之学习非常刻苦,饱读诗书,因过于劳心费力,导致头发全白。当你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满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首苍凉凄恻的诗是出自一名十六岁少年的手笔。这首诗写尽了宇宙间的本质,长江后浪推前浪,生命一代一代更替,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逝去的永远逝去了,我们每天都在向自己告别,向时间告别,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告别。所谓向死而生,即是如此。老话说得好,三岁看老。有时候人的气质更多的是天赋,敏感是天赋,多虑是天赋,深沉是天赋,有同情心是天赋,而这些天赋,构成了白居易诗歌的底色。在白居易成年以后的诗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中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这是白居易写给青梅竹马的湘灵的《潜离别》。湘灵是邻家女子,跟白居易一起长大,两人情投意合。但是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他们是无法完婚的,要想冲破社会的阻力谈何容易。尤其当白居易跟母亲提出要跟湘灵在一起的时候,正赶上白居易的父亲去世。白母软硬兼施,一方面告诫白居易自己跟湘灵家庭有等级差别,将来结婚可能要承受经济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