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71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
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
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
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红色历史小说革命火种永传红色历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了青年读者热衷的阅读选择。
它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历史的片段和故事融入其中,生动地展示了红色时代的人民英雄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其中,《革命火种永传》无疑是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红色历史小说。
《革命火种永传》以烽火连天的福建山区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激情燃烧的红色传奇。
小说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和深情厚意。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将见证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儿女们如何踏上革命征程,挥洒热血,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不懈奋斗。
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青年们的成长、与敌人的斗争和革命火种的传承。
在青年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青年男女们在生活中不断遭遇到民不聊生的困境,被剥削、被压迫,但他们从不屈服。
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认识到目前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并立志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个世界。
小说中的角色们饱含青春的朝气与无畏的精神,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了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的誓言。
与敌人的斗争是小说的核心部分,也是故事高潮所在。
小说中,土地革命的先锋战士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乡亲们对抗着那些侵略者和压迫者。
他们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策应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斗争,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小说中的战斗场面生动而真实,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革命者们的血性和聪明才智。
革命火种的传承是小说的结尾,也是对革命者精神传承的最好诠释。
在小说的结尾,革命精神通过几代人的传递,继续燃烧着。
儿女们接过先辈们的革命旗帜,继续投身于推翻侵略者和压迫者的斗争中。
他们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人民的幸福和自由。
《革命火种永传》是一部让人血脉贲张的红色历史小说,它不仅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激动人心的情节,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境界和英勇斗志,更反映了红色时代人们无私奉献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感人的描述方式,触动了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成为了红色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关于革命烈士的书-回复
关于革命烈士的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推荐:
1.《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详细记录了他在中国陕北苏区的见闻,其中包括对许多革命烈士的采访和描写。
2.《烈火中永生》:罗广斌、杨益言所著,讲述了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等地的革命烈士在狱中的英勇斗争事迹。
3.《青春之歌》:杨沫所著,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小说,其中涉及到许多革命烈士的形象。
4.《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所著,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反动派对共产人和进步人士的残酷迫害,以及革命烈士们的英勇斗争和牺牲。
5.《林海雪原》:曲波所著,讲述了东北民主联军在林海雪原中打击国民残部和土匪的故事,其中涉及到一些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6.《革命烈士诗抄》:收录了众多革命烈士在狱中、战场上创作的诗歌,展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以上书籍都是对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烈士的深刻描绘和纪念,值得我们阅
读和学习。
建军节特别推荐独具军事风格的文学作品推荐作为中国人民的自豪与骄傲,建军节是我们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的日子。
为了庆祝这一特殊的节日,我特别推荐几本独具军事风格的文学作品,让我们一同感受军人的英勇和威武。
1. 《红岩》- 高阳《红岩》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军事小说,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为背景,通过描写女红军校学生王二小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军人们的坚定信仰、顽强拼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 《战地日记》- 遥远《战地日记》记录了一位炊事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作者逼真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烽火连天的战场中,深刻感受到了战争残酷和士兵的无私奉献。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军事的记录,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精神:守护家园的责任与担当。
3. 《黄埔军校三杰》- 沈从文《黄埔军校三杰》以广州黄埔军校为背景,描写了三位学员的成长故事。
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他们在军校的严格训练下如何不断克服困难、顽强拼搏,最终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杰出人物。
这本书不仅凸显了军人的军事素质,同时也传递了军人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4. 《野火春风斗古城》- 萧红《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描述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军民抗日斗争的小说。
作者以烈火燃烧、硝烟弥漫的战场为背景,讲述了壮烈的战斗、感人的牺牲和英雄的事迹。
作品中充满了战斗的火药味和血性气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军人们的坚韧和勇敢。
5. 《军队人才培养文献回忆录》- 王明远《军队人才培养文献回忆录》是一部回顾解放军人才培养历程的著作。
作者通过回忆和总结,详细介绍了解放军在人才选拔、培训和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军人的才华与智慧,以及他们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以上是我特别推荐的几本独具军事风格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军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军队和国家的热爱与敬意。
名词解释: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对象,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小说。
2、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大约出现在五六十年代之交,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政治的追求,政治抒情诗大多是长诗,通常使用大量的排比进行渲染、铺陈,格调高昂,气势奔放,章节响亮,具有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性与政治性融于一体。
3、杨朔模式:即以精彩的构思结构,创造包容思想和艺术情趣的境界,先取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以此抒写社会主义时代的侧影,即使是写花草鱼虫,也执意的象征比附,细致婉曲的阐释生活垢哲理,劳动者的情操和祖国前进的步履。
4、八大样板戏:1967年《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优秀样板》第一次开列了“八全革命样板戏”的名单:即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5、山药蛋派: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一个文学流派,主要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胡正等,他们大都来自山西农村,对农村生活深入体验和对毛泽东文艺想的切实的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了风格相近的流派,小说创作上,此派自觉的以赵树理为中心,以山西乡村生活为为其主要题材,以“写农民”“农民看”为创作宗旨,坚持革命创作主义的创作方法,主张用小说创作来反映并解决生活矛盾和问题,成功塑造了许多“新人物”特别是“中间人物”,受古典小说的说唱文学的影响,艺术风格上追求民族性,地域性和通俗性,语言质朴,常带“土”气。
6、干预生活:是我国文艺界5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创作主张,即要求作家应当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不能采取回避或旁观垢态度,在创作中要敢于暴露生活中的矛盾及艺术禁区,艺术的禁区指的是爱情、婚姻、人性。
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1、《红岩》——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本书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
2、《重读抗战家书》——家国情怀,人间大爱本书再现了左权、彭雪枫、赵一曼、张自忠、戴安澜等10多位抗日英烈的“抗战家书”,既有热血男儿的沙场绝笔,也有挚爱亲朋的鸿雁传书;既有父母兄长的谆谆叮咛,也有夫妻恋人的依依深情,或言之诤诤,或语之切切,无不体现着厚重的家国情怀,彰显着崇高至伟的人间大爱。
3、《红军长征史》——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本书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
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
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4、《少年成长红色励志丛书》——红孩子们艰难曲折、可歌可泣的成长历程漫漫求索路——瞿秋白清贫的战士——__坚贞不屈的女英雄——赵一曼红梅花儿开——江姐英雄脊梁——董存瑞战斗在冰天雪地——杨靖宇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5、《闪闪的红星》——少年英雄历经艰难、心向光明本书描写的是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以后,留在当地的一个红军后代的孩子——潘冬子的艰苦历程和斗争生活。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的方法,围绕潘冬子和汉奸胡汉三的斗争展开叙述。
从1934年至新中国诞生前夕,前后共15年,潘冬子由一个淳朴、天真的苏区儿童逐步成长为一个自觉的解放军战士,反映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后,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继续对敌斗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