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19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
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
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
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红岩》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主要内容是: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龙光华、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人英勇牺牲了。
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红日》作者是:吴强。
主要内容是: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
故事以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领的一支部队为主线,环绕着山东战场上著名的莱芜、孟良崮两大战役,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小兵张嘎》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
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
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铁道游击队》作者是刘知侠。
主要内容是:为了抑制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配合中国军队与日军交战,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枣庄成立了以刘洪为队长的铁道游击队他们的目的是袭击铁路沿线。
破坏敌人的运输补给线。
并为山里的八路军提供弹药。
《小游击队员》是作家王愿坚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是: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时被白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
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
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
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赤色小子,》作者: 张品成,瘦小,是小主人公的名字。
他是个在杀亲仇人的门下成长起来的孤儿!瘦小是个创造红色革命辉煌的孩子,他,为中国的崛起和努力平拼搏,做出了血的牺牲!他是个正义之子!而他,却是瘦小的杀亲仇人,他是个劣绅,是个剥削农人财产的胖子地主!瘦小,在4岁时,父母被胖子地主所杀,被迫跟随叔叔在仇人门下作小工。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提简答题诗歌鉴赏题一:名词解释: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6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现象,他以近代以来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小说。
梁斌《红旗谱》等。
2、伤痕文学:是指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结构模式,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开端,以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作品揭露和控诉了文革期间的政治给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感情挤掉和情感化倾向。
3、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上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里的挖掘,他们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指当代作家要用现代意识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对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进行重新的审视,发觉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华,批判民族传统、民族心理中的糟粕,并对中华民族的灵魂进行改造和重铸。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上月开始的真理标准文学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突破了伤痕文学的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左和大跃进等政治活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7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5、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家们开始关着现实,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形成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