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第20卷第1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V ol.20,No.1 2005年1月Jour nal of Chinese H istor ical G eog raphy Jan.,2005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葛全胜1何凡能1郑景云1满志敏2方修琦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3.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100875)

[提要]以探讨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为目的,根据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内容涉及:1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o历史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区域综合与重大历史事件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适应模式研究;?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新技术应用等7个方面。除上述进展外,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人和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05(2005)01-0005-10

[收稿日期]2004-04-2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K ZCX1-SW-01-09、K ZCX3-SW-321、K ZCX2-314、CXIO G-E01-05-01及自然科学基金40331013等项目。

[作者简介]葛全胜(1963-),男,安徽安庆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气候与全球变化及历史地理研究。

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历史地理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为了更好地把握时代赋予的契机,展望中国历史地理学在新世纪中为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可能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应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1,我们不揣浅陋,以与上述问题关系密切的内容为重点,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在过去一个世纪、特别是近50年来的若干进展进行简要回顾。或挂一漏万,或有失偏颇,祈望方家指正。

一历代疆域政区研

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

历代疆域政区研究是沿革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地理学的传统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收获颇丰。谭其骧主编的5中国历史地图集6是此研究领域中的鸿篇巨著o,以地图的形式集中地反映了沿革地理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一些地区性历史地图集的相继出版,如侯仁之主编的5北京历史地图集6?、史念海主编的5西安历史地图集6?、司徒尚纪主编的5广东历

#

5

#1

o

?

?

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作细述,内容参见5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6,5地理研究6,2004年第23卷第3期。

谭其骧主编5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6,北京:地图出版社,1987年。

侯仁之主编5北京历史地图集6,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史念海主编5西安历史地图集6,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

史地图集61、周振鹤主编的5上海历史地图集6o、山西历史地图集编委会主编的5山西历史地图集6?等,也是地区性沿革地理研究日臻深入和完善的综合体现。用文字或表格形式描述朝代或地区性政区隶属关系及其变化过程的著作和论文也有不少,其中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有牛平汉5明代政区沿革综表6?和5清代政区沿革综表6?以及郑宝恒5民国时期政区沿革6?等,这些论著基本上理清了相关时期疆域内县及以上政区的析置、易名和改隶的时间,以及政区的统属关系。王仲荦5北周地理志6?、周振鹤5西汉政区地理6à、李晓杰5东汉政区地理6á、吴镇烽5陕西地理沿革6 l u、河北省地名办公室5河北政区沿革志6 l v等专著均属断代政区建置和地区性政区沿革通论的研究成果,它们除了讨论政区沿革这一基本现象外,还涉及到有关政区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因素。而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主要力量编制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6也将于不久后面世;该图集由30余个图组组成,集主要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于一体,是继5中国历史地图集6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疆域政区变迁与历史地图编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历史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历史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

历史气候一直是历史自然地理中研究最为活跃和深入的领域。1920年蒙文通发表的5中国古代北方气候考略6 l w是我国近代气候变迁研究的最早文献。1925年,竺可桢发表了5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6和5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6 l x两文,利用历史文献记载推测了我国南宋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状况及其与现代气候的差异,并分析了太阳黑子对气候变迁的可能影响,为我国的近代气候变迁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以后至70年代初,中国的气候变迁研究在他及其他老一辈科学家如徐近之、文焕然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他们不断地收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的各种资料,包括考古、动植物分布、冰川进退、雪线升降、河流湖泊冻结、气象观测记录等等,并对我国古代文献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和分析,对我国的历史时期气候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特别是竺可桢集他多年研究之大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发表了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6和5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6 l y等文章,初步建立了我国近5000年来的温度变化序列,成功地描绘出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轮廓。尽管后来的研究对该序列重建过程中的原始证据使用问题提出了不少怀疑 l z,但此后的许多研究成果证明:该序列所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框架从总体上看是基本正确的,特别是对主要冷期的识别是较为准确的 l{。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诞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

# 6 #

1

o

?

?

?

?

?

à

á

l u

l v

l w

l x

l y

l z

l{

司徒尚纪主编5广东历史地图集6,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

周振鹤主编5上海历史地图集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山西历史地图集编委会主编5山西历史地图集6,太原:山西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

牛平汉:5明代政区沿革综表6,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

牛平汉:5清代政区沿革综表6,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郑宝恒:5民国时期政区沿革6,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仲荦:5北周地理志(上、下册)6,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周振鹤:5西汉政区地理6,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年。

李晓杰:5东汉政区地理6,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吴镇烽:5陕西地理沿革6,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河北省地名办公室:5河北政区沿革志6,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蒙文通:5中国古代北方气候考略6,5史学杂志6, 1920年第3期。

竺可桢文集编辑小组:5竺可桢文集6,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52-57、58-68页。

竺可桢文集编辑小组:5竺可桢文集6,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2-425、475-498页。

牟重行:5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6,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年。

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5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特征的新认识)))纪念竺可桢3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4发表30周年6,5地理科学进展6,2002年第21卷第4期,第311-317页。

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过去数百年、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气候重建及变化规律研究,也朝着高分辨率、定量化、综合集成研究的方向发展。中国学者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手段也从原来单一的文献分析迅速发展为文献资料与自然证据(如孢粉、树轮、湖泊沉积、冰芯等)并举分析与集成。如施雅风等对中国全新世大温暖期的深入探讨1,张兰生等对中国北方地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探讨o,满志敏、张修桂等对中国4500年以来气候冷暖变化、唐代气候及中世纪时期前后的气候特征分析?,张德二关于中世纪暖期的研究?,王绍武等利用综合对比和按面积加权方法建立的中国及东、西部过去1200年每50年温度变化序列?,以及一些利用中国历史文献所重建的区域干湿与降水变化?,等等,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的5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6?更是世界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历史气候图集,其中全国120个站近510年(1470~1979年)的旱涝等级序列也被作为反映我国过去500年旱涝气候变化的基本代用资料而被广泛引用。特别是张丕远等对历史气候变化研究方法à的探讨,重建的中国东部地区45个站点过去2100多年的旱涝等级序列和对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深入分析á,以及近年葛全胜等对过去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的定量重建与气候变化规律的集成分析 l u等,大致代表了我国这一时期历史气候研究的基本趋势。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也基本反映了我国这一时期历史气候领域的研究水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其主要灾害有干旱、洪涝、地震和降尘等,又以旱涝的发生频率最高。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各省(市、区)的气候灾害部门,不但系统整编了各省(市、区)的旱涝等自然灾害历史记载,而且还对我国历史时期的旱涝灾害个例、旱涝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旱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而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合编的5中国历史地震图集6 l v也是我国历史自然灾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此外,张德二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所建立的公元300年以来中国降尘频率曲线及其对降尘变化规律的研究 l w也是本领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三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

在历史地表过程研究中较为集中和深入的是历史地貌过程和历史生物过程。20世纪80年代

#

7

#1

o

?

?

?

?

?

à

á

l u

l v

l w

施雅风:5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6,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

张兰生:5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6,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

满志敏、张修桂:5中国东部近4500年以来气候冷暖分期6,5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二)6,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满志敏:5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6,5第四纪研究6,1998年第1期;满志敏:5中世纪暖期我国华东沿海海平面上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6,5第四纪研究6,1999年第19卷第1期。

张德二:5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研究6, 5第四纪研究6,1993年第13卷第1期,第7-15页。

王绍武、龚道溢:5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6,5自然科学进展6,2000年第10卷第4期,第325 -332页。

郑斯中、张福春、龚高法:5我国东南地区近两千年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6,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 5气候变化和超长期预报文集6,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7年,第67-75页;郑景云、张丕远、周玉孚:5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6,5地理研究6,1993年第12卷第3期,第1-9页;张德二、刘传志:5中国东部6区域近1000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6,5第四纪研究6,1997年第17卷第1期,第1-11页。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5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6,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年。

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5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6,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吴祥定:5树木年轮与气候变化6,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年。

张丕远:5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6,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葛全胜、郑景云、方修琦等:5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的温度变化幅度研究6,5第四纪研究6, 2002年第22卷第2期,第166-173页。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5中国历史地震图集6,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张德二:5我国历史时期以来降尘天气气候学初步分析6,5中国科学(B)6,1984年第3期,第278-288页。

初出版的5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61是

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总结性成果,为此后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5年,曾昭璇等在此基础上撰写了5历史地貌学浅论6o一书,为历史地貌学创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历史地貌过程研究以河流地貌、湖沼地貌、海岸地貌、沙漠与黄土地貌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富有成果。在历史河流地貌方面,研究较多的有长江、黄河、珠江、海河、塔里木河等?,其中尤以黄河最为深入,论著也枚不胜举。如岑仲勉的5黄河变迁史6?、黄河水利委员会的5黄河水利史述要6?以及黄盛璋5论黄河河源问题6?和5再论黄河河源问题6?、史念海5论3禹贡4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6à、谭其骧53山经4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6和5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6á、纽仲勋等5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6 l u等,为现今黄河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在历史湖沼地貌方面,研究较为集中的有西北地区的居延海、罗布泊、青海湖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陆泽、宁晋泊、白洋淀、文安洼、七里海等,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 l v。通过数十年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在历史海岸线变迁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海平面迅速回升,海岸线大幅度向内陆推进,沿海地区因海面升高而广泛受到海侵的影响,全新世暖期和历史时期的中世纪暖期我国存在高海面,沿海地区受海面上升影响强烈 l w,为估计未来海平面变化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在沙漠与黄土地貌方面,侯仁之、史念海及其后的王守春、朱士光等分别在沙漠变迁与黄土地貌演变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l x,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历史地表过程研究中,历史生物过程也是历史地理学长期致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自然植被的演变和动物种群的变迁过程。在自然植被演变方面,历史地理学主要关注历史时期植被的空间分布、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被认为是导致植被面积不断缩减的主要原因,如文焕然等5中国森林资源分布

#

8

#

1

o

?

?

?

?

?

à

á

l u

l v

l w

l x

中国科学院5中国自然地理6编辑委员会:5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6,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

曾昭璇、曾宪珊:5历史地貌学浅论6,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科学院5中国自然地理6编辑委员会:5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6,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朱士光:5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6,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6,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张修桂:5十年来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新进展6,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6,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岑仲勉:5黄河变迁史6,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5黄河水利史述要6编写组:5黄河水利史述要6,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年。

黄盛璋:5论黄河河源问题6,5地理学报6,1955年第3期。

黄盛璋:5再论黄河河源问题6,5地理学报6, 1956年第1期。

史念海:5论3禹贡4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6,5陕西师范大学学报6,1978年第1期。

谭其骧:53山经4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6,5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谭其骧:5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6,5历史地理(创刊号)6,1981年。

纽仲勋等:5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6,北京:测绘出版社,1994年。

奚国金:5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6,5历史地理(第五辑)6,1987年;邹逸麟:5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6,5历史地理(第五辑)6,1987年;王会昌:5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6, 5地理集刊(18号)6,1987年;张修桂:5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6,5历史地理(创刊号)6,1981年;谭其骧、张修桂:5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6,5复旦学报6,1982年第2期;陈桥驿:5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6,5历史地理(第二辑)6,1982年。

侯仁之:5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海岸线变迁6,5地理学资料6,1957年第1期;施雅风、孔昭宸:5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6,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年,第1-211页;满志敏:5两宋时期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6,5灾害学6,1988年第2期,第71-78页;谢志仁: 52000年来百年尺度海面波动及其影响的征兆6,张兰生主编:5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6,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67-83页。

侯仁之:5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6,5文物6,1973年第1期;史念海:5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6,5中国历史地理论丛6,1987年第2期;王守春:5历史时期我国沙漠变迁研究与历史地理学6,5中国历史地理论丛6,1988年第3期;朱士光: 5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6,5中国历史地理论丛6,2000年第3期。

的历史概况61、陈桥驿5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6o、史念海等5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6?、王守春5古代黄土高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及其变迁6?等。在动物种群变迁方面,以文焕然、何业恒为主的一批学者,结合历史时期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和区域开发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论述了历史时期我国境内野生动物种群及其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涉及野象、马来鳄、扬子鳄、长臂猿、犀牛、亚洲象、大熊猫等20余种野生动物?,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不但在分布界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在种群与数量上也发生明显变化,部分物种或已成为濒危动物,或已灭绝。

当然,由于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不同研究者所关注的视角也不同,因此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如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原始天然植被的问题,史念海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认为古代黄土高原上存有很多森林,同时也有很多草原?;而此前和此后均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认为古代黄土高原的植被是草原植被,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森林草原植被,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疏林灌丛草原?。又如黄河自东汉以后为何出现长达数百年的安流局面,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学术界也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以谭其骧为代表):东汉以后,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被游牧民族所控制,牧业取代了先前的农业,植被得到恢复,土壤侵蚀减弱,进入黄河的泥沙减少à;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主要原因是王景治河的成功。由于上述这些观点的分歧,进而引发了对历史时期黄河泥沙含量是否有过较大变化的讨论,因其结论的科学与否对今后黄河治理的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刚刚起步,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出土和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震惊了国际学术界。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考古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极大推动了历史地理学对史前文明研究的进程。特别是20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0,跨越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鸿沟,通过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以及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的集成,不但解决了夏、商、周的年代学问题,理清了当时中华文明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发展脉络,而且也为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同时还为今后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法借鉴á。

在文明起源与农业起源的认知方面,一直是考古学、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关注的热点。许多问题虽然尚未解决,歧见也依然存在,但随着大量考古发现与发掘工作的展开,文明起源与农业起源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认识得到不断深化。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发展连绵不绝,源远流长,华夏文明具有/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0 l u;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这与其举世无双的/多元一体结构0特征紧密相

#

9

#1

o

?

?

?

?

?

à

á

l u

文焕然、何业恒:5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6,5自然资源6,1979年第2期,第72-85页。

陈桥驿:5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6,5地理学报6,1955年第2期。

史念海、朱士光:5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6,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守春:5古代黄土高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及其变迁6,5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三集)6,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年。

朱士光:5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6, 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6,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史念海、朱士光:5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6,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守春:5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变迁、人文要素变化与黄河水沙关系研究进展6,5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五集)6,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

谭其骧:5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6,5学术月刊6,1962年第2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5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 -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6,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年。

苏秉琦:5中国文明起源新探6,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连,这种/多元一体结构0特征的形成,则得益于/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01;华夏文明对东亚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诸文明古国中,唯有华夏文明从古到今,不仅保留下来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也累积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也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农作物栽培起源区,至少在距今8500年前,黄河流域粟黍的栽培农业已初具规模,在长江和淮河流域,至少在距今9000年左右就有了水稻种植,并逐渐向北扩散;新石器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少量的水稻种植,最西已可影响到甘肃东部;青铜时代,水稻的栽培区已扩展到我国东北南部o。

文明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其载体是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团体。人类在其生存空间上所创造的人文景观的演变及其地域差异,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华夏文明发展过程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历史地理学广泛涉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谭其骧先生的极力倡导下,得到了蓬勃发展,研究领域涵盖了包括疆域政区、人口、城镇聚落、农业、农田水利、交通、文化、民族、军事、医学等方方面面。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邹逸麟主编的5中国历史人文地理6一书?。

中国历史人口近十年来研究较多,全国性、区域性、通论性及断代研究,成果颇丰。全国性通论如王育民的5中国人口史6?、葛剑雄等合著的5中国移民史6?和5中国人口史6?等;区域性通论如韩光辉5北京历史人口地理6?、薛平拴5陕西历史人口地理6à等;断代研究如葛剑雄5西汉人口地理6á、费省5唐代人口地理6 l u等;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口数据研究的认识,并给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和数字。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文明,因而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成果蔚然可观,韩茂莉5宋代农业地理6 l v和5辽金农业地理6 l w、吴宏岐5元代农业地理6 l x、王社教5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6 l y等一大批论著,从不同时空角度探讨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口、土地与农业的关系以及主要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等。从侯仁之先生开创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城市地理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马正林5中国城市历史地理6 l z以及唐晓峰在5中国历史人文地理6一书中有关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是近年这一研究领域的总结性成果;古都作为特殊类型的城市,既是一个历史积淀综合体,又是一个有复杂空间结构的地域综合体,历史上古都的迁移是文明中心转移的重要表现。从20世纪20年代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到30年代的六大古都和80年代初的七大古都说(包括杭州和安阳),在我国掀起一场古都研究热,成立了古都学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l{。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斐然,1997年出版的周振鹤主编的

# 10 #

1

o

?

?

?

?

?

à

á

l u

l v

l w

l x

l y

l z

l{

冯天瑜:5中华文化史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严文明:5中国农业和畜养业的起源6,5辽海文物学刊6,1989年第2期;严文明:5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6,5农业考古6,1982年第1-2期;张文绪、王辉: /甘肃庆阳遗址古稻的研究0打印稿,2000年。

邹逸麟:5中国历史人文地理6,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王育民:5中国人口史6,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5中国移民史(六卷)6,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葛剑雄等:5中国人口史(六卷)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韩光辉:5北京历史人口地理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薛平拴:5陕西历史人口地理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葛剑雄:5西汉人口地理6,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年。

费省:5唐代人口地理6,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年。

韩茂莉:5宋代农业地理6,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韩茂莉:5辽金农业地理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吴宏岐:5元代农业地理6,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

王社教:5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6,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马正林:5中国城市历史地理6,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邹逸麟:5中国历史人文地理6,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5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6一书1,颇具文化深度,为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作出了示范o。

五区域综合与重大事件研究

随着现代地理学区域综合集成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地理学相应也开展一些区域性或地域性的综合研究,并成为近年来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地域上看,研究较为深入的有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西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主要成果有吴祥定等著的5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变化6?、史念海5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6?、邹逸麟5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6?、李并成5河西走廊历史地理6?、孙进己5东北历史地理6?和蓝勇5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6à等。与区域综合研究相对应,历史地理学对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极端环境事件、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系,近年来开展了不少工作,如于希贤的5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6á、郑景云等的5气候突变:史实与意义6 l u以及满志敏、刘仁团等分别对发生在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0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l v;同时,通过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理学研究也表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环境异常有着不谋而合之妙,如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0、/安史之乱0等均发生于气候寒冷期,北魏平城迁都、元朝中叶岭北地区移民、明初兀良哈三卫南迁等历史事件也发生在气候变冷变干时期 l w。

对我国古代重大建筑工程和水利工程的专题研究,在历史地理学中也蔚然成风,最为突出的如长城、运河与都江堰等。不同时期的古长城遗址在我国北方留存不少,作为一种军事防御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已初具规模,秦统一后,筑起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万里长城,成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大量研究表明:长城是中国北方一条重要的文化界限,是自然和人文的混合产物,是定居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分野 l x。中国运河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先秦鸿沟运河系统、隋唐南北大运河和元明清京杭大运河;现今依然蜿蜒于中华大地之上的京杭运河,是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历史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文化交流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l y。都江堰是我国历史早期众多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一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昭王51年(公元前256年),都江堰的名字是宋代确定的,就其工程设计与技术水平而言,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至今还发挥作用 l z。

六历史时期人地关系

与适应模式研究

历史时期人地关系问题一直是历史地理学研

#

11

#

1

o

?

?

?

?

?

à

á

l u

l v

l w

l x

l y

l z

周振鹤:5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华林甫:5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6, 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02年第1期。

吴祥定、纽仲勋、王守春:5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变化6,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年。

史念海:5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6,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邹逸麟:5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6,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并成:5河西走廊历史地理6,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孙进己:5东北历史地理6,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蓝勇:5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6,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于希贤:5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6,5中国历史地理论丛6,1995年第2期。

郑景云、葛全胜、张丕远:5气候突变:史实与意义6,5地球科学进展6,1999年第14卷第2期。

满志敏:5光绪三年(1877)北方大旱灾气候背景研究6,5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结构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刘仁团:5/丁戊奇荒0对山西人口的影响6,5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结构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丕远:5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6,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陈正祥:5中国文化地理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常征、于德源:5中国运河史6,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姚汉源:5中国水利史纲要6,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

究的核心问题。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至今为止对这一命题的综合性与理论性研究尚不多见。绝大多数学者依然仅就具体事件的个例开展讨论,以至于1998年邹逸麟教授专门撰文呼吁应加强对人地关系的历史研究1。就当前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与自然环境演变对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前者研究更为广泛而深入,出现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如谭其骧5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6o、侯仁之5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6?、史念海5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6?、陈桥驿5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6?以及纽仲勋等5清代狩猎区木兰围场的兴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破坏6?等。后者研究工作开展得相对较迟,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邹逸麟5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6?、张丕远5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讨论6à、满志敏等5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6á、韩茂莉5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6 l u、方修琦等5从农业气候条件看我国北方原始农业的衰落与农牧交错带的形成6 l v以及葛全胜等5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6 l w等。

适应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部分学者也已开始关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虽然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尚属鲜见,但这一研究领域所带来的广阔前景及其对今后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七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新技术应用

中国历史地理学历经数十年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包括历史文字资料、自然记录资料、文物考古资料以及数据库等。历史文献资料如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气候变化研究组及其合作伙伴从古代文献(经、史、子、集)、明清方志、清民档案、报纸及其相关文献中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时期环境变化资料,中国气象科学院从各朝史书及方志中收集整理的中国3000年气候记录总集以及各省市区气候及其相关研究部门整理与编辑的自然灾害史料,卜凯主编的5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6 l x,梁方仲5中国历代户口、亩地、田赋统计6 l y,徐近之5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6 l z、5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上的大水和大旱6 l{,中国科学院5中国地震资料年表6 l|,沈怡5黄河年

# 12 #

1

o

?

?

?

?

?

à

á

l u

l v

l w

l x

l y

l z

l{

l|

邹逸麟:5关于加强对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6, 5光明日报6,1998年11月6日。

谭其骧:5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6,5学术月刊6,1962年第2期。

侯仁之:5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6,5文物6,1973年第1期。

史念海:5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6,5河山集(二集)6,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陈桥驿:5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6,5地理学报6,1955年第2期。

纽仲勋等:5清代狩猎区木兰围场的兴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破坏6,5自然资源6,1983年第1期。

邹逸麟:5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6,5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结构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丕远:5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讨论6, 5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议论文报告集6,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8-263页。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5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6,5地理研究6,2000年第19卷第2期。

韩茂莉:5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6,5地理研究6,2000年第19卷第3期,第324-331页。

方修琦:5从农业气候条件看我国北方原始农业的衰落与农牧交错带的形成6,5自然资源学报6,1999年第14卷第3期。

葛全胜、王维强:5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6,5地理研究6,1995年第14卷第4期,第32-40页。

卜凯:5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6,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梁方仲:5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近之:5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6, 5地理学报6,1955年第2期。

徐近之:5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上的大水和大旱6, 5地理学资料6,1957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5中国地震资料年表6,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表61,武同举5淮系年表全编6o,以及各朝代人口统计资料与各种地图资料等。自然记录资料如地层剖面、地层年表、树轮数据资料、冰芯分析资料、孢粉分析资料以及各类综合考察所形成的资料汇编等。文物考古资料以1956和1981年进行的全国性大规模文物普查的资料最为详尽,并在此基础上编纂出版5中国文物地图集6?这套大型的工具书。上述所积累的资料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据库、GIS等新技术的普遍推广,为历史资料整理与保存提供新途径,一批以历史资料为主体的数据库如历史时期环境变化数据库?、中国历史地震数据库?、历史地图数据库?等先后建立了起来。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不但减少了人工处理与保护资料的工作量,实现了资料的永久性保存,而且也为多种资料的对比分析和相互校核提供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复旦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0(CH GIS)业已启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我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à。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地理学在定量化、信息化研究方面,与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研究成果依然还停滞在定性描述之中,从而造成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研究结果因缺乏量化指标,很难与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衔接,不能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凸现其重要的科学价值,进而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应用与推广,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á。

除上述几个方面的进展外,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在其它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l u,并在与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人和学科带头人。其中在研究方法方面,历史地理工作者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献考据法的基础上,成功引入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地理学的野外考察法,并积极借鉴和应用在现代地理学中广泛运用的分析手段(如孢粉分析、沉积物分析、14C年代测定、航片卫片判读及遥感等)和信息技术手段(如GIS等),从而提高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推动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通过几代学者的严谨开拓,形成了以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为主要构架的两大研究领域,涵盖了历史气候、历史地貌、历史植被、历史动物、历史河湖水系、历史海岸、历史沙漠与黄土以及疆域政区、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农业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医学地理等,构建了当前这样/枝繁叶茂0的学科体系。在队伍建设方面,每一代历史地理学家都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队伍也不断扩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在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的带领下走上学术舞台,成为各分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基本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体、结构相对合理、门类较为齐全的研究队伍。这些进展不但为中国历史地理

#

13

#1

o

?

?

?

?

?

à

á

l u

沈怡:5黄河年表6,军事委员会资料委员会, 1935年。

武同举:5淮系年表全编6,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9年。

国家文物局:5中国文物地图集6,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

郑景云、郝志新、狄小春:5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6,5地理研究6,2002年第21卷第2期,第146-154页。

周成虎、裴韬、李全林等:5近500年来中国及邻区强震空间格局及迁移模式初步分析6,5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6,2003年第3期,第306-314页。

满志敏:5关于CH GIS第二阶段数据模型的定义问题6,5历史地理(第十九辑)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均、陈向东:5历史地理学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探讨6,5地理科学进展6,2001年第2期,第131-136页;王均、陈向东:5历史地理数据的GIS应用处理)以清时期的陕西为例6,5地球信息科学6,2003年第1期,第58-61页。

葛剑雄:5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与前景6, 5东南学术6,2002年第4期。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5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6,5地理研究6,2004年第23卷第3期,第374-384页。

葛剑雄、华林甫:5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6,5历史研究6,2002年第3期。

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一个重要学科参与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辽阔的疆域和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它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拥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历史地理学者,并孜孜不倦地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明天奋斗着。结合当今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新动向,我们认为1: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应以探寻当今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模式的历史证据为目标,以文献分析、野外调查、考古发掘等传统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为手段,以编制5000年来华夏故土嬗变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图谱为主要平台,将学科发展融合到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不难预见,只要学界同仁瞄准方向,共同努力,中国历史地理学必定能在不久的将来,为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做出具有重大显示度的贡献。

(后记:张丕远、纽仲勋先生审阅了本文的初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2003年10月在杭州举行的/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暨两浙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研讨会0上,多数与会代表为本文的修改贡献了自己的思想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1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5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6,5地理研究6,2004年第23卷第3期,第374-384页。

Progress in C 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the20th Century

Ge Quansheng1,H e Fanneng1,Zheng Jing yun1,M an Zhim in2,Fang Xiuqi3

(1.I nstitute of Geo gr ap hic Science and N atur al Resour ces Res ear ch,CA S,Beij ing,100101;

2.I nstitute of Chinese H istor ical Geogr ap hy,Fudan Univ ers ity,Shanghai,200433;

3.D ep artment of Res our ces and Envir onment S ciences,Beij ing N or mal Univer sity,Beij ing,100875)

Abstract:T o discuss the futur 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histor ical geogr aphy t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 ches o n glo bal chan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article review s som 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 raphy in20th century briefly,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 ent in relative fields in recent50year s.These fields include:th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administrativ e territories and bounda-r ies and the compilation o f historical maps;historical climate and natural disasters;historical land-surface pr ocesses;the o rigin and developm 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his-to rical events;histo rical human-env iro nm ent relations and adaptation patter ns;the accumulatio n of fundamental dat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 ies.Beside the achievements above,an unique methodolog y has been developed,and a co mprehensive discipline sy stem has been co nstr ucted.M ean-w hile,g eneratio ns of successors and leading researchers fo r the subject have been brought up.

Key words:20th Century;China;historical geogr aphy;pro gress

#

14

#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 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历史学[06]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史[0602] 二、研究方向 07 (全日制)历史地理学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42历史地理基础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南开19春学期(1709..)《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尔雅)》在线作业

(单选题)1: 《东方的暴君》的作者是谁? A: 光未然 B: 冼星海 C: 马思聪 D: 刘天华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黄河大合唱》的作曲是谁? A: 光未然 B: 冼星海 C: 鲁迅 D: 李大钊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以下歌手演唱过《牵手》的是? A: 苏芮 B: 张惠妹 C: 卓依婷 D: 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以下作品不是朱践耳作曲的是? A: 《唱支山歌给党听》 B: 《打得好》 C: 《翻身的日子》 D: 《摇船歌》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下列歌曲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风貌? A: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 B: 《毕业歌》 C: 《盼红军》 D: 《到敌人后方去》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孟庭苇是哪一年代的歌手?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9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以下歌曲唱出王菲歌曲主题的是? A: 《爱与痛的边缘》 B: 《旋转木马》 C: 《红豆》 D: 《流年》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轻轻的一个吻,已经打动我的心,深深的一段情,叫我思念到如今……”是()歌曲的歌词。 A: 《第二道彩虹》 B: 《月亮惹的祸》 C: 《只爱陌生人》 D: 《月亮代表我的心》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汤武革命,顺乎天象而应乎人”,出自哪里? A: 《礼记》 B: 《国语》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送别》最早是哪个国家创作的? A: 日本 B: 美国 C: 中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大海航行靠舵手》具有以下哪种性质? A: 奴性 B: 口号 C: 吃人 D: 道德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下列词语不属于摇滚范畴的是? A: 扒带 B: 翻生 C: 打口 D: 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谁说的?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蒋介石 D: 孙中山 正确答案: (单选题)14: 《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于哪一年? A: 1979年 B: 1981年 C: 1980年 D: 1982年 正确答案: (单选题)15: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讲的是哪个地区? A: 海南省 B: 福建省 C: 广东省 D: 广西省 正确答案: (单选题)16: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作者是? A: 美丽奇格 B: 阿拉腾奥勒 C: 科尔沁夫 D: 嘎达梅林 正确答案: (单选题)17: 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一般称为()。A: 新民歌 B: 颂歌 C: 学堂乐歌 D: 革命歌曲 正确答案: (单选题)18: 以下歌曲不属于齐秦的是?

历史地理常识

历史地理常识 地理历史: 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5、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6、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藏语为圣母之水峰意,海拔8848.13米。 7、我国第一大河流(最长的河流):长江,全长6400公里,被誉为“黄金水道”。 8、湖泊: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9、我国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冬季气温-40℃左右,我国最北的地方,又称北极村。 10、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夏季平均气温32℃以上。 11、海拔最低地区:新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湖面为-154米。 12、世界河流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河,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13、世界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最大的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14、南北分界线:秦岭为我国南北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和农业分界线。 15、年月日:地球绕太阳一圈称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圈称一月,地球自转一圈称一天。 16、我国六大古都:北京、南京、洛阳、开封、西安、杭州 17、九大行星: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18、天干与地支: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9、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 20、长江“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并称、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 21、四大佛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22、三大石窟:洛阳龙门、大同云冈、敦煌莫高窟。 23、三大宫殿建筑群:曲阜孔庙、泰山岱庙、北京故宫。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1](p.206)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

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

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关键词:刘海粟美术教育美学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

历史地理研究生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古籍类: 历代正史的地理志(郡国志、地形志)、河渠志 古代有关河南的地理专著,如《梦华录》、《洛阳牡丹记》、《洛阳伽蓝记》等 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赵尔巽(清)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中华书局,1957。 二、现代论著类: 河南省志·地名志 河南省志·人口志 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 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 河南省志·黄河志 《河南通典》、《河南大百科全书》、《河南大辞典》等 尚士英等审订,常剑峤、朱友文等编著《河南省地理》,河南教育出版社 刘祖望等《河南旅游资源》,河南人民出版社 申畅《河南文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 杨文衡《中华文化通志·地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单远慕《中华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戴庞海《中原文化大典·地理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地名委、城乡建设局、崔敬一、郭顺祥、彭子伊、冷文等编《洛阳历代城池建设》(1985)),内部发行,对洛阳历代的城池建设情况作了较系统地叙述,并搜集了历代洛阳城池建设有关图版一百幅,按时期分类予以编排。73页 苏健主编:洛阳古都史,401 页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地理志》, 211 页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程有为、王天奖等:《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文楷、毛继周等:《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杜石然、范楚玉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尚世英:《河南省地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洪世年等《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孟令俊《洛阳古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徐金星《洛阳通史》等 许登文《商丘览胜》,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罗哲文:《长城》,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慎《山海经补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 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盛福尧等《河南历史气候研究》,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7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月第1版,1993年12月第2次印刷。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t987年版。

小学生历史地理知识 (1)

小学生历史地理知识 一 中亚气候的最大特征是:干旱 成都又被称为:蓉城 猫用什么方式洗脸?用前脚蘸口水擦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以下哪个不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武当山 芙蓉石的矿物名称叫做:蔷薇石英 UFO的具体涵义是:不明飞行物 吴六奇死于何人之手?归钟 下列河流注入的海洋正确的是:阿姆河—咸海 大雁塔在哪里?西安 我国的“五粮液”最早酿造在哪个朝代?明朝 .“狼毫”的原料取自:黄鼠狼尾 泼水节是我国哪一民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傣族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几个“代”,“代”下面还有“纪”,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演变 我国西部新的石油基地将建设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和中部 .“郁金香”是哪个国家的象征?荷兰 蒙古语中的“库勒”,是什么意思?湖泊 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中共“三大” 面临江上大风大雨时,吴六奇唱的是哪一出戏?《沉江》 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成立于:1948年 被称为“瓷都”的是我国哪一城市?景德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兵侵略我国台湾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 我国第一大岛是:台湾岛 哪一国家最先发行体育邮票?希腊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油料作物分布在:长江流域 天文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天体 百慕大三角海区引人关注的原因是:发生种种神秘事故 中秋节吃月饼最初的兴起是由于:推翻元朝统治 古老生命的时代叫作:古生代 东北大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与哪个平原组成?辽河平原 我国江南民间三月三有吃什么的习俗?荠菜煮鸡蛋 以下行星中不用天文望远镜不能看到的是:天王星 美国国旗星条旗最初制定时旗上有多少颗星?13颗 华夏民族是在哪诞生的?黄河流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多少米?4500米 下列国家,煤、石油和铁矿都很丰富的是:中国 土耳其的首都在:安卡拉 有“绿城”之称的城市是:郑州 发源于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青岛的:归属问题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域?塔里木、渤海湾、四川盆地 韦小宝的七个老婆之中,年纪最小的是:沐剑屏 公元前177~前176年,匈奴单于冒顿举兵攻月氏,迫使其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 白令海峡沟通哪两大洲?美洲与亚洲 周文王在哪儿创造的周易?安阳 陕西乾陵武则天墓碑上有几个字?无一字 人性善恶的讨论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提出“人性本善”的是:孟子 以下哪座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 妙应寺白塔 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是:福建 二、世界之最地理常识知多少? 世界热极:巴士拉(伊拉克)最高记录58.8摄氏度 世界冷极:东方站(南极)最低记录-89.2摄氏度 世界湿极:怀厄莱阿莱(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每年平均有335天下雨,年降水量达12244毫米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南美洲)平均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1845年~1936年的91年间未曾下雨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印度)年降水量10842毫米,1861年年降水量达20447毫米 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从结构体底部到顶部的最高峰:冒纳凯亚火山(Mauna Kea,夏威夷岛,海拔4,205米,海下5,998米,总高达10,203米) 地球上体积最大的山及火山:冒纳罗亚火山(Mauna Loa,夏威夷岛,海拔4,169米,火山体积达7万5,000立方公里) 地球上最高的火山及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是西、南半球的最高峰) 地球上最高的活火山:奥霍斯德尔萨拉多山(Ojos del Salado,海拔6,893米)

浅析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浅析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论文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

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世纪歌曲发展史全部

歌曲发展史下的历史分析(三) 1.关于五四运动说法正确的是(C) A要求民主和彻底接受西方文明 B反对封建和彻底接受马克思主义 C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也要抵抗帝国主义的拉夺 D以上都不对 2.邓丽君的歌曲代表了上个世纪(B) A7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不能作为代表 3.歌曲《松花江上》属于(B)类型的歌曲 A世纪之歌 B离散之歌 C城市流行歌曲 D以上都不对 4.被迈克尔杰克逊等西方人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很有信仰的那首中国歌曲是(C) A泪洒天堂 B月亮代表我的心 C啊姐鼓 D我只爱陌生人 5 美国歌唱家罗伯逊把王洛宾的哪首歌曲唱到了西方C A青春舞曲 B达坂城的姑娘 C在那遥远的地方 D半个月亮爬上来 6 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歌曲慢慢变得(D) A西 B娱乐化 C国际化 D大众化 7 《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歌背景是在:(D) A新疆 B 内蒙古 C宁夏 D西藏 8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属于(C) A民族颂歌 B进行式颂歌 C军旅歌曲 D以上都不对 判断题 1.《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这首歌是文革时期的知识青年之歌。是 2.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国的民歌也或多或少发展了变化。是

3.《夜上海》这首歌是在战乱年代产生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否 4.《我只爱陌生人》这首歌代表了90后孩子的心声。否 战乱年代的离散之歌(三) 1.关于左翼运动说法正确的是(C)共产党领导的 2.《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是(C)聂耳 3.对歌曲《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可以看成一种榜样歌曲 B可以反映当时的一种状况 C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 D以上都对 4.歌曲《大路歌》刻画的是(B)的形象。工人 5.独唱歌曲的产生表示歌曲情感怎样的一种转变(B)由个人向集体的转变 6.歌曲《黄河大合唱》中的经典之处有(D) A开头采用朗诵形式 B歌曲充满了乐观的革命情绪 C歌曲抒情,表达感情 D以上都是 7.《救亡进行曲》是(C)的歌曲。抗日战争时期 共和国歌曲发展的民歌渊源(三) 1.能体现出军旅歌曲结束的歌曲是(B)当兵干什么 2.歌曲《我的祖国》是(C)电影中的插曲。《上甘岭》 3.歌曲《军港之夜》是(C)时期的歌曲。改革开放初期 4.新中国新文化的特点有:(D) A弘扬传统文化 B改造传统文化 C提倡科学思想 D以上都是 5.为歌曲《我的祖国》作词的是(D)乔羽 6.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属于(D)类型的歌曲。源于进行式歌曲发展的颂歌 判断题 1.改革开放初期依然流行军旅歌曲,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不好解释。否 2.从歌曲的发展史来看待历史,不能完全用否定的眼光看待文化大革命,其发生也许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 3.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美丽其格还是学生的时候创作的。是 4.当人民在歌颂自己崇拜自己的时候,其狭隘性就到了封闭的时刻。是 5.歌曲中的“武化”现象是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最根本的文化行为。是 6.歌曲《歌唱祖国》是源于民族发展的颂歌。否 校园歌曲(二) 1.歌曲《打倒军阀》是根据什么歌曲改编的(A)《两只老虎》 2.《种大烟》是(D)的民歌。河北 3.歌曲《梦到家和故乡》被李叔同重新填词后,歌名改为(C)《送别》 4.属于河北民歌的是(D)《孟姜女》 5.《九反朝阳》是(D)的民歌。吉林 6.《绣荷包》是(C)的民歌。陕北

常识历史地理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 “海的女儿”是哪个城市的城徽?哥本哈根 我国梁式桥型的精品杰作洛阳桥位于何地?福建泉州 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当时哪国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尼伯尔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有多长:5900公里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 《天体运行论》论证了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 中国气象部门以多长时间内的降水量来区分雨的大小?24小时 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是:勃朗峰 关于日本的经济说法正确的是:日本著名的海港是横滨和神户 芬兰人属于:北欧民族 人们常说纯理性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爱情”,那么柏拉图是谁的弟子?苏格拉底 下列作物主要生在长热带和亚热带的是:甘蔗 法国被处死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路易十六 《古兰经》是哪个教的圣书?伊斯兰教 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市?辽宁、山西 顺治出家后的法号为:行痴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要多少时间?24小时 最早的纸币源于哪个国家?中国 世界的活马博物馆在:法国巴黎 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是:死海 欧洲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徘徊在黑暗年代,后人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以下哪一个生活在那个不幸的年代?伽利略 下列物产中,最大产地在东南亚的是:天然橡胶,椰子 夏威夷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哪个洲?大洋洲 亚欧大陆桥欧洲的终点站是:鹿特丹 印度的国鸟是:绿孔雀 面临江上大风大雨时,吴六奇唱的是哪一出戏?《沉江》 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成立于:1948年 春城是指我国哪一城市?昆明 台风产生在:热带海洋 契丹在北朝时,分为几部?8 古埃及的畜牧业很发达,但以下哪种牲畜他们没有饲养过?恐龙 “作怀不乱”说的是:柳下惠 清劲风是风力几级的风?5级 “四大人种”中的黄种又做:蒙古人种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美术.doc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 景_美术论文 我们身心不宁。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不仅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挤满了各种十年前、五年前尚闻所未闻的便利机器,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研读、聚谈,而是涌上街头,加入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洪流;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小说、哲学、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罩住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悠然散淡的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

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R.E 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5](p.51)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有实质意义的精神迁移是在物质生存方式变更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在90年代滚滚的物质热浪的蒸发下,此前做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传统观念和古典情境,以及做为时代心灵的最后依凭的理想主义消失得无影无踪。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曾经高高在上进行精神训谕的先知美术不再有效,放下架子、回归生活,甚至充当感官娱乐的角色,是今日美术生效的必要前提。平民化,是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对美术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影响了90年代美术的题材选择、语言方式及精神指向的尺度把握等诸多方面:日常琐屑生活场景及感受的大量入画,写实主义的回潮甚至泛滥,作品精神向度的浅表化,甚至某种程度的媚俗倾向的出现,都是现实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巫鸿教授访谈录 [美]巫鸿1,朱志荣2( 1.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化系,伊利诺斯州芝加 637; 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 按语:巫鸿( Wu Hung) 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 -1978 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 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 -1987 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 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 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 Guggenheim) 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 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 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 年 5 月 5 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 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作者简介: [美]巫鸿,男,汉,北京人,1963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78 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 -19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并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1994 年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获终身教职,后为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艺术史专业方向教授,并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2000 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朱志荣( 1961 -) ,男,汉,安徽天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研究方向: 美学,艺术理论。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 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 一、名词解释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作者徐霞客。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禹贡学会: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它不仅包括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还包括边区少数民族政权所辖的地区,体现了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是“五四”以来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为以后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 潘季驯治河:潘季驯是明代著名水利专家,在治河中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使黄河下游被固定为单一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潘季驯治河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使得水灾减少,有利于漕运,并保障了农业生产 皇木采办: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建立,开始推行郡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路制合称道路制行省制度: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行省除腹地直属中央中书省、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全国设立行省。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山川行便”划分区划的原则,其省制和分省政区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刺史制度: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作为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黄册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档案工作制度 方镇:也称“藩镇”,唐朝后期设立的军镇。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初期只掌管地区的军政,后权力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藩镇,并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国力日趋衰落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唐初沿袭北朝以来制度,在军事重地置总管,后改为都督,管辖几个州的军事。高宗时,为加强防务,给边境诸州都督带使持节,以增其权力,称节度使 江右: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也可指江北 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首先对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特别是各省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