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充血性心力衰竭吃什么药文章目录*一、充血性心力衰竭吃什么药*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典籍偏方*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知识充血性心力衰竭吃什么药1、雅施达(培哚普利片) 功效主治:本品高血压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用法用量:培哚普利片必须饭前服用,因为食物改变其活性代谢产物培哚普利拉的生物利用度。
培哚普利每天服用一次。
原发性高血压1. 无水钠丢失或肾衰(即正常情况下):有效剂量为4mg/天,早晨一次服用。
根据疗效,剂量可于三至四周内逐渐增至最大剂量8mg/天。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培哚普利叔丁胺盐。
禁忌:在下列情况下禁用培哚普利:1.1、对培哚普利过敏。
1.2、与使用ACE 抑制剂有关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奎根水肿)病史。
1.3、妊娠的4 至9 个月。
4. 哺乳。
在下列情况下不推荐使用培哚普利:1.1、与保钾利尿剂、钾盐、锂盐、雌莫司汀合用(参阅:药物相互作用)。
1.2、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单肾肾动脉狭窄。
1.3、高血钾。
1.4、在妊娠的最初三个月和哺乳期。
2、伊克维(乳酸米力农注射液)功效主治: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
禁忌:低血压、心动过速、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者患者慎用。
注意事项:2.1、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必要时调整剂量。
2.2、不宜用于严重瓣膜狭窄病变及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慎用。
2.3、合用强利尿剂时,可使左室充盈压过度下降,且易引起水、电解质失衡。
2.4、对房扑、房颤患者,因可增加房室传导作用导致心室率增快,宜先用洋地黄制剂控制心室率。
2.5、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2.6、尚无用于心肌梗死、孕妇及哺乳妇女、儿童,应慎重。
3、瑞泰(雷米普利片)功效主治:高血压。
充血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梗发作后的前几天之内出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者。
用法用量:高血压开始时2.5mg,qd,根据病人的反应,如有必要,间隔2-3周后将药量加倍。
一般维持量为2.5-5mg,最大量为10mg/日,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肌酐清除率为50-20ml/分):最初用量通常为1.25 mg qd,最大量为5mg/日。
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有哪些心力衰竭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综合征之一。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临床上除了予以常规的治疗措施以外,必要的护理也是关键。
一、心力衰竭分类1、急性心力衰竭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
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重症心肌炎、围生期心肌病、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
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疲乏,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
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
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二、心力衰竭护理要点1、观察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当心电图显像与以上数据中的一项发生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注意患者是否发生水肿以及水肿消长情况,每天在同一时间、着同类服装、用同一体重称测量体重,时间安排在病人晨起排尿后、早餐前最适宜。
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若病人尿量<30ml/h,应报告医生。
充血性心力衰竭应该如何预防?*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充血性心力衰竭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应该如何护理,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充血性心力衰竭:*一、预防1、慢性心衰的预防目标(1)防止初始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疾病和高血压已逐渐上升为慢性心衰的主要病因,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调脂治疗和戒烟等,可减少发生慢性心衰的危险性。
除积极控制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外,在国内控制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预防风湿热和瓣膜性心脏病,戒除酗酒以防止酒精中毒性心肌病亦是重要的措施。
(2)防止心肌进一步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期间,溶栓治疗或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使有效再灌注的心肌节段得以防止缺血性损伤。
对近期从心肌梗死恢复的患者,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ACE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药),可降低再梗死或死亡的危险性,特别是心肌梗死时伴有慢性心衰的患者。
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药合并应用可有互补效益。
急性心肌梗死无慢性心衰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再梗死的危险而有利于防止慢性心衰。
(3)防止心肌损伤后的恶化:已有左室功能不全,不论是否伴有症状,应用ACE抑制剂均可防止发展成严重慢性心衰的危险。
*二、预防措施(1)祛除诱发因素: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率;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注意是否并发肺栓塞等。
(2)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如戒烟、戒酒,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饮食宜低脂、低盐,重度慢性心衰患者应限制入水量,应每天称体重以早期发现液体潴留。
应鼓励慢性心衰患者作动态运动,以免去适应状态。
(3)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应特别了解患者对饮食及药物治疗的顺从性、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病情恶化并采取措施。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护理措施。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房颤是诱发心衰的最重要因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又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少数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心排血量维持正常,但一场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使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循环淤血,常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有心功能不全不一定全有心力衰竭。
分类: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按发生部位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一、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病因: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疾病均可引起心衰。
1、原发性心肌损害:①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②心肌炎和心肌病:其中病毒性心肌炎和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最常见。
③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性心肌病。
2、心脏负荷过重:①压力负荷过重:又称后负荷过重,是指心脏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
常见原因有: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
②容量负荷过重:又称前负荷过重。
是指心脏舒张期所承受的容量负荷增加。
常见于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严重贫血、甲亢。
诱因:感染(呼吸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
病理生理:1、代偿变化;2、心肌收缩性减弱;3、心脏舒张功能不全、4、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
临床表现:一、左心衰:最常见,注意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
症状:1、呼吸困难:①劳力性呼吸困难—最早出现,表现为体力活动时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
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指病人入睡后突然因为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端坐休息后缓解,重者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
③端坐呼吸:当肺淤血到一定程度时,病人不能平卧。
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位才能减轻。
④急性肺水肿:是急性左心衰最严重的形式。
陇东学院课程教案3.血流动力学异常(即frank-starling 机制)略,P117-118补充:心衰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1.心钠素(心房肽,d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主要由心房合成和分泌,有很强的利尿作用,心衰时由于心房压增高,ANF分泌增多,如合并房颤则血中更高,但心衰较重转向慢性时,ANF反而降低,可能由于储存ANF逐被耗竭,心房合成ANF的功能降低所致,心衰早期ANF分泌增高,排钠利尿是机体对水钠潴留的反馈效应。
2.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由下丘脑分泌,心衰时心排血量减少,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使其分泌增高,发挥缩血管、抗利尿、增加血容量的作用,也属于心衰代偿机制之一,但过强作用可致稀释性低钠症。
3.缓激肽(bradykinin)心衰时其生成增多与RAS激活有关,血管内皮C受其刺激后,产生内皮依赖性释放因子(EDRF)即一氧化氮(NO),有强大的扩血管作用,在心衰时参与血管舒缩的调节。
[临床表现]临床上左心衰最常见,单纯右心衰较少见,左心衰后继发右心衰而致全心衰以及由于严重广泛心肌疾病同时波及左、右心而发生全心衰者临床上更为多见。
(一)左心衰:肺淤血+心排血量减少1、症状:(1)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左心衰最早出现的症状(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多所致)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的典型或特征性表现,重者哮鸣音为心源性哮喘③端坐呼吸:严重心衰者出现,坐位愈高说明左心衰程度越重④急性肺水肿:是心源性哮喘的进一步发展,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形式。
(2)咳嗽、咳痰和咯血:咳、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开始常在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
偶见痰带血丝,长期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循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大咯血。
(3)低心排血量症状:乏力、头晕、疲倦、嗜睡或失眠、心悸、发绀等,这些是心排血量降低,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
第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概述〔一〕概念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所需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缺乏为主要特征,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①心肌病变:心肌炎、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等。
②心肌缺血:冠心病、贫血、低血压。
③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心肌病、维生素B1缺乏④2.心脏负荷过重①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主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等。
②容量负荷过重:各瓣膜关闭不全,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伴左向右分流。
〔二〕临床类型1.根据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以慢性居多。
2.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3.根据有无舒缩功能障碍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4.对已有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至正常以下而无临床病症者称为无病症性心力衰竭。
〔三〕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娠与分娩、过度体力活动、情绪冲动、气候骤变、血容量增加等。
〔四〕心功能分级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1928年制定的,美国心脏病协会〔AHA〕1994年修订的标准,将心功能分为四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病症,日常活动可引起上述病症。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病症,轻于日常活动可引起上述病症。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时可有病症,体力活动后加重。
〔五〕临床分期 2001年ACC/AHA建议将心力衰竭分为4期:第一期心力衰竭易患期为有开展为心力衰竭可能的高度危险的病人,但没有心脏结构性病变的病人;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病症和体征。
第二期无病症性心力衰竭期为有器质性心脏病,但从来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病症的病人和体征。
第三期心力衰竭期为有器质性心脏病,过去或目前有心力衰竭病症和体征的病人。
第二章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概述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全(cardiac dysfunction)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后者的含义更广泛,包括已有心排血量减少但还未出现临床症状的这一阶段。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近年有所升高,可能与人口老龄化时间延长有关。
心力衰竭按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以慢性居多。
按主要受累部位可分为左、右和全心衰竭。
按心力衰竭时收缩与舒张功能的改变可分为收缩性、舒张性混合性心力衰竭。
按心排血量可分为低心排血量性、高心排血量性心力衰竭。
按病理生理可分为原发性心肌收缩力减损性心力衰竭、负荷过度性心力衰竭和负荷不足性心力衰竭。
二、病因和诱因(一)病因如下:1、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减弱(1)弥漫性和局限性心肌损害心肌病、心肌炎、心梗、心肌纤维化、心肌中毒和异常物质沉积。
(2)原发或继发心肌代谢障碍缺血、缺氧、维生素缺乏、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内分泌障碍。
2、心肌负荷过度(1)压力负荷过度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肥厚性、限制性心肌病、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二尖瓣狭窄和血液粘稠度增加。
(2)容量负荷过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室壁瘤、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贫血和动—静脉瘘等。
3、心脏舒张充盈受限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等。
(二)诱因80%-90%心力衰竭的发生是由诱因诱发的,常见的有:1.感染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尤以呼吸道感染多见。
2.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
3.心律失常。
4.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5.妊娠与分娩。
6.失血与贫血。
7.输血输液过多过快。
8.药物如某些抑制心肌收缩的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心衰日渐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与高危病,中医护理对控制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促进患者康复显得至关重要。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护理组30例。对照组只进行了常规的药物治疗,护理组则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护理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医护理通过让患者加强休息、预防感冒、心理护理、饮食调理,均能更好的缓解患者心衰症状,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83-02 充血性心力衰竭也称为心衰,是指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70%心衰是因冠心病引起的。临床特征以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2]。该病常因过度劳累、寒凉、饱腹、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按中医划分,归为喘证、水肿的范畴,常病发于老年患者中,死亡率高达40% [3]。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医疗条件的改善,心血管病人寿命逐渐延长,心力衰竭病人明显增多,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60例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剩余的30例患者进行普通护理。进行中医护理的为观察组,普通护理的为对照组。两组在护理人员配置、护理环境以及患者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患者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辩证施护,具体操作如下。 (1)心肺气虚,血瘀痰阻症状:临床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悸怔忡,稍活动即加剧,神疲乏力,头晕,颧红,动则汗出,心烦失眠,气促,口干,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结代或细数无力。此型患者心功能相当于nyhaⅰ~ⅱ级,临床上多为左心功能不全,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病情发展较轻,但限制患者的活动,为此建议患者多注意休息。在护理中可对心俞、内关、大陵、足三里进行穴位贴敷,饮食上以清淡低盐为主,给予补法中医辩证护理[4]。 (2)气阴两虚,心血内瘀症状: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胸胁满闷,动则加剧,咳嗽,咳吐白痰,颈静脉怒张,或咯血痰,神疲乏力,面色晦暗,舌黯红,苔薄,胁下痞块,脉细涩或结代。此类型患者心功能相当于nyhaⅱ~ⅲ级,临床上多为右心衰或 全心衰,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在护理中可对肾俞、肺俞、足三里及定喘穴进行穴位贴敷,饮食上给予低钠膳食,减轻水钠潴留及前负荷,给予平补平泻中医辩证护理。 (3)心肾阳虚,血瘀饮停症:临床症状表现为:心肾阳虚,心悸、胸闷、喘急,咳嗽、咳白泡沫痰,畏寒肢冷,腰酸尿少,面色苍白或青紫,全身水肿,烦躁不安,舌黯淡,苔白,脉细促。 此类型患者多见于急性左心衰,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重症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但输液过多、高龄患者。由于该类型患者为心血管病急重症,为此护理中,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给予吸氧支持,降低肺泡表明张力,利于肺泡通气。同时,给予黄芪、参麦、生脉注射液,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为更好改善症状,可给予西药治疗,例如硝酸甘油、西地兰、利尿剂等。 (4)阴阳俱虚,心阳欲脱症: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憋喘,面色青灰,精神萎靡,尿少肢肿,烦躁不安,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唇甲青紫,四肢厥冷了,舌质淡晦,苔白或苔少,脉沉细欲绝。此类型患者心功能相当于nyha ⅳ级,多为心阳衰败,多见于急性左心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及心衰终末期。护理中,进行心电监护,给予静推参附注射液你,紧急穴位注射神阙、足三里、气海、关元,尽可能挽救患者。 2 结果 我院根据上述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得出数据如图一:观 察组中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可见,中医辩证护理对于控制充血性心力衰,提高心衰治愈率与降低死亡率方面疗效显著。 3 讨论 3.1 一般护理: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遵医嘱迅速给予吸氧,并结合病况安排其体位(如平卧位呼吸困难,可与半卧位或坐位),观察其血压、脉搏。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限制活动。对需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定期帮助他们进行下肢被动运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观察大便通畅与否,防止病情突然恶化。 3.2 注意休息:过度劳累和剧烈的情绪波动,都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衰,为此应加强患者的进行有效休息。在休息中,急性期采用卧床休息;缓解期采用适当的运动,预防肺栓塞和静脉血栓[6]。 3.3 预防感冒: 感冒后,外邪易侵入心肺,诱发旧疾,致使郁闭肺气,痰阻内结、感冒多为心衰常见的重要诱因,感冒发热和感染会加重心脏负荷,发热会令心动过速,缩短心肌恢复期,增加耗氧量。同时,感冒时期引起的的咳嗽,也会形成暂时性肺动脉高压,增加心脏负荷[5]。 3.4 心理护理: 七情会刺激气机,血行受阻,心功能受损而诱发心衰。悲,心系所急;惊,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情志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大,同时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情志变化, 加强与患者谈心和交流,掌握患者的情志变化,对其不利心理进行疏导。解除思想包袱,鼓励患者就诊,调动患者采取治疗的主动积极性,以达到以神养身的治疗目的。 3.5 饮食护理:由于心衰,导致并发胃肠道损伤,为此应给以辩证的饮食,心肺气虚,血瘀痰阻症状患者在膳食上应以滋阴降火、健脾和胃为佳;气阴两虚,心血内瘀症状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厚味的膳食;心肾阳虚血瘀饮停症状和阴阳俱虚心阳欲脱症患者,因病情危重,应暂禁食或给予流质饮食,以靠静脉营养为主[6]。 主要的食物应选含淀粉、多糖量高的食物,尽量避免使用含蔗糖量高的;多补充维生素,蔬菜、橘子、草莓等食物中都含丰富的维生素;控制脂肪的摄入。 4 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心脏病末期阶段。目前,中医对心衰还没有专门的论述。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心衰日渐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与高危病,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工作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行中医护理,将心衰分为四种常见中医辩证给予不同的施护措施。并且在生活护理中,通过加强休息、预防感冒、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进行有效调理,均会更好的缓解心衰的症状,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tang y d, kuzrufln j a, said s, et a.l low thyroid function leads to cardiac atrophywith chamber dilatation, impaired myocardial blood flow, loss of arterioles, and severe systolic dysfunction[j]. circulation, 2005, 112(20): 3122-3130. [2]januzzi j l,van kimmenade r,lainchbury j,et al. nt-probnp testing for diagnosis and short-term prognosis in acute destabilized heart failure: an international pooled analysis of 1256 patients: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of ntprobnp study[j]. eur heart j,2006,27( 3) : 330-337. [3]杨小燕.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新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2):325. [4]王晓红,渠慎成,陈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7,24(3):304. [5]陈继红,王晓峰.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5,(01):254.236.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
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
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
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
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
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肌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又称泵衰竭,
通常是指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使心排血量降低,伴有左心室舒张
末压增高,临床上引起肺淤血和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以及两者
不同程度的合并存在。
泵衰竭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患急性广泛性前、侧壁心肌
梗死时,更易发生泵衰竭。
慢性心衰的病因
(1)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2)心室前负荷过重 (3)心室后负荷过
重 (4)心室前负荷不足: (5)高动力循环状态:
慢性心衰诱因
(1)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是心衰最常见的诱因,其次是风湿活
动、泌尿系统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
(2)过度体力活动疲劳、情绪激动和紧张。
(3)妊娠和分娩。
(4)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颤、阵发性
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5)输血或输液(尤其含钠液体)过多、过快。
(6)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7)药物作用
临床表现
根据心衰发生的基本机制可分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
能障碍性心衰。临床上根据病变的心脏和淤血部位,可分为左心、右
心和全心心衰,其中以左心衰开始较多见,以后继发肺动脉高压,导
致右心衰,单纯的右心衰较少见。
左心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疲劳、乏力:平时四肢无力一般体力活动即感疲劳乏力,是
左心衰竭的早期症状。
(2)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时较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为肺淤
血和肺顺性降低而致肺活量减少的结果。
(3)急性肺水肿
右心衰竭症状
(1)胃肠道症状:长期胃肠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胀便秘及上腹疼痛症状。
(2)肾脏症状: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
(3)肝区疼痛:肝脏淤血肿大后,右上腹饱胀不适。
(4)呼吸困难:在左心衰竭的基础上,可发生右心衰竭后,因肺
淤血减轻,故呼吸困难较左心衰竭时有所减轻。
(5)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右心衰竭后引起的变化,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
①心脏体征②颈静脉充盈与搏动③肝大与压痛④下垂性水肿⑤
大多数胸腔积液出现于全心衰竭的患者⑥腹水⑦发绀 ⑧心包积液
⑨其他表现
全心衰竭症状
1.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并发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
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可导致死亡.
2.肺部感染 3.肝功能不全 4.肾功能不全 5.水与电解质紊乱
鉴别诊断
1.左心衰竭的鉴别诊断 左心衰竭需与其他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难
相鉴别 (1)支气管哮喘
(2)气管与支气管肺癌
(3)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4)神经性呼吸困难
(5)代谢性酸中毒呼吸 (6)老年、衰弱、肥胖及严重贫血等可
产生劳力性呼吸困难,但无左心衰竭的其他征象。
(7)大量腹水、胃肠道疾病引起的严重腹胀、妊娠后期、巨大卵
巢囊肿等可产生端坐呼吸但并非心脏病所致,不可混淆。
2.右心衰竭的鉴别诊断
右心衰竭需与一些具有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升高、肝大水肿、腹水及
胸腔积液等表现的疾病相鉴别。
3.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的鉴别诊断
不论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心衰均表现为体循环和(或)肺循环
淤血从症状和体征上难以区别二者。但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射血分数
不降低,心脏不扩大,两者可通过特殊仪器检查进行鉴别,在治疗上
亦有
目的和原则
治疗心衰之目的是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运
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病死率。为
达此目的,治疗心衰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必须重视心衰病因和诱因的治疗,这是治疗心衰关键之一
(2)尽量减轻心脏负荷:包括休息、低盐饮食适当应用镇静药、
限制活动等。 (3)尽管目前有许多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对于心功
能属于Ⅱ~Ⅲ级的患者仍首选利尿药,视病情口服或注射; (4)
对于Ⅳ级心功能不全或急性肺水肿患者 (5)在使用药物前后
心衰本身治疗
(1)休息和限制活动: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和能量消耗的重要措
施之一.
(2)限制水、钠摄入:心衰病人的饮食宜清淡和少吃多餐,食物
应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并注意热量平衡。
(3)利尿药的应用:经适当限制水、钠摄入仍有水肿者可应用利
尿药,它不仅可以消肿,且可减少血容量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
脏重塑作用。
(4)血管扩张药
(6)治疗终点
(7)洋地黄的毒性反应:洋地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使用
不当易产生中毒。
(8)洋地黄中毒的治疗: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 。
其他治疗措施 包括吸氧,支持疗法口服或静注氨茶碱,对症治
疗和加强护理等均不容忽视。
预防
1.慢性心衰的预防目标
(1)防止初始的心肌损伤: (2)防止心肌进一步损伤 (3)防
止心肌损伤后的恶化 2.预防措施
(1)祛除诱发因素: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
速心室率;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注意是否并发肺栓塞等。
(2)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如戒烟、戒酒,
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饮食宜低脂、低
盐。
(3)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应特别了解患者对饮食及药
物治疗的顺从性、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病情恶化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