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14.71 KB
- 文档页数:1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心力衰竭护理的相关问题。
心力衰竭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此,我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谈心力衰竭护理的体会和心得。
一、心力衰竭的护理现状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力衰竭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在我国,心力衰竭的护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1. 护理人员对心力衰竭的认识不足:部分护理人员对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掌握不够,导致护理工作缺乏针对性。
2. 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需求与实际护理水平存在差距: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但实际护理水平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3.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问题: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关注和关爱。
4.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护理不足:康复护理是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实际工作中,康复护理开展不足。
二、心力衰竭护理的体会与心得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水平针对护理人员对心力衰竭的认识不足,我们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对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的认识,使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 关注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关注患者需求,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具体措施如下:(1)了解患者病情: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治疗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2)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休息、用药、心理等方面。
(3)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3. 关注患者心理,提供心理支持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及时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当AMI合并心力衰竭时,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和严重,合理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体会和分析:一、患者情绪支持与疼痛管理在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
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疼痛,及时评估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如药物治疗或其他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
二、呼吸护理与水电解质平衡管理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出现呼吸困难、心肌缺血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记录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指标,并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AMI患者还常常伴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等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三、药物治疗与监测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情况,对于所需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进行监测,确保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护理人员还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指标,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四、心理教育与康复指导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得到全面的心理教育和康复指导。
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解释AMI合并心力衰竭的病情和护理措施,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做好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自我管理。
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等问题,提高其康复信心和生活质量。
AMI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需要全方位的关注和干预,旨在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一、前言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和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护理质量,我院组织开展了心力衰竭护士实训活动。
以下是我在实训过程中的总结和体会。
二、实训内容1. 心力衰竭基础知识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通过学习,我对心力衰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和体征,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1)病情观察:我们学习了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观察的要点,包括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尿量等,以及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
(2)心理护理: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
(4)药物护理:掌握心力衰竭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5)生活护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1)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讲解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
(2)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
(3)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三、实训体会1. 提高专业素养通过实训,我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心力衰竭的护理要点,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与同事共同参与护理工作,学会了如何与患者、家属及医生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临床思维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体会急性左心衰是指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左心衰竭时由于肺部充血,可引起心悸、气短、不能平卧、痰中带血,生命危在旦夕,所以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非常重要,现总结出如下几点仅供参考。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病情观察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性质和程度、有无发绀,病人末梢循环情况,体温、脉搏、心率、血压,下肢有无浮肿,尿量多少,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心肌供血情况,及早发现心律失常先兆。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其速度一般不超过30滴/分。
记录液体出入量,用药时发现患者有出汗、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时,及时通知医生。
2持续氧气吸入急性左心衰时肺淤血,患者耗氧量增加,而粘膜充血、水肿,又使气体交换障碍,所以要高流量吸氧,面罩吸氧较比导管吸氧效果好,用35%乙醇湿化氧气,从而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随时监测血氧饱和度的高低,调整氧流量,以免用氧不当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
3休息休息对心力衰竭病人尤为重要,轻度心力衰竭的病人通过休息便可达到控制心衰的目的,反之可加重心衰。
休息可使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减轻,心率减慢,降低心脏耗氧量。
休息可根据心力衰竭的程度合理安排。
心功能III级病人严格限制体力活动,每天需要充分的休息。
心功能IV级的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一切生活由陪同人员帮助完成,除体力上充分休息外,精神上还要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免间接的加重心脏负担。
4饮食护理指导病人低盐、低脂肪、低热量饮食,要易于消化,富含维生素,富于营养,要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过饱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避免刺激性食物,禁烟酒,食欲差的要鼓励病人进食,每日用水量不易超过600~800ml。
5心理护理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努力减轻病人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抑郁情绪。
首先,要关心体贴患者,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与家属建立融洽的关系。
心衰病人个案护理范文一、个案基本情况。
老张,男,65岁,是个退休老工人。
他呀,胖胖的,平时就爱抽烟,还总喜欢吃那些油腻腻的东西。
这不,被诊断为心力衰竭了。
刚入院的时候,老张那脸蜡黄蜡黄的,喘得像个小风箱似的,走两步就得停下来大喘气。
二、护理评估。
# (一)身体状况。
1. 呼吸方面。
老张呼吸特别困难,每分钟呼吸频率都达到30多次了。
就像有个大石头压在他胸口上,吸气呼气都费劲。
他只能半躺在床上,靠着好几个枕头才能勉强喘顺点气,这就是典型的心衰导致的呼吸困难,肺里都淤血了。
2. 水肿情况。
他的腿和脚肿得像个大馒头似的,用手指一按,就一个大坑,半天都弹不起来。
这是因为心脏功能不好,血液循环不畅,液体都积在身体的低垂部位了。
3. 体力状况。
老张以前还能出去遛弯儿呢,现在连从床边走到厕所这几步路都走得晃晃悠悠的,没走两步就累得不行。
感觉他身上那点力气啊,就像被抽走了一样。
# (二)心理状况。
老张刚知道自己得了心衰,整个人都焉儿了。
他老是唉声叹气的,担心自己好不了,还害怕给家里人添麻烦。
有时候还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就像个小孩子似的。
三、护理措施。
# (一)休息与活动。
1. 休息的重要性。
我就跟老张说:“老张啊,你现在就像个需要充电的手机,得好好休息才行。
”让他尽量卧床休息,减少身体的耗氧量。
把他的床头抬高了一点,大概30 45度的样子,这样能让他呼吸更顺畅一些。
2. 循序渐进的活动。
在老张病情稍微稳定一点之后,我就鼓励他活动活动。
不过可不是让他一下子就去跑步啊,而是先从床边坐一会儿开始。
我跟他说:“老张,咱先坐一会儿,就像小婴儿学走路,得一步一步来。
”每天逐渐增加坐的时间,然后再慢慢试着在床边站一站,走几步。
# (二)饮食护理。
1. 控制盐和水的摄入。
我跟老张说:“你呀,现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吃咸菜就馒头了,盐吃多了,你这身体里的水就更排不出去了。
”每天给他控制盐的摄入量在2克左右,就相当于小半勺盐。
水呢,也不能喝太多,每天大概1500毫升,这包括了喝水、喝汤还有吃水果的水分。
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1. 引言1.1 患者背景介绍本文基于一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该患者名为张明,是一名65岁的男性。
张明平时是一名退休教师,因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
在一次晨练时,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被紧急送至急诊科就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和诊断,确认其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
由于病情较为严重,张明需要接受新活素等药物治疗,并进行心血管手术。
他的家人对他的病情非常担忧,而张明本人也感到恐惧和焦虑,面对未来的康复之路充满了困惑。
护理人员需要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张明全面的护理和支持,帮助他尽快康复。
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求,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1.2 诊断情况在进行护理体会的探讨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清晰的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率不规则等症状。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检测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估,以确认患者的确诊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而心力衰竭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减退引起的机体对血液的不足反应。
合并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往往因心功能受损严重,病情变化快速,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来稳定病情。
诊断结果对于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至关重要,只有准确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护理人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时,及时有效地获取和评估诊断结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3 护理重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这类患者常常情况危急,需要及时、正确的护理来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康复。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生命体征监测、药物管理等基本护理工作,还要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康复护理,以全方位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心力衰竭护理体会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常见的一个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均较复杂,如不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容易使病情加重或造成病人死亡。
因此,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地进行医疗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现总结几点护理体会如下。
1 护理1.1患者急性期卧床休息,取舒适的半坐、端坐卧位。
缓解期鼓励患者做动态运动,重度心衰者可在床边小坐,其他不同程度的心衰患者可每日多次步行,每次3~5分钟。
1.2给予低盐、低脂饮食,重度心衰者限制入水量。
1.3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或高流量吸氧。
1.4患者急性肺水肿时,配合医师进行紧急抢救,观察及处理急性左心衰:如发现病人突然极度呼吸困难、面色紫绀、恐惧、极度烦躁、大汗淋漓、咳嗽伴哮鸣音、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时,提示出现急性左心衰,应迅速将病人取端坐卧位,双腿下垂,给予高流量吸氧,每分钟4~6升,严重者面罩加压吸氧,氧气经过25%~35%酒精湿化。
必要时用四肢加压带(或用血压计袖带、止血带代替),进行四肢轮扎,每15分钟轮换放松其中一个,压力比舒张压略高即可,以减少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心脏前负荷,改善心衰。
使用血管扩张剂时应专人观察,密切注意血压变化,调节输液滴速。
如心率增快,在原有基础上超过20次/分钟;血压下降,在原有基础上下降超过20mmHg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5遵医嘱记录患者24迅速出入水量、尿量及尿相对密度。
每日称体重一早起发现液体潴留。
利尿过程中,注意低钾、低钠的表现:如全身无力,反应差,腹胀,尿潴留等,若出现低钠低钾征象,应按医嘱补充钾盐及放宽饮食中钠盐的限制。
1.6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一般为每分钟20~30滴,以防加重心衰及诱发急性肺水肿发生。
1.7伴有水肿时应加强皮肤护理,以防发生压疮及感染,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医院感染。
1.8遵医嘱进行心电、血压、呼吸等监测,随时记录异常心电、血压、呼吸变化,必要时记录全导联心电图。
及时准确地向医师报告动态。
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心力衰竭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属于各种心脏类疾病所引起患者心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类症状,大部分情况下,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出现异常下降的现象,使得患者的心排血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患者机体各项代谢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导致患者的器官以及组织等血流灌注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可能引起患者肺部循环以及体循环出现淤血的可能性。
临床上除了予以常规的治疗措施以外,必要的护理也是关键。
1.做好护理评估工作1.1心力衰竭疾病的评估目前,临床上确定患者为心力衰竭主要依据有如下几个条件,一是颈静脉怒张、肺部出现明显的啰音、患者的心脏出现明显的扩大、急性肺水肿、奔马律、阵发性的夜间呼吸困难、患者的静脉上升至12mmHg,其循环的时间超过25s,另外患者肝颈静脉反流主要呈现阳性。
二是踝部出现明显的水肿、夜间伴有阵发性的咳嗽、劳累性的呼吸困难、淤血性的肿大、胸腔积液、潮气量下降至最大值的1/3、心率超过120次/min。
患者如果符合2个以上的第一个条件或者1个第一个条件以及第二条的条件均可判断为心力衰竭。
1.2诱因评估机体或者精神出现过度的疲乏,急性感染,尤其是患者患有呼吸道感染,钠盐摄入过多的情况,输液的速度过快或者过多的情况,患者的心律出现明显的异常,尤其是心房颤动、饮食不规律、用力排便等,心脏负荷明显的增加,如妊娠或者分娩等。
1.相关护理措施1.1心理护理相关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有效的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等,积极安慰患者,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等,护理人员以温和的语气以及热情的工作态度向患者讲解心力衰竭相关疾病的知识,积极帮助患者缓解其思想方面的顾虑等,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相关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1.2卧位方面的护理相关护理人员评估完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后,适当选取合适的卧位姿势,如对于心力衰竭较严重的患者,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嘱咐患者选取端坐位的姿势,对于Ⅲ度心力衰竭患者,相关护理人员嘱咐患者选取半卧位或者绝对的卧床休息等,对于Ⅱ度心力衰竭患者,相关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严格禁止进行相关的体力活动,对于Ⅰ度心力衰竭患者,相关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可以适当的进行相关体力活动。
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化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化护理方法,总结归纳进行临床推广。
方法选取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3例)。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干预内容。
实验组在对照组一般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加用专科护理、预见性护理、心理护理及运动康复护理等内容。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无显着差别(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显着大于对照组(p【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系统化【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0..02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
随着我国chf的患病率逐渐升高[1],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
笔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进行了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凝、扩冠、强心、抗利尿药物治疗。
1.3 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用进行6 min步行试验。
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干预内容。
实验组在对照组一般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加以下护理干预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2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无明显差别,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显着大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3 护理方法3.1 专科护理对于chf患者,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选择合适卧位,减轻疾病症状。
入科后给予心电监护,吸氧6~8 l/min,同时做好保暖、安全维护措施。
建立两组静脉通道,为治疗与抢救准备。
给药时定时观察血压,密切观察药物效应,使用输液泵严密控制滴数,定时记录汇报患者心率、脉搏、呼吸、氧分压、24 h出入量等各项指标[2]。
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1. 引言1.1 患者情况简介患者为65岁男性,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入院治疗。
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心慌、气促,伴有心律失常和水肿症状。
近期查体发现心尖搏动减弱,心音遥远,心音减弱,颈静脉明显搏动。
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史。
心肌梗死的确诊主要通过心电图、心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心力衰竭的诊断则需结合心功能检查和临床表现。
在此情况下,患者需要及时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综合护理措施,以减轻心脏负担、保护心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团队将全力以赴,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护理,帮助其顺利康复。
1.2 治疗要点治疗要点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治疗要点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医疗救治,包括静脉溶栓、冠脉血运重建和心脏康复治疗等。
2.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3. 严格控制患者的液体和电解质平衡,防止心力衰竭患者因液体潴留或失衡而导致病情加重。
4. 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治疗、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担并改善心功能。
5. 进行规范的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提高其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
以上是治疗要点中的重点内容,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护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困难时期。
2. 正文2.1 早期护理措施早期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稳定患者病情,减轻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早期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要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心肌酶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心肌梗死的情况。
2. 提供氧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伴随心力衰竭,需要及时给予氧气治疗,以提高组织氧供,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摘要】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病情评估与监测是至关重要的,药物治疗管理和液体管理也非常关键。
氧疗和呼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护理水平,以确保给予患者更好的护理。
这篇文章将总结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强调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并呼吁护士持续学习,提高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病情评估,监测,药物治疗,液体管理,氧疗,呼吸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措施,护理水平,持续学习。
1. 引言1.1 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危重的疾病,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的积累对于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享。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与监测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为后续的护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在药物治疗管理方面,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和不良反应,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液体管理关键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液体的输入和输出,避免出现水钠潴留等并发症。
氧疗和呼吸治疗是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护理人员需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氧疗设备,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同样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并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的总结表明,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持续学习与提高护理水平是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护理体验。
2. 正文2.1 患者病情评估与监测患者病情评估与监测是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监测可以帮助护士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浅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pheartpfailure,CFH)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预后不良。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理状况和心功能的影响。
标签: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1.1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其成因护理评估应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做到个体化,评估内容包括心力衰竭类型、血容量状态、是否存在合并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心理健康状态(紧张焦虑型或悲观抑郁型)等。
1.2做出护理诊断采用名称、病因、症状和体征(PES)公式来表达.并根据病情、时间特点等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护理诊断排出主次,从困扰患者的主要矛盾人手。
1.3制订护理计划根据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4实施护理计划①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别宣教和集体治疗的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在活动、休息、饮食、识别诱因、加重先兆、用药指导、自我保健措施等等方面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自身心理特征介绍相关知识和心理调适技术。
使患者掌握调整负性情绪的技巧,协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②支持性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主要心理矛盾。
采用支持性的语言和行为来影响患者,以交谈、暗示等手段来改变患者的不正确的认知和情绪障碍。
合理解释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心理问题对身体和生活的不良影响。
③认知行为疗法。
教会患者一些行为训练技术和心理应对策略和技巧,帮助者消除消极和歪曲认知.正确认识自身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发病诱因,懂得正确的生活行为。
如采用深呼吸训练、应对技巧训练、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和催眠疗法等认知行为技术,以调整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保持情绪稳定。
④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使家庭成员明白如何建立良好家庭境和给予患社会支持.同时协助患者感知社会支持,懂得积极、主动地获取社会支持。
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理综合征。
也可以说是由于心室功能失常及病理重构而导致的渐进性综合征。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负荷过重,心肌病损及收缩力减弱,都可导致心力衰竭,临床上以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和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常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
笔者将在2000~2006年对236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深刻体会到做好护理工作对治疗心力衰竭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现总结几点护理体会如下。
1 做好护理评估1.1 心力衰竭的评估临床上具备以下2个主要条件或1个主要条件和2个次要条件时可判断患者有心力衰竭。
①主要条件:颈静脉怒张、肺部罗音、心脏扩大、急性肺水肿、奔马律、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静脉压上升超过12 mm Hg(1.6 kpa),循环时间>25 s,肝颈静脉反流阳性;②次要条件:踝部水肿、夜间咳嗽、劳累性呼吸困难、淤血性肝肿大、胸腔积液、潮气量减少到最大量的1/3、心率>120次/min的心动过速。
1.2 诱因评估身体或精神过度疲劳,急性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钠盐过多、输液过多或输液速度过快,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和各种快速心律失常、饮食不当、用力排便、强心、利尿药物不足或过量;心脏负荷加重,如妊娠、分娩等。
2 护理2.1 体位选择协助患者采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如高枕卧位、半坐位、端坐卧位、坐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
2.2 氧气疗法根据患者缺氧程度给氧。
一般缺氧1~2 L/min,中度缺氧3~4 L/min,重度缺氧及肺水肿吸氧4~6 L/min。
肺水肿患者可用20%~30%酒精湿化氧气吸入。
2.3 呼吸道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
按时帮助患者翻身叩背,利于痰液的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教会患者正确咳嗽与排痰的方法:尽量坐直,缓慢地深呼吸。
屏气3~5 s,用力将痰咳出,连续2次短而有力地咳嗽。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方法,如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及盖被,避免受凉、戒烟等。
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衰,致使病情复杂,若治疗护理不当,则贻误病情。
我院自1991年1月至5月收治老年冠心病心衰50例,占同期老年冠心病总数131例的38%。
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9岁,平均68岁。
本组通过内科治疗结合良好的护理,治愈率达96%,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熟悉老年人的心脏特点(1)心脏代偿功能明显降低,不能随体力活动或心脏负荷增加而相应提高心排血量。
因此老年常出现活动式轻体力劳动后心慌气促、胸闷、头晕等心功能不全症。
(2)心率变化和心律失常较常见,老年心脏病心率多偏慢,窦性最常见,心率增快多同心率的程度不相称。
(3)老年人以左功能受损为主,只在病人晚期方合并有心功能不全。
早期右心率表现为劳动式活动后气喘,夜间憋醒,端坐呼吸,如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典型的急性左衰竭,有时急性肺水肿也可短期内发生。
2动态的观察病情临床护理质量优劣的衡量标准,就是病情的观察。
护理时应掌握老年人心脏的特点,要加强注意心衰发生的先兆和心衰的继续加重。
老年人诱发心衰的因素往往是呼吸道感染、劳累情绪激动,本组50例中就有27例患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由于老年人反应迟钝,很多已有肺气肿,慢支的老年人发生心衰时常不典型而易被疏忽;老年人下肢血循环较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白蛋白低,因此平时足背、踝部多有轻度浮肿;在心衰所引起的浮肿易被疏忽;老年人静脉压较低,当心衰时其静脉压升高不明显;由于肝瘀血,常引起右上腹疼,由于胃肠瘀血而引起恶心、呕吐,甚至出血极易导致误诊。
由此可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心衰症状,是提高冠心病心率患者治愈率的关键。
在临床护理中,我们经常巡视病房,特别是加强了夜间巡视,床边一旦发现病人呼吸困难时,咳粉红色泡沫时,立即给予半卧位,双下肢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并氧气吸入了,湿化瓶内装入50—70%酒精,减轻泡张力,改善气体交换及呼吸困难症状,严格限制钠盐和水分,以免加重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