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价值

浅析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价值

浅析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价值
浅析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216770682.html,

浅析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价值

作者:刘若兮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04期

【摘要】在种类多样的文学作品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革命历史的重要表现载体。革命历史是我国在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滋养和锻塑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魂魄,是一座开掘不尽的丰厚宝藏。尤其是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其含有的价值更为丰富。本文以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价值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更为客观全面地提炼出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价值,进而为我国小说创作提供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价值

文学是最靠近人自身的学科,关注的是人的心灵,处理的是人的情感。革命历史题材的感染力、影响力亦应源自其丰富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要用艺术性的手法和表达穿透革命性的红色的思想、信念和理想,在关注与描写历史时着重将目光及笔触投向在历史中行动的具体的人,努力去触摸历史人物的脉搏与心跳,写出人物自身的个性与光彩。特别是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央苏区的革命战争历史,对该题材小说价值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介绍

中央苏区是我国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其具体是指在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中,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处在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战争火热进行,以此为题材的小说不断增多。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以中央苏区革命历史作为题材的小说作品的统称,这些小说对中央苏区革命进行了充分地表现,如《万山红遍》、《英雄无语》、《红药》、《太阳石》、《七根火柴》等。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出现,对中央苏区革命历史进行了艺术表现,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更为直观地认识与感受那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二、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价值体现

(一)塑造真实的军人形象

在大众心目中,军人形象始终代表着勇敢、无畏甚至是不顾一切。在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对真实的军人形象进行了塑造。小说《万山红遍》描写的是1928年春天到秋天,党领导的一支红军队伍,在祖国南方某山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英勇斗争故事。这支红军队伍,艰苦奋斗,英勇作战,经过错综复杂的斗争,闯过了征途上的种种险风恶浪;与山区党组织共同努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展开了反复较量,清除了内奸,消灭了敌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答:1. 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 :叙述1921共产党成立到1949 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区间,以共产党为叙事主体从事各种改变社会、改变人、改变历史的活动。包括史诗性革命历史小说《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传奇性革命历史小说《林海雪原》,个人追忆革命历史小说《百合花》《青春之歌》《三家巷》。 2.写作者的身份:亲历者。例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1938年到延安参加过革命 3. 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形态的差异: 全景式、史诗性,重大史实加入虚构人物事件,试图揭示历史本质,借鉴西方及苏联卫国战争小说。例如《保卫延安》作品的总体构思就是以对“战争全局”的把握来关照具体的、局部性的战事和人物的活动。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是高级将领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 小型战斗、非正规军战斗,浓重的传奇色彩,故事性强,借鉴古代演义小说,接近现代通俗小说,有草莽英雄+政委的结构模式。例如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小说情节创造出人物的“传奇性”,赋予了人物性格“浪漫”色彩。 追溯回忆、抒情化的写作。例如孙犁的《铁木前传》表达了在对于农村“阶级分化”的描述中,作者所表达的忧虑,是有关真挚、美、纯朴友情在“时间”中不可逆转的磨损、变异的事实。回忆,是他小说的框架和情感基调。 4.写作的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出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为处于转折其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5.革命历史小说的时间与叙述 1)进化论的历史观,西方的进化论历史观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论历史观。 2)从胜利走向胜利,小说往往从灾难或失败开始到胜利结束。人物关系的时间化。革命历史小说忠奸邪恶两极分化是新旧二元对立的转移, 6. 战争文化观念下的审美模式:歌颂赞美英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试以某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主要特点 答:这个时期收获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它的题材覆盖面广,从经济恢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到三大改造以及后面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被纳入长篇创作的题材范围。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形象发展史。 第二、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成功,这期间的长篇创作,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作品,往往塑造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众生百态的人物图画。 第三、它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虽然总体上说都是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范畴,但它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具体的叙事方式和角度。这构成了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支配下的不同艺术表现形态。 第四、作品的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仍不买受制于一定的理论政策和阶级本质的限定,以至于与其它作品想比较时,其人物类型大多雷同。

中央苏区大讲坛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81年前,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创建了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孕育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81年风雨洗礼,苏区精神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赣州广大干部群众心中。 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所在地,也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成为苏区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不仅是历史赋予赣南的重大责任,更是时代赋予赣南的神圣使命。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当年,赣南苏区为革命奉献巨大,赣州市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5%。 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异常艰难困苦的时期。四面白色恐怖,内部一穷二白;反“围剿”的战火持续不断,反经济封锁的斗争你死我活。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中央苏区的革命事业就会寸步难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赣南苏区人民群众爆发出从未有过的革命热情,为了消灭敌人,为了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苏区群众倾其所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留下了很多生动的故事。 苏区人民心甘情愿支持革命 1936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想起了在中央苏区的艰苦斗争,他满怀深情地说:苏区人民太好了,我们欠苏区人民太多了(《共和国之魂》第149页)。 苏区时期,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直接参加支前作战的约60万人,参加长征的有5万余人,占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总人数的65%。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倒下。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10.82万人,占江西全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8%,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5%。另外,红军长征后,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被国民党杀害的赣南苏区干部群众达5万余人,烧毁房屋6万余间。瑞金在苏区时期24万人中,有11.3万人参加革命,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当年瑞金全县购买公债77.3万元,支援谷子25万担,捐献战争费用22万元。从这些数字来讲,都说明了我们赣南老区为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 作为中央苏区主体和核心区域的赣南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预演地;第二,这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形成地,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写下的一系列著作,都为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这里是人民军队的锤炼地;第四,这里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培育了苏区精神;第五,这里是一大批开国元勋的历练地,十大元帅中有九大元帅,十大将中有八位大将,还有众多将军,省部级领导,都在这块红土地上进行了历练。(记者卢舰整理) 编者按

中央苏区史论述题(部分)

论述题(两道) 1.中央苏区历史地位、深远影响(PPT11页) 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 第一,中央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 第二,中央苏区的红一方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支柱。 第三,中央苏区是中国革命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伟大阵地。第四,中央苏区是我党学会治国安民艺术和造就大批治国精英的实验基地。 第五,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祥地。 2.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概况、经验(课本148、163页) 1933年8月,毛泽东亲自领导召开了中央根据地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重要报告,精辟地阐述了关于苏维埃经济工作的重要思想: 第一,各级苏维埃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工作; 第二,必须认清发展革命战争与加强经济建设工作之间以及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要迅速开展经济建设运动,必须有正确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1934年1月24日至25日,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毛泽东着重阐述了革命根据地组织开展经济建设的方法; 第一,必须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第一位。 第二,必须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根据地工业。 第三,必须开放对外贸易,搞活商品流通。 第四,必须坚持发展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同时并进”。 第五,必须坚持“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和“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 经验: 第一,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与进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二,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制定出符合根据地实际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 第三,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必须培养和启用懂得经济的专门人才。 第四,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白手起家。 第五,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必须学会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根据地经济建设在当时革命战争的环境下,发挥了毋庸置疑的重大作用: 第一,支援了革命战争。 第二,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第三,巩固了红色政权。 第四,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人才。 3.中央苏区党的建设及其历史经验(PPT237页、课本129页、经验见课本139页)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研究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作者:————————————————————————————————日期: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十七年文学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 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 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 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 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与40 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更替, 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40 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或者在50 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如1950-1951 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 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 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 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1955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1956-1957 年的文学“百花时代”。仅从文学主张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于都—长征出发地 摘要:1934年四五月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闽赣省的首府建宁相继失守。10月 初,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先后从福建长汀的钟屋村,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红九军团从长汀,红三军团第四师、少共国际师1个团、中央直属炮营和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从宁化)以及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关键词:中央苏区于都苏区振兴发展红色记忆 正文: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截止2009年5月2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34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0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1个。 福建省20个中央苏区县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江西省13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广东省1个中央苏区县是:大埔。 目前,江西赣州市正在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规划,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于都在苏区时期的巨大贡献,以下是于都县党史办撰写的有关材料,以供读者阅读了解。 一: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 1、在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支正规的工农武装和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26年11月于都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于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于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县城乡迅速蓬勃兴起。1928年2、3月间,于都里仁、步前、桥头等地的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武装暴动(史称“三乡暴动”),率先拉开了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序幕,成为全国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暴动失败后,以暴动骨干为基础组建的桥头游击队,在斗争中发展成了赣南地方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第15纵队。并形成了以桥头为中心,跨兴、于、宁三县边界的红色区域,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和于北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以桥头为中心的于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教学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重点:1、分析吴强的《红日》对现代革命战争生活的出色描绘,对英雄性格局的丰富性的刻画; 2、分析曲波的《林海雪原》所反映的特殊战斗,孤胆英雄性格的传奇式刻画; 3、分析梁斌的《红旗谱》史诗气度,朱老忠性格的时代性、、革命性和民族性; 4、分析欧阳山的《三家巷》取材的典型化与生活动化还原。 教学难点:1、对这四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2、对这四部作品的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目的:1、了解革命历史题材小就创作潮流兴起的原因; 2、了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代表作《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三家巷》艺术特色、作品的风格及时代特征。 教学过程: 一、“文革”前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中,以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成绩优股最为突出 1、提问: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潮流兴起的原因是什么?P315 2、提问:当时比较突出的小说有哪些? 3、提问:这些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二、分析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描写解放战争、成功塑造彭德怀将军感人形象的长篇小说,曾被誉为“英雄史诗”而轰动中国文坛。然而,由于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批判,使得这部优秀作品及其作者杜鹏程也遭受株连。沉浮跌宕,几多悲欢。 1、作者简介:杜鹏程,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1937年抗战爆发,16岁的杜鹏程参加了由一些进步教师倡导的共产党外围组织叫“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当了一名小队长,从事抗日宣传,并接触《共产党宣言》和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理论著作,心灵上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38年6月,正值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在县城贴出布告招生,他就积极报名参军,由于年龄太小,他被抗大分校选送到延安鲁迅师范学校读书。从此,杜鹏程在延安揭开了个人生活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初版印数达到近百万册,这部作品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出现了争购争读的可喜景象。 这部书出版后,杜鹏程调任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当选中国作协理事。然而,这位因《保卫延安》而享受全国的著名作家,却同样因为这本书而遭到意外的厄运。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为写了反对“大跃进”的《意见书》而遭受批判,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撤销国防部长职务,由于《保卫延安》曾描写了彭德怀的艺术形象,自然受到牵连,被诬为“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 1966年“文革”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杜鹏程被抄家、批斗、游街、示众、蹲牛棚、劳动改造……专政方式,名目繁多,早年曾戴过“八路”、“解放”臂章的胳膊上,现在换上了一块白布,上写着“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早年曾浴血奋战的地方,现在成了被到处游斗、侮辱示众的场所。1967年12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不惜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出长文《(保卫延安)——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随即,对这部作品长达数年之久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批判和围剿开始了。从那时起,杜鹏程的处境空前恶劣起来,加在他身上的各种折磨手段也升级了,他的身心几乎到了被摧毁的地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78年12月,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保卫延安》及杜鹏程也恢复了名誉,他们夫妻相拥而泣。1979年这部书第4次重新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文。杜鹏程为他衷心敬仰的彭德怀元帅的早逝而悲恸。他在这部书的《重印后记》中感慨地说:“我还活着,还在执笔为文……我们被折磨得内外是伤,但依然昂首挺立,而且满怀着激情和热爱,注视着这个辽阔广大的国家,注视着这块用我们的血汗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类型化成团探析

内容摘要: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小说内容、人物刻画、叙事模式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体现了类型化特征。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形成类型化,主要是因为时代的要求、读者的阅读需求、作家的自觉追求以及文艺政策和文艺传统的影响。 关键词: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类型化成因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小说已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并形成了类型化创作热潮。仅长篇小说而论,十七年国内出版的长篇小说就达320部,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其中的主力军。当时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红岩》、《林海雪原》、《红旗谱》、《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短短十七年间曾掀起两次创作热潮,无论是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叙事风格等方面都体现了类型化、模式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时代社会和读者阅读的要求 新中国建立之初,首先要稳固新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对内要肃清反动派残余势力以及敌特分子的破坏,对外还要对付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封锁。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为了巩固政权,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而任何时代,文艺活动都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文艺创作自然也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联系,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因此作家创作必然围绕新政权的建设,围绕新的道德规范创作出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是时代的要求。为了树立典型、形成规范,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体现了政治的要求。李英儒就说过作家“要选择对今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作品充溢着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情感。而时代精神就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至高无上的共产主义风格”。[1]为了表现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勃勃生机的新生活,解放初文坛掀起了颂歌浪潮,歌颂新中国,歌颂英雄人物,歌颂劳动生产成为颂歌的基本内容。要让子孙后代“从那些可歇可泣的斗争的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信心和热情”。[2]梁斌在谈到《红旗谱》创作时说:“今天在文学作品里写起来,主要是写广大工农群众在阶级斗争的英勇,这样便于后一代学习。”[3]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苦菜花》、《烈火金钢》、《黎明的河边》、《党费》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就是要教育下一代“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在缅怀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热爱党,热爱人民,努力工作。除此之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发起了大规模的纪念建军30周年和建国10周年的征文活动,大型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星火燎原》也在广泛征稿,这一切都推动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 某一类型小说的流行,除了社会政治的因素外,还有广大读者阅读的需求,“刚刚获得和平幸福感的广大读者也自然会对为换取今日生活的那些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产生了强烈的了解欲望”。[4]正因为如此,当时人们空前关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某种政治心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它以其强烈的政治情感,赢得了当时的公众,尤其是青年的共鸣。人们在阅读中陶冶了情操,得到了审美享受。这从其发行数量可窥一斑。十七年文坛,像《保卫延安》、《红岩》、《青春之歌》等小说的发行量和阅读热潮自不必说,1965年出版的《破晓记》(李晓明、韩安庆)首印即达到10万册。 而革命历史小说类型化创作潮流形成,艺术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导致的文学需求所造成的。当时的理想是要求人们舍已为人、大公无私,通过了解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生活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文学作品无疑是较好的传播平台。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也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要素构成的,就生产而言,它的主体是作家的创作,就流通而言,它的主体是出版方的经营操作,就消费而言,它的主体是读者的阅读。正如一切商品的命运都最终取决于消费一样,文学的能否发展,能否盛行也取决于读者的阅读需求。时代的需要、读者的渴望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所以才会形成类型化

中央苏区

论中央苏区与中央苏区精神 肖芬11级英本八班110402260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系列革命形态中,中央苏区精神与苏区精神是所属关系。中央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层次上与其他苏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平等的。在苏区精神的研究中,尤其要深入开展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以尽快改变中央苏区精神研究与中央苏区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本文以实际考察为基础,立足于中央苏区,以中央苏区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阶段的各个时期,总结中央苏区的特殊历史贡献以及时代价值,对这段历史中形成的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作了科学界定。同时对研究苏区精神所涉及的提出依据。 关键词:苏区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坚持革命战争,建立和扩大红军,发展苏维埃建设事业,以及支援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与英勇牺牲。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创造和培育出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弘扬苏区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一系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凸显着中华民族和中国无产阶级优秀品质的革命精神。中央苏区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相比较,虽然中央苏区精神经过后人的凝炼、提出、研究,比较晚地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我们认为,正是中央苏区精神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体现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多数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辟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当前,中国特色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于都—长征出发地 摘要:1934年四五月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闽赣省的首府建宁相继失守。10月 初,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先后从福建长汀的钟屋村,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红九军团从长汀,红三军团第四师、少共国际师1个团、中央直属炮营和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从宁化)以及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关键词:中央苏区于都苏区振兴发展红色记忆 正文: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截止2009年5月2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34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0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1个。 福建省20个中央苏区县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江西省13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广东省1个中央苏区县是:大埔。 目前,江西赣州市正在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规划,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于都在苏区时期的巨大贡献,以下是于都县党史办撰写的有关材料,以供读者阅读了解。 一: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 1、在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支正规的工农武装和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26年11月于都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于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于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县城乡迅速蓬勃兴起。1928年2、3月间,于都里仁、步前、桥头等地的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武装暴动(史称“三乡暴动”),率先拉开了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序幕,成为全国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暴动失败后,以暴动骨干为基

革命_历史_小说

评论小辑 革命?历史?小说 黄 子 平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横跨一个半世纪的中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个案中最宏大、最复杂的社会变动。这段时间的中国革命包含了政治学理论中所有类型的“革命”——千禧年式的农民叛乱(太平天国),无政府式的暴动(义和拳),政变(西安事变和林彪事件),军事叛变(北洋军阀时期),国共内战(1945-1949),自上而下发动的全国性动乱(文化大革命)。其中同时伴随着极其复杂的意识形态竞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文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这种竞争至今仍在台湾海峡两岸以及海外许多华人社区以各种不同形式持续着。 本书不打算研究这些革命,而只是研究对这些革命的“讲述”。更具体地说,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以“小说”形式对这些历史变动所作的叙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小说”被卷入革命之中,担负起“新一国之民”(梁启超)或“改造国民性”(鲁迅)的重任;另一方面,“小说形式”本身也在这漫长的一个世纪里发生着不容忽视的“革命”。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想象、虚构和叙述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小说”有时直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齿轮与螺丝钉”、“旗帜和炸弹”),有时,却于边缘处记下了正统“大历史”必定遗漏的苦难、挣扎与悲欢。文本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维护与颠覆,同样成为本世纪中国历史最令人眩惑的奇观。因此,文学形式与革命、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书想一再加以探讨的课题。其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的“言情小说”与“英雄传奇”两种样式,以及欧俄传入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样式,在这种互动中的衍变最为耐人寻味。 “革命历史小说”是我对中国大陆五十——七十年代生产的一大批作品的“文学史”命名。这些作品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这些作品的印数极大,而且通常都被迅速改编为电影、话剧、舞剧、歌剧、戏曲、连环图画,乃至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人物形象、情节、对白台词无不家喻户晓,深入日常语言之中。对“革命历史”的虚构叙述俨然形成了一套弥漫性基奠性的“话语”,亟欲令任何溢出的或另类的叙述方式变得非法或不可能。然而,正如我在本书中讨论到的,此类作品本身也仍然包含着无法消泯的异质性,使得“经典化”也成为 98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2期

《新时期时期文学》试题

《新时期时期文学》试题 2006-7-1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般认为,反思文学的肇端是1979年第2期发表的()。 A.卢新华的《伤痕》B.王蒙的《布礼》 C.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D.高晓声的《李顺达造屋》 2.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都呈现出强烈的()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A.浪漫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 C.后现代主义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3.80年代初,较早介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小册子是()。 A.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B.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C.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D.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4.新现实主义小说注重塑造时代英雄,比如,孔太平是()作品中的主人公。 A.《年前年后》B.《大雪无乡》 C.《大厂》D.《分享艰难》 5.与八十年代中前期相比,90年代作家的写作立场呈现出多元化,主要有()、民间化与知识分子三种立场。 A.革命化B.人民化C.个人化D.贵族化6.由于()的知识分子背景和叙述上沉思抒情的品质,他的小说被有的批评家称为"知识分子叙述"。 A.莫言B.格非C.扎西达娃D.北村 7.从新时期文学思潮看,()大体可以看作一种民间立场的写作。 A.女性文学思潮B.先锋文学C.寻根文学D.新写实文学8.谌容的优秀中篇小说是() A.《永远是春天》 B. 《万年青》 C.《春之声》 D.《人到中年》 9.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小说。 A.短篇B.中篇C.中短篇D.长篇

历史小说创作

历史小说创作 [摘要] 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鲁迅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鲁迅的历史小说,表现出深广的现实社会内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 侧重表现个体人物自然性心理冲突;两位作家创作意旨、手段、切入点、文化个性之差异体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 ぃ酃丶词]鲁迅;施蛰存;历史小说;现实社会;性心理分析 Abstract:ThehistoricalnovelsprevailedintheModernChineseLiteraturehisto ryduringthe1920’sand1930’s.NovelsbyLUXunandSHIZhe-cunwererepresentativesoftwodifferentartisticorientations:theformerrevealedthenexistingsocialproblemswhilethelatterfocu sedmainlyonindivi dual’sconflictinnaturalsexpsychology;Twowri ters’differentartisticorientationswereembodiedinthedifferenc ebetweentheirwritingintentions,means,perspectives,andcultural individuality. Keywords:LUXun;SHIZhe- cun;historicalnovel;realisticsociety;sexpsychoanalysis 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一度呈现繁荣的 景象。鲁迅和施蛰存同为新文学中的文化巨子,他们置身于同一社会 时空背景之下,共同地把艺术目光转向遥远的历史,从古老的历史神话、传说中,发现和寻找新的生命力量,这种创作行为足以引人深思。他们在创作意旨、手段、切入视角、文化个性等均表现出相对应的差异,可以说,他们的历史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代表和体 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取向。两位作家在文学文体上的创新“实

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 一、小说家的分化 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 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 二、小说体裁的状况 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1、题材的分类 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 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 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 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 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 1、内容的单一化 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C揭露、批判性质,或幽默、嘲讽的小说,其价值地位受到怀疑。

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参西名单

一、关于支持原中央苏区县问题。原中央苏区县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地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色贡献和重大牺牲,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同意将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你省的20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具体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 二、关于支持革命老区问题。中国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经研究,同意将你省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蕉城、福安、福鼎、寿宁、屏南、周宁、霞浦、柘荣、吉田、松溪、政和、延平、连江、罗源、福清、安溪、永春、南安、晋江、泉港、德化、南靖、漳浦、长泰、云霄、城厢、涵江、荔城、秀屿、仙游、同安、翔安32个县(市、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参照执行中部地区的有关政策。 附件3: 特殊地区类型及范围 1、中部地区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省。 2、西部地区 四川、重庆、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广西、云

南、贵州、内蒙古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省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243个县,以及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吉林延边州。 中部六省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243个县 3、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黑龙江、吉林、辽宁(不含大连市)以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以及中部山西、安徽、江西、

历史演义小说模板

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代表作《三国演义》。 台阁体:以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内容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应制、唱和之作数量多,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代表作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散文流派,以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等为主要代表。他们主张师法唐宋古文。维护道学立场,呼吁宋儒以来“文道合一”论。贬斥文学,认为文学本身是有害于道的东西。代表作品归有光(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斥责模拟的文风。为文主张根于六经,宣扬道德)《项脊轩志》、《沧浪亭记》、《张自新传》 茶陵派:明朝前期的诗派,以湖广茶陵李东阳为主要代表。此外,还有谢铎、张泰、绍宝、鲁铎等人。他们主张诗学汉唐,重视诗歌语言的艺术,体现了台阁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代表作李东阳《寄彭民望》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有“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其中袁宏道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国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都来自社会的中下层,大多毕生从事戏剧创作,多写关注现实的政治剧和时事剧,他们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其剧作适合搬上舞台演出,具有较强的市民色彩。 临川派:以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人他们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性灵说:清代中叶,真正与宗唐、宗宋的道统文学观相对、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的,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袁枚接过公案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从强调个人性情出发,在文学史观上他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已的文学。基于此,他对清代以来的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现了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性灵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与袁枚主张和诗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