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专题二: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第一部分: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划分

(钱朴《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一般来说,都按照流派产生时间先后及影响大小而将其归纳为功能论,冲突论,解释论三大学派,这种划分清晰,明了,也反映了客观的发展事实。

另一种划分法近年美国学者凯瑟琳·贝内特(Kathleen Bennett)和玛格丽特.D.勒孔特(Margaret D. LeCompte)在其合作的专著《学校运作的方式:教育的社会学分析》(the way schools :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中,就教育社会学流派提出了一种颇有新意的划分方式。她们认为,教育社会理论框架的基点建构于如何将一个社会的现实理想、信仰、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生活准则通过学校机构"传"给下一代。社会学家在传的问题上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传递,继承,另一种是反叛、改造。

以此为据,教育社会学理论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块:

一、社会传递理论(social transmission theory),包括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论;

关注社会的各个结构如何协调动作,以最大限度地自的功能,失去整个社会的发展。学校机构则应充分展示其社会化功能,将现行社会的文化价值不加变更地"传承"下去,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文化的复制,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均属于对原有文化维持的理论。在传递过程中,学校对所传递的文化的内容是无法选择的,个体对所施教的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也是无法逃避的因此学校与个体均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解释论(interpretivist theories),包括现象学,符号互动论,民俗方法论;

这一理论介于传递理论与改造理论之间,被视为沟通两者的桥梁。目前普遍认为社会传递论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解释论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取一种微观研究的视角,而社会改造论则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三、社会改造论(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主要涉及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ies),包括女权主义后现代论,后结构主义等。

强调对传统文化、行为标准、社会价值的扬弃,对现有社会的改造和更新,因而学校机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创新,注重一代新人的塑造,使其能在今后的社会中扮演"解放者"和"改造者"的角色。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文化的生产、文化的制作,绝不是对原有文件的重制。在改造理论中,学校对原有的文化可以批判、筛选、扬弃,对社会中不平等的教育现象予以揭露和抵制,其在社会的改造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个体也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为打破传统、创新文化而发挥主体角色的作用。因此,学校机构、学生个体在社会改造中处于主动和活跃的地们。20世纪30年代后期形成的批判论被看成典型的社会改造论。

第二部分: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解析

一、功能理论

功能的含义:

功能主义又称机能主义。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主要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一部分社会学家视社会为放大了的生物体(超级生物体),他们把功能的观点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探讨社会各种结构(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机构)的功能,借以说明这些结构存在的理由。

--中国百科大词典编撰委员会《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P1747

指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它所属的更为广大的体系来说具有的被断定的客观结果。

--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P611

主要观点:

(一)、结构与功能

每个社会都是由许多不同质的部分组成一个相对持久、相对稳定的结构。

特别注意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生存所发挥的作用。

社会制度、规范和角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均衡,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统合(或整合)

统合就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性质。

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的关系,它们之间很少有对立或冲突。

功能主义者着重研究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协调一致,以保存社会整体的。(三)、稳定

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不赞成过分激烈的改革。

在调适中求改进,在稳定中求进步,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四)、和谐

无论何种社会所以能够存续下去,保持稳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信念、态度和统一的价值观。

功能主义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对社会来说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功能:

1、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2、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

3、教育的调解社会关系的功能。

4、教育的技术填补功能。

5、教育不仅适应与协调社会,而且起控制社会的作用。

代表人物

〖法〗涂尔干(Emilem Durkheim 1858-1917)

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制度、目的与内容等都与社会联系、受社制约,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于社会、同时将社会内化于个人。教育有实现社会的统合及社会控制的功能。

〖美〗帕森斯(Talcatt Parsons 1902-1979)

家庭及学校都是一种社会体系。

家庭――――----学校

将每个人按照他的兴趣与能力分配到社会的适当位子上

社会和谐发展

他人对功能主义的评价

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的确,无论考虑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或是选择功能,都需注意教育机构发生作用及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

夫劳德(Jean Floud)和哈尔西(A.H.Halsey)指出:功能主义者强调建立在共同价值上的社会统合,并认为教育是促使个人表现行式行为,以维持社会平衡,这仅是根据个人的动机行为从事分析。这种观念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这类社会的"一致性"及"统合"甚难把握。

思考:(1) 我们除了批评还能创造什么呢?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不是从社会角度,就是从个人角度。教育同时具有这两个功能。某一教育家往往强调某一方面。在评价中,我们很容易就此提出批评意见,但如果这样,

(2) 静止的"和谐"社会真的存在么?功能主义者所设计的理想社会是一种各就其位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在理想中实际上是维持着一种对一部分人的不平等;而在现实中,现代社会的分化包含着不可避免的冲突。

(3)学生的早期的学业成绩可以决定人的一生么?帕森斯认为教育应让人按兴趣和能力在社会上各就其位。划分的标准是学生学习成绩早期分化的结果。这其实忽略了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用早期学业成绩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事业与前途,无论怎样说都太过武断。

二、冲突理论

发展轨迹

?当人们把冲突视为生物的本能时,冲突理论就已诞生;

§早期社会学家,如帕克(R . E . Park)、斯莫尔( A . W . Small)等人曾研究过社会冲突;

§到了帕森斯这一代,则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而视社会冲突为社会病态,是负功能;

?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冲突重新开始被注意,社会学家们不得不从社会学创始人那里寻求启发,尤其是马克思、齐美尔(G . Simmel ) 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冲突学派兴起,学者开始冲突理论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并且在美国社会学的研究中发展甚为迅速。

?现代冲突论的主要代表有米尔斯的"权利精英论",科塞的"冲突功能论",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论"等。

基本思想

社会的每一方面都在变化,社会变化是普遍的。

社会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分歧和冲突,社会冲突时普遍的。

冲突并不是对统一的否定,世界还是有一定秩序的。

冲突的基本功能是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秩序是产生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和支配。

主要观点(1)冲突在社会结构中,团体之间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现象,团体之间的目标互不一致,尤其是支配者与从属者之间的利益不均。每个团体都想取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导致两者间的冲突、斗争。(2)变迁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在短暂的稳定中,可能酝酿着反抗与斗争,动乱、骚扰与变革会不间断地出现。因此,他们认为,稳定发展与急速变迁都可能交替地出现在社会过程中。(3)强制在斗争中取得优势和

控制地位的团体,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团体与之合作,以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然而,强制的结果只能取得暂时的稳定,抗挣还会再起。在达伦道夫看来,强制就是行施合法权威。

主要理论分支,。

冲突理论

观点

代表

人物

评价

社会再生产论

教育做什么----社会再生产

鲍尔斯

吉丁斯

他们反对教育的阶级支配理论,也反对教育的大众需求理论,主张美国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妥协的结果,而这种妥协又一直是使资产阶级能够维持其权力的折衷方案。

教育如何做到----对应原则

负责再生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文化再生产论

教育有助于维持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划分的社会

布迪厄

传授文化资本的人往往是教师和政府公务员,因此它的论断似乎存在问题;而且它的理论与解释轮的观点存在一定的重合。

若教育被假定为一种传递观念与知识的制度,那么它是不成功的

反抗理论

强调教育中的反抗、教育的相对自主、教育的唯意识论倾向

艾普尔

维利斯

维利斯著的《学习成为劳动者》是70年代以来俗名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实证研究。

持冲突论者的特点

大凡持冲突论的教育社会学家都注重分析冲突、变化、压迫、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把学校看成是社会上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的焦点。下面是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介绍。

主要代表人物介绍

思想

柯林斯

学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要求高学历与争取高学历所组成的循环作用过程;学校实际上是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利益争夺的一个场所,学校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的发展

包尔斯

美国强迫性的大众教育不仅培养了具有熟练技术和有责任感的工人,而且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现象寻求合理借口,教育制度始终受到阶级背景的影响。

华勒

侧重于分析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与从属"的关系,班级社会体系是一种对立与强制的关系。

米尔斯

现代社会的冲突主要存在于全力经营与无权的公众之间,而美国社会的权力集中于有真挚、经济、军事三巨头组成的权力经营手中,他们通过学通、教育和社会活动条件的世袭优先条件,垄断了社会的统治权力。

科塞

巴社会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性,认为冲突的功能是使群体成员能够缓和彼此之间的仇恨心理和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变革,提高群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达伦多夫

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冲突的根源是权力分配的不均,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强制性协调联盟",也就是运用权力压制冲突的一种既不稳定的形式。

与功能论的比较

联系

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冲突论者注意到社会"冲突"中的"合法权威"的行施,"依法行事"和"照章行事";功能主义者则强调社会的"和谐"、"一致意见"和"共同目标"。实质上,"合法权威"与"一致意见"可说是两个意义上基本相同的概念。

区别

(1)在解释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作用方面:功能主义者坚持认为当前技术间断程度的提高需要不断延长学校教育的年限;而冲突论者认为学校是实现阶级统治的一种武器。

(2)在分配问题上,功能主义者认为个人教育正从一个认得归属地位决定,向着根据一个人的成就地位来决定其报酬的方向转化;冲突论者个人受教育年限均等化的趋势与收入均等化并不存在什么重要的关系。

两者的缺陷

功能论者忽视了社会的对立,压迫与冲突等问题,是社会现状的支持者,是一种保守思想,分散了人们对冲突与变革的注意力。

但冲突论为压迫与剥削寻找合理的借口,充其量是一种社会改良活动。

对冲突论的评价

优点

冲突论的出现是对功能论的反动,这种冲击在理论的发展和迫近真实性方面是一种进步。

冲突论的研究取向指出并论证了许多过去不曾被人注意的方面,是知识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忽视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问题,没注意到教育也在进行着创造。

再生产理论者所提出的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对应原则"缺乏事实资料的支持。

反抗理论者指出学生中的"反抗"、"创造形式应"的现象,特别指出了"反学校文化"的存在,但缺乏普遍性。

三、解释理论

概况

解释学的理论思想导源于现象学哲学,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nund Husserl,1859一1938)首创,后经奥裔美国社会学家舒兹(A.schutz)将其引入社会学而形成"现象学社会学"及其方法论,伯杰(Peter L.Berger,1929一)和卢克曼(Thomas Luckmann,1927一)也为该流派的创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70年代初由英国的一些"新"教育社会学家(the "new" sociologist of education)首先掀起。其冲击对象是以功能论与早期的冲突论为代表的所谓"宏观教育社会(macro-sociology of education)"

在文化激进主义(culture radicalism)思潮的影响下,在伯格(Berger,P.L)和卢克曼(Luckman,T.)等人的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等理论的刺激下,同时也在英国教育平等政策失败刺激下,以师范院校毕业的一些研究者为主力军的英国教育社会学家,集中全力去剖析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实际过程,以图解释学生学业成败的原因。

基本观点

(1)是人组成了社会,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研究,是对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的研究,舍此是无法诠释社会现象的;

(2)而人们的角色规范和行为方式是由人类特有的自然态度和主观生活世界塑造而成,故而社会学者应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惯常的、习俗性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探求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的社会意义,揭示人的"主观交互性"和"社会互动性",从而对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实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解释论学派的三个分支

解释论并不指谓某一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理论,而是至少包括了三个分支学派。

1、教育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英国的M.扬(Young, M.F.D)《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扬所关注的不是教育制度的结构或组织,而是教育的内容。他提醒人们注意,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与组织的过程,及是教育知识的成层过程,学校教育过程则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

伯恩斯坦(Bernstein,B.)主要是提示教育者的社会语言代码特征。他发现,上中层阶级子女的社会语言代码与学校教育知识之间具有同质性,而下层阶级子女的社会语言代码则与学校教育知识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这使得不现阶级的子女在教育可能性(educability)在存在着差异。

2、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代表人物: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D.) 凯迪(Keddie,N.) 沃兹(woods,P.)

常用概念:情境(situation) 脉络(contexts) 视野(perspective) 文化(culture)

交涉(negociation) 策略(strategies)

主要思想:学校与课堂生活过程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由于这一

过程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因人而异,因而是一种差别互动过程。

3、人种方法论(ethno-nethodology)

代表人物:美国的加芬凯尔(Garfinkel,H.)

创立时间:20C60年代

主旨:研究人们在理解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互动环境的意义时所运用的方法。它强调互动过程参与者对规定日常生活秩序的那些规范的运用,以及对常识的理解对于其行为所表示的意义影响,强调互动过程中的脉络依存(contexticality)与共通标识(indexicality),强调研究者以实践者身分进行"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解释论学派有关学校功能的论述

归纳而言,解释论派的学校功能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校为儿童社会化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情境,教师与学生二者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而寻求各自的角色界定,并实现各自的角色目标。这一特殊情境的作用具体

反映在两个层面上:

(1)师生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与一般社会中的人际互动相比,有两个不同的特征。第一,社会中的互动大多出于互动者双方的意愿而展开,而学校是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的场所,学生入学并非完全出自自愿,第二,与社会上的人际互动相比较,师生问的互动双方的地位和权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哈格里夫斯认为,师生关系依彼此情境定义的一致与否存在着三种可能:谐和、不谐和、假谐和。第一种情境师生双方均受益,第二种双方均受害,第三种视不同的情况而定,有时获益,有时受害。

(2)生生互动。学校社会体系为学生造就了另一特殊的互动情境--同辈群体,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主要就是同辈群体及其相应的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它在生生互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儿童入学之后,在其与同辈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为以志趣能力为基础的新群体的一分子,他们能在这种群体中获得自我认同,并且逐步确立与该同辈群体相适应的亚文化价值体系;而同辈群体也有其不成文的,但又必须共同倍守的规范、信条、行为准则,并以此对其成员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成员的人格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学校通过能力分班、课程分化等运作方式,起着分流学生,进行文化复制,维持和扩大阶层差别的作用。不少解释论学者都对流行于学校的能力分班现象作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其得出的结论也十分相似,即能力分班是学校对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进行分化的手段,客观上是在复制不同阶层的文化:符合学校规范的主流文化和对抗性的亚文化。

对解释论学派的评价

"解释的''社会学与孔德创立的经典社会学有两个显著的区别:

第一,经典社会学着眼于客观社会的研究,着眼于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的组成和演变,着眼于组成社会各分子之间的关系的运动,即使涉及人的社会化,也是强调整体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教化和个体对文化的传承;将归结点置于社会体系之中。而"解释的"社会学则侧重于以人为主体,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为中心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因为归根结底是人创造了社会,离开了对人、对人群的研究,社会学便失去了方向。

第二,"量化"的实证研究是传统社会学的主要方法。解释论的社会学主张以观察、描述为主要手段的非实证性研究,提倡人类学常用的"现场研究"法,强调只有这种"质"的层次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

解释论派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社会学微观领域的研究,使社会学的理论观点进入了课程编制、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既推动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又促进了社会学理论的丰富性、多样性,使得教育与社会的结合面更宽、更广,也更深。大体而论,这种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在两条线上展开:一条是教育社会学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研究,以符号互动论(symblicInteractioni3m)和本土方法论(EthnomethodoJgy)为代表,此二者借鉴了人类学中的人种志研究法(败hnography),且其立论倾向与研究方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可统称为课堂社会学。另一条是将现象学运于学校课程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知识社会学。

1

202961 教育社会学 作业(高起本、专升本)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讲,教育社会学探究的主要是 A.广义教育 B.中观教育 C.狭义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社会对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功能是 A.教育社会的外功能 B.教育社会的内功能 C.教育社会的负功能 D.教育社会的隐功能 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存在的样态来看,组织一个乐队、一所学校属于 A.静态实体范畴 B.物质实体范畴 C.精神实体范畴 D.动态运动范畴 4.一般认为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方面的经典之作是 A.《教育社会制度分类》 B.《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C.《教育社会制度分类经典》 D.《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指南》 5.建立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属于 A.分目标 B.总目标 C.局部目标 D.分类目标 6.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而确定,借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实现的知识体系是 A.课程 B.环境 C.大纲 D.课堂 7.在环境中,山河.植被.平原等自然生态属于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制造的环境 D.学校环境 8.社会变动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社会生产方式 9.国学和乡学最初出现于我国 A. 西周 B.夏朝 C.西汉 D.唐朝 10.我国第一家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专业期刊是 A.《教育政策法规》 B.《教育法导论》 C.《教育法学研究》 D.《教育法律动态》 1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讲,在我国较早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意义的学者是 A.雷通群 B.杨贤江 C.刘慧珍 D. 车文博 12.对教育社会自身构成要件的功能被称为教育社会的 A.显功能 B.隐功能 C.外功能 D.内功能 1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的存在样态来说,平纹组织织物、紧密性组织属于 A.动态实体性概念 B.静态实体性概念 C.严密实体性概念 D.松散实体性概念 14.教育社会制度是教育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标准,它是教育社会制度的实质特征,又被称作 A.动态标准性 B.静态标准性 C.规范标准性 D.实体多元性 15.在教育社会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及其属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总和是 A.自然组织体系 B.社会组织体系 C.空间组织体系 D. 多维组织体系 16.正规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17.对人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又不与教育活动发生直接相关的设施和人口称为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教育社会学作业2014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修正阶段的表现? 2、规范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2、简述不同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结合实际,谈谈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简述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反差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试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失范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1、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 第七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1、结合实际谈谈对菲兰关于学生多重世界和越界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理论的认识。 2、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1、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组之间分层对学生自我期待与发展的影响。 2、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第九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1、简述依据中性标准区分班级不同组织水平的几种理论。 2、为什么班级是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组织? 第十章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1、日中两国小学生道德课内容的区别主要体现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哪些不

同? 2、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 第十一章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1、参照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型分类,试分析你的教学模式的类型及教师角色和学生势力的表现。 2、结合实际,谈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1、简述帕森斯的教育功能理论 2、简述学校消亡论的主要观点。 第十三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 1、简述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2、、教育社会功能从取向转化为行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1. 班级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A. 互为补充 B. 互为前提 C. 互为排斥 D. 不相关 满分:2 分 2. ()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3.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 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 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 分 4.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5.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A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 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 能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8.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这是人 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满分:2 分 9.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合规范,并内化为个 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 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集体化 D. 群体化 满分:2 分 10.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 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 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 A. 贝塔朗菲 B. 卢斯山 C. 韦伯 D. 泰勒 满分:2 分 13. 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A. 斯坦福 B. 耶鲁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汇编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2. 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D) A. 提高行为性成本 B. 提高物质性成本 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5.(A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6.(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7.( 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8.( C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10.( 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从现代学术视野地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地科学.其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地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地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它地最终目地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地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b5E2RGbCAP 2、学科地位地理解 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地一门中介学科.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际教育学,而教育社会学是基于应用社会学和理论教育学发展起来地.是教育学百年来发展起来地新学科.p1EanqFDPw 3、本学科独特地观点 从社会学地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地意义.<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地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地因素上.Reece McGee:我们都是受到出生背景与社会环境所操控地木偶,我们地身上都绑满了无形地线,受著社会地操纵而不自知.<2)教育地社会学理解所重视地是公共议题地解决.C.W.MiLLS《社会学地想像》:情境中地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上地公共议题.DXDiTa9E3d 4、研究方法:质地研究方法和量地研究方法及比较 <一)量地研究 1、基本观点:多用量化地资料和数据来说明关系与结构. 2、对量地研究地争议:

<1)把教育当作孤立地实体; <2)测量工具不完整; <3)专注于容易测量地特质; <4)数字游戏—统计越深越好; <5)不当地分析与比较; <6)研究者对构架地主宰; <7)研究利用地困难. <二)质地研究 1、质地研究是对量地研究缺失地反省. 2、质地研究地特性: <1)以实地为焦点; <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 <3)注意事物地个体性和特殊性; <4)重视解释; <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地采用; <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地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地陈述; <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地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量地研究与质地研究地差别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新编教育社会学作业

请选择任何一堂课,举例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印象管理。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控制,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控制艺术和技巧,印象管理便是这样的技巧。印象管理的观点来自于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关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分析。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戈夫曼所力图解剖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上一堂小学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做小动作、捣蛋或者有其他局外人不合时地闯入课堂,这些偶然事件直接关系到课堂秩序能否重新恢复正常,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因此,作为教师,作为表演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品性和措施来处理课堂问题。 1、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全体教师的举止行为应表现出共同承担了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学生的仁爱,关心和期望。教师集体的内部团结相当于“后台”。教师之间的内部矛盾于意见不应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就能维持一种“剧场印象”。这是教师进行前台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教师应当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不能出现无意动作或失控行为。教师应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别是要控制面部表情和说话的态度。3.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案,如教学道具的使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教学不应被打断。有研究表明:在有些学校有一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贸然进入课堂。显然,这里存在一个假定,新来的表演者很有可能会做一些在学生看来于他们的教师所建立的印象不一致的举动。 4.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 教师兼具普通人和教育者双重角色,要在价值观、信念、道德及其行为方面做到始终如一,自然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处在当前的转型社会中,教师可能会面临内心冲突。虽然如此,教师仍应从育人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为了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行为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的印象,一种可行的策略就是教师要防止自己的“后台”被闯入,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避免被学生识破。但这并不是欺骗学生,而只是一种维持师生互动的策略。 5.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课堂情境中,学生的某些行为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维持课堂秩序的行动。但很多教师对这些行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视为破坏,因而采取的处理措施最终往往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往往更多的是介于“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假和谐”局面。这种假和谐局面可视为学生有意识地在维持秩序,其原因可能是对教师的某种认同,可能是出于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也可能是对教师情感上的支持或者讨好教师的表现等。但不管学生出于何种动机,若教师意识不到学生所给予的暗示,从而修正自己的行动,则极有可能导致课堂失序。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一二章重点) 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 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 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P16 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 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 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 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4)究范围的扩大 90年代后的新趋向 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 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 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 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P42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 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 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 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功能主义优缺点 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