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白居易是什么派诗人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白居易与杜牧:唐代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诗歌风格比较介绍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和杜牧都是备受赞誉的诗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唐代文学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本文将对白居易和杜牧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并探讨他们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白居易:豪放派的代表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其直率豪放、大胆开朗的个性而著称,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
白居易善于直抒胸臆,表达真实感情,他笔下描绘了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寄予自己对时事政治和人生的看法。
在诗歌创作上,白居易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用简练明快的语言直接打动读者。
他常常运用夸张、抒情、叙事等手法,结合形象的描绘和独特的修辞,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爱情、友情、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的真挚表达,打破常规的写作方式,给人以直接而深刻的印象。
杜牧:婉约派的代表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官员。
他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白居易相比,杜牧更注重细腻、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敏感细致的情感描写。
杜牧擅长以温婉而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他以秀丽雅致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将个人感情与外界环境相融合。
他善于运用典雅词藻、巧妙比喻和含义深远的意象,在有限空间内展现出无穷内涵。
杜牧笔下的景色如画,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静谧、柔美而略带忧伤的情调。
比较与影响白居易和杜牧代表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豪放派的白居易直接、直抒胸臆,他的诗作以情感真挚和社会观察见解著称。
婉约派的杜牧则追求细腻、优美的语言表达,他以自然景色为基调,着重于情感的内敛与细致。
这两种风格都具有独特影响力,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豪放派的直接表达方式启发了后来文学中情感真实、言辞大胆的写作风格;杜牧婉约派注重词藻和意境,对后世诗歌表现手法产生了积极影响。
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后来各个时期,白居易和杜牧都被广泛传颂并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借鉴。
20XX年唐代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相信大家对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都诗人熟悉吧!那么读过关于这位诗人不少作品的人你知道这位诗人是一位什么主义的诗人呢?如果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诗人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学成就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唐代文坛上的豪放派诗人唐代文坛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白居易。
白居易以其豪放洒脱的诗风,独特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唐代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背景、诗词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白居易作为唐代文坛豪放派的诗人。
1. 白居易的生平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卒于唐文宗大历十五年(825年)。
他的出身并不高贵,但却出人意料地成就了一代诗宗。
白居易年轻时就参与了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之后,进入政府任职。
但他并不满足于官位,憧憬着自由自在的诗人生活,于是他不断辞官、离职,专心致志于诗歌创作。
他的坦荡豪放的性格和思想推动了他的诗歌创作,并在唐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2. 白居易诗词特点白居易的诗词风格独特,充满豪放洒脱的气息。
他在情感表达上大胆直接,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人作风,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他的诗作中经常融入了生活琐事和日常情感,给人以亲切感和共鸣。
同时,他的诗歌中还常常涉及政治、社会等当时时事问题,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白居易的诗词通俗易懂,不拘泥于文言繁复的写作方式,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白居易的诗词中经常出现自然景色的描绘,尤其擅长描写山水之景。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精炼简练的诗句,使读者仿佛能够亲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宏。
同时,他还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为主题,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真实感和思辨性的写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3. 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白居易不仅在唐代文坛上享有盛誉,而且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豪放洒脱的诗风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创作样式和思想范式。
他的情感坦率直接、形象生动的描写技巧以及对社会时事的批判,都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学习和追求的对象。
他的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和流传,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神、诗魔都是谁?1、诗仙――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2、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3、诗鬼――李贺(790–816),字长吉。
晚唐诗人。
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今存诗242首。
他的诗作有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的。
据统计,他的作品中出现“死”字20多个,“老”字50多个。
尤其是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
因此,后人称李贺为“诗鬼”。
4、诗神――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写有9000多首诗,被后人尊称为诗神。
(另一说“诗神” 苏轼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5、诗奴(诗僧)――贾岛(779–843)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6、诗隐――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被人们称为“诗隐”。
7、诗魔――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8、诗佛――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9、诗豪――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10、诗囚――孟郊(751–814)因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
所以在他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简介唐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几乎涉及了唐代所有的韵文体裁,尤以其散文诗和豪放派诗歌而著名。
他还是唐朝宰相,曾在政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白居易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和画家。
白居易的母亲可以说是他成为文人的重要因素,她经常对他朗读诗歌和故事,使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文学和艺术。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前期主要是右边席上,后期则转向左边席上。
他的诗风独特,以话语生动,语言清新蜜柔,尤擅长表达诱惑和欢愉,有点跃然纸上的感觉,刚柔并济,刚毅直接,便于理解,常被当做民间诗歌来传唱。
白居易启蒙于曾参,而他的学习又深受大历年间的文化繁盛影响。
他的诗歌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对人性丰富多彩的理解和对欢乐的追求,他的文学作品也将唐代图鉴运动的精华融为一体,成为唐代自由而开放的文艺典范。
白居易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赫的。
曾与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诗人齐名,被誉为“诗史三百年独步”。
他参政从事精细化的农田调查、治书等具体实践,以及在政治上的论述、斗争、批判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是唐代清官、政论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历经忠良、通议、石达开、韩愈之争、新法、废李重俊搞起的李衮之乱等大大小小的政治斗争中,他一直是以自由、开放、包容、反对封建迷信等为主导的一股声音。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中唐诗歌的代表,他在诗歌上提倡以人话为基础,用口头语言,描写现实生活;同时,他又力倡吸收边塞和侨居民族的民间歌谣,打破传统文学的格局,大胆创新,多次开创了新的诗歌类型和格律。
白居易对他生活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和思考,表现在他诗歌中特别显著。
他强烈批判了唐代的官僚腐败,指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不平等,扬声反对了唐代整修宫殿的无意义浪费,以及与生俱来的人的悲哀现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描写也给人以非同寻常之感。
他加强了诗歌对于人性的把握,将人引导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生命”之外,性与情、情与人、人与自然都表现出了他的一种新的世界观。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及代表作诗人白居易的简介及代表作白居易(772年3月,长安– 846年11月,杭州)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辞赋家,也是唐代调嘲诗的代表人物,被尊为“诗仙”。
白居易是唐代“小李杜”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和政治地位。
他的生平始终和政治的变迁相伴,曾经历过盛世的封建局面和唐朝末年的腐朽、动荡和分裂。
白居易自少好学,十五岁时就已经通晓了《诗经》、《离骚》、《楚辞》等经典。
光辅元年(807年),他中进士,后接连担任过东都留守、宣教使、转运使等职,参政议事和排除宦官派系对唐帝国的危害都曾经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白居易的政治理念比较保守和传统,他自称道德高尚,强调品行,尤其是官员的义务和责任。
在他的激烈政治斗争中,他经常遭到朝廷的打压和排挤,甚至被流放到遥远的西凉。
然而,他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坚定的志向,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革,帮助唐朝重新回到正轨上来。
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唐代“飞花式诗派” 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风清爽、舒展,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其中以描写春、秋、夜景、水和花卉等自然景观最为出色。
他的选材广泛,作品充满了热情和感情,反映了他对世界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
除了好写田园、生活和物物之别的情形。
他还擅长写闺情、离别、怀古、战事、赋(集中体现赋的长处)等。
他的诗作主题鲜明,兼顾情景交融和抒发情感。
同时,他的抒情总是以写实为基础,注重意境的构造和情感表达的细节,使人感受到喜怒哀乐中的滋味和细腻的感受。
他的代表作包括《琵琶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其中,《琵琶行》、《长恨歌》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白居易的诗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中璀璨的一笔,被唐朝的文学界、社会界和官场界的人们称为“楚汉之后,诗家谁见”的诗仙。
综合来看,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才华非常出众,被誉为中华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
诗人白居易是什么派诗人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相信大家都学习过不少由他创作的诗作吧!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诗人是一位什么派的著名诗人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阅读该篇文章吧!答:现实主义派。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史书评价【旧唐书】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
就文观行,居易为优。
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
优游卒岁,不亦贤乎!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
沈、谢既往,元、白挺生。
但留金石,长有茎英。
不习孙吴,焉知用兵?【新唐书】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
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
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点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现实派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注释】
谙: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赏析】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链接】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
诗人白居易是什么派诗人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相信大家都学习过不少由他创作的诗作吧!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诗人是一位什么派的著名诗人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赶紧和我一起来阅读该篇文章吧!
答:现实主义派。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
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史书评价【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
就文观行,居易为优。
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
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
沈、谢既往,元、白挺生。
但留金石,长有茎英。
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
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
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
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人物生平【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
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
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
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
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
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