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根据体温调节中枢定位问题的早期研究,认为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这两个区域之间保持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最近一些实验证明,上述各神经结构的活动都受视前区—下丘脑(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一些细胞群的控制。POAH构成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起整合作用的部分。

告,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本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在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60

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温热刺激该部位时引

定的调定点数值(如人类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送回调节中枢,对产热或散热活动加以调节,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到热源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调定点数值之故。如果调定点由37℃上升到38℃,则体温在37℃时就会出现产热过程加强和散热过程减弱的种种表现,如寒颤、竖毛、皮肤血管收缩等等,直到体温升高到38℃以上才会发生散热反应。这样

降回到37℃,因此起到退热作用。但对感染性发热的根本治疗,仍应是消灭释放致热源的病菌。

(一)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

但仍具有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如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则动物不再能维持相对恒

定的体温。以上实验说明,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一般认为它应包括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和下丘脑后部。已如前述,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较多的热敏神经元和少数冷敏神经元。实验还证明产热和散热的反应均可由刺激此区而引起:当这一部位加温时,热敏神经元兴奋,促进散热反应;如使其冷却时,冷敏神经元兴奋,促进产热反应。如果以上述温度刺激下丘脑后部,效果

认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接受温度刺激后,把信息传到下丘脑后部进行整合,调节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二)调定点学说

关于体温调节的机制,即如何把体温维持在37℃这一水平上,一般用调定点学说来解释。这个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体温类似恒温器的调节。调

若流经此处血液的温度超过37℃时,温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如流经此处的血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皮

调定点上移(如38℃)。调定点上移后,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的水平(38℃)

常水平。

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 一、A1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 2、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 A、昼夜变动不超过1℃ 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 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 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 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 3、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 A、直肠、腋窝、口腔 B、直肠、口腔、腋窝 C、口腔、腋窝、直肠 D、腋窝、直肠、口腔 E、腋窝、口腔、直肠 4、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 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 D、一昼夜中下午1:00 ~6:00时最高 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 5、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 A、下午8~10时 B、下午6~8时 C、清晨2~6时 D、上午6~8时 E、午夜 6、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 A、皮肤温度 B、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 D、口腔温度 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7、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8、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9、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干网状结构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大脑皮层 10、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视前驱-下丘脑前部活动 B、小脑活动 C、大脑活动 D、视前区活动 E、下丘脑活动 11、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 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 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 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 12、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E、促甲状腺素 13、当正常人中枢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时,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是 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 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 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 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 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

第七讲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 骨骼肌和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 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3、(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 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4、(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 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不出汗,从皮肤和呼吸道都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这种有皮肤蒸发的水分称为不湿汗。不湿汗与汗腺无关。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时或剧烈运动时,开始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放散大量体热。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之为反馈。反馈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控制信息起促进或增强作用者,称为正反馈;与此相反,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起减弱作用者,称为负反馈。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位线以上的部分,称之为超射。 生理止血:正常人,小血管损伤出血,数分钟后即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出现。 有效不应用: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胸内压: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内压低于大气压,故胸内压为负压。 胃肠激素:胃肠道黏膜中含有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肽类激素,称之为胃肠激素。 基础代谢率:人体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和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称为基础代谢李。 肾小球滤率:在单位时间内两肾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年男子肾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 缝隙连接:是电突触的结构基础。缝隙连接是指神经细胞膜紧密接触的部位,两细胞膜之间的间隙只有2~3nm,连接部位的神经细胞膜没有增厚,轴浆内无突触小泡聚集,不能释放递质。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易发生电紧张性作用,能进行信息的电传递。电传递的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能进行双向传递。 激素的允许作用:激素对某一生理反应并不起直接作用,但它创造了另一种激素起作用的条件,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经常按~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重复出现、周而复始,称为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按其周期长短可区分为:日周期、周周期、月周期和年周期四类。 肌丝滑行学说:肌肉收缩是由于粗、细肌丝相对滑行,而使肌小节相应缩短,从而造成肌纤维的收缩活动,称为肌丝滑行学说。 等汽溶液与多张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溶溶液,如0.85%NaCI溶液。能使血细胞和组织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如0.85%NaCI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故称之为生理盐水。 代偿间歇: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这样,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功能余气量:指平静呼气之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食物时,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抑制紧张性收缩,使清的头端区舒张,以利食物入胃,称为容受性舒张。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溶剂拖带作用:在近球小管水的重吸收能拖带Ca+重吸收现象,称为溶剂拖带作用。 优势半球:由于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因此一般称左侧半球为优势半球。应激反应:机体遭受环境温度剧变、缺氧划伤、手术、紧张、焦虑等应激刺激时,机体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时血中ACTH和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也参与活动,从以下三方面调整机体的适应能力: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 1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临床上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测出的温度来表示体温,其中_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体温。 2、体温相对恒定不是指体温维持一个数值,而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人的体温的维持,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来自骨骼肌和内脏。安静状态下以内脏特别是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4、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与产热有关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5?人体体温异常会影响:(1)酶的活性、新陈代谢(2)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3)严重时导致死亡 6、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人体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其中,约 5%的散热量是通过排 尿和排遗散失,大多数是由皮肤经由皮肤经传导(例如)、对流(例如)、辐射(例如)和蒸发完成。当环境温度接近于人的体温时唯一的散热途径是蒸发散热。 7.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的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为温感受器和冷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因为效应器发挥效应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方式调节体温和代谢方式调节体温。参与前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有立毛肌、皮肤血管、骨骼肌和汗腺,参与后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是肾上腺和甲状腺。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恒定中的作用是缓冲温度变化,传递热量 8?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9.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散热的生理活动主要为通过神经调节增加皮肤中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知识点默写 1、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临床上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测出的温度来表示 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体温。 2、体温相对恒定不是指体温维持一个数值,而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人的体温的维持,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来自骨骼肌和内脏。安静状态下以内脏特别是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4、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与产热有关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5.人体体温异常会影响:(1)酶的活性、新陈代谢(2)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3)严重时导致死亡 6、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人体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其中,约5%的散热量是通过排尿和排遗散失,大多数是由皮肤经由皮肤经传导(例如)、对流(例如)、辐射(例如)和蒸发完成。当环境温度接近于人的体温时唯一的散热途径是蒸发散热。7.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的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为温感受器和冷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因为效应器发挥效应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方式调节体温和代谢方式调节体温。参与前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有立毛肌、皮肤血管、骨骼肌和汗腺,参与后者调节方式的效应器是肾上腺和甲状腺。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恒定中的作用是缓冲温度变化,传递热量 8.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9.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散热的生理活动主要为通过神经调节增加皮肤中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和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2017—2018学年度第5周理综周测 1.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有磷酸二酯键,RNA没有磷酸二酯键 B. 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 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 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答案】C 【解析】 DNA与RNA中均含有磷酸二酯键,A错误;一种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B错误;原核细胞虽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C正确;核糖体含有RNA而不含有DNA,D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 B.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人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C. 中心体只分布于动物细胞内 D.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以相互转化,原因是具有共同的物质组成和相似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 根据细胞器密度不同,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A项正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B项正确;中心体分布于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内,C项错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膜结构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可以通过囊泡相互转化,D项正确。 3.下列有关细胞增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如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种精细胞,则增殖过程很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B. 减数分裂不能保证卵母细胞的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C. 大肠杆菌增殖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不属于无丝分裂 D. 细胞内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且不应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此时往往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叉互换现象,A正确;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核DNA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由于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因此

第二十三章体温和体温调节Body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第一节人体的体温 一、体温 (temperature) 表层体温(shell temperature):机体表层部分的温度。 主要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部位的温度。 深部体温(core temperature):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 主要指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 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体温分布示意图 A. 环境温度20℃ B. 环境温度35℃

体温的测量和正常值: 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温度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 直肠的封闭性好,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 易受下肢温度的影响。 36.9~37.9℃ 口腔温度(oral temperature):温度计含于舌下、闭口。 应用比较方便。不能配合测量者不宜使用;受进 食、饮水及经口呼吸等因素影响。36.7 ~37.7 ℃ 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将上臂紧贴胸廓,形成密闭的人工体腔。应用方便。测温一般需要5~l0min 。 36.0 ~37.4 ℃ 鼓膜温度可代表下丘脑温度 食管温度可代表右心房血液温度

皮肤温度(skin temperature):皮肤表面的温度 体表各部分温度差别大、不稳定 四肢末梢的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和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与局部血流量关系密切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发汗 平均皮肤温度(mean skin temperature, MST)MST=0.2 (T小腿+T大腿)+0.3 (T胸+T上臂)

专题----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一、考情分析 本考点属高考高频考点之一,题目考查范围广、难度稍大、涉及血糖平衡及调节过程、体温稳态及神经、体液调节途径、水平衡调节过程等,题型既包括选择题又包括简答题及实验探究题,尤其以综合性考查为主。 丘脑某一区域

长日照 大脑皮层 促进生殖 细胞代谢 水盐代谢和糖代谢 少散热 多产热

三、知识补偿 1、(2013新课标卷)回答下列问题 (1)清晨静脉取血液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 _和 _。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原因是_________。 (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______和______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 2、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3、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调节物质):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__________(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同时激素D________(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传入神经→______________→传出神经→骨骼肌。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分泌的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________反射。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最重要的吸气肌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E.胸锁乳突肌 2. 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 A.前馈调节 B.体液调节 C.正反馈 D.负反馈 E.自身调节 3.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属于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单纯扩散 D.出胞 E.入胞 4. 激活胰蛋白酶原最主要的是 A.Na+ B.组织液C.肠致活酶D.HCl E.内因子 5. A. D. 6. A.胃与十二指肠 C. D. 7.型血清发生凝集,该人的血清与A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 A A型 E. 无法判断 8. A. C. D. 9. A. C. D. E. 10.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 A-凝血酶形成 B凝血酶形成 C D E 11. A D 12.在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的绝对不应期内 A. 全部Na+通道失活 B.较强的剌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C.多数K+通道失活 D. 部分Na+通道失活 E.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 13. A.红细胞对高渗盐溶液的抵抗力B C.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破裂的特性 D E.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 14.心电图的QRS波反映了 A. 左、右心房去极化 B. 左、右心房复极化 C. 全部心肌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 D. 左、右心室去极化 E. 左、右心室复极化

15. 与单纯扩散相比,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 B.不需细胞膜耗能 C.顺浓度差转运 D.需膜上蛋白质的帮助 E.能将Na+泵出 16.原尿中的Na+含量 A.高于血浆 B.与血浆相同 C.低于血浆 D. 与肾小管液相同 E. 低于终尿 17.大量出汗后尿量减少的原因是 A. 血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 肾小管毛细血管压降低 E. 肾小球滤过增加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18.关于内脏痛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定位不准确 B.对刺激的分辨力差 C.常为慢痛 D.对牵拉刺激敏感 E. 必伴有牵涉痛 19. A. 20. 21. A. 22. A. D. 23. 24. A. 25. A. 26. A. 27. A. 28. A. 29 A. D. 30. A.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D.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E..触前膜内递质耗竭 31.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瞳孔缩小 B.胃肠运动加速 C.汗腺分泌增加 D.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E. 逼尿肌收缩 32. 耳蜗中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为 A.低频听力 B.高频听力 C.中频听力 D.中低频听力 E.高中频听力 33.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是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E.小肠液

体温调节中枢 根据体温调节中枢定位问题的早期研究,认为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这两个区域之间保持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最近一些实验证明,上述各神经结构的活动都受视前区—下丘脑(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一些细胞群的控制。POAH构成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起整合作用的部分。 告,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本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在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60 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温热刺激该部位时引 定的调定点数值(如人类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送回调节中枢,对产热或散热活动加以调节,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到热源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调定点数值之故。如果调定点由37℃上升到38℃,则体温在37℃时就会出现产热过程加强和散热过程减弱的种种表现,如寒颤、竖毛、皮肤血管收缩等等,直到体温升高到38℃以上才会发生散热反应。这样 降回到37℃,因此起到退热作用。但对感染性发热的根本治疗,仍应是消灭释放致热源的病菌。 (一)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 但仍具有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如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则动物不再能维持相对恒

定的体温。以上实验说明,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一般认为它应包括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和下丘脑后部。已如前述,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较多的热敏神经元和少数冷敏神经元。实验还证明产热和散热的反应均可由刺激此区而引起:当这一部位加温时,热敏神经元兴奋,促进散热反应;如使其冷却时,冷敏神经元兴奋,促进产热反应。如果以上述温度刺激下丘脑后部,效果 认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接受温度刺激后,把信息传到下丘脑后部进行整合,调节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二)调定点学说 关于体温调节的机制,即如何把体温维持在37℃这一水平上,一般用调定点学说来解释。这个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体温类似恒温器的调节。调 若流经此处血液的温度超过37℃时,温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如流经此处的血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皮 调定点上移(如38℃)。调定点上移后,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的水平(38℃) 常水平。

体温调节 1.在皮肤的下列结构中,与体温调节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脂肪②立毛肌③汗腺④毛细血管⑤温度感受器 A.③④B.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B.脊髓C.小脑D.下丘脑 3.在体温调节中,具有协同作用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C.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D.肾上腺素和胰岛素 4.人处在寒冷环境时,会出现骨骼肌不自主打哆嗦的现象,其意义是 A.促进血液循环以便供热B.肌肉运动使产热量增加 C.一种自我保护信息,告知已处在不良环境,应采取措施 D.一种由“温度感受器—中枢—效应器”反射弧完成的先天反应 5.人体体温的热量主要是由()器官产生的 A.骨骼肌和肝脏B.心脏和脑C.胃和肠D.肺和肾 6.将大白鼠从25℃移到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A.耗氧量减少,立毛肌放松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7.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肾上腺素能促进产热增加B.人体体温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C.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D.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适当的撤减衣被8.关于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稳定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B.寒冷时皮肤散热对生命活动没有意义C.寒冷时经皮肤散失的热量少于高温环境D.寒冷时代谢增强与多种激素有关9.人体各部分的温度各有不同,但与体温最接近的是 A.口腔温度B.手掌心C.腋窝温度D.直肠温度10.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病人在治愈后,夏季要比烧伤前怕热,这是因为皮肤烧伤时损伤了A.大量神经末梢B.皮下脂肪组织C.大量汗腺D.皮脂腺 11.下列平衡与下丘脑功能无关的是 A.调节体内盐平衡B.调节体内水分平衡C.调节体温平衡D.调节血糖平衡12.人在发高烧时食欲减弱,还会感觉食之无味,其病理原因是 A.体温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B.体温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C.体温升高,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体温升高,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13.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鼠尿中有糖,且体温升高,这种激素是A.胰高血糖素B.肾上腺素C.甲状腺激素D.胰岛素14.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其中错误的是A.感受: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高 B.分泌: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在外界温度低时可分泌促甲状腺素 C.调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D.传导: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体温及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酌重要条件。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可比安静时高出10余倍。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的缘故,而这种动态平衡的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6分共30分) 1.(06常州一模)对实验狗的脊髓进行直接加温,引起狗的气喘、血管舒张和产热抑制等反应,而冷却其脊髓,又会引起寒战、血管收缩等反应。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脊髓存在着温度感受器 B.脊髓存在着温度调节中枢 C.脊髓存在着温度调节的效应器 D.脊髓中有神经元参与体温调节反射弧的构成2.(06连云港一模)下列对人体某些生理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使血浆的pH显著下降 B.细菌侵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病毒侵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C.如果下丘脑严重受损,则人体很难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 D.当血钾含量降低或血钠含量升高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 3.(06徐州一模)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4. (06扬州期末)动物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实验动物出现寒颤现象,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 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 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唯一中枢 D.下丘脑的活动仍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第六章发热 一、选择题 1.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2.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署 E.流行性感冒 3.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中性粒细胞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骨骼肌 D.皮肤血管 E.汗腺 4.下述哪种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cAMP D.肿瘤坏死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5.EP是一种 A.小分子蛋白 B.大分子蛋白 C.磷脂 D.多糖 E.淋巴因子 6.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骨骼肌 C.产EP细胞 D.皮肤血管 E.汗腺 7.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细菌 B.类固醇 C.cAMP D.致炎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8.下述哪项为中枢发热介质 A.内毒素 B.cAMP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类固醇 9.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A.外源性致热原 B.内源性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精氨酸加压素(A VP) E.环磷酸腺苷 10.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1.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2.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3.热型是根据下述哪项决定的 A.体温的高低 B.体温的上升速度 C.体温的持续时间 D.体温的曲线形态 E.体温的波动幅度 14.发热时糖代谢变化为 A.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增强,血糖升高,乳酸增多 B.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减少,血糖升高,乳酸减少

人体的体温调节 吴晓宁 知识重要性: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一个知识难点,也是一个知识重点,学好这个知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也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举例子、画概念图、谈话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请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与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调节机制是什么?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枢在哪里?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 2.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 3.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教师活动】分析下列两个不等式: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教师活动】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产热=散热。请大家分析: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怎样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炎热环境中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机物氧化分解合成ATP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热量的释放。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人体体温调节图解

A型题 1.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 A. 体液量保持不变 B. 血液容量保持不变 C.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D. 使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化学成分相同 E.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2.O2和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原发性主动转运 D. 入胞作用 E. 出胞作用 3.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称为 A.去极化 B.复极化 C.反极化 D.超极化 E.低极化 4.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主要与下列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 A. K+ B.Na+ C. CI- D. Ca2+ E. Mg2+ 5.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 A.Na+ B.K+ C.Ca2+ D.Cl- E.Fe2+ 6.人血浆pH正常值为 A. 6.35~6.45 B. 7.05~7.15 C. 7.35~7.45 D. 7.65~7.75 E. 8.35~8.45 7.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 A. 溶血 B. 血栓形成 C. 叠连加速 D. 脆性增加 E. 凝集 8.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 A.去掉纤维蛋白 B.与钙结合而沉淀 C.破坏凝血酶原 D.阻碍凝血的三环节 E.与钙络合不沉淀 9.心肌细胞中自律性最高的是

A.浦氏纤维 B.房室束 C.房室结 D.窦房结 E.室束支 10.心室肌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延续到 A.收缩期开始 B.收缩期中间 C.舒张期开始 D.舒张中后期 E.舒张期末 11.第一心音标志着 A.心房收缩的开始 B.心室收缩的开始 C.心房舒张完毕 D.心室舒张开始 E.全心舒张开始 12.心输出量是 A.一次心跳两侧心室同时排出的血量B.每分钟由一侧心房排入心室的血量C.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D.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E.每分钟由两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13.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心肌有自率性 D.心肌具有“全和无”的特性E.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14.血流通过哪段血管时血压降低最多 A.毛细血管 B.主动脉 C.微静脉 D.微动脉 E.大静脉 15.心脏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A. 动脉血压升高 B. 血流速度加快 C. 心输出量增加 D. 中心静脉压增高 E.舒张期室内压低 16.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是

高三一轮复习《体液调节》诊断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冷觉和热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胰液的分泌只有体液调节。 C.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D.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小肠吸收葡萄糖来增加血糖浓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胰岛素不具有反馈调节能力,只有甲状腺激素才具有。 B.在闷热的房间内开会,人会打“哈欠”,其调节方式就是体液调节。 C.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作用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D.当血糖降低很多时,胰高血糖素就可作用于肌肉细胞,使其释放糖原。 3、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酶 4、、如图所示为有关腺体和激素对蛙发育过程的影响。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激素。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20天蝌蚪的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都尚未 成熟,后20天逐渐成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前20天中①②③的含量都比较低,并在此期间都逐渐增加 B.用含碘丰富的饲料持续喂养蝌蚪,可使蝌蚪早于38天发育成小型 成蛙 C.若蝌蚪切除了垂体后不能发育为成蛙,说明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是促进发育 D.切除成蛙的垂体,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①②③的含量都会减少 5、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低血糖状态时,通过①→②→③使血糖恢复正常,其主要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B.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A细胞受损 C.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两者相互协 同共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D.人体细胞膜上若缺乏胰岛素受体,可能导致细胞减缓 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6、某人在一次意外中损伤到下丘脑,这样可能会导致他 的(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③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④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⑤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体温 2.基础代谢 3.温热性出汗 4.行为性体温调节 5.体温调定点 6.蒸发散热 7.能量代谢 8.食物的热价 9.食物的氧热价 10.呼吸商 11.非蛋白呼吸商 12.基础代谢率 二、填空题 1.体温通常是指_____。 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 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 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 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 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 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 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 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 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 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

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D)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也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解析:大量出汗,机体丢失的水分较多,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有条的重吸收,大量出汗时,机体还丢失较多的无机盐,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寒冷刺激是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然后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甲状腺。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但热觉和冷觉是感觉中枢产生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体温调节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二)摄食行为调节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三)水平衡调节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体温调节 一、非标准 1.直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作用的激素是( ) A.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素和雄性激素 C.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D.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 解析:肾上腺素及甲状腺激素均可促进细胞的代谢活动,从而增加机体的产热量,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而雄性激素主要是维持第二性征及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或雄性生殖细胞的产生等,与增加产热无直接关系。 答案:C 2.设人在20 ℃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a1,散热速率为b1,进入0 ℃环境20 min后的产热速率为a2,散热速率为b2。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1=b1,a2=b2 B.a2b1,a2>b2 D.A、B两项均对 解析:无论在寒冷环境还是炎热环境中,人体的体温都是相对恒定的,也就是说产热总是等于散热。在寒冷环境中,散热多,产热也多;在炎热环境中散热少,产热也少。 答案:A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 B.某流感患者的体温持续维持在38 ℃,说明其体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冬天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要较其他过程更早、更强 D.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量的过程只受大脑的控制 解析:体温恒定,则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活动要较其他过程更早、更强;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活动的结果。 答案:A

4.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B→C→E途径表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 B.D途径主要是骨骼肌通过有氧呼吸完成 C.人体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中枢都在下丘脑 D.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体内散热机制为F和G 解析:B为感受器,C为神经中枢,此处为神经调节。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此为体液调节过程。产热器官主要有骨骼肌和肝脏,两者都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热量的。人体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冷觉和热觉的形成都是在大脑皮层,高级中枢会控制低级中枢。 答案:C 5.下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 ℃突升至40 ℃,在B时刻,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解析: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 ℃突升至40 ℃,外界环境温度变高,皮肤血管会舒张,单位时间血流量变大,立毛肌会舒张;在AB段时间内,人体仍然保持体温相对恒定,人体内酶的活性不变;在BC 段时间内,外界环境温度低,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促进人体代谢,多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答案: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